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搏击俱乐部》一切都毫无意义——《Fight Club》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恰克·帕拉尼克 / 吉姆·乌尔斯
主演爱德华·诺顿 / 布拉德·皮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扎克·格雷尼尔 / 米特·洛夫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9-09-10(威尼斯电影节) / 1999-10-15(美国)
片长: 139 分钟
又名: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 格斗俱乐部
IMDb链接: tt0137523






   “我31岁的时候,像马雅可夫斯基一样剃成了光头。我知道我可能永远都不了他那样的诗人。但我像他一样,剃成了光头。他曾经说过,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 有勇气坚持下去。我希望,至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欧阳云飞《像鸡毛一样飞》

■一九九九年发生了什么

一九九九年,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风风光光地扮演了自己,那种执着无与伦比。但正因如此,他可能注定是个不自由的人。那一年,似乎还是很炎热。我度过了难熬的第一个大学学期之后,事情似乎开始变得简单。我放弃了一些东西,不再为集体和他人负责,我希望自己仅仅代表自己。但这也许并不成功。我开始戴着一副无所畏惧的懒散,在学校里默默的装逼。我抗拒那些模式化的东西,不再为了讨别人喜欢做无聊的事情。

九九年的夏天,在一次无聊至极以至于我现在根本无法回忆的下乡体验之后,洪水滚滚而来。我们被退掉了车票,坐上军绿色的大巴,奔往岳阳的一个县城抗洪抢险。在到达之前,没有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到现在依然让我感到不解和无聊,但也许不是坏事情。

我们空耗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那里把自己养胖。有一半的时间我们在打牌,在那之后我对打牌丧失了兴趣;早上我们会吃一大碗大锅煮的方便面外加两个油饼,宿舍里总有西瓜可以消暑解渴;白天里我们一次次接受着荒谬的慰问,大家脸上的笑容居心叵测;黄昏降临的时候,我们脱光衣服在院子里冲凉,几个中年妇女在身边匆匆而过;我看完了一整部《平凡的世界》,差点儿看了第二遍;在一个五金店里为了一个劣质的灯泡第一次触电;最后被剃了一个狗啃的一样的发型回家……那样的结局让我觉得一切毫无意义。

九九年我有了自己第一台电脑,新鲜并且昂贵不堪。受台湾地震影响,64M的一小条内存高达1300多块。我变本加厉地接受着来自信息时代的影响。经常带着一整盒软盘,从校外店的窗口逃出学校,在地球村网吧拷贝大量东西回宿舍。我开始觉得,一切都是触手可及的,那种情绪即使现在想来依然耐人寻味。

■Hit me as hard as you can

打架?No no no no!这种事情我可不干。尽管有些时候,在我脑海里我已经把那个烂人揍了一万遍直到他跪地求饶,但这还是不能阻止我从小力争做一个乖孩子。电影里说的对,大部分正常人尽量避免肢体上的冲突,我也不能免俗。印象里有机会制造打架的情况屈指可数,仅有的几次也没能形成一打一的局面。老罗说的对,小孩打架一拼发育,二靠气势,面对十来个人的时候你除了认栽又能做什么呢?

在老家学校的很多时候,经常看到一些群殴的场面,甚至能够从室内打到操场,从操场打到街道,最后在医院结束。一旦有状况发生,无关的孩子都迅速聚拢,在一个安全的半径外形成围观,心里都只有一个愿望,打久点。很多时候,教导处那另一群流氓会比较及时的出现,把我们的良好愿望迅速扼杀。但毕竟那一天,大家是兴奋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仿佛在斗殴中胜利的是自己。

Fight,搏击,或者干脆叫打架,管它叫什么。《Fight Club》的作者一定很坏,并且充分了解现代人的软弱,选了一打一赤手单挑这种事情来挑衅我们的防线。想想吧,拳头碰撞肌肤的钝响,怎能不让人血往上涌。搏击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之一,在这场关系里,你必须自己想办法,承担所有风险,用身体接住对手的重击,感受疼痛,产生报复的心,在愤怒中还击,同样给那小子点颜色。唯一停下来的办法就是其中一个人倒地不起。

但是现代人很讨厌,走在大街上你揪住脖领子要揍一个人,总会跑出更多的人扯住你,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跟你说,小伙子消消气,有话好说,咱们讲道理嘛。本来你的肾上腺素已经要喷出来了,最终却只能如涓涓溪流一样地流淌。后来你也觉得自己不大对劲,动粗是野蛮的行径,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人,我们应该温文尔雅,尽情享受棉花一样柔软的和谐社会。

最终,我们都变成了现在这个怂样儿。穿的干干净净的,头发一丝不苟,见人面带微笑,开口问路先说您好,鄙视所有粗鲁的人。面对强权我们卑躬屈膝,面对下属却又颐指气使。我们尽力让冲突在桌面上得以解决,最终的愤怒也只能化作咆哮,让那个讨厌的家伙滚蛋,或者自己离他远点,却始终没有人出手,尽管你真的想说,来,打我啊!

