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 保罗·施拉德
主演: 罗伯特·德尼罗 / 朱迪·福斯特 / 斯碧尔·谢波德 / 艾伯特·布鲁克斯 / 哈威·凯特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76-02-08(美国)
片长: 113分钟
《出租车司机》不是那种看完一遍就万事大吉的爆米花电影,你需要看一遍一遍反复观看才能发现那些稍纵即逝但寓意深刻的细节,更不必说为了了解这个沉闷到压抑的电影究竟在说些什么,您还需要对电影表现的时代以及电影拍摄的时代恶补很多背景知识——要知道,这部电影最惊世骇俗的影响在于直接导致了一次刺杀里根总统的惊天大案。用这个做广告,可以说电影史上当仁不让的第一名。呵呵,还没搞懂我在说什么吗?好,简单一点:这个电影我们要用心看。
马丁的电影语言太过晦涩,导致很多观众搞不清电影的头绪和思路。比如,出租车接的几次客人,是杂乱无章的平铺直叙,还是别有深意的巧妙安排?
整个影片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界限就是6月8日。绝大部分观众认为后半部分更加精彩,我对此并不否认;但前半部分更加值得分析,其巧妙之处比酣畅淋漓的后半部更值得探索。其中,4个乘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6月8日之前,电影记录的4个主要乘客中,有一个衣冠楚楚的出轨者,一个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一个未能成行的逃跑雏妓,和一个神经兮兮的大胡子绿帽子。够乱的吧,其实一点都不乱。
1、出轨者。不知道他带的那个浪荡女人是他的情妇还是一个出台小姐,估计前者的可能性更大,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这女人是妻子的可能性为0。而以他的年龄和那副衣冠楚楚的绅士派头,还没结婚的可能性也为0。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出轨者,在深夜带着刚刚勾搭上的情妇去厮混,上了车还肆无忌惮地大声调笑,讨论各种技术细节。
在司机眼里,这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不会激起他古井般的心灵哪怕一丝涟漪,这令人作呕的喧闹,只能让这口古井更加寂静和阴沉。
出轨者是一个缩影,代表了司机长期以来看到的丑恶和虚伪,他感到恶心,但无能为力,于是渐渐麻木,日益沉默。但,鲁迅说的真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司机如水的表情下,地火已经嘶嘶燃烧。
2、参议员。和参议员同行的还有两个人,估计是助理或者搭档。值得玩味的是,以参议员的身份,怎么会屈尊深夜乘坐出租车呢?看来是去办点私事,不好动用公务车,甚至不能开自己的私家车。那么,乘坐出租车的目的只能有一个,这个私事既不能公之于众,也不能让家里人知道。直到一行三人下车走进那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传来一阵女人惊叫娇呼,我才恍然大悟,这地方是一个色情场所,三个人来这里找乐子来了。我靠!
如果没有遇到“女神”贝西,司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总统候选人。显然参议员发现自己被出租车司机认出来,多少有点意外和尴尬,出于没话找话或者政治家的本能,开始假惺惺地向司机体察民情。只可惜,在参议员眼里,司机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智商接近于弱智儿童,一番莫名其妙的“垃圾”论显得那么不着调。他很无奈,也很欣慰,于是放心地走出出租车,大踏步走进高级妓院。只是,他不知道,政治上弱智的司机并非真正的弱智,而是有血有肉有良知有善恶观念的活生生的人。司机出于对贝西的追求,爱屋及乌地想当然地把参议员归类于“好人”,甚至兴奋地表示要让所有的乘客都来支持他竞选总统。但当他发现这个光芒四射的参议员走进妓院,原来居然也不过是一个更高级的“出轨者”、伪君子的时候,参议员就已经在他心中被宣判了死刑。这也为之后刺杀参议员这一重要故事情节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对于司机决定刺杀参议员的动机,众说纷纭,简单的看法是报复贝西,向贝西证明自己的存在;更玄妙的观点是为了取得“社会认同”,做点惊天动地的事业结束自己无聊的生活。其实,按照电影自身的叙述和自然逻辑,最初的动机一定是司机发现参议员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天天浸淫在肮脏的夜街上,本来希望有个政治家实现诺言,清理垃圾,结果这一简单质朴的幻想被现实无情击碎,垃圾清洁工本身居然是一块大垃圾,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如果我非要对这个垃圾世界做一点抗争的话,最好的下手对象当然就是这块大垃圾:参议员。
当然,情节发展到这里,司机还远远没有想到过要刺杀参议员,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不过沉淀成为一块更大的不满,填充了他心中的古井。当古井填满了,再也装不下更多的愤怒的时候,那就是爆发的时候。
3、雏妓。十二岁半的雏妓第一次走进出租车的时候,司机并不能确定她是一名雏妓。他只是惊艳于她的楚楚可怜的美丽,只是满腹疑云地看着那团肮脏的20美元钞票,心中感慨又一件不可告人的人间悲剧在上演。雏妓没有成为真正的乘客,也因此丧失了逃脱虎口的机会。这一切,在若干天后第二次偶遇,发现女孩果真是一个风尘女子的时候,司机才幡然醒悟。他自责自己无意中居然成了色情贩子马修的帮凶,自己还收下了那肮脏的20美元作为酬劳!
