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巴塔萨·科马库
编剧: 威廉姆·尼克尔森 / 西蒙·博福伊
主演: 杰森·克拉克 / 乔什·布洛林 / 约翰·浩克斯 / 罗宾·怀特/ 艾米丽·沃森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everest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冰岛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1-03(中国大陆) / 2015-09-02(威尼斯电影节) / 2015-09-25(美国)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圣母峰(台) / 珠峰浩劫(港) / 珠穆朗玛 / 远征珠峰 / 珠穆朗玛峰
编剧: 威廉姆·尼克尔森 / 西蒙·博福伊
主演: 杰森·克拉克 / 乔什·布洛林 / 约翰·浩克斯 / 罗宾·怀特/ 艾米丽·沃森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everest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冰岛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1-03(中国大陆) / 2015-09-02(威尼斯电影节) / 2015-09-25(美国)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圣母峰(台) / 珠峰浩劫(港) / 珠穆朗玛 / 远征珠峰 / 珠穆朗玛峰
周末很偶然地去观看了《绝命海拔》这部电影,其真实感给我很大的触动。
影片讲述了由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的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故事,在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有8名登山者不幸罹难。在感受登山者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勇气之余,不由得还是想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1、天气条件恶劣,多次遇到暴风雪,这项运动本身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2、在这样险要的环境下,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登山团队,导致关键要道等待时间过长,导致氧气等物资极具匮乏,人的体力和对严寒的耐受力乃至心理承受力濒临极限,带来无法估量的危险性。
3、当道格过于缓慢又苦苦哀求要登顶时,;罗布应该坚持自己的专业性予以拒绝。
4、登山者过于追求登顶的荣耀,对自身的能力和现实情况把握不足。团队向导因行业竞争,以及又有记者随行,也想创造更多的客户登顶的记录。
联想到我们的生活,经常听闻到有人去因探险而陷入险境,需要大量人马去营救。甚至带给营救者很大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去探险必须做好足够的储备,例如理论的储备、信息的收集,体能的训练,循序渐进,找专业的顾问团队指导,减小风险。本片在这个方面是一个正面的样例。攀峰者均为很专业的登山爱好者,例如康子,此前已登上过7座高峰中的6座;又如贝克,常年锻炼身体,也是攀越过很多大山。除了足够的专业,他们还挑选了足够专业的团队;罗布和史考特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登山家。即便这样,仍不能完全保障生命安全。
第二,不要勉为其难,量力而行。影片中临近最高处,已经达到人类极限,有部分登山者已经感到自己已无能力再继续前行,就选择了下山。这是不容易的抉择,距离巅峰只剩下了一点点的距离,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创造纪录,以后未必能再有机会登上珠穆朗玛峰。但是这些人理智地评估了可能的风险,并未贸然行动,也因此而幸免于难。
第三,要有团队精神。在绝境中,没有团队协作很难成事。例如影片中三个团队选择同一天登顶。为了避免争抢绳索,大家进行了友好协商。当临时发现绳索未固定好,也是互相支援,然后固定好后所有人再顺序继续前行。不同的人在团队中有不同的角色,有的做支援,有的做通讯,有的负责后勤补给,走不动也有人会拉一把。没有人能一个人登上山顶。
最后,向勇者致敬,愿逝者安息。
看到一些评论,诸如:登山的人no zuo no die;电影那么无聊简直要睡着;铺垫那么长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登山戏,balabalala。。想写几点关于96山难的背景,助于理解电影吧。内容主要来自于into thin air这本书(电影经此书改编并且基本尊重原著,省去了一些更繁杂的事件和背景人物,也被认为是最贴近96山难事实的一部论述)和Wiki。不对之处欢迎补充和改正。
另外忍不住想说的是,评价电影拍摄手法拍摄技术没有问题各入花眼,但如果想随随便便评价登山者的人生观-诸如傻不傻去找死之类的话之前,希望在敲键盘之前想一想,反过来说,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愿意自己的人生被评价成毫无目的跟蝼蚁一般苟且生得渺小死得无趣吗??电影中露脸的角色基本都映射了现实中的真人,有的在96山难死了,有的下山后几个月死了,有的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有的还活着。你可以不同意登山者的人生观,但请给他们基本的尊重,否则体现的也只是自己的无知狭隘而已。
1. 为什么电影不能直接切入雪山戏啊,前面那么多无聊的铺垫真的要睡着了好吗??
