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将青春放纵,然后上路《猜火车》

导演丹尼·博伊尔
编剧埃文·威尔什 / 约翰·霍奇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 艾文·布莱纳 / 约翰尼·李·米勒 / 凯文·麦克基德 / 罗伯特·卡莱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6-02-23(英国)
片长: 94分钟
又名: 迷幻列车(港) / 定位的火车
IMDb链接: tt0117951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接受着所谓健康的青春成长路线的教育,我知道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我知道了在青春时,我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所以,我应该积极向上,我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应该养成更正派的道德。终于,我认为青春就该这样,其他的青春规矩都或多或少是畸形的。而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在《猜火车》中就向我展现了一群年轻人“畸形的”,怪诞的青春,而这样的青春轨迹无疑在我这样的“好孩子”看来是很具冲击力的。
    影片的开头是几个明显的“问题青年”的奔跑镜头,然后,是主人公一段在我看来冗长而又精辟的自述,那是一场段以“选择”开头的排比“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主人公麦克将我们认为是正当的,理所当然的生活以琐碎的,无聊的片断体现,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生活,一种令人无法甘心的生活,所以麦克决定“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而他的选择却是海洛因,并说“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于是,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为我们上演了一段放纵的青春。
    海洛因,酗酒,抢劫,斗殴,性,这就是他们的青春生活,他们放纵着,体会着其中的快感和痛苦。这部片子充满了迷幻色彩,尤其是麦克钻入马桶那一幕,本来我以为这样荒诞的镜头会以主人公从梦中醒来结束,但是导演让其很自然的过去了,这样的迷幻与现实的交织令人诧异。实际上,那个镜头似乎有着某种预示,麦克进入一个“苏格兰最烂厕所”,然后陷入一个肮脏无比的马桶,但是在马桶下竟然有一片迷幻甚至美丽的水下世界。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某些人所谓肮脏的东西之下都有在另一群人看来神奇美妙的东西,对于麦克等人来说,海洛因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物品,在片中,麦克盛赞海洛因的美妙,极力体现着这白色的肮脏物给他带来的快乐。但是,影片更体现了这些白色粉末在后来给他带来的痛苦,海洛因使他没有了性欲,使他沉迷与那虚幻的快感而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海洛因使他因一次吸食过量险些丧命;沉迷与海洛因的这群男女们无暇照顾一个他们烂性产生的婴儿,而使那个婴儿死去;海洛因使其中一人患上疾病,最终痛苦的死去;海洛因使他们在抢劫中被抓,陷入监牢。所以,放纵的青春永远是短暂的,麦克几次试图戒毒,试图回到主流的生活中,但是这不是个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在他回家戒毒那次,他在迷幻中看到那个死去的明显有些畸形的婴儿从天花板上向他缓缓爬来,带着那令人恐惧的哭声,麦克发出的那种令人心悸的喊声似乎是一种对放浪形骸青春的影射,那放纵的青春就是一种让人嚎叫的青春。他们快乐时,肆意纵情的大叫;他们沮丧时,声嘶力竭的大叫。 渐渐的,麦克似乎走上了“正规”,他自食其力,他与那个最初昏头昏脑相识的小女生看起来要认真的恋爱。但是,如果影片就此结束,那么我只能说这又是一部烂俗的励志片。慢慢的,麦克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又走入了他的生活,他对此无从抗拒,他又慢慢的恢复到了故去的那种生活中,他试图消极的抵抗,但是那些昔日朋友们仿佛他昔日放纵青春的影子在他身旁挥之不去。直到最后,他们从一次毒品交易中赚到了一万六千英镑,正如麦克所说“那一刻感觉正好”。每个人在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之后,往往会很快陷入一种沉寂。就如麦克他们钟爱的海洛因带给他们的一样,这笔钱让麦克重新对那种放纵的青春产生了厌倦。于是,他选择了背叛,背叛了他的狐朋狗友们,背叛了他曾经热衷的放纵青春。片末,他再次做出了选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选择了片头他不屑的生活方式。是的,叛逆的青春总是短暂,就入当今欧美主流社会的那些中坚分子,当年也曾走上街头反战,酗酒,摇滚,乱性,而青春之后,他们还是走上了一条社会主流认可的道路,他们重新去做那些当初他们曾经厌恶的那些事情。这是不可抗拒的轮回,又几人能够放纵叛逆到底,这样的人只会被边缘化,甚至受到主流社会的惩处,他们的生活永远只能被描述成离经叛道。如果你年轻时还认为“离经叛道”很酷的化,那么或许当你人到中年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或许你也无法忍受你的孩子去离经叛道。是的,我们都要向主流的生活方式投降,即使如麦克那样选择了如吸毒这样生活方式的人也会如他最后所说,“我能改,我要改过自新”,最后是一个阳光的结尾,麦克面带阳光般的微笑行进在阳光中,他背叛了朋友,但是这是令我看来非常兴奋的背叛,或许因为我终究是一个一直受主流生活方式教育的中国人,我急切的希望看到一个跟我年纪相仿的青年“改过自新”。
    我的青春当然不能算是一种叛逆的,放纵的青春,我一直想当个“好孩子”,在我的青春期,我甚至没有穿过一件令我的父母暴跳如雷的衣服,没有弄一个令我的父母忧心忡忡的头式,更没有在身上打洞穿环之类,我好好学习,我天天向上,我艰难的熬到了大学,又艰难的熬到了研究生,痛苦吗?也痛苦,也快乐。没有多少人对自己的青春会是满意的,如麦克,他的青春也是充满了快乐,痛苦的紧张牵扯。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去自虐般的去探讨什么青春的意义,干脆仅仅是回忆,回忆那段青春,然后上路。








