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朴齐凡
编剧: Sangsook YUN
主演: 李裕英 / 姜信日 / 徐永嬅 / Eun-hoo HWANG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9-10-04(釜山国际电影节) / 2019-11-28(韩国)
片长: 93分钟
又名: 打开名为家的门(台) / I Am Home
编剧: Sangsook YUN
主演: 李裕英 / 姜信日 / 徐永嬅 / Eun-hoo HWANG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9-10-04(釜山国际电影节) / 2019-11-28(韩国)
片长: 93分钟
又名: 打开名为家的门(台) / I Am Home
想要的是家,而不是房子
影片的开头小女儿一直在找房子
但是始终都没有找到,也许她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
她以为自己讨厌的是以前的家,那个堆满东西,像仓库一样的房子
但是直到她迫不得已再搬回去小住
慢慢的发现这个房子的背后,承载了父亲对母亲的爱,对孩子的愧疚
01.满心欢喜,小女的回归
知道小女儿要回家住,就去附近的商店给女儿准备毛巾
并且因为店铺的老奶奶说豆沙色是爆款,所以就给女儿准备了
在女儿回到家里打开橱柜发现了崭新的毛巾时,女儿是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吧
女儿回来第一天就做好了菜,但是因为女儿说点中国料理,就默默的把饭倒回电饭锅里
女儿可能不想辛苦爸爸下厨,爸爸以为女儿想吃外卖
所以两个都在为对方着想的人,却常常不欢而散
女儿在跟朋友的对白中,表达了她的观点,她认为对方有什么需求就应该表达出来
如果对方不表达,自己是无法感知的
就像她跟爸爸说你做了饭,为什么不说
但是她不知道她父亲爱对方的方式就是给予对方想要的
而不是自己准备好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去菜市场买菜,在小院子做泡菜
当他做了许多女儿爱吃的食物,把冰箱塞得满满时
我想这是他的愧疚吧,当他终于有机会做这些事时
他变得开心了,他拉着女儿去吃烤肉,对老友说这是自己的小女儿,在首尔的报社工作
说这些话时,满脸的骄傲
多亏了这次女儿被房东赶出来,否则他大概到离家人生
都没有办法让他的家人体会到他的爱
02,第一次,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当知道自己的大女儿未婚先孕时,他变成了一个严厉的父亲
所以大女儿认为自己是被爸爸骂走的
但是她肯定不知道,爸爸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事
也变得很束手无策
后来她会从大女儿寄给小女儿的快递上撕下地址
在默默的去观望女儿的公寓里
并且猜想大女儿肯定过得很好
因为他曾经也很想给家里买一套公寓
并且承诺妻子,买了公寓后就带她去地球的另一端旅游
可是他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后来妻子和孩子都相继离开了
只有他还在靠落后的开锁和配钥匙的技术勉强维持生活
他在手术从医院离开,在夕阳下用手机拍飞机,他没有忘记他对妻子的承诺
只是他再也没有机会了
03.生命的最后
他跟小女儿去了旅游,去看了前妻现在的房子
他知道了她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她去了想去的地方旅行
他戴上老花镜光明正大的看了外甥的照片
他的爱让小女儿感受到了
所以最后小女儿回到那所老房子
打开冰箱,吃起了父亲为她准备的蜜桃味的泡菜
父亲的爱被传承下来了
幸运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집 이야기》),2019年10月4日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映,85后导演朴齐凡执导,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主演。
这部电影有一个看似寡淡的故事,不疾不徐的节奏,人物性格丰满细腻,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生活细节,看到最后,极其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一、亲情的羁绊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对于感情的表达,同为中华文明圈的韩国和我们一样,在“放在心里和说出来”相比,虽然知道一定是说出来的好,但是十有八九还是会选择放在心里、沉默不语,让对方猜,亦或正话反说。好像对方一定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知道。然而,亲密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无妨,一旦二人不在状态,那么结果就不会好看了。
电影中姜父和妻子、女儿们的感情都是如此,明明爱着她们,却不肯说。面对大女儿恩珠的未婚先孕,一气之下将其赶出家门,接着是妻子,最后是小女儿恩书的离开。原本溢满着水蜜桃味儿的家没有了。没有留窗户的房子本来是将来住进公寓的激励,最后像报纸上排的不留缝隙的版面一样,成了几间透不过气的仓库。压抑的姜恩书在回家第一晚,需要打开门才能入睡。
