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
编剧: 马丁·麦克唐纳
主演: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 山姆·洛克威尔/ 艾比·考尼什 / 卢卡斯·赫奇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官方网站: www.foxsearchlight.com/threebillboardsoutsideebbingmissouri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3-02(中国大陆) / 2017-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7-12-01(美国)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意外(台) / 广告牌杀人事件(港)
IMDb链接: tt5027774
编剧: 马丁·麦克唐纳
主演: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 山姆·洛克威尔/ 艾比·考尼什 / 卢卡斯·赫奇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犯罪
官方网站: www.foxsearchlight.com/threebillboardsoutsideebbingmissouri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3-02(中国大陆) / 2017-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7-12-01(美国)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意外(台) / 广告牌杀人事件(港)
IMDb链接: tt5027774
恕我直言你们根本没看懂。
说这部电影讲的是爱和宽恕。很好笑。
这是那种最高级的剧本。它像上帝之眼,呈现人性的复杂和混沌,不给你直接的因果,不做道德的批判,是希望你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但很多人照不见自己的影子。还是保持了一贯的道德批判立场。
高级的电影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和台词。很多信息是交替论证、互相揭露的。就像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不断认识一个人一样。而不是听到一句台词,就赶紧“哦,她不是个好母亲。”再听到一句,“哦,她也不是个好妻子。”“她坚持要抓凶手就是因为死前她咒了女儿。”不是这样看的。
单身妈妈为什么单身?因为老公跟20岁的骚浪贱在一起了。但不好意思,其实那姑娘不是骚浪贱,顶多有点无脑,但却也善良。影片并没有把这个角色符号化,去贬低“小三”。实际上就连变心的丈夫也值得我们同情,因为他的确是不爱女主角了,如果把我们设身处地的代入丈夫的视角,我们也能找到不爱女主角的一大堆理由。比如她的暴躁,她的易怒,她的不讲理,她的强势,她的偏执。
以上是我在另一个影评中看到的一段话。它促使我终于打开电脑写我这篇。带着很重的情绪。
女主的丈夫,也就是死者的父亲,大概是本片中唯一不值得同情的角色。我认为。
女主暴躁,强势,易怒,为什么?
首先女主的丈夫对她有多年的家暴历史。
在影片中女儿质疑女主曾带着年幼的自己和哥哥酒后驾车,女主说,只有唯一一次。女儿立即打断:果然有吧!她没有耐心听完母亲说话。就像很多观众一样。母亲接着喃喃的说,那一次是你父亲把我打到动都动不了——
父亲曾是警察,这是很有趣的一点。他在第一次出现、找女主谈判的时候显现出了很敏捷的身手——虽然是用来打老婆。他在一眨眼不到的时间里,掀翻了桌子冲过去掐住了女主的脖子,把她按在了墙上。而儿子立即拿起菜刀架在父亲脖子上,要他放开母亲。所有人都非常“熟练”,对这一切没有表现出任何惊慌。显然这是经常发生的一幕。
联系一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的新闻,你该知道从家庭暴力中逃脱是多么困难。尤其是丈夫还是暴力机关工作人员,警察。
女儿安吉拉,是令人同情的受害人。除了是受害人,生前她是什么样的女儿?从女主的口中提到,她经常和朋友一起抽大麻。哥哥说,“如果你能不要老是像个小贱人。”小贱人原话“bitch”,大家应该知道这在英文里指的是什么样的女孩。
她的母亲确实对她态度不够柔和,但她是个很乖的女儿吗?不是。
安吉拉像是美国电影里典型的叛逆期少女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很多电影里都有出现。好些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忘了,里面父亲有一段喃喃自语的台词:女孩,小时候像个天使,等到长到十四五岁,突然之间,boom,她们身体膨胀起来,大脑也塞满了你弄不懂的东西,父母变成仇人(大致这样)。这类形象如此之多,我认为可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国对自由文化的一点反思。
女儿抱怨母亲,生前曾打过一次电话表示希望搬去父亲那里,但这不代表父亲其实比母亲好。远香近臭这个道理很浅显了。而且,什么样的母亲会比一个会家暴妻子、与十几岁女友同居的父亲更糟糕?
