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影迷,在看《双子杀手》之前,请先自问两个问题:你抱着怎样的预期来看这部李安作品?你又期待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怎样的李安式表达?
这两个问题很关键,预期不同,角度不同,获得的体验自然也不同。
其实看电影之前大家都会做预期,但《双子杀手》可能有些特殊,一是因为导演是李安,从影28年以来他几乎没有作品失手过,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曾拿下金狮与金熊,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在他身上赋予了太多的标签,可能他也是唯一一位担得起“华人之光”美誉的导演。
二是这部电影在技术上仍旧有着极强的先锋性,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再次推出了一部120帧的电影,再加上4K、3D的顶级配置,《双子杀手》在技术上的探索已经到达了极致。观众走进影院,肯定也希望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体验。
对于我个人来说,也许因为之前在影院看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于《双子杀手》技术层面的展现已经有所领略,所以这次更多地是想看李安怎样将一个上世纪就能写出来的故事做一些全新的结构。可惜最后呈现的结果,还是略微有些失望的。
影片中虽然有很多有价值的主题,比如对于克隆技术的反思、自我意识的对立等等,但整体并无什么新鲜感。尤其是自己杀自己这件事,在太多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过展现。不管是穿越时空隧道,还是采用克隆技术,但故事的脉络还是殊途同归的。
这可能也是这个剧本多年来没有被拍出来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太平庸了,如果中规中矩的拍出来,可能扔在同类型片子中根本就不会被人注意到。所以李安这次想要让故事焕发活力,势必要加入更多新的元素和思考。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有了挑战父权这条线索,这是非常李安式的情感,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表达的主题。只不过早年“父亲”三部曲最终是亲子达成和解,而《双子杀手》则是完全推翻了父权,甚至在“弑父”的边缘徘徊,最后反倒是达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和解。
当故事不能完全打动人的时候,就需要技术来加分了。说实话,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珠玉在前,这次《双子杀手》想在视觉上突破其实挺难,但最后看完影片后,我认为技术在各方面还是比较完美的。
两个威尔·史密斯的对垒很有真实感,尤其是第一场追车戏和第二场墓室戏,这两场打斗戏的精细度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李安这次选择“制造”出一个年轻的史密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大多数时候电影中用特效将角色复刻为年轻化,都会有一种违和感。最近的一次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中任达华与惠英红年轻时相遇的戏份,很多观众看到都有笑场。
其实现在这种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老马丁的新片《爱尔兰人》投资1亿美元,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对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等人进行“减龄”。肯定会有人质疑这种技术是否必要,为何不能找一个年轻演员来演,偏偏要耗时耗力?但我觉得这样确实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如果找到两个完全不像的演员来演,也同样难以令人接受,毕竟姜文-夏雨-张一山这样的“跨代兄弟”组合还是太少。
当然《双子杀手》和《爱尔兰人》这样将CGI技术贯穿始终的制作确实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120帧刚刚出现时一样,也是对于观众接受度的考验。毕竟之前像《速度与激情7》保罗·沃克结尾的惊艳一面还恰到好处,当用的多了,观众是否能完全接受?可能确实需要时间的检验。
相信电影在国内大规模上映后,会掀起更多关于技术方面的讨论,而李安之后也将推出《马尼拉之战》,完成自己的“技术”三部曲,只是很多影迷的担心不无道理,好莱坞是否还会给李安下一次机会,如果《双子杀手》扑街,李安接下来的好莱坞之路又该怎么走?
