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心平气和说《八佰》:一场炮火淬炼出的人生戏台

 八佰

导演管虎
编剧管虎 / 葛瑞
主演王千源 / 张译 / 姜武 / 黄志忠 / 张俊一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8-21(中国大陆) / 2020-08-14(大规模点映)
片长: 147分钟(公映版) / 160分钟(上影节)
又名: 八百启示录 / 战争启示录之八百壮士 / The Eight Hundred
IMDb链接: tt7294150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作者:连城易脆

战争的背后可能都是政治,

但是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们无疑都是英雄!

想要尝试评价这部《八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为难者,必有所得。

因为这部电影早就陷入到了争议漩涡之中,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会引来诸多谩骂。倘若你称赞支持,会有人认为你在替无能的国军洗地,尤其是逃跑将军孙元良,如果你批评否定,一样有人会认为你枉顾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做出的巨大牺牲,泯灭良心。

而且再加上13分钟的删减,就让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化了。

于是就演化成了一种站队,让你很难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评价。然而毕竟涉及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那么想要撇开历史单独谈电影本身也是一个极其天真的想法。

因此为了避免各种问题的混合交织,也为了相对客观且完整地进行评论,我将分为4个章节,分别从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平、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展现的真实历史、同1975年台湾版电影的对比和删减相关的话题逐章进行讨论,用4种不同的维度来拆解这部命途多舛的《八佰》。

让尘归尘,土归土。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而是更加理性克制且相对纯粹地去讨论电影及其衍生出来的其他话题。

第一章:针对《八佰》电影本身的评价

第二章: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见闻录

第三章:海峡两岸不同电影版本的对比

第四章:关于电影删减的一些想法

第一章:【针对《八佰》电影本身的评价】

我们先尝试放下所有的争议,从一个影迷的角度先单纯以一部纯粹的战争片来衡量一下《八佰》拍得究竟如何。

战争!首要的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八佰》以皮影戏的形式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引入了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冲向曹操军队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整体气势烘托了出来,且带有极为悲壮的气氛。

赵云七进七出,以一敌百。而八百壮士们面对的也是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但是毫不退怯!试问中国军人的骨头有多硬?看看四行仓库中的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可以震惊中外永垂史册,除了战斗本身的英勇和壮烈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场被全世界围观的战斗!

苏州河两岸,河的一侧在面对生命,河的另一侧在面对生活。南岸就是光明,北岸则是黑暗,南岸就是生,北岸就是死。

严格地说,53米以外,喝着咖啡就能“观赏”真枪实弹杀人!

一河两岸,地狱天堂,战场戏台,这种事儿全世界绝无仅有!

淞沪会战尾声,因为老蒋错误地选择了上海作为同日军进行决战的地点,由于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海空火力之下,使得75万大军损失了30万人,精锐尽失,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所以选择撤退。

同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召开,国民政府为了获得英美等国家的支持,遂决定留下一支部队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同时也打给租界的外国人看,博取他们的同情,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戏】。

而【看戏】似乎也成为了整部电影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

国民政府让苏州河北岸的战士打一场战斗给南岸的外国人看,而南岸租界的人似乎也在看北岸的人要怎么收尾这场戏。而实际上全世界都在看苏州河两岸的戏,同时银幕外的我们又在看着银幕内这样一场惨烈的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实际的历史比戏中演义更加传奇更加悲壮~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片中多次出现的白马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解读的意象。

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国军战士坚定信心,誓死守卫;最后出现的白马则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片中直接同白马产生交流的小七月和小湖北本身也是八百壮士中年纪几乎最小的,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汉室中兴待后生。同样,国家的复兴也寄托在这些晚辈的身上。

《八佰》的摄影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曹郁,曾经掌镜过《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他相对出色地把苏州河两岸的明暗对比、生死反差凌厉地展现了出来,突出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种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的独特性。电影的镜头调度是非常有看头的。

