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罗德·拉申
主演: Sarm Heng / Thanawut Kasro / Mony Ros / Saichia Wongwirot / 尤辛·乌多姆桑蒂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语言: 高棉语 / 泰语 / 缅甸语
上映日期: 2019-02-08(柏林电影节) / 2019-09-26(澳大利亚)
片长: 93分钟
又名: 苦海浮生 / 浮隶
脉轮是14岁,过着精疲力竭的生活。他、他的父母和他的许多兄弟姐妹都在柬埔寨的稻田里一起工作。晚饭时,他们围坐在小木屋里的木桌旁,父子之间总是意见分歧。当一个朋友告诉查克拉在工厂赚钱的可能性时,这个男孩决定自己出发。但在途中,他落入了贩运人口的魔掌,被贩卖为奴隶。在他现在必须工作的泰国渔船上,船长的政权既残忍又武断。暴力、酷刑甚至谋杀都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脉轮意识到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摆脱折磨他的人。
罗德·拉什金的第一部故事片是一部残酷而现实的描述柬埔寨强迫劳工处境的电影。这位澳大利亚导演的方法远远不够漂亮,无人能幸免。他的扣人心弦的电影是一个对社会不公正的激情见证,同时也是一个关于一个被考验人性的男孩的令人感动和震惊的成年故事。
东南亚难民和偷渡者的题材近年在国际电影节上不断涌现,先是有模仿阿彼察邦迷幻风格的《蝠鲼》,接着是这部澳大利亚导演罗德·拉申(Rodd Rathjen)的处女作。两部作品在内容上有互补之处:《蝠鲼》讲述难民偷渡乘船前往泰国途中遇上意外,后被当地渔民救活,试图取代后者的故事。而这部作品则讲述柬埔寨少年被人贩子骗上泰国渔船成为劳工,而最终用暴力重获自由的惊心历程。两部影片里的泰国都是充满诱惑的象征之地,东南亚周边地区的贫困人民心生向往之,却又不约而同地遭遇幻灭。《蝠鲼》里的难民主角无法融入当地生活,而《浮俘》这个故事则更完整地呈现了东南亚非法劳工遭受剥削和奴役的触目惊心状况。
剧本将常见的少年成长题材与密室惊悚类型巧妙结合,中段发生在渔船上的情节具有类型片的潜质:反人道的暴力与谋杀,少年对暴力耳濡目染后的反抗,以及船上的劳工为争取利益而上演的内斗情节,无不充满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张力。不过,也许是导演本身是西方白人的缘故,他在处理这个敏感的人口贩卖题材时比较谨慎,没有太故意渲染船上的暴力行为,也没太大野心拍成一部讽刺社会等级制度的隐喻作品,要是让奉俊昊或朴赞郁来拍的话,必定又是另一番浓妆重彩的暴力面貌。他选择的是最保守的叙事策略,透过男孩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人性黑暗堕落的人口贩卖生态链,从坏人身上习得暴力因子,所幸最终没有延续这个恶性的循环,而是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家人身边。这个光明的结尾让人能深刻体会到东南亚人口贩卖的罪行。影片整体的观感不差,然而也没发现太突出的亮点,从叙事节奏到人物塑造,充其量算是一部四平八稳的导演处女作。
(未完)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长期以来看过的电影无非操着英腔、配着中字字幕、富明艳含义的色彩、走不出一个论调、即使猎奇也无不拘谨的情节电影。那些豆瓣仍未评分的电影,人们望而却步。我们说,仅凭电影的海报或者奖项、出产有关的人物、年份、各种无关电影本身的资料就能觉察我们的欲望。《浮俘》也没跳出这个人群现象怪圈。电影的开头,男孩背着一袋重物在路上走,清晰的是他的脚步声后来是从他旁边超过他的同龄的上学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场景切换至语言出现,是一种我从来没有听过的口音,我慌张了,这种口音一点也唤不起我对内容的感知与同理,连同单一纪实的色调,我眼皮耷拉,沉重的睡意,不知所措。男孩想要逃离原本无可救药的生活却奔向了更加黑暗的人生。向渔海,向海,向对岸,向无限的可能。日复一日的劳工生活,就像男孩往不见底的洞里填海虾。虐待甚至残杀,人性也是纪实色调的灰海和黑洞。被沉物锁链拖至海洋深处溺水。“这海上只有死亡。”不吭声、人挤人、尸挤尸。黑暗中沉浮。
胤祥 看过 2019-12-10
#4th IFFAM# 柏林全景天主教评审团奖→澳门国际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观众大奖,处女作。讨论的是渔业奴工和人口贩卖这种很严肃的议题,不过拍得还是蛮不错的,体量也合适,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渔船的有限空间里,用点福柯来分析挺趁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