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年轻母亲:“风险我也知道,我愿意拼一把”
25岁的吴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怀孕生子会严重危及她的生命。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和丈夫,没有一人在生子这件事上对她试压。相反,家人都在极力劝她保重身体,放弃生育的念头。
但她又是如此不幸。经历剖腹产手术生下一名男婴后,吴莹住进重症监护室,她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最终未能等到奇迹降临。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医生的劝阻,这位年轻母亲的执念令人唏嘘:「我认为人生要是圆满,就是有个孩子。」
冒险的高龄产妇:出血一万毫升,体内换血三遍
38岁的林琴,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她坦言,家乡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自己在生下二女儿时,「几乎得了抑郁症」。第三次怀孕,她的胎盘长得不好,属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在手术中极有可能大出血。
最终,林琴如愿以偿诞下男婴。但是这理想结局的背后,是一万毫升的出血量,以及被摘除的子宫。手术室内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视。术后的林琴躺在病床上感慨:「还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那么多的罪。」
女性的生育选择:自私还是自由?
备受关注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播出后,不幸离世的年轻母亲吴莹的经历立刻引发热议。评论包括「自私」「一意孤行」「考虑过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吗」「不负责任」「浪费医疗资源」「繁殖癌」「感动自己」等等。
另一方面,吴莹的主治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林建华在总结会议上遗憾又无奈地表示:「人家说生育权在她手上,这么沟通,这么谈话,她认命了,她不肯终止,我们也不能强迫把她引掉」。
当我们提到「生育自由」时,常用的语境包括以下两个:一是在独生子女计划生育的时代,女性「想生」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二是在传统文化和家族压力的影响下,女性「不想生」的自由受到了压迫。2018年经过Metoo风暴洗礼的中国互联网,女性主义已经发芽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性有子宫,并不代表她们有义务生育。吴莹们和林琴们的行为,在先锋派的眼里,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又没人逼你,为什么宁愿赌上性命也要生孩子?你自己也是女人,为什么生了女儿甚至会得抑郁症?
男孩偏好(Son preference):经济、文化与政策
在「2018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新生人口性别比例(sex ratio at birth)」一项,中国排名149,全球垫底。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一般都会维持在102-107之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已高达116.9,并在2004年达到峰值121.18. 在男孩偏好的影响下,性别选择性堕胎(sex-selective abortion)和杀害女婴(female infanticide)是两种对这一数据产生直接影响的手段。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中国的男孩偏好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从经济角度来说,在农业社会中,男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更有优势,且被认为能给父母提供更好地养老保障。从文化角度来说,植根于儒家传统的中国文化维系了严格的父系家族特征。在这样的家族世系(lineage)中,只有儿子可以继承家族姓氏、传承家族血脉。调查显示,在宗族祠堂、家族族谱较为盛行的地方,新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更加严重。从政策角度来说,80年代开始,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超声设备的普及被认为加剧了对新生人口的性别选择。
村落文化中的生育行为:从众与耻辱
李银河在「生育与村落文化」一书中指出,村落中相互竞争又相互趋同的现象即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强大的团体规范。团体成员谁也不愿成为「越轨者」或「不合群者」。人们在团体中害怕受到孤立、惹人注目、丢面子或受到惩罚,在生儿育女、婚丧嫁娶的选择中受到极大压力。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因为不生的话别人要骂「绝后」。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男孩偏好和生育焦虑在中国一线城市有所缓解,甚至「不婚的独立女性」「不育的丁克家庭」,已经变成了很先锋很酷的概念。然而,城乡差距却因此变得更大。虽然城郊居民也一样刷微博、看抖音,青年人也进入城市念书、打工,但那种根深蒂固的行为规范,决定于村落狭小的空间因素,又决定于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习俗所蕴含的时间因素,绝非朝夕可以改变。更何况,所谓的「生育自由」就算在大城市中也尚未成为主流观念,更多人仍认为结婚生子是一件再理所应当不过的事。
在一项于农村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当采访者提问「为什么要生」时,有些人迟疑了一会,对提问感到诧异,随后有人冒出了一句:「农村不就是这样吗」。还有人说:「每家不是都有男孩吗?别人家有自己家没有,心里总不舒服」。另外也有人说:「没有男孩咋行呢」,但是解释不出原因。很多人根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非要男孩不可这些问题。
不要责怪一位想生儿子的女人:结构性歧视(Structural discrimination)之思考
李银河将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选择与鲑鱼相类比,认为二者的行为都是受到生命周期的支配:鲑鱼到了产卵的季节,不辞千辛万苦游过大江大河,跳过激流瀑布,直到江河的源头。与其说这种行为出于鱼儿自身的欲望,不如说是因为它们别无选择。到了生命的这一时期,这些鱼除了去产卵,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吴莹们和林琴们,不过是在命运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行的人。吴莹何以断定「生了孩子人生才圆满」?林琴何以如此想要一个儿子?