■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反复看了几遍《Fight Club》之后,我做了一些梳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杰克是个有点可怜的孩子。六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他和他的母亲,读了一个大学之后,混到一个很大的汽车公司工作,负责飞到各地评估车祸,然后提交各种报告,以便公司决定是否需要召回那些问题车型。算是一个基层小职员,但基本足够他过上小白领的生活,起码他有钱不断从宜家买家具装满自己的公寓。但他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想,到底哪一样可以代表我自己。

不太好的情况是,杰克严重失眠,甚至可以持续六个月。既然无法睡觉,于是杰克在八小时之外也做一些兼职。比如酒店的服务生,电影接片员,制造手工肥皂卖给百货店。他抱着取乐的心态来做的,所以做的很糟糕,除了卖肥皂这件事。作为制造肥皂的副产品,杰克自学成才开始制造炸药。

为了缓解失眠,杰克开始假冒各种患者参加一些有关人生终极关怀的俱乐部,并得到很好的安慰。直到他遇到玛拉,他发现玛拉和他做同样的事情,分享同样的快乐。他当时就爱上了这个疯颠的女人。

作为一个精神分裂患者,杰克相当优秀。他讨厌现实里的自己,并试图逃离。他炸毁自己的公寓,换了另外一个肮脏邪恶的房子,并在这里和玛拉若即若离。疯狂的杰克在酒吧门口和自己打斗,最终成为众人的领袖,一手创办了搏击俱乐部,并在全美国开设分会。杰克反社会的观点受到成员们的广泛认同,在众人的崇拜和信任中,杰克策划并实施了大破坏计划,摧毁N个信用卡中心。达到目的后的杰克最终和玛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好吧,最后这一句不算。

大概就是这样。经我这么一说,这部电影终于乏善可陈。

■不过是现代社会的符号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 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 怒。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这算是导演借皮特之口对现代社会的控诉,也可能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最坏的是,导演让观众身不由己地置身其中。我们理解并且同情杰克的困境,然后从泰勒主导的行为中获得快感,但依然坚持认为杰克是个好人,只有泰勒是个邪恶分子,到最后发现被电影玩弄了,原来他俩是一伙的。

现代社会成熟而高效,而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善于将一切符号化。任何事物,尤其是商品,都能被赋予简单直白的含义。宜家星巴克,你丫全家都是小资吧;甲壳虫MiniCooper,好可惜,这么漂亮的姑娘居然是二奶;苹果电脑,你果真是在追求完美……哪怕你是一个及其复杂的人,现代社会的体制也会迅速把你变成符号,对应到星座血型年纪学识个性收入等等各种阶层。你无力抗拒,甚至不得不利用这个体制来表达自己,以至于最后越发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显然,这样你越陷越深,甚至开始用这套价值观评价他人。我们开始变得毫无差别,都是现代社会的产品,只不过贴着不同的标签。

也许我们想得太多了。我们总要在一套观念里生存,只不过不同的观念里人口数量不同。现代社会正是其中最宏大最恶俗的一个,反对他,你就在同时混入另外一套体系。即使是大破坏计划那种反社会的系统,其中也有注定的规则,无可免俗。说到这里我就变得轻松多了,一切都没什么,不代表什么,你可以继续选择大众化的价值观,也可回到自己的洞里自得其乐,真的没什么区别。

■系统是如何建立的

电影里最让人兴奋的部分大概就是最后形成的泰勒星球,一个不需要管理却能有效运行的系统。每个个体都能坚守岗位,按部就班,同时拒绝一切改变,哪怕来自泰勒本人的指令,真是激动人心。

这样的系统在现实里一再出现,我很感兴趣如何能够建立这样的东西,庞大复杂而且能够正确运转。泰勒创造了搏击俱乐部,用彼此的搏斗唤醒人们内心的原始冲动,所有人觉得,泰勒简直赋予了自己新的生命,命都是人家给的,还有什么话可说,跟着干就是了。泰勒敢于抛弃一切,在众人面前接受地下室主人的毒打,把搏击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宗教一般的崇拜,哥几个都服了,泰勒你丫太有生活了!大破坏计划是存在严厉的门槛的,但我觉得第一个太空猴子绝对是个托儿。这个托儿告诉所有人,大破坏计划是个特权,必须经过千辛万苦才有机会加入,但是只要经历百般凌辱,你就一定能加入。所以这个叫充分必要条件,而这个条件,给人们意志和信心。最后,大破坏计划是有规矩的,任何人都不能够破坏,即使泰勒本人,这种神圣感让人们变得纯洁和执着。最后,泰勒消失了,系统依然得以维系。信仰就是这么回事儿,不再总结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信仰的实验,利用猴子、香蕉和冷水管。太长太复杂,这个就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c4dfcc01000cu2.html

■最终还是爱情片?

