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剧情不算和出彩,但也有他精妙之处,对于剧情,不想解读,但写写打动我的几处情节,与大家分享:
1)在作一个靠在拖拉机旁边的农民的工作的时候,他听到这样的话语(大意)——如果我同意了,我怎么跟我的孩子解释,他的父亲为了钱而出卖了自己的农场。。。。。。简单的几句话,让我看得脸红心跳,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对下一代的责任,是对得起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带血的GDP,污染的GPD不断出现,为了经济,为了利益,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会留什么给他们?是轻轻绿草?还是几百万的GDP?
2)I AM NOT A BAD MAN——这句话出现了几次,为了证明他的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他一直在尝试说服别人,说服自己,但真正让别人认可,他真的不是一个bad man,还是最后在喝下一杯柠檬水,勇敢地把这个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说出来,并且坦言在面对可能的危机,他们并没有办法。也许,是小女孩卖柠檬水找钱的真挚举动打动了他,也许是对于不被公司信任认可的报复,但不管如何,他用于说出这个,的确,做了一回“right man”。我们现在,敢于面对内心的真实并且勇于说出真话的人,还有几个呢?
3)IT IS JUST A JOB——他的女同事开着车,在他被炒以后,留下一句话,我想她是被她感动、说服和佩服的,的确,在良知的底线、气节的沦丧面前,他守住了,就是一份工作,为了几千的月薪却丢掉作人最基本的这些准则,不值得!但我们的官场、职场中,却往往充斥着那些为五斗米折腰,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的人,只能感叹,何必呢?
在这个金钱社会中,我想马特达梦是想用这部文艺小清新来吹醒一下我们沉迷的精神和污秽的灵魂,不过,这个风跨过太平洋,在亚细亚,吹起来,就显得很微弱了,但了甚于无,吹多了,总会感召一些人的!
两名油汽公司的销售员来到一个偏远小镇,为了拿下这最后气产丰富之地,开始了各种上下攻势。收买权势人物,笼络大众民心,本以为是件唾手可得的轻松项目,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诸多阻挠。了解是非曲直的老者,对环境破坏愤恨不平的民众,甚至还半路冒出个环保主义者肆意破坏计划的进展。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销售员在回天乏力的情况下,还发现一个黑幕丛丛的惊天大密,忍无可忍不能再忍,销售员毅然决然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发了所有的暗箱操作环节,就算丢掉工作也在所不惜。还好,良心的发现最终赢得美女的青睐,远离商业骗局,回归朴素生活,才是人们最终的抉择。
影片根据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天然气之地》的故事改编而来,本来马特·达蒙准备亲自指导,最终放弃,并邀来老朋友格斯·范·桑特助力,才使得影片得以成行面见世人。美女方面有罗丝玛丽·德薇特配戏。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美式商业片的电影,尽管这是一个环保式的故事,实则是个幌子,马特·达蒙只是借助这个题材来表达更多时下的美国元素,政治、人民、利用、圈套和谎言。如果不了解美国当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观众们可能很难被片中的桥段代入其中,看后会有不知所谓的感觉。其实,马特·达蒙是在讲述一个大大的故事。
英文片名“Promised Land”被中文翻译成“应许之地”,另外英文直译也可以叫“乐土”。“应许之地”这个词语出自《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记载,虔诚的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奖赏,让其后裔拥有一片肥沃的“流奶与蜜之地”---迦南,也就是如今的耶路撒冷。当然,马特·达蒙无意探讨耶路撒冷的来历,他只想表达出自己对所生存的“乐土”,也就是美国政府的意见。当马特·达蒙以销售员的身份站在校园篮球场中为大家做忽悠演讲,以美国国旗在背后做长时间背景时,是在形象的暗示,这就是一场例行的总统演讲。
当美国总统照本宣科的如滔滔江水般在忽悠大众时,只要人们提出尖锐的问题,总统就会支支吾吾无法应答,因为在既定演讲稿中,根本就没有那些个解决办法,只有忽悠程序。就算是如此,总统也只是幕后政体的傀儡,是背后更大利益集团的一名销售员而已。如片中台词所述:“只是一个工作罢了”。从整个波澜不惊的剧情中可以看出,马特达蒙并没有像布拉德皮特在《温柔的杀戮》中那样破口大骂美国即将毁灭的粗口,也没有把人爆头的慢动作艺术看点,只有心平气和的娓娓道来,在稍略具有文艺气质的氛围之下,道出满腹对美国政治家们的不满和轻蔑。如果以这个角度再来审视影片的话,就有意思得多,深意得多了,不至于被看得昏昏欲睡不知所终了。
