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女孩, 醒醒吧《纽约的一个雨天 》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导演伍迪·艾伦
编剧伍迪·艾伦
主演蒂莫西·柴勒梅德 / 艾丽·范宁 / 赛琳娜·戈麦斯 / 裘德·洛 / 迭戈·卢纳 / 列维·施瑞博尔 / 苏琪·沃特豪斯 / 凯莉·罗尔巴赫 / 丽贝卡·豪尔 / 安娜莱吉·阿什福特 / 切莉·琼斯 / 葛瑞芬·纽曼 / 凯瑟琳·利·斯科特 / 娜塔莎·罗曼诺娃 / 维尔·罗杰斯 / 雅各布·伯格 / 克里斯·班克斯 / 艾恩斯利·丹恩 / 马科·查卡 / 达里尔·鲁本·霍尔 / 泰勒·布莱克 / 唐·斯蒂芬森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07-26(波兰)
片长: 92分钟
又名: 情迷纽约下雨天(港) / 雨天·纽约(台) / 纽约有雨 / 一个雨天,在纽约







这哪是什么甜美的爱情片,活生生一部 Woody Allen 版《成长教育》罢了

认识一个出身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自幼儿园起与当地富豪之子相识,男孩是那个城市 TOP 10 财阀的继承人,但并不妨碍两人自5岁起便相互喜欢、亲梅竹马,前半段的恋情美好到堪称中国版的「怦然心动」。却不想毕业后,男方因父母的介入,几经风波后最终以极其低劣的理由与女生分手,半年后转头与当地另外一家富豪的女儿结婚生子。

另外一个相识的女孩,出身成长在破碎、复杂的贫穷家庭环境中,但因姿色过人,且受母亲多年的“熏陶”,一直费尽心机致力于寻觅并嫁给有钱人,暴发户还不行,因为嫌他们粗俗;潜力股也不行,因为不能接受受过贫穷 “心理阴影”的人。一定要家族庞大、世代富裕的 “官二代”。初恋献给了一位开着 “低调”宝马的同龄男生,1个月不到边发现对方已有门当户对的女友,且姿色并不比她低。几年过去,的确有好几位符合条件的男生为她一时倾心,但最终都已无外乎 “喜欢上别人” 或 “家里出了变故,短期内无法给你确定的未来”等理由分手。

看过10多部 Woody Allen 老爷子的作品,最爱的是这部不叫座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大概因为我认识太多像女主角 Ashleign Enright 那样的女生,误把另一个来自另一个阶层的男人的「一时兴起」当「真心」,游走在醉酒后的赞美与迷恋里久久走不出来,却不曾想自己不过是他们附庸风雅、追名逐利之余的饭后茶点,连咀嚼的时间都不愿多给,吃完即忘,连战利品都称不上。而无知却虚荣的女生呢?她们像女主一样,仓皇却惊喜的坐在一旁,内心欣喜着 “将来可以把与这位成功男人的浪漫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

电影开篇的前5分钟,话痨设置下的男女主角便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来自纽约 Old Money 的 Gatsby 听到可以跟 Ashleigh 在曼哈顿共度周末后,信手捏来的是 Carlyle 与 Pierre Hotel、 一票难求的音乐剧 Hamilton, 母亲的 big annual fall gala, 出自 Ludwig Bemelmans 之手 old New York style 的壁画,MoMa 现代艺术博物馆 Weegee 的摄影作品… 而来自亚利桑那州银行富豪新贵 Ashleigh 无法对他说的一切作出任何共鸣,除了像局外人般的在他的搂抱下进行不同频道的对话 “那样你会花很多钱吧” “我只去过纽约两次,印象最深的是竟然能在那里的地摊上用200美金买到铂金包与劳力士手表…”

这哪里是一部爱情片,另外一部带着 Woody Allen 式诙谐幽默、给看客自觉体会的「成长教育」罢了。单纯又虚荣的 Ashleigh 进入了对她而言梦幻般的大都会,在这里见过她只有在电视上才能见着的名人,经历她以为只有电影里才能经历的剧情,全然忘记初心 — 成为一名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并打着工作的正当名义对男友与他费心的安排置若罔闻。她凭借着自己的青春靓丽,在奢华餐厅与名人派对里穿梭,昏黄暧昧的灯光下,她以醉酒之名放纵着自己的虚荣与无知,直到午夜梦醒、男明星的正牌女友提前回家敲门时。

