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人类命运大议题
原作名: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译者: 林俊宏
出版年: 2018-8
页数: 353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92098
还是那个尤瓦尔.赫拉利,还是那样丰富的知识、犀利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开阔的视野,只是关注的重点从人类从哪里来(人类简史),到哪里去(未来简史),转移到了人类当今需要关注的“大问题”。历史上的人类,主要面对的是饥饿、疾病、暴力、战争,虽然发展的道路非常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而现在的人类,面对着排山倒海般的信息轰炸,让人们真伪难辨、无所适从;环境日益恶化,而所有国家却不能勠力同心;人类掌握着毁灭世界的终极杀手核武器,而民族主义却在日益抬头;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有可能让普通人失去一切社会地位,变得无足轻重;自由主义逐渐衰亡,而人们还找不到未来发展的道路。相比于历史上的人类,现在的人类,虽然不再需要担忧基本的生存,但面对的是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可一旦跌倒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但此“简史”却不是彼“简史”。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21世纪的21个人类命运的议题”,这才是真正的题目。这本书是作者演讲和文章的合集,并非«人类简史»或«未来简史»那种系统的学术论证。而出版社无耻的将其命名为“简史三部曲”,明显是为了蹭之前两部书热卖的流量。但是,以尤瓦尔.赫拉利的实力以及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这种低劣的形式,而让真正的读者感到不舒服。
在书中,尤瓦尔.赫拉利不吝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会受到外界猛烈的质疑。
对于科技颠覆的担忧
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会让大多数人类不再拥有经济价值和社会力量。人工智能不仅能在机械性的工作中取代人类,而且很有可能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同样取代人类。未来人类的工作领域会越来越缩小,如何安置大批的失业人员,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精神上抚慰他们,将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
生物技术的进步则可能将经济上的不平等转化为生物上的不平等,有钱人可以改造自己,成为超级人类,未来的人类社会可能会出现少数的超级人类统治绝大多数普通人类的局面。
人的生命就像是一场由一串的抉择构成的大戏,在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主的选择者和决策者。但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决策,未来决定这个世界的,可能不再是我们的意志而是算法,这可能会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
对于自由主义衰落的担忧
尤瓦尔.赫拉利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自由主义的支持,认为自由主义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社会形态。但是,自由主义的故事,是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如果未来成为了生化人、网络算法的世界,自由主义的故事要如何有意义的讲下去?
而且,自由主义需要配合经济的增长,才能平息社会和政治冲突,也就是说,为了让每个人能拿到更大的一块饼,这个总饼需要越做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民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导致民族主义日益抬头,自由主义节节败退。如果人们放弃了自由主义,世界将会走向何处?
对于政治环境的担忧
面对环境的压力、技术的颠覆、战争的威胁,人类只有放弃争议,走向联合,才可以彻底应对这些问题。而目前全球“文明冲突”却有加剧之势,英国、俄罗斯、美国日益走向孤立主义,而民族主义大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面对环境压力、科技颠覆等问题各有各的小算盘,不肯勠力同心,反而进一步加剧危机。
尤瓦尔.赫拉利对宗教的局限性和虚伪性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几乎就差说是骗局了),而对世俗主义的崇尚真实、同情心和平等原则等优点进行了肯定,同时对于以宗教纷争和文化冲突带来的恐怖主义、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等进行了批判。作为一个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诚实的面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和贡献,犹太教的缺陷,并批评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造成的,这一点不得不说他非常勇敢,很有可能在他的祖国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对于信息化社会的担忧
对于信息化社会,尤瓦尔.赫拉利表现出了很大的担忧。未来的霸权,可能是数据信息的霸权;未来的极权,可能是通过信息网络对于每个人进行深度监控的极权。当“在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一个让人类重新融入的全球社群?我们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获得自己真正需要并有用的知识?科学家、企业盒政府都想侵入我们的大脑,我们该如何应对?
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心智
这一点感觉像是尤瓦尔.赫拉利的“私货”,关于人生,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多的相信自己的心智,而不是更相信各种讲述的高尚的吸引人的“故事”,颇有些“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意味。同时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为“冥想”打了软广告,推荐大家使用冥想之类的方法了解自己的心智。
全书一共讲述了21个现实的人类社会议题,有些关乎生死,有些关乎未来,有些关乎文化,轻重缓急各有不同。智人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主要原因是具备了虚构故事并让所有人相信的能力,而当今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人类已经对各种旧的故事失去了信心,而新的故事也难以为继,人类迫切的需要一双慧眼来看清我们的未来,以指导我们继续前行。
预定了这本书,想必会满意,至少也是颇值得一读。毕竟《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震撼到我了,作者的学识和洞见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人家书名明明是《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你翻译的副标题《 人类命运大议题 》也就罢了,非要凑热度“简史”再弄个《今日简史》吗?还宣传 “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会不会有点不厚道?