Trainspotting是我看过2遍的电影,Trainspotting也是最能体现我现在的心情,最能反映青春的困惑的电影。

“We would have injected vitamin C, if only they'd made it illegal.”
(如果维生素C不合法,我们就吸维生素C.)
主角Mark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并不是为了吸毒而吸毒,生理上瘾只是一部分原因,很显然,他们吸毒,就是为了背叛世俗社会。

在他们一群小混混中,Mark属于最“清醒”的了,他看着毒品剥夺了自己的性能力,他看着毒品杀死了他的朋友,他知道他总有一天必须告别毒品,告别这堕落的生活。

影片正是在Mark沉溺于这种堕落生活与决心告别这种堕落生活的矛盾中展开的。

Mark一共三次告别这种的堕落生活。

第一次,Mark满怀信心的把自己锁在一间空房子里,并煞有其事往门上歪歪扭扭地钉上木板,准备足了一切一旦毒瘾发作而需要的东西,食物,饮料,色情杂志,音乐唱片,电视机。导演在这一段的处理上可谓高明,对于Mark戒毒的前期准备叙述详尽,而对于Mark戒毒的过程,并没有任何交代,而是把镜头直接跳到那一幕:本来门上那些歪歪扭扭的木板现在同样歪歪扭扭,只不过都掉在了地上,这种黑色幽默式的镜头恰恰最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Mark的第一次戒毒就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第二次,Mark由于吸毒过量被送进医院,而后被父母接回家强制戒毒。这一次,我们看到了戒毒这一残酷的过程,Mark产生了强烈的幻觉,他看到带着脚链的Spud,在床头唱歌的Diane……最可怕的是那个已死去的婴儿,在天花板上爬,爬,爬,慢慢地,扭转过头来,一张臃肿的发青的脸,看着Mark。每一个幻觉,就如同梦魇一样,一刀一刀割伤Mark,任凭他撕心裂肺地惨叫。但这一次,Mark几乎成功了,他在房产公司找到了一份房产中介的工作,他自己在外面租了房,他能够自食其力了。可是,Begbie和以前那群狐朋狗友的出现又一次打乱了Mark原本已经平静的生活,他再一次被拖下水……

第三次,Mark决定一了百了。他们那些小混混撞到了一笔大生意,赚了16000英镑。Mark决定背叛他们。他卷款而逃,只留给了他的好朋友Spud应得的那一份。一路上,Mark微笑着,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大步向前,重新开始选择生活……

影片给我的思考远没有结束。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big fuckin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k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a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e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pish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rself.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人生也许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有人选择平庸,有人拒绝选择平庸。有人选择世俗,有人拒绝选择世俗。影评开头的这一段choose,Mark选择not to choose, Mark选择毒品。而到了影片结尾,Mark选择了工作,家庭,生孩子,大电视机,洗衣机,买房,吃零食,朝九晚五……Mark从“拒绝选择”变为“选择”,Mark选择过平常人的生活,Mark选择回归世俗社会。而Mark和他那些混混的先前的生活,并不能简单地看成颓废和堕落,而是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背叛。这从Spud的那场面试,以及“We would have injected vitamin C, if only they'd made it illegal.”这句话和其他许多地方可以看出。

这是否意味着,任何年少轻狂的叛逆,任何放纵不羁的性格,任何年轻时的美好理想,到最后都要如同肥皂泡沫一样,一戳就破呢?

是否每个人最终都要过上世俗生活?是否每个人都要回归曾被自己唾弃的世俗社会?是否每个人的青春都要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呢?

