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做一些读书笔记的,写了一半就不想写了。
(1)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2)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3)人类最大的原罪是不快活。
我们很容易就这样让自己随着别人心情的起伏有所被动,让自己陷进别人引力圈。
(4)断舍离的最初阶段是“舍”,要彻底的筛选物品。
(5)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的智慧就会变得迟钝。
(6)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总结:
书名好过书的本身内容,书名的三个字就已经涵盖了一本书的内容,
也就是适合当下的,适合自己的,被留下,无论是人还是事情;
要是对于当下没有帮助的,而且占地儿的,就索性都扔了好。
控制进入的源头,对于现下的该扔的都扔,别舍不得。
然后,会发现与自己匹配的东西、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恩,就酱紫,看完后,这本书就可以被断舍离掉了。
#试图解决的问题
对与大多数人来说久居的屋子满是杂物、凌乱不堪的情景是很常见的,正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山下英子(作者)提出断舍离的理念,最终的目的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整理好房间,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更舒适更自在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收拾屋子,对于我臃肿不堪的浏览器书签、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不再相熟的朋友,断舍离的理念都是适用的。
#舍
顾名思义,“舍”就是扔,要扔掉没用的东西。
山下英子提到了一个标准,从两个维度上进行考量一个物品是否有用:
- 在审视人与物的关系时,主语必须是“我”,也即只有这个东西必须是我还能用到的才有保留的价值;一个东西没有坏、还能用但我再也不会用了(比如再也不会穿的旧衣服),那它就是没有用的,应该扔掉
- 此外这个有用必须时针对当下而言的,过去的旧物和应对未来的储备是招致很多问题的元凶,只有当下切切实实要用到的东西,才有价值保留,物品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否则就是麻烦
如果希望过上新的生活,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是第一步,但物品是死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自己离开。如果自己不能主动的进行这个与自然相仿的淘汰的过程,那么住处变成一个仓库或者说垃圾场只是时间问题。
#断
断是决断,与舍的出相对,意味着要把持好入口。
在不断扔东西的同时保持乱买的习惯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断之一字希望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应该慎重,须只买那些有用的东西,标准参考“舍”的部分。
此外,山下英子也指出,身边的物品光有用是不够的,你需要切实的喜欢上它,跟它做朋友,这样的物品往往设计精致,易用高效,本身就不会成为累赘,加上你喜欢它,便不会匆忙的乱扔或者总想放起来。
所以,断就是个优中选优的过程。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购物时面对的折扣和赠礼,出于占便宜的想法,人们往往会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扔了觉得可惜,放着则占地方,不管怎么样都闹心,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打一开始就不带回家。
#离
“舍”和“断”是两种动作,如果都能做好,就可以保证生活空间是舒适自由高效的,这时就应该转变思维,提升境界,使自己摆脱对物品的执念,进而生活的从容、自在,这便是“离”的含义。
#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
这里给出一个定量的标准来控制物品的数量。
###七
七是指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如衣柜)只放七成的东西。
这些空间虽然平时看不到,但如果堆得满满的就会给人造成压力,留出三成的空间也就留下了调整的余地,人更有收拾的欲望。
###五
五是指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如摆放厨具)只放五成的东西。
过多的东西才是凌乱的根源,辛辛苦苦的收拾完,一转眼就又乱掉了是常有的体验,即使能时刻保持整洁,密集的物品仍旧压的人呼吸困难,所以,狠狠心,扔吧。
###一
一是指收拾了给人看的空间物品只占一成。可以想想一下画廊,再想象一下批发市场,这里面已经不仅仅是整洁与否的问题了,还有价值、品味的展现。
七五一原则的启示在于,留出空间才能优雅自在,而当你觉得东西无处存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换个大点儿的地方,而是扔掉一些东西。
文/流浪世界
山下英子说:“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消费型社会总是想方设法地研究如何让人买东西,而我们却自愿的、不知不觉地被陷入购买东西的圈套,以至于让自己活得好累。
在父辈们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们常把家中每一件物品视为传家之宝。如今,时代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愁衣食,愁的是欲望太多,想剁手,手却剁不掉。
为此,近几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倡导的、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越来越火了。
很多人误以为断舍离就是不断地扔东西,直到过上极简的生活。其实不然,断舍离是一种人生法则。
《断舍离》一书所讲的不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物品的断舍离,而是透过生活物品的断舍离对人生不断地进行“断舍离”。
一:人生为何需不断地进行“断舍离?
