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火箭人》从破碎之路上冉冉升起,我将重新爱我自己

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
编剧李·哈尔
主演塔伦·埃格顿 / 杰米·贝尔 / 理查德·麦登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斯蒂文·麦金托什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同性 / 音乐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05-16(戛纳电影节) / 2019-05-22(英国) / 2019-05-31(美国)
片长: 121分钟
又名: 火箭客 / 摇滚太空人(港)
IMDb链接: tt2066051


作者:咯咯精
坐在戛纳卢米埃尔大厅,从头哭到尾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在台湾同性婚姻合法的这天戛纳首映,因其避不开、剪不掉的同性情节,这部片要想在中国上映,基本无望
在很久之前就曝光过本片中主角的暧昧片场照,什么!他们是一对?蛋蛋出柜了?其实只是拍摄的工作照,却已羡煞旁人,难分真假。
它就是讲述英国歌手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音乐传记片——《火箭人》
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于1947年3月2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市郊,英国著名流行音乐创作歌手,享誉盛名的顶级音乐艺术家。自幼学习钢琴课程,被誉为“英国乐坛常青树”。1994年为电影《狮子王》创作的歌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红遍全球;1997年,纪念戴安娜王妃创作的歌曲《Candle In The Wind》全球卖出3700万张,是史上最卖座的单曲;1999年,获得格莱美传奇奖。
它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成熟,剧情上尊重史实,直面主角的嗑药经历、也没过多修饰同性情节,不管好坏,最忠实地去还原了人物本身
剧情几分钟一小高潮,大型超长MV。这也归功于埃尔顿好听到爆的经典歌曲、蛋蛋的神演技及歌喉,全程跟唱,飙泪级别的杀伤力。
视觉华丽、复古精致,歌舞和想象片段美轮美奂,奇装异服的造型催化了更丰富的剧情。
小声说一下,尺度也不小,船戏居然也很摇滚!
最最主要的,本片卡司让人忍不住献上掌声。
蛋蛋(塔伦·埃格顿 Taron Egerton)埃尔顿·约翰又合作了!他俩在前年的《王牌特工2》便已搭档演出过。
《王牌特工2》2017
蛋蛋跟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又合作了!他们上一部合作电影是《飞鹰艾迪》
《飞鹰艾迪》2016
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也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制片人、盖·里奇导演的《两杆大烟枪》主演、德里克·贾曼导演的《卡拉瓦乔》主演、参演过斯皮尔伯格的《兄弟连》和大卫·林奇的《象人》…神奇的演而优则导。
《卡拉瓦乔》Caravaggio (1986)
杰米·贝尔(Jamie Bell)跟编剧李·哈尔(Lee Hall)又合作了!他俩上一次合作作品还是英国电影《跳出我天地》李·哈尔过往编剧作品包括《跳出我天地》《战马》《吐司》等,两部LGBT题材。
《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2000)
除此之外的演技配角还有:主演过《权力的游戏1/2/3季》《贴身保镖》《灰姑娘》等作品的理查德·麦登(Richard Madden)
《权力的游戏》理查德·麦登
以及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Bryce Dallas Howard),代表作:《相助》《侏罗纪世界1/2》《黑镜 第三季》《水中女妖》等等。
《相助》The Help (2011)
这么多演技明星参与,只为呈现真正的天才——埃尔顿·约翰!这位顶级的摇滚明星,我们庆幸跟他生在同一时代,并在今年看到《火箭人》这样一部作品。
但是,请不要再说《火箭人》是2019年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了!
当埃尔顿·约翰要求本片分级定为R级的时候;坚持李·哈尔(Lee Hall)版剧本的时候;放弃汤姆·哈迪、选择能歌善舞的塔伦·埃格顿担任主角的时候;放弃更大的投资与德克斯特·弗莱彻合作的时候…
《火箭人》就在向着一部摇滚明星传记片应有的方向前进:真诚、真实、澎湃、忠于音乐。
那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想要成为的样子,那是所有音乐电影理想的样子。
戛纳电影节首映现场,卢米埃尔大厅里座无虚席,全场观众尖叫欢呼,和埃尔顿·约翰本人、主演塔伦·埃格顿一起流着泪为《火箭人》起立鼓掌