两个主要原因:一. 对于商业登山队的业余登山者来说,整个登珠峰是一个足有1个月之久漫长而乏味的大工程,而绝非只是冲顶的那一天。队员需要徒步进行到大本营,在海拔逐渐升高的4个大本营之间来回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有些人连冰爪都不会穿,电影里有这个细节。而组织者和夏尔巴人也需要进行建营,在登顶途中挂绳,放置备用氧气瓶等等组织工作。
二. 造成山难的原因不仅只是下山途中致命的风雪暴,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关于人的无数细节的堆积而成的辅因,任何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铺垫都有可能是促使那一次冲顶4个探险队中9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下面会说到一些但绝非全部。
这个电影的用意显然不只是想制造一些生死一线间的所谓的戏剧冲突,而是试图还原那次山难的全景,让观众可以有所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灾难这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诸如为了保一个人的命切断下面挂着同伴的绳子,或者为了求生切自己一个胳膊这样的猛料抱歉在这次事件里并没有发生。
2. 电影里人物那么多,根本记不住,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没怎么描写登山中感人的互助精神。
首先,人多间接促成了更多人的死亡。96年5月10日那一天就有4支队伍同时攻顶,3支队伍挤在希拉里台阶排队用绳索攀登,在8839米高度的地方多呆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体温降低,消耗氧气,丧失神智,后来很多在旁人眼里的愚蠢举动和决定都需要考虑到在8000米以上神智急剧下降的因素。
为什么会同时登,因为Jason演的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领队试图协调开登顶日期但遭拒绝,电影中南非人愤然离席的那一幕,而同一天中登顶的时间,普遍认为是在中午过后必须下撤,因为峰顶基本上每天下午开始刮风,而5月10日那一天的暴风雪尤其致命。 每个人自身的特质、经历和心理也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他最后是生或死的结局。
同时,人多也是后来积极救援的力量,因为有些登山队安排在后几天登顶,所以在得知发生山难后很多人例如来拍电影的IMAX队,都积极参加到救援中,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电影一开始也花了篇幅说明了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两只都是商业登山队伍。也就是说,每个客户花一笔钱,电影中也交代了6.5万美元,参加到这个队里来,很多人并没有太多高山经验,互相之间也不认识,因为背景五花八门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可以互相依托生命的关系。而所有后勤工作,包括运输,铺路挂绳,建营,都由组织方完成,其中包括很多夏尔巴人。所以队伍之间可谓基本没有什么感情。
3. 两个商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关系
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为了生意都在想法设法提高自己媒体曝光的知名度。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随行记者本来是被杂志社安排了跟随Mountain Madness,但是临行前,AC Offer了一个很优惠的方案给杂志社,杂志社就改让记者跟着AC登山了。电影中就有Jake冲着Jason说“你抢了我的记者”的片段。95年AC没有送任何一位客人登顶,96年又有随队记者,登顶压力可想而知。而Jake的队里也有一位随行网络记者,就是电影里那位全程带妆的女人,和难波康子一起在风暴中下山但被救了。这样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心理压力,到后来在高海拔的影响下和各种其他因素演变成了两位领队都做出非理性偏离原则的致命决定。
这位具备一定高山经验的记者登顶后生还,并写了Into thin air这本书。
4. Rob Hall:Jason演的领队(Adventure Consultants)
新西兰人,作风严谨。在山难之前他完成了五次登顶珠峰,在当时是非夏尔巴人中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
Rob致命地答应邮差在下午很晚的时候继续登顶而不是返回,电影中有铺垫说明,因为邮差去年也参加了这只登山队,但是在距离顶峰300米的地方被劝回。邮差一年当中又拼命打两份供攒钱,在Rob的劝说下再次尝试登顶,所以电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动offer给邮差一个很大的折扣。可能对邮差来说,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顶了,而为什么Rob同意并且陪同邮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各种感情因素在高海拔作用下消灭了理性?然而没有人再有机会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了。另外一个致命因素是有一个向导(真名Andy Harris)由于各种高海拔神智的原因误以为希拉里台阶下方的储存氧气瓶都是空的,而事实是氧气瓶都是满的但表由于结冰问题不工作了,所以Andy坚持认为空瓶了并且把这个信息告诉了Rob。这个判断导致了Andy自己的死亡和Rob在氧气耗尽的情况下没有试图去拿满的氧气罐。