同时曹郁选择了黄绿色作为电影的主色调,将战场上的惨烈末日气氛也渲染得足够到位。

在具体战争的刻画上来看,想必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会产生很强的临场感、沉浸感,甚至会被紧张的战争场景包围而有一种窒息感。IMAX摄影机带来的极致画面不负震撼的期待。

不要怂!正面刚!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在这样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必须抱有视死如归的态度才能真正迎战。随着电影技术及各种伴随的道具、摄影、特效、化妆等方面的进步,《八佰》所拍摄出来的战斗画面对于观众的感官刺激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

那种残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战士们手里的那些大栓枪的力道,表现得极为到位,在大银幕上每一枪都血肉横飞实在是令人震撼。

在角色塑造方面,以往国产战争片更加偏向于宏大叙事,人物更多处于一种工具人的状态,角色特质很容易被电影的整体氛围所掩盖。而这次管虎在一开始进行创作的时候就直接赋予了每个重要角色专属的人物画像。

姜武饰演的老铁起初怯懦自私,但是最终蜕变为勇敢的战士;扮演羊拐的王千源是一副老兵油子的状态,可冷漠的外表下是对母亲的割舍不下,展现了铁汉柔情的一面;张译所塑造的老算盘则审时度势,懂得趋利避害,他的聪明圆滑也在这场战斗中得到充分体现。

管虎分别用狗、狼、猫来比喻这三种角色,一下子就使得人物更加丰满且立体了。

管虎没有一味地表现英勇无畏,而是也适当展现了面对战争时的怯懦、自私和胆小,其实这才符合真实战场上的状态。

电影也不再单纯聚焦于某个主角,而是一种群像式的演绎。这就避免了主角光环对于电影的破坏,也形成了角色高于演员的效果。

我们会发现电影里很多战士说的都是湖北话,这其实是有依据的。

因为守卫四行仓库的第一营隶属于第88师262旅524团,该团自开战以来,五次补充兵源,其中不少人就来自于湖北保安五团。根据丁一教授的统计,八百壮士中原籍地在湖北占到了80%左右,光咸宁通城县的战士就有200人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片中不少角色操的都是湖北口音。在这点上,说明管虎参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电影在具体展现上更加贴近历史,人物也就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电影中谢晋元团副训话那一段也是非常令人动容,没想到曾经出演西门庆的杜淳竟然可以如此慷慨激昂,令人振奋!

弟兄们!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谢团副的喊话依然犹在耳畔。

电影中最令人动人的想必是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了避免日军炸毁仓库的墙,而选择舍生取义的那段,他们都是爹娘养的孩子啊!然而为了中国军人的战魂,为了苏州河对岸的百姓,为了四万万同胞,在陈树生慷慨赴死以后,整个机枪连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毫不畏惧地绑上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若国人皆如此,日军何敢??

在看这段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颤抖的,那种震撼和揪心实在是无法隐藏。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著书立传,永垂青史吗?

在四行仓库纪念馆内,也有专门的蜡像表现了这次战斗:

当然,因为删减,电影的完整度还是明显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的开头部分存在画面情节不连贯的情况,应该确实是有一些改动。

比如欧豪所饰演的湖北保安团逃兵是怎么被收拢回四行仓库的,同时黄志忠这个角色后来又是如何在混入难民后被日军吊起来进行凌迟的。

再比如张译扮演的老算盘成功逃到南岸从巴士上下来后亲眼目睹了兄弟们冲桥时付出的惨烈牺牲时,一下子情绪激动地冲了上去,之后就没有任何交代了。最奇怪则是王千源、姜武、欧豪等饰演的杂牌军进行断后阻击战,在谢晋元开始过桥后也完全没有下文了。

因此部分角色确实存在一点儿无头无尾的情况,但是主体故事线还算完整吧。倘若你去过位于上海曲阜路地铁站附近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话,你会发现管虎这版电影的剧情走向和情节安排几乎完全按照纪念馆内的描述进行的。