但与《成长教育》不一样的是,伍迪老爷子不屑于说教,他要将赤裸的现实用他独有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万千个对未来充满幻想、憧憬未曾涉入的另一个世界的年轻女孩们,大概有一个能像《成长教育》里的 Jenny 那样悬崖勒马、及时止损且幡然醒悟大彻人生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多的是像 Ashleigh 这样,即便在那个曾经短暂真心爱她的男友 Gatsby 也与她告别后,她担心的仍旧只是天快要下雨了而已。可想,接下来的许多年里,她还将像早上与 Gatsby 回述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一样,与无数朋友、甚至只见过几面的陌生人谈起曾经有3个才华横溢的知名男人在同一天为她倾心,并在未来更多年里,孜孜不倦的追寻镁光灯下、一日 “公主” 般臆想中的爽感。而在现实的另一端,那些男人,连她的姓名,都未曾认真记住。

浪漫不是臆想,但五光十色的世界里,要跨越阶级地认清另一种现实,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内涵底蕴与清醒自知,这一点确实不容易。但 Gatsby 的妈妈做到了。










伍迪·艾伦对纽约的爱有多深?2002年3月24日,从不出席奥斯卡的伍迪·艾伦出现在了彼时还叫柯达剧院的颁奖礼上——哪怕1978年《安妮霍尔》(Annie Hall)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当晚,他也更愿意出现在曼哈顿Cafe Carlyle(是的,就是《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甜茶邂逅escort的地方),吹着自己心爱的爵士单簧管。而2002年春天的这个夜晚,伍迪·艾伦穿上礼服、系上领结,在全场起立鼓掌迎接的荣耀中走上好莱坞是非之地的聚光灯下,只为在911事件之后向整个北美电影界再次隆重推出纽约这座劫后重生的电影之城。

2002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老头儿

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开始了世界名城巡礼,从伦敦到巴塞罗那,从巴黎到罗马,世界名城、地标建筑无一例外被他当成了文艺男女们谈情说爱、扯谎撕逼的背景板。而拍摄地回到美国之后,他的镜头也只是在旧金山、洛杉矶等西岸城市兜兜转转。而当2017年他的电影终于重回阔别已久的家乡纽约,即将等待他的,不是满身荣耀,而是性别议题的大清算。

雨天前夜

#Me Too运动让伍迪·艾伦重回舆论的风口浪尖:回忆录的出版计划被封杀,《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被亚马逊雪藏,亚马逊同时还宣布中止与伍迪·艾伦已经签约的其他合作,包括甜茶在内诸多参演过艾伦作品的演员纷纷与之划清界限,甚至捐出片酬以示清白——仿佛伍迪·艾伦的丑闻疑案就发生在前天,而不是二十多年前。

沦为闹剧的Woody Allen、Mia Farrow及其一家

声援伍迪·艾伦的演员只有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老友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寥寥数人。最终拯救伍迪·艾伦电影事业的,还是对他最为欣赏、对#Me Too运动的目的和方式也相对理性的欧洲人,他们同意为老头儿的下一部电影投资。在一片争议声中,没有群星云集的首映礼,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阵势,《纽约的一个雨天》低调面世,绵绵阴雨,入夜无声。

2011年《午夜巴黎》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让伍迪·艾伦又一次回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央。但他之后的创作却日显疲乏,除了《蓝色茉莉》让凯特·布兰切特(Kate Blanchet)拿奖拿到手软外,老头儿大部分作品在趣味上乏善可陈:无论是作为其话唠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还是那些卑微、脱线、阴差阳错的小情小爱,他套路依旧,却灵性不在。尤其是迷你剧《六场危事》,初涉美剧的老爷子完全无法把控这种2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节奏;而《摩天轮》虽不乏亮点,但也只能算勉强及格…

《蓝色茉莉》中的布兰切特

伍迪·艾伦的电影挂着四张面孔。第一种:混杂了拼贴、神经、插科打诨的无厘头闹剧,在不同电影类型、文本实验中自由游走,以其早期电影为主,之后在《西力传》(Zelig)中臻至巅峰。

第二种:风格诙谐、但叙事却更为圆滑、毫无无厘头元素的讽刺剧。这类影片多半不是探索夫妻关系、男欢女爱(常以纽约知识分子为主角),就是在设定上充满奇思妙想、怪诞不经——前者如《丈夫、太太与情人》《曼哈顿谋杀案》,后者如《子弹飞越百老汇》《开罗紫玫瑰》。