对于普通的出轨者,他可以无动于衷;对于高级伪君子参议员,他也可以无动于衷;但这一次,对于同病相怜、生活在生活底层的雏妓,他却再也无法无动于衷。这次他终于意识到,这个社会烂透了,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上中下各个层次都在腐烂。如果说贝西的微笑还让他沐浴到一丝阳光,挣扎出黑暗和污垢,能够呼吸视听的话,一场笨拙的电影约会彻底拉死了司机的窗帘。这时的司机,无论是他人的社会还是自己的生活,都完全沉沦于黑暗之中,再也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他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只等导火索点燃的那一刻。
4、绿帽子。导火索就是大胡子的绿帽子先生。他是一个丑恶现象的受害者,一个和司机一样濒临绝望的无助者。他发誓要用44毫米的手枪杀死奸夫淫妇,可怯懦的他只敢把这狂野的念头向陌生的出租车司机倾诉。以他的性格,我推断这个绿帽子不过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所谓的44毫米手枪他碰都不敢去碰。
但他的狂想,如同层层乌云下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司机的思路。懦夫绿帽子不敢去复仇,只敢对着陌生人过嘴瘾,可他说的没错,44毫米手枪是个好主意,它可以消灭那些垃圾,即便不是所有的垃圾,至少也可以打穿几个弹孔,透露一些光亮,一些空气。
至此,司机的生命突然找到了方向,他的生活,再也不是浑浑噩噩、漫无边际了,他有了目标,有了计划。他甚至为自己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高纲领是刺杀总统候选人,扫除这块社会大垃圾;最低纲领就是解救雏妓艾瑞斯,顺便弥补自己的无心之过。电影的节奏,至此突然明快起来,人人都能看懂,不必继续分析。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后半部,完全是建立在晦涩沉闷的前半部的基础上的。希望我的分析,能够给大家观赏这部经典影片的时候,尤其是看上半部的时候,提供一点帮助。
最后,捎带提一下《出租车司机》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看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丁-斯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这一对双子星座的代表作。
2、朱迪-福斯特的处女作,13岁就闪耀荧屏。
3、德尼罗的莫西干头造型,成为永恒经典。
4、高潮部分10分钟枪战,成为电影课的圣经。
5、狂热影迷欣克利为了追求福斯特,居然模仿电影情节去行刺里根总统,呵呵。
6、请观众自己补充吧!
