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进击的智人》这本书,首先是震撼——原来所谓的人类发展史、人类进化史,就是一部不断与自然斗争、与自己作斗争的历史,虽然并不高大上,却也很不容易,走到今天尤其不容易;所以,既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移居地球外星球还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那么人类就不能像现在这样恣意妄为,而是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爱惜这个星球,既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一切生命的未来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其次是惊讶——人类能从动物界脱颖而出,实实在在是偶然性加必然性,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可以为所欲为;但人类走到这一步,也说明了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而黑猩猩之所以还是黑猩猩,之间还是有根本区别的,一定要真正成为人类,不要无缘无故拉低了自己的身位、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不等同于平常所熟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理论,关于人类为什么能够从曾经和现存的600多种灵长类中“站”出来,说明人类特别是智人既是幸运者,又是进化的成功者——当然,这不成为觉得自己就如何如何了不起的理由。毕竟,就是从人类的祖先最早走上成为智人的进化之途算起,至今也不过只有几百万年的时间;而要论智人的话,那时间就更短,不过几万年的时间——相比较地球存在的历史,相比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现的历史,这么点时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别的不说,地球上现存的动物里边,从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的动物,可以说数都数不尽,那历史比人类、比智人久远了太多太多!但人类既然能走到现在这个地步,拥有了可怕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就要千百倍地珍惜这几万年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在接下来的道路上走得还要更加稳健才行!
在《进击的智人》这本书里,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 一共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是智人的进化史,后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的“进化”史,两部分共同的立意基础,作者认为,正是“匮乏”塑造了历史。但凡有一丝奈何,估计智人也走不到今天——特别是在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进化赛跑中,究竟谁能够取胜,还真是难说得很!但现实毕竟如此,智人走到了今天,今天也只有智人这一支人属、人种,的确值得庆幸!但是庆幸之后,就是一定要感知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天大的责任,不要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事实上,包括作者同样认为,正在进行中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速率越来越快,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在起主导的加速作用!所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不要瞎走乱走!
客观评价《进击的智人》这两部分,感觉其实第一部分远比第二部分讲得更为有趣、更为认真。从古猿到智人,这一部分讲得十分精彩,而“匮乏”这个理由找得也感觉非常占理。但接下来对于中国这一部分的历史,感觉多少有些牵强了,更不用说隋朝能否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了。一定是讲错了——秦汉之后,不是还有一个西晋吗?!
但有一点“河森堡”讲得还是非常在理的,这就是他所解释的“进击”一词的含义:所谓的进击,就是一边搏斗、一边前行!确实如此。
关于观感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总体感觉作者对读者还是相当友好的。当然,书里论述的内容也已经不是新鲜的了,尤瓦尔一部《人类简史》早已让全世界众多读者读懂了“智人”。《进击的智人》要晚于《人类简史》,怎么写出不同呢?河发起了对尤瓦尔部分论述的补充或者驳斥:
很多人会对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竞争产生种错觉,仿佛是智人有计划地对尼安德特人实施各种突袭和包围,并最终将他们赶尽杀绝。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智人对尼安德特人的取代是无意识的、没有规划的,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河毕竟不是一个专门研究人类史的专家,作为一个讲解员,他采取了一种更通俗、更时尚、更接地气的写作方式,比如人类直立行走对女性分娩痛感的影响,比如“外祖母假说”,比如直立人的“一夫多妻”,比如拳击手握紧的拳头,等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说到旧石器时代男女长期分工明确(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采集)带来的惯性差异时,举的例子也相当亲民:逛商场男女的习惯差异、男女对口红色号分辨能力的差异。
其中有一节讲到“美与性”,有论述到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的“审美”趋向,居然可以与现代人们的审美趋向无缝衔接。旧石器时代女性择偶偏向“阳刚面庞”配偶,因为脸部棱角清晰的阳刚面庞是男性免疫力强、身体更健康、更利于繁殖的标志,在那个匮乏大环境下,生存的考验塑造了价值观,塑造了“审美”。而人类生存至今,物质的盈亏更替轮转不休,且无论盈亏,延续时间又长短不一,“审美”的趋向也就随之更迭。当物质相对充盈,生存不再是第一要义时,果腹之外的需求自然会增长,这并不意味着“阳刚面庞”的“失宠”,可能又成为了“权斗优势”的表征。当然,这仅是新一轮的生存大战。现今“小鲜肉”(尖下巴,瓜子脸,白净面皮,羸弱,瘦高身材)横行,只因一个地域范围内人类(尤其是女性)趋从的不再是“果腹”“权斗”等的生存优势,我认为那反而是对纯粹“美”的直观追求。阳刚面庞的“臭男人”失势,社会审美偏向“女性美”,“小鲜肉”成为主流,也属自然且当然。
关于逻辑
要说清楚河森堡书里的逻辑,得从河书中回答一个问题的逻辑入题:我们凭什么是“人”?像“两脚直立的无毛动物”这种定义早已成为了一个笑梗,于是河给了我们一个学术观点:习惯性直立行走的灵长类。但这还不够,于是河又给了我们一个“灵长类”的定义,可这不就等于告诉我们:人类=习惯直立行走的无毛“猩猩”,似乎也还不够精准。接着河为我们区分了生物分类的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人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够精准了,但还不够通俗。这难不倒这位国博讲解员,河打了个比方:他的手机=工具界+通讯工具门+手机纲+智能手机目+苹果科+ipone属+ipone7种。原来如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人”是什么?
