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调查研究发现,吃外卖有害健康《黑镜 第四季》

导演托比·海恩斯 / 朱迪·福斯特 / 约翰·希尔寇特 / 蒂莫西·范·帕腾 / 大卫·斯雷德 / 柯尔姆·麦卡锡
编剧查理·布鲁克 / 威廉·布里奇斯
主演杰西·普莱蒙 / 克里斯汀·米利欧缇 / 吉米·辛普森 / 比利·马格努森 / 米凯拉·科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7-12-29(美国)
季数: 
集数: 6
单集片长: 60分钟
又名: 黑镜子 第四季



 

《卡里斯特号》:罗伯特(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 饰)是一家游戏公司的技术总监,却因为内向怯懦的性格而无法得到同事和下属们的尊重。然而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因为在家里,有一个甜美而又邪恶的秘密等待着他去享用。 
  《大天使》:马莉(罗丝玛丽·德薇特 Rosemarie DeWitt 饰)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不受伤害而加入了“大天使”计划。 
  《鳄鱼》:面对曾经犯下的错误,是勇敢的面对,还是不惜一切手段消灭所有会导致秘密曝光的可能性? 
  《DJ下台》:当人们的相爱分离全部交由精密的科学计算和管理软件来定夺,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好的世界吗? 
  《铁头》:在一个人类快要被机器狗赶尽杀绝的世界里,为了得到唯一的希望,你愿意付出什么? 
  《黑色博物馆》:妮希(莱蒂希娅·赖特 Letitia Wright 饰)步入了一间神秘而又古怪的博物馆之中,在那里,一件曾经人人趋之若鹜的稀世藏品等待着她
《黑镜》第4季是披着科幻剧外皮的大型公益广告,倡导我们健康生活。
第1集又名《少吃点外卖,对身体没好处的》
第2集又名《安安心心睡觉,少玩电子产品》
第3集又名《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以及 《前任是傻逼》
第4集又名《谈恋爱真他妈费劲》
第5集又名《提倡文明养犬,共建和谐家园》
第6集又名《走路不要看手机》以及《空调吹多了有害健康》。

第1集

这一集很《黑镜》: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
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现在也一直在研发当中,说不定未来真的可以实现让意识进入游戏。
科幻片的魅力之一在于,这些科学假想很可能会成为现实,但你无法预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可能是10年,100年,甚至1000年。
男主角德利可以收集他人的DNA,然后创造一个数码版的Ta,放在电脑里的单机游戏中。而在这个游戏里,男主就是上帝。
尤其是德利在现实生活受到打击,通过在游戏中虐克隆版的同事来发泄苦闷的剧情太贴近生活了。我们也经常有在游戏中虐人的经历,只不过我们虐的是电脑,德利虐的是接近真人的AI。
制造人们的数码克隆人的剧情让我联想到《黑镜:圣诞特别篇》,除了第1集之外,本季的第4集《DJ下台》、第6集《黑色博物馆》也使用了这种想法。
我还联想到了刘慈欣完成于1989年的科幻小说《中国2185》,讲述有人收集6位死者的DNA,并将他们复活在电脑中的故事,其中一位死者正是伟大领袖。由于题材太敏感,该书至今未出版,不过在网上可以搜到全文。
除了科技、沉浸式体验之外,本集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人性、人权、伦理。
数码克隆人具有记忆、感觉、思维,除了没有生殖器外,和真人没什么两样,毕竟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真人,还是游戏中的数码克隆人。
更为重要的是,数码克隆人连死亡的权利都没有,活着比死了更痛苦。
德利奴役、玩弄、压迫数码克隆人的行为当然是侵犯人权的, 但是游戏中的人物都拿他没办法,毕竟德利相当于是游戏世界的神。
我们可以想象,将来人工智能普及了,游戏玩家开始厌倦了在游戏中虐待电脑玩家,开始尝试虐待人工智能,甚至虐待具有思维的人工智能。
《黑镜》的剧情说不定会在将来变为现实,这也正是《黑镜》的可怕之处。
德利是自作孽不可活,他剥夺他人的人权,最终也遭到了报应。
如果深究的话,数码克隆人反抗的手段是有bug的,但因为剧情需要,有bug是必然的。编剧必须要让游戏有漏洞,让数码克隆人有反抗的余地,要不然后面就没法拍了。
本以为以《黑镜》的风格,剧情会黑化到底,结局是数码克隆人费尽心思还是没能逃脱,还是只能继续接受德利的奴役。
结果最后数码克隆人重获自由,德利自食其果。
要是他不吃外卖,说不定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外卖有害健康。

