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王竞
编剧: 吴楠
主演: 颜丙燕 / 陈刚 / 焦刚 / 李现 / 赵倩 / 王沫溪 / 杨鸣秋 / 何明兰 / 刘善良 / 黄首霞 / 孙仲江 / 张瑞田 / 余龙钢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武汉方言
上映日期: 2012-11-16(中国大陆)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风水 / Feng Shui
IMDb链接: tt2513344
编剧: 吴楠
主演: 颜丙燕 / 陈刚 / 焦刚 / 李现 / 赵倩 / 王沫溪 / 杨鸣秋 / 何明兰 / 刘善良 / 黄首霞 / 孙仲江 / 张瑞田 / 余龙钢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武汉方言
上映日期: 2012-11-16(中国大陆)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风水 / Feng Shui
IMDb链接: tt2513344
想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李宝莉,不是因为她遥远到不可捉摸,而是因为她太真实了,真实到仿佛是隔壁三大妈或者对街五姑姑,每天和你擦肩而过,大大咧咧灰头土脸,带着一张贱嘴和一颗不屈的心。
马学武和李宝莉的结合真是一段奇葩的故事,一个是有文化却懦弱小家子气的乡下男人,一个没文化可有着漂亮脸蛋儿和“作死”的性格的贫民女人,不知道他们当初结婚的时候彼此是不是就是这个“死样子”。
那时大概应该是这样一种情景吧,一个是温柔有才的穷小子,娶了一个活泼热情的同样贫穷的小美女,结果落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温柔变成了懦弱,有才变成了和别的女人偷情的小九九,活泼变成了大大咧咧没有形象的蛮横,热情变成了口不择言的市侩。
李宝莉给马学武的,从来都不是马学武内心真正渴望拥有的。其实李宝莉一直都搞错了一件事情,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看不上他,那么今后的日子里,你只能越来越看不上他,因为生活总是把一个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一层一层的剥掉,暴露出更多的不堪与丑恶。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结了婚就好了,是不是那些自己看不上、看不惯的东西,结了婚对方就会改了?嗯,你想多了,结婚从来都只是开始,各种各样问题的开始,而根本不是问题的结束。
小景来吃饭那一段,李宝莉冷嘲热讽,小宝拖着爸爸去玩,马学武离开饭桌的时候,依旧故作淡定地招呼小景慢慢吃。他是一个要里子也要面子的人,可惜李宝莉从来领悟不到这一点。小宝说爸爸知道你不看书,所以把那人的照片放在书里……这是对李宝莉的无视,甚至是侮辱。书本象征着马学武的事业,情妇的照片象征着他的爱情,这两件事,都和李宝莉无关,甚至还都是因为李宝莉的存在而变得遥不可及。当马学武面对着情妇温柔崇拜的眼神,抹抹满嘴油光,滔滔不绝的讲着“咱们厂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他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李宝莉面前几乎从未有过。
接二连三的打击,失去了像样的工作和温柔的情妇,马学武选择了用死来表达自己的抗议,用这个可能是有骨气也可能是没勇气的方式来向世人昭告自己最后的尊严,而且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了李宝莉,那就是视而不见。不打你不骂你不和你对峙不再提出离婚,可是就是不理你。哪怕到了写遗书的份儿上,都不愿意多写一行字,哪怕心里恨李宝莉千百遍,恨不得把李宝莉碎尸万段,都能淡定的摆着那张“我当你是空气”的脸,完全忽视你的存在。
不知道马学武跳江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奶奶和小宝今后的生活?奶奶一把年纪,小宝还不满十岁,这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可是他仿佛一点都不担心这个问题,是因为足够了解李宝莉、知道她拼命也会撑着这个家吗?还是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把一切俗事的烦扰都丢给李宝莉,你不是市侩精明、卖袜子一卖一个准儿吗?你不是精打细算、死抠着过日子吗?你不是大嗓门吼了一个又一个吗?你不是强势到连你丈夫都不放在眼里吗?好吧,你去吧,你去养活这个家,这些我该负的责任你都去负吧。
谁的心不曾柔软过,谁他妈没被生活欺负过。
那些原来你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后才会发现,这件事太大不了了,哪怕自始至终,这件事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然而马学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哪怕都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依旧通过儿子,阴魂不散的打击着李宝莉的生活。小宝说正式因为你和爸爸最近,才最有可能伤害他。那么小宝之于妈妈,不是这样的吗?李宝莉没有文化,根本搞不清楚功课,唯一问得出口的问题也只是你作业做完了没有?不然呢?问什么?问圆锥曲线还是洛伦兹力?