我只想说一句话,为残存的理想而奋斗。






年少读书的时候,你有没有逃学的冲动?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一两年,有没有愤恨社会的倾向?当然最后你还是会毕业,哪怕每一门都得0分,你的家庭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帮你完成一些社会需要的学历,你的家庭总是在你的身边。当然你最后还是觉得要投入地找一个工作,然后立足脚跟,然后筹划买房筹划结婚筹划下一代的未来。这不是故事,这是全世界每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的正常生活。这句话很残酷,因为无论你是张三李四还是王麻子,都不重要,所有人过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在这个普遍规律下,你的名字重要么?世界认识你么?世界不多也不少你一个人。
所以《猜火车》自1996年首映至今,仍盛传不衰。它用现实和魔幻两种手法完美结合,演绎了以上所概述的青春叛逆到回归世俗社会的心路历程。

一方面,掌握话语权的人对这部影片的结尾很满意,虽然中间对吸毒过于真实的表现让人心猿意马。另一方面,年轻人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的过往,找到了青春呼吸的共鸣,并且,还有一部分人觉得给他们指明了道路,最终,他们还是应该要融入社会新陈代谢的洪流。

如果我们执著于影片中的细节描写,或者真的要支持以上的观点。吸毒的一系列场景出现时,有那么一瞬,我的心里也涌动了一丝丝的向往,诱惑的气息似乎也渗入了我的心里。但是很快我就将它像厨房里面的小强一样狠狠拍死了,只差没有像痛打落水狗一样蹂躏。吸毒是不对的,对吧?但是: 生活、 工作、事业。家庭,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电动开罐器、低胆固醇、牙科保险、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政府提供的低价而体面的住宅、、朋友。 休闲装、配套的旅行包、 用分期付款买回同系列织物做的三套件西装、某个星期天的早晨问自己我这是在哪儿呀、坐在那张睡椅上看让脑子发木脑浆被挤成稀屎状的体育节目,一边往自己嘴里塞垃圾食物。在这一切的末尾烂掉,最后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家里遭儿女唾弃,当初你生出他们来代替你,现在对这些自私的、满不在乎的小子们来说,你只是一个老厌物。这些名词拼凑在一起,就是你一生的全部,听起来,是否有狗延残喘的味道?生活没有任何美感,你就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员,按部就班地生老病死、拥有失去。

总有那么一个时候,你会想:但我是谁啊?我会想去做那些事情? 我为什么不可以不选择这种生活,选择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这种想法完全可以归结为人之常情,特别在那个骚动不安的青春时光,需要太多的事情来放置无尽的活力和青春的热情,还有,摒弃那陌生庸俗的主流世俗世界。

他们选择了海洛因。当然我开始就说了毒品是不对的。他们自己说“你吸毒,烦恼只有一个:帐单。不吸毒,就会有一堆烦恼”,他们也知道吸毒只是让人逃匿的方法,而不是救赎的道路。可是他们不知该怎么选,“ 当苏格兰人最衰了,我们是最低贱的,地球上的人渣,文明世界最不幸,可怜...卑贱,可悲的垃圾。有些人恨英国,我不恨,他们只是烂罢了,而我们则被烂老二殖民,连像样的文化都找不到。被他妈的烂老二统治,是很衰的,就算有全世界最新鲜的空气也没用。”这一些愤怒的言语背后,是不是也有些哀社会不幸的成分?是不是也有一些无从选择的悲哀?在谴责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承认,他们觉醒在社会的边缘?

“如果维生素C不合法,我们就吸维生素C”很多人看到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彻底支持影片的结尾了。他们觉得这是一群没有脑子的叛逆者,没做过一件像样的事,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年少的时候你也做过吧。老师不让你上课看小说,不让你跟女生传小纸条,也不让你打架……老师和家长一转身,以上的事情你通通做尽。你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反对的乐趣,还是因为被禁止的东西所具有的那种遥不可及的乐趣,或者,是为了引起某种注意,还是你压根就不屑这一切。如果没有开头,没有情节,我会相信这是一句很傻的傻话,就像“如果人生下来是要活的,那我就去死”一样无聊。可是面对他们不原意妥协的生活,这无非是一种抗争的姿态。不过稍稍年少气盛了一点,非常类似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甚至命运都非常类似。“竹林七贤”的做法,在遥远的岁月里,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他们最后,有些人入世,也有些人颓废到死。

他们当然上升不到“竹林七贤”的高度,他们甚至还需要一个比他们小很多的女孩子点醒“ 你不会愈来愈年轻,世界在变,音乐在变,连毒品也在变,你不能整天在这儿,梦想毒品和伊吉波普,关键是你得找到新东西”。是的,当你选择了一项错误的救赎方法时,还不如不选择。被一大群你鄙视的人唾弃,还不如变成你自己鄙视的人。这样你可以自己唾弃自己,你不是早就这样做了么?