影片《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中,宾州的一个小镇发现可观的页岩气储量,能源公司Global派了Steve和Sue两个工作人员来进行土地的购买,以进行开发,然而在进程中他们遇到了预料之内的顽强抵抗以及意料之外的情况…..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影片的《应许之地》并不是十分的优秀,尽管所谓的环保主义者原来是Global公司的用以确定自己能在投票中胜出的棋子这样的反转足够令人吃惊,不过影片前半部分的温吞缓慢并无亮点的情节不免让人昏昏欲睡,以至于魅力大减。音效无甚出彩,演员按部就班(马特达蒙的演技完全没有体现),摄影的话,我个人觉得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影片55:16-58:48环保主义者Dustin用过模型向学生们讲述页岩气开发对土地水资源造成的危害与Steve和Sue在一户人家中得到支持的蒙太奇剪接,两下对比,即说明了环保主义的有力筹码,也反映了天然气的开发商的钱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配乐诡异不舒适的节奏也烘托了两边看似同时向着相反的目的推进,却是为了共同的结果。
说归说,影片这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也细致描绘了一个小镇中新能源开发的各方势力竞争冲突,同时用各种细节提出了很多页岩气开发实际境况中绕不开的问题:
1. 官员腐败问题。在中国,一个地区的新能源资源说到底也是掌握在当地政府的手中的,至少他们拥有审批权。而影片中美国小镇民主公投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即便这样,小镇中官员也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同样也接受了贿赂。在中国这也是无法绕开的问题。以我家乡湛江为例,徐闻县成立的风力发电开发时候就有人举报政府官员私吞了政府的补贴,如何对政府官员的权利进行控制也是个问题.
2. 页岩气开发所确实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我说查看到的论文,至少影片中Dustin提到的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并非无稽之谈,美国政府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页岩气开发所用的水力压裂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009年美国国会两院讨论了《水力压裂责任和化学药品知情法案》,计划废止2005 年枟能源政策法案枠中对水力压裂免除监管的条款,并要求能源企业披露被视为商业秘密的水力压裂液中的化学品,以便能够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充分评估。但是最后在商业利益和税收减少的双重压力之下失败了。总的来说页岩气开发中隐含的环境成本仍然不可忽视,更不用说事故说带来的损失。
3. 最后便是影片中摆出来的重点:支持卖地开发页岩气,就有可能为这个小镇带来经济繁荣,但是有环境受污染的风险,从前的生活也会一去不返;而阻止进行开发,小镇只能这样继续衰败下去,人们为了沉重的房贷车贷抬不起腰(这点美国乡村和中国的城市有相似之处,具体可以从影片中各个支持卖地的农民眼神中可以看出,其中听到Steve说你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时那发光的眼神,很多时候我们说钱并不重要,但是现实的利益下谁又能说一定呢?Sue说提到的得到钱在教育投资就是一方面)。影片最后也提出了一个饶有意味的背景,男主Steve的家乡就是一个依靠工业发展起来的小镇,然而当工厂倒闭之时,小镇人走楼空,他那句“I was just leaving fucking fast. I’d just take the money… ”无情却悲凉,随后的窗台外的老爷子的感慨万分也是相当动人“All we had to do to get it was be willing to scorch the earth, under our feet.””I guess I’m lucky, lucky to be old enough to have a shot at dying, with my dignity.”然而我却觉得这样的出路并不是好的,同样以家乡湛江为例,农业为主的经济真的带动不起地区发展。
而最后影片男主被各种多米诺骨牌推到,加上卖柠檬汁的小女孩的善意补刀,最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展现了影片偏右的价值传达。我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美国的能源独立理想以及天然气能源的日益发展无法回避。
最后,回来看下我们国家的情况,至少天然气开发这一方面我们是有足够的天然优势的,可是政府开发并不积极。前期的高投入与缓慢的回报并不能引起短期GDP增长,政绩不明显。并且很多时候环境保护的方面被政府强行忽略,或者说政府和民众双方都采取了非黑即白的极端走向,举个应该可以类比的例子的话,茂名PX事件就是,在PX危害被妖魔化的时候政府与群众动用了武力而不是和平的手段以解决问题,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不对等,政府没有及时透明公开地征集项目意见,自己做主;另一方面是民众容易对有关能源开发中环境污染问题容易轻信谣言,这或者是教育水平不足也可能是说明不够。
影片和以上讨论都是在项目立项时候的矛盾冲突,至于启动后的利益分配,监管政策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设计。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影片的名字来源圣经的故事,摩西许于希伯来人奶与蜜之地,而天然气许于我们经济发展与未来。只是,我们能否到达那迦南的平原?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好莱坞式的现实文艺片!
