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徐浩峰
编剧: 徐浩峰
主演: 于承惠 / 宋洋 / 赵圆圆 / 马君 / 徐鸥仪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2-02-24(中国大陆) / 2011-09-06(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8分钟
又名: The Sword Identity
IMDb链接: tt2044077
编剧: 徐浩峰
主演: 于承惠 / 宋洋 / 赵圆圆 / 马君 / 徐鸥仪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2-02-24(中国大陆) / 2011-09-06(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8分钟
又名: The Sword Identity
IMDb链接: tt2044077
由新锐导演徐浩峰执导的硬派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讲述了一个无名刀客挑战四大名门,要为戚继光改制的倭刀另立门派的故事。导演徐浩峰用写实的风格,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武林世界。影片日前在北京电影两场,并且参加了哈尔滨冰雪电影节“先声”单元的展映,备受观众和影迷的好评。此前,《倭寇的踪迹》已入围了八大国际知名电影节,更有海外媒体称赞《倭寇的踪迹》既开创了中国武侠片的新潮流,又巧妙的向传统致敬,并称导演徐浩峰为“大陆胡金铨”。尽管影片深受电影节、媒体的欢迎,但并不代表远离观众,《倭寇的踪迹》上面的功夫快而直接,往往一招致命,有古龙武侠小说的神韵,同时也在幽默上吓足了功夫,有趣、令人捧腹大笑,却不流于低俗。影片将于2月24日全国公映,令人倍感期待。
《倭寇的踪迹》大玩真功夫 玩出情怀
自从《卧虎藏龙》那种飞天入地的武侠片深受欢迎之后,港台武侠片一直追求视觉上的刺激,而忽略了故事和内涵的拓展。与前不久热映的《龙门飞甲》不同,《倭寇的踪迹》中的动作设计风格简单而诡异,不吊威亚,不用电脑特效,一招致命,不罗嗦,不花哨,朴实里透着一股凌厉的气息。对此,徐浩峰表示,“我和徐克那种武侠片不同,真打实斗没有那么多花架子,我想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武林世界,更贴近人类真实生活。”电影结尾漫长的决斗戏让很多观众笑出声来,高手比试的似乎不是手里的兵器,而是步伐。对此,徐浩峰解释说,如果这场戏剪短会更好,但现在故意拍成这个样子,武打就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双方的投入和场面的狼狈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种荒谬性在里面。
徐浩峰式黑色幽默 不低俗有深度
港台武侠片不仅注重视觉效果的冲击,还加入大量的喜剧元素,但一般都是“成龙式”的搞笑打斗以及为搞笑而搞笑的无厘头幽默。而《倭寇的踪迹》也设计了大量的黑色幽默,不仅使人捧腹不止,讽刺意味也非常浓,引发观众对人性的反思。对此,徐浩峰表示,这不是为了讨好观众特意设计,而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在我看来,幽默要更为高级一些,如果向观众献媚,来两句搞笑的台词就行了,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有些场景,单个镜头并不搞笑,但多个镜头连贯起来,就别有一番味道。”通观整部电影,《倭寇的踪迹》笑点密集,诙谐有趣,而且饱含嘲讽以及对人性的调侃。其中有一段“五男”想非礼“三个波斯女”的段子集中呈现了影片的精华,当中的一句台词更为经典,“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动了邪念。”可以说,徐浩峰在影片中倾注了大量的个人经验和情怀,从而使得影片的幽默,没有流于低俗,而是让观众笑完之后,引发深层意义上的思考。
看《倭迹》是种蛮奇妙的体验,好像回到了武侠电影的某个年代,历史的车轮并未沿着我们熟悉的轨迹前进,而是微微偏了个角度,驶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还没走出多远,尽管走得磕磕绊绊,可是这新路向已经足够让人兴奋。
这片子放到港台武侠脉络中,应该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的武打还没杂耍化,镜头语言还比较有味道。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铨为心中楷模并不是说说便算,这片子的明代服装和布景写实考究,对细节风貌的重视让人想起胡金铨特有的古朴厚重,而写意之处,则以开头残荷的镜头最为突出,同样是富有禅意的构思。
残荷一段同时还体现了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对武戏的处理。与胡金铨一样,它往往被放在画面外表现,即或正面表现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观众的眼神还没找对地方,胜负已分。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宋洋与于承惠的交手才让人分外期待。虽然因为配合的问题,两人的身法一个略显沉滞而一个貌似虚浮,然而高手对决的那种紧张氛围营造得可圈可点,每一个动作都很有味道。记忆所及,这样的武打场面以前似乎还没人拍出来过。胡金铨式的对峙,锣鼓点是活的,人物的动作则太死,后来的杂耍式武打,动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经完全不似实战。如果说前面的打戏还让人对“硬派武侠”有些摸不透玄机的话,这场戏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风格,说是开宗立派亦不为过。