其实能感觉到,李安在电影的探索之路上越来越孤独,观众、市场、资本的不理解使他遭受越来越多的争议,有时候感觉他当下的心境就像去年金马那一幕苦笑,有一丝心酸,也有一丝无助,但他是一个蛮坚强的人,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这很勇敢。
从李安过往的水准来看,我相信他对于自己技术探索这件事不是自负,而是自信,即使在他的作品履历中平庸如《绿巨人》,时隔多年后再放到漫威体系中来看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所以《双子杀手》的价值与意义可能在以后会得到更多的体现吧。
最后想用前不久看到的李安采访中,他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我知道我会遍体鳞伤,但我必须继续努力。”这可能就是电影艺术家的宿命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很多影评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双子杀手》的技术面,但没人认真分析一下这事儿,感觉像拿通稿写的。看不出本片实验性质的影评人不是影评人,是书评人。
先抛结论,李安不是一个技术流导演,只能说是一个技术爱好者导演。但是基于他的影响力,让高帧3D电影在他手里两次试错,是很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为此他不惜搞了个质量比《第六日》还差的剧本,明摆着就是不要让你去分析故事啊内涵啊父子关系啊,而是要注重这个电影的皮相,让你关掉手机回到影院,在座位上好好享受影像带来的原始快感——运气好的话,哪怕你不能体会当年观众看《火车进站》的惊愕,但也能至少重温一下第一次看《阿凡达》时的激动。
我有幸也看过120帧4k3D版的《比利林恩》,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双子杀手》在《比利林恩》几乎是在抖抖索索试错的对比前,已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没有再尝试《比利林恩》中已经pass掉的错误用法(比如过多使用固定镜头、跳切和长焦特写,还有黑白画面),同时大胆拓展了横移、跟随、慢镜等表现可能性。先竖大拇指,然后逐一分析。本片不剧透(这有啥好剧透的)。
1.开场logo。Sky Dance 的画面没有配合做高帧,所以有明显的卡顿感,让人有买个显存的冲动。后面的复兴影业、阿里影业没有这个问题。
2.在本片中李安想通了一点,就是如何处理景别与摄像机距离的关系(或者说是景别与焦距的关系)。《比利林恩》中,他曾经过多用长焦镜头拍摄人物特写或人物关系,导致人物成了纸片人,背景又是虚的,观众像看ppt。这次他用短焦靠近人物拍特写,表现人物关系时就离得远一点,全景就离得更远。这个才符合人肉眼习惯,没拖技术后腿。尤其是特写镜头里人物立体感就正常了。
3.五场动作戏,分别是火车狙击、逃脱暗杀、摩托追逐、墓穴大战、小镇大战。在此逐一分析。开场的火车狙击最惊艳。李安在这里疯狂地、几乎是肆无忌惮地展现3D情况下长焦镜头横扫的表现亮点——还有什么横扫能比模拟狙击枪视角横扫几公里外的高速火车更极限的?要知道24帧的话,观众早晕歇菜了,但60帧就稳如铁。鱼眼镜头(存疑,也可能是特效)也用了一次,恐怕李安自己也不够有信心,但是效果出色。之后的文戏也拍得风生水起,李安高高兴兴狂拍横移,就怕前景不动。尤其是克里夫欧文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240度近景环绕,把迈克尔贝拍死在沙滩上。
4.逃脱暗杀。这个场景是低照度。要知道高帧拍摄,对光线要求很高的,毕竟感光器接收光的时间缩短了几倍。听说本片以实拍为主,我不知道李安是如何做到的,夜景漂亮极了,后面还有个星空镜头,真的是又“漂”又“亮”,请想象一下在被窝里把手机屏幕调到最亮的感觉。本片的夜景戏是一个高帧摄影的突破。不过,这个动作场面嘛……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尤其是妹子与拔牙兄的缠斗,因为追求真实感很到位,我感觉就像是站在身边看这两个不会打架的人尬扭在一起。这个动作设计风格与后面大小史皇对打的风格完全不同,不知道李安是怎么想的。
5.摩托追逐。这段动作设计得最精彩,很讲战术逻辑,老史经验足,小史体术强,两人旗鼓相当、有来有回所以很好看。尤其要注意一个长镜头是老史皇驾驶摩托车穿过各个路口,简直生出了看VR电影的感觉,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是真的!我猜不久后引入高帧概念的VR还会继续炒热一波投资。在这场戏中,李安还玩了一把第一视角射击游戏拍法,还有开侧镜切换高倍镜和红点,请问安叔你也沉迷绝地岛吗?再提一嘴,里面有几个高低搭配的摩托镜头让我想起了《终结者2》里的泄洪道追逐,感觉良好。
6.墓穴大战。同样是低照度,安叔换了个拍法拍动作,这里用比较长的镜头用手持摄影跟踪两人打斗,还是比较出效果的,比妹子打斗可看性强多了。而且又玩了一把夜视镜第一视角,是不是致敬《边境杀手》?