无论如何,《八佰》总算克服“技术原因”上映了。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

第二章:【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见闻录】

《八佰》选择8月14日作为点映的第一天,除了恰逢周五以外,似乎也有其他考量。因为后一天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前一天8月13日则是淞沪会战爆发的日子。

也就在昨天,为了更好地欣赏《八佰》,我特意来到了位于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83年前,就是在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虽已立秋,上海的阳光依然有些灼热。

我站在四行仓库那堵满目疮痍的墙头下,留下这张照片。

83年前,这里漫天炮火。如今,布满弹孔的砖墙遮挡出的阴影下,则是一些孩童在玩耍。历史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我们重新相遇。

进入到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内,正好遇见一群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员正在介绍这场战斗的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写给妻子凌维诚的一封信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纪念馆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侵华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淞沪会战是如何爆发的。

上海作为远东第一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所以自然极早就进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视野,妄想3天就占领上海。

而当时负责侵略作战的正是后来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也是甲级战犯的松井石根。

馆内也展示了一些当时国军和日军的装备,从中也可以看出敌强我弱的一个态势。虽然在淞沪战场上国军投入了不少所谓的德械师,比如第36、87、88师,而下令死守四行仓库的孙元良就是第88师师长。

当时日军进攻四行仓库时除了需要顾忌到苏州河对岸的英国租界以外,还有比较担心的就是在四行仓库附近还有两个特别大的煤气包。

这使得日军不敢使用重型武器进行攻击,因为一旦击中那两个煤气包所引起的巨大爆炸将直接摧毁大量的租界区域,这也为国军固守四行仓库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

纪念馆里的一个大型沙盘模型可以很清晰的展示这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最后一场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四行仓库附近的一座混凝土桥上。

而谢晋元率部撤退让战士迅速通过的这座桥就是当年的所谓“垃圾桥”,也就是上图沙盘连接苏州河两岸的那座桥。

之所以叫作【垃圾桥】,因为那时候在上海有一些暂时的垃圾堆放站,各地收集到的垃圾一般直接装到船上。但如果垃圾船没能及时靠岸,垃圾可以暂时卸到这个堆放站里,等船到后再搬到船上。这座桥的桥边就是一个垃圾堆放站,所以上海人俗称它为“垃圾桥”。1942年更名为西藏路桥。

这次保卫战的主要指挥官就是524团的团副谢晋元以及第1营的营长杨瑞符,他们在这次战斗中都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谢晋元曾题字: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杨瑞符则题字: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起止时间为1937年10月26日-10月31日,纪念馆利用一个厅以蜡像的形式完整地记述了整场战斗的各个不同阶段,相对真实地还原了一些战斗场景。

还有包括在没有食用油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吃水煮黄豆,异常艰苦。这些在电影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展现。

而童子军杨惠敏送国旗至四行仓库也在纪念馆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展示,包括童子军特有的徽章、戒指、腰带扣等。

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其实四行仓库保卫战实际战斗只有不到一个星期,之后就转入了长达4年的孤军营生涯。谢晋元率部撤退至英国租界后,就被完全缴械了,然后被驱赶到胶州路旁的一处地方被软禁了起来。

然而谢晋元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提倡“自治、自觉、自动”精神,而是号召所有部下一起主动学习各门课程,并开展袜子、毛巾、肥皂等生产培训,为孤军官兵在战后的就业和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军收买的叛军刺杀,年仅36岁,但是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走出四行仓库,天气格外地晴朗,万里无云。

而当年战争迷雾笼罩了整个上海,数十万的军人、百姓都被淞沪会战这台无情的绞肉机夺去了生命。

我缓缓从西藏路桥走到了苏州河对岸,遥望着四行仓库。

当年,上海人民就是在这里亲眼目睹八百壮士誓死守卫四行仓库。如今,战争的迷雾已经从神州大地上消散,和平来之不易,多少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

吾辈必须倍加珍惜!