中国式的文艺片如贾樟柯,张艺谋等等!多数讲的是中国农民。反思的也是中国农民!
同理,这部美国的文艺片也讲的是关于美国乡镇农民的故事!
看完有感触,无感动。
马特最终做出的正确的决定。而不是对自己最有物质价值的决定。因为他是good boy!
good boy 是一个美国式的感念。类似于中国的孝顺的人,孝子。
而这部影片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good boy!
非常的接地气。非常真实的准确的描述美国乡村的生活状态。
印象特别深的是美国式的腐败。直接的索贿。
美国家庭的困扰。
美国青年的困扰。
美国乡镇的发展的困扰。没了企业就没了生活。没了企业就没了小镇
美国企业的无耻,跟我们的现状是一样的。要发展还是要环境!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决定的权利!到底是哪国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看完此片你就懂了。
美国的教育,没有钱还是上不了大学。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但是课堂的气氛和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国人的娱乐方式是下了班酒吧喝一杯,而我们则是下了班在烧烤摊上喝一杯。总之都是喝一杯。
美国式的爱情择偶观念!
如果你很好奇美国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看的!如果你看到马特达蒙的头像仅仅只能想起《谍影重重》,那你还是跳过这部电影吧!如果你顺便想起了《天才普利策》这个电影你还是可以看的!
个人认为分打低了,看完前半段还以为只是新能源公司与环保主义者的对决,但后半段对现代性的反思一下就把影片质量拔高了一大截,作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拥护者,马特达蒙深入了充满传统气息的村庄,他认为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致富,且坚信致富带来的好处胜过一切,但在电影后半段,当他第一次被打后看到自己搞怪的照片与村民一起挂在酒吧的墙上,当他看到卖地的村民开着豪车招摇过市,当他看到卖苏打水的小女孩不肯多收他一分钱的时候,这种工业化、城镇化胜过一切的思维在他心中也开始软化,最终,达蒙放弃了来时所坚持的,在这片充满了人情味的土地上,他找回了曾经的回忆,找回了记忆中最温暖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现代性、不是工业化城镇化、更不是钱带来的,这种温暖来自朴实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安全感,而寻找这种久违的安全感,才是本片的立意所在。
在当前中国举国拆迁的背景下看这部电影别有一番意味,抛开片中对人与土地、物质与精神的思索先不谈,观影过程中我不时在想,怎么会这么麻烦,要在咱们这,你影响地方发展一阵子,地方就影响你生活一辈子,不听话要当钉子户的还有强拆等着你。不像马特达蒙和他的搭档,挨家挨户上门耐心宣传,为他们勾画美好蓝图,就算成功贿赂地方官员,也得组织大家开会讨论,遇见不好糊弄的主,也没有社会闲散人员去找麻烦。
电影的推进温温吞吞,剧情也比较平淡。马特达蒙饰演的天然气公司员工斯蒂夫和搭档一道前往小镇,因为当地可能蕴藏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小镇经济发展非常一般,主要是养养牛放放马,工程的开发对地方经济是不小的提振,所以两人以为此行将十分顺利。不料接受贿赂后的官员组织居民公布此事时,一名退休教师表达了不同意见,并造成了三个月后一人一票投票决定的局面。此时一名环保组织的人员也来到此地,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告诫大家天然气开采对土地的严重破坏,斯蒂夫和搭档节节败退,但他们不肯认输,不断想办法希望赢得胜利。
现代化风卷残云,没有什么能抵挡它的威力,世界是平的,再也没有什么世外桃源。小镇恬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安,如同斯蒂夫向居民们宣传的那样,没有钱其实谈不上什么美好生活的,你的孩子要读好的学校才能有好的前途,你家的土地可以让你成为百万富翁可以让你搬到城市。为了让大家尽快签约,他们避而不谈天然气的开采也可能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召到环保组织工作人员的揭露和抨击时,他仍然愤愤不平,酒吧和当地居民发生争执那一段,他不满地冲那几个貌似要找碴的人说,我就不明白了,我是给你们送钱来的,你们还唧唧歪歪保护家园,每个月还在领政府救济金吧。然后,他挨了一拳。
其实斯蒂夫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维系有时确实是两难的,能够兼顾当然更好,可惜很多时候无法兼顾。如果你要坚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你自问能放弃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吗,而这种便利、这种现代化本来就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那些领着政府救济金的人,可能那些救济金的税收支出就来自于其他地区发展的矿业开采。但另一方面,他们当然也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有时候做出决定,失去可能就是永远无法恢复的故乡与家园。就像斯蒂夫自己,只能从已经破败的家乡飞快逃亡,溶于城市,偶尔地,会在沉思中追忆过去。
