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高考。
6月6日,《最好的我们》电影版上映。
占据了无数九零后一整个青春回忆的《最好的我们》,最终还是从一本写满文字只能靠想象的书变成一部24集的网剧再浓缩成110分钟的电影。
表现怎么样?
豆瓣,6.0。
虽然分数刚刚及格,但对比很多青春片,竟然还算不错?
况且,端午节期间其他几部电影的表现,似乎也不怎么样。
可以算是骑虎并降。
可能就像几年前的....《小时代》?
当然,比也不能这么比。
毕竟在大家的心中,至少在条姐的心中,八月长安和郭敬明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同写青春,但八月长安的书就像是白月光,既美好让人向往,又平淡有共鸣感,不是疼痛青春,也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忠告,看她的书,嘴角总是会不经意间上扬。
而郭敬明的书就是,狗血狗血狗血,《小时代》更是集各种青春故事之大成,同居怀孕,堕胎撞车,偷情绝症全占全了。
来说回《最好的我们》。
《最好的我们》是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剩下的两部是《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
主角,耿耿和余淮。
她叫耿耿,他叫余淮,耿耿余淮,耿耿于怀。
很巧很特别。
而2016年谭松韵和刘昊然版的耿耿和余淮更是特别,看剧时就像是把中学时的快乐活生生的从记忆中拉扯出来,和他们一起追忆往昔。
要说选角,简直100%成功。
原著里描述余淮的片段是这样写的,“乍一看不是很帅的那一种,眼睛小小的,但仔细看,尖尖的虎牙笑起来还是一副很可爱的模样”,刘昊然就是完全符合。
谭松韵更是一副邻家少女的傻傻模样。
俩人的互动一个摸摸头的小动作就能撩的旁边的剧主不停嘤嘤嘤。
最后豆瓣评分8.9,这大概就是最迷人的青春,像极了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
网友更是说“刘昊然之后再无余淮”“青春欠我们一个余淮”。
因为有珠玉在前,所以不光是剧主,条姐听说要改变成电影版的时候内心也是拒绝的。
果然,没有辜负条姐的“期待”。
失望。
就算前前后后的姐妹都泣不成声,条姐我内心还是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电影改编,和以往的电视剧改编,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时长。
俩人平淡的学习日常,情感上的转变,确实不可能像电视剧一样循序渐进,是蛮有难度的。
不过,电影竟然选择了最无脑的一种:普通?日常?统统不要,戏剧性的爱情部分才是他们的最爱。
并且,为了突出通稿中的“这是属于耿耿和余淮两个人的故事”,自杀式的对其他重要的人物关系删删减减,甚至做出颠覆性的改变。
比如蒋年年,贝塔。
当二流子贝塔出现的那一刹那,我简直想骂街。
贝塔是女汉子,但她不是小混混好吗。
头上梳个哪吒头,编着五颜六色的小辫子,还带着街边五毛钱的彩色小卡子,手上还带着更low的手环。
再流里流气的搭着耿耿和简单的肩膀说:“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是好姐妹吗?因为我们仨成绩最差,我们以后就要做——垫底姐妹花!”
???你没问题吧???
且不说这是贝塔和耿耿第一次见面,就算俩人已经熟悉,耿耿才不是那种想要垫底的人,她虽然成绩不好,但一直很努力。
再比如简单。
没有了韩叙的简单,变成了没头脑。
整天只会和贝塔一起撮合耿耿和余淮。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把耿耿都改了。
原著中的耿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已经有了一个重组家庭。
单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并非可有可无。
耿耿初入振华时,父亲刚刚再婚,她变得无依无靠,不管是和父亲还是和母亲都非常生疏,有多生疏呢?大概就是自己的妈妈来看她进门时她都要说一句:“妈,你怎么来了?”