也许是因为她们内心有这样的恐慌:
也许是她们曾见过其他男人欣喜的神情:
也许是丁璇在女德班上的一段演讲:
也许是煮肘的一条微博:
先锋女性主义最激进的终极梦想,大概是全世界女性肩并肩手拉手进行生育罢工。所以她们会用「繁殖癌」这样恶毒的词汇去攻击那些想生孩子的女性。但任何人都不该责备那些即使是不顾自身安危病态般渴求孩子的母亲,就如同不该责备受到性骚扰后没有站出来举报的受害者,不该责备发现丈夫出轨而决定不离婚的女性。比起质问她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如退一步思考她们为何没有做出别的选择——因为她们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有时候,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依然赞美母爱,依然祝福每位准妈妈,依然尊重每位女性的选择——因为这是女性主义最重要的原则。但在这里,让我们再复习一遍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生育权」的定义。
第十六条 1. 缔约各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有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一切事项上对妇女的歧视,并特别应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 (e) 有相同的权利自由负责地决定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并有机会获得使她们能够行使这种权利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真正的生育自由,并非只是「想生就生,想生几个生几个,不想生就不生」,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获得能够做出自由、负责的决定所需要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吴莹和林琴拥有了吗?我们拥有了吗?我们的下一代,会拥有吗?
参考文献: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1979).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UN.
Gupta, M. D. (2002).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 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Public Servic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李银河. (2003).生育与村落文化: 一爷之孙. 文化藝術出版社.
王文卿, & 潘绥铭. (2005). 男孩偏好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6, 165-193.
张川川, & 马光荣. (2017). 宗族文化, 男孩偏好与女性发展.世界经济, (3), 122-143.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新年伊始,大型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准时更新。
豆瓣开画就是9.5分,但才1000多人看过,那就让我拼命推荐一下吧!
《人间世》第一季刚出来的时候,也是无人问津。但是凭借着动人的情节和感人的话题,后来居上刷爆朋友圈!豆瓣评分达到9.6,超过2万人标记。
9个摄制组,50名工作人员,200多个拍摄对象,暌违两年之后,带来了《人间世》第二季。
元旦晚更新的第一集,聚焦在身患骨肿瘤的孩子和她们的家庭,本宝哭了不下20次……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恶性骨肿瘤。这种病多发生在孩子身上,得这种病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三。相当于你抛22次硬币都是正面的概率……
影片由13岁的患者杜可萌配音,随着她的介绍,看尽病房的来来去去、生生死死。
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就不是问题。
缓解骨肿瘤的一个办法是手术。而这个手术的过程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将骨头拿出来,将上面的癌细胞灭活,再放回去。
运气好可能根治,但更多的只能面临截肢的命运来保住性命。
开头的男孩第一次面临一场大手术,需要带上面罩吸入麻醉剂。但那种难以呼吸的感受,让他充满了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于是,他吵、他闹,将这一切的不公宣泄。可又如何呢……
经历过多次大手术的杜克萌,看着自己的病友十分的平静,用她的话说就是:“他经历过的一切,我都经历过。”
越平静,越心疼。
如果癌细胞扩散的较快,发现的时候太晚,那就只能截肢。
杜克萌的病友安仔,就已经失去了他的左手。
而王思蓉的癌细胞也已经扩散到了全腿,医生建议截肢。
但是有愧于她的母亲答应过她,为了爱美的她,咱们不截肢。
母亲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告诉女儿时的心酸,太令人动容了。
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光亮的。
你不知道的是,在世界的角落,还有人不惜一切代价,争取着被你看淡的生命。
如果还有家伙没有闹够的话,来吧,让我们来奉陪吧!
病房里充斥孩子的哭声、家长们的沉默、医生们的着急……
唯一快乐的时光,是一年一度的元旦迎新会。
医生们打扮成玩偶的样子讨孩子开心,护士姐姐还会唱歌跳舞。
当然,孩子们自己也要表演节目。
安仔选了自己最喜欢的动漫人物,在舞台上大声喊出了这句台词。
“如果还有家伙没有闹够的话,来吧,让我们来奉陪吧”!