第三种:同样多以纽约为背景,但在风格上却更加沉郁顿挫,相比早年那些天马行空的肆意妄为,这一阶段的伍迪·艾伦完全知识分子化了,虽也不乏幽默,但却是笑中带泪——这一阶段的创作获誉最多,创作时间上也更为集中,大体从1977年的《安妮·霍尔》开始,历经《曼哈顿》《汉娜姐妹》,以1988年的《另一个女人》为终。

Woody Allen沉郁顿挫的时期

第四种:2000年之后,伍迪·艾伦创作有些许晦暗,甚至出现了《赛末点》这样充满了黑色电影氛围的剧情片,他既不嬉笑怒骂,也不抖着纽约客的机灵,他神经质的谈吐和脱口秀的人设背后,开始流露出一颗更加悲观、也更加世故的心。

《午夜巴黎》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更像是对之前电影的复刻与回顾:《爱在罗马》(2012)是一个搞笑版的《午夜巴黎》;《蓝色茉莉》(2013)是一个落魄旧金山的纽约大公主;《魔力月光》(2014)像是《子弹穿越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的结合体;《无理之人》(2015)是《赛末点》式的黑色电影……彼时年过七旬的老爷子开始不断自我致敬,在他熟极而流的四种叙述类型中穿梭游走、信手拈来,但同时也开始了某种自我重复。

然而,回到纽约这座熟悉的城市,伍迪·艾伦的感觉又回来了。无疑,他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电影人。

文艺青年的城市漫游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模仿了《奥德赛》的结构设计,他为主人公安排了一场长达18小时的都柏林城市漫游。自乔伊斯始,在空气质量堪忧、交通状况可怖的现代化城市中的奥德赛漫游,被赋予了丝毫不输于在田园、山水、乡间野游的诗意。远有《爱在》三部曲,近有伍迪·艾伦一系列以城市地标为背景的小品,男男女女们在薄暮黄昏的魔幻时刻穿行于地方特色浓郁的大街小巷上,不断偶遇,不断怅惘,虽然人来人往,但却要面对着无聊生活里无尽的孤独。

James Joyce

《纽约的一个雨天》也不例外。一对还在校园的情侣,男生(甜茶饰)闷骚文艺、故作孤僻,女生(范宁饰)傻白甜、对光鲜亮丽的明星世界充满向往。因为女生要采访知名导演,他们约好周末去纽约…结果女生原本计划一小时的采访被无限延长,而男生则莫名其妙遇到了前女友的妹妹,并且还因拍戏的契机与之接吻——原本一同来纽约的这对情侣,只能漫无目的地在纽约各自漫游…

《纽约的一个雨天》的城市漫游,有着典型伍迪·艾伦小品的烙印,小机灵、抖包袱、对异性欲拒还迎的男生、被事件推着走的女生,以及一个性格强烈、灵气逼人的女配角让男主人公意乱情迷。“孤独主人公的寻找”一直是城市漫游的母题:《午夜巴黎》里男主忍受不了乏味的未婚妻,他穿梭在现在与过去的戏梦巴黎,就是想寻找怀旧、浪漫、文艺的“去丽江化”的拉丁区巴黎。而在《纽约雨天》中,甜茶狼狈但又不失优雅地漫步在纽约街头,愤世嫉俗地同时做着彼此矛盾的三件事——反抗、讨好和逃避。他拜访了娇妻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哥哥,躲避着母亲酒会的邀约,喝酒解闷时遭遇到了成熟性感的escort,但穿插其间的,是他与前女友妹妹泰瑞尔(Chan Tyrell饰)的两次偶遇……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在漫游纽约中,他一直在寻找与他灵犀相通的人与事,但所有人都让他如此尴尬:女友全程消失、同学粗鄙不堪,哥哥不仅不能倾听他的烦恼,甚至还要向他抱怨,母亲夺命连环call般地让他参加上流社会的高端轰趴,好容易在酒吧跟妙龄女子搭上讪,发现对方感兴趣的也不过是生意……漫游寻找的过程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意识在这座欲望之都蜿蜒流动,还处在叛逆青春期的文艺少年似乎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格格不入,“小王子”造访的每一个星球都只是让他变得更加孤单;只有在泰瑞尔那里,他感受到了真诚、理解和智性、情感的双重挑战,演戏时的接吻是假戏,但之后的投缘却成了真做——甜茶放下了自视清高的假面,不再理会父母眼中理想型的女友,这次“无目的”的城市漫游,最终寻找到了一丝“目的”。