第2集

这一集同样很《黑镜》: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
自从手机普及之后,家人之间的沟通就减少了。
这一集的母亲使用“大天使”之后,她和女儿的沟通更少了。
大天使让母亲变得很省事,很偷懒,她不教育女儿什么是暴力、血液、性爱、狗叫等等,选择了封闭女儿的思想。
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了经验:鲧用“堵”的方式治水最终失败,禹用“疏”的方式治水取得成功。
女儿因为什么都不懂,再加上好奇,选择了自残。甚至,她连“自残”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事实证明,那些少儿不宜的东西,还是应该教育多于禁止,至少让孩子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至少有辨别的能力。
而长大后,母亲监控女儿的做法就更引人深思了。
本集并没有批判大天使,也没有支持大天使,而是既说了大天使的缺点,也说了大天使的优点,结果交由观众自己判断。
母亲看到女儿啪啪啪的画面,是侵犯她的隐私;而母亲看到女儿吸毒,是得到了补救的机会。
如果没有大天使,母亲可能根本无法知道女儿吸毒的事,但是母亲再次使用了“堵”,而不是“疏”。
她得知女儿吸毒,没有和女儿沟通,而是强迫女儿的男友莱恩离开女儿,才使得事情进一步恶化。
换言之,大天使是一种工具,就像是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关键看你怎么用它。
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的水平还是相当高超,把大天使的优劣都拍了出来,观众支持它也有道理,反对它也有道理。
反方可以说,大天使就像偷看日记一般,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比如可能看到孩子啪啪啪。
正方可以说,大天使让父母有机会阻止孩子做违法乱纪的事,或者在做过之后补救。
当然,大天使再有用,可能也比不上父母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沟通有用。

第3集

还是那句话: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
只要是目击者,就必须配合调查,还必须配合探员用追忆器获取记忆,好处是可以还原案件的经过。这种技术类似《黑镜》第1季第3集《你的全部历史》。
我想起以前有人问过:为什么拐卖儿童不判死刑?
原因是,如果拐卖儿童是死刑,拐卖犯在事情败露后,会觉得既然杀人和拐卖都是死刑,留着儿童就容易被抓住,但是杀死儿童并毁尸灭迹说不定还不会被抓住,所以就会选择杀害儿童,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同样的道理,追忆器的发明使得罪犯会为了逃脱而杀死所有目击者,导致更多人死亡。
女主角杀小孩肯定是不对的,但这集的重点并非是杀害小孩,而是追忆器导致她多杀了三个原本她不会杀的人。
而且真人查看记忆也算是侵犯隐私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说出去;让机器人查看记忆就更危险了,万一机器人产生思想怎么办?
我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这毕竟只是科幻剧,追忆器不一定会被发明出来,发明这种东西还不如多装几个监控摄像头。
总的来说,结局警方用一只仓鼠抓住女主角的剧情还是很赞的。

第4集

这一集结局非常出乎意料,前45分钟都很普通,甚至很想吐槽,毕竟人们很难遇到真爱,但是就算不是真爱也要啪啪啪,没促成几对情侣,反倒促成了一群炮友。感觉这根本不是相亲软件,而是约炮软件。
结果,最后5分钟猝不及防带来反转,前45分钟的所有槽点、bug也就不攻自破。
题材有点类似《楚门的世界》,而中间也有很多地方暗示观众这是虚拟世界,只是一串代码。
女主总是只能打出四个水漂是最有说服力的暗示,而其它的不管是保安、围墙、流放、外面的世界都不能说明这是虚拟世界,顶多是类似《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的反乌托邦世界。
原来,男主和女主是在模拟恋爱,有1000对他们的数码克隆人在虚拟世界中恋爱,最终有998对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所以是99.8%的匹配率。
这种想法其实可以举一反三,拍成很多影视剧,不仅仅可以模拟恋爱,还可以模拟任何事情,比如战争、游戏、体育比赛等等。