电影的结尾简直太有煽动性了。我一直担心最后大破坏计划被杰克以及玛拉这对狗男女给毁了,那我就一点快感也没有了。结果没让我失望,杰克这个丧心病狂的罪犯,一手拿着沙漠之鹰,光腿穿着风衣和一只皮鞋,带着腮帮上还在冒烟的巨大破洞,拉住玛拉的手,两人转向前方,比我更享受玻璃窗前的爆炸。

我搞不懂为什么开始杰克说一切都是因为玛拉这个女人。但是电影最后还是以“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结尾。导演是不是想说,傻瓜们,别被我前面那些扯淡的东西忽悠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再说什么,还是跟我回到一个比较俗的问题上来吧,或者 “Get the fuck out of here”。

Whatever,不管是爱情片哲理片还是悬疑片,反正一切似乎都毫无意义……


曾经有个哥们发短信给我,说他准备等他爱的那个女孩等到24岁为止。
我跟他说,等待这种事情哪里有时限。你愿意等到什么时候就可以等到什么时候。别人24岁以后老老实实结婚生子不见得会适合你,你照着做了,也不能保证幸福。
等到有天你老了,还是没有得到的话,你也可以忽悠自己。说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她。然后面带微笑的去回味你这一生。骗别人不算高级,顶多需要一些技巧,但是骗自己呢,如果可以办到,那才真真切切是高人。
他后来跟我说。还是你厉害。

暑假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医院去看望重病的孩子。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陪他们玩游戏。出发点其实是猥琐的,我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发掘一些生命的意义。好比我们应当知道感恩,好比我们这些能够活动自如的人已经足够幸福了。
刚开始的时候会哭,玩着玩着就红了眼眶。顺手感叹一下人生。
剧情听起来很搏击俱乐部吧,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否则我会嫉妒男主角的好运气。因为后来我并没有发现代替这种行为的乐子,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这样的煽情小行为。直到它真切的失去作用。

活下来又怎样呢。且不谈现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谈他们的家庭早就已经负债累累。而是,就算他们活下来了,当他们发现童话大多都是笑话的时候,当他们因为恋爱失败否定自己的时候,当他们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而怀疑理想的时候,谁站出来充当一个生活的王者,高声的告诉他们,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你当初咬牙坚持下来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恐怕,我们还是只能老生常谈的告诉他们。要坚强,要勇敢,要去做一个有魄力的人。
直到我们对所有的不满习以为常。直到我们成为自己曾经不满生活的一部分。
然后三十岁死去,七十岁埋葬。
然后这边忽悠自己不爱的姑娘上床,那边忽悠爱着别人的自己。
爱是付出,爱是永无止境,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最后,内心深处的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成为的人。成为一个梦。
而你,还记得那个人吗?

恐怕他早已在时间的打磨下失了原本的肉身,在一次又一次临危不乱的妥协之后丢了原来的样子。他渐渐沉睡在你小时的梦里,运气好的话他会分裂成你的另一个人格,让你遇见他,爱上他,然后渐渐因为他的狂热而恐慌。运气不好的话。
他早就死了,那怕是在妄想里。

而我只想贪心一点,我想带着那样一个人格上路。
即便他有点玩世不恭,即便他吊儿郎当,即便他买不起豪华的家具,即便格格不入。
但至少他爱想爱的人,做愿意做的事,他有勇气去承认这么多年的物质奋斗毫无意义。
至少他是曾经的,我想成为的那个我。

搏击俱乐部,我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和自己的搏击。
是为了留下那个自己的奋斗。留下心里的泰勒,永不死去。
那么我就还有勇气重复蔡康永说的那句话
相信爱 相信正义 相信文明 相信宇宙是值得的


是值得的。

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影片是不会被中国人拍出来,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底蕴深厚,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在国外永恒的哲学问题,我们早就不屑一顾,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思想已然把一切都做了合理而又勿庸质疑的解释,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说书人口中的“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都为个人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整齐划一的标准,那就是——“事君”。“事君”的思想是孔圣人反复陈述的观点,也是极受统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的“人生准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古圣先贤的话都是亘古的真理,一代代小民的头脑只是用来服从,不必有思考的功能,否则脑袋就有可能搬家。面对如此系统的人生规划和深厚的文化理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思考什么“存在的意义”?还需要追求什么个性?我们要做的只是认认真真的装孙子。

不过时代的发展超出了我们圣贤的控制范围,曾经无比辉煌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被PK掉了,出了局,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而PK它的是曾经被我们一代代天朝大国称之为蛮夷的小徒弟、土包子、半人半兽。于是乎思想的盛殿开始摇晃,理论的图腾开始崩塌,曾被孔老圣人唾弃的商人,成了时代的主角,生活在21世纪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可能不知道《论语》,但绝对知道麦当劳和好莱坞大片。真不知道曾在春秋时代感叹“礼崩乐坏”的圣人,对于今天这种局面,会发出什么感慨。不过老圣人还是有一点可以欣慰的,那就是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泱泱大国的亿万小民,还是非常习惯于装孙子的!

