编剧: 约翰·保曼 / 托德·考马尔尼基 / 法尔哈德·撒夫尼亚 / 西蒙·温彻斯特
主演: 梅尔·吉布森 / 西恩·潘 / 娜塔莉·多默尔 / 詹妮弗·艾莉 / 斯蒂芬·迪兰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爱尔兰 / 法国 / 冰岛 / 美国 / 墨西哥 / 比利时 / 英国 / 中国香港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12-24(中国大陆) / 2019-03-15(墨西哥)
片长: 124分钟
又名: 牛津解密(港/台)
字典,信息时代的古董
字典,在这个信息时代已经变成了古董一样的存在。
我们的父辈在求学之时,手里能有一本字典,绝对是如获珍宝,而同窗们则是争相借用;到了我们小学的时候,老师则是要求人手一本新华字典,作为我们识字启蒙路上的好帮手;

再后来文曲星、好记星(现在也算古董了)等“学习机”轮番上市,方便快捷的电子词典又能学习又能当mp3用,深受学生族的欢迎;

到现在任何一台智能手机上都能免费安装各种功能的电子词典APP,字典已经变得既廉价又便利。

当字典的存在感已经变得稀薄,已经触手可及的时候,还有人记得它曾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有过多么大的助力吗?又有人知道一本包罗万象的字典,需要多少人的智慧和精力才能编成吗?
即使现在我们是使用手机来查字典,但我们点击一下后弹出的信息,却依然是数十年前甚至一两个世纪以前的学者们的呕心沥血的成果。
《牛津英语词典》,英语世界的金科玉律
如果在全世界选一种覆盖面最广的语言,毫无疑问是英语;而如果要在全世界选出一本最具实用价值的字典,答案很可能是《牛津英语词典》。

作为当代最全面也最权威的英语字典,《牛津英语词典》在全世界帮助过无数英语学习者,即使是英语母语使用者,也能够从这部著作中获益匪浅。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邓超在出国前留给黄晓明的礼物,就是一本《牛津英语词典》,而现在的主流词典APP,也几乎都要借用《牛津英语词典》的词库,才显得自己专业。

享用着如此杰出的工具书时,我们是否想过,这本书是如何书写出来的?是谁来给每一个常用的单词“下定义”?又是谁为每一个冷僻的单词寻找源头和实例?
电影《教授与疯子》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改编自英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同名小说的《教授与疯子》,介绍了从1858年起,英国人诞生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编著一本大全书式的英文词典的疯狂想法。
但这项工作太过艰巨,主编们在接手之后往往发现毫无头绪,寸步难行,终点更是穷尽一生也遥遥无期,直到影片的主人公之一——詹姆斯·默里博士的出现。

“如果一个人要用一百辈子才能完成,那么一百个人用一辈子就能搞定。”相比前辈学者一头钻进书海里的茫然无措,默里博士的方法即简单又麻烦——找志愿者。
默里博士拒绝墨守成规,他的方法不需要募集大量的学者,而是只需要懂得英语的人,就能为自己的编著工作添砖加瓦,也正是在这项伟大的工作中,他遇见了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W.C.迈纳医生。

谁是教授,谁是疯子?
默里博士在源源不断地寄到自己那著名的“缮写室”的信件中发现了迈纳医生的存在,他惊讶于迈纳医生惊人的阅读量和缜密的思维,每一次都能帮自己解决最困难的词条的溯源以及引用的问题。
当第一册《牛津英语词典》上市的时候,默里博士兴奋不已地赶往迈纳医生信件上的地址,忍不住要跟这位给予自己最多帮助的神秘朋友分享成功的喜悦,却发现信件上的地址原来是一家精神病院,更重要的是——迈纳医生并不是这里的一位医生,而是病人。

W. C.迈纳医生在南北战争期间担任军医,惨烈的战争让他患上了妄想症和精神分裂,以至于错手杀人,最终被判处终身囚禁在精神病院。
清醒状态下的迈纳医生其实是一位慎独优雅的知识分子,在刚刚进入精神病院的时候,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医术救了一位年轻看守的性命,也因此赢得了精神病院所有工作人员的尊重。
迈纳医生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并不那么艰苦,他甚至拥有书房以供他阅读和学习。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有些鸟儿是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丰润了,当他们飞走,你会由衷地庆贺他获得自由”,而迈纳医生虽无法走出高墙之外,却也找到了自己与社会重新接轨的桥梁。
当他在报纸上看到默里博士为《牛津英语词典》的编写所发出的募集公告时,就像看到重燃生命的希望一样跃跃欲试,继而马上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工作中。

