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解析《机器纪元》:机器人繁殖论,要智能不要叛变

导演加贝·伊班内兹
编剧加贝·伊班内兹 / 伊戈尔·拉格瑞塔 / 哈维尔·桑切斯·唐纳特
主演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迪伦·麦克德莫特 / 梅兰尼·格里菲斯 / 比吉特·约尔特·索伦森 / 罗伯特·福斯特 / 更多...
类型: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 保加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11-28(中国大陆) / 2014-10-10(美国)
片长: 93分钟(中国大陆) / 109分钟(美国)
又名: 奥图玛塔(台) / 机器军团 / 机械军团 / Automata
IMDb链接: tt1971325




文/梦见乌鸦 在这个娱乐指数颇高的社会,能出现一部像《机器纪元》这样的作品其实也蛮不容易的。说其好看吧,可是也没什么商业元素,挺晦涩的,说其不好看吧,但主题深刻。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本片并非观众所想的那样超炫的视觉效果,反而是一部像《机器管家》、《人工智能》这样具有深度的硬科幻作品。尽管《机器纪元》又与前两者题材上还有本质着区别,但主题和内核却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重要的是,作为一部机器人题材作品,《机器纪元》是一部内核比较复古的科幻片,虽然电影与《机械公敌》的路数很像,但并没有出现最关键的一环,也就是智能背景下的叛变。 让我们来谈古论今,研究一下《机器纪元》中机器人的命题。

机器人之破题

关于机器人的科幻作品,永远离不开两大主题:智能与叛变。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于1920年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发明Robot这个词以来,恐怕他不会想到这个词语会在未来出现变得多少有些纠结。 经过了工业革命的熏陶、电影的问世,20世纪初期科幻作品进入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冷冰冰的机器充斥其中,各路作品中恨不能把血肉之躯的人类全都删除,只剩下机器。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科幻“黄金时代”中,有关机器人的科幻作品日益增多,期间的机器人可是真正意义的“人形钢铁”。它们外表像人,只不过是冷冰冰的,后来的评论家甚至将这一时期的机器人称为“蓝领阶层”,它们承担着繁重的杂役,但它们从未进入到人类生活中。 直至有了舞台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和那部著名的《大都会》,前者人类创造了一种生化机器人,并且压榨这些机器人为世界经济的依靠,直到有一天机器人起反抗“主人”,将人类干净杀绝,直至有两个特殊的机器人“进化”出了生育能力,取代人类进行繁衍。而《大都会》中女机器人玛利亚充当了劳资纠纷的催生物,它用魅力诱惑工人们,挑起了人类的大暴动。影片设想了机器人可能顶替人类身份的情况,显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恐惧。进而也就发展为当代机器人作品中的第一大主题:叛变。 《机器纪元》在主题上能看出片中机器人所承担的形象定位,基本等同于上世纪20年代,也就是机器人这个词诞生之初所承担的角色,繁重的杂役,被人类所奴役,而真正导致本片的机器人在非暴走情况下出现异样还要托未来机器人发展史上两大重要命题的福。

三大定律

艾萨克·阿西莫夫在1942年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让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充满了“正能量”的关系。他围绕这个定律,追求“碳/铁”文化的共存共生,写了一系列“人机和谐、社会和谐”的小说。假如按照阿西莫夫的设想,人类与机器人会在未来携手一路小跑,奔向幸福生活,但实际上机器人的发展远不止这么简单。因为英国的数字家阿兰·图灵在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人工智能”从此成为机器人作品主题的第二个选项。 规矩是人定的就可以推翻,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纵观历史长流中机器人在科幻作品中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与其说是追求“人机和谐、社会和谐”,倒不如是一种单方面的限令,限制了机器人的绝大部分权利,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人类的奴役。在二战结束之后,冷战的阴影之下,蘑菇云的升起,充满魔力的电子媒介产品,这些技术的发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这段时期的科幻作品充满了灰暗,焦虑和绝望的悲观色彩,“科技恐惧”孕育而生。机器人在其中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 智能与叛变,机器人最大的不安之处便在于此,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替人类说出来长久以来三缄其口的信仰问题:对造物主的质疑,人类是否可以反抗上帝。 《机器纪元》中的繁殖原则 《机器纪元》中为机器人制定了两大定律: ★其一: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 ★其二:机器人不能改造自己或其他机器人 片中并没有谈及三大定律,可以理解其独立于三大定律之外,也可以称其为三大定律的补充。二者并不冲突。因为在阿西莫夫之后,不断有科幻作家和科学家提出对机器人三原则的补充、修正。现已扩充为七大定律,其中就有一条“繁殖原则”: ★ 机器人不得参与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除非新机器人的行为符合机器人原则。 这条定律与电影中第二条很像,共同点在于独立于其他定律,因为“机器人学定律”出发点在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繁殖原则”则在于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而且特殊的一点在于,三大定律中的“定律”是英文law,其实就是法律。而《机器纪元》中的定律,用的是英文“protocol”,翻译过来是“协议,原则”的意思,并不像法律那样威严,语气缓和了许多。因为根据电影的剧情,这两条协议是第一台原初机器人与人类达成的协议,是自己订的。 因此片中机器人最终违反的是自己的协议,因此也就没有“叛变人类”一说。而电影中表现的也正如此,机器人通篇没有伤害任何人类,或许他们有能力,但他们并没有违反第一条。只有机器人制造出来的那只机器昆虫最后袭击了反派,救了主角一命。因为这家伙是由机器人制造出来的,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