我想,这是安仔对病魔的喊话。他希望能战胜一切,来吧,他什么都不怕!!!
谁都不知道,安仔昨天才接受了一个大手术。为了站在舞台上喊出这句话,他克服了太多的困难,他真的准备了很久……
病房里的人来来去去的很多。
大多数没来得及说句再见,就再也见不着了。
这种被“死亡”笼罩的地方,很难有欢声笑语。
有的也多半是强颜欢笑,都在贴心地为别人考虑。
这样一次的联欢会,让病房里的大家第一次放松下来,能好好地看看这些和自己同样遭遇的人。
相互的鼓励,相互的安慰,是这个不公的世界里给予她们的一点点温存。
但生活依旧要继续,病魔依然在侵袭。
因为王思蓉极力抗拒,医生只能搁置截肢的方案,选取了一种风险极大的“刮骨术”。
而爱美的王思蓉没有别的要求,就求医生“帮我做美容缝合。”
自从生病开始,孩子们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不再无理取闹,也懂得了父母的辛酸。不再提过多的要求,真的,让我活着就行……
王思蓉和母亲好像达成了某种默契,两人打打闹闹,丝毫看不出被病魔折磨的痕迹。
相互许下了,这次手术“不能哭”的约定。
这样强颜欢笑的背后,是太多的司空见惯,太多的无言辛酸……
几个小时的“鬼门关”走一遭,王思蓉安全的回到了病房。但看见伤口的母亲,被惊的浑身发抖。
眼泪夺眶而出,瞬间忘记许下的约定。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女儿,遭遇这样的困苦……
来吧,一切的灾难由我承担,放过孩子。
也许,只有分别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
病房里面对于分别是常事,有的笑着欢送,有的哭着别离……
马上就要新年了,大家纷纷准备出院,回家准备过个好年,
但这一分别,来年再住院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不是“全员到齐”了。
刚刚经历了大手术的王思蓉还不能行走,回家后的她,得到了爸爸亲自为她改造的轮椅。
爸爸说:“为了我女儿,我什么都可以”!
和爸妈一起吃个年夜饭,对于从小爷爷奶奶带大的她来说,真是生病带来的唯一好处。
坐在轮椅上的王思蓉,看着过年放着的烟花。幸福,有时候真的好短暂……
截肢的安仔变得有些自卑,出门前都要磨蹭好久。将空空的袖子捏出形状,插在口袋里,走在妈妈的右边。
爸妈带着安仔来到假肢厂,要给他量身定做一支手臂,这样就可以满足安仔上学的愿望。
但是,安仔不知道的是,癌细胞已经侵入他的肺部。这份心酸与恐惧,爸妈独自承担……
回到老家后的安仔变得异常脆弱,没多久就被送进当地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这一次,安仔真的好像要败下阵来。
“我想我的同学,我不想留级。” 他抱怨的只是,没有办法上学。
“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父母相望无语凝噎,医生低头无能为力。
但他还是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还是相信医生还有“大绝招”没有用。
直到医生,没有给他答复,沉默着离开房间……
父亲面对这一切,躲起来痛哭了一场。其实,在不知多少的黑夜,这个男人选择了把眼泪往下独自咽。
“顶不住怎么办?”“什么顶不住?”安仔和妈妈的对话。
其实,妈妈比谁都清楚,安仔口中的顶不住是什么意思。
只是,她不愿意听懂,更不愿意让这句话发生。
妈妈以泪洗面,用一切方法鼓励着安仔,“唱歌给妈妈听,妈妈好久没听你唱歌了。”
“逆战,逆战来也;王牌要狂野,闯荡宇宙,摆平世界。”
父母比谁都早知道,这一天的来临。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和想象真的发生这一天……
真正说再见的时候,妈妈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将安仔留在这个世界上——捐献眼角膜。
“蔡炫安~” 最后喊一次这个名字,最后替你做一次决定。
安仔特别喜欢自己的眼睛,时不时就要照看看,他说,他把所有的好运都装进了眼睛里。
安仔的眼角膜为一名三岁的男童带来了光明~
分别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那么无力,那么无法抗拒……
“微笑使者累了,想要卸下面具。”
配音杜可萌的肺里也已经转移了肿瘤。
片尾出来的时候,王思蓉的名字也已经打上了框。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无情,还来不及去听鸟语,去闻花香;
来不及感受日出日落的魅力,来不及体验春夏秋冬的交替;
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没有单独旅过一次行;
还没有学会一个人独处,还没有领悟一群人的交际;
将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孩子带走,毁掉的是父母的挚爱,是这个家的唯一…
对于我们,看完哭了很久。感慨生命的不易,同样感慨病人的勇气。最心疼还是家属,她们不比病人来得容易……
珍惜生命,好好爱自己,为了爱你的所有人。这个世间很不公,但生命却可以无限延续,陪伴和爱才是最值得珍惜。
我们需要的是从他们身上,学会直面苦痛,放下浮躁,认真聆听这些人世间的爱与痛。
昨晚,捏着拳头,喘着粗气,连续看了四集《人间世》。
看完,再也没有心力多看一集。
