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蓝风筝》——一只风筝的重量

导演田壮壮
编剧肖矛
主演吕丽萍 / 濮存昕 / 李雪健 / 郭宝昌 / 易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3-09-12(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38分钟(英国) / 140分钟(美国)
又名: The Blue Kite
IMDb链接: tt0107358







昨天断网之后一个人蜷缩在床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关掉电脑的时候将近一点,听见对面的小雨耳机里漏出阵阵歌声,听见下铺的老邹呢喃的说着梦话。

都说生于80年代的我们贫瘠得很可怜,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没有历史没有未来。其实,正因为如此,80年代生的我们才更加迷茫,更加好奇。我们会对出生之前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探知欲,我们会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那一段岁月。关于我们的兄长,关于我们的父辈。

在《蓝风筝》的前面总有许多的形容词,中国大陆十大禁片、五大必看文革电影、华语独立电影,等等。电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在1956到1966年间几次政治运动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冲击和影响。故事大多发生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那些正在消失的古老的胡同。电影分为三段,分别在“铁头”毫无感情的旁白下讲述了关于父亲、叔叔、继父的故事,而故事里真正的主角却是吕丽萍扮演的命运多舛的母亲。铁头的爸爸是老实斯文的小职员,在整风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在劳动中被一棵刚刚砍到的大树砸到,哼都没有哼一声就死了;由于心理愧疚而照顾铁头母子俩的叔叔,在大跃进的时候由于肝病以及长期营养不良死在了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以后;而铁头的高官继父,在文革开始时被批斗致死,铁头的母亲也因为自己的善良被划为反革命分子。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是,有些悲剧是赚人眼泪的,有些悲剧是给人以力量的。《蓝风筝》就属于后者。电影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叙述这个故事,并没有让主人公表现出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铁头”的旁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仿佛在讲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甚至,旁白中的铁头“童言无忌”的对每一位爸爸的结局都简单地以“死了”概括。不能不说,这种“冷静”,更令人感到压抑。
很多人将这部电影与《活着》作比较,甚至有人将它和《青红》归为一类。大概是由于我打心底不喜欢《青红》吧,实在是看不出两部电影除了都涉及到文革还有什么相似之处。扭曲的变态的冷淡的人性?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吧。至于《活着》,有人说那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我却不以为然,有小说的先入为主,那部电影于我,便少了几分震撼或感动。《活着》的时间跨度比《蓝风筝》长了许多,并且,《活着》是非常煽情的,这一点使我对这部电影无论如何都没有太多的好感。而《蓝风筝》则朴实了许多,因而更多了一份真实的力量。
《蓝风筝》里的色调一直是很冷的,即使间或出现了暖色,也如铁头的大马灯笼一般转瞬即逝。北京的大杂院本该是一个热闹的,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但是在电影中,她却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四合院里的人分分合合,只有这老旧的建筑巍然不动。她静止在时间的罅隙中,看着奔波的人们走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电影中,风筝(应该也包括叔叔那一段中的“老头乐”和大马灯笼)算是一条线索,濮存昕扮演的小职员爸爸,说风筝飞了就再糊一个,可是新的风筝再也没有糊出来;叔叔说大马灯笼烧了再买、再买,可是他自己连自然灾害之后的第一顿饺子都没有吃到;铁头望着挂在树上的风筝对妞妞说,再给你糊一个,可是不久,文革开始了……每一段故事都有残缺的结局,就像最后挂在树枝上的蓝风筝,在风中一点一点地破损。最后,颓败却孤傲的俯视着它曾经的主人。
房东蓝太太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作为地主的她在动荡的岁月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整风运动的时候商店充了公,减免了租户们的房租;大跃进的时候一口一口攒下的馒头被端走,“放坏了也不会有人吃”;而文革开始之后,她自己被遣送回老家,有一个优雅的妇人变成了落魄的老太太。往往在这类电影中,人的变迁也预示着社会的转变。那么,蓝太太的遭遇在社会巨大的转折中是什么呢,沧海一粟,还是……
回味电影的时候发现其实它也是充满讽刺的。主人公的一家,最上进最革命的大姐却在文革中失踪了,有些愤怒青年的小舅娶了根正苗红的民兵队长;国民党出生的大哥成了盲人,成了唯一没有受到冲击的人……