7.小镇大战。这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个是机枪曳光弹狂扫老史,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很期待这个镜头,不过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因为没有什么镜头语言的设计。倒是后面最后一个能打的反派(为防剧透就叫小金刚吧)出来的时候,小金刚简直无敌,压迫感很强。小金刚着火的慢镜头,设计得很好。天啊,这可是高帧慢镜,这个马达和感光太牛啦。我宁愿相信是电脑做的。
8.动作戏讲完了,再讲讲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高帧3D镜头。第一个是所有有蚊子、蜜蜂飞舞的镜头。太真实了,我一开始真有投诉影院清洁阿姨的冲动,后来才发现是自己被骗了。第二个刚才讲过了,是夜景,尤其是星空。第三个,是水下镜头,因为前景有无数小水泡。以前的水泡是“表示一下这里有水泡”,如今的水泡是“表示一下这里真的有水泡”!第四个,是我发现高帧摄影尤其适合用广角跟拍,那个现场感是真的出色,目前最佳体验。这除了我刚才说到的摩托车跟拍,还有一个是老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是贴在水上飞机上拍摄漂向沙滩的镜头,我有眩晕感。第五,还是要表扬所有的横移镜头,前景无比清晰有质感。这是决定性的力量,真的让人感觉站在现场。
9.说了好的再说点不好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是“假到真处真亦假”。由于过于强调现场感了,电影感却弱了。我感觉像是站在现场看两个特技演员表演武术,像是在看8K超高清电视纪录片,像是在迪士尼乐园看真人秀,唯独不想是在看电影。这里有个场景特别有意思。有一个场景是克里夫欧文的公司里雇佣兵训练,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怎么这么假,结果真的是训练。其实全片的动作场面看上去都是这个感觉,只是唯有这场戏是点破了而已——所以这是需要想办法彻底解决的,我在写《比利林恩》时就总结为“实拍也有恐怖谷”,如今这个问题仍然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了。在此很担心卡神能否解决好。
10.说好了高帧3D效果,再说说本片另一个技术宣传点:动作捕捉与表情捕捉,即让史皇变年轻了。对不起,这个不是新突破,而且我很不满意!不满意的第一点:小史皇年轻的脸上闪耀的还是苍老的眼神。请别说我是挑刺。如果你看过的话就让我来我问你,你觉得老史皇演的好还是小史皇演得好?当然是老史皇了!各种眼神对味啊!但是这个小史皇怎么也是一副老气横秋苦大仇深阅尽沧桑的神态?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李安指导史皇表演的问题。他只区别了小史皇的特效化妆,却没有区别小史皇的阅历和灵魂。这个就是错误的,所以我说李安只是技术爱好者,不是技术大神。我不满意的第二点是,最后大学里小史皇出现的时候,这个CG脸第一次在日光下展现,这个车祸现场啊!惨不忍睹啊!简直怀疑特效团队拿了半成品测试就上了!要不要干脆在画面右下角打上“Demo”啊!敢情低照度拍摄不是为了强调光影技术的细节,而是为了遮丑啊!
11.最后还是不吐不快,本片文本太糟糕了。墓穴里,老史皇含泪对小史皇告白的一段,是网文水准。哪有人是这样自己说自己多么不容易的?
