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阿方索·戈麦斯-雷洪
编剧: 迈克尔·米特尼克
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汤姆·赫兰德 / 尼古拉斯·霍尔特 / 迈克尔·珊农 / 凯瑟琳·沃特斯顿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中国大陆) / 2017-09-09(多伦多电影节) / 2019-10-25(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电流战争(港) / 电流大战(台) / 电流之战
IMDb链接: tt2140507
编剧: 迈克尔·米特尼克
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汤姆·赫兰德 / 尼古拉斯·霍尔特 / 迈克尔·珊农 / 凯瑟琳·沃特斯顿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中国大陆) / 2017-09-09(多伦多电影节) / 2019-10-25(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电流战争(港) / 电流大战(台) / 电流之战
IMDb链接: tt2140507
这部片从各个角度总结来说可以用“奇葩”来概括,为什么这么说呢:
1.卡司非常豪华,本尼+荷兰弟+尼子+迈克尔·珊农,稍微有点观影量的都能脸熟这几位,而对欧美圈来说绝对是超豪华阵容
2.电影在16年底就开拍,17年9月就在电影节上映,结果却是拖到今年7月~10月才稀稀拉拉地在各个国家进行院线上映,中国尚未引进+定档
3.剧本,剪辑,戏份分配较糟糕,如果对历史和人物史实没有事先了解,会觉得剧情非常无聊
4.人物的形象/妆容/服饰,甚至英语口音很有考究;且演员本身优秀,所以电影还是有看点的:本尼饰演的爱迪生性格就表现得挺突出
「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的实质是爱迪生与威斯汀豪斯的商业之争,而特斯拉这样不懂商业的发明家现实中长期穷困潦倒,也是另一个层面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爱迪生这样的著名发明家,通常都有自负与刚愎自用的处事态度,所以这本质也是他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技术没有别人先进的事实而打响的战役
结尾字幕说的一点很有意思:「爱迪生是电影摄影机的发明者」,这个一般要读《电影史》才有机会了解;历史课本上只写卢米埃尔兄弟
观影总结:
由于演员因素+题材偏好,这部电影我可以打8分
如果想完整欣赏这部电影的话,先了解这几位原型人物再看能有效提升观影质量
在本篇影评真正开始之前让我大声吐槽一句:
交流电的大功臣特斯拉的戏份未免也太少了吧!他一个无依无靠的外来移民,先是被爱迪生亏待,然后开公司又被人骗,还不得不去给爱迪生的公司挖渠养活自己的发明家,竟然就这一点点点点戏份,简直是浪费了尼古拉斯霍尔特这么个外形切近本人的演员。
毕竟特斯拉可是那个被嘲讽过: “不会再有任何东西冠名为特斯拉,带着你的想法滚回家吧。”的人,也是那个当年无法让自己的点子获利最终穷困潦倒而独自死在公寓里的家伙。
但是现在,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Alfonso Gomez-Rejon这次让人失望了,节奏是最大的问题,这场电力之战的战线是很长,拍出来的说好听点是渐入佳境,说的直接点就是入戏太慢,影片前期没有做好整体铺垫,让没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在英语国家看没有字幕)的人看的云里雾里。讲电椅的诞生好像更有意思,但是不知为何这节也讲的很破碎。称得上精彩的是最后一场戏,伴随欢快的小提琴,芝加哥世博会开始,另一边第一次用电执行死刑也同时开始,同样的音乐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个片子的摄影、镜头很有意思,是导演自己的风格。台词有些很好,但是有时候又好像过于直白了,好像怕你听不懂似的,掰开了讲给你听两方人的心路历程。颜色的使用也很抢眼,红色与黄色不仅代表着两方人抢占美国城市电力的供应的,两方人的胜与败,更是代表着情绪的变化。