机器人的新生儿

《机器纪元》中机器人无疑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片中也用了大量的情节来描述人类如何压榨机器人,实际上就是种族歧视。但本片真正的核心并不是机器人具有自我智能这样比较随大流的主题,前者只算是机器人作品中必备的元素,而电影真正新颖的地方在于“繁殖”。 还记得1920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取代人类繁衍后代的机器人吗?这一点就是本片的价值观。片中的设定就是,地球经历浩劫之后人类骤减(原话是人口减少99.7%,仅剩下210万人,公映版将这段序言删除了,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大概只有200万人生存。片中主角与原初机器人对话中也显示,人类将在不久之后灭亡,而取代人类的,就是机器人。 电影用了大量交互式手法,主角怀孕的妻子,新生的婴儿。以及机器人的新生儿——机器昆虫。或者这里在称之为机器也不太合适。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机器人,而机器人创造的又叫什么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在这里开阔思路一下。本片并不是第一部关于机器造人的电影,在另一部著名科幻电影中,打了一个擦边球。这部电影就是《异形4》,《异形》系列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仿生人(Android),而异形4中赖维娜·莱德饰演的角色是一个由仿生人制造的机器人,官方名字叫做“合成人”(Auton),让我们看一下异形系列的官方百科,对Auton的解释: 合成人是由第二代仿生人制造的,简言之,就是由机器人开发出的机器人。合成人对命令的执行度非常高,每一个合成人都会依附一定的组织和个人,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忠诚。在合成人上市之初,他们被认为是最接近“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机器人。然而重新编程的合成人无疑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数合成人被指出非常情绪化,过度忠诚让他们分属不同派别,感情用事。最终导致在24世纪,合成人发生叛乱事件,导致人类伤亡,也让地球政府开展“回收行动”,收回所有合成人并进行销毁,以杜绝上述事件的发生。

合成人

片中合成人安娜丽·考尔就是回收行动漏网的合成人,片中大量笔墨交代了其易冲动的性格,已经与人类别无二至的感情状况。尽管《异形4》没有在这一条线上走得很深。但已从侧面表示,合成人几乎融入到人类之中。 回到《机器纪元》,我们也管机器昆虫叫做合成人。首先他是由机器人制造,已经不属于机器人,并且完全脱离了当初原初机器人与人类达成的两条协议。因此最后他攻击了反派,保护了主角和人类的新生儿。人类即将灭亡,新的物种合成人——“机器昆虫”出现,电影的结尾,两对母子走向远方,人类回到了自己的围城中等待灭亡,而机器人走向峡谷的另一头是一片属于他们的世界。

为什么是昆虫?

为什么合成人要制造成如昆虫一般,片中也有答案。在恶劣的环境下,大量辐射中唯一生存的就是昆虫,其实就是蟑螂,拥有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电影将合成人塑造成昆虫,想必也是为了突出环境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拥有了智慧,他们知道什么才能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这种影像表达,实际上就是将合成人当成了一种真正的生命,一种属于地球大自然的生命,而非是简单的制造产品。

镜子面具,它还是他?