电影在看似混乱的结局中落幕。配乐很讽刺的有了摇滚的味道,残破的蓝风筝还高高地挂在树枝上。画面中的铁头嘴角流着血,旁白中的铁头依旧不带任何感情。电影中有个人物不能不提,朱英。她的那句“我害怕啊……”,彻底瓦解了所有的坚强。
    
以电影中的乌鸦歌谣作结吧,算是对电影中母亲形象的致敬吧:
乌鸦乌鸦在树上 
  乌鸦真能飞 
  乌鸦老了不能飞 
  围着小鸟叫 
  小鸟每天打食回 
  打食回来先喂母 
  自己不吃忍耐着 
  母亲曾经喂过我



 树上挂着白色的风筝,阳光可以透过来,树上挂着蓝色的风筝,比天空还要蓝,树上挂着破了洞的风筝,比天空还要蓝的被戳出了很多的洞,阳光投下,就有很多的太阳。 

  我拉着妈妈一起看《蓝风筝》,电影用作第一人称回忆的“铁头”算起来比妈妈大三岁。然后妈妈念很多我没听过能听懂的那个时代的打油诗——跟着剧情的发展一起,然后妈妈哭了。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袋里一直闪现另外的影片《活着》。虽然《蓝风筝》没有《活着》跨越叙事年代那么久,《蓝》只是从整风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爆发那之间的十年,可是在画面的色彩处理和人物的形象上,两个片子看起来很相近。这让我产生了错觉,每次有“惊险”镜头出现,比如孩子站在房顶上,男人点灯笼,女人拿开水我都会有恐惧感,因为怕他们会突发意外的死去。就算早知道两个片子中每个人的死亡都会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却也免不去这种恐惧感。 

  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居住在北京过去那千万个四合院之一的平淡无常的家庭,那段历史却给他们加上了不平凡的遭遇。除了城市背景不同,这倒是和《活着》如出一辙。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几乎想不起来哪部关于整风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间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命运能不用“遭遇”这个略微带有悲惨含义的词汇来形容。 

  影片线索一:风筝。 
  第一次出现,是四合院中的孩子卫军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去够一只挂在树杈上的风筝。铁头的生父(濮存昕)下班回来说:“别够了,我再给你们糊个新的。”于是铁头的手里就有了一只漂亮的长尾巴风筝。 

  风筝高高的飞在天上,谁也不知道能放多远……风筝可能会再也飞不回来,或者留在一个地方千疮百孔直到消失,就像铁头对生父的印象。 

  母亲(吕丽萍)的第二次婚姻,铁头和那个忠厚老实的李叔叔(李雪健)之间没有提到风筝,取而代之的是“老头乐”的烟花和大马灯笼,李叔叔也对铁头说:“咱们再买,再买”,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 

  而烟花和燃烧了的大马灯笼,是那么瞬间的绚烂之后变成灰烬,就像和李叔叔之间的感情。 

  母亲又嫁了,这次是一个高官。铁头带着继父的亲孙女妞妞把蓝风筝放到天上,夕阳下是两个孩子童真的目光(这也是DVDMENU的背景)。风筝挂到树上了,铁头看着窗外说:“没事儿,我再给你糊一个。”可是直到妞妞走了,他们也没能再放起一个新风筝。 

  风筝就挂在那棵树上每天每天的破损掉,红卫兵因为母亲的善良抓走了她,铁头冲上去用板砖敲破了一个红卫兵的脑袋,被一群人围在中间狠狠的打。醒来的时候,树上挂着那个破风筝,一直飘荡飘荡…… 

  风筝总是被树枝挂破了洞而飞不起来,那时候的生命也如风筝般轻易就被划伤或者牺牲。在那些尖利的四处蔓延的东西面前,无论风筝还是生命都那么脆弱。 

  影片线索二:陶彩马和礼品单 

  陶彩马是作为礼品第一次出现在铁头母亲和铁头生父的婚礼上的,送礼的人是成为铁头母亲第二人丈夫的李叔叔。结婚那天,在一群人高唱革命歌曲的时候,陶彩马的马头突然断裂掉了下来。 

  感觉中,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铁头的生父最后被倒下的大树砸到头,吭都没吭一声的死掉了。 