拉维斯(罗伯特德尼罗)在决意刺杀总统候选人帕拉汀时候一改中规中矩的发型,变成了一个具有隐喻时代特征的莫希干头。这种变化微妙地表现了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注定要在这部电影里反映那个时代的某种特征。而“出租车司机”一片最大的花絮是富家子弟欣克利在看了该片后,被其中饰演雏妓的朱迪-福斯特吸引到着了魔,他一连看了十四次这部电影,最后追求朱迪未果,竟然想通过刺杀里根总统来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这种电影外与电影中的某种看似巧合,却正好反映了这部电影在最大意义上的成功。而我同样觉得朱迪福斯特在其中的表演非常地好,镜头不多,仅是那个与拉维斯吃饭交谈的场面,就足以让她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虽然,我不会想到要象欣克利去干点什么。
这部电影在营造压抑气氛上的电影表现语言非常令人信服,无论是拉维斯在出租车里看到的那些刻意模糊的光影,或者是车窗外纷乱而肮脏的的种种社会时代特征,再加上德尼罗细腻而微妙的面部表情,非常有说服力地营造出一个混乱的时代给人们造成的那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的成功表现为主人公拉维斯在电影中心态与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提供了坚实可信的叙事基础。我坚信如果没有开头几分钟里这种氛围的成功到几近完美的营造,这部电影将大打折扣。而事实上,西科塞斯在电影后半部上的把握上并不显得更有信心,有些地方已经濒临了牵强的意味。
拉维斯在这种时代里孤独与无望的人生,并且试图去改变生活的一系列的努力(与贝丝的爱情的破灭、以及想逃离这种地方而被告之无路可走)都遭到了失败。将这个无法寻找到出路的人意图通过暴力来拯救理想或者说是发泄情感的出租车司机,推到了对社会的对立面上。对总统候远人的刺杀、对雏妓的拯救,都是为了试图找到一个逃离现实的出口意图上的英雄式幻想,而西科塞斯的高明之处,是使拉维斯的这种幻想又更有高潮意味地最终失败。拉维斯并非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他在刺杀帕拉汀的时候落荒而逃,充塞了挫折感的拉维斯最后杀死了控制雏妓的人,实际上仍然意味着他在欲图拯救艾丽丝(雏妓)上的早先意图(通过资助她让她走上正道)并未获得成功。而西科塞斯在处理最终的结局上,却不是很成功。拉维斯杀了几个人而最后竟然无罪释放,艾丽丝也走上了拉维斯所希望她走上的正道,这种调和意味的意图使这部电影在悲剧上并未得以削减。而在最后出租车上拉维斯与贝丝的不期而遇中的相对无言,亦在说明拉维斯仍然是电影开头的那个拉维斯,而他对贝丝,此时只是一个路人与一个路人的关系,这意在说明拉维斯理想的一种实际上的破灭。他或许再也不会穿上那件红西装,去与贝丝约会了。
这部电影在前半部分的处理上,手法丰富,切奏紧凑。罗伯特德尼罗非常精彩地刻化了拉维斯这个角色的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但在后半部分的处理上似乎与前半部分的衔接上并不是非常的水到渠成,而朱迪福斯特的出现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她与拉维斯的谈话镜头是这部阴郁压抑的电影中比较明朗与温暖的一幕,朱迪福斯特与罗伯特德尼罗的这幕对手戏也很好地加强了拉维斯的性格刻化,这个功劳很大程度上应该归于朱迪福斯特身上。而英雄主义的破灭是西科塞斯对这部电影主题的一种附加,表现了西科塞斯现实主义的思考,似乎于俗套中又表现了不俗的一种功力。
这部电影在营造压抑气氛上的电影表现语言非常令人信服,无论是拉维斯在出租车里看到的那些刻意模糊的光影,或者是车窗外纷乱而肮脏的的种种社会时代特征,再加上德尼罗细腻而微妙的面部表情,非常有说服力地营造出一个混乱的时代给人们造成的那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的成功表现为主人公拉维斯在电影中心态与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提供了坚实可信的叙事基础。我坚信如果没有开头几分钟里这种氛围的成功到几近完美的营造,这部电影将大打折扣。而事实上,西科塞斯在电影后半部上的把握上并不显得更有信心,有些地方已经濒临了牵强的意味。