二、注重细节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身为报纸编辑的姜恩书因为公寓租赁到期,从开始在首尔四处看房子,到回到仁川暂时与父亲同住,又因为父亲的离世,最终领悟生活的真谛,回归到从小生活的,留着成长记忆的家中的故事。
与其说恩书在寻找栖身的房子,倒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已经丢失的家。
电影一开始,在中介的带领下,恩书穿梭在一间又一间公寓之间,房子看起来也很不错,但是看完的结果都是以她摇头结束。
这时,恩书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镜头一转,她提着一个纸袋出现在济州国际机场的GATE4出口,去一个小渔村参加母亲的婚礼。
母亲的房子有着宽敞明亮的窗户,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大海,房间里充满了济州特产柑橘的味道,继父看起来也不错,但是恩书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婚礼结束,恩书和姐姐恩珠一家四口返回首尔,在侯机时与恩珠一番争吵,可能恩书也不知道心情不爽的真正原因吧。接着,母亲出现,称要去阿根廷度蜜月,这是她们父亲当初许诺要一起去但是没有去成的地方。这次,是现任老公陪同一起去,而且还要去其它地方。
这时候,“父亲”这个人物被母亲很自然的提起,他是一个和小女儿恩书关系最亲密的父亲,尽管被一旁刷手机的恩书否认,但是父亲就像站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就这样出场了。
感觉这个开头铺垫的很不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明明像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为什么会分开呢?
姜恩书深夜从济州岛回到首尔快到期的公寓,没有带钥匙,一个电话叫来24小时服务的开锁匠,原来这个开锁老头就是恩书的父亲。
这个时候,故事才算刚刚开始,恩书联系上多日不见的父亲,是亲情使然,让她决定回仁川从小长大的家暂居。
在汽车上,路还是那条路,可是路旁原本经常去的书店关门了。原来,随着她的离去,原本熟悉的东西早已经开始变的陌生。
在恩书的眼中,父亲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然而说出来的话却伤着妻子、女儿们的心,生活总是与其背道而驰。他辛苦地劳作,开锁开了一辈子,只想兑现结婚时的承诺:带妻子去挂历上那个世界的另一头,搬进洒满阳光的公寓。然而最终只能在江边看飞机飞过;蜗居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直到躺进冰冷的冷柜、棺材,靠着恩书给他打的那个小小的洞,享受片刻奢望中的阳光。
岁月的温情与无奈,亲情的羁绊与牵挂,全部化在一个个镜头里,最终戳中观者,泪流满面。
三、没有距离感的小人物
这部电影的人物不多,主要以恩书和父亲的感情,来揭示他们那个家庭所遭遇的一切。二人的性格正如恩书母亲所说,有共同点,都不喜欢表达,且敏感而内敛。
在济州岛,恩书对母亲的再婚很不高兴,接母亲手提包时露出不悦;在机场听母亲和姐姐谈话,看似不经意的刷手机,实则用心感受经历的一切;一次次看房子时的心不在焉,否定所有的房子,却又心有所属。
父亲更是如此,倔强、善良,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麻烦别人。明明做了,却又不说,怕自己做的不好,索性还是以对方的意志做为自己的选择。比如恩书回到家的那晚,分明提前做好了饭,恩书说了句“吃中国料理吧”,他就把盛好的饭又倒进锅里,叫了炸酱面。结果却是,恩书并不是想吃炸酱面,她只是以为父亲没有做饭,才叫的外卖,或许她更想吃的是父亲做的海鲜大酱汤。
知道女儿回家住,买了毛巾叠好放到到浴室柜里;深夜去地铁站接下晚班的女儿回家;知道女儿喜欢吃水蜜桃,提前做好罐头放到冰箱里;知道自己去日不多,把水蜜桃打成酱做成泡菜,冷藏在冰箱……
李裕英和姜信日分饰恩书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仿佛给他俩量身定做,再也想不到有谁比他们更适合。
四、无处不在的对比
先来看恩书和父亲的职业,恩书是纸媒编辑,父亲是开传统锁的锁匠,二人的职业分别受着网络媒体和开电子锁的冲击,从这一点来看,他们都被生活的压力挤压着,活的并不轻松。
恩书回到仁川,父亲要把她打包的纸箱拆开,她说找到理想中的房子,就会搬走。父亲打开一半箱子,迟疑片刻,没有说拘留的话,又默默地关上。到后半段,恩书从箱子里往外拿衣服,她有了想留下来的心,然而,父亲因为卖毛巾的邻居突然离世,想起了自己,于是甩脸子给恩书。他们仿佛两个齿轮,怎么都咬合不上。
恩书记忆中的家是水蜜桃味儿的家,那是母亲做的水蜜桃罐头和泡菜,如今变成父亲在做,可惜没有了母亲和姐姐。母亲在济州岛家中的柑橘却成了恩书最新的记忆,所以最后她带着父亲去旅行,特意去那个房子外驻足观看。水蜜桃也好,柑橘也好,代表的是母亲的爱,一家四口逝去的时光。
