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竹内亮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上映日期: 2020-06-26(中国大陆)
片长: 61分钟
又名: Long Time No See, Wuhan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上映日期: 2020-06-26(中国大陆)
片长: 61分钟
又名: Long Time No See, Wuhan
好久不见!
“想去武汉的人举手”,5月的一天,亮叔问我们。当时的武汉已经解封一个多月,亮叔想出发的心情与日俱增,差不多该组队拍摄组了。
姑且不顾手头的工作,和可能的风险,大部分人都举了手。最后确定了 Feli 作为此行编导,以及固定搭配阿浩,和因《南京抗疫视频》而加入和之梦的亮仔。意外地,还有一位武汉朋友42的“空降”加入。
虽然出发前,亮叔在微博开始募集拍摄对象,Feli 也做了许多联系,但实际上整个纪录片的过程,是一次完全开放、未知的试探。
唯一能决定影片叙事方向的,不是导演,不是拍摄,而是这些受访人,或者说是在武汉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天。
“好久不见”,是大家到达武汉之后的第一感觉,但这个好久不见,说得很不容易。
虽时空有别,但整个拍摄,和之梦的大家同步了相似的记忆,武汉队每日反馈拍摄进展和幕后,让大家没少操心。这是一个彼此向前的过程。
武汉!
预计了2个星期的行程,拍摄组打算就此在武汉“泡”着,随意能拍到什么。
最终拍到了武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拍摄的第一位,是一位居酒屋老板赖韵,在疫情爆发之前,他店里的食材大多是从华南海鲜市场进货。拍摄组跟着他的脚步,去了现在的华南海鲜市场,以及他居酒屋所在的商铺区。
拍摄过程中,采访的问题无外乎你为什么申请拍摄,你是做什么的,你经历了怎样的武汉,以及你目前最大的想法和计划。
但,如你所见,很多人哭了。包括在现场的拍摄组,虽然片子里没有呈现。
比如其中有一位受访者庄园,她的外公感染病毒去世了。得知确诊时,将她外公送到医院的,是一辆敞篷皮卡。当时冬天很冷,风很大,外公坐在轮椅里,被送到了医院。
但看到母亲推着外公走回来后,她知道,医院没能力接纳更多患者,一床难求,“那个时候太难了,武汉”。
“有时看到像我外公年龄相仿的人,治愈了,我心里就会想,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个我外公...”,说到这里,她哽咽着擦着眼泪。
《好久不见,武汉》打动人的地方,也许在于它记录了非常真实的情绪,“有人笑死,有人哭死”。
当受访者被问到,当时是否害怕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担心,都表示“不害怕是假的”。
但在害怕之余,他们也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那位热爱分享武汉文化的初中英语老师脏辫熊、用镜头记录当时自己所见的外卖骑手老计、用歌声和舞蹈鼓励病人的护士龚胜男、24小时不停工的口罩厂...
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一直有一股信念和心心相惜支撑着他们。
就像做客护士龚胜男家里时,护士自己也没想到会说起这些,突然眼泪就止不住了:“因为毕竟这个事情发生了。肯定有很多人遇到了,只是说这个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过得很开心。其实真的那些病人、那些家属,他们有些失去亲人的那些人,其实还是蛮痛苦,我觉得可以感同身受。”
类似意思的话,雷神山建设者李杰也提到过。
当问起他为什么要冒险奔赴前线,做一位雷神山建设者的时候,他说:“说白的话,主要是工资高一点,多赚一点,维持家里情况。再就是心里有一种热情澎湃。其实在今年疫情之后,其实很多人都想开了,钱无所谓,主要是生命。”
欢笑和泪水,毫不掩饰地在镜头前释放。你、我、他,之间的界限变得不那么分明。
因为,武汉,我明白你在经历什么。
“武漢のありのままの姿を、世界に伝えたい。一方で、武漢に行くのが怖い。そんな思いから始まったこの作品。
撮影を終えた今、感想を一言で言うと、「もう一度武漢に行きたい!」。食べ物は安くて美味しいし、何より武漢の人はとても情熱的で、優しい人ばかりだった。今年中に、私は必ずまた武漢に行く。武汉,再见!”
“我想要把武汉最真实的现状,传达给全世界的人看。但是同时,对于去武汉未知的行程,我又隐隐有些担心。这部作品,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开始拍摄的。
但是,拍摄结束后,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感想的话就是“我还想去武汉!”武汉街头好吃不贵的美食令我印象深刻,但最打动我的,还是热情和柔情兼具的武汉人们。今年我一定还会去武汉的。武汉,再见!”
