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装华语片在银幕上屡破下限,既有《关云长》这种让关羽做与刘备老婆的春梦的脑残情节,更多的则是像《夜宴》《十面埋伏》《无极》这类虚构故事,淡化真实历史,然后天马行空到面目全非的架空故事。“你毁了我一个做好人的机会”,导演也毁了观众去花钱看电影的好心情。这种啼笑皆非的台词比比皆是,所以大部分观众对于古装片的忍耐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使得几乎“谈古色变”,票房也不会太好。
在这样的情形下,抱着没太大的期待看《大明劫》,反而有惊喜。
拍摄《大明劫》的导演王竞之前有《我是植物人》《一年到头》等作品,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万箭穿心》。这三部瞄准当下社会的现实题材水准各有千秋,但王竞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却贯穿其中。所以得知他下一部作品是《大明劫》的时候,我还在想,难道所有导演成名之后都避不开鼓捣古装大片这条路吗?看完《大明劫》后我发现,王竞还是那个王竞,只是这次把故事放到了古代而已。
《大明劫》以明末的动荡社会为故事背景,讲述明朝灭亡前两年,瘟疫遍地,战争连连,各地接二连三的有暴动起义,崇祯所把持的大明江山大厦将倾。被打入大牢的大将孙传庭临危受命,重新带兵打仗,对抗李自成的闯军;而同时在社会底层,行走江湖的游医吴又可想尽办法医治愈来愈严重的瘟疫……
初看这个剧情,导演的用意很明显:他想通过一文一武两个人,去描述明末的风雨飘摇。我首先要对《大明劫》做出肯定的一点,是这部戏很尊重历史。是的,就这么基本的一点基础,很多古装片都未能做到。编剧谢晓东将孙传庭和吴又可两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放到一起,虽然历史上两人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交情,但故事里的这点艺术加工我却可以表示赞同,因为除了这点,影片对于两人的角色刻画是非常小心翼翼又具有立体层面。
在《大明劫》里,孙传庭并不是什么威武睿智的民族英雄,吴又可也不是顶着道德光环大公无私的医者。孙传庭杀人不眨眼,暴戾易怒;吴又可遇事求自保,走为上策。两人都摆脱了历史书里单一片面的纸片形象,使得角色具有一种复杂的性格刻画。
明朝为何会灭亡?这个话题数百年来被众多历史学家翻来覆去的研究,近年来热门的《明朝那些事儿》里也有着独到的解说。反思明朝的覆灭,总有各种角度去阐释,而作为一部电影,《大明劫》没有堆砌大战场面(实际上整部戏只有10分钟不到的“商业爆米花大场面”),王竞这次描述的重点,是刻画明末的动荡年代里,从皇宫到军营、再到平民社会的众生态。
从崇祯对孙传庭的猜忌,到军营粮仓里以泥沙装袋冒充军粮,再到瘟疫弥漫全城却无医能治,朝廷的腐败,百姓的恐慌,明末的种种乱象,在王竞冷酷而又写实的镜头下娓娓道来。最值得一提的是对李自成闯军的刻画,众所周知,过去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导致所有的农民起义都被定性为“革命”,而革命在中国,是绝对主流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无论是血腥到近乎无耻的黄巢军(此人一边打仗一边写信给朝廷要求给官做,给了就不打了),还是根本利用邪教蛊惑人心的黄巾军(张角的医术以芒硝为万能药,害死不少无钱医病的贫苦百姓),再加上光辉形象的闯王李自成,这些农民起义都是“无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革命行为”……这么歌颂了几十年,直到近年来,这种荒唐的观念才渐渐有所解除。
在《大明劫》里的闯军,是以反派的形式出现。明末李自成曾经多次被打垮,其闯军的组成也多是各地不成气候的流寇,这拨流氓性质的军队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皆是惨绝人寰。《大明劫》里难能可贵的还原了历史的这一部分真相,使得看过姚雪垠版《李自成》的我,看这部电影不免心生感慨。虽然碍于各种可以理解的原因,李自成的形象并没有在片中出现,但就整体而言,相信看过这部《大明劫》,不熟悉明末历史,仅仅从历史课本上了解的观众,对李自成和其闯军自会有新的认识。
《大明劫》以一种冷峻的眼光,审视着1642年的中国,看《大明劫》很容易让我想起黄仁宇所写的《万历十五年》,前者处处惊心动魄,让观众看着大明王朝的倾覆;而后者则笔笔冷淡平静,让我们知道为何大明的灭亡早已埋下种子。王竞有他的历史责任感,能将艺术处理和真实历史做到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我们得以在100分钟的时间里去感受一个国家是如何灭亡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大明劫》已经值得让人赞许。