这本书的结构、定位等和《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显然会是不同的,不然作者自己也会搞三部曲,而不是另外起个名字。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翻译成《21世纪的21堂课》低调务实一点多好。可惜中信出版社毕竟还是逐利的重营销的公司。
2018年10月21日更新:已读。确实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尽管不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那般有冲击。
最近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中的最新的一本《今日简史》,和前两本一样,语言幽默流畅,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可读性很强。虽然这本书花很大篇幅讨论了许多当下时事,但我更感兴趣书中关于人类社会近期未来的讨论,尤其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未来的工作和儿童的教育。
“稳定”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未来世界要求我们拥抱未知、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先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就算在15 岁的时候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你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么和大城市贪婪的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的问题。
在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当然,就算到了50 岁,你还是会在种稻、谈判、处理冲突这些事情上学到新知,但都只是对已然千锤百炼的能力做点微调而已。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
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15岁的时候,人生充满变化,你的身体在成长,心智在发展,关系也在深化。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如此新奇。你忙着自我重塑。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新的愿景在你面前展开,整个世界等着你去征服。
但到了50 岁的时候,你不想改变了,大多数人也都放弃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这辈子能看的、能做的、能买的,好像也就那样。这时的你更喜欢稳定。为了手上的这些技能、职业生涯、身份和世界观,你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并不想重新来过。为某件事费的心力越多,放下它、为新的事物挪出空间也就越困难。你虽然还是可能喜欢有些新的体验、做些小的调整,但对大多数50 多岁的人而言,并没有准备好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
所以想跟上2050 年的世界,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照顾孩子、追求意义,也许会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工作。
《未来简史》里预测,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把人类赶出就业市场,99%的人类将变得无足轻重,沦为无用阶级。也许未来科技发展迅猛,很有这些无用的大众什么事都不做,整个社会也有能力喂饱这些人,让他们活下去。然而,什么事能让他们打发时间,获得满足感?《未来简史》给出的答案之一:可能是靠药物和电脑游戏。因为比起了无生趣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刺激,诱发更多情感投入。
《今日简史》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扩大“工作”的定义。“目前有几十亿个父母照顾着孩子,邻居照顾着彼此,民众组织着种种社群,这些活动都有其价值,但都不被认可为“工作”。或许我们应该改变一下观念,意识到照顾孩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挑战的工作。这样转念之后,就算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所有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的工作,也不会出现工作短缺的状况。”那谁来考核这些新认定的“工作”,并为其付费呢?
“一种做法是全民基本收入( universal basic income,UB)。全民基本收入认为,政府应该对控制算法和机器人的亿万富翁和企业征税(因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再用这笔税金为每个人提供足以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贴。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因失业和经济混乱而产生的贫穷问题,也能保护富人不受平民主义的怒火洗礼。”
也许有了生活的保障,对人类来说,对于意义的追求,将有可能变得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如果结果发现是生育和人生没有意义呢?)。
放眼未来,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而不是灌输知识。
“我们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 语言编程、学说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 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如果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在持续更新、技能很快过时,灌输知识的意义何在呢? 那我们该教什么呢?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说得宽泛一点儿,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教师最不必给予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人们需要的是区分、解读、整合信息的能力。学校应该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创造力、重塑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填鸭式及应试教育,埋没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我相信靠考试培养不出真正的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创造力、重塑自我的能力。但是我希望我能够做到:
1)鼓励他尝试一切。尝试各种玩耍的方式、兴趣爱好、学习方法。
2)带他看到更大的世界。不管是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和他人交流,让他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选择。
3)以身作则,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他一起读书,一起学习新技能。
4)给他温暖的陪伴。让孩子阳光快乐的长大。
李一诺曾在文章里提到“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生命成长方式。家长和成人要做的,不是灌输者、服务购买者,而是成为赋能孩子的生命教练。”希望我们能和孩子一起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一起成长的路。共勉。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