好了,报告写完了。就这样吧! 2019.10.22更新:夜景听说还是白天拍摄再转的老手法。摄影是《借刀杀人》的摄影。
先抛结论,李安不是一个技术流导演,只能说是一个技术爱好者导演。但是基于他的影响力,让高帧3D电影在他手里两次试错,是很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为此他不惜搞了个质量比《第六日》还差的剧本,明摆着就是不要让你去分析故事啊内涵啊父子关系啊,而是要注重这个电影的皮相,让你关掉手机回到影院,在座位上好好享受影像带来的原始快感——运气好的话,哪怕你不能体会当年观众看《火车进站》的惊愕,但也能至少重温一下第一次看《阿凡达》时的激动。
我有幸也看过120帧4k3D版的《比利林恩》,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双子杀手》在《比利林恩》几乎是在抖抖索索试错的对比前,已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没有再尝试《比利林恩》中已经pass掉的错误用法(比如过多使用固定镜头、跳切和长焦特写,还有黑白画面),同时大胆拓展了横移、跟随、慢镜等表现可能性。先竖大拇指,然后逐一分析。本片不剧透(这有啥好剧透的)。
1.开场logo。Sky Dance 的画面没有配合做高帧,所以有明显的卡顿感,让人有买个显存的冲动。后面的复兴影业、阿里影业没有这个问题。
2.在本片中李安想通了一点,就是如何处理景别与摄像机距离的关系(或者说是景别与焦距的关系)。《比利林恩》中,他曾经过多用长焦镜头拍摄人物特写或人物关系,导致人物成了纸片人,背景又是虚的,观众像看ppt。这次他用短焦靠近人物拍特写,表现人物关系时就离得远一点,全景就离得更远。这个才符合人肉眼习惯,没拖技术后腿。尤其是特写镜头里人物立体感就正常了。
3.五场动作戏,分别是火车狙击、逃脱暗杀、摩托追逐、墓穴大战、小镇大战。在此逐一分析。开场的火车狙击最惊艳。李安在这里疯狂地、几乎是肆无忌惮地展现3D情况下长焦镜头横扫的表现亮点——还有什么横扫能比模拟狙击枪视角横扫几公里外的高速火车更极限的?要知道24帧的话,观众早晕歇菜了,但60帧就稳如铁。鱼眼镜头(存疑,也可能是特效)也用了一次,恐怕李安自己也不够有信心,但是效果出色。之后的文戏也拍得风生水起,李安高高兴兴狂拍横移,就怕前景不动。尤其是克里夫欧文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240度近景环绕,把迈克尔贝拍死在沙滩上。
4.逃脱暗杀。这个场景是低照度。要知道高帧拍摄,对光线要求很高的,毕竟感光器接收光的时间缩短了几倍。听说本片以实拍为主,我不知道李安是如何做到的,夜景漂亮极了,后面还有个星空镜头,真的是又“漂”又“亮”,请想象一下在被窝里把手机屏幕调到最亮的感觉。本片的夜景戏是一个高帧摄影的突破。不过,这个动作场面嘛……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尤其是妹子与拔牙兄的缠斗,因为追求真实感很到位,我感觉就像是站在身边看这两个不会打架的人尬扭在一起。这个动作设计风格与后面大小史皇对打的风格完全不同,不知道李安是怎么想的。
5.摩托追逐。这段动作设计得最精彩,很讲战术逻辑,老史经验足,小史体术强,两人旗鼓相当、有来有回所以很好看。尤其要注意一个长镜头是老史皇驾驶摩托车穿过各个路口,简直生出了看VR电影的感觉,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是真的!我猜不久后引入高帧概念的VR还会继续炒热一波投资。在这场戏中,李安还玩了一把第一视角射击游戏拍法,还有开侧镜切换高倍镜和红点,请问安叔你也沉迷绝地岛吗?再提一嘴,里面有几个高低搭配的摩托镜头让我想起了《终结者2》里的泄洪道追逐,感觉良好。
6.墓穴大战。同样是低照度,安叔换了个拍法拍动作,这里用比较长的镜头用手持摄影跟踪两人打斗,还是比较出效果的,比妹子打斗可看性强多了。而且又玩了一把夜视镜第一视角,是不是致敬《边境杀手》?
