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燃与苦交织,棒球与人生之味《棒!少年》

 棒!少年

导演许慧晶
编剧许慧晶
主演马虎 / 梁正双 / 张锦新 / 孙岭峰 / 郭忠健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12-11(中国大陆) / 2021-01-12(中国大陆网络) / 2020-07-28(FIRST青年影展)
片长: 108分钟
又名: Tough Out
IMDb链接: tt12630622









初知《棒!少年》,是因为它在今年的FIRST获得了超高的口碑评分、拿下了年度最佳纪录长片奖,被一票影迷誉为“年度纪录片黑马之作”。

《棒!少年》为什么能触发不同层级的观众相同的共鸣?起初,我的猜想是棒球少年们意气风发的那一番“燃”。毕竟本片选择将镜头聚焦于北京市郊的一座棒球少年训练基地,标准的体育题材纪录片视角。

而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体育题材纪录片,确切地说,它更关乎于生存处境与人生选择。球场之外远比球场之内更精彩,也引发了我另一些层面的思考。

影片开始于河北农村一片乱石林立的孤凉山岗上,坐在山顶远眺的男孩小双,即将踏上前往北京的“棒球征程”。他的大伯带他去给他的父母扫墓,临了不免嘱托一句:“你好好地干,再也别回到我们这个地方”。镜头随之切转,本片的另一个主角——来自宁夏的马虎,一脸疲惫地出现在观众面前,神色恍惚地迎接北京的夜与昼。

寥寥几笔的开篇,就精准地埋设下了整部影片的前提,我们很快便会意识到:在这座棒球基地里,每个稚气的孩童身上,也许都藏着一段叫人不忍聆听的沉重苦难。接着往下看,你会更加惊讶于,苦难将轻易、简单地被这些孩子们脱口而出,仿佛这些过往都已化成不再发疼的伤疤。

性格有些忧郁的“乖乖仔”小双是个孤儿,家里因为养不起他,把他给卖了,买家却因“个头小”的理由把他“退货”,他的双胞胎哥哥代替他被卖掉。而被视作无用之人的他,差点就被家里给埋了。小双看起来比谁都温柔、内向,心里却总是杵着一股劲。

过分外向,甚至显得有些“调皮”的马虎,同样有个不幸的家庭。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离家出走,外加父亲的不管不顾,让他的童年蒙上太多的阴影。而掩盖这些阴影的方式,就是给敏感的自己塑造一个坚硬的外壳。来基地后多次失控的表现,仿佛是他在集体中寻找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家庭不完整、身陷困境、需要帮助;年龄7岁到9岁;身体健康——这是强棒爱心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立下的“天使救助计划”选择孩子的标准。孙岭峰18岁时就入选了国家棒球队,一直打到2010年退役。退役后,他做过江苏省队的主教练、运营过中国棒球联赛,心里仍怀揣着一份要在中国棒球界发光发热的情怀。

当然,这个基地的由来并非“情怀”二字这么简单。他在片中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与金钱成本,从全国各地拉来这些挣扎在贫困线的孩子们,培养他们成为“棒球少年”的原因:

对于这些孩子们而言,在贫困的乡野和破碎的家庭里,即便能勉强生存,也难以拥有常人眼中“像样”的生活。而来到北京,别的不说,首先解决的就是温饱与生计问题,基地给了他们一个报团取暖、集体生活的家。

其中有天赋练得好的,日后有机会能成为专业的棒球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进不去的,也可以通过比赛,拥有免试就能上大学的机会。假如练得还不行,这些孩子至少也可以在成年后转化成棒球行业里的员工,拥有清晰的职业之路。这些归宿显然是原先的孩子们想都不敢想的。

于是,这些“已识愁滋味”的少年们,他们实际上是被提前安置好了人生方向。棒球在中国是一种较为冷门的“精英运动”,在他们身上却得到了相反的答案:对他们而言,来到这里,棒球就成为了自己命运的跳板,是脱离生活的苦海、努力挣扎着游向另一个阶级的可能。

棒球,是他们来到命运的岔路口,几近于唯一的“好出路”了。

面对基地里埋藏的这一复杂现况,《棒!少年》的导演许慧晶采取了较之于一般性的纪录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模式。表面上看,这部纪录片采取的是标准的人物驱动型叙事,驱动影片前进的力量显然来自于小双与马虎这两个“互补”式人物的双线成长,兼而展现出棒球少年的群像生活,看似所有的切入点都是围绕着人物渐次展开。