李宝莉爱儿子的方式就是你负责写完作业,我负责挣钱给你买作业本。
小宝对着情妇问出“你爱没爱过我爸爸”……在这个孩子眼里,马学武背着老婆和有夫之妇偷情就是爱情,可是李宝莉和建建这俩单身的温存就成了“恶心”“不要脸”。
建建和宝莉是一国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嘴巴贱,心肠热,拉的了脸,吃的了苦,一个失去丈夫孤苦伶仃,靠着挑扁担这样的方式也能把儿子养大,一个进了监狱丢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出来了照样重整旗鼓,拾掇着破败的生活。自作孽不可活也好,性格决定命运也罢,不支撑着凑合着活下去,难道去跳江吗?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人物,他们不起眼,他们不高大全,但是他们总是在努力地活下去,不管到底遇到了什么,不管自己以前遭遇过什么,自己犯过什么样子的错,总之,得想法儿努力活下去。
生活,本身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
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有勇气。
李宝莉没计划过自己的生活,没想过趁着年轻说不定还能嫁个更好的,没想过像个泼妇那样找厂子大闹一番多讹点儿抚恤金,只是直来直去的挑起扁担,以自己能想到的、能接受的最快方式挣钱养家,努力不让这个家散掉,努力造就更好的物质生活。她没有文化,除了出力气,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她没想过,我也没想过。
生活不是电影,不是一个黑幕说十年后那就是十年后了,不知道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当儿子高考完毕,宝莉以为可以弱弱的松口气,可是更大的灾难突然来了,这个生活中的全部指望,突然翻脸不认人,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宝莉愤怒了,对着小景哭诉,可是还是不接受小景的“万箭穿心”的说法,那个硬撑着要让自己光芒万丈的女人,佝偻着脊背,一颤一颤的走在丈夫离世的桥上,被一群中学生喊“婆婆”……漫天绽放的礼花,映出了她奔涌而来的泪水,这样苦难的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宝莉孤独的在江边坐了一夜,第二天突然想通了,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觉得是自己给了小宝一个不完整的生活,让他没有爸爸,让他一直都很沉重很压抑,让他没有同龄人的放肆和快乐。而自己呢?她没有想过自己如今的境地,该要怎么偿还。
挑着扁担,走出这个万箭穿心的地方,建建又不晓得从哪里冒出来,嬉皮笑脸的说自己就是嘴贱,可是言语间分明已经流露除了对宝莉的不舍和怜惜。宝莉沮丧的把行李放在地上,抬头看了看,决定离开。她扛了十年的扁担,支撑她过生活十年的扁担,是建建拿起了它们,也拿起了宝莉以后的生活。
建建进监狱的时候,李宝莉还是那个伶俐的少妇,有着与年龄相称的风情。等建建出狱时,李宝莉已经是个有着白发、穿着邋遢的扁担,相遇之时没有客套,寥寥几句话,朴实真挚,俩人都是简单的人,没有那些花花肠子,不打虚的招呼,不嘲笑对方的生活方式。也许建建一个没文化的小混混,貌似未必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打着算盘一分一厘计算出来的。活在当下,总归还有个人心疼自己,总归还互相心疼。
每当建建神出鬼没的出现在宝莉的身边,摇下车窗探出头喊着宝莉宝莉!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那是一种普通平凡的感动,混了半辈子,哪个也没比哪个强多少,凑合着过吧。小人物有着小人物的韧劲儿,没什么天塌地陷的事儿,有一顿咱就过一顿的日子,怕什么,这顿先吃饱了再说。
第一次发生关系以后,李宝莉有点躲着建建,建建跟在后面说莫不是这世界已经开放到了完事以后就跟啥都没发生过似的?也许建建在决定和宝莉发生关系之前,就想好了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其实已经做好了为宝莉负责的准备,可是宝莉有点躲躲闪闪,而自己因为嘴贱,还伤了宝莉的心。
但是有什么呢?谁也不嫌弃谁,相依为命,相濡以沫,这样的人应该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一起,吃着便宜的盒饭,住着简陋的出租房,开着婊子养的车,幸福到神仙都嫉妒。
其实个人认为一部电影算不算成功的评价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能不能讲一个好的故事,而这电影明显做到了,导演的视角很平静,仿佛就是一个静静注视着世界的路人,只是记录下看到的东西,不做评价,不贴标签,至于观众怎么想,那是观众的事情。
颜丙燕奉献了神级的表演,她真真是一个超级实力派,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活脱脱的就是李宝莉,不不,这不是李宝莉,分明就是刚刚从我身边走过的那个卖茶叶蛋的妇女,这分明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有些可怜的,却其实很可爱的人们。她们明明善良,却很少对亲近的人展现自己的温柔。她们不知道什么是捷径,一辈子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她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着让很多局外人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她们固执地犯着笨拙而可笑的错误,不过时不时也有着灵光乍现的聪明。她们偶尔带着一脸迷茫和诧异,思考着怎么自己的命这么苦……不过无论如何抱怨,却从来都不会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念头。
陈刚也演得很好,第一次知道他是《九九归一》那部电视剧,恍惚间十几年了……