父亲给一个女人去开锁,在等待拿钱的那一刻,他看到阳台窗户透过来的阳光,那阳光让他想起年轻时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也想起了最终因为没有钱无法实现。现实却是,在故意没有留窗的小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希望和现实是多么露骨的讽刺。
父亲把大女儿恩珠赶出家门,当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又偷偷跑去远远注视女儿和外孙。
恩书找了许多房子,同时也否定所有的房子。这个房子并不是表面上那些明亮的公寓,而是早已丢失的家和亲情。
找房子和回家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像旅行与观光客,二者的区别,前者是奔赴下一个旅行地,后者游玩结束就回家。
女主和父亲都干着有些和时代脱节的工作,女主是纸媒报社的编辑,父亲是传统的开锁匠(各种电子锁在韩国绝对占有市场统治地位)。父女俩都多少有点自闭。父亲住在卧室不开窗的老房子里,守着自己配钥匙的小铺。就如同大部分的中国父亲一样,平日里为人严肃,不苟言笑与子女缺少沟通也不善于情感表达。恪守着自己的认知,既无法更上时代的步伐也不愿向面子妥协。女儿就和大部分的白领女孩一样,有点都市病:小矫情、娇嗔与自傲。分开多年的父女由于女儿的一时兴起又重聚在一个屋檐下。片子拍的又慢又静,就是展现岁月的日常,完全没有韩式的煽情和狗血情节,也摒弃咱们展示家庭关系时一地鸡毛的戏剧冲突。多少能让你想起侯孝贤的电影。长期患病又向家人隐瞒的父亲,在一次开锁时看到了独居老妇暴毙在自己的店铺里,心灵上受到了冲击;也开始考虑如何在人生的最后一局该以怎样方式的去进行告别。(这里拍的也是克制又真实,完全没有美式或日本遗愿清单那样呻吟似的人生感慨或是碎碎念的谆谆告诲)最后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通过一把停尸房钥匙的符号代表传递到女儿的手里。而女儿用自己的手在父亲的简易棺材上抠出了一个洞,让一束光照进了一辈子睡无窗卧室父亲的最后归宿处。可惜这片错过了父亲节。同样是探讨家庭关系,但这片的方式与表达和那部《阳光普照》完全不同,没有极端事件,没有畸形的人物,没有凶杀,就是娓娓道来的生活,让每个人从中都多少会看到些自己的影子。
描写家庭的关系、父女关系的影片很多。朴齐凡导演的这部处女作品,我却无法给它一个明确的类型。它不像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强烈的代际冲突和跨文化冲突被刻画得很具锋芒;它也不像是枝裕和的影片,看似拍摄得日常平凡,其实剧情设计中埋伏了许多冲突和引爆点,有种暗流涌动的感觉。
是枝裕和影片中的家庭关系中通常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矛盾导火索或故事背景,家庭关系冲突就是从这些开始的。比如《如父如子》中,抱错孩子这个事实是引发整个故事的导火索、比如《小偷家族》重组家庭是这部剧中让人重新思考“到底亲人关系是什么”的重要背景。
是枝裕和影片中矛盾冲突往往不是通过画面的剪辑来表现,更多是通过剧情的推进来慢慢体现,通过台词慢慢营造氛围。这部《房子的故事》以女主角恩书找新的公寓的事件开始,讲述了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以父亲和小女儿的故事作为主线。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略带沉重和压力的话题,而这部影片弱化了房子代表的经济属性——买房在影片中是一个故事背景。围绕房子这个主题,导演牵出了四人家庭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是从小女儿恩书的视角下阐述家庭关系。这种视角是来自关系中的“子辈”,对事物的理解仍带有孩子般的任性和理想化。同时,和中年视角的理性和冷漠相比,它也更柔软,更温情。这可能就是无法将这部作品类型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它不像前人那样将影片内核上升到了不同文化冲突的社会高度,也没反应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直接地还是深藏地。它就像你一个同龄的朋友在跟你谈心时,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和家人相处的烦恼。
影片实际上讲述的是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对待父母的心态上的转变,从一个完全被照顾的孩童心态,到慢慢理解父母,从父母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变化。这种转变必定是让人不适应的,但它是自然存在和发生的。在这一点上,导演的设计编排更好地展现出了这种自然的变化。
影片中有许多隐喻,首先是房子,剧中出现了多种房子:母亲济州岛的独栋别墅,姐姐家的公寓,父亲仍然在住的恩书从小长大的家、恩书曾经租住过的地下室、正在租住的普通房子、酒店式公寓、以及正在看的各种公寓。房子即是故事的开端,也是推进故事的重要线索,故事最后以“房子”作为结束。不同的房子代表了角色正在过着的不同的生活,也代表了不同角色对生活的定义。而恩书一直想找寻的不是一个容身之处的公寓,而是在公寓里的家人的温暖。房间、窗户、钥匙也是故事中非常重要的线索,随着剧情的推展,不同的场景下的窗户和钥匙有着不同的定义父亲不愿打开的房门和没有窗户的房间也是影片的一个彩蛋,等着大家去观影打开哦!
