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人间世》:感动的,煽情的,与被遮蔽的

导演周全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www.kankanews.com/z/renjianshi/index.shtml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16-06-11(中国大陆)
集数: 10
单集片长: 45分钟
又名: 人间百态
IMDb链接: tt12380212

时下,聚焦医疗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很火,它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非常惊人的9.7分。在当下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人间世》触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不少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感动。《人间世》虽然直面医患关系,但它首先要直面的是疾病和死亡。而一说到疾病和死亡,必然会涉及到亲情。《人间世》里令人难忘的,是一张张病人亲属的面孔。他们的恐慌、痛苦、肝肠寸断、紧张、不舍、无奈、期待、祈祷,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观众无法想象,如果不幸降临在自己的爱人、父母、小孩、手足、朋友身上,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就像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感”,在《人间世》的生离死别里,我们见证了自己的爱与怕。

当然,这部由上海卫计委策划的纪录片,着重想要探讨的仍是医患关系,诚如这部纪录片的推介语所说的,“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因此,《人间世》里为我们展现了一批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医生。他们起早摸黑加班熬夜,超强度的工作,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他们医者仁心,比患者家属还期望病人能够好起来;他们并非冷漠,他们只是太明白医学的局限性……就像是微博时不时出现的“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总能引起网络上一时的转发点赞潮,同样地,《人间世》也让许多网友“理解”医生:“医生太不容易了”“医生太伟大了”“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得出请患者多理解医生、多信任医生的结论,似乎便是水到渠成了。在不少人看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病因在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因为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医时常常会有一种“弱者心态”,担心被医生欺骗或者医生不尽心、不尽责。《人间世》力图澄清这一点:医生很苦医生很累医生很尽心,并且医学还不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完美,请接受它有些时候的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呈现中,构建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责任便微妙地转移到患者身上了。但患者的信任,真的能彻底舒缓医患紧张吗?信任,是一种可以被轻易说服和习得的感性情感吗?

《人间世》的风格,在很多时候让人想起柴静做过的一些节目,触动人心、煽情、有社会关怀。但感人,并不是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柴静曾在文章中引述了观众对她的批评,“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这其实也是《人间世》的问题所在,建立于感动基础上、呼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只是一条冗长逻辑链中非常微小的环节。比如,《人间世》忽略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在就医时除了遇到好医生外,还可能遇到以下这些情况:科室承包给莆田系,号贩子,排队五小时看病五分钟,红包,高价药,医疗陷阱……于是有观众愤怒地指出,“我个人非常讨厌《人间世》这类片子,动不动就以感人,真情为名义吸引别人目光,说是感叹医生的伟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暗示你,医生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反而加重医患的矛盾,比如你去看病,你发现这个医生怎么和电视上不一样,你就会心生不满,很多医患之间的关系,就是被这帮记者导演所谓的艺术折腾坏的。”

《人间世》企图召唤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感动基础上,而非完整的事实基础上。人们或许以为信任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感性情感,但实际上,信任是一种制度的结果,它不是你口头说说、写文章呼吁一下或者煽情一下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是完善的机制与制度下,自然而然涵养出来的。

比如令患者焦心的“看病难”。据南方周末报道,编导之一秦博在瑞金医院蹲守了超过一年半。他从前也因看病排队而焦虑,拍纪录片,才知道了长队另外一端的故事——秦博说,2016年7月4日到10日,瑞金医院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平均每个诊室每天要接诊13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想想看,每个医生每半天要接诊65个人,平均分配给每个患者能有多少时间?五分钟不到!而这背后还有多少人没有排上队的?医生很累、患者很苦,双方火气都很大,稍不留神就擦枪走火。但信任丢失的责任却不应该由他们双方承担,问题的症结在于:医疗投入不足、医疗分配不均,在一种“哄抢有限资源”的语境下,信任是很难生根的。