河先回答了“我们是谁”的问题,这为回答后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提供了逻辑线索。不如此,我们无法体会头四章一直没有提及“智人”的原因,也无法体会中间稍显啰嗦的提及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以及文明如何兴起的长篇论述的必要性(就如同我这句啰嗦至极的话一般)。我们于是明白了,智人如何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海德堡人(这个阶段被有意忽略),直至进化为智人,以及智人又是如何通过曼德海峡,一步步克服匮乏直至抵达美洲,足迹遍布全球。我们会惊讶于在一个历史时期,智人并不是唯一的“人类”,我们有一个最大对手:尼安德特人,不战胜他们,智人不会成为今天的“人类”。同样的比方,ipone7不是唯一的ipone,不同世代的ipone可以同时并存,但最后存世的总是最先进的那一代。
关于口味
看《进击的智人》,感受到的还有“关爱妇女”“尊老爱幼”的正面价值观,比如在说到“被扩散的长寿基因”时对女性的关爱;“消失的尼安德特人”一节里提及到智人最后实现了对尼安德特人的“人口置换”,特别强调“老人”群体的存在给予智人巨大的竞争优势。另外也有让读者甚至会觉着恐怖的内容,在书末三章对于受匮乏影响的中国历朝历代(尤其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明末和清末时期)骇人的食人现象的讲述,这不同于第10章殷商的活人祭祀,也不同于前传中新几内亚岛的“库鲁巫术”,那是活生生的食人历史,就发生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所引史料记载还颇多,委实让人觉得河是否就好这口。当然,以上纯是调侃戏言。
关于进化
整部书说的“匮乏”脱不开“进化论”的调调,并不算深刻,但读毕还是让我对“进化”一词有了另一番感想。“进化”并不是蜘蛛侠式的突然被赋予了超能力,而是某种能力(如咀嚼力)的发育不良,换种中性点的说法叫基因突变,解锁了别的能力(如脑容量的增强),并逐步取得关系生存的某种优势(使用工具的能力),得到生育权的偏向,才逐步有了生存下来的资格,同时淘汰先前“发育正常”的其它种群,数量的优势逐步显现,最后完成进化。由此观之,进化的历程相当残酷而且漫长,“阿基米德与龟”告诉我们,从任一阶段来看,进化这回事儿都是不完美的。人类的“早产”和“腰椎间盘突出”就是进化的代价。
或许,进化的表述并不确切。语言就是一个不确切的表达方式。说白了,人类语言只是将器官发出的声音人为地赋予意义,再套上固定的表达结构。语言的本质只是在于表达意义。米兰·昆德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觉得应该是,人类一嘚吧,上帝就发笑。
智人的“进化”在浩繁的生物史上其实并不算多么“出色”,即便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数万年来的数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数据革命等),也并不特别。殊不知,太阳黑子“抖一抖”,人间炼狱几回闻!!!这样的骇人历史可能比河在书中所引述的还要黑暗。
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近一百年来的“好日子”可能随时会在太阳的某次运动、一场地震、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后结束,人类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匮乏”。在短暂的数万年智人进化历程中,匮乏可以塑造暴力和凶狠,也可以塑造和平和温柔。匮乏可以塑造动物,也可以塑造人类。正如河森堡在书中所说,人类永远无法战胜这个叫做匮乏的幽灵。但正因为在与匮乏不断的搏斗中,才成就了今天的人类。
进击的智人永远在搏斗中前行!!!