孙传庭心怀杀敌报国之心,面对贪官污吏,朝廷昏庸,瘟疫横行,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束手无策,只能感叹一句,“积重难返”。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年《建国大业》里,蒋介石面对根深蒂固,已经无力根除的腐败,无奈地对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说了一句,“反腐,亡党;不反,则亡国。”《大明劫》里的明末何其相似。导演有隐喻吗?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
欢迎关注公众号【凌睿电影】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染病对人类而言仍然十分可怕。
那么在几百年前的古代发生了瘟疫,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发生在1642年,明朝内忧外患,一方面要面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又深受瘟疫的困扰。
眼看就要打不过李自成了,崇祯皇帝只好把囚犯孙传庭放出来,让他临危受命。
乍一看好像是崇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机会,但其实他入狱的原因很冤,他是被奸人陷害,再加上崇祯是非不分,他本来就不该入狱。
孙传庭来到潼关后,发现这里问题很严重,援剿总兵贺人龙不听从调遣,粮草不够,地方豪强强占军田……最重要的是还爆发了瘟疫,将士接连被感染。
这个时代的人面对瘟疫基本上是无解,因为这是1642年,要再过40多年列文虎克才会发现细菌,再过200多年伊万诺夫斯基才会发现病毒。
这就好比三体人发射了两个智子到21世纪的地球,物理学家们突然发现那些被定为公理的物理规律都不成立了,却又找不出原因。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药局提领赵川身上。
他学了几十年的医术,救死扶伤无数人,这场瘟疫却让他束手无策。
患者喝了他熬的药一点效果都没有,还是逃不出死亡的下场。
麻黄桂枝解表,黄芪白术补气,都是祖宗传下来的经方,为什么一点都不管用,他百思不得其解。
医家传统,祖宗疗法,突然都毫无作用,这直接颠覆了他的三观。
一个自认为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其它人也对他十分认可,突然有一天被难倒了,而且穷尽毕生学识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可想而知会对他造成怎样的打击。
正如智子把物理学家逼得自杀了,这场瘟疫也让赵川开始怀疑人生。
他一边问“到底哪里不对了”,一边撞在了士兵的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早在公元前430~前427年的雅典就曾遭遇瘟疫,公元21~1266年的罗马帝国也是如此。
从有记载以来,传染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人没有研制疫苗和特效药的技术,但是可以思考病毒的传播方式,从而找到减少伤亡的方法。
比方说,虽然古代人不知道什么是精细胞和卵细胞,但仍然知道做爱可以生孩子,所以就能够想出避孕的方法。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用纸莎草、蜂蜜、碱和鳄鱼粪做成栓剂,达到避孕的效果。
而人类首次发现精细胞,是在1677年。
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知道病毒是什么,也没有能力杀死病毒,但是可以尽可能控制它的传播,从而控制疫情。
电影中,江湖游医吴又可就是在偶然中悟出这个道理。
冯远征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饰演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在本片再次饰演一位医生。
他打开窗户,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处于逆光环境的他就看见了灰尘。
灰尘平时我们看不见,但不代表没有。
于是他猜测,病邪就像灰尘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我吸进去染上了瘟疫,再呼出来传给你,你呼出来再传给他人,这就是瘟疫的传播途径。