人最缺的是时间。
我们身处于这个信息泛滥、物质过剩的时代,时间被碎片化了,精力被各种欲望所占据,因此,我们时常感觉活得累、活得喘不过气。各种猝死的新闻更是骇人听闻。
山下英子用一个形象化的场景来比喻我们生活的怪圈:“我们像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找不到本来就存在的进出水口,被形形色色的东西和废弃物包围着。”
确实如此,你想啊!婚姻本来的模样就是找个心灵相吸的伴侣,然后一起同甘共苦、与子偕老。可是,我们越来越给婚姻贴标签,认为好的婚姻需遇见对的人,并且有房、有车、有存款。所以,我们时常被这三样物品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一位信基督教的朋友曾对我说:不做房奴,两人相爱,彼此有共同人生目标,相同价值观,还有很重要的道德标准,也会很幸福。”
此话,在某一瞬间,突然惊醒了我。
我似乎也很物质,要求对象需是“三有青年”,而自己每天也会为这些东西努力拼搏,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陈数老师说:“我们要给物质做减法,给精神做加法。”而我们总是物质做乘法,给精神做减法。
这就是我们为何需不断地给人生做“”断舍离”的原因。
二:什么是断、舍、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人生中的断舍离即为:“斩”断欲望,“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不轻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使得人·事·物不断地新陈代谢,这就是人生中的“断舍离”。
诚如,免费的分享课别乱参加,无意义的社群请退了,没用的App请卸载了吧!
可是,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总感觉自己忙,没空清理,或者是觉得东西搁放那里,未来某一天也许会用到。
为此,山上英子把这些无法放手的人总结为以下这三类人。
一是逃避现实的人;二是执着过往的人;三是忧虑未来的人。
你是哪一类人呢?
三: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做“断舍离”?
山下英子,将断舍离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五大整理法,它们分别为:
三分法、7·5·1法、1 out 1 in法、one touch法、自立·自由·自在法。
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整理,也适用于其他人 事 物。
【法则一】三分法
“三”是一个充满着神奇的数字,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重要数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直接道出“三”的含义。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可以使用“三只青蛙”的方法,把每天最重要三件事列出来,完成它们即可下班或者休息。
在投资理念上,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核心内容为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和能力圈三大部分。
在生活用品的整理法上,山下英子指出把物品按照大、中、小分类法,省时省力,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灵活度极高。
综上所述,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不妨按照三分法,来归划人生目标、整顿自己的想法。
【法则二】7·5·1法
这样法则是指按照空间的物量进行大致估算把收纳的空间分为7成、5成和1成。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展示的收纳空间占1成。这个法则在家庭物品整理上,重在强调留白美。我们常说的“话说三分留七分 ”,大抵如此。
【法则三】1out 1 in法
这条法则指是我们要遵循“进一个,出一个”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新旧交替。例如,新买一个空调就把旧空调清理出去。法则三不仅实用生活用品的整理,而且在人,事和物方面也是极为重要。比如说,在感情上,我们需要分手了之后再继续谈恋爱,而不是脚踏两条船。
【法则四】one touch法
此法则指的是物品“一键式”取法,换句话说,物品的放进、取出要方便。用在人生其他方面则是方便、快捷永远是首要原则。
【法则五】自立·自由·自在法
这条法则主要强调的是物品摆放的状态,要“立”起来,要让使用者操作方便,若有些物品实在不能站立, 就让它们自由地放任着。物如其人,物品的摆放方式,间接地展示了主人的活法。
好了,以上讲了五大整理方法,每一套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围。很多人误以为这些方法只能用于家庭物品摆放,其实不是的哈,这五大方法还可以运用于人生中的欲望管理、目标管理等等方面。
《断舍离》这本书内容很琐碎、简单易懂、书中所讲的内容也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断舍离”也是一个关于生活、人生很好的概念。