安吉拉惨死,最坚持找出真凶、为她感到悲痛的是母亲。其他人都如常继续生活,甚至为了不那么难过希望尽快忘掉这个惨案。安吉拉和母亲的矛盾,并不只是母亲单方面的问题。剧中有对母女关系的反思,母亲的态度过于强硬,女儿的桀骜不驯、对母亲缺乏理解,都是很明显的。
女主角,是一个从多年家庭暴力中逃脱、独自抚养两个儿女、然后女儿被奸杀找不到凶手的母亲。你看到的是经历这一切之后的她,然后你说,她强势、偏执、不讲理、不可爱,丈夫不喜欢她理所应当?
电影要表达的不只是宽恕。剧中那句“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是在最讽刺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丈夫烧掉了她视为心血的广告牌,这一做法是卑劣的,他作为死者的父亲,甚至不如刷广告牌的工人,一个陌生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如果一定要说,不如说这部电影呼吁理解。
这个理解,包括你对他人的愤怒的理解。
很容易联想到江歌案。
在江歌案中,江歌的母亲最开始在网上得到很多声援。但后来,当她不依不饶、坚持要凶手得到惩罚、每天在微博上表达对爱女惨死的心痛和愤怒时,开始有人讨厌她。留言攻击她。
这个社会同情受害者——直到受害者表现出强硬。
这同样是本部电影要表达的点,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忽略,是因为他们很少真正代入到受害人的身份当中。他们始终是看客,可以散发同情,但有限度。很轻易就翻脸,认为受害人现在有点过分了噢。
但从没真正想到,受害人到底真正经受了什么。
女主和她的丈夫,对死去的女儿的情感是不同的。一个是早已有了年轻的女友,且很少和女儿生活在一起的父亲。一个是独身把女儿养大的母亲。说一声move on当然容易。但如果你是女主,尤其你是死去的安吉拉,你还会这么想吗?你还会认为大家应该尽快的忘记你,应该宽恕,应该move on吗?
很多人,都看不惯强硬的女性角色。不管她的做法对不对,强硬本身就是一种原罪。
这些人包括剧中警长的朋友牙医,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想要教训一下女主。包括那个疑似强奸犯的军人,他曾到女主的店里卑劣的恐吓她。包括女主的丈夫。也包括现实中的很多人。
但这个女主,其实是从苦难中爬起来的人。她抵抗了家暴,独自抚养了儿女,承受了丧女之痛。她必然是有极其坚毅的性格才能做到这些。
她并非性格粗暴。剧中最开始,在与广告公司谈广告牌的事情的时候,她站在窗前,轻轻的把一只翻不了身的虫子翻了过来。她的脸是如此温柔而充满怜悯。这一幕,可以说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在刷广告牌的时候,她对着突然出现的小鹿说的话,悲切入骨。一个绝望但不得不保持坚强的伟大母亲。让我在电影院泣不成声。
警长忽然吐血,血喷到她脸上,她的关切是真实的,发自内心。她呼叫医生,跑出警察局,我相信在那一刻,她也打算不再逼迫警长。但是后来警长自杀了。你我都知道这其实和她无关。而她承受了许多后果。
她曾被下流的军人当面恐吓。我相信如果你是女性,那一刻你和我一样,和她一样,感到极度恐惧。事实上一个女性在那种时候是多么渺小,我们都亲眼看到她怎样轻易地被丈夫按在墙上掐住脖子,如一只蝼蚁。
她一直选择坚强。选择不放弃。有时候她用力过猛。有一定的以暴制暴倾向。但同时,她身上有非常美好的光芒。
她非常得体。具有很好的幽默感。冷静。聪明。坚强。善良。
在对她进行评价之前,请真正想一下,她经历了什么,正在经历什么。如果你是她,你能不能做的更好。
再来谈爱和宽恕。
这里是一些后续补充:
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不是讲爱和宽恕。
这部电影有许多的巧合,却让你觉得并不刻意。因为它像生活。它的因果是混沌的。每件事的行为后果是不确定的。
你想做好事,结果可能导致坏事。你伤害了别人,不一定受到惩罚。但你最终受到惩罚,却可能是因为你想做一件好事。
因此它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不是简单的号召爱与宽容。而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展示。
就像女主角后来意识到她做错了一些事,但这代表她前面做的事情都错了吗?代表安吉拉的死是她的错?代表她一开始就不该竖起广告牌?
