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詹姆斯·伊沃里 / 安德列·艾席蒙
主演: 艾米·汉莫 / 蒂莫西·柴勒梅德 / 迈克尔·斯图巴 / 阿蜜拉·卡萨 / 艾斯特·加瑞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 巴西 / 美国 / 荷兰 / 德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法语 / 德语 / 希伯来语
上映日期: 2017-01-22(圣丹斯电影节) / 2017-11-24(美国)
片长: 132分钟
又名: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港/台) / 以你的名义呼唤我 / 唤吾汝名 / CMBYN / Chiamami col tuo nome
文|陀螺凡达可
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有时候觉得不同的电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们会对一些电影无感因为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抵抗力,而同时我们也会抵挡不住一些电影的攻势,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弃械投降。在极少的情况下,一些电影能让我们完全失去抵抗力,它们在那两小时内进入我们的血液占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然每个人对每部电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为影迷更是将“中毒”视为一种幸运,这就像恋爱一样,在看了太多电影后,只想再重新经历曾经爱上某部片的疯狂和痴迷,但实际上越来越难,抵抗力越来越好了。
我还清楚记得上一部让我爱得死去活来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第一次看到它。在那之后虽然也不时给一些喜欢的电影送出五星好评,但似乎我再也没有那时“中毒”的感受了。一直到今年柏林电影节,我在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创,听说过它在圣丹斯电影节的好评,但心里一直并没有太多期待。这几年的电影节经历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能在电影节上独立思考不受影响同时又要足够开明包容和纯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炼”而来,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在电影节上看完一部电影的当场感受,时常需要通过二刷来“确认”。而另一方面,就算记者影评人们在电影节上是真心喜欢某部片而大力称赞,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期待过高最终失望。所以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圣丹斯被誉为“比肩《断背山》的经典之作”时,我也只是抱着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并没有抱着这是一部杰作的期待。
而实际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确算不上杰作,尽管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80年代初一个意大利男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抓马,但是创作者在这个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艺,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氛围一次情绪过山车般的电影体验。
整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视角出发,17岁的Elio可能因为母亲是法国人,浑身散发着法国少年的气息,在那个炎热无聊的夏天,他读哲学书,谈钢琴,和邻居家的法国少女谈情说爱。电影开始于美国人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这个叫Oliver的美国人将是Elio父亲的研究助理。如同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断背山》时,不理解两人怎么就看上了对方,在经过细心网友的提点,或者自己二刷时,才注意种种细节、暗示和铺垫。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第一部分中,导演选择碎片化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戏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构成,一个眼神,一次肢体接触,一段谈话,一次郊游,满是带观众入戏的细节。细节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导演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小镇拍摄,80年代的那些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随处可寻,比如两人骑车郊游骑累了,停在一个老妇人的家门前,询问老妇人能否给点水解渴,老妇人笑嘻嘻的端出两杯水,两人一饮而尽,道谢后骑上车继续前行。这场戏跟叙事跟人物都没太大关系,但正是这种细节让观众彻底走进“80年代意大利夏日小镇”的氛围中。另一种细节则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时,美国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这时候少年出现,美国人抬头看着少年,但少年并没有看他,而是来到父母身后,狠狠的亲了下母亲额头,又狠狠的亲了下父亲额头,然后就像美国人并不存在一样坐了下来,由始至终都没看他一眼。如果没有背景,单就这场戏,我们会认为少年对美国人有所不满,故意忽视他,但是这场戏刚好发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国人选择克制情感之后,这场戏就充满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撩汉子”。