7.小镇大战。这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个是机枪曳光弹狂扫老史,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很期待这个镜头,不过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因为没有什么镜头语言的设计。倒是后面最后一个能打的反派(为防剧透就叫小金刚吧)出来的时候,小金刚简直无敌,压迫感很强。小金刚着火的慢镜头,设计得很好。天啊,这可是高帧慢镜,这个马达和感光太牛啦。我宁愿相信是电脑做的。
8.动作戏讲完了,再讲讲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高帧3D镜头。第一个是所有有蚊子、蜜蜂飞舞的镜头。太真实了,我一开始真有投诉影院清洁阿姨的冲动,后来才发现是自己被骗了。第二个刚才讲过了,是夜景,尤其是星空。第三个,是水下镜头,因为前景有无数小水泡。以前的水泡是“表示一下这里有水泡”,如今的水泡是“表示一下这里真的有水泡”!第四个,是我发现高帧摄影尤其适合用广角跟拍,那个现场感是真的出色,目前最佳体验。这除了我刚才说到的摩托车跟拍,还有一个是老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是贴在水上飞机上拍摄漂向沙滩的镜头,我有眩晕感。第五,还是要表扬所有的横移镜头,前景无比清晰有质感。这是决定性的力量,真的让人感觉站在现场。
9.说了好的再说点不好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是“假到真处真亦假”。由于过于强调现场感了,电影感却弱了。我感觉像是站在现场看两个特技演员表演武术,像是在看8K超高清电视纪录片,像是在迪士尼乐园看真人秀,唯独不想是在看电影。这里有个场景特别有意思。有一个场景是克里夫欧文的公司里雇佣兵训练,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怎么这么假,结果真的是训练。其实全片的动作场面看上去都是这个感觉,只是唯有这场戏是点破了而已——所以这是需要想办法彻底解决的,我在写《比利林恩》时就总结为“实拍也有恐怖谷”,如今这个问题仍然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了。在此很担心卡神能否解决好。
10.说好了高帧3D效果,再说说本片另一个技术宣传点:动作捕捉与表情捕捉,即让史皇变年轻了。对不起,这个不是新突破,而且我很不满意!不满意的第一点:小史皇年轻的脸上闪耀的还是苍老的眼神。请别说我是挑刺。如果你看过的话就让我来我问你,你觉得老史皇演的好还是小史皇演得好?当然是老史皇了!各种眼神对味啊!但是这个小史皇怎么也是一副老气横秋苦大仇深阅尽沧桑的神态?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李安指导史皇表演的问题。他只区别了小史皇的特效化妆,却没有区别小史皇的阅历和灵魂。这个就是错误的,所以我说李安只是技术爱好者,不是技术大神。我不满意的第二点是,最后大学里小史皇出现的时候,这个CG脸第一次在日光下展现,这个车祸现场啊!惨不忍睹啊!简直怀疑特效团队拿了半成品测试就上了!要不要干脆在画面右下角打上“Demo”啊!敢情低照度拍摄不是为了强调光影技术的细节,而是为了遮丑啊!
11.最后还是不吐不快,本片文本太糟糕了。墓穴里,老史皇含泪对小史皇告白的一段,是网文水准。哪有人是这样自己说自己多么不容易的?