希望这电影的票房好一点,不要复制《钢的琴》的票房悲剧,我们需要这样的好电影,不为了别人,恰恰只为了自己。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结尾处,张大民跟儿子说,如果有人枪毙你,没辙了,你再死,死就死了。如果没有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
不管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好好活着,就行。
-----------------------------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灵异事件,客观事实是12月7号8号那两天我的五篇影评全部消失不见,为此我还哭了 - - 然后求助客服也什么都没有找回来,各种郁闷,但是今天无意中打开豆瓣发现居然又回来了是什么情况!!但是之前各种朋友的回复全都找不回来了%>_<%,很遗憾,这是最大的遗憾。
不过不管怎么样,也算是新年第一个大惊喜了吧,好知足。
直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最可贵。果然是真理。
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等待着自己。这也是真理。
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部电影太接地气是会让人不舒适的,选择看这部电影之初就做好了自虐的心理建设。而它却比想象中更加完美的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跟《桃姐》一样,从相当一定程度完成了我自虐式的人生记忆的回放。
失败的婚姻是万恶的根源,然而人的选择又往往取决于她的个性使然。老公外遇的时候,宝莉对闺蜜说:你不知道啊,当初凭我的长相,追我的人排成排,我选了他这个乡里人他一辈子应该感激我。多么相似的话,仅仅因为对自己城里人身份和外貌的自信和骄傲,你的人生悲剧恰巧也起源于此。
你的人生里有太多的固执和骄傲,又有很多妥协和隐忍。你有你的放不低,所以即使是一段失败的婚姻也要维持住人前和睦光鲜的表象,你不会去自己亲手主动戳破爱人出轨的现场,选择迂回的你认为保全颜面的方式让爱人丢了工作,可最后在爱人自杀以后都顽固的不肯掉一滴眼泪,你认为那不是你的错,你不愿意认输。你下岗以后在汉正街帮人卖袜子,你习惯了大嗓门跟别人讲话姿势有点粗鲁但又有迫于生计的狡黠。这跟你出身的卑微不无关系,你没什么文化,你也想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挽救这段婚姻,这都是你的局限。
而你的局限又恰好形成了你的勇敢和强悍。你也有你的放低,他来自于你社会最底层的生活带来的洗练,你天生的憨和钝,你可以去卖袜子,更可以一人挑起一家三口的生计去街边给人挑扁担。你做这个决定想都没想没有任何迟疑,你只有努力生存下去的信念对自己完全没有半点怜惜。
你最可爱最宝贵的也是这一种憨和钝,它让你无畏生活里各种形式的苦难和打击,你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你要养活你的儿子和婆婆,供儿子上大学,这是你坚定的生活目标和念动力。那个曾经相互扶持过的男人羞辱了你,你也只是转头骂回去回家给儿子做晚饭,想想还得过下去,什么尊严啊感情啊暂时又都不值一提。可儿子要跟你断绝关系的时候,你万念俱灰,母子之间多年积压的误解和委屈早在你心里割开一道深深的口子。你被儿子赶出家门独自深夜在江滩边枯坐,可是以你的性格断然再绝望都还是不会想到去死。
于是,当你抬头看见夜空中突然绽开的烟火,一群中学生在很欢乐的给其中一个孩子庆祝生日,他们来喊你过去帮他们拍合影,那男孩喊你婆婆喊了两遍。50岁不到的你在他眼中白发丛生脸色焦黑已然如此的苍老了。你跟他们按快门的时候突然觉得眼眶酸涩了,你想到你的儿子因为你的失败的婚姻从小就失去的那些同龄人应有的快乐。是的,从来就没有烟花、没有同伴、没有聚会没有祝福,只有没有父亲的家,班主任嘴里变调的那句他妈妈挑扁担都能考第一名。你瞬间就原谅了儿子的绝情与任性,转头回家打包一个人的行李。
你走的那天就用扁担自己挑了两担衣物,碰到了那个“打牛”的男人不得不别别扭扭又上了他的面包车,儿子在远处冷冷看着你,好笑的是车子发动不起来,你跳下来踢了一脚骂了句“婊子养的”推了几步终于点燃才又坐上去走了。
这里电影就落幕了,没有那些后来死去活来的拖拉和煽情,大概以后的日子你照样会闷头过下去,你不求能幸福,但求无愧于心的活着。
想到不幸的人生也有千万种,电影里能演出来的也仅仅只是万分之一,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里,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生死疲劳的宿命。
在武汉也许在湖北,很多家庭都是女强男弱的家庭,也就是俗话说的女方强势男方懦弱的家庭,究其成因,就会发现并非天生如此。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倘若这个男人总是不得力,这个好强的女人就必须被迫成长起来,从而形成颠覆人们普遍观念的家庭态势。
也许人们会在马学武偷情宝莉报警说有人在XX宾馆XX号房间卖淫嫖娼,从而让丈夫进了公安局脸面尽失时,恨死了宝莉!可是没有人会同情她在宾馆外面伤心至极无限悲痛的样子!也许人们会在马学武的妈妈搬进新屋,而宝莉和马学武吵架时,讨厌死了宝莉,怎么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婆婆呢!但是没有人会留意小宝将奶奶接回家里后,是宝莉张罗着给自己的婆婆铺床,而马学武只能窝囊地坐在客厅里。也许人们会在宝莉三言两语不对头就严厉地对待小时候的小宝时,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妈妈,怎么对孩子那么过分!而没有扪心自问,自己对孩子是怎么样的,自己对父母公公婆婆是怎么样的。
宝莉虽然是城里人,但父母是卖菜的,没有文化,嫁给了有文化的乡下人马学武。也许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是一桩不合适的婚姻导致的悲剧。还有,就是一个男人如何掏心掏肺地跟一个女人说会照顾她一辈子,这都是鬼话。一个女人,也许如何沧海桑田,都会跟男人一辈子,就像《活着》中的巩俐;但是一个男人不会,你对他不够好你自己不够好,他就会觉得过不下去了,什么海誓山盟的话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离婚吧,出轨吧!市井出身,让宝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然也不会在家里的男人懦弱地跳江后,不去期望闺蜜的资助,独自一人撑起全家,干体力活,与男人抢生意,无暇照顾儿子直至与儿子越走越远。倘若宝莉是一个像她丈夫那样的娇小姐,我猜,也许,她要么改嫁要么卖身才能不让这个家散了。