但与此同时,社会问题总是会如“打游击”一般出现在片中各个叙事节点上,让观众意识到小双、马虎与其处境的复杂性,并从他们情绪起伏激烈的日常生活里发散出多个层面的议题——包括对强棒爱心基地运营方式与工作方法的观察与反思,中国城乡图景的迁建变化,棒球与人生命运的关系等等。

这些在叙事中不断游动着的发言位置、视角切换,常常以硬切的剪辑方式快速地将零碎的信息点抛出,灵动且充满巧思。这让它在叙事的切面上显得更为宽泛、散落,着力的点也更多。

《棒!少年》以此清醒地提示着我们观众:即使纪录对象是一群简单纯粹的孩童,他们身上也可以暴露出诸多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去关注的问题。

来自社会现实的阴影,确实在少年的身上随形。在片中,马虎的成长线比小双更为清晰、完整,性格的张力也更引人关注;但我却着实更关注于那个常常在角落里沉默寡言又心思细腻的小双,并因他而心痛了好几次。

《棒!少年》最让我百感交心的时刻,就来自于他们最后在美国比赛时输球后的一幕——小双哭得情绪崩溃,马虎拿着汉堡上前安慰,却进一步引起了他的自责。他懊恼于自己辜负了所有予以帮助的人,当马虎进一步和他说“之后有的是机会”时,他说出了令我震惊的一句话:“机会只有一次”。

令人难以想象,这句如此决绝的话,出自这么小的孩子之口。而也正是在此刻,影片此前不断构建的“宁夏与河北的乡下 - 北京 - 纽约”这一对仗严密的“三城记”结构,被推向了情感上的顶峰。

我们会突然发觉,无论是小双还是马虎,他们在经年累月的训练后,都早已不是自己初来基地时原本的样貌。在城市中,棒球运动的燃、学校教育与集体生活的优越,改变了他们;最后漂洋过海到光鲜的纽约,在那里生活、比赛的时光,也改变了他们;而回到家乡,回到自己原先的家庭中,那个连破败都难以形容的环境里,三方图景之间的巨大落差,窘迫、贫瘠的现实又一次压得小双透不过气。

棒球与人生的关系,在小双此后的抑郁与痛苦中变得无比扎心,他的面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这道开放的难题也在影片的最后摆给了观众。

令人欣慰的是,《棒!少年》所拍出的运动之燃,并不在于棒球训练过程里的“自然而燃”;所直视的现实之苦,也并不在于少年们身世的苦情。这些层面之上,它更想让观众真正看见的,是这群少年他们奋力改变自身阶层处境、“叫板命运”所迸发出的冲劲,以及需要忍耐的艰辛。

棒球少年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要选择棒球作为一生的志业,那么遍体鳞伤、擦掉血泪、伤口结疤的日子也才刚刚开始。但也正如只有食用苦楚之物方可体验的“回甘”,在这条他们改写自身命运的必经之路上,苦终究会成为成长的馈赠。

燃与苦交织,才是棒球与人生之味。







看的首映礼,导演说本来采访了六个少年,但是另外四个形象没有立起来,只有小双和马虎这两个人的人物性格立起来了,所以最后选择以他俩为视点展开此片。

本文我就想谈一谈,为什么他俩是最适合作为这部电影的切入点的。

马虎与小双的性格呈现为两种极端,马虎身上体现着人类原始的状态:攻击性极强、不讲卫生、无法受学校束缚、说话肆无忌惮不顾及他人感受。小双则会给人一种受过良好教育的错觉,他是优柔寡断的、温文谦恭的,换种说法,小双懂事得令人心疼。

关于马虎,有两个细节挺打动我的。第一个是,在他到处惹事之后,老师想让他与另一个男生和好,他主动把手伸了出去,但是那个男生绝不肯伸出手,马虎喊:“是不是哥们儿,是不是兄弟。”

第二处是,大家在美国比赛的时候输了,小双崩溃大哭,但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陷入到悲伤情绪里的人,他递给小双薯条汉堡,并且像个大人一样安慰小双。

我之所以对这两处细节印象颇深,是因为,就在我以为马虎他挑事、打架是在启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让他人来犯的时候,我发现我理解错了,原来这是马虎的社交方式,一种极其原生态的社交方式。

就像在非洲一些原始种族里,打架、角斗成为一种交流的语言一样,对于马虎来说,这也成为他与这世界交流的语言。

得是受过多少伤的人,才会如此自然地把攻击当成友好,笑呵呵的咒骂,抗拒所有与文明接触的机会,心甘情愿地“返祖”?