话说了很多,似乎离题万里,不过一种思想方式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在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认为自己是失掉了人性和感觉的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无能为力,这是欧美人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而我们在有这种困惑的同时,还要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的——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装孙子。影片的主旨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灵魂已被肉体俘获、禁固,只有抛开一切,才能迎来灵魂重获自由的那一刻。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其中还要先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勇气与努力,否则,连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没有,何谈精神的自由。

先说说电影: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所以他常常参加各种团体谘询会,只为了能接触人群。在某一个团体谘询会上,杰克遇上了一个跟他同样理由来参加的女烟枪,玛拉(海伦娜宝汉卡特饰演),在莫名激素的影响下,杰克和玛拉一起逃离了谘询会,两人的情愫因而滋生……在一个街头大战中,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演),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并开始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宗旨在发泄情绪。“搏击俱乐部”也成了全国性的地下大组织,所有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为了辨识起见,成员还都剃了光头。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疯狂模样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他决定疏远泰勒。但是,此时的“搏击俱乐部”成员却发起全国性的暴动,他们炸毁了不少建筑物……,一切的局势都是杰克始料未及的,他该如何解决这混乱的现状?原来杰克与泰勒其实是一个人,一个人格分裂的双重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一手制造,而这一切也只有他自己摆平。

平凡的都市白领,一份工作,一份薪水,带来的是,一份无聊,一份空虚。生命在无目地的忙碌中慢慢被消耗。拼命的工作,小心的处理与人的关系,小心的谈着没有目的的恋爱。日复一日的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工作。这可以说是我们生活在如今社会的很多人的“标准照”,也是我们装孙子的“基本条件”。杰克,一个现代都市的典型角色,一个标准的孙子:对老板唯唯诺诺、绝对服从而丧失自我,喜欢追求物欲享受而精神虚空,生活枯燥乏味却也无惊无险。周而复始的刻板丝毫没有为他带来快乐,痛苦的失眠折磨,更使他长期处于“没法子安眠,也不能清醒”的恍惚状态。参加阉割者聚会是他唯一的心灵寄托,一个生理没有被阉割但心理已经丧失做男人勇气的人。看着杰克在阉割者聚会的样子,我觉得这家伙真是一条社会中的蛆虫,过着对于自己来说毫无意义的生活,也突然想到自己,难道自己的生活足以嘲笑这个孙子吗?我不敢回答。泰勒,表面一个卖肥皂的商贩,暗地里拉帮结社,组织“搏击俱乐部”、筹划“大破坏行动”,寻求对身心和社会的摧残和捣毁,使两者达到“破旧立新,获取自由”的目的。他在积极的反抗,但破坏之后会如何,泰勒并没有想到,有破而无立,所以这种反抗也是一种逃避。但当我自问,对于不甘于现状的你,是积极的反抗还是积极的逃避时,我又一次不敢回答,当我想说“来日方长,要从长计议”这类的话是,仿佛感觉到电影中的泰勒冲我诡异的一笑,说“装吧,你真他妈的孙子”。

正是太多的被包装粉饰的和我们自欺欺人的劣习和惰性,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思考的勇气和能力,逐渐的不自信,不自信的人往往都非常“他信”,如同填鸭般被灌输各种思想,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是主宰。在商品经济社会,各种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经过包装之后被堂而皇之的奉为金科律例、人间指南。我们不知不觉也无处可逃,逐渐的习惯、逐渐的上瘾,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直到某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的却是一阵阵空虚,感到生命的无意义,我们才发觉,上当了,但却积重难反,因为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对物的依赖超过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所以只能过着“失眠而又不清醒”的生活。   

改变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影片虽然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甚至毁灭,但我认为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也就是说改变并不一定非要毁灭,可以是重构,历史告诉我们,推翻旧秩序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建立新秩序,思想的改变同样可以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构思想,探询活着的意义,给自己一个解释,在当今这个物质世界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证实自己的存在,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是否只有权、钱、色,才是我们的最爱,才能够找到灵魂的自由?或许我们都应该反省一下,如何在理性与疯狂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It's only after you've lost everything that you're free to do anything...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生命本是一场虚无(Life is an illusion),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 
即使有一天,你从梦中醒来,也不必害怕,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人比你更渴望做梦。 
人的一生,本来一半便是在梦中度过。 