第三章:【海峡两岸不同电影版本的对比】

八百壮士可歌可泣,其实早在1938年,也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爆发的次年,国内就已经诞生了两部名为《八百壮士》的电影,一版是鲁斯导演,于1938年4月2日在香港地区上映;另一个版本是阳翰笙编剧,袁牧之、陈波儿主演的,同年7月3日在内地上映。

不过这一章节具体要讨论的则是新中国建立后海峡两岸重新拍摄的2版电影的不同。由于台湾版拍摄年代比较久远,距今已45年,所以受年代局限,在制作上肯定不如新版的精良,因此我将更多从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1、从演员层面比较:

管虎的《八佰》演员表可谓星光熠熠,而在1975年,台湾也拍摄了一版《八百壮士》,如今看来,卡司阵容也相当不错。

谢晋元由两次荣膺金马影帝的柯俊雄饰演,其妻子凌维诚则由出演过胡金铨《侠女》也是《霸王别姬》制片人的徐枫扮演。时年21岁的林青霞则塑造了冒死为国军送国旗的童子军杨惠敏,还有张艾嘉、秦汉也有在本片进行客串。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1975版《八百壮士》的监制正是参与了1993年“汪辜会谈”的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

2、从电影风格比较:

台湾版电影整体属于比较伟光正风格,是典型的台湾政宣电影,导演丁善玺在1974年以一部《英烈千秋》开创了台湾大制作主旋律电影的先河,和片中饰演谢晋元的柯俊雄也多次合作,塑造了不少抗战英雄的形象。

这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了由音乐词人桂涛声创作的《歌八百壮士》作为配乐。

歌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并作为片尾曲。

而管虎的《八佰》则显然商业气息更加浓厚一些,是当做票房爆款来去经营的,猫眼、灯塔的票房预测甚至都10亿起步了。

3、从叙事节奏比较:

根据豆瓣条目显示,该片公映原版是140分钟,笔者现在能找到的是113分钟的版本。电影前面花了40多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铺垫,提到了八里桥战斗,并花了一定的篇幅讲述了所谓的817铁拳计划等,整体叙事节奏相对缓慢。

而且导演丁善玺的这部《八百壮士》把自己在香港武侠功夫片学到的视听语言一股脑地往战争片上堆砌,所以看上去会比较杂乱一些。

而管虎的《八佰》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用于前期故事的展开,而是比较迅速的就进入到了电影最重要的场景四行仓库,并围绕四行仓库的5次具体战斗进行描写。

虽然本片主要讲述的是以谢晋元为首的524团第一营孤军奋战的故事,但是台湾这版电影对于冒死送旗的杨惠敏着墨颇多,成为了电影主要展现的人物。

在电影的开头、中间、结尾都有提及,让林青霞塑造了一个比较丰满的童子军形象。在片中的重心地位甚至一度盖过了谢晋元。

童子军特殊的敬礼方式,三指代表“智、仁、勇”。

在《八佰》中,扮演杨惠敏的则是唐艺昕,拍摄时已经30多岁了,但是稚气未脱的面容使得她作为童子军也不会有明显的违和感。

管虎对于角色戏份的分配就相对分散一些,更接近于一个群戏的效果,因此唐艺昕所饰演的杨惠敏并不会占据太多的比重。

4、从高潮场面比较:

当然,两岸都将全片最高潮的部分安排给了在四行仓库楼顶英勇保卫国旗,也确实是悲壮激越,血性昂扬。

管虎的这版《八佰》战斗场面的激烈程度及带来的感官刺激显然是要超越台湾老版电影的,也更能唤起观众的热烈情绪。

只是,时过境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能对画面进行一些技术处理,使得镜头中的旗帜更多的只是简单的红色,而对一些画面进行了主动的回避,但是也基本保留了该有的内容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另一个比较动人的故事则是有一位战士选择英勇牺牲自己以人肉炸弹的方式与来袭日军同归于尽。