Rob垂死之际和妻子用卫星电话通话是真实的,并非故意制造的煽情情节。
5. Scott Fischer:Jake演的领队(Mountain Madness)
美国人,生性散漫,登山天才。Jake演得很传神,一个嬉皮士样的充满了个人魅力并似乎并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的登山天才。
他是第一批无氧登上K2的美国人,并在攀登K2时认识了Rob Hall。
Scott也曾经无氧登顶珠峰,并且发起了清理珠峰空氧气瓶垃圾的运动,尼泊尔政府在这项运动的启发下制定了一系列例如奖励夏尔巴人带空氧气瓶下山的政策。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还要坚持登顶?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前面提到的两队之间的竞争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原因,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再也无从探究。
很喜欢的一个细节是Scott精疲力竭登顶以后,微笑着用ET手指点了一下小尼玛堆最顶上也是世界之巅的小石头,不知那时候他是否已经有预感下不了山了,但是死在珠峰对他这样的人来说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宿。
想提一下的是在96山难中,Rob Hall组织严谨的登山队共有2名登山者客户和两名向导(包括Rob Hall)自己遇难,而组织松散的Scott Fischer这一队只有Scott自己遇难,客户都安全生还。
6. 德州人
真名Beck Weathers。电影中对他的描写也有细致的处理。一开始对邮差的出言不敬,一副有钱德州佬眼睛长头顶的样子,后来在走梯桥时的紧张和破开大骂。在半山上因为答应了等Rob Hall而没有顺势跟Madness队员下撤。到最后所有人以为他死了,在七八千米的地方被狂风暴雪吹一夜后他却神奇地站了起来,自己走回了营地!有谁能不赞叹生命可以如此顽强而不被其感动呢!
书中还写到,直升机救援时,有两个重伤员,台湾人和德州人。因为每次只能装一个而直升机停机条件十分不稳定,德州人爽快地让台湾人先上了机。
7. 俄国人
真名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的向导。苏联时代出生的登山天才。在全世界14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中,他无氧登顶了十座。在书中,对他的描述是有争议的,因为他作为向导没有带氧登顶,而且早于他所有的客人提前回到营地。提前回来的原因,书的作者提到因为在8000米以上无氧失温更快,必须快速行动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全,而俄国人在后来也请人代笔一书The Climb中则坚持说是他与Scott在山上进行了讨论后一致同意让他先下山保存体力,有需要是随时准备救人。俄国人的理念是如果自身不具备独立登山的能力就不应该来登顶,所以他并不是非常配合传统的当向导的各种规矩。
事实结果是俄国人营救了3个客人,并且他公司的队里没有客人遇难。
俄国人的经历在这播西方登山者里比较复杂独特,他是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培养出来的专业竞技型登山运动员,拿过苏联对运动员的最高荣誉。但是苏联解体以后他加入的哈萨克斯坦就不再养着这些运动员了,他就来了美国,但是英语很差很难表达自己。Boukreev对当导游,组公司一点兴趣都没有,是个内心纯粹深邃的人(他的美国女友后来根据他俄语的登山日志出了一本书Above the clouds,里面还有他自己写的摄影集),但是为了筹集登山费用不得不来当向导,所以有种跟大部队都格格不入的感觉。电影里这位演员是冰岛人,怪不得跟其他演员气质迥异。。
96山难里对他不带氧气瓶的批评一直困扰他,山难后隔了几天他一个人去登了8400米的洛子峰去“静一静”,顺便创造了速度记录。。96-97年他又爬了7次8000米以上的山,同时还要跟into thin air作者等对他批评的人打嘴仗,并且让一个美国人代笔出了一本书the Climb从他的角度讲了这次山难的过程回击对他的批评,无奈,也是用英语采访编辑的,可能还是没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想法。
97年12月初美国Alpine Club给Boukreev颁发了最高荣誉,象征美国主流登山界对他在96山难中营救别人的认可。3周后圣诞节当天,在冬季攀登Annapurna遭遇雪崩失踪,至今未寻。
七七八八讲了一些,最后用俄国人的一句话做结尾,希望作为观众的我们对山,对登山者持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敬意。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
课外阅读材料:
meccarmca推荐的:
1. 本次事件相关纪录片合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15241/
2. 豆瓣这儿就有链接的98 IMAX版: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63355/ 南坡上
3. 与本次事件无关,Discovery攀登珠峰纪录片Beyond the Limit,2006年开始拍了三季: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20504/index_3.html 北坡上