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支出仅占GDP的5.6%,而早前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称,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四分之一不到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比如在许多三甲医院,普通病房人满为患,干部保健病区宽敞舒适,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政府医疗资源非常非常少。而医疗分配不均,延续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极少数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大中城市三甲医院,患者往大医院挤,但大医院资源有限、医生有限,患者自然看病难。

再比如加剧医患紧张的其他一些问题:像“看病贵”,医生搞创收、收红包,这与我们奇葩的“以药养医”脱不了干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全世界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中国医生靠卖药、用设备、开检查生存”。至于民营医院靠不住,这不仅仅是资本的贪婪,事情的另一面是:虽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喊了二十多年,但民营医院在牌照审批、融资、土地审批、职称评定、处方权、设备引进等方面面临太多政策壁垒,民营医院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走向歧途,并且,它们的放纵难道没有监管失守的责任?

总而言之,医患矛盾的根本在于医疗制度的扭曲。并非患者不信任医生,很可能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了太多苦头;并非患者不明白医学的局限性,而是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很可能是人事未尽;并非医生贪婪、冷漠,而是因为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会疲惫、也会偶尔地失去耐心。在医患关系紧张这一难题上,医患双方都是受害者,他们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解锁的钥匙也不在他们身上。

《人世间》的确感人,它为我们呈现了医者仁心的形象,但如果我们想要寻求医患矛盾的纾解之道,我们就不该在逻辑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

---首发南周知道,发表时有删减---








国内的纪录片,我看的不多,能在台面上播的,感觉好看的基本都是文史类,比如《幼童》《故宫》《大明宫》那些。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记录工作,只能靠邻邦日本的NHK了,好像《激流xx》,还有更多能说的不能说的。

在医患矛盾的水深火热的这两年,《人间世》选择的题材就足以让我对SMG肃然起敬了,虽然整部纪录片有些高开低走的感觉,个人觉得最好看的还是开始第一集的急诊室还有第三集的器官移植,那些抢救失败之后依然选择留下来的医生,那些在死后选择捐献器官的家属,让人尊敬的职业和灵魂。后面几集有很多对绝症病人的关注,带来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但很多的镜头还是在“病人命悬一线,手术大获成功”的套路上,医生病患彼此信任,共克时艰,就和片头的旁白说的那样。

本期待可以把医患矛盾的症结描述的更清晰一些,片子也做了很多努力,所以在手术室外,我们看到了那个在上海拼搏的安徽小哥为了母亲的医疗费一筹莫展,看到了肝脏移植成功的大叔醒来第一句是“钱还够么?”,看到了在抢救失败后被病患家属掐住喉咙的急诊医生,但镜头也就止于此了,再后面的事情,那些镜头之外的,那些不能在电视台播出来的,也许才是描述这个现实之后,解决症结的钥匙。

就好像那个面对家属不断的质问心力交瘁的年轻医生,中国医患矛盾绝大部分都是社会现实的投影,而这些,是一个基层医生无力解决的。

资源分配、医疗保障、急救意识、独生子女、孤寡老人......太多问题是排队挂号的病人和焦头烂额的医生都无法解决,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镜头里的上海医院永远人潮涌动?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多安排些医生?中国的医疗资源是否真的如此稀缺?但在镜头之外,中国有更多空空荡荡的地区医院,更多毕业了进不去医院工作的医学生。

为什么在抢救病人的同时,让家属焦虑的不仅仅是病人的病情?因为除了失去亲人对他们的打击,一场复杂手术或漫长的治疗的债台高筑,同样会摧毁一个家庭。

为什么在休克之后我们只能焦急地等待堵在路上的救护车?为什么国外随处可见的AED我们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又有几个人知道如何使用?

为什么有这么多无人照顾的老人?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知道中风后的黄金4.5小时?为什么失去孩子会让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崩溃?为什么真正需要急诊治疗的人只能在漫长的队伍和琐碎的手续后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医院无关,但却都会在医院爆发,生与死必然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冲突,医患矛盾也从来不是医生和病患的双边矛盾。

医疗和其他付费服务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部分重症来说,它是毫无预期可言的投入。花了很多钱,甚至背了债,用了很多很好的药,人还是死了,医生有没有犯错?