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充满了情欲的,弥漫着荷尔蒙气息,但是又没有直接裸露的床戏。影片选择通过暗示或者间接展示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观众的脑洞才是最强大的。比如两人的第一场床戏,在有任何裸露和过激的动作之前镜头就很快摇向了窗外,但又没有立刻剪到下一场戏,而是让观众看着窗外的那棵大树,在室外的蝉声和室内的喘息声中先想象一会儿。再比如那场著名的桃子戏,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垫上,无聊的把玩着一个桃子,玩着玩着,他就慢慢把中指插进桃子顶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里面掏动的声音被放大,汁液顺着手指流出来,滴到少年身体上,大银幕前的我当场就吞了一下口水。
刚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从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开始,叙事节奏就放慢了,每场戏都拉长了,镜头也越来越长。那个将前后两段分割开来的长镜头,讲的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两人骑车经过一个战争纪念碑,男孩跟美国人普及历史,美国人惊叹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男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纪念碑,男孩对纪念碑那头的美国人说,“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国人问“什么重要的事”,少年说“你知道什么事”。这么一个长镜头,两人隔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说着内心的秘密,周围环境的声音几乎让人听不见两人在说什么。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两人第一次午夜约会,美国人站在阳台上面对黑漆漆的树林抽烟,少年走过去,静静的站在美国人身边,美国人说“我很高兴你来了”,少年说“我好紧张”,然后少年转身走向室内,美国人看着少年的背影迟疑了一下,跟了进去。这场戏两句对白,也是几乎被淹没在午夜的风声蝉声之中。两场戏的效果都一样,给观众一种窥视偷听的感觉,让本身就隐秘细腻的情感变得更加私人亲密,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的情感氛围之中。
这种视听和情感氛围,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沉醉之处。故事设定在80年代初的意大利小镇,单是异域风情和年代复古就已经将影片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隔绝开,与此同时影片也完全摆脱同志电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认同,比如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两人恋爱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美国人在最开始表现出对两人关系的担心,但这份担心更多是处于他和少年父亲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没有表现出认同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时,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丝毫没有压抑和克制。所有的这些让影片呈现的这个爱情故事彻底远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让整部电影被架空成了一个美梦让我们不想醒来,但又因为丰富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让我们如此理解和认同角色。
构建起如此美妙的视听和情感氛围的,是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对情欲对心理的刻画,是《莫里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导演詹姆斯·伊沃里的剧本改编,是独立音乐人Sufjan Stevens动人心魄的小清新配乐以及两首原创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榈的摄影师Sayombhu Mukdeeprom的视觉呈现,也是几个主演的令人赞不绝口的表演。曾在《国土安全》《星际穿越》中饰演过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诠释得非常饱满,17岁男生的羞涩却同时也有法国少年式的大胆和不羁,在影片后半段另一个重要长镜头中,蒂莫西需要对着固定镜头在几分钟之内展现出失去初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多种情绪流转,让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种情绪。
