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 “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老奶奶和小Heidi的对话让我不断反思当下的社会,当你想要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能听到一些质疑,不俏甚至是讥笑,然后我们害怕了,收回想要漫出的脚步,成长的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难以判断这些评价的是非对错,转变成一种只渴望所有人认同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别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原来不一样,以至于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干净而纯粹的阿尔卑斯山和Heidi,结合得太美好以至于当我看到她灿漫的微笑时,会忘记她经历过父母早世,阿姨收养5年后硬生生扔到貌似不吃人间烟火的爷爷家,后来又被阿姨卖到一个贵族家庭当伴读女童。 一个人经历常人看来不堪的过去理应是满带对社会的怨恨,像这位贵族家小姐,妈妈早世 ,她重病残疾,爸爸又常年出差,好不容易找到喜欢的玩伴,她只有一个念头,不顾一切代价把Heidi占为己有,一辈子。“你们都走,全部都离开我吧”这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也是对这个家庭的怨恨,她长期感受到最多的不是爱,是被遗弃,即便住在皇宫一样的家。 然而,Heidi经历的一路谁能说谁更可悲?但她选择的是在每一个阶段用心的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见过一次的奶奶,她看到软面包就收起来带给没有牙齿的奶奶吃。一个人心里要装下多少善良和真诚才能惦记别人,特别只是一面之缘的人。那么Heidi教会我们活在一个不幸的环境里,除了苟且还可以用心和真诚去面对,即便无法改变周遭的人,我们也能保留内心善良和快乐的净土。
《海蒂》这本书是我小时候非常爱读的,那时候喜欢只是因为向往书中描写的人间仙境般的阿尔卑斯山风景和充满趣味性的情节。这样一个天真活泼,不用上学,每天漫山乱跑的女孩的生活与我的相差甚远,我觉得美好得像个童话。
现在距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过去了至少十年,我再看这部电影,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里面有太多情节让我产生感触。
海蒂父母双亡,原本抚养她的姨妈为了出门工作将她丢给爷爷,后来又为了酬劳而用谎言把海蒂骗到城里去给克拉拉陪读。孩子如此弱小,他们的命运只能由大人主宰。
富家小姐克拉拉衣食无忧,生活无缺,但父亲常年在外,每天围绕她的只有管家和佣人。海蒂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她怕失去海蒂,因此明知海蒂很想家也不愿让她离开。
海蒂来到乌斯曼家后,看到面包首先想到的就是山上牙齿掉光无法拒绝的奶奶,于是每天偷偷积攒一个面包准备带回去给她。想家的时候捧着爷爷送的木雕默默流泪,最后离开时又把木雕送给克拉拉。
要说最戳我的,还是海蒂在课堂上说自己以后想写故事,受到全班人嘲笑的情节。阿尔卑斯山上的这个小镇里的人们,善良质朴,但也短视愚昧,他们不能接受外来事物,也不能接受超过认知范围的想法与生活方式。这哪是他们的过错呢,生于这个世界,像蒲公英随风降落,落在怎样的土地上,拥有怎样的境况,就会长成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思想,这些很多时候是别无选择的。
一个人身上的天真,纯善,勇敢,信念可以感染他人,改变命运,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说的吧。我也是如此希望和相信的。
抛开情节不谈,这部电影非常忠于原著,梦幻般的美景和我童年阅读时的想象一模一样,两个小演员都美得像天使,更可贵的是毫无表演痕迹。总体印象是非常的清新自然,看下来心情很舒畅,并且是能给人留下余韵的好电影。绝对会不时重温,非常推荐。
原文首发公众号【电影黑匣】
本周最推荐去电影院看的新片其实一点也不新。
它早在2015年便在德国公映,它来自国内观众接触不多的瑞士,演员没有什么星光,故事也非常简单。
但如果本周你只有一次走进电影院的机会,我还是由衷希望各位能够去看看这部《海蒂和爷爷》。
虽然这部“老片”引进国内给人一种刚通网的错觉,不过这丝毫不影响电影的质量。
目前豆瓣已经接近9万人对电影打出了9.1的高分,是豆瓣Top250的一员。
《海蒂和爷爷》是一部来自瑞士的德语系作品,除了片中饰演爷爷的布鲁诺·甘茨之外几乎都没什么名气。那么是什么使得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成为了瑞士历史上最成功的类型片,又是为什么让那么多观众看好?