4. 嫌纯登山题材太乏味的,可以搜搜 张京川,当时新闻联播都有播。关键词:登山,枪击,反恐,绝地生还。事件发生于2013年,2015年2月巴基斯坦主谋越狱成功。
5. 跟珠峰无关:我很喜欢和尊敬的Jimmy Chin跟拍的攀登Meru的纪录片,2015年发行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15008/
部分生还者书籍,除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以外,其他书都没引进国内,最方便的是在Amazon上买kindle电子版:
1. Jon Krakaue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网上各种电子版本也都很容易找到
2. Anatoli Boukreev: The Climb; Above the Clouds(俄语转英文的登山日志)
3. Beck Weathers: Left for Dead: My Journey Home from Everest
4. Lou Kasischke: After the Wind: Tragedy on Everest - One Survivor's Story
Lou也是我个人很敬佩的一位,他在距离顶峰一百多米的地方自己做出了折返的决定。他主业是一名律师,骨子里透着理性,有强大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书在2014年才出版。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
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
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的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
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的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
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
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
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
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
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
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
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
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
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天气天气天气!一定要说三次!!!!!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
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
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
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
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
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
1. 2014年4月18日,影片在尼泊尔取景期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一场雪崩夺走了16个登山者的生命,死亡人数超过影片中纪录的96年登山事故(8人)。由于灾难的发生,影片不得不延期上映。
2. 本片的素材来自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所著的《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乔·卡拉库尔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也是影片的顾问之一。当年幸运逃过一劫后,他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一书,记述了那次悲剧事件的发生过程。
3. 影片中的情节和几个风景镜头借用自1998年的IMAX纪录片Everest。
4. Rob Hall(杰森·克拉克 饰)是第一个五度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非夏尔巴人。他的妻子Jan(凯拉·奈特莉 饰)是继Lydia Bradey后第二个登顶的来自新西兰的女子,原本她也是96年登山队的一员,但因为怀孕而留在新西兰的家中。
5. 克里斯蒂安·贝尔本来是出演Rob Hall的人选,但后来为了拍摄《法老与众神》而退出本片。在贝尔退出之后,导演Baltasar Kormákur修改了剧本,让Rob Hall原先第一主角的地位下降,戏份分配变得更加平分,变成了群戏结构。
6. 杰森·克拉科继《终结者:创世纪》后再次接替原定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的角色。