不代表。
全片中较为智慧的角色是警长。但就连他,也在死前开了一个玩笑,一个有点残忍的玩笑。
他为女主支付了下个月广告牌租金,多少是为了让女主在他死后承受一些责备。换句话来说,他不是不气愤的。这气愤当然也是合理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他是在帮助女主。警长死了,会有新的警长。广告牌还在,警察局就有压力。就不能忘了安吉拉海耶斯的案子。
换句话来说,在他死前,他已经和女主达成了和解,他们互相理解了彼此的处境。只是蒙着眼的观众看不穿罢了。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文本是精心算计的高级货(MADE IN U.S.A),但如果说一个电影文本是美式“高级货”,那高级货的通用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高级”,文本的高级首先意味着在文学性和结构性上具有匠心独运的设计,这让他免于成为超级英雄电影这种大路货。那么这种高级货能高到什么程度呢,对于今天我要谈的电影《三块广告牌》而言,它便是一部质量很高的学院派电影,没错,就是典型的Oscar Style,从叙事技巧、电影文本的文学性、题材的社会性而言,《三块广告牌》都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部作品,技术和专业性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实在是太符合学院派的口味了。
第二从受众而言,高级货是消费者是谁呢?高级货的消费者大抵是高端人士,当然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产品而言,所谓的高端人士一般指的是具有较高电影欣赏趣味的人。个案上而言这往往可以和物质和社会地位脱节,但是在趋势而言大抵还是呈正相关的。《三块广告牌》是拍给谁看的呢,是学院派的评委,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而这决定了这部电影需要一定雅俗共赏的“文学性”、“社会批判性”。
高级货也终归是商品,哲学层面的后现代审美对商品常常无好感,而商品对我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贬义词,商品代表着一种共通的价值,具有某种普世性,高级货拥有艺术创作上的硬通货,而对于《三块广告牌》而言,它作为商品的硬通货我倒不认为是常说的好莱坞经典叙事,而是极其优秀人物塑造,《三块广告牌》是群戏的胜利,倔强的母亲、善良的警长,楞警探狄克森等都让人难忘。
第三是为什么说一定要强调这是“美式”的高级货,因为《三块广告牌》的文本具有很强的美国特征,首先从“社会批判性”而言,《三块广告牌》全片充满暴戾感,这种暴戾感是对美国社会现状的不满:对社会治安、警民互不信任、种族歧视、社群分化的发泄,表现在情绪上便是一起奸杀悬案背后的各种“以暴制暴”,体现在故事中便是各种黑色荒诞的喜剧情节,比如讽刺广告牌、警长自杀、警察怒怼广告商、广告牌大火、火烧警察局桥段。然而这些暴戾的桥段最终也被穿插的温情情节所消解,如警长临终的三封遗书、医院中的一杯橙汁、火纵警察局后的包庇、重贴广告牌及最后的旅程等,这些都源于人性的善意。
其中种种残酷、暴戾的现状要是放在当今天朝也绝对能找到对应,这时候电影最最高级,也是最最美国的核心出现了,那就是“分裂中的弥合感”。文本在黑色荒诞的分裂之下,维持底子暖色调的统一性,虽然怒诉分裂、残酷、暴戾的社会现状,却能够在微妙的社会感情上弥合现实状况的分裂,最高明的是这两者还完全没有违和感,这才是真正的美国戏呀,这也是剧本最高级、最算计的地方,让本片从一部单纯的黑色荒诞剧拔高到更具社会性的层面,这是本片可能赢得学院垂青的核心。
这就是Oscar Style的高级文本,从此告别小学生作文的黄金教案。
让人沉思、意外的作品。
光看剧情大纲的话——女儿被奸杀,凶手迟迟不能归案,单身母亲控诉警察不作为,买下公路边的三块广告牌,把警局和政府批判一番。
这很容易像是一个复仇题材电影的开场。既然警察不作为,那就让爆裂母亲独自追凶吧。
但《三块广告牌》反其道而行之。凶手到最后都没抓到,母亲在全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追查凶手——因为绝大多数普通人也根本没那个刑侦的权力和能力。
那么影片在讲什么呢?在讲小镇上各色人物。
单身妈妈为什么单身?因为老公跟20岁的骚浪贱在一起了。但不好意思,其实那姑娘不是骚浪贱,顶多有点无脑,但却也善良。影片并没有把这个角色符号化,去贬低“小三”。实际上就连变心的丈夫也值得我们同情,因为他的确是不爱女主角了,如果把我们设身处地的代入丈夫的视角,我们也能找到不爱女主角的一大堆理由。比如她的暴躁,她的易怒,她的不讲理,她的强势,她的偏执。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有那么沉重的一个故事开场,但它的主题却不是复仇,而是和解。
