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赵德胤
主演: 王兴洪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 缅甸
语言: 缅甸语
上映日期: 2018-02-12(柏林电影节)
片长: 84分钟
又名: 14 Apples / Shisi ke ping guo
IMDb链接: tt8431692
主演: 王兴洪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 缅甸
语言: 缅甸语
上映日期: 2018-02-12(柏林电影节)
片长: 84分钟
又名: 14 Apples / Shisi ke ping guo
IMDb链接: tt8431692
第一次这么晚一个人看电影,满屏的长镜头加上手持摄像机的缘故真的是昏昏欲睡,中途离场的人比电影中的苹果吃的还快。这样的电影借着上影节的东风居然可以满座,还入围了柏林影展,大概是因为踩中了宗教,第三世界和黑中国的点吧,不过既然能拿到上影节来放映,大有这种抹黑我已经一笑了之之意了,大国就是应该自信点嘛。有点意思的是两个村落主持吵架和路边妇女吵架的衔接,让人不禁想到"因信称义"的必要性。豆瓣称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全球化进程中,佛教超越人道主义的力量,是体现在当地人对王兴洪和其他僧侣的供奉中?我所理解的佛教的力量与之相去甚远。影片结束照例有人鼓掌,感觉十分尴尬了。
#十四颗苹果#有点人类学影像纪录片的味道,把处于全球化时代洪流中的人类信仰与社会秩序用两周的出家为僧进行合理化解读。
外来者的身份管窥宗教和村落群众的生存模式,外出务工与僧侣敛财的刻意营造,凸显出金钱社会与理想主义的差异。
赵德胤使用了大量的手持长镜头,展现了颇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图景。妇女用头顶水路途迢迢的长镜头与之后僧侣用水的肆无忌惮,打工的偷渡困难与化缘的简单粗暴等镜头形成鲜明对比,颇具讽刺意味。
尤其是缅甸村民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深刻,如中国人都是用“脚”指使人,带有明显的思维定势。中国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文化展现可以算是全片极具价值的影像语言的记录。
注:本文由潇月撰写。作者系东方卫视资深记者,金牌节目《SMG法制特勤组》主编。
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进电影院变得有点陌生,常怀念在大学里动不动就看电影的晃晃悠悠的日子。虽然那时候也发生过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的情况,倒是留下了一种笃信——进院有益。
感谢组织,上个月在上海电影节观看了纪录片《十四颗苹果》。当时选择这部影片,仅仅是因为18:30这个开场时间相对早。观看过程中,先是无聊,后来倒是越来越有点儿意思了。
故事起源于主人公王兴洪的算命先生。为了帮助儿子摆脱长期失眠的困扰,王兴洪的妈妈向算命先生讨来一剂良方:短期出家 14 天,且每天要吃一个苹果。这就是《十四颗苹果》片名的由来。王兴洪何许人也?他是台湾导演赵德胤数部影片中的演员,做过主角和配角,大部分时间在缅甸拍影片。赵德胤是谁?祖籍南京,出生在缅甸,求学于台湾,作品多次获得金马奖提名。也曾有过出家念头的赵德胤,这时正好返乡探亲,听说好友的这个计划,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兴奋心情,于是王兴洪出家十四天的经历就这样被记录了下来。
对于这样的情景预设我还挺有兴趣的。僧侣的修行生活对普通人来说十分神秘。而在以佛教为国教的缅甸,佛教拥有特殊地位,为多数人民所信仰,又是怎样一番情状呢?
王兴洪出发了。根据算命师傅的指示,他翻山越岭,来到缅甸中部的一所乡村寺院,剃光头发,穿上红色僧袍,成了一名真正的和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半路短暂出家的失意者,没几天就莫名其妙成为代理住持,还被村民们称呼为“佛祖”供奉起来。
纪录片拍了什么?乍看下来就一个字:闷。当地男女老幼向“佛祖”进贡,他们往王兴洪的钵盂里装着各种物品,一个长镜头从头到尾,看得我直犯困,钞票、香烛、大米......看到牙刷的时候,扑哧一笑,总算清醒点了。进贡之后,数钱的镜头也播放了很久很久。还有一段,妇女们头顶水桶,缓缓穿过整个村庄,给僧侣们送水。这一镜到底,走了至少6分钟。坐我旁边的姑娘一直在刷手机,而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人家顶着烈日和水桶,走这么久都不累,我就看看,就不能忍了?
下面来说说我觉得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第一,当然是吃苹果。算命先生说了,一天一个苹果。王兴洪人前做佛祖,瞅空就神神秘秘,找个僻静的地方啃苹果。一天天过去,啃苹果变得越来越乏味、荒谬、凑数,啃到最后一颗苹果,感觉主人公心里像在骂娘。
第二,反差带来的现实感。因为睡不着来修行的短期和尚被村里人奉为“佛祖”,骨瘦如柴的村民们却对“佛祖”倾囊而出。迷之自信的王“佛祖”不仅会走上村头,为争吵的妇女劝架,还会挥手向村中跑过的土狗示意,代入身份的他显得十分搞笑。
当然,“佛祖”还看到为了谋生而不惜非法出境,即便遭受工厂主侮辱却仍然趋之若鹜的青年男女们;看到僧侣们一边说着要远离女人,不要让女人坏了男人的运,一边却享用着女人们头顶烈日送来的水、进贡的美味佳肴;看到“高僧们”精打细算,敛财分钱,甚至沉迷赌博,将信众的贡金挥霍一空。
第三,也是最真切的感受,你我皆凡人,其实哪里都一样。不管相距多遥远,人类的很多情感,包括对他人、世界和社会的基本观念,甚至人性的黑暗面都是相似的。影片里,一个缅甸偏僻村落里的姑娘在纳闷:在当地用手指着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可为什么有的中国人竟会用脚丫子指挥别人去拿东西?中国的风俗和缅甸这么不一样么?其实,哪里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她恰巧看到了一个颐指气使的中国人罢了。
也许,正是上述种种贯穿始终的荒谬感才让这部闷闷的纪录片有了感染力吧。
吃了《十四颗苹果》的男主角怕是仍然无法摆脱失眠的困扰。因为他的问题恰恰不是因为肚子太空,而是由于胃里装得太满。良心上无处排解的焦虑和不安致使他根本感觉不到他人的疾苦,为此他才试图寻找宗教救赎。主人公以发问者的视角出发,结果莫名其妙地扮演起了一个聆听者的角色。这个略显尴尬的身份转换最终把他推到了《大佛普拉斯》的位置上,但问题是这位半路出家的“救世主” 不但享受着村民的施舍,而且还在用脚践踏他们辛苦劳动的成果。哪里产的苹果最好吃他一尝便知,哪里生的钱最值钱他也暗自清楚。因此赵德胤这部针对宗教伪善提出质疑与批判的作品最终讽刺的是资本家自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