所以尽管我并不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杰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扎实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电影”的语境下,那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和对《断背山》是一个级别的。但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又在想“同志电影”这样的标签或者归类是否还有其意义,虽然电影的确讲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当电影完全抽离了所谓的“同志元素”,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歧视,让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异性恋没啥区别甚至可以完全性别替换,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定义同志电影,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这个类型和标签是否还有其意义?
如果你还没看过原著,同时比起阅读体验你更看重电影体验,那我建议先暂时别看小说,几个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对电影有不同程度失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说改编的电影都要面对原著党的严苛。
其实我在想,现在要不喜欢一部电影,还挺容易,这届柏林某部主竞赛电影好评如潮但照样能让我中途退场,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真心喜欢一部电影反而变得很难,似乎变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爱电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遇到了这部电影,再次完全让我失去抵抗力的电影,导致我现在就像异地恋一样,只能不断循环片中出现过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独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两小时时光。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发于微信号:busan-movie
更多阅读
1.《上帝之国》:这部电影做了《断背山》没做完的事情
2. 年度报告:性骚扰、变性人、同性恋……2017同志电影不止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1983年的夏天,24岁的奥利弗(Oliver)来到意大利游历,短暂寄宿在教授家里。
短短六周的时间,教授17岁的儿子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实现了从初遇,到相爱,再到告别的转变。
奥利弗是风华正茂的成熟青年,埃利奥是天真稚嫩的翩翩少年,两人经历悬殊,性格不同,但并没能阻止他们产生一段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
奥利弗
奥利弗是美国大学生,他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他在舞池中手舞足蹈,很容易就获得了奇娅拉(Chiara)的芳心。
他才华横溢,博才多学,常常发表建设性的观点,还可以与教授探讨学术,一较高下。
他性格外向,口齿伶俐,他对每个人都很好,和每个人都合得来,但这也让埃利奥感到吃醋。
奥利弗比埃利奥大了整整7岁,生活和经历让他变得含蓄和圆滑。
他早早就爱上了埃利奥,或许是害怕吓到埃利奥,又或许是担心埃利奥喜欢女生,他没有直白地表达爱慕之心,而是选择在打球的时候通过捏埃利奥的肩膀来暗示对方。
不过埃利奥或许是出于害羞,或许为了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挣脱了奥利弗,使得奥利弗以为埃利奥不喜欢自己,于是之后选择了保持距离。
奥利弗是比较成熟的、老练的,显得套路满满,富有情趣。
比如埃利奥说“我对真正重要的事很无知”,奥利弗明知道埃利奥指的是什么,可他就是假装不知道,就是要明知故问,就是要让对方亲口说出来:“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当埃利奥说“除了你之外,我没有别人可以说”,他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奥利弗仍然含糊不清地问道“你说的意思是我认为的意思吗”,非常调皮。
难怪人们常说:恋爱最好的时候,就是暧昧的时候。
这种暧昧不明的感觉,的确格外浪漫。
再比如两人明明都接过吻了,奥利弗又偏偏要玩消失,使得埃利奥到处找不到他。
埃利奥好不容易等到奥利弗回家,连忙在床上躺好,等对方进来,然而奥利弗偏偏就是不进来,以至于埃利奥直呼“叛徒”。
奥利弗的躲藏、沉默、欲擒故纵、忽冷忽热,让埃利奥更加火急火燎,更加想要和自己在一起,又是到处找他,又是递纸条,把埃利奥玩得团团转,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埃利奥
骑车的时候,埃利奥第一次碰到了奥利弗,就爱上了对方。
他的眼神意味深长,说明了一切,但他什么都没说。
奥利弗捏他的肩膀,更是使他春心荡漾,但他再次隐藏了想法。
埃利奥当然是憋不住的,他想说出来。于是,他和家人谈论起奥利弗,这时他又表现出矛盾和复杂的心情,他说奥利弗总是说“回头再说”的做法很傲慢,还说“可能会越来越讨厌他”。
如果有人在人们面前谈论另一个人,口口声声说Ta有点讨厌,但是语气又没有恶意,就说明很有可能是喜欢上对方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他看着奥利弗,情不自禁地抚摸自己的器官,被发现后又谎称是在读书。奥利弗也很有绅士风度,没有让对方难堪,看破不说破。
他偷看奥利弗换裤子,他看奥利弗游泳。他不好意思直视奥利弗,甚至想偷笑都要转过身去,还假装是在看乐谱。
他会改编乐曲来吸引奥利弗的注意,他会溜进奥利弗的房间,嗅闻对方裤子上残留的体味,又调皮又羞耻……但他就是不说出来。