希望以后的我们都可以用到“断舍离”的方法,让生活空间变得更宽敞舒适,让人生进入“新陈代谢”良性循坏之中,让自己活得快乐、潇洒、自在。
断呢,就是不该买的东西别买;舍呢,就是该扔的东西果断扔;离也一样。发明这方法的人,是个女人,叫山下英子。我请教过周围好些奇男子,他们熟稔长篇累牍的日本女人名字,却未尝听说过这个山下英子。倒是一位女编辑听过,从陈慧琳的歌和张德芬的推荐中听到的。可见社会太分化,大家的知识面越来越不能互相兼容了。
“断舍离”,提倡的也无非一种简洁的生活,把耗费生命力的冗余之物摒除在外。我是赞同这观念的,几年前也写过些小文,说备胎丢了,不必可惜之类的话。只是我的话不及“断舍离”明快有力,潇洒亮堂。究其原因,大概因为我扔掉的都是些便宜物件,像动物园的衣裳,路边摊的小马这些,丢了也就丢了,不值什么。
建筑师凡德罗有句名言:less is more。断舍离,也是如此。但说得这么狠,却另有一重意思在。《金刚经》,全称《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的意思,就在“能断”二字上。为何能断?因为锋利,因为坚硬。所以断舍离三字,要往深处发掘,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有硬的心肠,二是要有多的物件。
何谓硬的心肠呢?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妻女哭着在寺庙外,三日三夜不去,李叔同不开门相见一面。此谓之断。女人削发做了尼姑,也叫断舍离——断发,舍家,离红尘。可一般人却没有这么硬的心肠,最多不过是扔几个鸡肋般的物件。
比方说我吧。从前过春节,我都像出门吃饭似的,包也不带,两手插裤兜就走了。站在火车站扛着大包小包的老乡堆里,两手空空,倒像个作案的。半夜下了火车,发现跟着爸妈一起来接我的还有小外甥,爬在出站口的栏杆上伸着小脑袋,张着嘴不住地打哈欠。我摸着他的小脑瓜,有点后悔:怎么也应该背些糖果回来。虽然家里也能买,但千里之外背回来的,心意就不一样。空着两手来去固然有简洁潇洒的范儿,可《论语》里不也说了嘛:“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于是今年春节临回家前,我买了两只全聚德烤鸭,一提老北京糕点,塞满了书包。正这时,同事来敲我的门,送我一只又肥又大的金陵咸水鸭。无奈了,冰箱里放一个春节,恐怕要变味儿,只好又背上。要是我趁他不注意把金陵咸水鸭断舍离掉,他恐怕回头要把我这个朋友断舍离掉。好就好在他送我的只是个鸭子,吃掉,就等于断舍离了。如果他送我一套家具,将来搬家就很麻烦。不过,家具那么贵重的东西,我又不是领导,唉,我想太多了。
不单别人送的东西不大能舍,自己的东西,也不容易舍。佛家是最讲究“舍”的吧,“六般若”里的布施,就是舍。纵然如此,《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也说,僧人自家的袈裟,行乞的钵,都是断不可以舍的。按说不值什么钱,和尚也不兴身蓄财物,但随身法物却不能扔。和尚都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呢。家居的物件,不仅仅是物件,还承载着情感上的东西。我爷爷家有张老藤椅,年岁比我还大,早就不能坐了,在屋角丢着,舍不得扔,因为是奶奶在世时喜欢坐的。任何一件东西,只要足够老,都有故事在。一个故事,就是一桩心事。
要想从根本上同往日告别,卸下心上的枷锁,关键不在断掉舍掉一些物件,而在断掉舍掉物件包含的一些故事,承载的一份心情。可是,故事被蚀刻在心里了,哪能那么容易断掉呢。纵然物件丢弃,心上的刻痕还在。终究是无可如何了。假若心上的刻痕能被岁月风干抹平,物件的在与不在,丢弃与未丢弃,倒也无关紧要。
《红楼梦》里,贾宝玉吵着嚷着林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惜春打小想着将来长大了剃掉头发做姑子,妙玉也一直住在栊翠庵,可他们却都不是天生禀赋里就有一段“断舍离”意思的人。有这个意思的人,倒是薛宝钗。为什么?因为宝钗的房间深符less is more的精髓,连贾母看了都叹“太素净了些”。其实,一个真正简洁明净的人,天生也不存在要断要舍的困扰。因为他的生活中本没有太多的繁冗之事耗费心力。正如慧能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也不是说,素净的房间就表示主人有简洁的天性,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穷。家徒四壁,还谈什么断舍离呢。金刚斩面条,虽然也是断,却不值当说是断。
去年我搬家,房东看到我的行李惊讶地说:“就这么点儿东西?”我羞得满脸绯红。虽然我早就在文章里说什么“备胎丢掉,不必可惜”的大话,但是,在配置上无法支持拥有备胎的情形,却是另当别论的。
不久前,我提醒朋友不要把银行卡和手机放一起,因为一旦丢了,卡里的钱就会被人转走。他先是愣了一下:“这么可怕,我手机还默认记住密码了呢。”不过很快就淡定下来,“好在卡里没啥钱。”然后,又自信满满地补充一句:“这是终极防御大招。”这让我想到某网友在微博上请教一位住持和尚,问他对北京的高房价有什么看法,和尚说,我感到出家就是好,房价再怎么涨,也不用为买房子发愁。
是呢,断舍离是为那些因为物品过于丰富而带来了烦恼的人准备的,我等考虑这些问题,有点为时过早了。
故而,断舍离之难,第一难在要有东西可断可舍,秃子出家,自然不必提“削发”二字,穷人也不宜在墙上贴“俭以养德”来粉饰。第二难在要硬下心来敢断敢舍。毕竟,同过去的万千牵绊告别,同周遭的纷纭人事撇清关系,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事。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