台湾《八百壮士》中描写的这个角色叫“刘鸿仁”,面对日军坦克猛烈的攻击,他直接抱着一捆炸弹一跃而下摧毁日方的坦克,在他舍生取义之后,有更多的战士都慷慨赴死,以同样的方式报效国家。

大陆的《八佰》中做出这样英勇举动的则是一名叫作“陈树生”的国军战士,由郑恺饰演。

当时日军试图从四行仓库墙根处埋设炸药炸毁铁门用以突破防线,国军战士在上方投掷炸弹以还击,但是日军用大钢板顶在上方护住头部继续埋设,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并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接下来一样是机枪连的兄弟们视死如归地一个个跳下楼!

5、从对英军刻画比较:

对于处于租界中英军的刻画,《八百壮士》整体是比较正面的,比如杨惠敏能够成功护送国旗到四行仓库在电影中也是得到了英军的帮助。

再比如片中也有多处镜头展现英军将士对国军英勇抗日的敬佩以及被日军围攻时的揪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方面普遍对于英美国家的态度。

管虎在这方面的刻画可能会更符合当下不断披露的史料记载,因为当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团原本希冀凭借这支孤军最后的悲壮抵抗,赢得西方的支持,以此抵抗和制约日本侵略者。但是最终换来的,却是西方要求中国代表团从会议退席的“建议”。

中国的利益,再一次被西方无视和出卖。

另外,去年管虎因为同孙元良之子秦汉合影而引来诸多非议和批评。而秦汉也曾在台湾这版电影中有过客串,然而和大家预想不一样,饰演的并非其父亲孙元良,而是另外一名打算在817铁拳计划中尝试击沉日本旗舰出云号的“金健”。

那时的秦汉只有29岁。

《八百壮士》中谢晋元率部突围从四行仓库撤退至英租界后,就到了电影结尾,并没有展现之后4年的孤军营生涯。

管虎的《八佰》同样结束于守军撤退之后。

而八百壮士的结局普遍比较悲惨,谢晋元最终被叛军刺杀,其他战士则被运往全国各地乃至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

无论如何,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历史始终受到两岸同胞的共同尊崇。任凭岁月流转,生死记忆难忘,谢晋元等将士的事迹都将融入到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血脉传承之中。

台湾的这版电影也将作为一种视角进入到这段历史的洪流中。

第四章:【关于电影删减的一些想法】

审查始终是一个不可触碰却又无法逃避的一个命题,其实去年管虎在接受采访时有回应过是否因为审查而造成的电影无法公映:

所以按照管虎导演自己的现身说法,《八佰》不是电影审查的问题,而是时局造成,但是不能说太多。

这个可能就得我们自己去体会了。但是显然这部电影涉及的问题是相对更高一层级的讨论。

自从《八佰》因技术原因撤档后,能否维持原有时长就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该片豆瓣条目之前标注的时长是165min,而去年上影节网友雪国之熊猫的《八佰》电影票上的时间则是160min,因此估计额外多出的5分钟可能是花絮缅怀一类的内容。

如今我们实际能看到的版本是147min,因此删减时长应该是13min。

虽然杨惠敏送旗的桥段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两版预告片的镜头差异推测,可能把多数带有旗帜的镜头进行了一定的删改。然后涉及争议人物孙元良的情节应该是全部删除了。

我始终认为评价一部电影总归是建立在完整看过的基础上,在《八佰》上映之前,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看过,纯粹是基于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只言片语去做出各种揣测、推断,进而引发大范围的争论和口水,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

如今,电影终于正式上映,还是期待大家的讨论可以基于电影本身及其表达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去攻击某个点而故意凭空树一个靶子在那里打,这真的非常无聊。

诚如上述管虎所言,想为老兵想为民族做些事儿,同时也是一种表达上的疏解,憋着实在太难受了。所以网络上的一些针对性且上纲上线的攻击会不会显得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且有失偏颇呢?