7. 凯拉·奈特莉的镜头一共仅拍摄了六天。
8. 这部电影卡司强大,云集了五个奥斯卡提名人:杰克·吉伦哈尔,约翰·浩克斯,凯拉·奈特莉,艾米丽·沃森和乔什·布洛林。
9. 导演Baltasar Kormákur13岁的儿子在片中饰演Beck Weathers(乔什·布洛林 饰)的儿子Bub。
10. 1865年,英国人George Everest爵士领导的测量队第一次确定标号为XV峰的高度:29002英尺(现测为8848米),确认该峰为世界最高峰。为纪念Everest的贡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把这座山峰命名为Everest(埃佛勒斯)。珠峰原本的名字为Chomolungma(珠穆朗玛),藏文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
11. 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12. 位于尼泊尔的丹增希拉里机场(电影中用原称“卢克拉机场”)是世界上位置最高的机场之一,也是通往珠穆朗玛峰的大门。由于陡峭倾斜的跑道和险峻的周边环境,它被称为全球最危险机场。自1970年起,卢卡拉机场就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故。目前,事故次数已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最为严重的事故是2008年10月8日,一架飞机在着陆时坠毁并着火,致使1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死亡。
13. 1996年5月23日,Rob Hall(杰森·克拉克 饰)的遗体在他死后两周被IMAX考察队发现,Rob的妻子Jan要求把丈夫的遗体留在山上。
14. 现实中的Beck Weather(乔什·布洛林 饰),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严寒暴雪中,受到了严重冻伤。他失去了半只右臂、左手全部手指,还有双腿的一部分。他的鼻子本应被切除,但后来用他耳朵和额头上的皮肤组织修复了。
15. 正如影片所述,Scott Fischer(杰克·吉伦哈尔 饰)的遗体被他的好友Anatoli Boukreev发现,Anatoli把它移动到登山路线外,以免被拾荒者找到。Anatoli在大约一年后还发现了Yasuko Namba(森尚子 饰)的遗体,他用石头为她建了一个简陋的坟墓。Yasuko的丈夫得知后,资助了一支登山队去找回她的遗体。
16. Andy 'Harold' Harris(马丁·亨德森 饰)和Doug Hansen(约翰·浩克斯 饰)的遗体从未被发现。
花絮都是我个人整理翻译的,想看更多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愚乐大众(ID: everybodyfool) ~~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的珠峰探险经历,取材于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巅峰》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乔恩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是影片的顾问之一,也出现在影片中。
影片通过3D效果,把观众带入那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天气多变的极限海拔,同挑战者一起感受这场冒险。蓝天白雪相互映衬,美得纯粹,美得动魄。镜头推动,冰川之上一长串登山者缓慢移动,世界第一屋脊气势迎面扑来。
电影拍得很真实、很震撼,观众的心随着登山者的处境上上下下,和影片中的家属、救援联络者一样紧张、纠结,期待奇迹发生。现实却如此残酷,在绝命高度、严寒、暴风雪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与绝望。罗伯、史考特等人的遗体均与雪上长存,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剧中的几个团队的向导虽然存在市场竞争,但职业道德还是令人钦佩的。当道格氧气耗尽、意识模糊,完全无法再下山时,领队罗伯仍然对他不离不弃,其实以他的体力和技术如果自己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团队通过对讲机要他自己下来时,他哭着喊到“还没到绝境,这是一条人命啊!”观众为之动容。当罗伯向大本营求救时,刚从山上下来的同队向导不顾生命危险拼死上去送氧气,结果他走得比罗伯还早。还有史考特,看起来像嬉皮士,但他打着地塞米松,拼命折返营救队友,最终体力不支,这个曾登顶5次的世界著名等登山家也长眠雪山,他的团队只死了他一个,客户均安好。
登山向导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真正的拿命在搏。在险峻恶劣的环境下,不单单是要顾着自己,还要照顾到团队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营救时一趟趟往返,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生死玄关,是对技术、体力、道德的巨大考验。
片尾的时候出现了当年登山队真实的合影、贝克获救后与妻子的拥抱、还有罗伯的妻子与女儿等等。剧中合影的位置着装和动作都与真实照片一致。贝克受伤的造型也与照片一致,真实到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纪录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