我注意到的一些点,一个是实验电死马的瞬间,和富兰克林波普出意外被电死的时刻一样,都是没有直接镜头,只是急促的配乐,画面一闪,就像一道闪电划过,先是黑暗,紧接着就是死亡的噩耗。另一个是爱迪生的妻子去世后,他打开留声机,一遍又一遍趴在上面聆听,妻子曾拜托自己的事情,也是自己永远也没法做到的事。
演员演技:
这个阵容是很豪华了,我是奔着珊农去看的。个人感觉凯瑟琳在这一部的里的表现是可以的。(毕竟唯一一个有点戏份的女角色),和珊农对戏没有很不和谐。虽然两人没有什么情侣相但这对夫妻之间的戏还马马虎虎可看。本尼发挥稳定,这种高智商人才的角色一路看下来,到现在已经让人毫无新鲜感了。
荷兰弟在这一部的演技也不错,无奈这个堪称龙套的男配也没什么给他发挥的空间。
看完最直观感受,我不知道是什么推动一切发展,是电流(current),或是金钱(currency)和名气,我只记得被电力点亮的芝加哥美极了,人们脸上的快乐无比真实。
也许这世上有人只看重钱,但也有人看重的是改变这个世界,正如这场电力之战的赢家威斯汀豪斯说的:“想给后世留下影响,就把世界变得比原来更好。” 像这样一个“decent”的人,一个更加正直光明有人性,又能解决真正问题的人,在说出所有决策成员的名字并转身走出房间之前就已经赢了。
正如爱迪生所说:留声机是为了捕捉所爱之人最后的话语,和影像放映机一样,都是爱的发明。都是为了记录和保留心爱的人曾经存在的痕迹。
永远感谢爱迪生为电影做出的贡献。
不明白为啥评分这么低,很多人说混乱,我咋没觉得……节奏紧凑,人物鲜活,演技在线,历史还原也还可以,挺好的呀。而且这段历史十分有趣并激动人心。我是很推荐看的。
以下是当时的观后感:
今天还看了《The Current War》,讲Thomas Edison & JP Morgan vs Westinghouse & Tesla,直流电DC vs 交流电AC的故事。回来后又Google补习了一下。
DC的致命弱点是(电压&)传输距离,以及成本(铜线)。
如果用DC供电,每公里都得来个发电厂,今天来看当然不可想象,但是当年可是有发明天才背书。
当然大家还是会选经济实惠的,虽然Edison各种想办法利用自己的名气抹黑AC(说危险),Westinghouse还是抢走了不少订单包括至关重要的Chicago World Fair。
最后JP Morgan把Edison踢出去,改用交流电,合并了一个交流电厂(Westinghouse的竞争对手),成立了GE,拿下了2/3的市场。
我的感触:
1,Edison真的是发明灯泡的人吗?他之前几十年和当时的其他发明家的基础上integrate all pieces together然后让大家认为灯泡是他发明的。
所以伟大发明未必是伟大的科学breakthrough,可能更需要的是聪明的engineering。
2,那个时代真好,很多发明,大大小小的,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单说Edison就有电、照明、(工厂用电,AC though),留声机,动画片……
3,一个新的颠覆技术的产生,会有整个产业链的机会。
Tesla建议Westinghouse去Niagra大瀑布建发电厂并从energy赚钱。
Tesla决定work on “无线传输电流”?他说真的需要cords吗?
Westinghouse想要开发照明之外的其他市场(工厂,运输等)。
4,资本的重要性,taking risks upfront
Tesla被第一个screw他的资本家教育说,Cash flow才是control这一切的force。
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没错。
有可work的技术的不止一家(当然还是很难的),但这类创新前期都需要巨大投入,研发,实验,实验(供电)区的建立,等等。
Tesla因为没有钱,图纸都画完了,就是没钱造一个AC motor。
Edison背后有JP Morgan一直供给资金。
技术不会只有一个人能做。
Patent可以绕过。
最后买掉了很多competitor的JP Morgan才是(金钱上的)大赢家。
但是Edison的盛名,Westinghouse终于推行了AC,精神上应该也是十分满足的吧。
多伦多的首映结束已经过了午夜,周围的人连Q&A都没心思看,没等Harvey带着一众演员上台,站起身就走了,只剩一帮BC迷妹。