以上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起来总体还是比较轻快的,而且其中讲的不少故事,尤其是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还是很有趣的,比如:
1. 通过热释光来鉴定出土文物的年份 2. 通过分子钟判断人类褪去体毛和穿上衣服的时间 3. 通过碳的同位素判断斑鬣狗曾经捕食过人类的祖先 4. 通过牙齿中的锶的同位素配比来鉴定尸骨的主人所成长的地区
很多故事确实讲得有意思,但作为一本科普书,系统性很缺失,前面讲的是智人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后面讲的则是中国五胡十六国和明清之际的悲惨历史,风格相差很大,而且我觉得所谓的匮乏塑造人类历史,我觉得这种观点很没有深度。
此外书中好像一张配图也没有,书中有些叙事的文字看得也比较尴尬,完全可以一笔带过。
《进击的智人》一书融汇了历史、化学、生物学、博物学、人类学、演化心理学等众多领域,首都博物馆资深讲解员河森堡是一位知识渊博而且擅长讲故事的向导,带着读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徜徉漫步,让整本书的阅读像一场生动有趣的探险历程。《进击的智人》是本土版的《人类简史》,生动有趣而耐人回味,相较前半部内容更加精彩。
“匮乏”是整本书的核心
匮乏塑造了人类的模样,也塑造了人类的历史。
人类没有老虎狮子的凶猛,也没有羚羊野鹿的矫健,更不能像仓鹰大雁一样自由飞翔,但人类凭借坚持不懈的几百万年奋斗,
一次次侥幸搭上基因突变的顺风车,拥有了远超同类的脑容量和越来越长的寿命,从600多种灵长类中“站”起来;
理解和掌握了各种事物的属性,利用火种、发明工具、驯化动物,提高技能改善生存;
创造语言和数字,传播思想、积累经验,增强协同,形成强大而复杂的社会组织,终于登上地球霸主的大舞台。
尽管这一路充满了弱肉强食,掠夺抢劫,胡所非为,自相残杀,毫无怜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至今还能生存在这个星球实属侥幸”。草原上弱小边缘的人类不断创造奇迹,跃居食物链顶端的进击历史,总有一些必不可少的事物处于匮乏之中,从未彻底改变这个紧随的“幽灵”,但也正是匮乏塑造了人类不断开拓逐步强大的历史。这本书特别适合资本寒冬之际阅读,让我们继续保持进击,一边搏斗,一边前行。
精彩书摘
1、人类在远古动物界中由弱小逐渐强大起来,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我们永远在错误中前行,试图找到正确的路。
关于性状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振造成的,当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时,有些物种不得不在演化的十字路口处做出自己的抉择。
3、腰椎间盘突出只是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的众多麻烦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胃下坠、疝气和心血管疾病等麻烦。直立行走的体态还给人类留下了一个极其深远的隐患,那就是人类女性痛苦的分娩。
4、对于脊椎动物来说,每当致命的匮乏来临时,那些脑容量大的个体会更加高效地调动自己脑内的知识,以更好地应对匮乏的考验,而那些脑容量小的动物个体在匮乏来临时,更有可能因为脑力不足而走向毁灭。
5、对于人类来说,共情涉及的主要脑区是前脑岛、前扣带回以及杏仁核等大脑边缘结构,这些脑区与基本的情感反应有关,在人类进化中出现较早,对人类的基本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种共情能力,使得当年非洲大陆的古猿得以感知同伴的痛苦,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
6、小的下巴意味着不充分的咀嚼,不充分的咀嚼意味着绵软精致的食物,而绵软精致的食物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则意味着更高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所以小脸往往和优渥的家境联系起来,这在择偶时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7、正是母亲对女儿的关爱使得人类变得长寿和高大,这真是一件让人感觉暖心的事情。
头部尺寸的增大使得母亲的生育变得困难,同时采集食物的效率降低,形成了新的匮乏,为了缓冲新的匮乏,更长寿的外祖母被筛选了出来,帮助自己的女儿养育孩子,于是筛选出了更长寿、更晚熟的基因,使得人类的生长进度被拉长,形成了更大的体格。
如此看来,人类无论是在性状上的适应还是在行为上的适应,都是为了应对那个永恒的难题:匮乏。
8、在那个巨兽横行的时代,人类还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物种,要想进一步应对匮乏的压力,他们需要在性状和行为上做新的适应,而这种适应或许可以从进一步折叠时间开始。
人类历史中任何社会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
关于性和生殖
9、自然界中有很多物种以性作为生殖手段。一般来说,在这个过程中,雌性交出的配子(卵子)在体积和质量上要远远超过雄性的配子(精子),特别是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的雌性还会承受怀孕和哺育的压力,这使得雌性动物会在雄性动物之间进行精心的挑选,将那些健康、强壮、聪明的雄性个体甄选出来,以确保自己的后代在基因和生活境遇上都能获得保障。
10、由于雌性的生育周期长,生育成本高,所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与雌性繁育后代进而扩散自己基因的机会都是很难得的,这也导致雄性之间的竞争和攀比无处不在。
11、英国唯美主义诗人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关性的,除了性本身。性是关于权力的。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12、我们本以为人类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我们可以用双手创造,但实验室里的数据表明,我们的双手同样适合于毁灭彼此。