所以他的结论是首先要告知全程百姓,大疫将至,务必人人小心。其次是隔绝病患,以防人人传染。以及开窗通风,以防疫气聚集。
事实证明,吴又可的猜测是正确的。虽然他不能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他的猜想,但至少大体的思路是对的。
然而军队的指挥使根本不相信他:放屁,净在这里危言耸听。
吴又可的思想太超前了,自然不被人们接受,就像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坚持日心说,结果就是被活活烧死。
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科学的年代,你相信科学,你就成了另类。轻则被排挤,重则被处死。
和“空气传播”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是他们触怒了瘟神,要给他们降灾。
他们并没有采纳吴又可的建议,而是请高僧做法,驱瘟神,烧疫鬼。
那些驱邪捉鬼的江湖骗子能发家致富,像吴又可这样的真正能救人性命的医生却颠沛流离。
吴又可当初在太医院工作,但他看不惯庸医弄权,所以才辞官做了游医。凭借他的医术,他完全可以升官发财,但是他不在乎名利,而是坚持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他辞官做游医反而因祸得福,他接触的病人成百上千,看到的症状也是千奇百怪,从而让他的医术更加高明。
这同时也导致很多人跟不上他的思路,不理解他治病的方式。
军营里刚刚出现瘟疫的时候,吴又可和赵川一起去给患者看病。患者的症状都是发热呕吐,但他俩写的药方却截然不同。
赵川坚持认为他是对的,吴又可是错的,又是说“这为世代医家所遵循”,又是说“《伤寒论》历经千年,不能因为侥幸治好了几个患者就对医圣不敬”,又是说“如此狂妄忤逆,是我医家之大忌”……
事实证明赵川并不能阻止瘟疫,僧人做法也不能。
所有的办法都不行,他们才决定让吴又可来试一试。
吴又可的做法是隔离感染者,感染者住在一个地方,未感染者住在一个地方,不得越界。
其次是让所有人用布蒙面,相当于戴口罩。
这两件事同时进行,确实有效控制了疫情,至少每天新增的感染者的数量大大减少。
这种方法在400年后的今天仍然奏效,每个人自我隔离两周,从而找出所有的感染者,进一步控制疫情。
不过吴又可这么做只能保证不出现新的感染者,对于已经感染的人,他也没有办法把他们全部治好。有的人喝了药就好了,有的人喝了药也不会好。
孙传庭见状,做了一件至今都饱受争议的事:在出征的前一天,他趁感染者们睡着后下令放火把他们全部烧死,企图逃出来的也会被火枪击毙。
孙传庭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带上他们,他们非但打不了仗,还有可能传染整个军队;留在这里又有后顾之忧,如果有人把他们放了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中有一个军人才十多岁就被强迫充军,他不想打仗,他想回家看他的母亲,所以他即便治好了病还是希望吴又可不要解开他的白布条(系了白布条的就是感染者)。
他还远远没到打仗的年龄,他躲过了战争,却没躲过无情的烈火。
孙传庭在整部电影都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你很难用“好人”或“坏人”来评价他。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有缺陷、有污点、有心机、有城府的角色,远远比那些伟光正、十全十美的角色更能打动人。
孙传庭的初衷是保家卫国,但是他也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假如杀一个人可以救十个人,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动手,但是他会毫不犹豫地动手。
同样的,既然烧死感染者们可以拯救整个军队,甚至拯救全国人,他也会毅然去做。
虽然死者的家属会骂他,百姓会骂他,直到四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会骂他,但是他不在乎,因为他坚信牺牲小部分人、拯救大部分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然,几百年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感染瘟疫就是九死一生,孙传庭烧死感染者有他的道理。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就没有必要了,既然感染者是可以治好的,又何必杀了他呢?)