埃尔顿和主演蛋蛋(塔伦·埃格顿)在今年戛纳
人们无法不被这部电影打动,无法不轻声唱和那些金曲,无法不回忆起那些或灰暗或光辉的岁月。
《火箭人》征服了观众,埃尔顿·约翰依然是所有人的英雄
“火箭人”项目酝酿了十年,在埃尔顿·约翰最初的设想中,电影应该由他在戒毒所的叙述为主线,穿插过去的回忆。
但《火箭人》的开场更为震撼,塔伦·埃格顿饰演的埃尔顿·约翰身穿橙色演出服,背着他在舞台上招牌式的羽毛翅膀,推门闯入镜头。重压之下的他爽约了演出,从后台直接跑到一个互助协会。
他对着镜头开场白:“我是埃尔顿·赫拉克勒斯·约翰,我是一个酒鬼、毒瘾患者、性瘾患者、暴食症患者,有时候还忍不住逛街的时候顺手牵羊,看到大麻就管不住自己,脾气坏透了。”
随着他在互助协会的自白过程,大量的闪回镜头伴随,呈现了他的一生
出生于英国小镇的埃尔顿·约翰,自小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冷漠的军人父亲早早与母亲离婚,自始至终也没有对埃尔顿·约翰有过半分关心。
凭天才的钢琴技艺考上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埃尔顿·约翰却发现了他在摇滚乐方面的兴趣。
在酒吧的驻场演出为他赢得了作为伴奏乐手和美国灵魂乐队一起巡演的机会,这一经历也促使他开始严肃探索自己的音乐创作。
他与杰米·贝尔饰演的作词人Bernie一见如故,两人在创作上强烈的化学反应,催生了一系列佳作。
他俩签下第一份唱片合同后,便获得了去美国巡演的机会。埃尔顿·约翰夸张华丽的服装、克服羞涩天性后展现出热辣奔放的舞台人格、加上歌曲本身悦耳流畅又辨识度极高,迅速俘获美国乐迷的心。
纸醉金迷的新大陆也让埃尔顿·约翰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同性恋人:乐队经纪人John Reid(理查德·麦登 饰)
John Reid一路追随他回到伦敦,挡不住爱火的埃尔顿·约翰勇敢拥抱自己的酷儿身份,和John Reid成为了生活和事业上的双重伴侣
但是好景不长,埃尔顿·约翰和绝大多数的摇滚明星一样,开始沉溺于酒精、药物、派对生活,迷失在名利场中。
一切物质和性都填补不了他内心的空虚,日渐冷漠的John Reid更让他性情大变,连老友Bernie也离他而去。
对母亲出柜后,后者一句“你永远无法被人真正爱着”埃尔顿·约翰丧失了生活的动力。绝境之中,怀着对音乐的最后希望,他叩开了戒毒所的大门。
与《波西米亚狂想曲》大型Cosplay式MV拼接不一样,《火箭人》是一部真正的传记音乐剧。类似《妈妈咪呀》,本片将埃尔顿·约翰所有的hit金曲融入剧情
或是还原某首歌原本的创作以及演出情境,或是将音乐融入其所叙述投射的生活片段、情感阶段,并由演员们以歌舞的形式演绎
音乐呈现和剧情推进相辅相成,无疑是本片最大亮点之一。
电影中所有的歌曲都是由演员们亲自演唱,尤其是出演埃尔顿·约翰的塔伦·埃格顿,每一首歌、每一场戏,他都原声献唱。这也是最初埃尔顿·约翰选他出演自己最重要的原因,他不想要一个只会对口型的特型演员。
本片中塔伦·埃格顿不仅贡献了一流的演技,更是展现了顶尖的歌喉
观众第一次领会到他的唱功,是在音乐动画片《欢乐好声音》里。塔伦·埃格顿在片中为一个大猩猩歌手配音,在高潮部分献唱的正是埃尔顿·约翰的《I’mStill Standing》。
在《火箭人》中,他演绎了一个更贴近埃尔顿·约翰原音版本的《I'm Still Standing》,以假乱真,催人泪下。
在首映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塔伦·埃格顿眼含热泪,回忆起自己当年参加英国皇家表演学院入学考试时,展示才艺时候演唱的歌曲正是埃尔顿·约翰的名曲《Your Song》
因此,获得这个演出机会,结识偶像本人,并能在电影中再次演唱《Your Song》,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像人们为了Freddie Mercury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火箭人》之所以成为戛纳热门,还是因为人们想去大银幕上观赏英国乐坛国宝级人物埃尔顿·约翰波澜壮阔的一生
区别于《波西米亚狂想曲》在Brian May的“审查”下呈现的清洁版乐队史埃尔顿·约翰丈夫大卫·费尼什亲自制片的《火箭人》则是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
群交派对、深陷毒瘾、同性床戏、和经纪人决裂…这些许多功成名就的人不远提及的往事,在埃尔顿·约翰的全力配合下,由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在电影中如实体现。
摇滚明星过的本来就是R级人生,硬装成PG-13不过是为了多挣票房。
与“告别黄砖路”世界巡演几乎同步登陆的《火箭人》,是埃尔顿·约翰整体艺术呈现一脉相承的延展。
一个不粉饰历史、不掩盖过去、艺术至上的人,在舞台上下都忠于自我。
如今已经戒毒成功的埃尔顿·约翰,和他毫无保留的《火箭人》,恰如影片最后一首歌《(I'mGonna) Love Me Again》所唱:
从破碎之路上冉冉升起,我将重新爱我自己。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917篇 原创文章,感谢关注 不散·公众号(busan-movie) 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