回到机器人作品历史长流之中,经历了科技恐惧之后,人类对科技的掌握越来越自如,对机器人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娱乐指数颇高的科幻作品取代了之前晦涩的寓言。机器恐惧并没有消除,对机器人的态度也变得多元化起来。因此我们看到了《星球大战》中两位萌萌的机器人,我们也有哆啦a梦、阿拉蕾、霹雳五号等机器朋友,也有终结者、杀神十号、仿生人主教等可怕的机器敌人。这些都是机器人形象多元化的一个表现。 机器人在科幻领域中经历了多个时期演变至今,已经发展为一套特殊的系统。进入90年代之后,机器人也是时候放下与人类的私人恩怨,考虑一下社会性问题了。那就是机器人的命运归属问题,是他还是它? 这个话题很早就出现了,早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完成之后,就有一票科幻作家在这方面比祖师爷走的还远。比如:J·T·麦金托什的小说《美国制造》,一名机器人在法庭上为同类争取应有的权利。第一任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主席哈利·哈里森的小说《对机器人的战争》中,被杂役压榨不堪的机器人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的生活。 1982年的《银翼杀手》中就将这个话题推向顶峰,片中那冷漠的人际关系和人造人(生化机器人)对自己身份认证和造物主不确定性的讨论极具超前性。比如在《人工智能》中,未来世界人性泯灭,而机器男孩戴维则成为了“人性”代表,他善良、真诚、渴望被爱,这美好的愿望直到他发现自己只是批量型号其中之一时破碎得无以复加。 而在一些作品中,创作者对机器人的态度是捧上天。科幻作家和编剧们按照完美的形象塑造了机器人的形象,他们拥有人类的一切特质,但很少具有人类的弱点。为了将人类的情感寄托在机器人身上,人类和机器人的身份来了一个对调。比如《月球》中在荒凉月球上孤独的克隆人,陪伴他的只有一台会发表情的智能电脑,当克隆人知道自己只不过是替代“真正的人”的劳动批量型号时,电脑发出了一个流泪的表情,克隆人的遭遇连电脑都看不下去了,此时人类的泪水又在哪里呢?就像《机器纪元》中的性奴一样,她可以发出各种浪叫,但其内心只不过是想要与人共舞一曲而已。 《机器纪元》可以看做是《人工智能》与《第九区》的结合体,本片的导演加贝·伊班内兹毕竟不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素质也就那样,以上命题该有的都有,能看出导演打算将所有机器人命题全部囊括其中,这样一来的副作用就是导致电影信息量太大,有些晦涩。不过本片最大的亮点——繁殖说,倒是将《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主题更加深化了许多,也可以说是在向鼻祖致敬,包括外表如《大都会》一样的女机器人,蒸汽朋克风格,上世纪20年代工业时期的寓意。要知道Robot一词最初含义是奴役,即人类的仆人。本片的表象正是如此,而深化的主题则是创造生命的价值。



2044年,起初,太阳发生了病变,突然超强的辐射,让地球上99.7%的人都死于非命。然后人类只剩下了2100万。。人类只有生存在固定的几个地方。
 
    过度的阳光,过度的辐射,该是绿色的地方,大部分是变成了荒漠,隔壁。

    没有了植物,没有了水源,人类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人因为太阳的辐射,逐渐的死去。那些没有死去的,因为食物,居住地的缺少,在不断的争夺之中死去。
  
   大气的损坏使大多数无线电通讯失效 使科技文明进入"大衰退"。没有了所谓的飞机,没有了所谓的轨道交通,没有了所谓的轮船导航。
  
   人类已经陷入绝境,人力不足,无法在外工作。正在此时ROC公司推出机器人PILGRIM7000。

   PILGRIM7000一开始,我们对它寄托以期望。
   我们依靠他建筑高墙,来抵御沙尘暴。
   我们依靠来处理家务,来减轻工作。
   我们依靠来给孩子上课,来教育孩子。
  
  曾经我们甚至希望他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沙漠问题,我希望他能够利用人造积雨云,让天空变蓝,让大地变绿。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PILGRIM7000毕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他也不是万能的。也只能做一些轻量的工作,容忍人类无法工作的环境。
  在天地剧变之下,他还是无能为力啊。。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PILGRIM7000老化的老化,毁伤的毁伤。
 
   而我们的生活,在高层的还是在高层,在底层的还是在底层。

  有人在高墙里面灯红酒绿,有人在高墙里面勉强生活,也有人在高墙里面无处可居。更加可怜的是那些在高墙之外的人们,他们在辐射下逐渐病变,在平民窟中活过一天是一天。
  
   我只是一名ROC公司的机器人保险业务员。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案子,说一个醉酒警察可以枪杀了一台PILGRIM7000。

   故事从此开始了。。。





附加:

    我们见过 终结者中 遍地人类骷髅的样子。
    我们也见过 1984 中,人人如何行尸走肉的样子。
    我们还见过末日危途中一片天黑黑,一篇荒芜的样子。
    我们还见过 生化危机,28天那种遍地僵尸,人类到处躲藏的样子。
    还有这部电影中的太阳辐射造成的人类大枯竭。



原来是奔着安东叔去的,谁叫佐罗曾经是那样的酷帅,那是一个年代的痕迹了。

影片设定,我们的未来在这部影片里仅存着一个狭小的世界,大部分地球已经毁于太阳幅射,人类为了生存创造了大批量的机器人,但聪明的人类很早就预见到机器人的速度和智力发展都会优于人类,于是创造了两个口令:
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
2机器人不能维修自己或改装其他机器人。

于是被淘汰或损毁的机器人就会被清理掉,而稍微有意识自我修复的机器人就会像在片头一样被残酷的暴头。也由此机器人公司的保险员,我们的主人公,安东叔非常忙碌,他经历了无数人类骗保以及机器人损毁事件,不知不觉中精神上非常压抑,甚至想逃开一切带着怀孕的妻子离开这里,后来为什么选择他作为机器纪元的见证人,可能是因为他见惯了太多机器人与人类之间无形的对比,感到了机器人比人类更诚实,于是比其他人类更早一步觉醒人类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灭亡。

跟所有的人工智能科幻片一样,本片的主旨还是机器人的意识觉醒,这意味着机器奴隶的反抗时代的开始,可是本片还不疾不徐的把大幕拉开,片中的人类奴役着机器人,做着各种脏活累活,甚至利用第二条口令剥夺了他们生存和进化的权利,比如片头,警察发现一个老旧的机器人在自我维修,就对他举起了手枪,可怜的机器人没有任何反抗只是举起手保护头部,并向警察求饶,最后还是残酷的被杀。为了保守机器人进化的秘密,206号机器人焊工甚至选择自焚,可在安东叔危急关头,机器人仍然站出来,放弃了自由,拯救了安东叔免遭人类的杀害,而安东叔也被机器人所感动,反过来射杀了自已无耻的同类。

整部片子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和颓废,反而给我一种无比真实的感觉,这部剧的机器人设计非常点赞,每个机器人的面罩看上去可以用楚楚可怜又呆萌来形容。联系到其他几部机器人电影《机械危情》,《我,机器人》似乎高智商机器人的觉醒无可避免,我们的旧世界终会终结于明日的新世界。

很难想像作为人类的导演,可以用一种客观到可怕的视角去告诉他的同类—我们:没有一个物种可以在地球上永远生存下去,即便是曾经创造不朽文明的人类自己,我们仅仅是地球绵长的亿万年时间中的沧海一粟,而我们剩下的时间将会在另一个关联的物种上延续下去,种族与种族生存其实是没有关联的,可是生活却是互相关联的,机器人产生于人类之手,他们本应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生活,可是最终高于我们并取代了我们,导演用一种严肃而冷静的态度来告诉观众,最后毁掉人类世界的不是高智商机器人,不是核难,也不是太阳幅射,而是人类的冷酷傲慢和自相残杀。而机器人最终成为人类的地球继承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远优于我们体力,速度,智慧,能在高度核幅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最主要的是他们继续了我们的人性,继承了我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和能力,所以最终使得这些机器人成为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唯一能接纳的主导物种,有趣的是片中三个机器人创造的第一件机器生物是机器蟑螂,因为荒漠世界蟑螂是能存活的强大物种,暗示了机器人比我们更明白物竞天择的结果。

导演还通过觉醒的机器人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寻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过一生,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所以如果你想死,就得先好好活着,得对得起你的一生。这部片子没有炫酷的好莱坞特效,未来世界也没有传统的好莱乌商业大片里的高科技金属世界,性感而裸露的美女,奔着这两个主题的而又特别讨厌动脑子的朋友们就放弃吧,因为这恰恰是一部让人陷入深深思考的电影。反而给了我一种无以伦比的灵魂震撼,至少让我在看了以后的整整两天时间都在思考如上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情节的进展,每一段的配乐都非常契合,美丽动人,引人深思。安东叔回忆小时候生存环境还没有开始变化时,在海滩上玩耍把乌龟反过来的画面可谓暖人心田,对比影片中的实际的荒漠和死亡,不禁令人无限唏嘘,导演对于环保的急切需要显露无疑。

我始终认为,这不是一部纯科幻的电影,它夹杂了太多沉重的关于种族,生活,生存,人伦等等各种话题,但总结下来,这是一部令人思考的好电影。强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