事情峰回路转,原来环保人员的故事是编造的,照片是虚假的。斯蒂夫如获至宝,以为自己反败为胜,但环保人员告诉他,原来他们其实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他来只是故意编一个故事,取得大家信任,然后自己暴露,令居民对他反感,从另一条战线实现目标。斯蒂夫震惊了,没想到公司竟然如此卑鄙,加上退休教师和小镇姑娘对自己的影响,加上体育馆门口不肯多收一分钱买柠檬水的小萝莉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居民大会上坦诚相告,天然气开采有可能的问题,环保人员其实是公司员工,然后,居民震动,他被解雇。事业失意,情场得意,电影最后,他成功地约上了美丽的小镇姑娘。
每个人的家园都在沦陷,要物质发展还是不曾改变的环境,能不能把选择权还给当事人,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自然资源丰富应该算上天的恩赐,在这一点上美国比较容易遭他人嫉恨。美国能源结构中煤电比例逐年下降,蒙大拿、怀俄明一带的粉河盆地蕴藏的煤炭自己用不完,所以希望向中国出口。从目前的需求看,仅吉列煤田一处即可供中国烧100年以上。北达科他等地最近几年陆续有大型油田投入开采,一系列人烟稀少的地方进入蓬勃发展的状态,一幅局部重现当年西部开发盛况的景象,我听说已经有华裔性工作者闻风而动,纷纷迁居寒冷的草原为石油工人服务。过去经济发展势头并不看好的纽约上州、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俄亥俄一带最近这些年突然成为天然气高产区,蕴藏量足够满足美国未来百年的需求,同时还能大量出口。不过上帝给你幸福感的时候,一般不会忘了搭上点麻烦配套。电影《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中,宾州一个虚构的偏远小镇麦金利有着我实际去过的那些美国小镇的种种魅力,夕阳染红的白色谷仓、一年三季显出丰收景象的农田和极低的PM2.5数值,小镇上的人们突然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抉择:要发展,还是要环境?
一家大型天然气公司准备在麦金利小镇租赁土地开挖天然气,史蒂夫(马特·戴蒙扮演)和同事苏负责挨家挨户上门做说服工作。他俩带着合同,只要当地居民动心,签上名字以后即可得到以百万美元计的经济补偿,条件是允许天然气公司在自家土地上钻井采气。麦金利的居民数量应该远远低于中国一个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不过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大家仍然有各种不同的反应。镇上的官员接到史蒂夫送上的信封以后已经基本被搞定,如果还有不满,那也只可能是嫌钱太少。在一个明显处于经济萧条中的小镇上,普通居民的生活离悠闲富裕很远,他们每天都要为维系中产状况而挣扎---房贷车贷、孩子的大学学费、电费汽油费有线电视费,付清每一张账单都需要努力。对他们来说,天然气公司的经济补偿已经远不止雪中送碳,他们可以终身不再为账单发愁。
史蒂夫和苏说服这两种人比较容易,他们的工作遇到第三种人以后才开始出现麻烦。当地居民聚集到高中的体育馆行使民主权利,他们打算通过投票最终决定是否与天然气公司合作。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灰白头发、眉毛浓重的老先生弗兰克属于例外,或者用中文说叫钉子户。他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头衔,退休以后发挥余热到当地高中当老师。弗兰克将话题引到开采技术上,相关的术语叫fracking,全称为hydraulic fracturing,即液压破岩采气。从纽约上州往西南经过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直到俄亥俄,地壳深处分布着富含天然气的页岩。天然气藏身页岩已经很久,至少自恐龙横行世界的时候就有,但液压破岩采气技术最近这些年才完善起来。钻井深入到地下3000米左右,接着高压水注入页岩挤压出若干通道,天然气因此得以释放。弗兰克建议在座的居民都上网去Google一下,看看fracking这种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我自己Google的结果来看,除气体渗漏导致空气污染等可能的事故外,液压破岩采气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破碎效果,高压水中需要添加进几十种化学物质,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天然气公司有能力向民众显示微量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但当两杯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一杯没有化学物质,一杯有几十种采气以后残余的微量化学物质,任由他们出示“无害”的科学证据,你恐怕都会选择前者。有什么好犹豫的?