他懂得读书,懂得游泳,懂得改编乐曲,懂得皮亚韦战役是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他什么都懂得,却不懂得爱情,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慕之心。
蒂莫西·柴勒梅德什么都没说,但他的动作、眼神、嘴角露出的笑意都是爱意的完美诠释,他把17岁少年情窦初开、同时又羞涩胆怯的情绪演绎得恰到好处,如沐春风,沁人心脾。
奥利弗和奇娅拉跳舞的时候,埃利奥眼神中夹杂着羡慕嫉妒的醋意、受到冷落的心塞、一厢情愿的苦闷,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喝闷酒,抽闷烟,随后又或是想报复奥利弗,又或是想看看奥利弗会不会吃醋,邀请邻家女孩玛琪娅(Marzia)一起游泳,第二天假装对父亲说“我和玛琪娅差一点就做了”,其实是说给奥利弗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腻表演,都让这个形象立住了。
奥利弗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着埃利奥的面和奇娅拉接吻。
埃利奥当然不高兴了,去加尔达湖打捞文物的时候,他开始生闷气,不允许奥利弗坐副驾驶座。
结果父亲钦点奥利弗坐副驾驶座,搞得埃利奥哭笑不得。
除此之外,埃利奥假装撮合奥利弗和奇娅拉,也是想试探对方,尽管被轻易识破了。
和奥利弗相比,埃利奥稚嫩了许多,他心中也有小九九,但是很容易就能看透。
但是,不得不说稚嫩也没什么不好的,正是因为他的稚嫩,和奥利弗的稍显成熟相碰撞,才会擦出火花,上演一出互相吃醋、互相试探的戏码,显得既有趣又浪漫。
倘若两人都十分成熟,想必就不会发生什么趣事了。
也正是两人不够成熟,导致他们的感情之路并不顺畅,充满戏剧性和可看性。
比如,奥利弗的忽冷忽热,让埃利奥陷入了“他喜欢我”和“他不喜欢我”的挣扎,他内心紧张,忐忑不安,他在沙发上缩成一团,用枕头捂住自己,甚至稀里糊涂地和玛琪娅发生了关系。
正是他们顽皮、淘气,才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不至于让人轻易猜到剧情发展。
也正是经历了误会和分歧之后的握手言和,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显得弥足珍贵,毕竟没有谁的爱情是一帆风顺的。
如同两人喜欢吊对方胃口一般,导演也是让观众吊足了胃口。
首先是迟迟不安排两人相爱,即便相爱也是点到为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在小溪中嬉戏,在草地上晒太阳,他们抚摸对方的嘴唇,然后接吻,含蓄而克制。
他们在房间里拥抱、接吻、抚摸对方的身体,然后镜头就转到了窗外的树上,只留下两人的喘息,以及夏蝉的鸣叫,给人无限想象。
再比如奥利弗亲吻埃利奥的脚背;吮吸埃利奥的器官;尤其是“桃戏”堪称惊艳:埃利奥用手指戳破桃子,让果汁肆意流在自己的身上,奥利弗再将它舔干净,情趣十足又不至于低俗。
导演把握得非常到位,退一步尺度不够,进一步就是色情,恰到好处就是艺术。
接下来,他们一起接吻,一起旅游,他们载歌载舞,游山玩水,在山间用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让高山深谷、天地玄黄见证他们的爱情。
直到六周假期的结束,埃利奥在火车站送走了奥利弗,默默看着火车离去,心情沉入谷底。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母亲接埃利奥离开的时候,他早已泣不成声,他仅仅和奥利弗在一起数周,却仿佛失去了对方一万次……
正如父亲所说:“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上天就狡诈地找到了我们最脆弱的地方。但是,请你感受你所感受的。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我也许曾经接近,但我从来没拥有过你们所拥有的,总有些什么在阻挠我,或是挡在我面前。你充满了悲伤,痛苦, 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总结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并非传统的同性片,它非常高级的一点在于,没有讲述两人的爱情受到世俗的眼光,或者受到家人的反对,或者受到人们的歧视。只有奥利弗说的一句“我父亲要是知道会把我抓到教养所去”,仅此而已。
诸如同性恋人遭到不平等的待遇、或者在人们的反对中匍匐前行、或者力排众议也要在一起的情节通通都没有。
电影没有强调同性恋有什么不同,没有以主角的同性恋身份刻意营造戏剧冲突,没有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和所有异性恋电影没有区别,它就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
这无疑是对那些说本片是靠“政治正确”博取口碑的人狠狠扇了一耳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背景像是理想状态的乌托邦社会,在这里,没有守旧的思想,没有歧视的目光;在这里,同性恋和异性恋是一样的,你可以大胆追求心爱的人,可以率性绽放自己的青春。
埃利奥和奥利弗并非因为对方是男性才在一起,他们是因为深爱着对方才在一起。只关乎爱情,无关性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只是一部爱情片,而非同性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情很简单,但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它的真诚、纯粹。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导演偏偏选择了还原电影之美,电影的台词不多,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画面、动作、表情、音乐来推动剧情。
很多电影都是剧情鲜明、台词众多,通过剧情、台词营造戏剧冲突,比较直白,观众也比较容易看懂。