好了,报告写完了。就这样吧! 2019.10.22更新:夜景听说还是白天拍摄再转的老手法。摄影是《借刀杀人》的摄影。
威尔史密斯曾经隔空喊话李安导演,说再不找他拍片他就老了。
然后,然后就有了《双子杀手》,或许吧,这是这部电影得以问世和制作的动因之一。
因为《双子杀手》早在1997年就开始试着制作,期间还试着找过哈里森福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克里斯.奥唐纳,梅尔吉布森,乔恩沃伊特,还有尼古拉斯凯奇这些当时一线的大腕来做主演。
但影片需要用CGI技术打造一个主演年轻时的样貌,并占影片很大比例,所以在表情表演,3D建模打造,真实感等各方面,在当时的电影技术都存在严重技术缺陷,这也导致了影片到今天才能和观众见面。
如今还原主演年轻时的样貌在电影中,显然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不过像《双子杀手》那样打造一个年轻史皇,并和真实中年史皇同台长时间飙戏,可以说还是史无前例的。
而且李安导演延续电影高新黑科技,这次《双子杀手》依然采用了120帧+4K+3D的沉浸式观影技术,和上次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致。
很多人会认为这两部电影是捆绑式的协议,李安导演签一合同打包拍两部,但其实除了电影技术相同,影片从发行公司到制片监制,从编剧到摄影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120帧的电影技术,是李安导演自己的坚持,在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访谈中李安导演就说过,推动电影技术,对他来说是一种使命感,天命。
好了,抛开电影技术我们说回电影本身,这次点评没有剧透,请放心观看。
《双子杀手》讲述了由史皇主演的一位年迈50岁知天命的老特工亨利,杀完最后一位“恐怖分子”后,亨利正要金盆洗手退休之际,却被另外一位和他一样训练有素的特工追杀,这名年轻力壮的特工,正是史皇本皇年轻的时候,一场谜团和阴谋,正在渐渐被揭开...”
就像我前面说的,《双子杀手》这个概念,是早在1997年就开始存在了的,甚至那时候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大纲。
让我们回想一下,22年前的电影有什么,对克隆技术话题也只是刚开始热起来,在1996年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或者这也是《双子杀手》点子诞生的源头。
之后克隆题材的电影开始大放异彩,有关克隆题材热门的有2000年的《第六日》,2005年《逃出克隆岛》,2009年《月球》,还有星战系列《克隆人的战争》等等,不少的影视作品都开始把克隆技术作为科幻电影的选题之一。
所以剧本在创新层面上来说,《双子杀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别说克隆了,就算是时间穿越的《环形使者》也玩过自己杀自己的梗。
而且一位年迈特工良心发现,最后反过来反抗原组织,这些创意桥段也是无数特工影视作品演绎过的,两个不温不火稍显过时的创意桥段,首先在吸引人的程度上就显得有些疲软了。
目前《双子杀手》在国外的评分并不理想,甚至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更要逊色,难道,是李安导演江郎才尽了吗?!
先说结论好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先来看影片的编剧。
这次编剧有三人,其中有编写过《雷霆沙赞》的达伦.莱姆克,他也是《双子杀手》的故事原作者。
此外还有《权力的游戏》中的大卫.贝尼奥夫,emmmm, 似乎《权游》最后一季大家对双D并没有好感,还有一位是《菲利普船长》的比利.雷。
其实三位编剧过往作品还是可圈可点的,投资1.3亿美元的《双子杀手》自然也不会在剧本里少花功夫。
而且事实上,《双子杀手》的剧本其实还经过了六七个编剧之手,反反复复修改,换过不同的制片人,2017年才决定由李安导演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
所以说,李安导演对剧本的改动权,几乎没有,也没办法加入更多自己要表达的剧情,这只是一部导演签约拿酬劳的常规动作大片模式。
编剧太多,这或许也是《双子杀手》剧本过于求稳但没有亮点的原因,剧本换人太多,而且每位编剧手头都有自己更重要的项目要完成,在好莱坞制作工业秩序下,签约导演也并没有更多话语权。