——竹内亮
公司声明
本内容为原创 如有盗用将通过法律途径
编辑 | 阿群
图片 | 42、和之梦
这几天,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一位日本导演竹内亮在微博等平台发布的一段长达1小时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お久しぶり、武漢),目前这个视频在微博的视频榜排名第一,而且播放量、点赞数等远超其它的视频,竹内亮本人说,在这个短视频为王的时代,他没想到这条这么长的视频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学日语出身的我看到视频的第一个镜头,就有种强烈的感受:“啊,是我熟悉的日本风纪录片。”该怎么说呢,不单单是因为开场白是导演本人的日语自述,而是,那种冷静叙事的基调,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刚开始接触日本的一些优秀纪录片时的感受。这条61分14秒的纪录片,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很好:
1.选取的拍摄对象很具有代表性。曾在日本留学九年,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开居酒屋的老板、医院的护士、久别的情侣、用无人机记录下武汉封城前后、留下珍贵影像记录的初中英语老师、因为新冠而丧失亲人的女孩、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建筑工人……每一个个体,不存在卑微或伟大之说,他们被迫卷入了一场灾难,但从中焕发出的对生命的热爱,都让人动容。其中,能把镜头对准像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这样的个体,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事实上,在一座城市几乎停摆时,为接下来的重启蓄力,平日里我们理解的“底层”群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性”也完整地记录下来。看到竹内亮因为尿道结石突然叫救护车进医院的一幕,我十分触动,这个团队的人必定是有着他们坚持的理念,才能在“老板”进急救室时还架着设备专注地拍。这种还原“真实性”的精神,恰恰是一部纪实性的片子必不可少的,因为生活有着戏剧化的一部分,没有人会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如果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平平叙事,并排受访的人,会逊色很多。导演的突然进医院,戏剧性的事件,把这部片子推向一个高潮。
医院这一场,其实弥补了这部片子原本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巨大的遗憾。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在想,虽然采访了护士,但没有医院的内景,对于复苏后的武汉,是十分不完整的。因为我们都知道,1月下旬,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那时医院是处于多么大困境中。如果要拍复苏后的武汉,那么医院的内景必不可少,而且,这一场,导演还为我们复原了当时困境中,医院会矛盾和冲突的类似情境,十分难得。
3.平静的叙事中点状地插入幽默点。在武汉街头采访光着膀子的大爷那一段,真的把我笑到了。“你为什么不穿衣服?”“武汉人就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穿衣服?”“他是老人嘛,我是年轻人,不同的。”(这一段真的太搞笑了,怎么可以这么幽默!)我在想,导演大概喜爱着这样的中国吧,他喜爱着这样坦率的人们,而且能不露声色地把幽默融入到日常对话里。他对这样的中国有感情,所以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竹内亮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他太会聊天了。尽管片中,武汉的司机吐槽:“你的中文太差了。”(这也是一个笑到我的点)。事实上,有一部日语学习者几乎都会知道的NHK纪录片《纪实72小时》,堪称街头采访的典范,这部纪录片主打温情,采访者总是能够用高明的聊天技术,让受访者讲出他们身上的故事,循循善诱,挖掘他们的过往中感人的点,一个路人的出镜可能只有短短一分钟,但是他的讲述已经能让观众把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描绘出大半了,看这部纪录片你就会觉得“啊,日本人怎么这么会表达呢?”事实上,腾讯视频曾经做过《纪实72小时》的中国版翻拍,那个系列很短,只有不到10集,而且反响不好,看不到原来日版《纪实72小时》的影子。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么会表达,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节目组的采访者不会问问题,准确地说是不会聊天,不知道怎么聊才能还原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很显然,竹内亮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不,中国人很会聊天,不仅会聊天,而且聊起来很有趣。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在到雷神山建筑工人家里时,导演一进门,跟他的家人做自我介绍时,他说的是:“我是他的朋友。”我暗暗吃惊,竹内亮的中文按围棋术语来说得有十段了吧,要是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时候可能会说“我是某某某导演,过来拍什么什么”之类的解释性语句,但是他不,“朋友”两个字,就道明了一切,而且让他真正要呈现的内容可以得到呈现。《论语》里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而中国人喜欢称一切友好的人为朋友,汉语的博大精深,便在于此。竹内亮能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就在这点上。