在豆瓣上讀到一篇有關《搖滾太空人》(Rocketman, 中國譯《火箭人》)的評論,當中談到電影真誠的表達和其「照實還原」,本人無意發動筆戰,只是觀賞後認為電影雖具娛樂性,而且製作水準頗高,但與真誠有很遠的距離。

製作

要了解為何我說《搖滾太空人》不真誠,首先要知道製作公司的背景。《搖滾太空人》其中一家製作公司Rocket Pictures是由Elton John與其丈夫於1996年共同成立的,自2001年,該公司已四處找尋投資者製作本片,當中華特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Studios)和焦點影業(Focus Features)都曾接手,但一直未能完成製作,直至後來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接手,拖延了近二十年電影才面世。
近二十年的努力,可見Elton John非常努力希望完成本片。其中一個原因必定是因為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流傳萬世,希望下一代知道他的「威水史」。而作為主要出品及製作公司之一,Elton John必定有干涉製作細節及提供資料以豐富劇本,雖然電影揭示了不少他過去的黑暗面,亦有不少成人情節,但當中有多少部份有修改潤色,有多少位置美化了他,則只有他本人知道。加上劇本創作過程必定會把事實戲劇化,當中的真實程度應相當有限。

電影vs現實

當然,故事的整體結構仍然是源於人物的真實生活,其荒淫的生活惹來極大爭議,但正如Elton John本人說:「我的人生從來都是兒童不宜的 (I haven't led a PG-13 life)」。據知他初夜發生的經過是真的、穿著誇張衣服逃離演唱會前往戒酒會也是真的、主角的家庭關係也大致準確,但故事亦作了不少修改。
首先是他的名字。Elton John這個名字很有趣,他的姓先於名,在外國是很罕見的。多年前戇豆先生Rowan Atkinson曾在棟篤笑中直接質問為何不叫自己做John Elton。在他的藝名,Elton這詞來自他舊樂團中友人,而電影中說John的來源是披頭四(TheBeatles)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但事實上,根據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John一詞是致敬Elton John年輕時的導師 — 另一藍調歌手Long John Baldry。
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序也經過大幅修改,例如Elton John並不是在Troubadour演唱會後的派對認識他的新經理人John Reid,而是在另一個聖誕派對才進行。以及電影中引述Elton John 1979年與Renate Blauel結婚,但事實上他直至1984年才結婚。
另外,電影並無跟從歌曲創作的時序而出現,而是根據人物處境和心情發佈。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I’m Still Standing一曲並非創作於Elton John戒酒後,但電影安排此曲於戒酒會後播放。當然,這些安排或能夠讓電影昇華,歌曲安排也與劇情更緊密,但亦是其「非真實性」的來源。