当初孙传庭刚刚到潼关后,就先假装向贺人龙示好,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拿下,把贺人龙以及他的亲信全部杀了,从而完全掌控潼关。
有人绑架他妻子威胁他,他就骗对方会带他去治病,其实是一刀捅死他。
凶残暴力同时又懂得智取,堪称智勇双全。
地方豪强强占军田,孙传庭向豪强追缴历年积欠的军粮,豪强就烧了账本,又烧死王令吏,死无对证。
豪强觉得孙传庭拿他们没办法,孙传庭就以暴制暴,先斩后奏。
他们觉得孙传庭不可能把他们全都杀了,但孙传庭偏偏就是要把他们全都杀了。43个豪强全部斩首示众,家产充公。
他们心狠手辣,没想到孙传庭比他们更狠。
最狠的是他把所有感染瘟疫的人都烧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这个世界必须有人做好人,也必须有人做坏人,既然大家都不愿做坏人,那就我来做吧。
他拥有一切成大事的特质,只可惜遇到了崇祯。
崇祯不肯给他充足的准备时间,也不肯给他军饷和增兵,只是一味地催促他出兵,最终孙传庭大败李自成。
果然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孙传庭曾经问过吴又可: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吴又可说:明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孙传庭和吴又可阻止了瘟疫的蔓延,但是没能阻止明朝的覆灭。两年之后的1644年,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
吴又可治疗瘟疫和崇祯治理朝政形成鲜明对比,人祸永远比天灾可怕,瘟疫不能让明朝覆灭,但是昏庸的皇帝可以。
如果皇帝昏庸,有再多的猛将神医都无济于事。
大明劫的“劫”,不仅是指瘟疫,更是指他们有崇祯这样的皇帝。
片尾字幕显示:
吴又可领先世界近200年开创性地提出了病毒学说及病毒的传播方式。
他在1643年完成了不朽名著《瘟疫论》,从而奠定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基础,书中所记经方“达原饮”用于治疗非典收到了奇效。
人们把明朝抗击瘟疫的故事拍成了电影,也许未来也会有人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拍成电影。
说不定到时候片尾字幕是这样的:
2003年,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经长期努力抗击了非典。
2020年,终南山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自己却在第一时间赶赴武汉,继续救死扶伤。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浙江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
2020年,李兰娟公布两种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药物。
明末历史纷繁复杂,一直以来是历史界研究的重心之一,近几年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的大火也带热了民间的明史热,而明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其终衰的那几十年风云变幻,浩荡复杂,直接影响到了后来中华文明的继承和遗失,众多事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反观这些年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作,满大街都是辫子戏,却鲜见清之前朝代的影视作品,电视剧少,电影则更是大面积的空白,故王竟这次以中等成本携来的严肃以明史为基准的电影,刚开始便获得了不少历史爱好者和影迷群体的关注,王竟之前现实主义题材的《万箭穿心》算是国产电影中较为难得的优秀作品,所以这次会更多的负上众人的期待,此次《大明劫》虽然投资达3000万元,属于国产片中的中等成本,但是骨子里却仍是独立电影的血统,独立电影的创作态度(较自由?)加上中等成本(在独立电影中算是不菲),再加上吸引人的明末战争史,《大明劫》是一部被特定人群寄予了众多期望的电影。
毕竟是独立电影,内容题材演员都不够大众化和娱乐化,影院的排片毫不留情以商业姿态的冷酷对待了这部国产佳作,影院内观众寥寥无几,导演王竟等以此姿态杀入院线与孙传庭弱军出潼关送死似乎没有多大区别。纵观此片,王竟长期停留在“电视剧水准”的电影技法(例如:转场调度、镜头运作等)似乎没有多大进步,但电影技法上的技穷无法掩盖此片的精神光芒与人文历史光芒,此片严肃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良心。