精神疾病一直困扰着迈纳医生,恰恰是为《牛津英语词典》收集词条,充盈着他孱弱不堪的灵魂,也正是这股激情支撑着他没有过早地陷入到无限的疯狂和自我折磨当中。
默里博士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教授,而迈纳医生也是一位Doctor,相比幽禁在精神病院里的迈纳,充满雄心壮志的默里博士也会被同侪视为“疯子”。
《教授与疯子》的命题,看似前者指默里后者指迈纳,但到底谁是疯子,谁是教授,实则是耐人寻味。
饱受磨难的善良灵魂
相比默里博士漫长的工作,迈纳的自我挣扎和救赎在影片中占了更大的篇幅。迈纳因妄想和幻觉枪杀了一位米利特先生,事后身处精神病院的他非常想对米利特先生的遗孀和子女做出补偿。

然而赎罪并不是那么简单,即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况,米利特太太也不愿意轻易接受杀夫仇人的资助。迈纳不断地恳求看守为自己向米利特太太一家表达弥补之意,终于打动米利特太太愿意见他一面。
第一次见面,严阵以待的米利特太太只说了一句“于事无补”就甩手离开了,但最后米利特太太终于被迈纳的诚意打动,不仅接受了他的资助,也礼貌性地携带着迈纳急需的书本来探望他。

一来二往的接触中,米利特太太发现清醒时的迈纳是那样善良而睿智,当他谈论着“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的时候,即使衣着打扮不修边幅,却依然难掩他知识分子的光芒万丈。

迈纳坚持教米利特太太读书识字,以便她再转授给她的子女,但这个过程中,米利特太太渐渐对迈纳萌生了复杂的感情,在她写给迈纳的字条中写着“If love......then what?”。

惊觉米利特太太心意的迈纳更加矛盾,事实上他也一直在自己的书房中偷偷描绘这米利特太太的容颜,只是那张美丽的面庞,总是有一半陷入在阴影当中,就像迈纳自己时而疯狂时而平静的心一样难以捉摸。
比平时更加剧烈的幻象涌上心头,愧疚、恐惧、羞耻、悔恨各种情绪来回撕扯着迈纳的心,最终他在癫狂之中选择了自宫来断绝自己对米利特夫人的非分之想,也从此堕入了更加疯狂的炼狱之中。
虽然迈纳曾经犯下过无法原谅的罪行,但就像院长对米利特夫人说的那样“即使最不堪的灵魂,我们也该对之抱希望”,何况迈纳本质上是一个那么善良而坚强的人。
影片最后,默里博士为了解救迈纳,勇敢地站在当时还是内政大臣的丘吉尔面前慷慨陈词:“这是一个复杂的饱受痛苦和悲伤的人,他也是一个生命,所以值得尊敬。”

《教授与疯子》的同名小说本身就是一本半纪实半科普的文学作品,相比之下,电影中增加了更多的细节,也因此有了更多人情味。
可能有的观众更想看到的是编著词典的这项恢宏工程之中的热血和跋涉,但从片名到电影本身无疑是更加聚焦于人物的命运之上。
让我们致敬编著牛津词典的先行者们,也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勤奋、善良、疯狂又受难的灵魂。PS:你见过这么瘦的丘吉尔吗?