这让耿耿突然觉得,自己的家庭不是完整的,而是已经朝三个方向渐行渐远。
她急需找一根稻草抓住,保证自己不会掉下去。
这时,她遇到了余淮,恰好余淮就是那个最温暖的陌生人,对她说着,我们做同桌吧,俩人的好感就是从这里开始。
俩人在红榜前相遇,砰,好甜好甜的一米八几和一米六的最萌撞击。
转头的一瞬间,女主(我都不想叫她耿耿)就以一种“哇,他好帅”的花痴眼光看着男主(我也不想叫他余淮)。
而男主这时的装扮,很酷,脖子上是头戴式大耳机,单肩背包。
然后邪魅一笑,“你看,我左边那个人,叫耿耿,我们连在一起就是耿耿于怀”。
女主这时眼神故意的闪躲,并且愣了几秒,其实心里在说“啊,天哪天哪,我们也太有缘分了吧”,然后说出“我,我就叫耿耿”。
好了,下面就请各种欣赏“一无是处的花痴学渣和无所不能的情场高手”之间的爱情故事。
摇身一变,从学习之余的喜欢变成了喜欢之余的学习。
什么你在教室我要故意靠着你。(还被当成了彩蛋,我惊了)
一切情节都进展得如此神速,仿佛是原作按了10倍速的快进在播放。
又好像是一只一百分钟的MV,主题来自一本同名小说,叫最好的我们,或者干脆就叫,耿耿余淮传。
MV中反复出现的让人涕泗横流的句子——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青春。”
会有人问,这就是原作最戳心的台词啊。
没错,这是经典,不过用在影版里,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我看不到那时余淮的好,只看到一个狂拽酷炸的社会气“小爷”。
我也同样不觉得后来的耿耿是最好的耿耿,耿耿能变得更好,是因为她从小就喜欢摄影,而不是在高中脖子上挂个相机随便咔咔两下,长大后换身职业装,说自己是开了个工作室就是优秀。
最后终于要说到选角了。
余淮的扮演者陈飞宇,陈凯歌的儿子。
翻了翻评论,有朋友是这么说的——
对,所有的都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因为他演的是吴亦凡!!
这到底是侮辱了吴亦凡还是不看好陈飞宇?
首先戏外,在拍时尚感的大片时,他的时尚感就不如吴亦凡。
陈飞宇的表情,大概是眉毛之下全无表情。
而我们的吴亦凡,至少他在说“菩萨知不知道我心里有多难过”时,脸上还是在用力笑的....
长相,声音,动作,让我频频跳戏,好几个瞬间,甚至怀疑自己看到了《致青春》中的吴亦凡。
哼、哈、切、抬下巴,本人天下第一帅。
余淮不是这样的。
我心中的余淮应该是一个虽然没有完美无缺,但仍旧一路拼搏的,身边的你或者我。
而不是一个不用努力就第一的学霸,一个只会撩来撩去的情圣。
影版《最好的我们》,看似书中的很多梗都放了进去,通过零零碎碎的画面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却成了四不像。
耿耿余淮的感情没有了根深蒂固的铺垫,那么七年后如何能做到那样的耿耿于怀?
哎,唯一触动到我的大概就是万年不变的张平老师。
当他在黑板上写下“高考倒计时4天”时,终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熟悉的“振华中学”,那个属于你我的高中。
这一段,不容置疑,刚高考完的同学肯定比条姐这个离开高中好多年的感觉还要深刻。
不过,总体来说,这不再是那个属于耿耿和余淮的故事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八月长安冲着去,你却给了我个郭敬明。
这合适吗?
哦,对了,友情提醒,中间有彩蛋。
第一个,好妹妹电台。
第二个,继把第三者路星河删去后,又加了个原创角色,某个在雨中嚎叫的怪胎学长.....