最先接触FIGHT CLUB的是它的海报,当时好像刊登在《看电影》杂志上(那时的《看电影》未有现在这般泛滥陈辞)。吸引我的是BRAD PITT的“闪电般”的肌肉,叼着一支烟,没有穿上衣,下面是一条穿得快烂的脏脏的仔裤。他棕色的头发被汗水浸染成一丛一丛的,与一些不知名与他同样看起来同样颓废暴力的人群在一起打桌球。 
于是我发誓要找到这部片子,因为从海报上来看,它的颓废力度气氛已经能够吸引我。 

而我第一次看完这部片子,几乎是一路笑着看完的。但是结尾让我非常非常失望,感觉有力的电影开头,拖了一个为了向观众交代而不得不妥协的大团圆结尾。 

首先是EDWARD NORTON扮演的角色,一个萎靡不振的白领,很多时候感觉他像那时的我。写字,很闷,碍于旁人眼光,穿得十分妥帖,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常常怀疑自己的品位是否够得上某个阶层。于是不停地去IKEA买家具,填满房间里每个能展示自己的品位的角落,甚至去买带裂纹的碟子(我是真的干过这种事的,买过一只带裂纹的水晶碟子用来装烟灰,以显示自己的无谓),如果能买到阴阳桌(其实就是八卦形状的桌子)都会去买。好像接近有文化的家私间接展现了自己的社会阶层。 
他还失眠——那时候我也有,每晚睡不着,常常看着DVD或者写作到深夜。凌晨三四点,写得累得不行才决定躺下。当时市内有个朋友家里有几百盘DVD,那段时间我干脆搬到他家的沙发上去住,醒了就看DVD,喝咖啡,在手提上写影评,累了抱着遥控器一起睡。每天的食物是蚕豆酱拌饭(居然还很好吃,吃了很久)。我累了睡下的姿态就如EDWARD NORTON张大嘴巴白痴的表情一样,而且你不得不相信,这种白痴症状是会被传染的。 

EDWARD NORTON扮演的杰克实在很幸运,说他幸运有二,第一是他可以去教堂参加各种即将死的人类的互相安慰会,感受即将要死但是又会感激自己在生;第二是他竟然碰到一个他的同类,而且对方是女的(意味有乱搞的机会)。 
医生对杰克说,你不是最惨的,你如果想知道谁比你更惨,那么请君移步去教堂看看篝丸癌症患者。被切除X丸的BOB因为雌激素刺激而长大了胸部,杰克于是感叹:上帝的胸怀也不过如此。这种苦中带乐的句子让我即刻喷饭了。 
伴随着有节奏的电子乐,杰克总是在说,每天晚上,我生一次,死一次;白天工作,晚上参加这些安慰活动,感觉就是在度假。但是好景不常,一个看起来像是坏女孩(因为有着严重黑眼圈并且非常瘦,如果在现实中我会怀疑她是白粉妹)的玛拉出现了。她需要安慰,也需要梦幻,她说她分分钟想死,但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她没死成。 

玛来的角色让我想到我自己,也让我想到了许多我曾经遇到过的女孩。她们抽着大麻,看过许多书,声音粗涩,从男朋友的生殖器到今年的时尚潮流,分析得透彻得一塌糊涂,大麻一样芬芳,鲜血一样纯清,陨石一样一击即中,那些性格,那些人,在如今的生活圈子里都是很难遇到的了。可是她们永远都是悲剧,带着僵尸一样的面孔穿着旧的裙子,衣不遮体地奔赴每个舞场,第二天醒来发现真丝衣服被男人揉烂甩在身上,同时手边还放着男人的电话号码和一笔钱——尽管她们要的不是这样。玛拉就像一个需要被人安慰,被人需要用长久性爱刺激才能确定自己依旧活着有意思的女人,而我们许多人,何尝不是这样。 

从这里开始,杰克的人生就出现了分裂了。出现了一个有着闪电式肌肉的男人,他经历过大学教育,但是贬低物质,看不起依靠物质而活的人,用人类脂肪做肥皂,同时执意住在破旧房子里,看一些类似《琼斯大妈》的杂志。 
他甚至将强腐蚀性药品倒在杰克的手背上,跟他说,你不要想依靠任何东西,从此在心底将一切希望都放开。如果你不能完全放开,你就不能拥有完全新的开始。 

其实在影片的后来我们都知道,这个如此激进富有思想的男人,就是杰克本身。是在他不知觉的情况下分裂出来的一个自我。他热衷于性爱,坦率,面对自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马上去解决它,碰到难以发泄的怒气就用搏击的方式排泄它。他不仅将搏击安排于两个人之间,更是要求更多的人加入他们,加入的条件就是搏击,但是不要讨论搏击俱乐部。目的只是发泄,发泄。 

我很羡慕BRAD PITT扮演的这个角色,也就是杰克想象出来的另一个男人。他做了我们很多平常人想做的事,包括我自己。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最有力的伤害方式就是打架,肆无忌惮地打架简直是一种享受。并且因为这种直接的暴力方式,有人称呼你为首领,顶礼膜拜,最后因此你还可以成立一个环绕全世界的组织,发动一场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有影响力的大爆炸活动——简直太神奇了。 

电影中的一些话,让我忍俊不禁,也发人深思。 
1 EDWARD提到,他的父亲每六年就搬一处新的地方,有新的老婆和新的孩子,于是BRAT PITT打趣道,难道他是在开分公司吗? 