作为一名影迷,面对这样频繁且无理地删减真的会有一种无力感。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想要抓住每次发声的机会,真心诚意地想要说一句:






从2019年7月撤档到2020年8月重新定档,管虎终于将他野心勃勃的《八佰》带进影院,这部讲述淞沪会战的电影耗资约8000万美元,是近年来最受期待的国产战争片之一。久别重逢,满怀期待的观众们走进仍需要保持社交隔离的电影院,管虎并没有让大多数观众失望,《八佰》呈现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八百壮士的英勇形象,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法西斯主义日本帝国对中国的侵略史,以及无数的受难者和舍身取义的牺牲者。

《八佰》有着国产片顶级的技术组,尤其是令人惊艳的艺术指导与布景,还原了1937年租界两岸的场景,我们能够目睹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废墟中的一面断壁上写着的繁体“節約用水”四字、仓房壁上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复古的赌场内景,等等;剧组甚至邀请到了《王冠》的配乐师、艾美奖得主Rupert Gregson-Williams为影片制作配乐。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八佰》仿佛都有着留名中国影史的野心。

《八佰》定档版海报

但是,这个野心是否得以实现?这是一个难以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许多观众认为《八佰》重新书写了中国战争片的历史,甚至是华语电影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但也有部分观众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八佰》只不过是另一部被商业性裹挟的流水线产物。或许我们并不着急回答这一问题,但是值得在文章开头再次强调的是,导演和剧组所有成员的努力需要被肯定,淞沪会战八百壮士的英勇就义应当被铭记,法西斯主义日本帝国侵华的罪恶不能被抹去。

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讨论我对《八佰》的观感——无论是视听语言、叙事模式还是纪实—虚构之辨。从影片开头的黑幕一位老者的软侬吴语响起时,到全片最后一个充满悲壮的浪漫色彩的镜头,这部长达147分钟的电影让我感到它时常将自己抛入某种暧昧中,那种欲言又止而游离不定的状态。


观看的技术

当我们说《八佰》的本质是关于“观看”,我们是想要说什么?最表层的含义当然是《八佰》所建构并不断使用视听语言强化的空间:互相观看的租界两岸。“这边是天堂,那这边就是地狱”,团座的语言随着摇移的摄影机,将租界两岸的场景进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在四行仓库这边,是被日军轰炸和洗劫后的残垣断壁;而在上海租界那边,则是灯红酒绿的夜市、上流阶级的市民与外国记者。

两者互相观看时对彼此的态度和情绪构成了影片叙事的推动力:之于租界一岸,从开始的隔岸观火到救国热情被点燃再到最后试图突破租界桥的障碍迎接渡桥的战士们,原本期盼国军撤退、战火能够早日平息的市民们在即将亡国的现实中猛然醒来;之于仓库一岸,租界是魂牵梦萦而又终究不能抵达的乌托邦,恐惧的逃兵们试图从水中取道偷渡,却被英国士兵强制遣返,爬在窗前的小湖北,呆呆地望着隔岸的京戏出神,到最后渡桥时看到呼喊着的隔岸群众,在观看的距离终于即将消失的时刻,大部分人都没能幸存下来。两岸,如此相近,又如此遥远。

《八佰》中的租界一岸

彼此观看的并不仅仅是租界两岸的人们,还有高悬在空中的美国飞艇。1937年,珍珠港事件远未发生,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作为中日交战的“观察员”,高官们在飞艇中用望远镜俯视着两岸众生。而无论是租界岸的市民们还是仓库中或绝望或恐惧或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对其都只有仰望的权利。飞艇象征着隔绝——无论是空间意义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高坐在空中的列国观察员并不真正关心中国人的死活,尽管法西斯的魔掌终究也会让触及他们的国土。

但是这些银幕内的观看终究都不能被称为观看的技术,影片真正试图运用的观看技术是银幕内外的观看机制。豆友@寒枝雀静 对《八佰》的观看之道有着鞭辟入里的批评:

影片试图提出一个颇为大胆的命题:“观看”从不仅仅是观看,目光具备蓄积力量、引向行动并突破边界的潜能。由此才有灯红酒绿中人的双手,才有最后的情感喷薄。然而“观众”群像的删减却让这个目视关系联结交错的过程大大萎缩,因而“不知亡国恨”之人的泪水也变得虚假,煞费苦心构建的空间对垒也愈发无力。而银幕前的观众,在受尽了隔岸观火“无能为力”的折磨之后,过于轻巧地加入了英雄的队伍,无所适从。

《八佰》剧照

《八佰》不可避免地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在两岸交错的蒙太奇中,观众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其情感体验也因此时常在两极之间震荡。银幕内外的观看往往是通过认同机制所建立的,《八佰》所营造的两岸空间试图将这种认同的张力发挥到极致:剧本基本舍弃了传统的主人公叙事,观众需要随时与银幕内的各色人物产生认同感,或许是从懦弱到强大的端午,或许是生性胆小的老算盘,又或许是隔岸从举着望远镜到愤而端枪的教授。

管虎试图通过观看的技术最大程度地调动观影的认同机制,但正如上面的评论所说,由于观众群像的扁平化和观看—行动之间动力的廉价,银幕前的观众上一秒因自己“身处”租界一岸而感到无能为力,下一秒便通过蒙太奇加入到冲锋的八百壮士当中,观看技术的失调让观众产生无所适从之感;或者说,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苦旅中,观众的愤怒、痛苦和无奈最终已经因为相互混杂而难以被调动,以至于许多观众并没有被略显仓促的结尾打动。

如果说《八佰》的灵魂正是在于观看,那么其对观看技术运用的失当又使其陷入某种乏力的甚至自我矛盾的视线修辞术当中。


朦胧的群像

《八佰》的观看技术架构起影片的宏观框架,而真正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其剧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失利。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到影片建构“群像”的野心,却又因为管虎对群像的执迷而使个体的丰富人性无法通过片段式的叙事被充分彰显。

《八佰》剧照

这涉及到的实际上是影片最受争议的点:对“主视点”的舍弃,究竟是否有必要?《八佰》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主人公,而是几乎以出现频率为标准划分的层级人物,仿佛每个角色都因为时间的紧迫而被赋予“等级制的人性”。在圆形化和扁平化的光谱上,我们不幸地看到《八佰》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都偏向扁平的那一端,并且人物的内心状态似乎轻易地发生转折,作为逃兵的端午在看到对岸的人群为其欢呼时,他仿佛刹那间获得了某种使命感,但这种心理状态的转折一方面显得陈旧而老套,另一方面似乎也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让人遗憾的是, 最终占据《八佰》叙事焦点的依然是“保家卫国—贪生怕死”的二元叙事,我们看到编剧焦急地希望把一些带有喜剧色彩的片段加入逃兵的人物形象之中:老算盘是经典的“怕死书生”形象,留着长发,戴着眼镜,最终甚至假扮成女性逃跑至对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视死如归的队长——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战争片对于“逃兵”的形象塑造,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是选择赋予其荒诞滑稽的形象、胆小如鼠的性格,还是将逃兵意象与脆弱的人性和战争的残酷相结合?

如果说上世纪的好莱坞热衷于对前者进行嘲讽,那么本世纪尤其是近年来的好莱坞(《敦刻尔克》)对逃兵的形象有着更深入的挖掘,并以此凸显战争的残酷面目。我们看到《八佰》确实捕捉到逃兵们内心的恐惧,似乎也希望揭示出这种恐惧的合理性,但最终这种恐惧并没有转换为对复杂人性的探讨,而仅止步于对留守仓库的壮士们英勇形象的反衬。被安插的喜剧桥段不断确认“逃兵”的耻辱,在对其懦弱性格的嘲笑声中,我们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某种道德正义。