而宝莉的市井出身也让她脾气太“冲”、斤斤计较,说话刻薄又嗓门大,在外人面前也不顾自家男人的面子,从而成功地骑到不敢反抗的丈夫头上,男人呢,只会不做声、摔筷子、逃避晚归甚至夜不归宿、最后出轨。我想,性格的迥异和互不退让造成了他们婚姻的病态,补充一句,默不作声并比代表他不固执。
关于马学武的跳江,他们的儿子认定是妈妈逼死了爸爸,爸爸得知是妈妈报警使他丢了工作,于是他绝望地从二桥一跃而下!而且在遗书中没有留只言片语给宝莉。宝莉在丈夫要与之离婚时哭得稀里哗啦在发现丈夫偷情时哭倒在路边,但是在丈夫跳江后,一滴眼泪也没有留。毅然决然地辞掉赚钱少的安逸的工作,做起赚钱更多却更累更苦的扁担工,也许一个骨子里倔强到死的女子才能如此吧!马学武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需要的不是宝莉这样泼辣倔强的妻子,他需要的一个景仰他的贤妻。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想离婚不得而选择偷情,结果被捅到公安局那里,丢了干部头衔,做普通工人又因为丑闻出现在第一批下岗人员的名单中。是妻子毁了他的一切,在这个怨念中,他毅然决然地写好遗书,投入波涛汹涌的长江中,一了百了!死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而活着则是最艰难的。建建进局子十多年出来后都敢于豪气万丈地说:我要东山再起!而马学武只会撇下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因自己婚姻失败而导致暂时的事业失败,就不想活了!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关于小宝这个孩子,小孩子的情感观都是非黑即白的,妈妈报警,害爸爸丢了工作,爸爸感到很绝望,就自杀了!是妈妈害死了爸爸,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酝酿了很多年,终于在遇见爸爸的情人后得到了证实。于是,这小孩子还真隐忍,高考考完后,就摊牌让妈妈搬出去。小孩子终归是小孩子,自己穿好衣服喝牛奶吃好吃的,从来不想一想妈妈在外面吃啥做啥,只记恨她害死了爸爸只记恨她总管他(在湖北话中,“管”含有管教、插手的意思)。子女真的是父母的债啊!宝莉伤心地来到长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坐着坐着,旁边来了一群年轻人开心地笑着、蹦沓着、玩耍着,想到自己的儿子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想到他对自己的看法,宝莉决然地转身走回家,将房子过户给儿子,打包自己的行李,搬了出去。
如果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那么悲剧的根源是一桩错误的婚姻。因为所有的性格都是无罪的,即使犟过了头,即使懦弱地让人悲愤。实则,这只是现实无数对夫妻无数个家庭的真实写照。所以,找一个对的人,也许互补是保持新鲜感的一个要素,但是类似+诚意也许才是婚姻能“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看到一系列的长评短评提到这部片的暗伤败笔就是儿子这个角色,轻则说演员完全就是个雏,一点儿演技都没有,重则说这个角色就是脑残,弱智,将后半场的戏毁了。 是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最后的表现有很多值得争议,是整个接地气的电影中最显得狗血和戏剧的情节。但是作为前半场只是旁观一个可怜女人的一生,到后半场因为儿子这个角色哭了三场,代入戏中体味到母亲心酸的单亲少年,想为同样十年多没有见过父亲的小宝来说上几句。 我想先谈论一下儿子最后将母亲赶走的合理性,顺带说明下我对影片的一些看法,有多少18岁少年怀恨母亲我想绝不只是一个小宝。 1,丢脸。 戏中有一幕应该很多人记得,别人妈妈是扁担还可以考第一名。 我想就算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对一个挑扁担的文盲和一个开BMW的贵妇都会是两种不同的眼光。当然可能有些人会说,她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又不偷又不抢的,而且她都是为了你苦了一辈子,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是的,这样的话对于一个懂得生活艰辛的成年人或许可以接受,但是你真的想过一个考年级第一自尊心强的要死的学生可以接受吗? 我妈以前是公交售票员,因为收入有限所以家也是小小的,你们不会懂单亲家庭的小孩本就有一种自卑。就算年级第一,他只会觉得这种不光彩的工作是特别丢脸的,我以前就从来不敢告诉别人我妈的工作,也绝对不会让别人去我家,如果说,班上真的有同学议论,呀,那个人家里挑扁担的,好可怜哟,真的当事人那种煎熬不是那样简单的,说生不如死,不如没有这个妈,这样的想法是绝对会有的。绝对不是,没心没肺,或者故作强大的说,我妈是扁担又怎样? 18岁的状元只会觉得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2,交流。 李宝莉说过一句话的,这个孩子有好久没有叫妈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要的可不仅仅是物质了,富二代还羡慕小康家庭可以有温馨的晚餐。对于从小没有了父亲关爱的小宝来说,难道没有奢望过母亲的理解和关心?为什么他会埋怨母亲只会问他成绩好不好?是的,他不是没有期盼。只是一来母亲是个文盲,也不会解释什么,一来也是为生活操劳己经很累了。但是对于缺爱的小孩来说,就算理解母亲也只能是最表面的,更多的是责怪,责怪其实我真的要得很少很少,可能是一个贴心的问候,一个每个小孩都有的蛋糕或者玩具,但是为什么这些都给不起呢? 