竹内亮的纪录片,疫情过后解冻的风暴眼,一部肯定要拍的作品,一部谁都会想到要拍的作品,一部谁都会有顾虑去拍的作品,一部最难拍的作品。
十个人的故事,十天的旅程,很多日常和很多回忆,主要是情感和情绪,不忙于上升成情怀,日系纪录美学里的那种特有的肌理和温度,平民视角、平民立场、平民语言和平民观点,配上这座烟火气十足的平民城市,以及这座城市里的平民,曾经经历的伤痛,和曾经付出的勇敢。
所以,一切都是活生生的,“说白的话就是工资高一点”就是活生生的(注意,不是“为了救人,不给钱我也干”),”那么多人被治愈了,为什么不能多一个我外公“就是活生生的(注意,不是“那么多人被治愈了,我外公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要是我自己出钱的话我肯定不做了”(注意,不是“国家给了我们这样的便利,还有谁去计较出不出钱呢”),甚至“下次脱口秀我准备把这个作为一个梗”也是活生生的(注意,不是“你觉得这是一个适合玩梗的话题吗”)。
连竹内亮自己那场可遇不可求的、凭空增加了戏剧性、提供了共情体验的突发尿路结石,都是活生生的。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没有那么可怕的。现在已经不可怕了。曾经最可怕的时候,其实,也不像大家描述和猜测得那么可怕。因为,我们已经顾不上去可怕。
但是,谁也无从掩藏:一切,刚从最大的可怕里走过来,一切,刚从最大的可怕里走出来,甚至,还有很多人,没有走出来,或者,再也走不出来。
所以,雷神山工地上四天三夜不睡觉的赶工、病房里的心理干预和舞蹈、买回家还没来得及用就再也用不上了的麻将桌、100多天没回家、60多天没见面、40多次检测…..这些终于可以笑着说起了,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决定离开时,奶茶店主依依难舍的哽咽;店铺关张时,创业者怅然若失的哽咽;谈及死亡时,护士小姐姐猝不及防的哽咽;都是“无从掩藏”里的一部分。
那些反复被提到的关键词:核酸、隔离、封城、防护服、健康码。所有这些,都是“无从掩藏”里的一部分。
但是,在长江大桥和黄鹤楼跟前,在小龙虾和热干面跟前,在健谈的出租司机和快递小哥跟前,在抖音、无人机、rap跟前,在秀恩爱虐狗和婚纱照跟前,在里弄街巷光着膀子逗趣的大爷和长江边上光着膀子竞渡的大爷跟前,你依然会看到,并且依然会相信,那些东西,好像都会过去的,好像正在过去了,好像已经过去了。
至少,好像还有勇气,再往前走上一段了。
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非要有什么主题的话,这句还不够吗。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头条ID:聆雨子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
4月8日,封城令解除。
期间70多天里,武汉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
像一座茫然的孤岛,却也坚定得义无反顾。
时至今日,武汉是什么样子?武汉人民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生活还要继续前行,但背负着的伤口又怎样自我愈合?
这样一部刚出炉的纪录片,为我们呈现最真实的武汉——
好久不见,武汉
导演: 竹内亮
上映日期: 2020-06-26(中国大陆)
片长:61分钟
6月26日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微博直接发布全片。
豆瓣评分8.3,微博点击量接近2000万,18.6万转发,一度登上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在短片《南京抗疫现场》获得关注后,导演竹内亮开始计划这样一场武汉之旅,世界呈现中国最真实的状态。
5月15日,导演竹内亮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一则拍摄对象募集信息:
微博发布后,导演组收到了100多个武汉人的报名。
拍摄团队的编导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用来和每一个报名的人联系,最终选出了10位受访者。
正如海报上的那句宣传语——
“十个家庭,十个故事,一座城”。
日本导演竹内亮拜访了解封以后的武汉,用他的镜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武汉。
在这里,10位受访者向他讲述了10个普通家庭在疫情当时,与武汉息息相关的经历。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作为一位常住南京的日本导演,在来到武汉之前,外界的声音也曾让竹内亮面临顾虑。
但从武汉站出站,步入这座城市,这种潜在的紧张感正在消退。
没有想象中的层层阻碍,也没有空旷不见人影的街道。
人流涌动的武汉,还是那副熟悉的样子,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真的如此吗?
