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高晓松
主演: 高晓松
类型: 脱口秀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20-04-22(中国大陆)
季数: 1
集数: 10
单集片长: 58
又名: The Way to World Culture
2019年5月2日,在最后一期《晓团圆,长别离》播出之后,《晓说》停止了更新,距离2012年3月第一期开播,过去了7年零2个月。
这期间,这档脱口秀共更新了315期,其中《晓说》198期,《晓松奇谈》117期。
关于停更的原因,在最后一期的节目中,高晓松如是说:
“任何一件事情在它成为荒诞的事情之前,就要结束它,每件事情都是在它很好的时候,拥有它”。
这个说法很高晓松了,言外之意就是“《晓说》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就在它变得令人讨厌之前就终止它。”
如果是一直有关注《晓说》的朋友应该知道,《晓说》的开始其实很偶然,起初,高晓松想起名叫“闲得蛋疼”,后来在韩寒的建议下才定为《晓说》。
节目最开始他也只想做个二十几期节目就罢,可没想到一做就是7年。
关于《晓说》为什么好看,我想看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主要还是在人。
无论是《晓说》还是《晓松奇谈》,节目的形式都很简单,就是他一个人坐在镜头前,留着文青的中分长发,拿着把折扇叭叭叭的说上个40分钟。
节目的内容看起来也挺文气,天文地理,海外见闻,中西文史,政经内幕,三教九流,什么都聊。
但得益于高晓松自身强大的知识体系和经历积累,他总能通过一条线来串起古今、中外、文史、趣闻。
同样一件事从他口中说出来,就好像都能更加有趣几分。
他聊青楼、镖局、科举,也聊阿根廷、迪拜、欧罗巴、莽莽俄罗斯和中土世界新西兰,既能说一个知识分子的抱负,也能谈上海大班,妄人列传。
他讲《清明上河图》,也讲《金瓶梅》。
在他的《大航海时代》里,我们知道了人种和物种的交换,在他的《南明悲歌》里,我们了解到原来1860年的人均GDP也是500美元,1800年都没涨过。
他的脱口秀节目,更像是“说书人”讲故事,好看,好听,有趣不乏味。
在2019年之前的7年里,虽然期间经历过停更,改名,回归,但庆幸的是它一直都还在。
对一部分人来说,高晓松其人就能算的上是“文青的精神食粮”。
如今,在《晓说》停播一年后,他带着新节目回来了。
《探世界》
《探世界》是国内首档漫游式脱口秀,按照计划高晓松一人走访中美城市,以广阔的地域跨度、丰富的多元视角、新锐的呈现方式,表现奋斗进程中,以及华人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提升。
简单点说,就是去到海外华人居住的城市,探索关于他们的故事。
看来矮大紧在读万卷书,看清皓月繁星后,准备要当一把文化导游,开始踏上他带领我们的行万里路的征程。
有了《晓说》和《晓松奇谈》的珠玉在前,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
《探世界》还一样好看吗?
作为矮大紧的铁粉,光说一句好看,说服力肯定不大。那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和以往“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或者“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的开场白不同,这一次的开场白有的不是故事,而是情怀。
先是有老狼少年期十足的沙沙的嗓音唱着《月光倾城》,再是矮大紧极具辨识度的念着:
“年少时写过的歌,再听时覆水难收。年少时去过的地方,再去时物是人非。年少时喜欢在路上,去远方,喜欢在白发还没苍苍时流浪,再回首,遗忘了浮光掠影、海市蜃楼,只记得人的脸庞,人的背影,人聚散,人看惯。探世界,一段关于人的记忆。”
一下子,就有一种梦回《晓说》的时候。
不过和《晓说》或者《晓松奇谈》相比,《探世界》的内容更丰富,更杂糅。
它从一座城市开始,走这个城市的街道,讲这个城市的故事,聊这个城市里的人。
首期节目,聊的是旧金山,粤语里称作三藩。
才刚开始,从介绍地名开始,节目就已经有内味了。
高晓松说,旧金山之所以称之为旧金山,是因为当时很多华人来此淘金,修铁路。
而在它附近的两个小镇,也是淘金时代的遗迹,一个叫“IGO”,一个叫“ONO”。
研究这俩小镇的历史会发现,这两个名字都是华人取的,而缘由呢,还是和淘金有关。
当初淘到了金子,结果白人来抢,华人打不过,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就有了“I go”。