难道真的只要赚钱,只要养家糊口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了吗?你们只看到最后的怨恨,但是你们没有想过这么偏执这么过分的小孩,有人去教他是非善恶吗?没有。李宝莉最后才醒悟,他的儿子根本没有真正的开心过,是不是太晚了呢。对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其实会觉得母亲养育只是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母亲,他不知道他需要她的什么。她也活了半辈子才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晚了。 3,真相。 虽说最后小宝跟母亲说到真相的时候我也觉得太过戏剧,但是那种打击很难说得清楚。 当然理性一点的看法就是,父亲本来出轨就不对了,性格软弱也怪不上别人。但是对于小宝来说,父亲只有一个,而且他的形象也由于时间被美化吧,必定是一番慈爱的样子,最好的,或者说灰暗的生活里唯独的美好的回忆。 好人都早已经认定了,坏人自然只有母亲来背负。以及之前没有说到奶奶的影响,因为我自少家里没有老人,但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奶奶对这个媳妇也总有太多不满的地方,这种情绪也必然传递更给亲密一些的孙子。所以,不管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小宝只会把所有的责任抛到母亲身上,将所有的不公和不满全部扔给母亲。 所以怨恨是必然的,甚至当觉得自己可以承担自己人生的同时,终于可以抛开母亲这个他人生中的所有黑暗和负面的想法也不是不能理解。 另外我想谈谈,这部片子有一幕让我泪崩的剧情。是李宝莉的闺蜜开车去学校接小宝之后,在一个高档的餐厅和小宝谈心的那段,其实也没几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你应该知道你妈的苦,你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不然你以后肯定会后悔,都还没带她来过这里,下次有机会一起过来。 我想起我差不多16,17岁那会特别不懂事,甚至有一次因为一言不和,离家出走了一段时间。最后被找回家的时候家里很多亲戚都在,她们又心疼又责怪的说了类似的话。其实那个叛逆的少年哪里想到那么多,他不是不爱她妈妈。他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他年纪轻轻就要面对这么多他本不应该面对的,他只是想躲起来,他只是不知道怎么去承担这个灰暗的人生。 我想现实社会类似故事的结尾,小宝再大一些再大一些,或者是开始明白社会的艰辛,或者是初为人父,总有一天他理解了李宝莉,只希望为时不晚。
跟《少年派》同期的电影《万箭穿心》,海报上鲜红的大心被箭刺得跟刺猬一样,还以为是鬼片。同事传小说过来才知道,原来原著是方方,主角是颜丙燕,故事发生在汉口,电影用武汉话。本乡本土,自然添几分亲切。
小说不长,讲武汉女人李宝莉没文化脾气暴,因为长得漂亮下嫁“乡里人”马学武,在家说一不二。马学武被提拔成厂办主任,分了新房。搬家之日李宝莉自谓命好,马学武提出离婚。李宝莉躲在小旅馆外打了报警电话,造成马学武下岗。得知是老婆报警后,马学武愤而自杀。从此李宝莉在汉正街挑扁担卖血十七年,养活公婆供儿子读名牌大学。年近五十,儿子终于硕士毕业,却翻脸不认亲妈,要为父亲报仇,卖掉房子赶李宝莉出家门。
电影看完十分惊喜。改动了很多地方,建建、小宝和奶奶都丰富起来,有了来龙去脉,整个故事从李宝莉的独角戏转化为群戏,改的好。尤其是建建,等于推倒重来。
方方的小说我上学时很喜欢,看得多,但都是买书,这个估计是杂志上登的中篇,错过了。对比大名鼎鼎的《乌泥湖年谱》、《桃花灿烂》和《风景》,《万箭穿心》写成这样,实在有点欠交功课。小说以李宝莉的视角展开,对马学武的工作着墨不多,对小宝的情绪变化一笔带过。而建建更像是怕读者觉得李宝莉太惨编出来做安慰的。他在李宝莉婚前充当了一把追求不成悻悻散去的观音兵,因打群架蹲了十年监狱,在夫妻拌嘴时被拿来过场子,出狱后摇身一变成了为给母亲治病去扛冤狱的孝子,不仅莫名其妙从真凶手上拿到资金开酒吧,还一下子就斯文起来。建建每每在李宝莉不得意时出现,说两句话,轻飘的就走了,对于剧情没有推动,对于人物也没有激起情绪。
电影中的建建多了很多戏份,两人有了来路,有了交流,有了峰回路转。同在汉正街上讨生活,谁也别嫌弃谁。建建在破面包上很时髦的来了一把车震,那是按捺不住,也是实在没个合适地方。对李宝莉来说,完全不享受当然不可能,但要她认为很享受,又有点儿“有这个福气没这个道理”的意思。家累重到干力气活儿的地步,身体的欢愉就只剩下福气。碰上了爽一把,没机会也就算了。古人说“食色性也。”,其实必需品只是食,不是色。尤其女人,很能在这件事上压抑自己。甚至于二者份量一个重于泰山,一个轻于鸿毛。比如为了钱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子,万分不敢出轨的女性,在吃上,其实早就比吃饱多满足了许多倍,却不肯只求吃饱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当中的曲折,再多想一分就是,饥饿的记忆可以多代遗传,祖上穷过,会留下话,“坐吃山空/丰年防饥”。可是祖上性生活不和谐,论到哪一种文明里也不会交代后人,结婚前要试车。在李宝莉的需求里,建建再好,那也就是夏天一个免费冰淇淋。所以建建生气,那几句台词妙极了,他忿忿不平的说,“老子坐了十年牢,外面真是开放了。这种事发生以后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电影院里哄堂大笑。以怨愤的口气抱怨,在我们的文化里,多半是女人做的事,女人才会恨恨的说,“提起裤子就不认人。”,建建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聪明的把责任推到社会开放了,他还没跟上趟。其实他心里抱怨的还是“我肯负责,你怎么不要我负责?”。建建爱李宝莉,在小说里只有几句苍白的表白,他说“我这种人,一辈子就爱一个人。”原文应当更武汉话口语一点,记不清了,但就这个意思。就算文字生活化了,意思——意思也还是很小白的。成年人说小白台词,要么他蠢,要么他撒谎。可是电影里又添多一层曲折。李宝莉在家里受了憋屈,无处可去,她又遇到了建建。《lie to me》红的时候,网上说“教你五十招认清男人”,等它不红了网上又说行为辨认内心是鬼扯。