我以前就一直强调过,在这里再强调一遍好了,电影这门艺术矛盾的地方在于,虽然电影在制作上是集体创造的结晶,但有时候电影在核心表达的问题上,是很个人的,甚至越个人风格的作品,越能成为艺术品。
所以这或许也造成了《双子杀手》整体显得过于工整,影片按照动作片的标准套路,事件叙述大于人物塑造,让《双子杀手》只是一部既定流程的动作科幻片,仅此而已。
当然了,作为一部李安执导史皇出演的动作片,对比大多数动作片较为刻板平稳的角色形象,影片花了更多时间去研究主角亨利的细腻情感,在很多文戏上,李安导演也把东方儒家的温文尔雅融进了角色里面。
虽说这次谈不上动容,但也能感受到李安导演在努力加入这些情感元素,想让影片角色更为真实而立体。
影片在核心层面真正要传达的,是当每个人有机会面对年轻的自己时,希望能给自己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同时也能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自己内心。
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人,能很容易就感受到李安导演所制造的温情气氛。
动作戏份环节,我们也能看到李安导演去试着拓展自己导演职业生涯的各个维度。
如果说李安导演在家庭,角色情感构建已经是殿堂级玩家了,那么在动作类型片上,他可能只算是一位还在练级的玩家,这就像李安导演之前访谈时聊到的,有投资人为他烧钱做实验,为何不做。
《双子杀手》在动作戏上,虽然比不上《碟中谍》一部比一部不可能,也没有《疾速》系列拳拳到肉枪枪暴血,当然也看不到极为个人风格的凌乱犀利的《谍影重重》系列。
但《双子杀手》重要的三场动作打戏,其实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动作环节紧张刺激,节奏把握控制层层相扣,其中一些长镜头的设置,更让影片看起来十分顺畅一气呵成。
所以其实这部《双子杀手》在我眼里,并没有外国专业点评形容得这么不堪,而且专业和大众之间,再次有了严重的审美隔离,和之前的《第一滴血5》如出一辙(烂番茄代表专业评分,爆米花代表大众评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很多影评人,是抱着李安导演再次要造奥斯卡小金人的期待去看《双子杀手》的,结果没想到只看到了一部稍微中规中矩的动作大片。
李安导演之前可是拿过3座奥斯卡小金人,2座金球奖,2座威尼斯金狮奖,2座柏林金熊奖的人,别说是华人之光了,放在国际导演名单都是牛X闪闪的。
或许正是这样的光芒,让李安导演在尝试踏出动作大片领域时,被看惯了文艺风格的影评人鄙视了,不过我还是想说这次烂番茄27分?!excuse me,至于么,是对李安导演的成见有多大呢?还是对李安导演的期待有多高?
总之,如果大家抛开李安导演之前的光环,抱着一颗看好莱坞大片的心态去看《双子杀手》,你能收获更多惊喜,因为影片有很多能让我们身为华人,更能切身感受的角色内心带着的东方父子式情感。
好了,抛开电影技术我们说回电影本身,这次点评没有剧透,请放心观看。
让我们回想一下,22年前的电影有什么,对克隆技术话题也只是刚开始热起来,在1996年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或者这也是《双子杀手》点子诞生的源头。
先说结论好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先来看影片的编剧。
而且事实上,《双子杀手》的剧本其实还经过了六七个编剧之手,反反复复修改,换过不同的制片人,2017年才决定由李安导演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
当然了,作为一部李安执导史皇出演的动作片,对比大多数动作片较为刻板平稳的角色形象,影片花了更多时间去研究主角亨利的细腻情感,在很多文戏上,李安导演也把东方儒家的温文尔雅融进了角色里面。
如果说李安导演在家庭,角色情感构建已经是殿堂级玩家了,那么在动作类型片上,他可能只算是一位还在练级的玩家,这就像李安导演之前访谈时聊到的,有投资人为他烧钱做实验,为何不做。
或许正是这样的光芒,让李安导演在尝试踏出动作大片领域时,被看惯了文艺风格的影评人鄙视了,不过我还是想说这次烂番茄27分?!excuse me,至于么,是对李安导演的成见有多大呢?还是对李安导演的期待有多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