之后在另一个小镇又发现了金子,结果白人又来抢,这次华人不准备退让了,明确拒绝就有了“o,no”。
是不是一开场就还是原来的矮大紧味道,这还没完呢。
在唐人街里,还聊到了历史悠久的同乡会,还有国内都数一数二的大家族颍川陈氏,很早开始就支持国内革命的洪门,甚至孙中山先生在这里还有一间办公室。
也就是说,旧金山实际上是华人最初奋斗的地方,也是奋斗最高潮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世界上高科技人才聚集地硅谷。
说到硅谷,按照标准流程就是说说这里的名人故事,可在说书人矮大紧的故事里当然不只是这些。
然后我们就听到了关于伊朗人的“lucky office”的故事,远道而来的伊朗人买下了这个办公室,一边从事着自己的主业卖地毯,一边靠收租增加收入。
而从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孵化了罗技公司,谷歌公司等大拿。
聪明的伊朗人看到商机之后,不收房租,改要股份,一下就发了。
但他可是个不忘初心的人,在赚了更多的钱之后,他没有改行做别的生意,而是开了一家更大的地毯店,继续卖地毯。
如果说前两期的旧金山故事,原本就带着励志和梦想,还有点那么飘在空中的意思,那么第三期关于洛杉矶的故事,则是非常的接地气,人情味十足。
洛杉矶这一趴的主人公,原先是台大的高材生,如今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小餐馆的老板。
这家餐馆虽然只有几张桌子,但是李安导演啊,歌手那英啊,都来着吃过饭,放到现在的话说,妥妥的是一家网红餐厅。
餐厅的老板叫翟怀琪(Grace),原本是台大经济系的高材生,最初来到洛杉矶是做外贸水产生意的,之后因缘巧合,开起了餐厅,这一开就是二十年。
可以说,Grace目睹了洛杉矶整个华人饮食30多年的变迁。
矮大紧和Grace的聊天,从逛菜市场开始。
洛杉矶的超级市场很多,经常一样菜品的食材需要逛好几个超市才能买全,而中餐的食材选购不外乎就是华人超市,韩国超市和日本超市。
说到这,不得不夸一下Grace大厨。
之前《晓说》最后一季的时候,因为形式开始从矮大紧一个人说变成了两个人的访谈。
但是请来的嘉宾往往很少能够接上矮大紧的话茬,谈话节目就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不过这一次,既有学历也有阅历的Grace倒是和矮大紧聊的很好。
以往我们都是听矮大紧一个人聊,这一次我们直接从当地人的口中知道了更多,像是关于华人在洛杉矶的生活、奋斗和成长。
当然,光是这种有资料可查的部分就不是高晓松的节目了。
Grace讲到了韩国城和日本城,在移民越来越多的今天,中国城和韩国城越来越大,可日本城保持原样1983年的大小,就连街道也是一样。
讲到了第一个中国超市,当初落地生根用的是廉价取胜的办法,慢慢的发展成今天的大超市。
讲一家叫“小东京”的韩国超市,原本是日本人开的,后来卖给了韩国人。
结果韩国人买到后就给改了名(韩语:我们的超市),可没想到,改了名字后,日本顾客骤减,不得已又再次改了回来。
虽然里面东西还是以韩国食物为主,但“小东京”这个名字对于日本顾客来说,就有满满的安全感。
还讲到了越南华侨的经商理念,开超市赚了钱就卖掉,全部变现才有安全感。
然后我们还知道了当年92年的洛杉矶暴动,韩国人其实有点无辜,但从这件事里,也看到了在国外的韩国人的生存模式:对外抱团,对内也刚!
也知道了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叫肯德基鸡),其实肯德基是州的名字,而KFC在美国被称作是“上校鸡”。
知道了美国人吃不了贵的牛肉,因为他们好吃半生的牛肉,而和牛半生的时候很油,下不了口。
而最有意思的是要数包子的崛起,在201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影响下,美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包子的叫法。
在这之前,美国人管包子叫dumpling(饺子)。
然后还说到了食物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传承,说到了胡佛图书馆,里面保存的蒋介石日记和蒋经国日记在《晓说》里讲台湾的时候也说到过。
在新的节目里看到老的之时,有一种矮大紧宇宙联动的感觉,很是奇妙。
所以目前3期看下来,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没错,《探世界》还是一样好看。
在有了“世界可以很大,大到可以晓说”之后,我们还看到了一座城关于一些人的故事和记忆。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果然还是这个男人最有味儿!