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吴又可与孙传庭都是真实的明末历史人物,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两者并不相干,影片把两者以戏剧的方式放在的同一历史时空,虽是戏说,但是在影片中的安排与处理并没有超出界限,反而为这部剧的剧本贡献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剧情及冲突,实乃在历史剧严肃范围的中画龙点睛之笔:一位是志在医人的郎中,一位是志在医国的将军,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两者的身份和终极使命的矛盾给这部剧贡献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明末天下大乱,病人膏肓的末代汉人王朝需要一剂猛药,而电影中瘟疫大起的军营也需要一剂猛药来安定军心,两人不同的身份和使命在电影之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碰撞与对比,在历史面前不堪一击的两个“医者”在变革的大潮之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相撞又交叉的人物宿命构成了真正的历史。
明末国体已入膏肓,制度的积弊,吏治的腐败、天灾、人祸在影片之中均有一定的展现,大明之劫已在劫难逃,劫难在电影主要展开在这孙传庭部的遭遇,各种弊端和灾祸在个小小的军事集体之中就得到多方面的体现,一个国家的细胞都已经崩坏如斯,更何况是整个国体。影片中所展现病入膏肓不仅仅在制度上,也在人心之中,地主士绅、官兵将军、社会的各个阶层,恐怕那时的明人也会对天叹几句人心不古吧。社会的细胞已经崩坏,再好的医生也将回天无力。吴又可可以医好人,但是百个千个孙传庭也医不好国了,作为一个末代王朝的忠臣良将,最好的结果恐怕就是玉石俱焚吧,(看看洪承畴的骂名)这是封建军人使命带来的宿命。吴又可与孙传庭均算是懂史之人,在始盛终衰的历史规律面前,两者在荒野之中的那段对白已算是讲透,个体在历史之中的宿命与选择也多有展现,两者的冲突与矛盾,选择与逃避,出士与入士,宿命与使命,端端正正的融入了这段大历史。另外影片选取大众较为不熟悉的一个历史截面作为剧点需要一定的勇气,影片以明末李自成闯军第二到第三次开封之围为起点,描绘崇祯帝催孙入豫前后发生的故事,由于资金所限,对战争一笔带过,预告片打着古装战争片的幌子欲意掩盖其古装剧情片的本质,即使到了最后的潼关之围,孙传庭壮烈战死,影片也只是以战场上孙传庭的一具尸身的画面带过,难掩其成本上的捉襟见肘。其实《大明劫》故事背后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信息,对于一些不熟悉历史,纯粹为娱乐而来的观众而言,《大明劫》恐怕不一定适合他们。
《大明劫》的叙事和技法上并无亮点,但是整体所营造的压抑氛围很到位,拧巴严肃的展现残酷的历史,灰暗色的基底之,让人心生压抑。其实《大明劫》也说不上是借古喻今,但是以此姿态面对历史,挖掘历史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也权算是影视界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文人怀古之嗟叹吧。《大明劫》以戏剧影像的方式挖掘出了一段历史的深层次内容,以呈现而不是下结论的姿态展现出了一段复杂富有深意而缺乏足够影像塑造的历史横截面,既有知识分子的一种使命感,也有影视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一种狡黠和诚意,影片各方面均较为完整,虽无大的突破,但也基本上完成了使命。更值得称赞的是《大明劫》从精神到电影细节对历史 严肃与认真的认知态度,这让《大明劫》在众多国产古装剧中鹤立鸡群,甚至能说得上是出类拔萃,虽然中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大明劫》肯定不会大红大紫,但是在特定观影者的心中,它在今年的国产电影之中,是占有足够的分量的。
《大明劫》既是官军之劫,也是大明之劫,更是百姓之劫,纵观历史上兵家输赢,不论是谁输,最大的输家莫过于普通百姓,影片中吴又可与孙传庭之间的对白并不多,两者仅有的几段双雄戏很直白的点明了部分影片的部分内在,故事在医人与医国之间的相似与相悖之间,影片以作者的姿态完成了一次表达。《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古人认为最好的医生是医国的,次等的医生才是医人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我们时代这个纵深历史层面之上去看,两者之间并无上下之分,这让我想起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卷末的一句话: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自古以来,我们就习惯于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名义粗暴剥夺个人的权利,极端的集体主义下,恐怕还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明已无药可医,孙传庭最终马革裹尸,战死沙场,青史留名,这是将军的方式,于孙来说这是死得其所;而朝代更迭,行医济世不会断,吴又可悬壶世间,放舟江上,也便是他一生之宿命。两个医者之间价值矛盾与人性挣扎渲染出了一个现实残酷的大世代。孙与吴,这便是大明之大厦将倾之时,历史上两个渺小瞬间的交叉与平行。
华语电影里关于瘟疫病毒最好的一部电影了。北电教授王竞,代表作《万箭穿心》拍摄地就在武汉。明朝瘟疫,孙传庭大将一把火把感染瘟疫的全烧死,历史争议人物,内忧外患,瘟疫治成,大明亡了。个中诸多细节,放到今日都能一一对应。