  铁头母亲和铁头生父婚礼的礼品单是一块红色的绸子,上面用毛笔密密麻麻写着来祝贺的人名,结婚的当天晚上,红绸子被当作盖头,两个人亲密的嬉笑着享受关上门才能出现的年轻的浪漫。 

  李叔叔出现在那个家庭,铁头的母亲再次拿出陶彩马和礼品单,和李叔叔讨论着陶彩马的断头是死亡奇怪的预兆,礼品单上签了名的很多人也不是死掉就是失踪。 

  礼品单就成了下一个不好的预兆,李叔叔最后也因饥荒期间的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死在医院病床上。 

  铁头的母亲搬出了她先后死掉两任丈夫的家,房东在凌乱的房间中发现了那匹断头陶彩马和那块像抹布一样丢在墙角的红绸子。 

  那个年代,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料和理所当然。谁也说不清那悲惨的一切究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历史的安排。 

  影片线索三:姥姥家的饭桌。 

  在姥姥家吃饭的镜头贯穿了整部影片,同样一张饭桌,吃饭的人却一直在增加,减少,再增加,再减少。 

  铁头的生父,被劳改的小舅舅,小舅舅带回来的“脸像猴屁股”的同事,因不愿陪首长跳舞而被定罪反革命的朱英,根正苗红是民兵排长的小舅妈…… 

  家里热闹了,又冷清了,而每一个人的增加和减少,又都可以看作是拜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赐。小小的一张饭桌,就是那个大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影片线索四:曾经是房东的蓝太太 

  蓝太太是个柔弱善良的女人,她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梳着精美的髻穿着质地优良的旗袍,她有那个时代少见的“话匣子”,看上去就是出身大户人家。 

  整风运动期间:蓝太太穿上了蓝色的布褂子,铺子归了公,减免邻居们的房租。代表政府的一群人夸奖蓝太太觉悟高,却迟迟不能解决她的成分问题,她惶惑恐慌。 

  三年饥荒期间:蓝太太用一口口积攒下的粮食蒸了一锅的馒头,翘首盼望着小儿子一家的归来。代表政府的人又来了,荒谬的下结论:在这个饥荒的年代能蒸出一整锅馒头就是因为买了黑粮。一锅馒头被端走了,蓝太太被告知这锅馒头就算放坏掉了也不会有人吃,只是为了教育群众,她欲哭无泪。 

  文化大革命爆发:蓝太太被送回了老家,房子也被没收变成红卫兵们的指挥部和仓库,里面堆放着被砸坏的“四旧”物品。 

  胆小懦弱的蓝太太从来没有反抗过,永远都是在大环境影响下被动转换自己的角色。时间和局势转变的灰尘慢慢的进行着埋葬,让她从一个举止优雅的太太变成不修边幅的妇人直到最后的不明结局。 

  影片总结: 

  整部片子中不论是铁头的母亲,还是蓝太太,美丽的姑娘朱英,铁头的大姨甚至只露过一面的小舅舅的同事和被剪了头发的校长等等一切女性都没有作最后的交待,我们只知道她们被抓了或被遣送了或自己离开了,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是历史的必然,结局也是不堪再述吧! 

  镜头沉稳,用了大量晦暗的颜色,跟着电影从那个时代中走过一遍,仿佛可以闻出铁锈的味道,铁锈的味道还伴随着锈色的画面。 

  全片都是第一人称的回忆,回忆的主人“铁头”说话时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甚至在提到自己的生父和两任继父的去世都直白的使用了“死了”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导演在拍片子时认真平白的讲述一个时代的用心,而这样客观讲述的平白比带有主观色彩的张扬更能深入人心。铁头对那段历史忠实的记录就是对政治的批判,虽然他从来没有说出一个和批判政治有关的字。是我们在看,在体会,在思索。是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大脑思索。 

  和张艺谋同样拍摄于1992年的片子《活着》不谋而合,两个导演都把时代的大量悲剧放在同一个普通的家庭中来演绎,突出那个经历各种死亡都让人没有力气过多的悲伤的年代,这样对观众的冲击更加集中、有力。都知道这电影是虚构的,也都知道这电影里的故事曾经发生。 

  客串的演员包括:张丰毅(部队文工团男演员)、张炬(我没找到,应该是唐朝的张炬吧!)——这两个名字是在客串演员表里发现的;还看到了丁嘉莉(铁头的校长)、郭东临(铁头生父的同事)。 