拉维斯在这种时代里孤独与无望的人生,并且试图去改变生活的一系列的努力(与贝丝的爱情的破灭、以及想逃离这种地方而被告之无路可走)都遭到了失败。将这个无法寻找到出路的人意图通过暴力来拯救理想或者说是发泄情感的出租车司机,推到了对社会的对立面上。对总统候远人的刺杀、对雏妓的拯救,都是为了试图找到一个逃离现实的出口意图上的英雄式幻想,而西科塞斯的高明之处,是使拉维斯的这种幻想又更有高潮意味地最终失败。拉维斯并非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他在刺杀帕拉汀的时候落荒而逃,充塞了挫折感的拉维斯最后杀死了控制雏妓的人,实际上仍然意味着他在欲图拯救艾丽丝(雏妓)上的早先意图(通过资助她让她走上正道)并未获得成功。而西科塞斯在处理最终的结局上,却不是很成功。拉维斯杀了几个人而最后竟然无罪释放,艾丽丝也走上了拉维斯所希望她走上的正道,这种调和意味的意图使这部电影在悲剧上并未得以削减。而在最后出租车上拉维斯与贝丝的不期而遇中的相对无言,亦在说明拉维斯仍然是电影开头的那个拉维斯,而他对贝丝,此时只是一个路人与一个路人的关系,这意在说明拉维斯理想的一种实际上的破灭。他或许再也不会穿上那件红西装,去与贝丝约会了。
这部电影在前半部分的处理上,手法丰富,切奏紧凑。罗伯特德尼罗非常精彩地刻化了拉维斯这个角色的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但在后半部分的处理上似乎与前半部分的衔接上并不是非常的水到渠成,而朱迪福斯特的出现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她与拉维斯的谈话镜头是这部阴郁压抑的电影中比较明朗与温暖的一幕,朱迪福斯特与罗伯特德尼罗的这幕对手戏也很好地加强了拉维斯的性格刻化,这个功劳很大程度上应该归于朱迪福斯特身上。而英雄主义的破灭是西科塞斯对这部电影主题的一种附加,表现了西科塞斯现实主义的思考,似乎于俗套中又表现了不俗的一种功力。
面对无边无际的孤独,你会怎样?欣赏抑或是嫉妒别人的快乐,还是继续蜷缩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要么就是快被逼疯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救赎自己那份孤寂的心。这就是《taxi driver》。
流淌的sax声在流光溢彩的夜里把人压在身心底层暗处的孤独搅起来,谁也无法抗拒,对它继续说no。但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这或许只能叫做一时的冲动。
和贝茜的交往是主人公特拉维斯的尝试突围。他要结束这种百般无聊的在夜里只能用色情电影打法时间的日子。我想谁也扛不住这样的生活。可是身份地位兴趣学识等等的巨大差异使交流变得不可能,彻底的不可能。我理解最后他对贝茜的愤怒和不理睬,但孤独的宿命之神已经在他的身体里播下了种子。那只种在充斥着犯罪、毒品、卖淫、乱伦的城市里的种子,愉快地孕育着青春的嫩芽,我们的主人公现在还浑然不觉。第一次突围失败。
世界继续move on,还有那流淌的孤独。
他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意义。
可是没有人理解他,也许从来就没有人试图去理解他,没有人给他合理的建议友好的引导。大家都关注的是自己,朋友好像好像是用来喝酒聊天赔笑的。哈哈这就是现实。
我们无数次的向没有表情的天空问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样的举动确实狠傻冒,因为没有人想花时间去了解你,就这么简单。
然后,特拉维斯这个文化不高,理解能力不强,但从越南战场上回来的身强力壮的人只有通过暴力来说明点什么了。
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暴力,倒不如说是社会没有给他一个不选择暴力的机会。
他的目标是总统候选人帕兰坦,贝茜就是为这个人工作的。他开始买抢、锻炼,一个人在镜子前表演并自我欣赏,自己设计在身上藏抢藏刀的方法和装置,对着镜子说“你在跟我说话吗”,夜里经常失眠。总之,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我们等待着血腥的最后到来。
到此时,我设想的结局是,他在刺杀帕兰坦的时候被保镖射杀。
与此同时,特拉维斯遇到了妓女伊兹,他想帮助她逃脱那个卖淫的窝点,因为伊兹才十四岁。可伊兹从未想过要逃走,或许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刺杀失败了。我认为这跟他的装束有莫大的关系,他理了一个一道毛的头型,戴了大副的墨镜,这一看能是好人吗?总之,他在身上装的三支枪一把刀都没有派上用场。他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去找伊兹?看来放在弹夹里的子弹如果不射出来会让人心里不安的。