中国绝大部分医患冲突就是上面模板,医生可以是竭尽全力的救死扶伤,但在医疗背后,患者和家属要背负的同样沉重,这个心情所有在重症病房外守候过的人都不难理解。

我相信《人间世》的镜头里都是医术精湛、敬畏生命的好医生,但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外,所有的医患矛盾真的医院就没有任何过错?如果医院有过错,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来平衡这个过错带来的矛盾?为什么每次出事情,都是拳头砸向最基层的医生?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应该把目光引向何处?

对生命的思索,对他人的理解,是我们的生活中很珍贵的东西。

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沉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但我们能改变东西恰恰又在镜头之外。

《人间世》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但它镜头缺失的部分是那么的让人在意,更重要的是这份缺失并非创作的不足,所以对它们的关注,又是格外的重要。

如何才能让病患和医生都少一些顾虑?如何让医院得到病患更多的信任?如何让更多需要的人使用到急需的医疗服务?如何让医疗资源等到更合理的分配?如何让失独的家庭不再崩塌?如何引导大众死后捐献器官的意愿?如何让更多人拥有急救意识和能力?如何改善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分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太多的问题现在并没有答案,甚至没有太多人去思考它的成因。

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目光在关注,更多的人想着去改变,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就有希望,变的更好一些。

2016.08.15 夜 常州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oungstone_seafood

2017-11-13,新的感悟如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尽管我拿这句话当做了标签,但是必须承认,不是医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一年半以后,再回头看此文,对这句话,理解如下:

安慰用的是态度,帮助用的是医术,治愈是结果之一。

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要求就是:总是带着‘救死扶伤’的态度去尽力,常常用医术去帮助病人减轻甚至免去痛苦,而治愈的结果,则无法100%的保证,所以只能是有时。

作为病人及家属,往往看不到医生安慰的态度,施展的医术,会无视掉医学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只专注于治愈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可能,这就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

以下是刚看完时,在2016-06-19 写的评论。

从第一集开播,两个月多的时间,每期都追着看。几乎不看国产剧,很少看美剧,偶尔看电影的我来说,实在罕见。纪录片,一直是我喜欢的类型,医疗题材之前从未看过,只是出于对医患关系的关注,朋友圈分享得知此片,就一路追下来。 最后一集,一个被采访者对那些编导说,你们不要在医院太久,会麻木的。的确,医生每天都面对生死,难免会麻木,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医生为了抢救病人48小时未合眼,一年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做手术做到手抽筋,自己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医院取刚刚捐献出来的器官,自己还是个病人依然站在手术台上,为了心脏复苏,连续按压几个小时。

【走下神坛,把医生还原为人】

当然,他们也都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困惑,会有委屈。比如,第一集中,凌晨刚下手术台的主任,下属要汇报工作,被他直接顶回去说:搞什么搞,这个时候了还讲这些,困死了赶紧休息(非原话,大概的意思)。有同事说准备了可乐和汉堡,他很开心说可乐要吃的,嘴巴干死了。多么真实的反应啊,多么可爱的主任。这位医生的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是心情,而且动词,打开心脏的意思,他每年都要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 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场场现场的手术直接丢给你,也把医生平日里的言行不加修饰得展现出来。这么多真实的人和故事,我在那些烂剧中,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的呈现,因为真实,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