  印象颇深的几个镜头:结婚时先拜毛主席再唱革命歌曲;去趟厕所的功夫变成了右派;校长被红小兵批斗剪头发时大喊“别剪我头发,我怎么去见孩子”;每个时间段写着不同标语的红条幅…… 

  片子被禁了十年,导演也被封杀了近十年,竟然也像“蓝风筝”一样,被尖利的、四处蔓延的东西戳出千疮百孔,差点就那么消失掉。 

  都那么脆弱……

  现在只能说,还是感谢D商



早上倦在床上开始看电影,传说中的《蓝风筝》,在我看来其实也可算作中国电影的一种“类型片”了,在带有史诗般的平淡叙事风格中述说着平常人物的平淡人生。冷色调的构图,而且构图很严谨,摄影机的角度相当到位。据说是在日本做的后期,尽管这不是DVD画质,但也看得出精致。似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隐喻,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压抑的感觉贯穿始终,好几次都有欲哭无泪的冲动。在第三段故事里难得出现了一次暖色调的运用,但立马就被打破了。导演用相当客观的口吻将那个荒唐年代的嬉笑怒骂娓娓道来,以至于不少地方都采用了远镜头处理。唯一的一处风格突变是在结尾铁头被群殴,连配乐都带上了摇滚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十七岁的单车》。带着一缕戏谑的味道,却又愈发强烈地让人感到一股悲壮。

看完之后感觉心堵得慌,一部芒刺在背的片子,本应该坐直了看。如果仅就其对政治的隐喻而言,这是一部比起《霸王别姬》更让当权者坐立不安的电影。时至今日,尽管那个年代的种种政治运动都已经被官方否定,但当下的情况是,要么我们根本不去提这些事,要么就是着重强调它之所以发生的局限性以及可怜的甚至可笑的正面意义。而对于它的反思,要么不够深刻,要么深刻地被打压。导演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整整十年的封杀。我们是个善于遗忘的民族,可是这段历史,我们能够忘记吗?是谁在教会我们遗忘?!

最后想提到我觉得电影中的一处瑕疵,铁头的一段旁白说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说用这个词符合片中人的实际认知水平,但作为一个有深度和历史责任感的导演,应该清楚那三年的实际情况至少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错误的政治运动的恶果,个人认为用“三年困难时期”这个比较中性的词要好得多。就如同在《霸王别姬》里那个扫地的老大爷说了句“都是四人帮给闹的”一样,尽管也符合这个角色的认知水平,但对于导演来说,批判性就大打了折扣。当然不可能要老大爷说出“都是毛给闹的”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来,可换句“都是文革给闹的”总不错吧?

马头断了,还可以再粘;灯笼烧了,还可以再买;风筝飞了,还可以再糊;可要是记忆遗失了,我们还能做什么?

【摘自2006年4月9日的日记,非正式的电影评论】




1993年。中国大陆有两位导演应当被铭记史册。

一位是《霸王别姬》的导演陈凯歌。该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一位是《蓝风筝》的导演田壮壮。该片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两位导演均来自文艺世家,这两部电影也是迄今为止以文艺的视角书写当代中国苦难史的最杰出作品。

1994年。余华的小说《活着》被搬上大银幕,导演张艺谋。影片不及原作品伟大,却依然震撼。该片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十几年过去了。

张艺谋,游走于主旋律遗毒和商业垃圾之间游刃有余。老谋子的眼神愈发坚定,宏大叙事的笔调愈发壮美。奥运会开幕式重金托起的璀璨中华文明,在960万平方公里上更多的只剩下书本上的传奇。

田壮壮,因《蓝风筝》被当局勒令禁拍十年,蓄起灰白的胡子,隐忍的复出后,从《茶马古道之德拉姆》到最新“大片”《狼灾记》,关注视角开始转向最原始的自然力量。据说,田导要退休了。

陈凯歌,在脑子仿佛被驴踢了创作出《无极》成为其抹不去的污点后,终于等来了《梅兰芳》。他所熟悉的老北京,他所目睹的梨园变迁,一切却仍逃不开阉割二字。所以在曾经的那篇影评结尾我写到,

“只是,霸王别姬终须散,前朝烟雨只梦延。再见,理想。再见,陈凯歌。”

 