伍迪·艾伦对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嘲讽永远带有脉脉温情。同样是撕碎知识分子的虚伪面纱,相比于作风犀利的欧洲作者和自甘犬儒的商业电影,伍迪·艾伦总会在撕碎之后再盖上一块充满同情、聊胜于无的遮羞布。最终让甜茶在城市漫游中寻找到价值与意义的,不是冰雪聪明的泰瑞尔,而是他原本觉得高高在上、看似附庸风雅的母亲。母亲摘下了自己纽约上东区妇人的面具,面具背后是一个来自玉米地的少女的不堪、虚荣与幸运。

被别人撕下面纱是残酷的,而自己摘下面具却让人同情。在对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进行批判这件事上,伍迪·艾伦永远不是最锋利的尖刀,相反他总是戏谑调笑地旁观,然后厕身其间与之共舞,最后吁出一丝共情的慨叹。自我反思,或许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但同时也是最无用的品质。但正是这种品质,让叛逆文艺少年放下了青春期的自视甚高和自怜自艾,在城市漫游的最后,到达了彼岸。

《午夜巴黎》最后的相遇

雨过天晴,甜茶不再彷徨,就跟《午夜巴黎》的最后作家寻找到了唱片店的女店员一样,甜茶也在午后纽约的细雨中与新欢真正的拥吻。85岁的伍迪·艾伦不再像早年那样恣意妄为,他收起了锋芒与嘲讽,也走出了阴郁与晦暗,无厘头、讽刺戏谑、忧伤与黑色的四种伍氏影调混融一处。

整个纽约都在下雨,雨滴淋湿了大都会博物馆门前的台阶,泥泞着哈勒姆肮脏的每一条小道,流过小意大利、地狱厨房每家门面的室外店招,最后落在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Delacorte Clock)下,飘落到所有灵犀相通的漫游男女身上。

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下的拥吻









看完这部电影实在是开心,是那种一切都对味儿,一切都合拍的那种开心。是那种尽管信息量应接不暇,但如同见到老友那种熟悉感的开心。

有趣的是,在观影的开始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观影的过程一直处在轻松和趣味中,始终被牵引,不知不觉看完,完美的节奏。

之所以觉得那么有趣,是因为尽管伍迪艾伦本人没有参演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的角色,场景,故事,配乐,主旨,没有一处不明确的打着伍迪艾伦的烙印。整体看来,这部电影就像是伍迪艾伦的标本。如果这是其他人拍的电影,一定会被评价说,天啊,你完全还原了伍迪艾伦。

角色

主要角色里都有伍迪艾伦自身以及过往各个角色的影子,看这部电影特别像是在看伍迪艾伦模仿秀。我甚至怀疑,在选角的过程中,演员会不会被要求来一段伍迪艾伦的模仿,这一点以后要在演员访谈中留意一下。

甜茶

甜茶在表演上有极大的天赋,他的表演与伍迪艾伦如出一辙。尤其是穿着那件咖色西服夹克——几乎还原了伍迪艾伦在成名作《安妮霍尔》开场独白那件衣服——如同伍迪附体,这一定是有意为之。

甜茶的台词功底了得,大篇高频对白,把伍迪艾伦叨逼叨的特点完全还原,甚至连着急时的小结巴都复刻出来,就好像是伍迪做了甜茶的AI换脸。

同时,尽管在造型上非常精细的处理,但甜茶并没有哪怕一点耍帅,甚至是通过松垮的步态,小气的抽烟方式,说话时的扭曲表情,刻意压制美男的形象,而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家境很好却又玩世不恭的反公子哥形象,完全达成了导演的要求。

不过导演没有完全让演员屈从于模仿自己的角色,而是通过甜茶的几次钢琴演奏,尤其是在陈家的整段弹唱,让这个角色魅力大增,同时展现了演员才华的全面,算伍迪艾伦给演员的奖励。

范宁

范宁在片中的角色是个甜妞,家境又好,人又漂亮,人见人爱。这样的角色,如果按这个设定演下去,就是个大花瓶,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但是范宁的存在感,不可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果然,她的台词,她的肢体语言,她的表情和声音的控制,应该已经超越了导演的要求。