韦恩斯坦最近几年押宝老是押错,横扫奥斯卡的辉煌早就没了。中小成本独立电影成为新宠之后,他家不上不下的定位就略尴尬。这部《电力之战》是韦恩斯坦今年的冲奥重头戏,选在近几年的奥斯卡前哨战多伦多举行首映。不过目前就多伦多展映的新片来看,这部电影并不算出众。
《电力之战》,讲的是BC演的爱迪生,和珊农演的威斯汀豪斯“ 两大电力巨子就直流电与交流电展开竞争 ”(引自豆瓣)。到底竞争什么呢?大概有三条线:一是在全美普及电力的竞争,两人都要尽可能占领更多城市;二是用电椅对一个杀人犯执行死刑究竟算不算酷刑、以及交流电是不是有致死的危险的争论;三是竞争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电力供应商资格。
电影前三分之一都在讲第一条线,直到威斯汀豪斯这边因为事故出了人命,引入了第二条线,到这里还是比较巧妙的。当第电椅事件终于暂告一段落后,爱迪生的公司被JP摩根跟其他公司合并成了通用电气前身,这才又冒出了第三条线。到结尾,第二条线和第三条线交叉剪辑。第一条线就随着另外两条,三局两胜似的,就算交代了,爱迪生就这么认输了,跑去拍电影了。
在三条线之间,还穿插了大大小小的花絮插曲,有些和情节关系并不大,显得很零碎,难以抓住重点。散场的时候我身后的一个记者和同伴说,开演了20分钟我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要讲什么,就觉得不是个好兆头。
角色方面,两个主角喜忧参半。剧情上看,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应该是双男主。实际叙事的视角来看,以爱迪生独白开头和结尾,应该以他为中心角色。但是看角色的发展和描写:爱迪生开头就自称伟大,中间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多方挫败,干脆转而研究电影,仍然自称伟大;而威斯汀豪斯,起初被新发明打击,被爱迪生蔑视,又跟上时代开发自己的电力技术,接着被爱迪生陷害,又揭穿了对方,最后和特斯拉联手在芝加哥博览会的竞标上打败了爱迪生——威斯汀豪斯这才是励志剧男主的发展线路啊!爱迪生到底在干吗!
珊农得益于角色的丰满,这次发挥是演员里最亮眼的一个,威斯汀豪斯能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个点设计得非常棒。而BC在夏洛克、图灵、奇异博士之后,再塑造这么一个unlikable narcissistic genius,太缺乏惊喜。尼子的特斯拉虽然扮相不错,但戏份少得可怜。荷兰弟演的助手更是超级酱油,换个路人来演也没影响。至于女性角色,简直可怜至极,两个女性角色都是以“支持老公的好太太”形象出现,而且互相之间毫无交流。
导演阿方索·戈麦斯-雷洪前一部作品《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评价很高,但《电力之战》这样的题材和规模似乎对他来说还难以掌控。开场不久威斯汀豪斯出场的一段长镜头拍得很有创意,但到后面开始出现大量和台词节奏完全不搭的快速剪切,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演员连一句台词都说不连贯,半句就要切一下。
不仅如此,导演在这么一部古装传记片里,几乎全程手持摄影机,从头到尾摇摇晃晃。倒不是说手持不能用,埃导在Baby Driver里用得就恰到好处,甚至《拆弹部队》手持晃到吐我也认了,因为符合剧情。但是科学家站着讨论电力,有什么好晃的啊?!不光晃荡,还要以各种诡异的视角仰拍俯拍斜拍人物近景,一个个脸全都拍到变形。加上导演喜欢镜头远近来回变化,很难说观众在这个故事处于一个什么视角。这种手法放在现代青春片里或许合适,但在这部电影里就有些怪了。
导演在放映前还特别说,有几处后期特效还没做好,希望不要因此影响观看效果。但看完全片我觉得,问题远远不是几处特效缺失——其实有几处特效还是挺酷的。场景的设计和服装也很有美感。另一个亮点是配乐,作曲真是使出了一百八十分的劲儿,从蒸汽朋克到古装励志全有了,就是跟画面的风格搭不上。有几处配合特效和转场剪辑还挺带感的,等音乐停下人物在寂静中说对白,感觉变成了另一部电影。
总得来说,电影最终呈现的结果有些可惜,没能把这么好的演员阵容完全利用上。不过既然后期还没完成,也有可能还会根据观影反馈再做修改。只不过目前看,韦恩斯坦回归奥斯卡霸主之路还很坎坷。