我只能说,想念刘昊然谭松韵。
文/夏丽柠
从英皇电影城看完《最好的我们》出来,细小的街道已略显空荡。初夏的夜风轻轻扬起路边丢弃的纸屑。我向着路口走去叫车,脑海中浮现出电影中耿耿和余淮稚气青春的样子。刚刚,这个年轻的剧组正在导演章笛沙的带领下,在影院里与观众进行一个小型的映后见面会。所有主创人员都笑得很开心、很晴朗,亦如他们在电影里扮演的生活在振华中学里的每个人,坦荡而明媚。
作为既未读过原著,又未看过电视剧的观众,我想,就这部电影,我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对它没有期望值,也没有类比包袱。就是去看一部青春片,如果说一定要比较,也许是张孝全和桂纶镁的《男朋友,女朋友》,或者彭于晏和陈意涵的《听说》,当然也可能是一部《牛仔裤的夏天》,这些都是我钟意的青春电影。
在坦荡而明媚的夏天
青春时代,每一个夏天都是伤感的。有人要毕业,有人要升学,别离是炙热太阳晒不化的情绪。然而,在这些别离里,最有可能改变一生的是:高三考取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大学毕业走上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许多同窗几年的好友,因此而断了联系。也有曾经的暧昧关系变成了一生的暧昧,再也找不回。《最好的我们》就是从一个高中入学的夏天开始的。稚气未脱的耿耿超水平发挥考取了著名的重点高中“振华中学”。学霸余淮在新生报道那天,遇见了耿耿。从此,俩人开始了“相爱相杀”的高中三年同桌生活。
与真实的高中生活相比,电影里的当然自由了许多。但无论学业多么艰难,青春成长里的那些“钢铁友谊”是不会变的。余淮因上课睡觉而被老师罚站,耿耿偷出书来给他送到走廊里;耿耿听见余淮撒谎跟妈妈说同桌是个好学生,而找到余淮大吵;耿耿因听不懂老师讲的数学题,余淮假装不懂屡次举手让老师重讲,以及“垫底三姐妹”里的简单和贝塔一直与耿耿分享彼此的秘密……这些其实都是青春的写照、印记。只有拥有青春的人,才会做出这么冲动而可爱的事情。
因此,青春就是爱。但不是那种准确地去贴标签的男女之爱,而是光明之爱。哪怕是像贝塔暗恋班主任老师,她也会大声地喊出来,然后笑嘻嘻地说自己傻。爱是一种能力。青春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去拥抱所有的一切,愿意为错事付出,愿意不再计较个人得失。青春真好,在人生每个明媚而坦荡的夏天,我们由衷地呼喊:青春万岁!
爱真的需要勇气
虽然青春里的人不缺乏爱的能力,但缺乏表白的勇气。这其中包含的是羞涩与珍视。如果高中的时候,某个男人喜欢一个女生,他会把爱藏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捉弄她,嘲笑她,让她讨厌自己。这是一种多么笨拙的掩饰!这也是爱的勇气吧?就一个人默默地守着这一份爱。就像片中的耿耿与余淮,自高考之后就各奔东西。余淮因家庭原因而“人间蒸发”,失落的耿耿赴他乡圆自己摄影师的梦。俩个人都对感情不再抱有幻想。观影时,我就在想:哦,编剧真是善良,让他们再次相遇。有多少人,就在离开中学校园的那一刻,接受了人生最后的别离。
多年后再见面,每个人都只剩下图有其表的躯壳,内心被社会这座大染缸洗练得刀枪不入了。那种悲哀,只有“长大”了,才会懂。曾经那么炙热的心,为什么过了几年的时间就会冷?人类总想主宰自己,甚至地球。其实人类忘了,我们从未打败过时间,任由时间穿越我们的身体,剪碎我们的爱。因此,电影里这个温暖的结尾,也可以看做爱的敬意。所以,片中才将《勇气》,做为主题歌曲之一吧,“爱真的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毕竟,我们穷及一生,都在呼唤爱的美好。期望今生,有爱相随,不虚此行。有爱,一切付出才值得。没有爱,一切都没有意义。
青春不散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在《青春》里写道: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请把自己摆二十出头的位置上。你没有理由没能力去拥有一个四十岁的人拥有的阅历和财富,你除了手头的青春你一无所有,但就是你手头这为数不多的东西,能决定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库切的话,不仅告诉了我们青春之宝贵,也道出了青春之奢侈。总有人抱怨,国产的青春电影为什么没有长进啊?其实,是青春从来没有长进过。我们今天的青春与父母,甚至祖父母他们那一代,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懵懂、羞涩、莽撞、自以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回首青春,对那些刻骨铭心的事,只会抱之一笑。