初看到她不停的自我表白,神经质的样子,身体敏感的小毛病,活脱是一个女版的伍迪艾伦。心想这丫头不得了,实在是太灵了。另一方面佩服导演,甜茶那已经有一番了,范宁这又有一番,这是怎么调教的呢。

看到后面不得了,到了她跟影星共进晚餐的时候,开始喝酒,那个表演完全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让我想起了安吉拉·兰斯伯瑞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表演,不知道她做了什么样的功课,如此丰满的塑造角色,充满戏剧张力,把不可控展现的淋漓尽致。

裘德洛

裘德洛是什么人啊,自带主角气质的人。有人演戏敢找他演配角吗,光彩分分钟盖过主角。结果,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了裘德洛版的伍迪艾伦。

前面还好,直到在车上发现了疑似出轨的妻子,就开始伍迪艾伦附身。左手一个深呼吸,右手一个大喘气,捂着胸口一副马上要死了的样子。见到从楼里出来的妻子,便开始高频语言输出,被反诘出轨时又抓耳挠腮尴尬病犯了。好吧,也不奇怪,甜美帅气如甜茶,都能被鼓捣成伍迪艾伦,何况色衰的裘花呢。

其他角色中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的一面,但不逐一列出了,免得被说牵强附会。

演员方面说句题外话,片中印象深刻的是看到迭戈·卢纳,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你妈妈也一样》里面帅哥初长成的模样,以至于大叔形象刚出来时没一下对上,倒是感觉像极了让·雨果·安格拉德,理智告诉我岁数对不上,引得我很想再看一遍《37°2》了。

让·雨果·安格拉德

场景

本片的场景值得大说特说,其实也不必多说。纽约,曼哈顿,伍迪艾伦的老家,以及他电影梦开始的地方。伍迪艾伦在入行初期依靠写脱口秀段子的能力开始编写电影剧本,参与演出和执导影片,逐渐积攒经验,然后通过《安妮霍尔》一炮而红,自此独树一帜成为影坛长青标杆。

早期的《安妮霍尔》、《曼哈顿》等影片都是在纽约曼哈顿取景,可以说纽约本身就是伍迪艾伦的一个标签。直到伍迪艾伦一个城市、一部电影、一封情书开始,伦敦、巴塞罗那、巴黎、罗马已经踩过了,什么时候回到老家给出一封最炙烈深沉的情书呢?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伍迪艾伦十足的展示了对纽约的熟悉和喜爱,并且通过轻松欢快的方式,完全不让人感到压力和沉闷。

影片最开始就把故事发生地——曼哈顿引出来,而且甜茶的角色作为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已经为女友安排好了周密游览行程,午餐、晚餐、博物馆、音乐吧、可以全览中央公园的酒店,如数家珍。

到了之后女友一直困在采访导演的故事线中,甜茶便游游荡荡带着我们闲散的漫步在纽约街头。这些场景和街道恐怕都是伍迪艾伦烂熟心中的,甚至怎么取景怎么布光早就了然于胸。但是,绝对不像俗咖一样给观众看地标,时代广场、第五大道、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华尔街、百老汇、中央公园、布鲁克林桥、大都会、MoMA,这些地方一个镜头都没给,不拍成风光片,实在太棒了。

但是,纽约很出名的一点,下雨多,不仅充分展现了,而且成为影片的题眼,直接参与影片的节奏调节、氛围烘托甚至剧情推进。雨在片中像是一个独立的角色,承担着导演给它的诸多任务。

故事

片中各个角色的故事都紧紧围绕同一件事——焦虑。每个主要角色都处于自己的焦虑当中,像一个又一个的伍迪艾伦。

甜茶的焦虑是最丰富的,也是影片绝对的核心。首先是女友什么时候能采访完来和他玩耍,然后是不断遇见熟人不得清净,再然后是担心女友会有安全问题,然后是发现女友跟男星在一起,然后是要参加爸妈的趴体,最后解脱。

甜茶的焦虑揭示了他在目前阶段遇到的所有问题,现在的学校合不合适,女友合不合适,和家庭的对抗怎么办,自我认同的拧巴怎么面对等等,这些焦虑推动着人物的动作、动机和成长,让人物丰满,剧情饱满。最后通过故事的递进,解开一切问题得到答案,人物上升,影片的表达得以实现。