可是谁都知道,你心里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吵完架,腿也是往他那里走的。李宝莉的心里装不下爱情,可她知道,在建建那里不会受委屈。两人在简陋闷热的小屋子里擦背,这又是导演高明了。要叫我写戏,丈夫死了十几年,当初挺风骚的小媳妇,这又遇到了心知肚明的追求者,又试过,必然是好的,一旦碰上了,还不是立刻大战。镜头没避讳这点,拍到了她穿裤子时穿了两层。可是两人自在相处的片段,拍的却是擦背。李宝莉和建建这才是第二次赤裸相见,他们的关系的重点已经不是做爱,而是擦背了。多年前我在《看电影》上看到布拉德皮特的访谈,他说“安妮斯顿在我床上放屁,我知道我拥有她了。”,当时我好震惊啊!现在这把年纪当然明白,这才是稳定关系(当然只有在经历过珍惜形象的不得了的阶段,进入到这里才是。一开始就是找个伴儿的,当然不是。)。另外一方面,李宝莉对建建,就是进展的这么快,看似无意,但求一时爽,其实已经迈过了安全感的门槛。
儿子小宝来搅场,闹了一顿。建建动手打了小宝,我解气的想,这小东西就欠揍。可是李宝莉一啤酒瓶就砸在了汉正街老大的头上。事后李宝莉去送医药费,建建来一句“你还倒给我钱?”,这句台词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对在爱情中的人来说,处于弱势的一方自尊心特别强,但是又特别能去压制自尊。一个男人被自己爱着,但是又没过明路,莫名其妙就睡了的女人的儿子骂恶心,他马上就受不了了。本来么,人家的先夫是知识分子,是厂办主任,带着一家老小住上了有电梯的两室一厅。他不过是个在汉正街混的地痞,身上纹着龙,手下提把锤头,要多不上台面有多不上台面。对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社会身份上的差距,最清楚、最在意的,不是有权做选择的那个女人,而是两个男人中弱势的一方。建建和李宝莉的关系,因为李宝莉无所图,而使得建建处在弱势。正因此,他格外的要表白表白,一下子就把关系拉到了花钱买乐子的档次,把李宝莉变成了在卖身而自己都不知道的荒唐境地。
这个改动实在太妙了,这才是建建的思路,是建建这种人能想出来的给自己解围的办法。小说里的建建假模假式的说,“你来我酒吧洗碗。”。我们武汉男人疼女人没这么磨叽,武汉女人也没这么拎不清。
马学武和小宝在电影中的改动也很大。这个演员挑的妙,怎么都记不住长相,还就是武汉满大街男人的长相,可惜他讲的武汉话也不太对头。小说里没有多于笔墨给与他通奸的女同事,可是在电影里,挥之不去的感觉却是,那女人丝毫都没有想跟他怎么样的意思,就是玩一玩,他却当真了。电影里的马学武比小说里更可悲三分。故事后半段唯一推动力小宝,在小说里莫名其妙就恨上了妈妈。恍惚记得方方唯一强调的只有一句“在小宝的记忆里这样平淡的片段是温馨的。”。这个句子太无力了。电影里的小宝承受着“妈妈是扁担”的压力,承受着少年时期奶奶对妈妈的埋怨和误导,也承受着独自发现真相的惊悚。小宝做出绝情的举动,因而有了说服力。
颜丙燕演的很好,我都不记得还看过她别的电影,有些演员会融化在角色里认不出来。电影结束导演和颜丙燕出来跟观众交流了很久。就现场提问环节来说,颜丙燕是个能做创作者的女演员,虽然登场之初努力卖萌,但是喜欢/能够讲逻辑的本质掩盖不了。不管观众的问题多空洞(东京电影节欠您一个影后),她都能一下子将之拔高到有意义的层次。这样的女演员注定是无法大红大紫的。演员一定要安于做一个侧面有限的人偶,对大多数人员这要求没难度,他们本来就有限,对少数真的敏感的演员,掩藏反而是有利的。
提问时说到池莉有篇小说很适合建建的男演员,故事也好。散场后被个中年人拦住问是哪篇,可惜记不起来。池莉的小说其实更市民气,每一篇的主题更专。导演说开拍前请教方方如何看待李宝莉,方方回答她是中国女性的脊梁。不禁失笑,这才是方方,写这样的小市民,她总是有点儿觉得自己亏了的。
讲完改编,应该跳出来文本比较说说这个故事的价值。
李宝莉的妈是市场卖鱼的小贩,爸爸的背景在电影和小说里都没有提及,但小说又说她父母感情很好。父亲临死之前说,“这一辈子享福,死在妻子前面也是享福。”。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子,对于幸福的不必然性是没有认识的。她满嘴脏话,没钱没本事没读过书只有一把子力气,可她的家人一样爱护她,一样知道并且享受她的爱和付出。小说里有很好的一段可惜电影删掉了。李宝莉周末回娘家,把爹妈赶到邻居家麻将,自己大做扫除,边做边想,“我没钱没本事,但我有力气也能孝顺。”这个思路其实就是她以后做扁担的基础。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所以我不做。反正我再努力,也不一定幸福。但是李宝莉不会。这是一种骨子里对幸福的自信。
当然成熟的我们都知道,自信不是一定能自我实现的。李宝莉在丈夫提出离婚以前,完全没有想过,一个男人会放弃一头好好的家。颜丙燕在现场说,如果李宝莉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建建那样的男人,她不会悲剧。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李宝莉高攀了,她是个市井里的女人,一家子小贩,结交的朋友就是混混地痞,马学武是读过书的国企干部,他们好不了。
这个事情还是要从小说里去找根源。李宝莉话里话外的“乡里人”,其实武汉人嘴里的乡里人,不是指农村人,而是武汉以外的湖北人。马学武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双份国家退休工资,正经书香门第,配武汉卖菜丫头大美女李宝莉,刚刚好,半斤八两。他厂里那么多人在外面花,就他被抓,其实谁也没当个大事情,就连李宝莉也问,“怎么我屋里马学武还二进宫?”。他自杀的原因是感情受挫(相好发了好人卡)、事业无望,又没理由离婚。老婆明明给自己使了袢子,还要念她的恩德,谢谢她没甩了自己。从国企干部跌落到下岗工人,一下子就跟李宝莉平齐了,他受不了。
换句话说,马学武的自杀是他们婚姻生活中的意外。如果他没有一时想不开,故事沿着原来的轨道继续,两人你出轨我捉奸,从平衡过渡到不平衡然后达到动态平衡,最终离婚后的李宝莉仍然会找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和满足。她可能带着儿子搬到娘家,接着卖袜子或者当扁担,也可能儿子跟了马学武,她一个人搬回娘家,卖袜子当扁担。然后相个亲调个情,八面玲珑的,顺水推舟的,就又找到个伴。