【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以上是看完全部后的一些回顾,以下是每集看完当时的记录,有些细节可能记录有误,但不影响整体阅读,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看,自己感悟。 第一集:救命。急诊室和心脏手术的故事 医生最大的挑战不是经过努力后患者依然去了的失败,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失败,在第二个第三个...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还有勇气和热情去全力以赴。 瑞金医院的心脏手术专家,他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原来开心不是心情,因为他一年要做700多场手术,每次手术都要打开心脏。 剧中是"开心不是心情",我更愿意理解为,“开心不仅是心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二集:理解。120救护车的故事。 一个医生说: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很难做的,而且我们面对的还是病人及家属。 简直太对。 第三集:团圆。器官捐献的故事。 四川的焦妈妈,送走了24岁的儿子,决定将儿子身上的器官都捐献,从而救了4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能用的心脏,因为患者在北京,而心脏的有效期是四小时,而没能用上。 父亲在孩子的终止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刻,迟迟下不去手签这个字,她作为母亲简直万箭穿心,但还是忍着痛规劝,女人有时更坚强。 第四集:告别。 临终关怀的故事。 上海静安临汾卫生服务中心的故事 这一期总体的节奏比较舒缓,不像前三集一直处在紧张的抢救、手术、救护车这样的氛围。解说员缓缓的叙述,更能体会的这一期的厚重。 送进来临终关怀医院的患者,都是重症晚期,确认无法痊愈的人,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 王学文才50岁,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 他五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临床患者舒国去世了。谈到这些,他看得很淡,见多了生死,他很坦然。 身为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她在临终前写的一份信,都是感谢,社区、街道、医院的帮助,朋友、邻居、老同学的关心,还有家人的不放弃。五年来,女儿带着她游览了亚洲各国,她很积极,面对镜头,一直都在笑。 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觉得拖累了女儿而感觉很歉疚。 王龙属龙,才27岁,那一天,他把父亲送入临终关怀医院后,母亲在来的路上又出车祸而骨折。十几天后父亲去世,一路上他一直忍着,最后时刻终于哭了出来。 医生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中国人一直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生和死都是大事。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第五集,选择 。红房子医院的故事 第六集,相信。上海儿童医院的故事 第七集:新生,一场手术带来的故事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第八集:坚持。两台手术,两个故事。葛院士,手术做到手抽筋,依然成功完成手术。 第九集:爱。这集超级难忘,之前的每一集至少有两个故事,这次用一整集来讲述准妈妈的生死抉择。怀孕期间查出了绝症,坚持生完孩子再治疗。一句:老公,头发还会长出来吗,让看过的人都动容。难以根治,但求旅途中有尊严的离世。 第十集:人间世背后的故事。这集主要是往期回顾,各位编导来讲诉拍摄的心路历程。见到不少往期熟悉的面孔,也见到了几个新的故事。 从看第一集时,只有几十个人标记已看,到现在4500+已看,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子,而评分一直维持在9.6以上,说明大家都很认可。 已经有太多八卦抢占了焦点,留给这些真实又严肃的题材讨论的舆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当昨天,有公众号说想转载我的这篇时,我是很开心的。拿去吧,只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么好的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尊重医生。少些纠纷,多谢理解。 因为很多误解都是源于不了解,所以传播这些,也是一种美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trust2014






最近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第一次独自找房搬家累的我对几乎对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了兴趣,唯一让我惦记着的就只有每周六播放的纪录片《人间世》了——这部10集的医疗纪录片已播到了第六集,我也从bilibili追到看看新闻(http://www.kankanews.com/z/renjianshi/index.shtml)。

《人间世》已播出的六集分别是围绕急救室的《救命》、救护车的《理解》、器官捐赠的《团圆》、临终关怀的《告别》、子宫的《选择》、儿童医疗的《信任》,每集围绕两三个案例,全面细致的展现医疗经过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它并没有像传统国内医疗纪录片一样,只是选择性地记录“人定胜天”的成功案例,而是无论成功与失败,全景展现了治疗过程中医生、病人及家属的心路历程。这个纪录片背后也有上海市卫计委的身影,他们为拍摄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只是很可惜,这个片子虽然在网上比较火,但电视上只有上海新闻台播放,线下活动也是在上海的医院开展,影响力并没有从上海扩大到至全国。

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的女儿,器官移植失败患者的亲戚,猝死老人的外孙,中年丧女的失独父母的朋友以及一个泪点超低的人,看《人间世》的每一集我都很容易就被触动,控制不住的掉眼泪。