相比之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注定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电影,它简化了剧情和台词,显得比较抽象。因此,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如果电影恰好戳中你的内心,你就会非常喜欢;如果你无法感同身受,你就会觉得它平淡无奇。
上周我就看完了这部电影,初看无感,觉得电影严重过誉。我静下心来,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之后,才逐渐开始体会到电影的美感,才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
正是因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以往剧情、台词存在感很强的电影相比显得抽象、含蓄,才展示出一种无法用言语和文字形容的美感,上升到了气氛、感觉,甚至意识的层面。可能你就是觉得电影好,但又说不上来好在哪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浪漫、文艺、清新、唯美,是最干净的爱情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每一帧画面都妙不可言,每一个旋律都沁人心脾,主角的每一个动作都感人肺腑,每一个表情都赏心悦目,每一个眼神都美不胜收,从嘴唇,到身体、脚趾都美到无以言表。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无法悟出人生哲理,也无法参透普世价值,但它就是美到令人窒息。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满足了我对爱情片的一切幻想。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次灵魂洗礼。透过电影,我仿佛看到1983年的夏天,那个叫做埃利奥的少年,迎来了他人生的初恋。
多年以后,他再次收到奥利弗的消息,就是对方的婚讯,可惜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
他默默蹲在壁炉边上,泪水早已湿润了眼眶。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电话旁,以我的名字呼唤你,也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抛开所有的电影标签,以及所谓的会被人谈论许久的“桃子戏份”等等,那些都是增加人们谈资的噱头,但回归到最简单最质朴的情感本身,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找到共鸣的电影。
电影最后的20分钟里,我和在场所有观众的情绪都已经到达了饱和,只要Elio哭,我就跟着流泪;看着他落寞的脸,我也止不住地抽泣。今年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让我这么感同身受,以致于放映结束后主创上台致谢,我的心情还是没有平复下来。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共鸣是前所未有的,倒不是说让我想起了特定的某个人,而是回忆里有关感情的自卑、迷恋、爱慕以及不舍,都一股脑地涌现了出来。
临近片尾,Elio在火车站送Oliver上车,两个人没有多说一句告别的话语。Oliver向来带着骄傲和自信,不可能说出煽情的话,Elio呢,敏感又好强,更加不可能在这样的时刻失了阵脚,所以两个人相对无言,仿佛谁先表露不舍,谁就输了一样。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最后再紧紧拥抱一次,将对方的气味、体温,还有肌肤接触时的力度,都依托于这最后的拥抱作为载体,深深印在彼此的脑海里。火车驶离了,Elio落寞地坐在站台的长椅上,神情恍惚,却完全没有办法平静,于是他无所适从地站了起来,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最后他走向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那一刻他彻底崩溃了,痛哭流涕地请求家人接他回家,所有的脆弱,终于没有办法再隐藏一秒,作为观众看到这一段着实让人心碎不已。自己深爱的人离开了这个充满二人回忆的地方,虽然彼此都会思念,但是对于留在原地的人,总归是要承担更多的难过,也更为残忍。因为每一个不起眼的地点,可能都因为承载了跟“你”的回忆,而变得与众不同,但此时却只“我”一个人独自承受,只要稍微回想一下,都会痛彻心扉。在妈妈的车上,Elio毫不掩饰地哭了一路,回到家里,回到Oliver住过的房间,他的气味还没有散去,在一起缠绵的回忆还鲜活炙热,但却再也没有办法触碰到深爱的人,所能做的,只有躺在他睡过的床上,裹紧他留下来宽大的衬衣,尝试接受爱人离开的事实。
夏天终于过去了,冬天来临,多少个日夜,时间总会稍微抚平所有的疼痛。然而Elio所获得的短暂平静,又被Oliver的一通电话,搅得地覆天翻。两个人漫不经心地在电话里交流彼此的近况,得知Oliver要结婚的消息,Elio显得很平静,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寒暄完,他们陷入了沉默,Elio陷在椅子里,用喃喃自语的腔调,开始一遍又一遍用自己的名字呼唤远在地球另一边的Oliver。你还记得当时,在你的怀里,你跟我说,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少年在这一刻,又败下阵来。挂了电话,Elio漫不经心地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故作镇定似的表情轻松,炉火噼啪地响着,他走过去,蹲下,眼泪开始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摄像机在这里全程跟拍他哭泣的脸,随后演职人员名单出现,这个画面是电影最后的镜头,也是让人最为难过的画面。忘记你是我做过最艰难的事情,但你只是轻易地用一通电话,就让我前功尽弃。
不得不说,饰演Elio的Timothée Chalamet,用精湛到无以复加的演技完美诠释了这样一个敏感聪颖的美少年。走出影院,仿佛自己又经历了一次失恋。这几天仍旧时不时回想起关于电影的零散片段,所以决定记录下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