说到底,李宝莉的幸福是来自她自己的踏实,自己的舒坦,自己给自己的希望(享儿子的福)。就算离婚后抢不到儿子,她还会找到下一个希望。她这种女人,外人看着苦,心里边儿糊涂的很,根本不觉得苦。
马学武一念之差跳了江,李宝莉反而踏实了。她不用再对报警的事情如履薄冰。本来她报警是报的很硬气的,事后还做为有效打击手段讲给朋友。但现实(朋友警告她马学武如果知道后果不堪设想)让她不敢痛快的说痛快的做。一旦马学武真的死了,她反而踏实下来。这一点也是小说通过她母亲强调但是被电影忽略的。
马学武死了,李宝莉独自赡养公婆(小说里只有婆婆)抚养儿子。很多现代女性认为牺牲的太彻底。但这种“原地踏步”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她实际上通过这个走到了马学武给她的幸福感带来困扰之前的境地。如果不是儿子步步紧逼,李宝莉可能根本不想和建建更进一步,平时有空互相安抚一下就好了。最后李宝莉上车的表情,并不是“老子漂泊了这多年终于有个搭手的了哈哈哈哈”,而是“这么着也行,也算是一条路,先这么地吧。”。她有特别想要和建建一块儿么?没有。如果世界上没有建建这个人,她会有别人,如果谁都没有,她一个人也能过,就像何嫂。李宝莉并不需要某种形式来体现她的幸福感,她天生自带,随遇而安。
现场有观众说小成本电影很多这种倔强的女主角。我看得少,不过我想,小成本片可能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对幸福都是不怀疑的,所以人间烟火,特别绚丽。
小说不长,讲武汉女人李宝莉没文化脾气暴,因为长得漂亮下嫁“乡里人”马学武,在家说一不二。马学武被提拔成厂办主任,分了新房。搬家之日李宝莉自谓命好,马学武提出离婚。李宝莉躲在小旅馆外打了报警电话,造成马学武下岗。得知是老婆报警后,马学武愤而自杀。从此李宝莉在汉正街挑扁担卖血十七年,养活公婆供儿子读名牌大学。年近五十,儿子终于硕士毕业,却翻脸不认亲妈,要为父亲报仇,卖掉房子赶李宝莉出家门。
电影看完十分惊喜。改动了很多地方,建建、小宝和奶奶都丰富起来,有了来龙去脉,整个故事从李宝莉的独角戏转化为群戏,改的好。尤其是建建,等于推倒重来。
方方的小说我上学时很喜欢,看得多,但都是买书,这个估计是杂志上登的中篇,错过了。对比大名鼎鼎的《乌泥湖年谱》、《桃花灿烂》和《风景》,《万箭穿心》写成这样,实在有点欠交功课。小说以李宝莉的视角展开,对马学武的工作着墨不多,对小宝的情绪变化一笔带过。而建建更像是怕读者觉得李宝莉太惨编出来做安慰的。他在李宝莉婚前充当了一把追求不成悻悻散去的观音兵,因打群架蹲了十年监狱,在夫妻拌嘴时被拿来过场子,出狱后摇身一变成了为给母亲治病去扛冤狱的孝子,不仅莫名其妙从真凶手上拿到资金开酒吧,还一下子就斯文起来。建建每每在李宝莉不得意时出现,说两句话,轻飘的就走了,对于剧情没有推动,对于人物也没有激起情绪。
电影中的建建多了很多戏份,两人有了来路,有了交流,有了峰回路转。同在汉正街上讨生活,谁也别嫌弃谁。建建在破面包上很时髦的来了一把车震,那是按捺不住,也是实在没个合适地方。对李宝莉来说,完全不享受当然不可能,但要她认为很享受,又有点儿“有这个福气没这个道理”的意思。家累重到干力气活儿的地步,身体的欢愉就只剩下福气。碰上了爽一把,没机会也就算了。古人说“食色性也。”,其实必需品只是食,不是色。尤其女人,很能在这件事上压抑自己。甚至于二者份量一个重于泰山,一个轻于鸿毛。比如为了钱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子,万分不敢出轨的女性,在吃上,其实早就比吃饱多满足了许多倍,却不肯只求吃饱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当中的曲折,再多想一分就是,饥饿的记忆可以多代遗传,祖上穷过,会留下话,“坐吃山空/丰年防饥”。可是祖上性生活不和谐,论到哪一种文明里也不会交代后人,结婚前要试车。在李宝莉的需求里,建建再好,那也就是夏天一个免费冰淇淋。所以建建生气,那几句台词妙极了,他忿忿不平的说,“老子坐了十年牢,外面真是开放了。这种事发生以后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电影院里哄堂大笑。以怨愤的口气抱怨,在我们的文化里,多半是女人做的事,女人才会恨恨的说,“提起裤子就不认人。”,建建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聪明的把责任推到社会开放了,他还没跟上趟。其实他心里抱怨的还是“我肯负责,你怎么不要我负责?”。建建爱李宝莉,在小说里只有几句苍白的表白,他说“我这种人,一辈子就爱一个人。”原文应当更武汉话口语一点,记不清了,但就这个意思。就算文字生活化了,意思——意思也还是很小白的。成年人说小白台词,要么他蠢,要么他撒谎。可是电影里又添多一层曲折。李宝莉在家里受了憋屈,无处可去,她又遇到了建建。《lie to me》红的时候,网上说“教你五十招认清男人”,等它不红了网上又说行为辨认内心是鬼扯。可是谁都知道,你心里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吵完架,腿也是往他那里走的。李宝莉的心里装不下爱情,可她知道,在建建那里不会受委屈。两人在简陋闷热的小屋子里擦背,这又是导演高明了。要叫我写戏,丈夫死了十几年,当初挺风骚的小媳妇,这又遇到了心知肚明的追求者,又试过,必然是好的,一旦碰上了,还不是立刻大战。镜头没避讳这点,拍到了她穿裤子时穿了两层。可是两人自在相处的片段,拍的却是擦背。李宝莉和建建这才是第二次赤裸相见,他们的关系的重点已经不是做爱,而是擦背了。多年前我在《看电影》上看到布拉德皮特的访谈,他说“安妮斯顿在我床上放屁,我知道我拥有她了。”,当时我好震惊啊!现在这把年纪当然明白,这才是稳定关系(当然只有在经历过珍惜形象的不得了的阶段,进入到这里才是。一开始就是找个伴儿的,当然不是。)。另外一方面,李宝莉对建建,就是进展的这么快,看似无意,但求一时爽,其实已经迈过了安全感的门槛。
儿子小宝来搅场,闹了一顿。建建动手打了小宝,我解气的想,这小东西就欠揍。可是李宝莉一啤酒瓶就砸在了汉正街老大的头上。事后李宝莉去送医药费,建建来一句“你还倒给我钱?”,这句台词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对在爱情中的人来说,处于弱势的一方自尊心特别强,但是又特别能去压制自尊。一个男人被自己爱着,但是又没过明路,莫名其妙就睡了的女人的儿子骂恶心,他马上就受不了了。本来么,人家的先夫是知识分子,是厂办主任,带着一家老小住上了有电梯的两室一厅。他不过是个在汉正街混的地痞,身上纹着龙,手下提把锤头,要多不上台面有多不上台面。对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社会身份上的差距,最清楚、最在意的,不是有权做选择的那个女人,而是两个男人中弱势的一方。建建和李宝莉的关系,因为李宝莉无所图,而使得建建处在弱势。正因此,他格外的要表白表白,一下子就把关系拉到了花钱买乐子的档次,把李宝莉变成了在卖身而自己都不知道的荒唐境地。