即使表面上安然无恙,但是经历了那场疫情,在当地人的言语、情绪、心理上,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
竹内亮一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华南海鲜市场。
这个曾经疫情的漩涡中心,如今仍然大门紧闭。
在这里,导演团队遇到了第一位采访者,也曾是华南海鲜市场的常客——日料店老板赖韵。
见面之后,他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好”,而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没事”。
面对外地人,没想到武汉人仍然如此小心谨慎。
曾经在日本留学九年的赖韵,在武汉开了一家小小的居酒屋,2013年开始营业。
但从武汉封城那天起,他的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的状态。
时隔4个月,赖先生决定次日重新开张。
“难过肯定是难过,小半年一点收入都没有。”
“我现在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要每天能够维持食材的成本就可以了。”
“我对这个店非常有感情,让店能够维持下去,产生盈利是以后再说的事情。”
日料店老板与竹内亮随意的聊天中,透着淡淡的苦涩与无奈。
真正开始营业之后,熟悉的客人渐渐回来,小小的空间里再次有了欢声笑语。
“这些熟客过来,大家都来打招呼,这种开心和喜悦,很难用别的东西取代的。”
但是由于减薪,店里唯一的厨师离职了。
这个凝载了情感的居酒屋可以走多远,仍然是个未知数。
“你觉得会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会的,但需要时间。”
目前市面上的餐饮行业,大概有一半已经倒闭或者正在倒闭。
“我都没考虑今年能够赚钱,撑到明年的时候好转,大家能有微薄的盈利,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不倒闭就够了,能够活下去就够了。这是日料店老板今年的愿望。
疫情过后的武汉经济,仍然需要时间复苏,而这段时间背后,是无数个体商户的辛酸。
“其实已经挺好了,感觉可以面对,但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有点受不了。”
望着自己经营的艺术教育工作室拆店重整,创始人安雨擎红了眼眶。
这个以制作首饰、皮具和绘画为生意的工作室,在疫情期间失去了顾客,面对商场里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也只能选择黯然倒闭。
但一转头,几位合伙人又和导演在街边小摊吃起了夜宵。
午夜十二点的碰杯言欢,属于武汉的烟火味儿又回到了每个人身边。
干煸藕丝、小龙虾、热干面……
武汉专属的美食端上桌,仿佛一切烦忧都暂时消散。
竹内亮导演一行还采访了一位曾经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护士,龚胜男。
爱好跳舞的她,在黄鹤楼前大秀舞技。
疫情期间,她在医院承担了较多人文关怀工作,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可能今年就辞职了。”
被问起新冠疫情带来的最大感受,龚胜男这样回答。
“经历这次疫情,我突然找到了看到这个职业的一个点,也是我工作上的一个转折。”
“那你面对过因为病毒死去的人吗?”
一直微笑着面对摄像机的龚胜男,说起医院里看到过的生离死别,突然背过了脸,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很多病人家属去拿病人遗物的时候,殡仪馆排了很长的队。我自己觉得很难受,所以不太想聊这个话题。”
“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过得很开心,而那些病人、家属,失去亲人的那些人,其实还是蛮痛苦,我可以感同身受。”
截至目前,国内因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累计4648人,其中武汉死亡3896人。
每一个死亡病例背后,都是一个悲伤的家庭。
而超过4/5的悲伤,都沉重地压在了武汉身上,压在了武汉人的心底。
笑容背后,隐藏了患者和他们家人悲伤的记忆。
疫情渐渐远去,活下来的人总希望铭记。
“特别想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怕自己有一天会忘了。我不想忘。”
庄园的外公因新冠肺炎离开人世,而她选择坐在摄像机前,红着眼眶讲述那段经历。
当时冬天很冷,风很大,庄园的外公裹着厚厚的被子躺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门口。
但因为无法收治,又被庄园妈妈用轮椅推回了家。
“当时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发朋友圈发微博,找身边各个朋友,求医院领导看看有没有办法。”
“其实很多相关的新闻报道,心里怕,不敢看。”
回想起那个冬天的死亡与失去,庄园也落下了眼泪。
“其实看到有些跟外公年龄相仿的人治愈了,就会想,为什么不能多一个我外公?”
令人五味杂陈的人与事,在武汉还有很多很多。
一位刚刚走出隔离点的感染者,经历了108天酒店医院的辗转,41次核酸检测。
但她最难以接受的,是邻里的眼光:
“感觉身上背了毒气弹,人家怕我们,总是避开我们。”
“平时关系都很好,我们来的时候就一侧身。
你站远一点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做这种动作呢?”
但也有很多感动的瞬间,被竹内亮的镜头捕捉、记录:
一位参与雷神山医院电气建设的工人,曾经在工地里三天三夜没有睡觉。
外表酷帅的初中英语老师“脏辫熊”,用无人机记录武汉景色,用说唱记录武汉“过早”。
“生煎油香欢喜坨,红糖糍粑苕面窝。
吃完还是觉得饿?豆浆蛋酒拿着喝!”
由于疫情100多天没有见面的情侣,终于去试穿了梦寐以求的婚纱。
即使女生脸上没有精致的妆容,但看上去仍然容光焕发。
准备横渡长江的“游泳健将”们,在江边为彼此加油鼓劲。
“经历了今年这场疫情,很多人都想开了,赚太多钱也没用,主要是生命。”
看似平凡的日常,在失而复得之后,都会倍加珍惜。
导演竹内亮的微博留言中,有这样一条获得了最高赞:
“导演口罩半挂的样子,就是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对于新冠最真实的写照。
不再害怕,但是也没忘记。”
那些最普通的武汉人,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失而复得的幸福,是这部纪录片中最宝贵的东西。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本文作者:豆奶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