马虎脱离了他原生的环境被教练带进现代文明的时候,给我一种被狼养大的孩子重返人类世界的恍惚感。

分房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马虎睡;在学校时,大家都嘲笑马虎身上的恶习,他被这世界遗弃了,在他这个年纪,他绝对想不通自己为何与大家格格不入。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该受基础道德教育的年纪,他缺失了这一节,现在养成的这一切就十分难改。而因为他没有改掉本该改掉的人类本性,所以在那些人格已在道德的扶持下完成初步改造的孩子里,他的野蛮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马虎对于他人的态度他的反应也很纯粹:啰嗦什么,动拳头就是了。

影片里他直接说,自己现在打不赢教练,有天等他有本事了,他也要把教练给揍了。

这让我想到之前听朋友说,她去乡下支教,本是带着献爱心的初衷去的,结果目睹的情况是,孩子们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打架生事,上课和老师叫板。

“他们给我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我那朋友说,“就好像反正这个世界也不要他们了,他们随便怎么生长都可以。就像无人区的树一样长得歪七扭八。”

马虎还算幸运遇上了这群愿意管他的人,但是无数个像马虎一样的弃儿,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人生?而他们的人生有多少人会在意?小人物的生死有时候还不如一只蚂蚁。

另一条线里的小双,父亲在他出生前就死了,母亲跑了,他一直被几个伯伯拉扯大,本来有个双胞胎的哥哥,但是家里太穷,就把他双胞胎哥哥卖了。

小双说,一开始想卖了他,但人家嫌他太小了,才买了他哥哥。

影片里,不管是从他伯伯嘴里,还是从他自己嘴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对寻找哥哥的迫切渴望。

其实寻找哥哥,更深层的意义是想寻找失落的亲情。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的伯伯们也许对他很好,但那毕竟是把他当作客人的好,小双也许从未把自己当成这个家的主人。他也许总是赔着小心的,就像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一样,做什么都得看人眼色行事。

在伯伯眼里,他也许是太懂事了,但压在心里的太多,总会有压垮的那天的。实际情况是,在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交代了小双抑郁症的情况。小小年纪里,这份懂事下潜藏着多么痛心的沉重。

他累,所以他肯定特别希望有一个能让他不用那么懂事,不用那么听话的人,希望有人能让他任性和撒娇,有人能无限制地爱他,这个人,就是如戈多般存在的哥哥。

影片最后是以小双收尾的,无垠的旷野,小双喊他大伯回家了。可是回哪儿去呢?好不容易盼着小双要出人头地了,他却主动选择了退出。回到这大山里,他们再不会改变命运了。如果不去打棒球,总有一天小双也会像他们一样,每天撑着张黝黑而苦难的面庞,直视这世间最公平而最毒辣的太阳。

但是小双真的累了,因为太过于懂事,所以成功于他而言显得极其重要。也许在父母面前,一个孩子不用急着谈报恩;但是小双在伯伯们面前,在师父师爷面前,他是客人,一个已经得到了太多却没有回报给他们什么的客人,现在好不容易回报的机会来了,只要赢了比赛,他就能回馈这些人的厚望,但他输了。他害怕,害怕这些人把他当作没用的、索取无度的、不懂事的,客人。

太沉重了,他负担不起。

我想,他在输掉比赛后波涛汹涌地大哭时,他一定特别特别希望那个哥哥能从这世界某处飞奔过来,给他一个拥抱吧!

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不存在啊。

疲惫了,只有回来;回来了,就再无走出大山的可能。

所以小双不知道这里面的残酷,他们也不知道小双心里的失落。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大伯就坐那抽烟,不肯回头看他。

怎么回头?