这片子放到大陆武侠电影的脉络中,应该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候强调的是动作演员本身要有功夫底子,连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镜头语言就相当粗枝大叶,往往是很漂亮的动作,拍出来的效果也不过尔尔。这片子的动作很多是由专业演员完成的,动作班子成员大多都有实战经验,据说动作有时快得镜头都抓不住,又因为追求实战风格,于是就变成了很多动作场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儿戏的尴尬局面。虽然与八十年代时隔二十余年,武戏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怎么把本来很强的演员和很好的意图用符合电影的方法在银幕上营造出奇观来,这个矛盾却是同样悬而未决。据说徐导在下一部戏中做出了很大改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倭迹》回到某个年代只是比附,事实上它与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辟蹊径的作品。中国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里从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窠臼。银幕上不是刘师傅开创的南拳传统,就是戏班学员们开创的杂耍式的所谓“北派”传统,顶多是加上点时兴的三流电脑特技。而《倭迹》拍的虽然是号称南拳的祖师爷之一戚继光的嫡传弟子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地道的北派武术,着重弓马实战。武林之剑最终接纳了兵法之剑的情节,极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技击之道的活水源头,正在于对军阵实战经验的不断吸纳与丰富。
与原著相比,影片的线索更为集中。武将的后院妻妾被移给了大侠裘冬月,同时删去了他与村姑燕好的内容,裘的形象因此层次丰满了很多。影片的结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凉落幕被代之以打过四门、开宗立派的圆满收场,徐导要在影坛自创一派的雄心可见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说就能知道,他是个很爱谈玄论理的人,同时又充满了荒诞的恶趣味,这两者在电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吉普赛女郎们的线索处处是恶搞,或许是蓄意活跃一下大道理所营造的严肃气氛,又或许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时爆发出“很没文化”的哄笑。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便是荒谬与大道并存吧。可是与他的书中一样,这种荒谬要如何与整部作品的气场融为一体,或许是徐导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与此相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武侠片传统中“复仇”、“夺宝”等反映小市民愿望的桥段与对他们而言相对隔膜的武学之争调和起来,形成新的剧情模式,如何从那些“走错了路”却成就斐然的武侠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都有待探索。
同样有些生涩的还有一些细节,例如这么有文化的电影,却让时人直呼“戚继光”而不尊一声“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虚江”。还不如匪气十足的《让子弹飞》里的“松坡将军”,显得更尊重观众智商一些。还有烧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烟而非青烟。
当然,这都是枝节问题。
大节在于,这片子把武侠片所营造的那个虚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实处,把历来虚写的“武”字浓墨重彩地勾画了出来,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中国的武侠片曾经不止一次地与真实的历史擦肩而过,《倭迹》开辟出的新路向,或许眼前看来还很稚拙,但意义却不可估量。因为它郑重宣告,从此武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来自那个传说中的世界,而且最终必将刷新整个武侠片的面貌。
当然,你可以说,《新龙门客栈》,林青霞、张曼玉,不是大侠,也是民间高手;《龙门飞甲》,周迅、范晓萱、李宇春、桂纶镁,个个身怀绝技;更不用说,金庸笔下那些姐姐,漂亮口耐还会做菜。
但是,这都是武侠世界里的男女平权,政治正确,养眼,女性市场,感情戏支点,让这些美女得以抛暗器取代媚眼,动拳脚进行表白。她们英气逼人,美艳无比,让荧幕下我等普通女子自叹弗如,在眼花缭乱中自动屏蔽了角色代入的快感。
所以,看完《倭寇的踪迹》,最让我拈那什么微笑的,是两个完全不懂武功的女子打败当世高手的场景。
想学功夫吗?想不畏暴力吗?或者,当你深夜独自宅在家中,想不惧歹徒来袭吗?
不用站桩,不用睡寒玉床,不用练童子功,不用通过武学理论考试,完全零起点,零风险,五分钟教程,包教包会。
这还不令人兴奋和向往吗?