第5集

这一集有点抽象,和前几集相比不够直白。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们发明了电子狗来代替真狗,但后来电子狗产生了思维,开始反过来猎杀人类。

第6集

这一集太精彩了,一波三折,层层递进。
第一个展览品是可以让医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后来却与发明者的初衷大相径庭,别人的痛觉会让医生产生快感,是真正的“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导致医生一步步变成了怪物。不得不说这黑科技实在太可怕了。
第二个展览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可以提取意识,再到可以设置意识的权限,最后还可以把意识植入毛绒玩具,比第一个展览品更可怕,让我联想到《黑镜:圣诞特别篇》。
第三个展览品是镇宅之宝,将数码版的死刑犯制作成全息投影。
折磨死刑犯的行为,让我联想到《黑镜》第2季第2集《白熊》。
虽然死刑犯杀了人,但是人们就有权利随意折磨他吗?死刑已经是对他的惩罚了,就没有必要让他在死刑之后继续受到折磨。
而电击死刑犯之后赠送的纪念品是最可怕的,死刑犯的意识将在其中永久经受折磨,比《黑镜:圣诞特别篇》还恐怖。
可怕的不是死刑,可怕的是重复一万年的生不如死。
在男主角面前,杨永信善良得像雷锋。

在最开头我想抛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系统判断完美匹配的标准是两人必须反抗系统吗?
《黑镜》第四季看完了,网上褒贬不一,不过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这一季的黑镜没有那么“黑”了,没有让人看完后背一寒,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了。不过我倒是想特别推荐第四集《hang the DJ》,有人觉得它是最温暖的一集,我觉得它是最黑暗的一集。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谨慎阅读
《hang the DJ》剧情一开始,男主Frank女主Amy通过一个智能系统被匹配到一起,并且设定有12小时的约会时间。他们都说是“第一次”使用这个系统,也是第一次约会。在晚上回到酒店后躺在床上谈到这个系统在谈恋爱这件事情上带来的“好处”。这个系统为大家省去了自己去摸索尝试的过程,给你做好了所有选择,甚至连时间也给你设定好了,只需要尊重系统指示就可以,连分手的过程也都省了。
这“初次”约会之后,Amy和Frank又各自和其他系统分配的对象进行了短至几小时,长至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约会。在他们分别和其他人约会期间,聚会上一对成功配对情侣在台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感想:“一定要对系统有信心,因为它真的能帮你找到完美对象”。
这个场景和电影《龙虾》很相似,但两个剧情设定有所不同,《龙虾》中设定是单身人士在这个未来社会中必须在45天内找到一个匹配的伴侣,否则会被变成动物,而《hang the DJ》的设定是系统会为单身男女进行匹配,匹配度高达99.8%。
之后又有一次,系统将两个人分配在一起,但是这次女主希望两人都不要去看设定的约会时长,她已经受够了系统给她安排的短暂的露水情缘,不想要再重复这样的约会。两人握手协定。
再次被系统匹配在一起Amy和Frank在一起很开心,有次两人散步的时候,女主开始质疑这个系统: “但你怎么知道对象是完美匹配的?或许系统做的,只是不断消磨我们的耐心和期望,让我们经历一段又一段恋情,时间是随机的,顺序也是随机的?每次你都变得更顺从,更千疮百孔,直到最终它给出一个终极对象,告诉你这就是你的真爱。到了那时候,因为你的受挫感很强烈,精疲力尽,你会直接接受,将就过日子,接着,你的余生都必须不停地告诉自己并没有将就。”
在相处了几天之后,Frank还是忍不住偷看了系统设定的时间,原本是五年,但是因为他单方看了时间,系统的时间一直在缩短,最后缩短至几个小时。“为什么会这样,能不能不要再缩短时间了?”Frank问系统,“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系统回答。
女主得知以后很生气也很失望,两人就此结束了关系,而此后也一直郁郁寡欢,这件事成了两人的心结。 最后系统提示明天将为他们进行最终完美对象的匹配。在此之前他们还有机会和其中一个匹配过的对象进行交谈,有利于打开心结。女主立刻选择了男主,虽然没有给男主做选择时候的镜头,但是看到两个人重逢后相拥吻的场景,料想,男主也是这么选择的。两人决定违背系统的“完美匹配”,逃离这个地方。等他们爬出城墙的时候,进入到一个空间里,这里面还有很多对他们,每一对都是一次系统模拟的结果,而在1000次系统的模拟测试中有998次两个人反抗成功。这一次也是其中一次。
到这里我们大概了解这个系统测试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前面的部分就是系统其中一次模拟的男女主在一起的整个过程,而我们没有看到的,还有999次其他的场景模拟。像在《黑镜》其他剧集中运用的技术一样,类似于提取人的意识副本放于系统中,系统模拟1000个场景,记录每次模拟的结果,系统认为若两人共同反抗则是通过了测试,将达到998反抗的对象认为是完美匹配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开始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测试,女主从在湖边打水漂的时候,问:你有打过超过或少于四个水漂吗?
因为他们每次打的水漂不管什么样的姿势都是四个,而这一点也不像正常生活会发生的情况,倒像是被设定的。男主也曾推想,是不是我们被困在了模拟的场景里。
他们都没有来到这个地方之前的记忆,见第一面的时候,女主感觉两人好像以前就认识一样,非常熟悉。意识到这是一个测试,就是反抗的开始,才逐渐推动了男女主最后反叛地逃离这个地方。