最后我想再谈一点,就是影片里女性形象的缺失。首先,小双的母亲为何在生下双胞胎之后选择出逃?会否有一种可能,他的母亲其实是被卖到大山里去的女人?而且小双只有伯伯,伯母呢?姑姑呢?她们在哪里?其次,影片只讲了这群少年通过体育运动获得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潜藏在这可能性背后的,是这群少年的监护人的需要,他们需要男孩立业,又恰好遇上了这群想做公益的教练们,供需关系平衡,机会才送到这群男孩的面前。而山里面的女孩子呢?更残酷一点,女孩活下来可能都是奢望,更不要提去搞体育拼事业什么的。

所以为什么行文至此,我没有像其他影评人一样去谈这部纪录片的快节奏剪辑,或者说体育运动的热血拼搏的精神或者公益事业的伟大力量什么的,我觉得,最让我无法走出的,还是贫困本身遗留给贫困者的千疮百孔的印记。

就像《寄生虫》里所展现的那样,有钱人之所以善良,是因为他们有钱。马虎和小双如果有个稍微幸福点的出生,他们性格必不是这样;如果山区的人不是那么贫困,那么女性形象也许不会那么缺失。

说起来挺可笑的,写到这我的结论竟然是,我们希望的是陷于贫困囹圄的孩子们能先有完善的人格,再改变贫困的命运;但实际情况应该是,有钱得先于他们人格健全的进行。






在很多预设中,《棒!少年》会是一个苦情励志的故事,一个青少年正能量燃片,一个中国的“甲子园”,大陆的《KANO》,一群咸鱼的成功学……

不,《棒!少年》不是这样的电影。

尽管早就知道故事梗概,也早就看过别人的影评,《棒!少年》还是扎扎实实的突破了我的各种预期。也值得整理下前前后后的思想,再聊多一点。

强棒天使项目

《棒!少年》取材背景是中国第一支公益棒球项目——“强棒天使项目”,该项目由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与时任中国棒球协会常务副主席李高潮、中国棒球协会青少年委员会主任张锦新等爱心人士发起,联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共同推出,主要针对困境儿童进行公益救助,主要资助对象为全国范围内 7-9 岁困境儿童。

被资助儿童以集中培训的形式,通过专业的棒球技能获得职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就业机会。截止到 2020 年11月,项目共资助困境儿童80名,共有 67名儿童在基地参加集中培训。他们分别来自全国9个省市地区包括6个民族。其中男孩 41名,女孩 26名。年龄最小的 7 岁,最大的 14 岁,其中少数民族占 75%。

主角之一马虎,就来自宁夏西海固,是张承志笔下陕甘回乱被镇压后的流放地,历来民风强悍不羁。在故事中一晃而过的,还有藏族等少数族裔的孩子。在影片播出后也有媒体关注了强棒天使队来自大凉山彝族的女孩。

另一个主角梁正双,来自河北农村,父亲病逝母亲出逃,留下出生不久的双胞胎兄弟,更健壮的哥哥送了人,留下他与穷困的伯父生活。

从贫困地区募集队员的做法,在中国体育界并不稀罕。国内也有不少招募贫困球员的棒球队,但是只看贫困条件,不问身体素质的,据说强棒天使是第一家。这一点也是这个故事值得书写的地方。

中国棒球这几年

看电影时想起了12年前的2008年北京奥运,万年亚洲老四中国国家队延长局8:7逆转胜中华台北队,夺得中国棒球奥运史上首胜。本来这场比赛之前的几场比赛,中国队拼尽全力还是输的很惨,中华台北是唯一有胜算的一局,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中国队紧咬着不放,居然打进了延长局,然后突如其来逆转,当年真的在办公室里被惊到跳起。全国所有棒球爱好者应该都炸裂了。

虽然在当天央视体育新闻播报里只占了一条滚动新闻,对于所有中国棒球人和爱好者来说,不亚于整个奥运会最有价值的一战,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队最最难忘的一场比赛,随后的2009年WBC,中国队再度完胜中华台北。这是中国棒球最高亮的时刻。 稍微聊几句这几年对中国棒球的个人体会。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保证准确哈 中国棒球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还是有一定市场,尤其在大学和军队等体系内,人气不输篮球,中国棒球的国际排名应该也远好过中国足球的国际排名,只是受限于棒球规则、运动场地等限制,解放后渐渐衰弱,民间发展一直欠缺火候。