该来的总要来。他毫无道理地向老鸨开了抢,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房东、嫖客和特拉维斯混战了起来,血液四溅,枪声、痛苦与欢快的嚎叫声混成一片。
这就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准备终于没有被浪费,子弹也终于只剩下了弹壳,唯一令他不爽的就是他居然没有死。那个十四岁的女孩获救了,他成了英雄见报了,真他妈的荒诞。
孤独再次和他相拥,他不再想去反抗或是突围,因为他已经明白了。
“我逃不了,我是上帝的孤独者。”他说。
其实,孤独也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毛孔里,溶解在血液里,只是我们从未认真地面对过自己而已。
1976年马丁大叔的这部Taxi Driver已经拿到了金棕榈,加上其后86年的Cannes最佳导演奖,90年威尼斯最佳导演奖,马丁大叔在新好莱坞这帮导演中真是一个响当当的艺术电影大牛。然则刷了一遍奥斯卡,竟然连一个奖都没有……然则他06年拍出来那部发指的《无间道风云》真是让我看得想以头抢地,而在北美各种小奖上风光无限更是让我崩溃,眼瞅着就成了奥斯卡的最大热门,然则这种片子都能得奖?大概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是《愤怒的公牛》,或者加上这次的《无间道风云》。而他片中的演员也拿了无数的奖,马丁大叔也被刺激了很多次了。
这个时候再回去看《Taxi Driver》,真是经典的作品啊。这是他毕业第十年的一部力作,《穷街陋巷》和《教父II》之后,罗伯特·德尼罗在这部片子里的演技已经到了化境,至于《美国往事》里面,德尼罗简直像玩票一样的松弛——看着这些片子的时候我不停地想起《猎鹿人》和《愤怒的公牛》,这是上课时候放的两部片子。然后想起陈宇老师那个比喻:“德尼罗,或者阿尔帕西诺,甚至姜文,这种演员就好比SONY或者PHILIPS的彩电,广告永远在报纸的第二版,但是当头版那些TCL,长虹换了又换的时候,你赫然发现他们还在那里。”德尼罗那直勾勾的眼神真是令人难忘。
《Taxi Driver》是一个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美国故事,越战退伍特拉维斯开着车游荡在纽约的街头,无所事事,有钱,看色情电影,追美眉,于是也是一个两段式的黑色电影——为了一个femme fatale去刺杀总统候选人,为了另一个femme fatale血洗妓院。而这些都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在现代主义的系统下,无聊的人,多余的人,没有原因的爱情和动机模糊的暴力,在越战的精神创伤之后书写的是美国“迷茫的一代”的精神状态。而恰恰是这种对人性深刻的发掘和书写为马丁大叔带来了金棕榈奖杯。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很是有趣。其一是马丁大叔自己扮演的一个配角,一个要用0.44手枪杀死自己妻子和妻子的情人的男人,马丁大叔的络腮胡子真是好看,不紧让我想起各种意大利球星以及意大利著名导演南尼·莫拉蒂。其二是德尼罗的经典台词:"You talking to me?"原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马小军那段对镜的独白是从这里来的。其三则是朱笛·福斯特扮演的雏妓,由此带来的各种八卦除了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影层次中的“生活模仿艺术”,而且真的让我惊异于美国女孩的发育速度,十二岁的时候就有如此丰满的胸……
不说这个的话,影片最为迷人的则是爵士风格的配乐和纽约绚丽的夜景。萨克斯的忧伤曲调和在玻璃上映射和透射的到的霓虹灯把本是混乱肮脏纽约夜生活写成了一段精致的小调。而最后那场浴血枪战则如德尼罗的朋克头一样,是在爵士小调中插入的摇滚变奏。在这变幻的夜色中德尼罗像鬼魂一样游荡,夜里他的眼睛如狼一样闪亮。那是一代人的伤痛,他的失眠是美国的失眠,他的空虚是70年代美国人的空虚。他的反抗是有力却不知哪里去使的反抗,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只有偶然的牺牲品。而他忽然从一个恐怖分子变成了一个社会英雄,看似是个happy ending,开的却是美国的玩笑,看似妥协的马丁大爷其实骨子里还是很硬,把他的冷嘲热讽悄悄地藏了起来。他的双眼穿过德尼罗的双眼盯着银幕外的观众。他说,嘿,你们停一停。
这个寂寞的男人啊。寂寞可以寂寞如雪,还可以,像德尼罗这样寂寞如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