结尾在酒吧里Amy和Frank各自拿着手机,看到手机上提示99.8%的匹配对象,两人相视一笑,酒吧里放着《hang the DJ》。
很多人奇怪这集的标题《hang the DJ》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最后酒吧里放了这首歌吗?这其实是英国乐队The Smiths 1986年《panic》歌曲的副歌,歌词部分:Burn down the disco焚毁迪斯科
Hang the blessed DJ绞死那个DJ
Because the music that they constantly play因为他们时不时放着的那音乐
IT SAYS NOTHING TO ME ABOUT MY LIFE并没有告诉我半点关于我的生活
Hang the blessed DJ绞死那DJ
Because the music they constantly play
因为他们时不时放着的那音乐
On the Leeds side-streets that you slip down在你滑过的利兹的小巷
Provincial towns you jog 'round你慢跑经过的地方小镇
Hang the DJ, Hang the DJ, Hang the DJ
Hang the DJ, Hang the DJ, Hang the DJ绞死DJ歌词其实就是对这最后看似美好的结局的最强讽刺。“他们放的音乐并没有告知我半点和我生活有关的事情,绞死那个DJ”他们在模拟的系统中反抗系统为他们所做的匹配,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还是依照着系统告诉他们的,和系统为他们匹配的99.8%match进行约会。而更讽刺的是,系统判定只有在1000次模拟中做出998次反抗的人才是那个“完美匹配”的人。
这个恋爱测试看似时间跨度这么长,但实际上它在电脑中只需几秒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完成。它的的确确就像最初男女主躺在床上聊天时说的那样——这个系统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省去了人们去摸索的过程,找不到对象或者面临分手的苦恼。你也不用去经历一次又一次让你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的不会“长久”的恋爱,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和你“匹配”的概率和他将陪伴你的时长量化成数据摆在你眼前,你就能坦然、欣然地接受,不会再考虑其他,不会再反抗了吗?
所以,等有了这样能找到99.8%match的系统,你要用吗?其实也不用等,现在的各大相亲交友网站,父母亲戚为你匹配的对象,不也是类似的系统吗?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系统设定只有做出反抗的人才能有可能成为“完美匹配对象”?我觉得这也是这一集隐藏的暗黑 一个设定,其实这可能只是那个未来社会中一个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的完美爱情的标准,而爱情的模样千千万,你要按照这一种来判断是不是所谓的完美匹配吗?
PS:另外由评论里晚晚妹子的评论中我又想了一些,再补充几点。 提取副本这种形式,在黑镜中很常见了。副本的确是无法影响本体的,副本经历的痛苦快乐,或在经验中吸取的教训得到的成长,都是独立于本体之外的。模拟的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基于两人之前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一系列数据做出的一些推断,比如进行1000次不同的推断。但是这些模拟都是基于这个时间点的这两个人的信息做出的推断。然后系统模拟中认为1000次里有998次反抗行为的情侣,极大可能会产生完美爱情。 假设我们接受这个的标准设定,也就是说在那个当下,按照系统的预测两个人可能是匹配的。 但是人是会随着经历而不断成长的,也在不断变化的。而人一旦发生成长变化,也就与系统当初提取的副本数据不一样了,所以理论上模拟的结果肯定也会发生改变。就像男主单方面偷看了时间之后,系统就一直在重新计算两人剩余的时间一样。我们也看到男女主两人在不知道时间之前的那段时间,相处的很开心。但最终男主还是忍不住,希望知道准确的时间,比如五年,十年,想知道这段感情究竟会持续多久。就像我们在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也总会通过各个方面来去考量,想去预测它会不会长久一样。 而在剧中我们也看到,真的知道了确切的时间之后,似乎也就知道了这恋情什么时候会结束,结局是什么,也没有办法享受其过程。 在感情中我们一直追求“安全感”,希望一切变化的因素都能在自己掌控之中,或者最好像剧中一样能让我们预先知晓。而等我们真的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它也会反过来影响当下的我们。 所以这样的匹配从长时间线来看,肯定是会存在问题的。这可以说是剧中的BUG,也可以说是这个系统的BUG。 私以为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设定。 剧中女主提出对系统的质疑“但你怎么知道对象是完美匹配的?或许系统做的,只是不断消磨我们的耐心和期望,让我们经历一段又一段恋情,时间是随机的,顺序也是随机的?每次你都变得更顺从,更千疮百孔,直到最终它给出一个终极对象,告诉你这就是你的真爱。到了那时候,因为你的受挫感很强烈,精疲力尽,你会直接接受,将就过日子,接着,你的余生都必须不停地告诉自己并没有将就。” 这也不正是很多恋爱中或结婚后的伴侣的写照吗?不论是谁,我想肯定也很多次在恋爱中,婚姻中,人生里自我质疑过,“这个人真的是我一生的伴侣吗?这个决定我做的真的正确吗?” 但是爱情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计算方法,标准的答案,选择权最终都还是在你自己。那些体会经历,痛苦难过快乐幸福,最终都会沉淀到你的人生里。