想复仇是容易的,保持心中的仇恨,提枪上路就可以。但要试着和世界和解,要放下仇恨,却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女主角在电影里设计的性格就是极端强势,特别适合复仇的那种,看谁都不顺眼,折磨自己也折磨身边的人,所以连海报都写“怼天怼地”。的确,这种性格作为旁观者看着是很过瘾的,特别她打戏里那些人的时候,我作为观众看着也爽。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有这种人,真的好么?她更像是一个快意江湖里的虚拟形象,真的要在现实生活里出现,会成为我们头疼的一个朋友。你看,她的朋友不就因为她进了看守所。
每个人都不容易。你的女儿惨死,的确不容易,但其他人就容易了吗?生活是如此的艰难……
所以影片高级的地方在于,让过去银幕上的标准复仇形象,在影片的100分钟里,变成了一个和解的形象,开始理解他人。
她理解了丈夫的变心,试着和丈夫还有他的新女友好好相处。因为本质上,丈夫和小女友没什么错。
她理解警察局长。因为局长并不是一昧的不作为,他也想在退休前努力破案,特别是他已经身患绝症,更不想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人世。但凶杀案就是没那么容易破啊,有很多案件到最后过了追诉期还是找不到凶手(故事的现实原型,案件至今未破)。
她开始理解儿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就一定需要永远和母亲保持一致。并不是作为弟弟就要永远记得姐姐是怎么死的,奸杀的细节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新的生活。当然,你可以有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权利,但母亲不能阻挡儿子有自己的世界。
她甚至理解了影片里的那个“恶人警察”。原来恶人警察也不是那么恶的,他的玩忽职守、不作为、专业技能低下本身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这个恶人警察角色在电影里也在成长,也在变化。
甚至影片还花很多笔墨刻画了他的家庭。他的奇葩母亲。这其实也是电影在提供一种角度,给我们看,一个“恶人警察”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正因为他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才让他变成那么糟糕的警察,甚至差点继续糟糕下去。
而我们的女主角,如果也继续糟糕下去,她的儿子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所以我很欣慰,影片没有因一场奸杀案,而去拍成那种常见的昆汀式、科恩式的复仇和杀戮。看的时候老想起《大地惊雷》或《杀死比尔》,因为我一直觉得本片会朝着那个方向走,开场都太像了。
但影片却变成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甚至更远一点的,凯文史派西主演的《航运新闻》。那个故事里男主角经历了妻子的死亡,回到老家疗伤,在小镇上人的感化里慢慢的走出阴霾。《三块广告牌》也有这样的感觉。
怼天怼地的女主角最后和世界和解了,恶人警察也开始培养起职业素养了——两人开始了新的人生目标,破案。其实期待那个可能性极低的续集,如果拍两个人出去找凶手的故事,或者也是另一种风格的公路电影。
如果要说正能量,《三块广告牌》可能是我这几个月看过最正能量的电影了。(当然,永远排第一的正能量电影还是《厉害了,我的国》)它是骨子里透着一种温暖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在最终都释放出了一种善意,每个人物都在理解、包容对方。很和谐,很美好,尽管他们都是在一起残酷案件后才聚集到一起。可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这种善良的难得。
PS:全片最爽段落,我觉得是科恩嫂踢熊孩子裤裆的那一刻。
光看剧情大纲的话——女儿被奸杀,凶手迟迟不能归案,单身母亲控诉警察不作为,买下公路边的三块广告牌,把警局和政府批判一番。
这很容易像是一个复仇题材电影的开场。既然警察不作为,那就让爆裂母亲独自追凶吧。
但《三块广告牌》反其道而行之。凶手到最后都没抓到,母亲在全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追查凶手——因为绝大多数普通人也根本没那个刑侦的权力和能力。
那么影片在讲什么呢?在讲小镇上各色人物。