2 BRAD PITT黯然提到自己的父亲,说自己20岁和25岁打电话给他,他只是说,工作吧,结婚吧。似乎非常冷淡,没有关心。BRAD PITT感叹,为什么一定要找女人呢?我们这一代就是被女人养大的最后还是需要通过找一个女人继续下半生吗? 

3 BRAD PITT问EDWARD,你现在想和谁打架,EDWARD说,和我的老板。BRAD PITT说,是吗?我想和甘地,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4 EDWARD说,我要去世界各地办理事务,每天醒来都在不同的飞机不同的地点,但是为什么我就不能以不同的身份醒来呢?飞机上的食物,饮品,都是一次性的,就连飞机上遇到的朋友都是一次性的——下了飞机以后,就不会再遇到。 

5 EDWARD致力于跟一个老妇人形容自己如何计算自己公司一辆车出事后的出事率,一些场面听得老妇人非常震惊,老妇人不禁要问他,你是哪间公司的(估计是不想买他们公司的车了),EDWARD非常自豪地答道,最大的那间~ 

6 玛来在长久性爱后说道,安全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水晶鞋,每遇到一个陌生人,就戴上一个~彻夜欢舞之后,就扔掉它——我是指安全套,而不是那个男人~(有次看到这句话,简直想哭。) 
…… 

有很长时间,我过着像BRAD PITT扮演的那个角色那样的生活。喜欢穿旧的衣服(特别是棉的),鄙视物质,抽烟,喝酒,抛弃一切,颓废,完全靠一点点文字稿费而活,生活潦倒,无病呻吟,就差没有搞一个无政府组织。 
不过他说的是对的,如果你没有试过完全放弃,你必定不懂得重新开始。而完全放弃之后,又积极进取的人,就像陈安之成功学里形容的每一个成功人士,想要,才能得到。曾经放弃过的人才太懂得时间的宝贵和无聊是种美德。 
每次看这部片子,我都像获得了重生,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向过去依赖物质和神经性失眠苦于没有社会地位的日子告别,如今的一点一滴,都是从最底层的时候一步一步想到去做而得到的,完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系统。有时候我想,为什么导演大卫一定要用EDWARD NORTON发现了有两个自己,最后灭绝其中一个为结局呢,为什么能就不能让梦继续呢?要知道,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还做着梦,一但不再做梦的人,就不再会拥有激进的力量。我想,这个解决大概是为了向奖项和社会规则妥协吧,黑色幽默到最后成为了一个正面的团圆大结局,可悲可叹。


我一直喜欢Fight Club这部电影,但是必须承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迷恋于影片里气势逼人的pitt,还有,应该是电影本身对我在心理学领域超级无知的巧妙利用,甚至因为我第一遍看过之后的那种似懂非懂,不确定和不相信。

不过至少我知道这是一部心理电影,因为Jack长时间的失眠导致严重的双重人格发作,而Jack意象中的Tyler作为Jack的另一面一手创造了Fight Club以及Project Mayhem,他带领大家摆脱物质的奴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自由的人。
没错,这都是电影里呈现出的,仅仅是这些,就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了,不过,的确应该不仅仅是这些。

一部心理电影惯常使出很多花招蒙蔽我们的视听,让我们以为种种罪恶不过是物质与物质的冲突,浅薄的剥削与占有,单纯的失去或得到。其实不是,电影里最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一直在你面前提起的,而是不断在你心里暗示和提醒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和童年阴影有关,Fight Club也不例外,Jack的失眠仅仅是一个诱因,他双重人格发作的诱因,而当开关打开之后,一切运行的轨迹则交由他内心深处最缺失的东西来主宰,或者说,由他自我对于内心最缺失的精神和情感因素的重建和虚构来主宰。

Jack和Tyler的自我对话当中,多次提到了父亲,在他们浴室里的对话,谈到每次在人生的转折点时询问父亲的意见,也许从Tyler口中说出的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因为Tyler本身都是Jack的虚构,因此,Tyler对于父亲的描述,也是Jack对于父亲的想象。Tyler曾说在普通人里,他最想fight的人是他的父亲,这也许就是Jack对父亲一种最极端的想象了。

电影告诉我们Jack的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他是在一个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成长中缺少一个坚强的男人关心,指引和鼓励。他也许也明白,他的父亲并不喜欢他,接受他,电影里Jack在自己的手上用烧碱留下记号的时候,也许就是他内心和肉体同时最为痛苦的时刻。