大家都知道医生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再碰上另一半也忙得长期不着家,家里的小孩基本就只能托付给老人带了。我大概在四年级彻底搬离爷爷奶奶,来到爹妈身边,家在老妈工作的医院附近,学校也离医院不远。自从住在一起后,我对一个特有名词——“二线班”印象特别深。老妈白天正常上班,大部分的晚上都要值“二线班”——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家休息,一有事情就得第一时间去科室手术、急救……无论多晚,家里的内线电话一响,她就得马上去科室,很多时候直到早晨上学,她都没有回来。我只能自己随便找点吃的,吃完去上学。还有碰上晚上有手术的时候,她就直接麻烦熟悉的川菜馆子炒个菜加上米饭送到家里来,她就直接整晚不回来了。

对儿时的我来说,一个人在家过夜时还挺开心的。但其实放任10岁小孩经常在家独自过夜,这在美国家长得算犯法了吧。然而,我妈值“二线班”一直值到了退休,现在被医院返聘了,有时还要值“二线班”。

另外,人总会有情绪变化,我妈把她的好脾气留给了病人,我和我爹有的时候就成了她的出气筒。小时候总想不明白,为啥一点小事,我妈就炸毛了。但自从自己工作后,就可以理解了——加班回家特别累,啥话都不想说,如果有人来烦我,我的脾气也会特别大。

说真的,其实《人间世》还拍漏了一个群体,就是医生的家属。病人的家属如果发脾气了,还可以找医生、医院发泄,那医生的家属呢?对医生的家属来说,永远是在担心,在承受,在付出,并且没有撒气的对象……总不可能去找病人或者医院去扯皮吧。

作为医生的家属,我希望《人间世》这样的片子越多越好,社会大众只有意识到医生并不是神,理解医生只能“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们才可能会真正的去尊重医生这个群体。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摸着良心说,这是韩国这类电影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禁止的爱:善良的小姨子》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姜熏 编剧 : 姜熏 主演 : 姜恩惠 / 姜盛弼 类型: 情色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5-11-19(韩国) 片长: 97分钟 又名: Good Sister-in-law: Forbidden love / Nice Sister In Law这部片子单从那事的场面,女主的身材样貌,表现。堪称韩国情色的巅峰之作,绝对值得收藏。别的都可以不看了,良心之作。低于四星的要不没看过,要不就是嫉妒,阳痿,看日本的看多了。 不得不佩服韩国棒子的导演确实优秀,不管什么类型的片子,都非常的能够拿的住人心,这方面更是独到,抓住人心,简直完美,这部片子我觉得主要得益于女主,真心完美,无话可说,要是和日本那种的,我估计多少宅男都得废了死床上。 因为女主长这样。 姜恩惠,女团Dal Shabet前队长。之前还拍过一部<法利赛人>。   姐姐和心上人结婚了,但不久后便发现,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满,姐姐只好委托身为心理医生的妹妹帮忙治疗,然而通过催眠发现姐夫竟然迷恋小姨子的身体。妹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为了姐姐的幸福,也为了治疗姐夫的心理障碍,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对一部凡爱可陈的好电影,不需要大起大落的剧情和寓言式的结构,只需要把爱情中那些细节点滴映画出来,就足已让人没齿难忘了。几场情欲戏导演都处理得非常干净,基本上都是几个静态画面,极具美感。尤其是裸背的素贤看着熟睡的女主角的一个画面,在光线、色彩、构图上都十分和谐,有种油画般的效果。近年来韩国电影的备受称道,其实和影片往往非常注意画面的唯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众号:btdygod 内附资源)   字幕君,不带这么玩的。。。T - T ---- 这是一篇没营养的影评 ----- 剧情什么的我真心无力吐槽,伦理电影嘛,就是要刷新人的三观!(不过剧中的小姨子很漂亮,身材皮肤都很棒!所以我是来看脸的) 这部电影是朋友极力推荐我看的,说女...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