单身妈妈为什么单身?因为老公跟20岁的骚浪贱在一起了。但不好意思,其实那姑娘不是骚浪贱,顶多有点无脑,但却也善良。影片并没有把这个角色符号化,去贬低“小三”。实际上就连变心的丈夫也值得我们同情,因为他的确是不爱女主角了,如果把我们设身处地的代入丈夫的视角,我们也能找到不爱女主角的一大堆理由。比如她的暴躁,她的易怒,她的不讲理,她的强势,她的偏执。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有那么沉重的一个故事开场,但它的主题却不是复仇,而是和解。
想复仇是容易的,保持心中的仇恨,提枪上路就可以。但要试着和世界和解,要放下仇恨,却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女主角在电影里设计的性格就是极端强势,特别适合复仇的那种,看谁都不顺眼,折磨自己也折磨身边的人,所以连海报都写“怼天怼地”。的确,这种性格作为旁观者看着是很过瘾的,特别她打戏里那些人的时候,我作为观众看着也爽。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有这种人,真的好么?她更像是一个快意江湖里的虚拟形象,真的要在现实生活里出现,会成为我们头疼的一个朋友。你看,她的朋友不就因为她进了看守所。
每个人都不容易。你的女儿惨死,的确不容易,但其他人就容易了吗?生活是如此的艰难……
所以影片高级的地方在于,让过去银幕上的标准复仇形象,在影片的100分钟里,变成了一个和解的形象,开始理解他人。
她理解了丈夫的变心,试着和丈夫还有他的新女友好好相处。因为本质上,丈夫和小女友没什么错。
她理解警察局长。因为局长并不是一昧的不作为,他也想在退休前努力破案,特别是他已经身患绝症,更不想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人世。但凶杀案就是没那么容易破啊,有很多案件到最后过了追诉期还是找不到凶手(故事的现实原型,案件至今未破)。
她开始理解儿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就一定需要永远和母亲保持一致。并不是作为弟弟就要永远记得姐姐是怎么死的,奸杀的细节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新的生活。当然,你可以有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权利,但母亲不能阻挡儿子有自己的世界。
她甚至理解了影片里的那个“恶人警察”。原来恶人警察也不是那么恶的,他的玩忽职守、不作为、专业技能低下本身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这个恶人警察角色在电影里也在成长,也在变化。
甚至影片还花很多笔墨刻画了他的家庭。他的奇葩母亲。这其实也是电影在提供一种角度,给我们看,一个“恶人警察”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正因为他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才让他变成那么糟糕的警察,甚至差点继续糟糕下去。
而我们的女主角,如果也继续糟糕下去,她的儿子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所以我很欣慰,影片没有因一场奸杀案,而去拍成那种常见的昆汀式、科恩式的复仇和杀戮。看的时候老想起《大地惊雷》或《杀死比尔》,因为我一直觉得本片会朝着那个方向走,开场都太像了。
但影片却变成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甚至更远一点的,凯文史派西主演的《航运新闻》。那个故事里男主角经历了妻子的死亡,回到老家疗伤,在小镇上人的感化里慢慢的走出阴霾。《三块广告牌》也有这样的感觉。
怼天怼地的女主角最后和世界和解了,恶人警察也开始培养起职业素养了——两人开始了新的人生目标,破案。其实期待那个可能性极低的续集,如果拍两个人出去找凶手的故事,或者也是另一种风格的公路电影。
如果要说正能量,《三块广告牌》可能是我这几个月看过最正能量的电影了。(当然,永远排第一的正能量电影还是《厉害了,我的国》)它是骨子里透着一种温暖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在最终都释放出了一种善意,每个人物都在理解、包容对方。很和谐,很美好,尽管他们都是在一起残酷案件后才聚集到一起。可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这种善良的难得。
PS:全片最爽段落,我觉得是科恩嫂踢熊孩子裤裆的那一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