范宁的焦虑是能不能完成采访,导演会不会出问题,制片人会不会出问题,要不要跟男星鬼混,怎么找到甜茶。这些焦虑把女友的角色塑造成浅层人物,她只面对眼前发生的事,而这些却不断的驱动着她。实质上来说,她与甜茶所处的认知层面不一样,她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她在这段经历中是随波逐流的,是没有成长的。这一点,甜茶在成长后敏锐地发现了,并且第一时间终止了这段关系。哪怕到了这个时候,女孩还没有明白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见导演前后的安排是顺理成章的。

片中导演、制片人、男星也各有各的焦虑,其实是导演布下的一个个棋子,牵动着女主角的行动。注意,女主角的行动完全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男主的行动完全是自己走到哪算哪,尽管会卷入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但他每次都能从中走出来并且每次都带着收获和成长。

第一次在街上闲逛遇见老同学,引出有哥们在旁边拍电影,他过去打招呼结果被拉去客串,遇见前女友的小妹陈,建立新的人物关系,通过延展发展成为恋人。

第二次是跟陈逛博物馆遇见叔叔,引出必须要去参加父母的趴体,因为联系不上女友,无奈找了性工作者充数,被老妈识破进而有了书房限制级谈话,使得他对自己对家庭有了全新的认知而解脱。

这两次中间还穿插了他去替哥哥参加牌局,赢了一堆钱,一来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他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为后面能出高价请性工作者冒充女友做合理性铺垫。

这是伍迪艾伦展开故事的方式,系扣-解扣,连续不断进行这个过程,单看每一段都夸张荒诞、虚张声势,连在一起发现非常合理而且精密无缝。

这,才叫讲故事!讲故事不在故事,而在讲。故事一直在那,怎么讲的又好听又好玩又清楚又可信才是技术。故事可以狗血,可以俗套,可以平淡,可以荒谬,问题是,要怎么讲好它,要让听的人明白什么。一部电影不行,别怪它故事不行,也别说故事本身还行。电影本身就是文本,脱离于文学和戏剧。电影有自己的语言,电影不行就是不会拍电影,跟故事没关系。

配乐

配乐其实不必多说,只因伍迪艾伦本身就是单簧管演奏家,对于音乐必有独特的感觉。伍迪·艾伦自90年代末开始,每周一晚在上东区的Carlyle酒店演出,雷打不动。他爱爵士乐,而纽约和爵士乐又是最配的。看看曼哈顿的天际线,由摩天大厦勾勒出的起伏线条,心中自然响起的是纽约之子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格什温把爵士乐带进殿堂,造就了纽约气质,也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爵士乐的轻快,从开篇到结尾,一直很好的烘托着氛围。不仅如此,在男主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坐在钢琴旁,浅唱低吟爵士风格的《Everything happens to me》,不仅成为人物的高光时刻,也打动了佳人芳心,促成了他命运的转折。

这样的关键时刻,怎能没有音乐,怎能不依靠音乐,怎能不依靠美好的爵士乐。由此可见,爵士乐是纽约的雨之外的另一位无形演员,和雨一起,拨弄心弦,比一个实在的角色好用百倍。伍迪艾伦,何其老道,何其精明啊!

主旨

本片的主旨延续伍迪艾伦的一贯表达,自省与反讽,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存在,同时必然多少夹杂着作为犹太血统的被迫害妄想。片中的反讽实在是无处不在又温和隐秘,表面看上去你好我好,其实翻来覆去已经被他嘲讽个遍了。

女主,亚利桑那州暴发户之女。亚利桑那州什么地方啊,西南边陲,除了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是美国内陆最后一个加入联邦的州。这种人物设定够损的吧,直接给你干到鄙视链最末端。所以姑娘见到大导演就嘴瓢,见到男明星就腿软,在纽约也不认识路。老爸是开银行的又能怎么样呢,有钱又能怎么样呢,不还是土老帽,怎么跟我们纽约小哥一起玩耍。

男主,纽约上流家庭后代,在老妈强势的管教之下,带有强烈的反叛和自我认知错位。所以交往的是远离自己阶层的姑娘,回避父母的社交活动,醉心于弹弹小曲,打打小牌。这样的角色浪子回头了可了不得,马上根红苗正了,绝对新贵族的意思。结果伍迪艾伦给他连根拔了,那么严格品味的老妈竟然出身于最古老的职业,建立起的一切冠冕堂皇都是为了极力抹去底层痕迹。哪想到,钱可以饶人,基因不饶人啊。纵使是绝世美颜、上流家世,也不过吊儿郎当、胸无大志而已。