今天就具体讲讲关于这部略显小众的可爱电影的看点解读。
1、经典改编
电影以小女孩海蒂为主角,讲述她的一段奇妙经历。
海蒂自幼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伶仃飘零。此前一直照顾她的姨妈因为工作原因无法继续养育海蒂,于是姨妈将海蒂带到阿尔卑斯山,投奔住在那里的爷爷。
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对其敬而远之,然而海蒂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发现了爷爷深藏在内心的柔情,一老一少两人卸下心防,相依为命。
一个名为皮特的放羊男孩成为了海蒂的新朋友,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好景不长,海蒂被迫离开了爷爷和皮特,来到了富家小姐克拉拉家中,做她的玩伴。
克拉拉的双腿因幼年生病不能行走,个性亦因此而内向怪癖,海蒂的到来替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一些观众看过剧情介绍会发现,《海蒂和爷爷》的故事非常像高畑勋拍摄的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没错,二者都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的长篇小说《海蒂》。
全书分为两部,《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讲述的是小海蒂童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海蒂学以致用》讲述成长起来的海蒂帮助瘫痪姑娘克拉拉重新站立起来的故事,这也是《海蒂和爷爷》主要改编的内容。
《海蒂》是西方儿童文学史上一部公认的经典,已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本书甚至入选了英文教材,故事的发生地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这部经典的儿童文学被多次改编,在此之前最有名的就是1937年秀兰·邓波演绎的版本。
2、简单,纯真,美好
《飞屋环游记》中有句台词:“最简单的也是最难忘的”用来形容《海蒂和爷爷》再适合不过。
影片没有复杂的剧情,全片分为三幕上演。海蒂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就是整部电影的故事线索,其中虽有一些波折但几乎没耗费多少笔墨就解决了。
这正是《海蒂和爷爷》的影片基调,简单、纯粹,如同阿尔卑斯山下的壮丽风光一样自然没有杂质。
片中即使有那么两个看似反面的形象,其实都相对温和。
姨妈为了钱将海蒂卖到富人家中,但她还是提供给海蒂一个远比乡村条件要好的住所。
管家虽然严厉不喜海蒂,但她还是教导了海蒂很多文化知识和社会的行为礼仪。
说句实在话,我还挺想被这个美女管家“鞭策”的......
没有花里胡哨的简单模式贴合了儿童文学题材的精髓,简单有效,直击观众内心情感。
同宠物片天真无邪的小动物一样,海蒂故事的纯粹性也使得影片最大的美好本质得到直观展现。
《海蒂和爷爷》讲的是理想乡,是属于每个人心底最纯净的美好。
3、神仙卡司
能牢牢抓住观众的不只是纯净美好的故事,片中的小演员的发挥同样功不可没。
饰演海蒂的瑞士小演员阿努克·斯特芬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她的出现满足了观众内心对于女儿形象的全部想像。
可爱纯真,和治愈一切的笑容,看得人心都要化了。
斯特芬给人的感觉就是海蒂从文学经典中活了过来。看完电影,我心中最大的念头就是想守护海蒂的这份笑容。
不过可惜的是,拍摄完本片后,斯特芬宣布不再出演电影。对于电影行业,观众失去了一位可爱的银幕形象;但是对于演员本人而言,这或许是更好的成长方式。
她的出现就像带来奇迹的海蒂一样,短暂,完美,又是永恒的。
另外饰演富家小姐克拉拉的伊莎贝尔·奥特曼也十分出色。
这位小姑娘简直就是仙女下凡,在片中出场自带柔光特效,纯洁到不需要任何形容词去修饰。
小男孩皮特的饰演者昆林·艾格匹虎头虎脑的,也非常讨喜。
《海蒂和爷爷》的卡司只能用赏心悦目去形容,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对常年在都市中忙于工作的观众十分减压。
4、纪念布鲁诺·甘茨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海蒂和爷爷》4年之后才引进到国内,但是这个时间点还是有些意义。
2019年2月16日,片中饰演爷爷的瑞士著名演员布鲁诺·甘茨逝世,本片的出现也很好地实现观众对于这位伟大演员的缅怀。
熟悉欧洲电影的观众会对布鲁诺·甘茨印象深刻,他一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银幕形象。
他最近的一部作品是在拉斯·冯·提尔惊世骇俗的《此房是我造》,片中他饰演旁观杀手的死神。
他最为人熟知的形象来自《帝国的毁灭》,他饰演的希特勒应该是前无古人了。
个人最喜欢他在维姆·文德斯导演的《柏林苍穹下》中扮演的天使。
随着他的步点,观众与电影一同漫游西德的大街小巷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群往来。
如今,他终于也变成了一位天使。
R.I.P.