尤其对比东亚地区棒球运动根基深厚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中国棒球的基本盘子太小,所以即使不断进步,还是坐实亚洲的万年老四。

中国职业棒球最好的时光大约是2000年至2008年。因为北京奥运,体制内资源加码多少雨露均沾,开放的大环境又引入了不少外资机构支持。在上海浦东建起的新棒球场以日资公司康贝命名,cbl联赛的赞助商有佳能等。2008年之前,Cbl联赛发展向好,最好的时候,电视台有联赛现场直播,现场有售票观赛和观众互动,还曾请到安达充为cbl绘制过宣传图。

正因为有此前数年的积淀,才会有后来奥运和WBC的胜利,也只有了解这些背景,才懂得这两场胜利的珍贵,以及之后中国棒球被荒废是有多可惜。在电影院里想起这些前前后后的事情忍不住想哭。

在北京奥运开幕前,棒垒球已被宣判取消奥运资格。2008北京奥运是最后一届有棒垒球的奥运会(至少当时是这样。)这意味着棒垒球在中国体制内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

两次历史性的胜利,不足以扭转中国棒球既定的命运。

体制内资源支持骤降,奥运之后的CBL中国职棒联赛急速萎缩,只剩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4支球队。体制外,各地棒球场次第消失在08年开始起飞的房地产热潮中。北京奥运前脚结束,后脚五棵松棒球场就被拆除。(我们还记得当年对中华台北战击出致胜一击的侯凤莲在比赛结束后伏地亲吻球场的样子。)随后是上海的浦东康贝棒球场,昔日为了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建造,还崭新的康贝棒球场被判定利用率不高而拆除改建成三林体育中心。(详见《关于一座棒球场的记忆》)周围世博板块的房价从1万多已经飞涨到8万以上。上海金鹰队主场先是被迁移到偏远的闵行交大球场,再后来在上海连赛场也不设了,四支球队拉去无锡集中几天封闭式打一打,一年的职业联赛算办过了。

同样失意的还有投资培育中国棒球市场多年的一些外资企业,在《棒!少年》里,强帮天使队南下广东中山,在当地的中山少儿棒球场冬训,球场周边都是新建住宅楼工地,打桩声不绝于耳。带有明显口音的画外音传来:1000多万的投资,才几年就拆了。(据熊猫棒球的朋友说,这里说的是中山的少儿棒球场)

剧中的孙岭峰教练,是前中国国家队队长,北京猛虎队的元老。如果放在日本,同样地位的退役球员可以回聘当职棒教练,在职棒体系内继续发光发热,像金本知宪,王贞治;也可以去作体育解说,也可以去高中大学社会人棒球体系之间挑选自己喜欢的位置,比如最近刚刚退役去高校大学棒球执教的铃木一朗,甚至尝试进军娱乐业,像板东英二、太田幸司……

可是在中国,孙岭峰这一代职业棒球人,青春都献给了棒球,干了大半辈子棒球,人到中年了,眼下刚刚有点起色,就像那些棒球场一样,被呼啦一下又推倒铲平了。

没有人为你准备后面的路。

该往哪里去,是否还要坚持,这些都是每天摆在面前切切实实的问题。说实话不是一个业余棒球爱好者可以想象和体会的。

《棒!少年》记录的,不光是少年的困境,也是中国棒球人的困境。

普遍的“边缘”中国

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棒!少年》所记录的,中国社会各种意义上的“边缘”,不单单属于棒球或底层人群。 体制内外、城乡二元,构成中国社会结构性的资源分配差异的客观现实。一不小心,谁都会或多或少的体验过边缘化的处境。事实上,二八原则也好,马太效应也好,在资源无法覆盖的“边际”,就有向下的螺旋。 农村社会的资源枯竭,导致家庭秩序无声崩塌,进而生发出拐卖妇女家庭暴力留守儿童等诸多弊病。无力改变现实的马虎父亲,沉溺抖音快手,寻找被看见被承认的满足,可是换成北上广深天天996内卷的社畜,谁比谁更好一些呢? 这种日常存在于主流视线之外,被熟视无睹或者说有意无意忽略的“深渊”,在强棒天使队的故事中只展露了冰山一角。 导演没有刻意的煽情引导,也没有回避,在中国的语境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让一切被看见。