最后男主的解脱其实是身份的解脱,那些上流社会的纸枷锁顷刻间不复存在了。做回自己最好,遵循自己内心是最好的。所以老头讽刺了一圈的最后,还是落到人本上来,温和而真挚。

最后再说几句看电影的感受。

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不停的感慨。感慨老头这么大岁数了,电影拍得还是这么地道,节奏那么好,那么精准,那么恰当。就像一个老手艺人,这个活儿玩的已经不能再顺了,这叫拍电影。

我在想,他为什么能这样呢,肯定不是为了名利了,就是为了喜欢。包括黑泽明晚年80几岁拍的电影,包括现在伊斯特伍德拍的电影,都那么老而弥坚,扎实认真而且还愈发有劲。

这部片拍的多细,要花多少功夫,本子不说了,这些演员表现到这个程度都是怎么调教的,怎么那么一丝一毫的准确恰当,包括用光,包括摄影。

有一个镜头我非常注意,老妈和甜茶在书房进行限制级谈话时,在之前给老妈的一直是正面的中景,当老妈摘下面具要放猛料时,给老妈的镜头马上开始慢推。这样的操作给出的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有大料要爆出了。

这种手法玩的非常熟练了,我第一次注意到并且印象深刻的是在1976年的《总统班底》中,罗伯特雷德福在空荡的办公室接起一个电话,全景镜头开始极缓慢的推进,在这过程中他基本没有说话,只是听对方的声音,直到镜头推成大特写。这个过程缓慢到开始并无察觉,到后面观众明白了,有大事情发生了。这就是电影,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文字或者舞台表演来取代,这就是电影性,也是电影艺术之所以可以独立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操作,在伍迪艾伦这个年纪的影片中依然像行云流水一般精准的运用着,就好像这已经成为本能。这是爱电影的人,会拍电影的人。

之所以想到这些,是看国内一些电影,甚至是拍了几十年电影的人的电影,在技术上连最基本的手艺都玩不顺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拍电影,他们真的爱电影、尊重电影吗?

我以为,想拍明白电影,真的可以好好学学伍迪艾伦。






老爷子的新片真难找,着急忙慌地看了一个不那么高清的,当然也少不了写点文字。

很多人看到了浪漫,浪漫的虚假,艾伦老爷子的常见话题。主人翁总是沉醉于不可追回的过去的幻想,或者未来的幻想,渴望生活在别处,但结果也就那样,过去未来都一样。

那就玩起来吗?劈腿出轨,该撒谎就撒谎,能怎样?

盖茨比的妈妈是个old money,通过无数的艺术派对,彻底掩盖了自己高级陪侍的身份。当然,这个oldmoney圈子其实和过去一样,只不过多了些艺术、博物馆、钢琴和一流的品味。

导演波拉德pollad,也是old money,他都不满意自己这种油腻的状态,想逃到伦敦,开始自己的第二职业生涯,重新成为一个new money。

这个时候,傻白甜,充满浪漫幻想的new money,年轻人,外省的,漂亮而庸俗的阿什莉来了。管她俗不俗,至少年轻,能给这些old money一点新鲜的感觉。

阿什莉是这些old money的过去,野心勃勃,又很卖力,所以在那些油腻中年男眼里,几乎就是天使。当然,那个高级陪侍也是 一样,在纽约人看来,这些都是new money,只要运气好,又努力,很有机会会变成盖茨比妈妈那样的old money。

而盖茨比呢?这个不干正事,不努力的old money之子,是沿着父母的老路,变成一个old money,还是尊崇自己的内心,着迷于过往的纽约,那个真正的不靠谱的纽约,做一个赌徒,一个烟枪,成为一个不那么money的人呢?

经过纽约的一个雨天,他也许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和母亲old money达成了和解,理解母亲这类人的用心,同时又和外省的new money 说了拜拜,厌弃那种庸俗的野心。

他选择做一个不那么money的人,等待纽约造成七点钟的雨,在雨中,浪漫地亲吻那个和自己聊的来的女人。

这样等他变成了old money的时候,至少还有些美好的回忆。

老爷子一视同仁,对于old money,讽刺中不乏理解,对于new money,理解中不乏讽刺。他没有油腻到用老年人的观点来嘲笑年轻人,也没有幼稚到像年轻人一样贬低庸俗的老年人。

毕竟,大家都是money,总有一天,会变成撒谎的人,庸俗的人,无聊的人。

只有野心永恒。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