这个改动实在太妙了,这才是建建的思路,是建建这种人能想出来的给自己解围的办法。小说里的建建假模假式的说,“你来我酒吧洗碗。”。我们武汉男人疼女人没这么磨叽,武汉女人也没这么拎不清。
马学武和小宝在电影中的改动也很大。这个演员挑的妙,怎么都记不住长相,还就是武汉满大街男人的长相,可惜他讲的武汉话也不太对头。小说里没有多于笔墨给与他通奸的女同事,可是在电影里,挥之不去的感觉却是,那女人丝毫都没有想跟他怎么样的意思,就是玩一玩,他却当真了。电影里的马学武比小说里更可悲三分。故事后半段唯一推动力小宝,在小说里莫名其妙就恨上了妈妈。恍惚记得方方唯一强调的只有一句“在小宝的记忆里这样平淡的片段是温馨的。”。这个句子太无力了。电影里的小宝承受着“妈妈是扁担”的压力,承受着少年时期奶奶对妈妈的埋怨和误导,也承受着独自发现真相的惊悚。小宝做出绝情的举动,因而有了说服力。
颜丙燕演的很好,我都不记得还看过她别的电影,有些演员会融化在角色里认不出来。电影结束导演和颜丙燕出来跟观众交流了很久。就现场提问环节来说,颜丙燕是个能做创作者的女演员,虽然登场之初努力卖萌,但是喜欢/能够讲逻辑的本质掩盖不了。不管观众的问题多空洞(东京电影节欠您一个影后),她都能一下子将之拔高到有意义的层次。这样的女演员注定是无法大红大紫的。演员一定要安于做一个侧面有限的人偶,对大多数人员这要求没难度,他们本来就有限,对少数真的敏感的演员,掩藏反而是有利的。
提问时说到池莉有篇小说很适合建建的男演员,故事也好。散场后被个中年人拦住问是哪篇,可惜记不起来。池莉的小说其实更市民气,每一篇的主题更专。导演说开拍前请教方方如何看待李宝莉,方方回答她是中国女性的脊梁。不禁失笑,这才是方方,写这样的小市民,她总是有点儿觉得自己亏了的。
讲完改编,应该跳出来文本比较说说这个故事的价值。
李宝莉的妈是市场卖鱼的小贩,爸爸的背景在电影和小说里都没有提及,但小说又说她父母感情很好。父亲临死之前说,“这一辈子享福,死在妻子前面也是享福。”。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子,对于幸福的不必然性是没有认识的。她满嘴脏话,没钱没本事没读过书只有一把子力气,可她的家人一样爱护她,一样知道并且享受她的爱和付出。小说里有很好的一段可惜电影删掉了。李宝莉周末回娘家,把爹妈赶到邻居家麻将,自己大做扫除,边做边想,“我没钱没本事,但我有力气也能孝顺。”这个思路其实就是她以后做扁担的基础。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所以我不做。反正我再努力,也不一定幸福。但是李宝莉不会。这是一种骨子里对幸福的自信。
当然成熟的我们都知道,自信不是一定能自我实现的。李宝莉在丈夫提出离婚以前,完全没有想过,一个男人会放弃一头好好的家。颜丙燕在现场说,如果李宝莉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建建那样的男人,她不会悲剧。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李宝莉高攀了,她是个市井里的女人,一家子小贩,结交的朋友就是混混地痞,马学武是读过书的国企干部,他们好不了。
这个事情还是要从小说里去找根源。李宝莉话里话外的“乡里人”,其实武汉人嘴里的乡里人,不是指农村人,而是武汉以外的湖北人。马学武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双份国家退休工资,正经书香门第,配武汉卖菜丫头大美女李宝莉,刚刚好,半斤八两。他厂里那么多人在外面花,就他被抓,其实谁也没当个大事情,就连李宝莉也问,“怎么我屋里马学武还二进宫?”。他自杀的原因是感情受挫(相好发了好人卡)、事业无望,又没理由离婚。老婆明明给自己使了袢子,还要念她的恩德,谢谢她没甩了自己。从国企干部跌落到下岗工人,一下子就跟李宝莉平齐了,他受不了。
换句话说,马学武的自杀是他们婚姻生活中的意外。如果他没有一时想不开,故事沿着原来的轨道继续,两人你出轨我捉奸,从平衡过渡到不平衡然后达到动态平衡,最终离婚后的李宝莉仍然会找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和满足。她可能带着儿子搬到娘家,接着卖袜子或者当扁担,也可能儿子跟了马学武,她一个人搬回娘家,卖袜子当扁担。然后相个亲调个情,八面玲珑的,顺水推舟的,就又找到个伴。
说到底,李宝莉的幸福是来自她自己的踏实,自己的舒坦,自己给自己的希望(享儿子的福)。就算离婚后抢不到儿子,她还会找到下一个希望。她这种女人,外人看着苦,心里边儿糊涂的很,根本不觉得苦。
马学武一念之差跳了江,李宝莉反而踏实了。她不用再对报警的事情如履薄冰。本来她报警是报的很硬气的,事后还做为有效打击手段讲给朋友。但现实(朋友警告她马学武如果知道后果不堪设想)让她不敢痛快的说痛快的做。一旦马学武真的死了,她反而踏实下来。这一点也是小说通过她母亲强调但是被电影忽略的。
马学武死了,李宝莉独自赡养公婆(小说里只有婆婆)抚养儿子。很多现代女性认为牺牲的太彻底。但这种“原地踏步”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她实际上通过这个走到了马学武给她的幸福感带来困扰之前的境地。如果不是儿子步步紧逼,李宝莉可能根本不想和建建更进一步,平时有空互相安抚一下就好了。最后李宝莉上车的表情,并不是“老子漂泊了这多年终于有个搭手的了哈哈哈哈”,而是“这么着也行,也算是一条路,先这么地吧。”。她有特别想要和建建一块儿么?没有。如果世界上没有建建这个人,她会有别人,如果谁都没有,她一个人也能过,就像何嫂。李宝莉并不需要某种形式来体现她的幸福感,她天生自带,随遇而安。
现场有观众说小成本电影很多这种倔强的女主角。我看得少,不过我想,小成本片可能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对幸福都是不怀疑的,所以人间烟火,特别绚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