韦恩斯坦最近几年押宝老是押错,横扫奥斯卡的辉煌早就没了。中小成本独立电影成为新宠之后,他家不上不下的定位就略尴尬。这部《电力之战》是韦恩斯坦今年的冲奥重头戏,选在近几年的奥斯卡前哨战多伦多举行首映。不过目前就多伦多展映的新片来看,这部电影并不算出众。
《电力之战》,讲的是BC演的爱迪生,和珊农演的威斯汀豪斯“ 两大电力巨子就直流电与交流电展开竞争 ”(引自豆瓣)。到底竞争什么呢?大概有三条线:一是在全美普及电力的竞争,两人都要尽可能占领更多城市;二是用电椅对一个杀人犯执行死刑究竟算不算酷刑、以及交流电是不是有致死的危险的争论;三是竞争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电力供应商资格。
电影前三分之一都在讲第一条线,直到威斯汀豪斯这边因为事故出了人命,引入了第二条线,到这里还是比较巧妙的。当第电椅事件终于暂告一段落后,爱迪生的公司被JP摩根跟其他公司合并成了通用电气前身,这才又冒出了第三条线。到结尾,第二条线和第三条线交叉剪辑。第一条线就随着另外两条,三局两胜似的,就算交代了,爱迪生就这么认输了,跑去拍电影了。
在三条线之间,还穿插了大大小小的花絮插曲,有些和情节关系并不大,显得很零碎,难以抓住重点。散场的时候我身后的一个记者和同伴说,开演了20分钟我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要讲什么,就觉得不是个好兆头。
角色方面,两个主角喜忧参半。剧情上看,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应该是双男主。实际叙事的视角来看,以爱迪生独白开头和结尾,应该以他为中心角色。但是看角色的发展和描写:爱迪生开头就自称伟大,中间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多方挫败,干脆转而研究电影,仍然自称伟大;而威斯汀豪斯,起初被新发明打击,被爱迪生蔑视,又跟上时代开发自己的电力技术,接着被爱迪生陷害,又揭穿了对方,最后和特斯拉联手在芝加哥博览会的竞标上打败了爱迪生——威斯汀豪斯这才是励志剧男主的发展线路啊!爱迪生到底在干吗!
珊农得益于角色的丰满,这次发挥是演员里最亮眼的一个,威斯汀豪斯能准确说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个点设计得非常棒。而BC在夏洛克、图灵、奇异博士之后,再塑造这么一个unlikable narcissistic genius,太缺乏惊喜。尼子的特斯拉虽然扮相不错,但戏份少得可怜。荷兰弟演的助手更是超级酱油,换个路人来演也没影响。至于女性角色,简直可怜至极,两个女性角色都是以“支持老公的好太太”形象出现,而且互相之间毫无交流。
导演阿方索·戈麦斯-雷洪前一部作品《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评价很高,但《电力之战》这样的题材和规模似乎对他来说还难以掌控。开场不久威斯汀豪斯出场的一段长镜头拍得很有创意,但到后面开始出现大量和台词节奏完全不搭的快速剪切,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演员连一句台词都说不连贯,半句就要切一下。
不仅如此,导演在这么一部古装传记片里,几乎全程手持摄影机,从头到尾摇摇晃晃。倒不是说手持不能用,埃导在Baby Driver里用得就恰到好处,甚至《拆弹部队》手持晃到吐我也认了,因为符合剧情。但是科学家站着讨论电力,有什么好晃的啊?!不光晃荡,还要以各种诡异的视角仰拍俯拍斜拍人物近景,一个个脸全都拍到变形。加上导演喜欢镜头远近来回变化,很难说观众在这个故事处于一个什么视角。这种手法放在现代青春片里或许合适,但在这部电影里就有些怪了。
导演在放映前还特别说,有几处后期特效还没做好,希望不要因此影响观看效果。但看完全片我觉得,问题远远不是几处特效缺失——其实有几处特效还是挺酷的。场景的设计和服装也很有美感。另一个亮点是配乐,作曲真是使出了一百八十分的劲儿,从蒸汽朋克到古装励志全有了,就是跟画面的风格搭不上。有几处配合特效和转场剪辑还挺带感的,等音乐停下人物在寂静中说对白,感觉变成了另一部电影。
总得来说,电影最终呈现的结果有些可惜,没能把这么好的演员阵容完全利用上。不过既然后期还没完成,也有可能还会根据观影反馈再做修改。只不过目前看,韦恩斯坦回归奥斯卡霸主之路还很坎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