黑镜是一部科技讽刺剧,第三集完全看不到讽刺啊。如果我是导演,我会这么拍第3集..................
1. 某科技公司发明了记忆提取器,引发了民众游行抗议侵犯个人隐私。政府迫于压力颁布法令,在没得到本人授权同意时,任何机构不得强行提取个人记忆,即使是犯罪嫌疑人。一旦授权同意提取记忆,个人记忆将作为呈堂证供在法庭上播放。
2. 男主角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知名政客。同时又有一些拿不上台面又不会伤害他人的小癖好。他....是一个变装癖,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对着镜子手淫自慰。
3. 他每次在自己的豪华公寓变装自慰后,都喜欢在窗户前点上一根烟,望望窗外的景色放松一下心情。
4. 某天,这位政客变装自慰后,在窗前目睹了楼下一起交通肇事逃逸。
5. 警方的记忆体提取员,通过层层记忆回放,最终在牙医的记忆里发现对面公寓里的政客目睹了整个车祸过程,但政客拒绝提供记忆作证。
6. 某记者得知了这条线索,在报纸上写文章抨击政客不提供记忆作证,文章点燃了民众的暴民本质,民众(暴民)在各种渠道呼吁政客公开记忆,媒体和网络抨击政客的声音铺天盖地,整个国家的人都在问肇事逃逸的人是谁?(开篇所有民众都在抨击记忆提取器侵犯个人隐私,到了这里又全民抨击政客拒绝公开记忆协助破案,此处前后呼应强烈反差)
7. 政客最终迫于压力同意公开记忆协助警方抓捕肇事逃逸者,政客变装癖的癖好被曝光。
8. 一夜之间,没有人再关心谁是肇事逃逸者,也没有人再提起这起轰动全国的肇事逃逸案。第二天电视和网络各种媒体媒体头版头条都是政客变装对着镜子自慰(打着马赛克)的画面,政客成了全民的笑柄,整个国家都在嘲笑政客的癖好。
9. 政客无法忍受全民的嘲笑,最终跳楼身亡。
........................................................................
这么拍即讽刺了科技的好与坏两面性,又讽刺了民众的暴民本质,还讽刺了民众和媒体只追逐热点不关心事情本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