然后,晚上也失眠了。
这种真人真事,真比看 5 个《药神》还要难受。
看完最放不下的就是《人间世》第二集,关于吴莹冒险生育这一期。
因为年龄相仿,又同样是一个女性,所以代入感更强,不免对她的选择又生气又叹息。
才 25 岁的姑娘,因为有先天性心脏病,再加上动脉高血压,不适合生育。所以在她怀孕两次,家人都让她流产了。但是第三次她怀孕了,却坚持要生下来,她说「怀孕 28 周,也跟家人吵了 28 周。」
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后果?」她说,「想过,只是感觉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人生才是圆满的。」
我发给闺密丽丽看,她叹了口气,说:「一个人太想要一个东西时,在做选择的时候,总会有侥幸心理。」真是一语中的。
吴莹也知道,这种情况下生育,活着的概率只有 50%。而吴莹相信自己是那幸运的 50%。
可是结果遗憾的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吴莹身上。孩子是保住了,但是体重只有 1005g,出生后就被送去了小儿重症监护室,而吴莹,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两个监护室相差不过 100 米,而她最终没能下得了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个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却真实发生了。之后主治医生们也跟团队成员,做了很深刻地反省,对于这种高危孕妇,一定要往死里劝啊!往死里劝啊!
很多网友看完,都说吴莹自私,其实并不是这样。自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但吴莹未必是在乎自己的得失。
澎湃新闻有跟进写了一篇长文章,里面有个细节,是说,在术后第二天下午,吴莹醒了。她无法说话,只能睁眼看看家人,偶尔用手指或者手机写几个字。公公拍了孩子的照片,拿到她床前。吴莹点点头。
她妹妹记得「她说过最蠢的一句话。」吴莹问,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母亲说是男孩。吴莹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妹妹至今也没搞懂她的「任务感」从何而来,她丈夫家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娘家更没有。从吴莹被推进手术室,她老公满心忧虑的不是孩子,都是她。
我猜想,这种「任务感」可能是来自吴莹长期生病被照顾,一直没为家庭做出什么「贡献」来,所以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因为吴莹没怀孕之前,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我查了一下资料,像吴莹这种患有艾森曼格综合症的,平均寿命在 32.5±16 岁,绝大多数能活到 30、40 岁。也许她想在自己死之前,留一个和她老公爱的结晶存活人间,延续她的生命,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猜测,但如果吴莹真的是像上面说的,更多的是「侥幸心理」呢,而且从各个报道来看,「无知无畏的侥幸」可能性更大一点。
一方面,她从小生病,三姐妹中,父母对她宠爱最甚。脾气一直也很犟,「我决定的事别人改变不了。」
另一方面,母亲和医生的心软,让她更是「有恃无恐」。再加上同样病症的朋友的成功生育案例,让她更是乐观估计了情况,幻想高于了事实。所以才把事关生死的严肃事情,轻之淡之。直到被推进手可术室前一刻,她才跟自己的父亲说「我害怕」。
「医生的话要听」,「危险系数太高不能生」,这些常识性道理,吴莹一直没放在心头,才造成的悲剧。
吴莹这个事,看着是结束了。但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对这个事情的反思程度不够,可能还有更多孕妇依然在冒这个风险。所以只发这些「事后诸葛亮」的感叹可能还不够,我们还要重新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人劝吴莹,都没有用呢?
——除了她自己的执念,是否我们劝的方式,也有提升的空间呢?
一个人有执念时,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幻想的泡沫,留给我们去帮她们去掉。
针对这种侥幸的行为,为了让对方能感受到这种后果,以及事情的严重性,我能想到的办法是:
1. 医院层面
一定要搜集同等病症的失败案例,详细地描述给患者听,描绘得越具体越好。最好是能让她们有更深的代入感,让她们感受到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局竟然如此悲惨。
对于后来人,这个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警醒作用。吴莹的丈夫,愿意把这个案例放在纪录片里,就是一件造福于人的事。对于每个看的人,都是一次提醒,有些事就是生死大事,不能有一点点侥幸心理。
2. 家人层面
家人们其实可以准备两手方案。50% 活着是皆大欢喜,可 50% 死亡,该怎么应对呢?