13、他们需要理解各种事物的属性。这就是智人独特的认知能力,他们可以将各种事物的属性抽取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运算和组合,使得这些原本彼此独立的属性叠加在一起,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神奇效果。
14、女性在进入商场之后,遵循的是采集的逻辑,她们的注意力比男性更加宽泛,可以看到很多男性察觉不到的细节,会对琳琅满目、花样众多的商品进行细致的挑选。
关于语言和长寿
15、精密的语言给人类带来的优势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知识的广泛传播,二是提供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16、智人正是通过精密的语言系统建立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无形网络,大大减弱了智人物种的内耗,同时增强了协同性。
17、年长者也极有可能是群体中社会关系最复杂的人,因为更长的人生经历让他接触了更多的人,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同时他很可能有着更多次的繁衍,这意味着他会有更多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如果他的寿命足够长,那么他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更加庞大。在这种情况下,长寿的个体在精密语言的加持下会给自己和所在的群体带来巨大的选择优势,久而久之,长寿者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18、相对长寿的个体会给整个族群带来优势,比如传承宝贵的知识和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这些都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严峻的匮乏问题,而这些优势存在的前提则是智人精密复杂的语言系统。
关于组织与政权
19、语言可以对事物进行解释,相同的解释会形成共识,共识会凝聚成团体,而团体会具备自己的意志。政权也是这样,形成后便会不断地散播内部的共识以强化和扩大自己的存在,部落组成联盟,联盟形成国家,国家构成帝国,甚至会聚合为巨大的意识形态阵营,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无论这一切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20、匮乏会催生暴力,致命的匮乏会催生致命的暴力,在此起彼伏的屠戮和惨叫中,大团体吞噬小团体,强团体兼并弱团体,资源和权力被不断地集中和收敛,越来越多的人口也渐渐地被置于极少数人的主宰之下。就这样,在气候突变带来的巨大困境中,人口的大量聚集带来的量变终于引发了质变,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诞生了。
21、“免于匮乏的自由”在我看来其实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人类从诞生以来,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免于匮乏的自由”。然而,也正是匮乏的力量塑造了我们。
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直立行走,拿起工具。
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褪去毛发,开口说话。
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走出繁茂的雨林,挺进苍凉的草原。
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组建更大的团体,共振彼此的心灵。
22、匮乏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体,也书写了我们的历史,在其重压下,我们组建了文明,建立了王朝,驯化了动物,融化了金属,然而从大禹登基到溥仪退位的数千年间,这片土地上的匮乏从来都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23、这场搏斗已经持续了数百万年,我想以这场搏斗为主线,把我在国博这几年的积淀串联起来写成一本书,书名我定为《进击的智人》,所谓的进击,就是一边搏斗,一边前行。
补充:
Brenda的启示:想长寿,多关注自己内心,热爱生活,远离增加负担的人。
初高中地历史书上,明朝灭亡,清朝上位,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上,这不过又是一个王朝更替的故事。
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和《进击的智人》等书后,才知道明朝谢幕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从地球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明末刚好是出于地球气温骤降的小冰河时期。这是地球和太阳等星球之间运动变化而带来的影响,非人力所能掌控。
全球气温下降几摄氏度,看起来也没多冷,可它对靠天吃饭的农民影响甚远。大旱和大涝相继出现,粮食减产,百姓没饭吃。后来饥荒和瘟疫肆虐,竟出现“易子而食”,明末已经是人间地狱了。
王朝灭亡的标配—农民起义—被迫出场。而关外,一直虎视眈眈的后金已经改国号为清,对明朝发起进攻。
内忧外患之下,崇祯虽然勤于朝政,但资质普通的他,倾尽全力也无法力挽狂澜,其实换别的人来当此时的明朝皇帝,也没有办法。
再遇上气候变化,各项因素共振,明朝已经到了“要在爆发中灭亡”的地步,一个皇帝微不足道的努力是苍白无力的。
书上简单几笔,背后却是无数个人沉重的一生。商门贵胄,市井平民…在历史的长河算什么?他们什么都不算,他们又算全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