反倒是电影,点燃了我们的青春回忆。片中高考前,余淮送耿耿回家,俩人互道加油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高考前夜。一个男生特意骑车来我家楼下,叮嘱我好好考。等考试结束,我自认为考得差不多,同样骑车到他家与他分享好消息。奶奶开的门,说他上班去了。
我记得非常清楚,骑累了的我,在他家楼梯口坐了一会儿。微风吹过我的脸颊,我知道,我失去了什么。上大学之后,我只见过他一次。他带着女朋友。女孩是他的同事。我们相视微笑,他的笑容里带着一点点炫耀。
青春是不会散场的,一辈迭复一辈。唯一散场的是我们的心,像一只落在青春肩膀上的蝴蝶,终究要飞入树林的深处,飞入拥挤的人群中。
幸好,还有如《最好的我们》般的电影,给我们机会去温习青春。虽然青春易逝,可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希望可以遇见最好的彼此。
转载请豆邮联系
别再作践这最好的岁月
文/梦里诗书
《最好的我们》里,电影用青春令人重逢的并不是那段纯粹而又美好的岁月,相反在矫揉造作的故事架构下,这部电影甚令人匪夷所思与主创人员是否有过青春的记忆,其苍白割裂的情感,虚假空洞的人设,用无数看似感动的片段拼凑而起的空中楼阁,实则只是让人如坐针毡。
不曾看过小说,也没有看过网剧,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看《最好的我们》就是一部尤为典型的国产青春烂片,为了冲突而制造冲突,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只是单一的,将一件件发生在校园中的矛盾爱恋串联在了一起,意图诱发观众对青春的共鸣,但遗憾的是电影却全然忽视了对人物该有的铺垫刻画,纵观全片我找不到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角色。其所有人物都只是如提线木偶的完成了自己的戏份。
电影人物的崩塌除了执导的平庸外,选角的失败同样也占据了不少成因,饰演男主余淮的陈飞宇,从头至尾只是一味的在耍帅装酷,这样的形象或许更切合一个浪子,却演不出电影所需的学霸,至于饰演女主耿耿的何蓝逗,则根本没有多少演技可言,男女主两人虚于表现的浮夸演技,使这部本就在人物刻画上极尽苍白的电影,所得见的哪还有一星半点的青春纯情,只有狗血尴尬罢了。
如果一部电影连奠基的人物都聊胜于无,那么其所建立起来的一切也就根本无从去挑动观众的思绪了,这也就能解释这部电影很多情感的缔结演变在最后看来都是莫名其妙的,而自诩的高潮时刻也只是感动了自己,甚至于如果你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单只是回望一下昔日的高中生活,可以说除了电影中戏份不多的班主任还算有点真实外,便在无可取之处,被无聊冗长的爱情套路占据了所有镜头的呈现,如此青春实则与你我都并未关联。
好的青春电影是不论你处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被电影的故事所感动。例如《少年时代》的成长,也例如《情书》中的爱恋,我们虽然不曾经历过他们的时代,不曾体验他们的校园,但总有一份源于青春的共情之处足以去撬动心房,但这部《最好的我们》中有什么呢?剥开一件件似曾相识的外衣套路,我看不到源于电影自身所构建的内核,言之无物的呈现,只是将那些关于青春本自弥足珍贵的美好变的廉价。
如同这个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这个世界也没有一段绝对相同的青春,我们之所以能在一部青春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是源于年少的梦想,源于纯情的爱恋,源于在这最好的岁月里,我们想看到一个最好的我们,但绝不是如这部《最好的我们》般,用套路填充梦想,用浮夸演绎爱情,作践着这最好的岁月。
《最好的我们》里,电影用青春令人重逢的并不是那段纯粹而又美好的岁月,相反在矫揉造作的故事架构下,这部电影甚令人匪夷所思与主创人员是否有过青春的记忆,其苍白割裂的情感,虚假空洞的人设,用无数看似感动的片段拼凑而起的空中楼阁,实则只是让人如坐针毡。
电影人物的崩塌除了执导的平庸外,选角的失败同样也占据了不少成因,饰演男主余淮的陈飞宇,从头至尾只是一味的在耍帅装酷,这样的形象或许更切合一个浪子,却演不出电影所需的学霸,至于饰演女主耿耿的何蓝逗,则根本没有多少演技可言,男女主两人虚于表现的浮夸演技,使这部本就在人物刻画上极尽苍白的电影,所得见的哪还有一星半点的青春纯情,只有狗血尴尬罢了。
好的青春电影是不论你处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被电影的故事所感动。例如《少年时代》的成长,也例如《情书》中的爱恋,我们虽然不曾经历过他们的时代,不曾体验他们的校园,但总有一份源于青春的共情之处足以去撬动心房,但这部《最好的我们》中有什么呢?剥开一件件似曾相识的外衣套路,我看不到源于电影自身所构建的内核,言之无物的呈现,只是将那些关于青春本自弥足珍贵的美好变的廉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