作为丑角的逃兵“老算盘”

同样暧昧的还包括由黄晓明饰演的军官,他来到四行仓库,劝说团座带领剩余的战士们渡河进入租界,正当团座表示反对并希望与日军厮杀到底时,军官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战争背后都是政治”,而下一个镜头便切换到团座站在仓库二楼下达撤退的命令。我们能够隐约地感受到《八佰》试图从平民视角传达对政治和战争的批判,却又因人物形象的单薄和主旨的过载,其批判之处显得欲言又止。

之所以说《八佰》的群像游移不定,原因便也在于此:“主视点”的缺失让圆形化的人物形象难以被建构;管虎似乎希望通过对逃兵的恐惧来揭示战争的残酷,但对其形象的处理方式又让影片的叙事焦点最终回到二元对立中,这些剧作的缺陷使许多观众在看毕影片后对其中的人物只留下朦胧的印象轮廓。如果说我们确实需要英雄主义的鼓舞,那么在英雄主义以外,我们或许还需要更生动更幽微的人性。


危险的摄影机

“删减”成为观众们对《八佰》的热议话题,根据影评《两版的不同之处》,我们大致对删减的片段有所了解,同时也将我们的论述最终落到摄影机本身的暧昧性上来。

摄影机的危险性是公认的事实,因为它可以通过不同拍摄景别、拍摄视角来引导观众对所拍摄之物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对摄影机运用的失当将会让导演蒙羞。“旗子在仓库内展示时有放下的特写,第二天仓库外升旗也有特写;上映版把国民政府旗特写改成了士兵的反应镜头。”这是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轻易注意到的点。对旗帜的仰拍特写有着特定的意涵,就像我们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频繁看到的那样。在《八佰》中,青天白日旗被一位英勇的女性送至仓库一岸,在团座的指挥下,战士们升起旗帜,并在第二天以生命保护旗帜;在升旗和护旗的画面中,对旗帜的仰拍特写镜头悉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远景和中景的虚焦镜头。

旗帜的大远景镜头

让人不解的是,中文互联网似乎对这面彼时的中国国旗保持着特殊的敏感,影片上映后对升旗和护旗场景的争议也映证了这一点。拍摄旗帜时的视觉语言的变化让《八佰》再次陷入暧昧状态中:相比于深入挖掘人性之脆弱的战争片,《八佰》依然有着更加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而旗帜在爱国主义电影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旗帜近似于仪式中的图腾,在影视作品中的升旗仪式可以被理解为集体欢腾,爱国主义也正是在对旗帜的瞻仰和注视中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感冲击力在这两段场景中被削弱了。

壮士护旗时的俯拍镜头

除了剧组用以拍摄画面、联结银幕内外视线的摄影机,我们在影片中还看到另一台摄影机的存在——方记者的黑白胶片摄影机,其较为窄小的画幅和黑白地影像时常被剪入正片中,观众们都满怀期待这部摄影机所拍摄的痛苦影像能被亿万同胞看到,但是直到全片的最后五分钟,我们才意识到这台摄影机所承载的谎言,正如豆友@无糖吐槽 所说:

片尾桥上摄影机的毁坏意味着在全片调色铅黄的画面和胶片纪实的双重暧昧中最终导向了历史被重新叙事的前者……狙击镜、望远镜、报纸、电话线,那些最即时的反馈牵动着,在河岸两旁反复穿行。

黑白胶片摄影机在枪击中被毁,其中所拍摄的黑白胶片再无传世的可能,这意味着我们在正片中看到的“纪实影像”,和整部影片一样均为拼贴和虚构。历史是由后人重新叙述的历史,真实的或曰“本来的”历史已经同这台摄影机那样不可逆地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中。于是,《八佰》最终放弃了为自身辩驳的机会,因为那台充满危险的摄影机已经被毁灭。

《八佰》选择了暧昧,或者说,它从来都没有其它选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