主流社会的人群,行走在大街上的人、司机、父母,不是冷漠地执行着社会螺丝钉的任务,就是强硬地企图改变他们的特立独行,每有任何温情脉脉,是的,就算他们呼吸着世界上最好的空气也没有用。所有的恐慌还是要一己承担。

从这里,影片的目的似乎就渐渐明朗了,这个放浪形骸的青春背后,是对社会的失望和指责。工业的发展,带给人们太多的心灵残渣。而对于青春的涌动,相信导演竟还是有些许怀念的。比如那些恣意而为的话语,从颓废不堪的人口里说出来,却字字惊人。
“性成功者,会自动隔离失败者”这句话,放到任何行业任何人群都是适用的。

“有那么一会儿,感觉真棒,好像哥儿们又是一伙的,那种时刻,叫你打从心底感动”其实行这句话出现的时候,青春差不多就该散场了。因为你一定也在好友多年后重逢的时刻有这么一点感动,但是事实上,很快你就发现你们之间的差别。因为“有些人入世,也有些人颓废到死”。

我相信全世界每个角落的年轻人都可以从影片中找到似曾相似的自我。吸毒,只为一种极端的抗争手法,而不是唯一的救赎方法,也不是影片要宣扬的。但是一群放弃社会的年轻人中居然可以嗅到青春气息,已经弥漫半个世纪。

或者你曾经经历,或者你正在经历,或者您将要经历,都该去看看这部影片,并且最后当青春渐渐消逝,你都会:
 “我为什么那么做?有一百万个答案,但全是错的,原因是我根本就是个坏胚子,但那会改变,我要改变,这是最后一件坏事,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已经在期望了。我会跟你一样,工作,家庭,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贷款,购屋,休闲服,行李箱,三件式的西装,DIY,猜谜节目,垃圾食物,孩子,公园散步,朝九晚五,高尔夫球,洗车,运动衫,阖家过耶诞,养老金,免税,清水沟,只往前看,直到你死掉那天为止”
6/21/2007 4:36:21 PM









《猜火车》是英国一部倍受争意的片子——有人说它“引人吸毒”。大约这片子中没有苦口婆心的家长式人物在里面,没有道德的矛盾冲突,没有世纪末的大审判,而是零观点的方式记述,在一个阴暗的公寓里一群这样的青年,你清楚的看到毒品是怎样溶解,加热,吸嗜,他们做AI脱衣,全裸,高潮,一下子拉近了你和他的距离,直视,直视!也许你还耽心背后突然出现你的班主任指责你,而他们却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下享受极乐世界。他们吸毒,他们滥交,他们暴力,他们打劫,一点掩饰也没有的堕落,一种非常灰暗的生活,在导演黑色的幽默中,变得如同怪味豆一样,说不出的滋味。你可以直接对他们说:不!视其为异类。你也可以满怀理解,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做了你没做的事——彻底叛逆!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你不能在海洛英中逃避太久!”猜火车的青春,终会完结。我们的青春是怎样结束的?还没有吗?你仍在选择不选择吗?
同事说过完二十岁生日那天开始就觉得自己老了,以此为标准,我早已失去了青春很久了。不过我总觉得自己还是青黄不接。我搞不清楚自己是固执幼稚还是通透清高。每一天醒来都听到,时间在外敲打我的窗户,我似乎欠了一些债,虽然把帐单扫进抽屉,视而不见,但内心知道,赖不掉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我一定活得比我的父母高明,选择不选择他们给我的生活;我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选择不选择适时出现在我周围的伴侣;我不要因一个月几百块向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媚笑,选择不选择工作,这个世界常态是虚伪无耻,那我选择不选择常态的生活——如果颓废有理由的话,这便是理由。

然后,一天你发现,就算你拒绝,你放弃,世界还是没心没肺的存在,而你却被抛弃,不会因为你不承认改变你的失败,如同瑞奇一样,你要再次背叛,背叛叛逆的生活,重归正路,要去接受虚妄,接受平凡,你不可以不选,因为你不可能永的青春,你不可能不长大,只有死去的,才永远十八岁。活着的,是要选择——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归类起来就是要被这个社会接受,肯定!

青春的意义就是一种虚掷,一种否定,
而圆熟的过程是一种务实,一种修正。

否定的否定却不是肯定,生活不是数学
背叛的背叛也不是回归,什么都会变,包括结论。
因为什么都会变,所以一切置疑都有意义
一切置疑后人们都会找到他们的真理,也许不是真理,而是近似真理。
真理让人安宁,不是吗?如同坟墓。每个人都奔向它。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