Tyler: Our fathers were our models for God. If our fathers failed, what does that tell you about God?
Tyler: Listen to me. You have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d doesn’t like you, he never wanted you. In all probability, he hates you. This is not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于是,Jack由此创造了Tyler,一个父亲,一个God-like man。
我印象很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戏便是Tyler在一次Fight Club聚会之前发表的宣言式的讲话,也就在那之后不久,Fight Club渐渐升级为一个“Army”。Fight Club只是一个甜蜜的诱饵和一道测试程序,那些真正和Jack一样内心有所缺失的男人会视死如归的投入进来,因为某种程度上,对内心情感和需求缺失的补足,胜过一切低级的物质需求甚至生存的本能。

Tyler说,“我在这里看到了最强最聪明的人,但是你们的潜力被浪费了,你们做着社会上最底层最琐碎的工作,做侍者,加油工,洗车工,或者打着领带上班,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我们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战争是心灵的战争,我们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相信有一天,我们长大后我们会变成富翁,明星或者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这一大段融合了父亲和上帝语气的Godfather式的道白,说得我心惊肉跳,诚惶诚恐,我尽量把它当成电影,而不去联想自己的生活,可是类似的恐慌难道我们丝毫没有么?

不过,Jack总有清醒的时候,那种分裂式的自我救赎终将破灭,他的“父亲”也一样会再次离开他。电影快到结束的时候Tyler消失了,我始终觉得Tyler在影片中越来越少的出现,是Jack正常心理占上风的一种表现,每次Jack从梦中清醒,他似乎就是正常的Jack,而能让他进入睡眠寻找到清醒的,却只能是他作为自己另一面Tyler的作为。种种极端的行为已经让Jack慢慢有所觉悟,但他仍然坚信Tyler的存在,甚至很宿命的相信Tyler也将离他而去,“First my father leaves me, now Tyler. I’m all alone. I am Jack’s Broken Heart.”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提到电影了非常重要的那个邋遢女人Marla,简而言之,在Jack虚构的世界里,也就是在Tyler存在的世界里,Marla是一个母亲一样的角色,她不会和自己的母亲—哪怕是意象中的—发生性关系,而Tyler作为意象中的父亲是可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当中三个人从来不会同时出现,而且Jack每次和Marla在厨房里的对话都那么令人匪夷所思,Jack对此浑然不知,甚至喃喃自语地说,“ I’m six years old again, passing messages between my parents.”并且,在Tyler质问他是否和Marla上过床的时候,他强烈的表示不可能,甚至做出了很恶心的表情。
Tyler: You know what I mean, you fucked her.
Jack: No, I didn’t.
Tyler: Never?
Jack: No.
Tyler: You’re not into her, are you?
Jack: No, God, not at all.
Voiceover: I am Jack’s Raging Bile Duct.
Tyler: You’re sure? You can tell me.
Jack: Believe me, I’m sure.
Voiceover: Put a gun to my head and paint the walls with my brains.

可是,在Jack清醒的内心里,他是喜欢Marla的,在电影最后,他试图挽救一切,要保护Marla的安全,虽然Marla也许到了最后还没有搞明白Jack到底是怎么回事。
Marla最初的出现,将Jack刚刚找回的睡眠破坏,却在Jack精神危机严重的时候称为他的一个安慰和支柱,回想他在自己手上留下记号的时候,一面通过Tyler之后说出那段自己内心隐隐若现却不愿承认的事实,让自己面对恐惧,看清一切;一面又通过幻想Marla驱散这种痛苦。
整部电影就这么矛盾对抗着,可我真的不知道,在电影最后,Jack用轰鸣的子弹射穿自己的脸颊之后,Tyler也跟着消失了,之后的Jack真的就会摆脱了那种心理的阴影,不在被那种心理的缺失折磨,不再做物质的奴隶,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感觉,就好像我想到自己的未来一样的不确定。可能电影就是电影吧,他撩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思考并闹心,但是不负责收拾残局。



    《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是某个生活在“微软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丧男白领,早在故事开始前很久便已经饱受失眠症的困扰,过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隔间中,终日忙于将血淋淋的尸体化作冷冰冰的数据,以严谨、科学、专业并麻木的态度谈论刚刚逝去的生命,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螺丝钉——他那些业务专精的同事们,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命轨迹:活着的时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账目,为了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操劳终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尔的乳头”。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它们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着他自己思考。他不关心贫穷与谋杀案,只在乎名人杂志、五百个频道的大电视,买、买、买,终于得以在优质家具的团团包围下独自吃罐头——实在是丧得可以了:既没有姑娘,也没有真朋友,家里变成一片灰烬后,唯一可供怀念的是他那“高级的音响,漂亮的衣橱”;商品并非为了他的需要而生产,反而是他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存在。
 