史蒂夫应对弗兰克的当众挑战时承认,天然气并非完美,但他坚信,比起煤炭和石油来,天然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很多。与他推销的天然气一样,史蒂夫本人也并非完美,他说服当地人签合同的时候,对小镇地下的天然气储量有些低估。他提供的数据是价值3千万美元,但学术研究机构的数据为1亿5千万。除此以外,史蒂夫其实一直抱着为当地人办好事的诚挚在推销天然气。他来自中西部的爱荷华,当家乡的一个工厂关闭以后,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凋敝,他因而认定单靠农业已经无法维系一个小镇的生计。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史蒂夫接触当地人以前,特意到镇上的杂货店买了件法兰绒衬衫,这种服装是美国小镇蓝领人士的标示之一。身穿刚买的深蓝色法兰绒衬衫,脚蹬祖父留下的旧皮鞋,开一辆铁锈色的破皮卡,史蒂夫希望让当地人觉得自己也是小镇的一份子。
支持破岩采气,当地经济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环境将遭到污染,从前的小镇生活方式可能一去不复返。拒绝破岩采气,当地经济只能持续低迷,但环境质量将得以保持,小镇的地方特色可以延续下去。电影展开这个冲突以后,立即陷入无法提供解答的困境中。在呈现争论双方各自立场的同时,电影自身的观点其实比较清晰,故事讲述者们反对破岩采气,但他们无法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小镇的前景在哪里?即使麦金利小镇投票拒绝采气,但如果周围的其他小镇允许,从环保的角度看,哪怕拥有一位康奈尔的博士,麦金利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对环境损害的增加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取代石油和煤炭以后对环境损害的减少相比,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电影中的另一个细节宣示了破岩采气冲突中包裹着的人生真相。史蒂夫进到一户农家,主人顺手摘下了他新买的法兰绒衬衣上的标签,这种温暖亲密的姿态让史蒂夫有些吃惊。主人向史蒂夫提问的时候显露出的期盼让史蒂夫继续吃惊,出现在镜头前的小镇居民显然是一个勤劳工作的农夫,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处于挣扎中。史蒂夫给了他渴望的答案,“你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农夫没有发声,但嘴角翕动,眼光里充满期待。这种眼光灼热又真诚,它基本上可以照亮美国破岩采气的前景。
虽说电影没有为大的冲突提供任何解答,但编剧导演们安排史蒂夫本人经历了一个觉醒的过程。他为当地人排忧解难的信念逐渐动摇,那些环保人士对钱的冷漠让史蒂夫意识到,世界上或许还有比美元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环保人士中刚好还有一个漂亮姑娘,那么觉醒的过程只会更快、更坚定。高中老师爱丽丝是那种每一部关于美国小镇的电影里都有、但我的实际旅行经历中从未遇到过的年轻女性,她原本在大城市工作,为了继承和保护父亲留下的土地才回到家乡,她是那种微笑一次可以让人忘掉一个月烦恼的姑娘。电影中她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里都在微笑,魅力自然无法抵御。爱丽丝的微笑有时自然可爱,有时神秘莫测,有时莫名其妙。不管怎样,她与史蒂夫在酒吧的偶遇最终促成了史蒂夫做出违背天然气公司利益的选择。
在美国生活十多年以后,我的注意力开始更多地放在中美两国的相似而非不同上,再现美国当代社会环保与发展冲突的《应许之地》基本上可以完整移植到今天的中国。云南怒江地区某个偏远贫穷的小镇上,水电建设总公司派人动员居民拆迁。如果中国官员的贪腐程度与美国接近,那么拆迁费可以让当地居民彻底脱困。为了与当地人更好地融合,他特意买了件中国农民喜欢的那种不贵而且从来不用整烫的西服穿在身上。但环保人士开始搅局,国际国内的NGO都有。他们认为,即使怒江项目带来各种发展上的好处,但当地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电站可能诱发地震和各种地质灾害,小镇清贫却清静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历史。水电总公司的那位代表开始觉醒,他在当地的卡拉OK厅里遇到一位长得象周迅或者郝蕾的乡村教师后,转而坚定地反对建水电站。最后,电站仍然还要建,而且是梯级系列电站,但他毫无懊悔之意,只要能留在当地继续和乡村教师唱卡拉OK。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