作为业余教授,默雷Murray精通多国语言,而且有一个好妻子。
在贵族的帮助下,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英文字典主编的职务,做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当时人的估算是,至少得编五十年。事实上他本人花了二十多年也没编完。
他试图采取GOOGLE式的知识众筹,但都是低水平重复。
这时,他碰到了杀人犯,由潘恩扮。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好妻子的概率就很低。
找到性趣相投、性命以之的同道,概率估计是零吧。
这两人,一在大学的办公室里屈沉下僚,一在终生监禁的牢狱中搞艺术创作。
本来八杆子打不着,但默雷的求救信找到了他。
对于在时空的范畴中寻找英词的意义,他们二人心有戚戚,见面时那个开心呵。碰到困难词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寻求《失乐园》的帮助,弥尔顿想重新定义英语,所以是语言的变革。
我不知道这样的友情在世界上存在过多少回,但他们这一次也几为世俗所不容。
公众无法忍受这样一本博学精审的英文字典,竟然出于杀人犯之手。让我想起中国女牢里的大型纺织厂,外国老板常抱怨,中国出口到我国的东西都出于犯人之手,这我们不能接受。
其实,女犯也多是财会、或女干部,经济犯罪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编织上。人生的重新开始。
我们又何尝不是罪人?为什么对他人如此较真?我们难道真的高人一等?
对疯子来说,是用其能不用其德。对于教授詹姆斯·“大胡子”默雷来说,既能忠君之事又能忠于友人。
他尽一切可能将疯子遣返美国,人生重新挂帆。
而好妻子也理解他,让教授继续做他应该做的事。
我坚信人类的相遇,坚信人类的结合可以超越一切世俗的眼光。
《教授与疯子》故事性强、思想性强,人物也生动。故事发生在19世纪,那是个弘扬知识与文化,但科学与愚昧、野蛮仍在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电影围绕着编写牛津大辞典所发生的故事,让教授与疯子在知识与文化上产生交汇,使知识与人性的光辉交相呼应。那是英国空前发展的年代,文化知识当然也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提高,牛津大辞典的编写就是根据当时语言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对语言的丰富、创新和提升,所进行的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辛苦的工作。这不仅是更新、定义、排序,更是创造历史。人们常把“总结”和“提高”两个词放在一起,电影让观众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总结和提高了。 电影充分表现了知识的力量。教授没有所谓的正规学历,疯子更是一名军医,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造诣深厚,于是产生交集,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医生让那位太太读书,学会识字就可以教她的孩子们,这样才可以找到上帝。监狱对疯子网开一面,实质上就是看在知识的面子上。这就是文化知识的能量,它是人类战胜野蛮和愚昧的武器,是人们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的平台。不管什么人,对于知识的贡献,都不能被否认。我感到电影所表现的那个社会,对知识还是敬畏和崇尚的,而不是只把知识做为赚钱的工具。 电影的精彩部分还是围绕着疯子展开的,围绕着人性展开的。疯子误杀了人,怀着深深的愧疚尽力弥补。那位太太知道事情的原由后渐渐谅解,之后在与疯子的进一步交往中,自己的思想文化也得到了提高。目睹了愚蠢野蛮的治疗结果之后,教授挺身而出,争取到了处置疯子的最好结果。教授与疯子,编写辞典与杀人案,都是些不大相干的事情,编导以编写辞典为线索将故事与人物都表现的非常生动。最近看了一篇德国某汉学家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缺乏人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看看我们目前不少文学作品,好像不是渲染封建愚昧的传统,就是热衷于表现财团公司和老板的气派,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只有坚定的斗争、不妥协的对抗,所刻画的人物都十分造作。是不是我们对于人的认知确实出了问题。遇到别人的批评不要一下子就跳起来,感情用事,冷静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8.5/10:
一个关于整个世界的伟大著作的编写、一个疯子的救赎、一个人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一次对道德与法律的挑战,每一次为全人类做出的努力都该被尊敬,该被惩戒的是罪行,而不是灵魂。
由于题材原因,这部电影虽然已经尽量淡化了字典的具体编写过程和一些学术性的情节,但很多地方依然不太好理解,但我个人却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它以编写第一本英语世界的字典为线索,实际上讲述了一个从人到社会的探讨人性的故事,虽然说整部电影既没有受大众欢迎的宏大历史背景,也没有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确和片中的字典一样,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描绘,难能可贵。
电影的问题也是有的,我认为主要是在教授与疯子的两条线衔接上,在开头几十分钟都没有很好的处理,导致两位主角的交集少了点,两人情感的塑造(比如说疯子与教授的共鸣)并没有太强的剧情表现力,到了后面好多东西也没有完全表达清楚,不然本片讨论的问题我真觉得是奥斯卡级别的,当然这些问题也和时间限制有关。不过,两条线由于主角的演技而厚重了许多——西恩潘的表演真的可以说是超过大多数所谓影帝的,我不懂电影术语怎么说,我的感觉是,没有夸张和“用力过猛”,就是那么自然的,演出了一个饱受战争和自己罪行摧残的“疯子”,一切感情表达都因为他的表演而更加到位,也使得我本人看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真的是被带入了他的角色。梅尔吉布森其实算是这部电影的主导者,可惜总感觉戏份少于西恩潘,表演也略显平淡,使得他对编写字典、编写历史性著作的那条线有点被隐藏了起来,挺可惜的,但配合着西恩潘倒也衬托出了“疯子”线的震撼。
一个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他的灵魂是善良的,他赢得了救赎,他是否还需要被法律惩罚?这是电影最引人注目之处,也是电影主要讨论的地方。“疯子”因为战争的伤害犯下罪行,穷尽一生求得救赎,他得到了原谅,但却不能原谅自己,最终被毁在了精神病院。他睁开眼睛,就会看到两个鬼魂纠缠着他,他被困在牢房里,无法逃脱,于是他阅读,只有阅读才能带他逃离高墙,走向全世界,最终成就不朽,也是很悲壮呢。一个没有文凭空有学识的“教授”,为了梦想和责任感用尽全部精力编制字典,却竟然被要求尽快出版卖钱,也是非常讽刺呢。
两个小时的电影,六位老戏骨,撑起了整部电影,讲述一个伟大的故事,很可惜,关注的人少得可怜,也是现代观众该反思的一件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