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安德列·查卢帕
主演: 詹姆斯·诺顿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萨斯加德 / 约瑟夫·马勒 / 肯尼思·库兰汉姆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传记
官方网站: westendfilms.com/screeners/mr_jones.html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 英国 / 乌克兰
语言: 英语 / 乌克兰语 / 俄语 / 威尔士语
上映日期: 2019-02-10(柏林电影节) / 2019-10-25(波兰)
片长: 119分钟 / 141分钟(柏林电影节)
又名: 普立兹记者(台) / 雪地里的真相(台) / 加雷斯·琼斯 / L'ombre de Staline
谁会想到80多年前,一位英国记者的亲身实践会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意外的共鸣感。这位英勇的吹哨人是第一个向西方社会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记者,他无情地戳穿了前苏联政府极力掩盖下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从而露出斯大林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更启发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出经典的《动物农庄》。这位寂寂无名的记者及其鲜为人知的经历成为这部人物传记片的焦点。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擅长拍摄犹太人故事,而作为经历过“布拉格之春”的知识分子,她拍摄的苏联题材作品也是一针见血而带有尖锐的批判意识。影片中男主角摆脱官员监视,偷乘上铁皮火车深入乌克兰集体农场的经历惊心动魄,残酷的饥荒刻画令人惨不忍睹,足以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
这个具有惊悚意味的政治题材令我联想到前几年好莱坞颁奖季的《模仿游戏》,然而,这个记者本身并没有太多闪光点,没有复杂曲折的身世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而无惧权威的典型青年,他追求事实真相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所以他在乌克兰农场的见闻是影片最有份量、最具震撼的一幕。相比之下,这个主角的塑造手法跟好莱坞的方式相差无几,似曾相识的情节套路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导演霍兰近年来拍摄太多美剧所致。现在看的是两个小时的重剪版,据说去年在柏林放的版本长达2个半小时,政治惊悚片的节奏感全无踪影。这个剧本没办法深入挖掘主角的内心矛盾冲突,因此无法像马力克的《隐秘的生活》那样带来令人反思的时刻,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面对极权威胁的遭遇。导演霍兰或许意识到人物刻画的单向性,于是利用作家奥威尔撰写《动物农庄》作为切入点在影片开头引出叙事,并在结尾处再度呼应。这算是一个亮点,不过这个情节明显不是叙事重点,影片也没有花去太多笔墨详述主角如何给予奥威尔写作灵感,只安排了一场两人在咖啡馆初相识的情节。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记者这个令人敬佩的职业,他们对于真相的追求高于一切,他们为说出真相而付出不少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少了。希望社会上有更多愿意说出真相的人,不论是记者,还是医生或者普通人,这种精神会引领着国家和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十岁生日之前,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在中国热河省一带死了。有人怀疑杀死他的匪帮,甚至和他一起被抓、却获得自由的德籍同事,可能都与苏联秘密警察有关。尸体被发现时,后背有三处枪伤。死之前,他在调查伪满洲国的情况。
这位死于中国的外媒记者,就是本片的主角琼斯先生。两年前,二十八岁的他带着对苏联制度的质疑来到莫斯科,偷偷绕过当局监视,赶赴乌克兰境内的斯大林诺镇,看到了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他因此成为第一个亲眼见证这场可怕人祸的外媒记者,很快被愤怒的苏联当局驱逐出境。
琼斯进入苏联,正值1933年。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前者相信,滚滚向前的红轮必然伴随代价,作为代价的人命值得被牺牲;后者则不那么在乎苏联治下的人命,认为历史证明,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是这片土地的宿命。
夹在两者之间的琼斯,还很难割舍自己的同情心:因为外祖父在乌克兰开办农场的缘故,他的母亲曾在斯大林诺镇教过英文。那时小镇还另有其名,还麦浪滚滚,还没有经历过饿殍遍地、百万人丧命的寒冬。正因为这层联系,他从小接触俄语,对乌克兰怀有缥缈而又实在的乡情,说一口流利俄文,虽然当地农民一听就知道他是外国人。
他年轻、聪明、对真相有执念。进入苏联的时候,他刚刚采访过希特勒,看得到政治强人的崛起,正在把世界推向灾难性的未来。
《琼斯先生》 Mr. Jones (2019),(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编剧: 安德列·查卢帕,主演: 詹姆斯·诺顿 / 凡妮莎·柯比 / 彼得·萨斯加德 / 约瑟夫·马勒 / 肯尼思·库兰汉姆 ),画面真实感很强,配乐真的极好——冷静、认真——我很喜欢这种冷静和认真的感觉,然而,这些都不是我要给这部电影评92分的主要原因。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说实话,讲出真相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在任何制度下,都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致命的;而这种死亡,是最美的,是最伟大人格的表现。这种艺术的真实,并不一定是必须与事实完全相符(艺术的真实可以是完全地、尽量地追求事实的真实性,譬如《琼斯先生》),我以前看过的一部连续剧《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内容全部是杜撰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那样的国家,也不存在那些王室,但是,那部戏让我觉得极其真实,因为它说出了一些,常见的事实:好人没好报,王子、公主们不一定幸福等等。 世间原来只有利益的争斗,真的好丑陋,而且无希望。
【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看到这句话时,真的有点泪目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是中国诗人伟大,几百年前就用十个字总结出电影中的场景。苏联猪和狗阶层们盛大的party,餐桌上丰盛的美食,与琼斯在斯大林诺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他在斯大林诺的画面都是黑白、空旷与萧索的。
看苏联的饥荒,同时也联想到格林斯潘《繁荣与衰退》中关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描写。
【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失业率在1933年达到了50%,托莱多市则达到了80%。这个年代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埃德蒙·威尔逊曾于1932上造访芝加哥,他向当时的人们描述了这个曾经以生猪屠宰业闻名的城市的破败景象。他遇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波兰移民,“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住在没有供暖的房间里,受肿瘤的折磨将要死去”。他还到访了一个廉价旅馆,这里到处散播着“结核病”和“脊髓脑膜炎”,传染已经完全失控,住在这里的人”十有八九都在遭受折磨“。如果有垃圾车倾倒垃圾,会有数百人扑到垃圾堆上,”用树枝和双手“挖取食物。这些觅食者把已经腐败的肉制品挖出来,”切掉最烂的部分“或者用碱水来给整块肉消毒。一个寡妇清洁工在捡起这些腐肉之前都要摘掉自己的眼镜,因为这样”她就看不到肉里爬动的蛆了“。】
1933年的大萧条,波及整个欧洲,也正是因为这场大萧条与《凡尔赛和约》,改写了整个世界格局。
影片同时也表现了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的写作背景与讽刺的对象,《动物农场》中的猪们就分别代表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人,乔治奥威尔正是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后,通过自身的经历与对苏联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了解,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之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才写成《动物农场》。
乔治奥威尔读的这一段应属经典:
【不知为何,农场似乎变富有了,动物们却依然贫困;当然,猪和狗排除在外。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影片和《动物农场》《1984》应该结合着看,会扩展知识面,更加了解苏联的道貌岸然!
影片自始至终都保持灰暗色调,清冷。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非常美。但是,影片讲的故事偏于传记、纪实性质,但感觉拍的画面都好文艺啊,包括女主艾达穿的衣服现在看来都很时尚呢。所以整部影片,有些过于文艺,与影片主题有点不搭,对故事挖得不够彻底,讲述的也有些散,不够深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