《海蒂和爷爷》是一部十分舒心的小众佳作,它就像浩瀚影海中沙滩旁遗落的贝壳,纯洁美丽。
真是捡到一块宝。
删掉了很多情节,这点也有理解,电影时间紧凑,自然不能一一表现原著。但是连爷爷和海蒂的人设都改了,也有点过分。
海蒂在原著里是一个真正有感染力的小姑娘,她从来没害怕过爷爷,如果是原著的海蒂,肯定会当场反驳皮特,然后直接去问爷爷有没有杀过人。
爷爷在原著里分明是个硬汉型的人物,他的内心没有那么脆弱,遇到海蒂之前可以说是个死硬派,而且爷爷很有主见,见多识广,从原著里他可以跟克拉拉的奶奶成为知己这一点可以看出,而电影里爷爷跟克拉拉奶奶一起喝酒简直尴尬。
原著里爷爷是对海蒂的成长起引导性的,他对海蒂说,不把自己的脸洗干净,太阳公公是会笑话的。爷爷是一个有智慧、有见解、手巧、有主见、极其有尊严的人,他身上有一种抗着猎枪养着猎犬独自在非洲狩猎的死硬派感觉。电影里的爷爷完全是个孤寡老人,下山握紧海蒂的手……
原著的爷爷之所以感动读者,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偏理智的人,但是一个偏理智的人对自己孙女表达的爱自然是动人的。海蒂走前他说过很有意思的话,不希望海蒂戴着华丽的帽子回来(爷爷真的是死硬派😂),海蒂回来把帽子送给皮特的妈妈,戴上自己的破帽子回来,因为她牢牢地记得爷爷说的话。
《海蒂》感人之处,正是在于爱的付出与回报,海蒂与爷爷,海蒂与奶奶(两个),海蒂与克拉拉,海蒂与医生……人性之美好被作家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或许可以说这种感情不存在,包括结局全村人都对爷爷改观,大家都来跟爷爷友好握手,医生定居阿尔卑斯山,与爷爷一起抚养海蒂,这些情节都是不现实的,可是,童话之美好,就在于此。
我给两分,是向阿尔卑斯山致敬。
请合理讨论,不要上来就骂。
《海蒂》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文学巨作,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多次被搬上银幕,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让人记忆深刻的影视改编有1937年秀兰邓波儿版电影,1974年高畑勋和宫崎骏版动画连续剧和1993年迪士尼电视电影。每个版本都让《海蒂》焕发出新的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2015年德国人又将《海蒂》拍成了电影,于是我有机会重温经典,重拾感动。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被姨妈收留,五岁的时候被姨妈送到阿尔卑斯山上由爷爷照顾。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然而天真无邪的海蒂唤醒了爷爷内心的温情。 放羊男孩皮特成为海蒂的朋友,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好景不长,海蒂被姨妈带到了富家小姐克劳拉家,做她的玩伴。克劳拉的双腿生来不能行走,个性亦因此内向怪癖,海蒂的到来让她找回了久违的快乐,并重新站了起来。
为什么这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回想了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几个场景:
1、海蒂第一次来到阿尔卑斯上,不由自主的脱下厚厚的洋装和重重的靴子,在草上在风中欢快的奔跑。
2、爷爷家里只有一张凳子一张床,他一开始决定把海蒂送去孤儿院,有一天海蒂放羊回来,看见家里多了一张椅子,那是爷爷亲手做的,她知道她可以留在爷爷身边,一头扑进了爷爷怀里。
3、海蒂从法兰克福回到阿尔卑斯山,再次脱下洋装奔向爷爷,爷爷听见海蒂的呼喊手里的东西都激动得掉了,两人奔向对方,相拥而泣。
4、海蒂和克劳拉奶奶说别人都笑她想写故事的想法,奶奶对她说:“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少,海蒂,他们只见过这个村子,可是你见过外面的世界,不是吗?如果做某件事能让你开心,那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了什么。”
我明白了,让我感动的是两件事,真挚的情感和释放的天性。
像冷山一样的爷爷被像暖风一样的海蒂融化,从陌生隔阂到亲密无间再到相依为命,爷孙俩的感情,大概是最普世的感情,无论在哪个年代,在什么环境,这种血缘为纽带的亲情都让人动容。虽然海蒂的生世很不幸,但她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只飘零燕,正是因为爷爷的爱。
或许海蒂天生就属于清风和阳光,属于山川和草地,公主般的洋装绑不住她,宫殿般的洋房关不住她,当她赤脚在天地间自由奔跑,她才是她自己。海蒂在法兰克福学会了餐桌礼仪,学会了认字读书,但她并不快乐,整夜以泪洗面,积郁成疾。唯有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才是她的温柔乡和理想地。
再看海蒂的故事,我已经变成一个大人,我的小友和海蒂差不多年纪,我不知道她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拥有怎样的人生,但我想我要努力让她接收到很多很多的爱,让她发现和享受自己天性。孩子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但最重要,希望她像海蒂一样温柔善良,乐观坚强,用最大的善意面对世界,即便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