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精心设计的小细节,让人应接不暇。比如说母亲只用过一次的结婚纪念旅行包、恩书一整罐装满钥匙的透明罐子和留着的家的钥匙(暗示着已经搬家多次但依然对家有所怀念),父亲用家乡的水蜜桃腌制的泡菜、给女儿准备的粉色毛巾,父亲测试安全带可用(表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并暗示着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独自生活)、影片最后父亲棺木上的碎屑的碎屑(雷同于父亲制作钥匙时的碎屑)等等。这些细节对影片的主题表达有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家观看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放过,虽然这些细节和场景较为碎片化,被拆成很多个小段落,但这个由小片段慢慢累积的过程,也是情绪累积的过程,到影片最后完整地呈现了这对父女之间的点点滴滴,情绪也到达最高潮。
人间的父女关系有很多种,大多数来自东方的父亲会被我们贴上“不善言辞”、“爱得深沉”这样的标签。在这个“父亲笨拙的爱”主题的刻画上,影片应该说是无功无过。片中笨拙不会表达的父亲像就是一张亚洲父亲的画像;有点任性的小女儿也像极了亚洲家庭里被宠溺的小女儿。就像上面提所说到的,这部影片更重要的价值是“女儿”这个角色在心态上的转变,从理所当然地接受父亲的付出,并对父亲有一些怨言,到慢慢理解父亲的生活、工作和内心,到旁敲侧击地帮助父亲重建和姐姐的关系、希望他能够改变性格的弱点,以及最后带着真的理解与接受反馈对父亲的爱。
父女关系,本是一个双方关系,即女儿视角的父女关系,和父亲视角的父女关系。但是本作品大部分情节都是从女儿的角度出发,甚至有点“越俎代庖”的意味,比如说父亲喝酒后,会摸头杀女儿;父亲对过去没有买到的公寓拍照留念……等等这些情节更像是一个年轻人脑海里的中年人会呈现出来的样子。摸头杀是年轻人才会用来表达爱意的动作;对过去的遗憾年年不忘也更像是年轻人才会有的情绪,成年人更多的是把这种情绪埋藏在心里,不再显露。
就像我们设定少儿节目需要一个特殊的腔调念台词一样,这些情节更像是一种凭空想象和不真实设定,但在观影过程中并不会不觉得这种设定不适合,我比较愿意认为这种设定是导演无意识地理想化的操作。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乌托邦的作品,导演理想化了父女以及父亲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关系到最后都有一个让悬着的心放下的结局。
甚至对婚姻关系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在韩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82年出生的金智英》等作品里和近年来发生的比较轰动的社会事件,韩国女性面对着极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一个离婚的女性在社会上,也会面对各种指责和非议。而在影片中,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自由地选择婚姻,选择想要的房子,选择自由的生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描述了。
这种理想化设定潜藏着一种前提:任何不完美的关系都是可以和解的。在这个设定之下,一切理想化的剧情也都合理化了。母亲从没有窗户的,到济州岛的独栋房子,到可以在窗子里看到海的阿根廷。影片最后的空镜头让观众情绪得到最大化的上升,舒适的海边大房子,配合着让人遐想的对白,这让影片的乌托邦达到了最高潮,或许我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遗憾,若你开启这部影片的90分钟,脑海里会只有美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