这是一个理想已死的国度。

在一个过度早衰的民族,会有一群刚刚二十多岁的人告诉你,面对苦难要成熟,面对是与非要辩证,面对黑暗要学会自我保护,人生格言是沉默是金。

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何时会死去。在至深的绝望里,人会说,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在这个夜里,看着《蓝风筝》,看铁头躺在泥土里睁开眼睛望向那片已经灰蒙蒙的天空,看到光从风筝破裂的口子里射进来,就好像看到了那年那时田壮壮导演血液里流淌的真实、人性、尊严。就好像看到了他们也曾有过的青春里的奔放,看到他们无以复加的勇气,支撑起讲述的力量。

在还有力气奢谈抱负的时候,在还有闲暇想起,这片土地上过去有过的、正在发生的、还将继续延伸的苦难的时候。

无论心有多苦,人是幸福的。

这就是理想。



熬夜看完了《蓝风筝》,1993年田壮壮导演,很多大腕参演的片子。
从图书馆淘出这部片是因为无意中知道它是一部禁片,从小只要什么东西被扣上禁(禁书,禁止,禁入。。。)反动
的帽子都能让我心痒痒。
片子由于涉及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内容,而无法在中国大陆公映,同时导演田壮壮也因此片遭到8年的封禁。(当然了,拍这种电影要先好好读历史教科书,书里没有的你不能捏造),忘了编历史书的人用什么来填充这20年,只记得历史老师不得不讲到这段时间时那闪烁的左顾右盼的眼神。(痒痒啊,可惜当时没internet)。

老实说,电影没有我想的那么尖锐,只是故事刚好发生在那个背景,导演只是很真实的把它讲出來而已。没有什么控诉或者呼吁,可惜还是触动了敏感的年代。猜想当年电影总局是这样对田壮壮说的:老田那,你这电影把什么都说出来可不行啊,我们拍那么多红色电影,花那么大力气编历史书,都是为了把我们的下一代引向正确的方向,这电影不能放,你也休个长假,读读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嘛。
就这样田壮壮回家休假了,(如果他早知道这假长达十年可能就不干了),不过这招管用,老田之后再没拍过错误引导下一代的电影了。

用维基百科一查,不止有电影的简介,被禁原因,还可以跳查涉及背景,甚至附了被禁电影列表,爽!
最不爽被欺骗了,明明知道柜子里有巧克力,你硬说没有,要不你就干脆说:有,偏不给你怎么着。



你奈人生何
 
《蓝风筝》 年代:1993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田壮壮 / 主演: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
 
      前不久,文化部把120首歌列为“网络禁歌”,因其中含有低级、庸俗、色情的内容。在中国的语境中,“被禁”不单单因为低级趣味,还往往由于太过真实,太过自由。《蓝风筝》就属于后者,导演田壮壮因它被禁止拍片长达六年,时光网目前还没有收录这部电影,可见对本片的封杀,至今仍未有松动的意向。
 