- 孩子成为孤儿,怎么办?
- 丈夫一个人孤苦伶仃,整天活在悔恨里,怎么办?
- 一家人此后几十年,都活在「悲伤」之中,怎么办?
这些都跟吴莹有关,可吴莹又不在了,谁来给个解释,给些安慰?
所以,那时想劝住吴莹,真的应该认真地跟她谈谈这些后果。最好让她写一份遗书,认真思考一下这些严肃的问题。这才能帮她挤掉幻想的泡沫,认清后果。如果她也真的能接受后果,那么在临死前能和家人达成共识,她走得也安心一点,活着的人也更安心一些。哪怕吴莹只是说:
- 如果我手术失败了,活不了了,小申你不要想我,要继续找个能陪你过一生的伴儿;
- 等孩子长大了,你就告诉他,她的母亲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她在那个地方生活得很好,她一直在替你祈祷祝福;
- 家人们也不要惦记,我会在天堂保佑每一个人的。
这样一番交待下来,生者的日子也会更好过点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怕生死,只怕生死来得太匆匆,来不及好好告别,就匆忙离去,所以人生尽是遗憾。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告别。
我有这么深的感触,也是因为早年时,我也有一位亲人去世,我没有好好告别。这么多年,心里多少有些愧疚感,悔恨当初。年少不懂事,不知道怎么做;长大了有能力有办法了,也追悔莫及了。或许,当初一个好好的拥抱,都能给今天的心灵不少慰籍吧。
不管怎样,希望她们在天堂一切都过得好吧。我们也要更加好好活着。
我觉得很多人批评的所谓记录方式的转变,mv化的拍摄方式破坏了纪录片的缘由氛围 我觉得的真的不是的 退一万步说 催泪不好么 如果你落泪了 那么说明你被打动了 被打动是有作为的第一步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于这样一种新鲜而又充满意义的尝试充满了恶意 我作为一名医疗纪录片爱好者 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是我看了这么多年纪录片中 最令我敬佩的作品 它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形式为纪录片打开了一扇门 除了记录本身 它还有爱 有力量 有不辜负和不认输 这样的纪录片 对普罗大众来说 真的是好看的 只有好看了 人们才有一直看下去的意趣和动力 纪录片的真正意义 难道只是为小众展现 然后就结束了吗?不是的!展现之后 是更为深远的关怀和守护。
我觉得东方卫视真是的让人敬佩,输出了大量的优秀的医疗纪实作品。什么才能让人感念生命?是死亡。我真的好想去东方卫视的医疗纪录片组做一季的实习啊…真的是打杂都可以。
我也是真的认为,大家不该对与导演别出心裁 苦心孤诣的安排报以如此大的质问,我感到寒心与心疼。唇枪舌剑没有成本,可灼心淬火真的让人心疼。大概就是人类的惯性吧,新事物出现时的不适和慌乱,往往化为欲盖弥彰的 妖冶的责备。
别把自己的障碍强加为别人的伤痛啊
————————分割一下
看了大家的评论,谢谢大家的理解哇,与人同在真的让我很踏实。我写下上面这篇短评时,刚刚看完第二季的第一集。弹幕里一片祥和之景,而当我兴奋的来到豆瓣,却看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大概是我的情绪还沉陷在因小朋友们的经历而产生的广袤、浓稠的难过里,悲伤把我掀在地上,我渺小而幼稚的不允许有人伤害与之相关的任何事情,因此这一集纪录片拍摄的全部要素,都被我不自量力的纳入了想要保护的范围。拍摄了这样优秀纪录片的工作组,怎么可以受到伤害?我舍不得。于是我用最快的速度写下了这篇短评,语句之粗糙,用词之拙劣,现在我每每看来都惭愧不已。谢谢大家没有嫌弃我仓促之下的粗浅文字,大概是“爱”这个层面上的理解与认同让大家也选择了包容我。我又羞赧,又幸福。不过也不舍得再去更改了啦,粗粝而慌张的样子也很真实只在这里划条分割线,进行自我批评,并表达一下歉意。
另外评论里有位朋友问的第二季的钢琴曲,hhh可巧了我以前刚好练过这个曲子。我试了下QQ音乐搜的到,关键词“The Seasons,OP. 37a,TH 135-X October.....”后面还有挺长的,不过用这些应该已经搜的到啦,希望可以帮到你♪( ´θ`)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