孙传庭一脚将陈相公踢开:“天下糜烂,流贼四起。百姓从贼,全因饥寒所致。百姓饥寒,全因无地可耕所致。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为人心是什么?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绝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他李自成输得起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
文/东SIR
公众号:抛开书本
初识此片在CCTV6,甚喜影片的真实感,以强大的历史真实虚构整个故事。
书本上没有记载孙传庭与吴又可的这段相遇,而影片对每个人物、对那个时代历史背景的描写又几乎都有明明确确的史料可供背书。
1
片中崇祯说:“开封重镇苦守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啊。”一副忧国忧民状,这实在是崇祯的原貌。
崇祯十六岁登基,勤俭克己,剪除巨阉魏忠贤,掌声一片,其每以明君自况,然其又御下严苛、生性猜忌,晚年几与全臣为敌,煤山自尽无一臣相随,愤然留下政治遗言“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皆亡国之臣。”也因为其生性猜忌,早前是在孙传庭把闯军打得灰飞几乎烟灭之际,将孙传庭无辜入牢,闯军死灰得以复燃,才有了影片中的危局。才有了影片开始时孙传庭以其入狱前情形度闯军,信心满满的说以五千兵卒足以灭之。
然孙传庭去到潼关,亲临一线,始知闯军壮大神速绝非五千兵卒可敌,再要增兵加粮,猜忌成性的崇祯又疑其欲拥兵自重,坚不增兵拨粮,只催其火速出兵。这一君臣相疑,君有心悬子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野心,却无用人不疑的宽广心胸。臣有忠君爱国,解救黎民的雄心,却也有君疑其不忠,国不以其爱的苦楚。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再比如影片中有孙传庭向乡绅筹款,乡绅中带头大哥以百两银子敷衍之,此情景亦可见于明史。崇祯也曾向臣下筹款,首辅便以百两银子敷衍之,次辅扬言毁家纾难,回家贴告示于宅“此屋出售”,世人于此等事断不糊涂,会于此时向次辅大人购宅,于是帝王想要的捐款便望穿秋水又天荒地老了。
3
片中吴又可感叹“逃是死,不逃进军营医不好也是死。”此情景便是日后孙传庭的宿命,影片后大约一年多孙传庭兵败潼关,想逃回朝廷必是死,于是冲入敌营,以身殉国。可叹,其以身殉国,国不以其忠,崇祯以其败未做任何封赏犒慰其家人,反疑有诈。
4
影片中基本没有文官的画面,实际上在大明危急存亡之际,文臣也实在无甚作为。明在孙传庭之外,还有些许殊死一搏的机会,如以吴三桂关宁铁骑回防京师或崇祯南走去宁,效法大宋,绵延大明国祚。内阁或恐清军起兵犹豫或以“君王守社稷”祖制拒行。此些法于大明困兽犹斗,放手一搏,不是全无胜算。崇祯死前二天愤懑的写道“文臣个个可杀”。
(关于崇祯为何没有南走,一直中国历史留给后人最可想象的谜之一,未必全是内阁相阻,吴三桂不回师也曾有各种解释。然内阁在此时全无作为则是确实。)
5
取代文臣站在君王身侧的是太监,大明最后的时刻,陪崇祯赴死的是太监王承恩,甚至到后来的南明,东林党与阉党各种党争,真清军来袭,东林党大佬有降者,而阉党每多战死或追随君王辗转艰难逃亡直至缅甸,于明廷之忠言,阉人倒是身先。如以上所见,影片中的各个细节都可以在真实的史书找到注解。
可以这么说影片用真实的史料堆砌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背景,构写了整个故事,故事固然是虚构的,然而因其是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堆砌而成的,所以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状态,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尤为逼真。
反观我们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人物服饰精准到针眼线脚都是原物高仿,发型眉梢凭肉眼难辨真假,还佐以口音乱真入耳。然而对人物的精神面貌,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却是不求甚解,或名人光环傍身或胡乱想象脸谱化表演,哪怕拍个真实事件也是离题万里,观之劳神伤目。
法人笛卡尔言“我思故我在”同样一个人存在、一个时代存在、一件事存在都是因其思想过或者是其有可供思想的精神存在过,外在的呈现只是帮助观众更好的沉浸到作品表现的时代中去理解内在的东西,而现在好多作品本末倒置的对外在东西一丝不苟,对内在精神胡乱潦草,这样的所谓真实离作品该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是格格不入的。
《大明劫》为这些作品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以精神世界的真实入手,以还原人物、时代的精神世界为最主要目标,拍出可细品、可深思、可借鉴、可反思的历史题材作品。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