还有更多人的处境比他更堪忧哩: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疯狂崇拜奢侈品广告中的人物(第45分钟在公交车上),仅仅为了塞进一件名牌内衣,乃至致力于变成一堆罹患睾丸癌的肌肉——正如第40分钟处主人公与Tyler的对谈: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未曾经历过大战争、大萧条,一边说着“不知道、不知道”,一边茫然地进入大学、结婚生子,沿着一条顺理成章、循规蹈矩的路,成就毫无自我的生命形态——因此Tyler要向主人公施用氢氧化钠,经历痛苦留下伤疤是古往今来成人礼的必备步骤。
 
结果就是到了30岁仍是男孩的正人君子们,习惯于抱成团取暖而非结成方队作战。每晚都跑去互助会哭个不停, 搞得自己形貌越发萎缩却还是乐此不疲,从没想过这种发泄方式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直至他们找到了搏击会,才意识到对抗压力的正确方式大概并非痛哭流涕,而是向外释放——于是fight club遍地开花。“留作业”的一段,已经充分体现出充满条条框框的现代社会,早已把人们塑造成了打不还手的虚伪绅士,然而始终如影随形的重度焦虑,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我来告诉你吧,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很危险,这个衣冠楚楚的疯子恐怕会突然发作,冲入一间又一间办公室,端着一把半自动的AR-10,逐个杀光他所有的同事,这个可怕的人可能是某个与你熟识多年的人,可能与你非常、非常地接近。”(影片第65分钟)。
 
这段话实际上出自Tyler。主人公早就具备变成Tyler的潜能,但作为一个好公民,他非常努力地压抑了它。可是Marla的出现令这座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沉默的火山一朝喷发了,原因很简单,他对Marla一见钟情了(估计本身就是御姐控吧,而且独身太久了)。自此他再也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他那娘娘腔的洞穴企鹅冥想,企鹅变成了Marla,那份自欺欺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他的胆子只够进行到向Marla要个电话(第18分钟),故紧接着他就幻想出了Tyler。Tyler先是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他抑郁的根源——你不是被物质控制得连自由意志都没有了吗?那就把家里炸掉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实现了他的愿望——把Marla给办了……
 
洋溢着蓬勃男子气概的行动力野兽Tyler Durden居于一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的破屋,做领班时大摇大摆地往达官贵人的浓汤里撒尿,放儿童电影时剪进去一堆nice big cock,但这还不够,他要用为了将自己塞进内衣的有钱人抽出的大把脂肪做成肥皂(这件事纳粹也干过),用最不物质的方式干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可见关怀单身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啊,这一切的源起都不过是为了把个妹罢了。
 
由于30-year-old boy的数量着实庞大(他们确实Boy得厉害,Bob甚至说不出“fucking”这个词),Tyler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对他死心塌地的军队。讽刺的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螺丝钉,在融入新集体、拥有新使命之后,仍然是一批螺丝钉。当主人公一反职员时代的冷漠站在Bob被削去半个头颅的尸体旁痛心疾首地大喊“他是一个人!他是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Robert Paulsen!”时,等待他的是冰冷若机械的齐声呼号:“在mayhem project中,一旦死了,我们就有了名字,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 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多少次了,旧秩序被推倒了,新秩序的本质与以往仍是一样的。
 
丧男终于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他决心鼓起勇气,自己把事情给收拾了;这是他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他第一次拥有了自由意志,哪怕这是Tyler通过氢氧化钠赐予他的。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丧男终于解决掉了猛男,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相当于又来了一次氢氧化钠,迎接脱胎换骨),宣告自己既不再是物质的奴隶,也不再是他人的附庸。在最后一段中,锐气逼人的Marla莫名奇妙地退化成了纯情地小女生,他牵着她的手看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世界覆灭的刹那笼罩于宇宙间最亮的火花。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结尾,如果说电影里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的话,原著中更是充满了杰克苏的味道:Marla甚至说过一句“我能分辨出你们的不同,我更喜欢你一些。”凭什么呢?你认识他吗?
 
《搏击俱乐部》结束了,主人公与Marla的主动与被动地位转换了,但世界仍然不属于废宅闲丧人士。所以原作者帕拉恰克也没有继续这条路,而是年复一年地撰写着主题重复、模式固定、格调低俗、夺人眼球的小说(别问我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他的书实在太适合蹲坑时借力用了,我觉得看一本就行了,这些书都差不多的),具备了商业社会中通俗小说作家的所有特质:大规模生产,换汤不换药,一切向钱看,再也不思进取,成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至于真正的废宅闲丧人士呢,一味地杰克/玛丽苏肯定是对解决当前境况于事无补的,当所处的环境太过令人窒息时,逃出域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那时你将面朝大海山川、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嗯,想必是回到宾馆刷刷豆瓣。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