若是非要把《探世界》和《晓说》拿来做比较的话,只能说:
《晓说》可以听,但《探世界》就一定要看。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切入点不错,在美国采访不同的在美华人。可以管中窥豹一下美国和中国近几年的变化。高晓松还是一如既往地能侃并且沉迷于自恋(犹记得刘慈欣怎么也不入坑的车祸现场),然而还是很精彩的。
第一集,对谈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馆长。难得的是馆长是在国内接受完完整大学教育又在博物馆工作了很多年才出去的。要知道,国内的文博系统实在是一潭死水一言难尽。
第二集,对谈滴滴总裁柳甄。
第三集,对谈中国城大厨Grace。非常喜欢这期,Grace大姐姐非常地优雅有气质,说话听起来好舒服,对食物的执着追求听得我恨不得下一秒钟就飞过去尝尝她做的菜。这集通过中餐厅食物口味的变化亦能看到世界局势的变迁。
第四集,对谈谭维维夫妇。 说到谭维维,出道以来变化挺大的。犹记得当年超女海选,她唱完一首流行歌后说自己是唱民族的,就又唱了一段。当时觉得她挺漂亮歌也唱得好,可是其实印象并没有多深刻,也没有什么好感。那届超女她得了亚军。接下来她唱了一首谭某某,歌的调子我至今记不得,歌词却很厉害。那时候对她总的印象就是,好爱飙高音,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要跟人拼命的那种。 后来注意到她是在我是歌手,一曲乌兰巴托的夜相当打动人,而总决赛唱了她自己的歌(也是高晓松写的)如果有来生,我才知道,她也可以唱这样小情怀的歌,而且演绎得不错。 再后来是蒙面歌王里她说起自己的婚讯和藏不住的幸福。陈亦飞??好熟悉的名字,难道??一搜竟然真的是乔琪,久远记忆里想起那个因为拉了双眼皮被小s亏到死的乔琪。真是有种突破次元壁的感觉。
可是电视上,高和谭在对话时,乔琪插不上话,他就那种特别认真地听着,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谭维维。那一刻觉得他俩好配。时间把一个外边坚硬内心坚硬的女孩变成了外边柔软内心仍然坚硬但终于有些柔软角落的她,他也从受校园霸凌的阴影中走出找到那个愿意分享的她,想想挺美好。
第五集,对谈张靓颖。这集讲真没什么亮点因为张靓颖好冷静啊,怎么也不让高晓松带着走。不过印象深刻的是高晓松说美国因为词曲版税是对半分的,写曲的人不愿意和写词的分享,大都自己乱写,所以美国流行歌曲很多曲很好词不行。想想还真是。
第六集,对谈旅美电影人穆小澄,穆老师声音很好听,讲真华语电影人在好莱坞来来回回几十年也没混出什么大名堂来。穆老师说的中西思维差异:中国人从大到小,西方人从小到大,我是认可的,参考李子柒墙里开花墙外香。然而我觉得还因为好莱坞电影无论是产业还是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各种类型、各种分工都有一批成熟的电影人和企业完成。中国电影体系还未建立完全就被资本推着走了,难得天时地利人和出个好作品,却无法成为常态。
第七集,对谈美国电影人也是中国通乔青山。这个老美有点可爱:“害”“大哥”简直让人笑出声。涨了一个知识点,美国是制片人制,中国是导演制,在美国话语权最大的是制片人。
第八集,对谈陈冲。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陈冲,觉得好美好美。她和刘晓庆一起演的小花吧,结果两个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刘晓庆在国内疯狂走穴逃税入狱演戏综艺起起落落,陈冲则在美国念书试镜打酱油演戏导演等等等等。她自己说:从小受共产主义教育的人生,觉得要追求自己的理想。说不清谁的人生更好,但确实都很精彩。听完这集想去看看陈冲演的戏。
第九集,对谈阿里高层曾教授,回顾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之间的风风雨雨相爱相杀,不说没想到,也就20年,多少品牌经历了你死我活改朝换代。我们现在天天用的东西,哪天又要被什么取代呢。教授总结的很到位,因为技术进入了发展相对缓慢的时代,所以中国企业有机会快速跟上,通过小创新和铺渠道打赢竞争。教授还说未来技术的大革新估计还是会出现在美国,因为平台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太重要了,古有苹果安卓,今有特斯拉。还有中国的基础设施太弱,所以机会也多,容易出现一拥而上的场面,美国更多的是探索技术革新,一旦有出来新技术其他企业会转换赛道。这里干货不少,涨了知识。
美国不是天堂,美国也不是地狱,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也就只是美国。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特朗普发疯,黑人骚乱,新冠死了多少多少人的美国;公知笔下的美国;留学生朋友口中的美国,都是,却又都不是美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