我认为,《倭寇的踪迹》,完全可以把女性从武侠的观众,进化成武侠的粉丝,或者晋级为打败高手的大师。
片中两个女子,就是和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粉丝,为亲临无疑巷的武打真人秀,一个推迟了约会,一个不愿意加班。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推搡着挤到当世绝顶高手面前,完全无视此秀事关一个新门派能否从此成立的严肃气氛,叽叽喳喳指手画脚,这样的场景实在是让人欢乐。
什么倭寇,那只是一个传说,让人激动的,是传说中的“倭寇”哥,还亲自传授了两招秘技,让她们打败那些名门正派绝世高手,这样,小女子得以深度参与啦。
“如影”,“如响”,就这两招,让女人躲在暗处,一招制敌,听着就很有道理,实施起来确有效果,话说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功夫,根本就是为女人设计的嘛!
不可避免,这种一对一的授课,最容易萌生师生恋,因此,男主角不但轻而易举赢了比赛,如愿以偿立了门派,还半推半就抱得美人归,实在是大满贯呢!
女粉丝的闺蜜们,也得了福利,一人一个帅哥——去看超女快男的现场观众,都只能得赞助商的产品呢——还有比这更欢乐实惠的结果吗?
哪怕这只是影片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反讽或一个玩笑哦。
《倭寇的踪迹》导演徐浩峰,有武学渊源,练内家功夫,在电影学院教影像语言,学问驳杂渊博,他的小说,王家卫买了,陈凯歌买了,张艺谋也买了,由此可见他的作品不仅深具内涵,还有广谱性的接受度,实在可以进行多种解读。
2月24日,在海外漂流了一圈的《倭寇的踪迹》终于要在国内上映,同一天上映的,还有修复版的《新龙门客栈》,这除了在向经典致敬,简直是有要成为经典的寓意。
严重剧透,慎入。
另外一篇
《光谈主题:有脸面有文化的武学高手出入境检查以及其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23153/
“不是给她们饭了吗?”
“知恩图报,她们这是在报答咱们那。”
裘下山后在田间练武一段,实为发泄情欲,镜头最后落在裘低头。
戚的贴身侍卫(宋洋饰演)和裘夫人在门内用绳子测试光影角度,侍卫拉线时线扯到了裘夫人的身体身上,音乐帮衬着勾了一下,线拉扯过夫人的身体,个人感觉相当淫乱。
按捺不住起身跳舞的那武士演的有味(下次能让他做个配角不?)
武士们押着3个波西米亚女人入牢时,受“这种做法太没文化了吧”的鼓动转身抓阄,“三长两短,谁也别埋怨,这是老天的意思”……“老天的意思”……徐导幽默了。
“三个五个,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这种搭配应该不算是文化不高吧!”
“不必了,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你是一个塔塔,在我们的风俗里,女人为男人冒了险,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塔塔。”
裘夫人护卫从裘冬月身边走过前,裘把裘夫人的帽子甩到了外面。这个细节蛮精的。
“靠近儿,靠近儿”
“活了这么大,也让你尝尝高手的味道”
“高手的事,很难懂”
(个人感觉这句话念的还不够有味,不够冷啊)
“老爷,家里进倭寇的,快去看看吧。”
“进就进了吧。”
裘夫人和男侍拥抱,久滞的镜头后接裘的全景,胡须露在外面,最后画面落于裘的双枪。
最后一场打擂,四大门的三门主进门,第一个动作是三人一起合力关门。
6月24日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大银幕观看后记录:
裘冬月受伤后,被郄老门下抬着经过一片竹子和一面墙,他说:“家,不回”。这个地方就是裘夫人曾经驻足抬头的地方。裘夫人的侍者曾经问裘夫人“怎么了?”裘夫人很淡的笑了一下“没事儿”。
裘夫人很帅气的在宋洋(不知道角色名字,用演员名字代称)面前划了一刀,宋洋的左侧领口留下了 一处刀痕,裘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宋洋说:你打倒几个,我就见你几面。在宋洋回到船里之后,郄老来迎战,回切到宋洋时,他正在用脸庞抚摸领口的刀痕,很淡很轻的一个动作,意味深长。最后他和吉普赛女人骑马离开,刀痕依然存在,即便他换装,也没有换了那间有刀口的衣服。他对裘夫人的思念,如果不注意这两个细节,根本从电影中看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硬派武侠中的儿女情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