破局

等到这几年,棒垒球又宣布重回奥运(本该是今年召开的东京奥运),中国棒球早已不是2008-09年的中国棒球,,一边是被釜底抽薪,荒废了12年的职业棒球人,一边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强棒天使计划”在帮助困境儿童的同时,对中国棒球事业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救和破局。

借助慈善公益项目的资源,向下帮助困境儿童,向上为中国棒球布局储备,当下则制造抓手,向体制内外,国境内外寻求资源和生存空间。在没有人预备道路的荒原上开垦道路。

这本质上是一门生意,一种商业模式,中国语境下的生存战略。生意不能只有慈善,也不会完美无瑕,所幸《棒!少年》也并没有那样去拍。

按照孙岭峰和张锦新谈的构想,这些孩子将成为中国职业棒球的第一代。强棒天使的球员可以依靠棒球在义务教育体系内得到晋级加分,更优秀的可以有免试读大学的机会,有机会进入国家队省队走体制内路线,也可以在体制外的中国棒球市场活动,再不济就转化成自己的员工。

但这仅仅是规划,还有太多空白需要填,任何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是致命的,球员的学籍落户问题,日常教育管理,训练计划,比赛规划、基地……都只能靠自己解决。影片记录了棒球基地的两次被迫搬迁,搬迁的主要原因,和2017年北京大兴火灾事故后的北京郊区大规模市政动作有关。(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村发生严重火灾。之后北京的规划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关于青少年棒球,很容易联想起日本的甲子园。在中国,如今也有相当规模的人关注和喜爱甲子园。 不过中国没有甲子园,不具备会产生甲子园的土壤和历史传承,也没有美日韩等地稳定成熟的大环境。这也注定了中国青少年棒球截然不同的叙事。

如今中国少年棒球主要组成,和大部分体育项目并没有太大差异,体校教育、学校教育、特殊专门教育,业余俱乐部的力量还非常稀少。

在远没有甲子园的“荒原”上,第一要务是生存,要被看见,然后才有然后。

功利是难免的,甚至是必须的。

不过即使有着种种局限,我们还是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有光,土地就开始发芽,或早或晚。

成长也不是一昧的向好,一昧的光明颂赞,也有困惑,也有粗糙、暴烈、残酷丑陋,混杂着天真、软弱,各式各样的不完美。甚至到故事的最后,梁正双也没有响应他人的期待回归球场。

《棒!少年》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没有过于刻意的引导剧情,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自然而然的呈现,依靠犀利的视角和剪辑,制造出不输于剧情片的跌宕起伏。也没有预设的结果,这样反而更有说服力,更触动人心,也更加浑然天成的好。

同样的,我也并不想把中国棒球解读的这么苦情。

即使官方支持大幅萎缩的2008年之后,中国业余棒球市场,无论从商业的角度还是从受众群体的角度,总体是在不断壮大,如野草般漫不经心又顽强的滋长。

中国看棒球、懂棒球、打棒球的人在变多,学校棒球教育的规模和渗透率也有很大的提升,MLB之类还在大陆有持续开展活动,业余的草野球队伍增加很多,各种棒球类早教,看甲子园MLB日职直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过去一起看甲子园的小伙伴,现在从事着各种和棒球相关的职业,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快乐的,充满向上的希望。

即使没有甲子园,没有球场和足够的配套,棒球还是带给很多人生活的盼望与快乐。那些棒球前辈们,能支撑到现在,坚持干着脏活累活,棒球对于他们,应该也是有着这样的盼望与快乐吧。

在影片中,孙岭峰在有一次宣传活动上演讲说,棒球是一项”回家“的运动,强棒天使计划是要为这些孩子找到他们的家,他们的归宿(大意如此记不太清了)。

对于中国棒球人来说,继续中国棒球事业就是在构筑自己的“回家”之路。

对于任何边缘化困境的人来说,转机和希望也永远在寻找“归宿”的路上。 感谢下能拍出这么棒电影的主创,感谢一直坚持着的中国棒球人们,也祝愿小朋友们未来有更好的成长。

关于一座棒球场的记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