宏观风云变
     9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开始热衷于对建国以来的历史进行反思,拍出了一大批带有浓重政治意识的影片。比如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而田壮壮的《蓝风筝》则将矛头直至50年代至60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以批判的眼光、尖锐的洞察力,将那段混乱的历史之于平民百姓的疾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恰恰因为这样,它不能公映便是意料之中。
     影片是以铁头的孩童视角展开的,而剧情则是围绕妈妈树娟以及她的一家的分分合合为主线。树娟和少龙结婚那天刚好是斯大林去世,所以婚期不得不推迟了十天,铁头的出生也推迟了。可见,政治能干预人的“生”,自然也就能决定人的“死”。
     50年代初,正是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的时候,蓝太太家的铺子都充公了,后来她才知道成分改了,再也收不回来了,在“一切为公”面前,个体利益根本无从谈起。50年代末,整风运动兴起,每个人都需要提意见,不提都不行,而且还鼓励互相揭发检举,比如最老实巴交的李国栋,都检举了朋友少龙和云蔚。像朱瑛这样有意见的,就被划成反革命分子,逮捕入狱。而树言在美院也遭到批判,最离谱的要数少龙了,他们的单位甚至还要按百分比“分配”右派,而少龙偏偏在这个时候去上厕所,等到他回来就被当做右派了。不分青红皂白,帽子随便戴,如此荒唐。少龙被下放到兴凯湖进行劳动改造,几年后因一场意外死在那里。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就是在兴凯湖畔长大的,如果没有这些先辈的开垦拓荒,这片黑土地也难以成就如今的繁华,向他们致敬!
      这一场运动,让陈家支离破碎,不久之后,树娟也主动要求下乡,支援三线建设,这下这个家已然几近分崩离析,就连铁头都对妈妈没有好感了。荒唐的运动仍在继续,比如片中就出现了“除四害”运动。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里,曾有这么一个段子,为了响应“除四害”的号召,姜昆捉了一个老鼠,剪下它的尾巴之后,又把它给放了,因为他们是通过计数老鼠尾巴来统计“除四害”指标的,至于抓不抓住老鼠并不重要。比“除四害”更离谱的就是大跃进运动的“大炼钢铁”,导演借用树生的一段话表达了看法:“公社食堂糟蹋了多少大米白面,土法炼钢炼出的全是废铁。” 只是那个时候,敢这么讲的都是反革命。
      树娟的生命中出现过三个男人,原配丈夫少龙在劳改过程中死去,后来国栋走进了树娟的生活,这个男人有点像李雪健在《渴望》中扮演的宋大成,默默无闻地为自己喜欢的女人奉献着,只是国栋的心中,亏欠的感觉更多一些,毕竟少龙是被他揭发检举的。国栋因肝病死后,树娟又嫁给了老吴,这原本是最值得依靠的男人,然而“文革”的爆发再次击碎了树娟平静的生活。老吴被划为走资派,遭到红卫兵的批斗,突发心脏病死去。身处其中的人一定都会觉得无比地糊涂,怎么连图个安生都要这么难呢?正如树生所说,《蓝风筝》的敢言不是没有意义。“我如果不关心这个国家,我何必讲出来嘛!”

微观世间情
    不得不说,田壮壮充分运用了象征和暗喻的手法,这一点十分高明。片中的一些道具,都值得细细揣摩背后的含义,比如影片一开始那个突然掉落的马头。这一幕给人以强烈的不安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凶兆的预示,不禁令人联想到《教父》中那惊悚的场景。当时解放后的中国,正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迎接崭新的未来,然而这转型期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随时暗藏危机。马若无头,犹如群龙无首,毕现混沌局面,那么这之后中国百姓经历的一切,是否也跟这暗示有关呢?
    那只一直在烧水的水壶,也十分惹眼。它出现在少龙在娘家做客时,出现在朱瑛演话剧时,出现在朱瑛接受领导谈话时,也出现在树娟读树言的来信时。水代表欲望,烧开的水则是无法抑制的热情。在每一次群众运动中,人民都充当了前锋部队的角色,他们高涨的精神几近癫狂,在外国人看来,这都是难以理解的。水壶持续加热却不挪开,则把这种难以理解加深了层次。
    树生面对的那一束强光的含义则比较明显了。光太强,刺得他捂住眼睛,而他想要入党,却始终因自己是“白牌军官”国民党兵而不被接受。党的光明照耀四方,却不能容纳树生之流,而他最终变为盲人,似乎也在昭告着:既然这个事件已乱成这样,那我宁可看不到,是不是会好些?
    全片点题的事物是那只蓝色的风筝,在这里就也得说说颜色在片中的运用,尤其是红色和蓝色。在全国上下一片红的年代,红色代表了党和坚定的运动方针,比如云蔚将红色的条幅故意盖在少龙的头上,这个恶作剧显然是对整风运动的“大不敬”。不过树娟手中的红绸子似乎唱了反调,红绸子上写的人名,他们不是死了,就是下落不明,含义不言而喻。那么蓝色呢?红色和蓝色是最不相容的两个颜色,它们同时出现只代表着敌对和抗衡。风筝是自由飞翔的,而蓝色则将这份自由再次加重,所以在当时的语境中,自由就是反叛,就像那个“资本家”身份的蓝太太,她姓的是“蓝”,而不是别的。片中出现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孩,要跟铁头去放风筝,两个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玩起了风筝。在这一幕中,原本相抗衡的两种颜色忽然和谐共处了,可是圆明园是国耻的象征,这就意味着一旦自由跟禁锢相妥协,那么国将不国,你乃人生何。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片中铁头背诵的一首诗,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反应盛唐时期时代气氛的诗,如今听来却颇为讽刺,在盛世繁华之下,是不是也有没被人留意的危机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