內容

電影不少的內容也讓我質疑電影對「誠實」的看法。
例如其中一幕有歌迷稱讚Elton John的歌很誠懇,寫的都是他的自身經歷和感受,但其實這句稱讚的說話是錯的,因為他的歌詞並非出自他本人手筆。Elton John認為自己不懂填詞,所以他只負責作曲部份,大部份的詞都出自友人Bernie Taupin之手。或者我們可以說Bernie對Elton非常了解,所以寫出能夠表達出他的世界的詞,但這並不是來自Elton John本人的真誠,而是第三者寫的世界。
其次,電影出現過至少兩次由Elton John說出“I’m sorry”,而對方也是回應“I know”;而當Elton John在電話中向母親出櫃,其母亦表示她早已知道,認為他沒必要說出來,她不欣賞他的誠實(don't appreciate his honesty),這也顯示出故事的人物並不重視誠實。
而最重點的是,當主角游走於Elton John這個「虛構」的自創角色與自己本名Reginald Kenneth Dwight之間,他最終卻選擇了繼續以藝名生存,完全放棄本來的自己,我認為這代表著Elton John放棄真誠,選擇繼續以這個五光十色的虛擬身份渡過餘生。
當然,這些不真誠的地方並不阻礙對電影的觀賞。電影首半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賞歌舞的部份,節奏明快好看。除末段太多的交代和煽情部份讓人感到一刻的冗長外,整體而言我認為比《波希米亞狂想曲》更出色,而且Taron Egerton的發揮空間很大,表現也不錯。《搖滾太空人》是首部荷李活主要電影有同性性行為情節,Taron Egerton當中放膽的演繹自然讓人質疑他的性取向,雖然他曾在Instagram的帖文稱呼男性友人為小可愛(cutie),但他後來澄清了,自己是直的。所以,戲內的東西,甚至網上的東西,都不要當真啊!

延伸閱讀

1) ‘Rocketman’: Fact-Checking the Elton John Biopic, Rolling Stone (https://www.rollingstone.com/music/music-news/rocketman-fact-check-elton-john-biopic-842902/)
2) 梦想和真诚, DA 评论 火箭人 @豆瓣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23075/)
3) Rocketman (film),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cketman_(film)) *可順道讀讀Rocket Pictures的介紹
4) Rowan Atkinson - Interview with Elton John,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0HqlbX7dc)
5) Elton John: 'They wanted to tone down the sex and drugs. But I haven’t led a PG-13 life',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2019/may/26/elton-john-in-my-own-words-exclusive-my-life-and-making-rocketman)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禁止转载。部分图源自豆瓣相关条目、“奇遇电影”公众号。
开始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拍成电影,那么你会选择呈现哪些内容?
是灿烂辉煌的高光时刻还是深陷泥潭时的狼狈与不堪?
也许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把最闪耀的一面刻录在胶片上。
但有个人例外,他在筹备近二十年的传记电影中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痛苦的童年生活和那段沉迷于酒精、毒品、享乐主义的黑暗时光,毫不避讳地向银幕前的观众展示自己最糟糕的样子。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英国乐坛常青树”的传奇歌手埃尔顿·约翰
这部电影,就是在戛纳首映礼上备受瞩目的《火箭人》

《火箭人》以埃尔顿·约翰的早年经历为蓝本,通过回溯的方式,重现了他在多重角色间寻求平衡以及创造自我认同的过程。
影片一开场,逆光中,一位身穿橘红戏服、背插黑红翅膀、头戴恶魔双角的男人向着镜头阔步走来,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对戒毒伙伴说:
我是一个酒鬼、瘾君子、性瘾者,还患有贪食症,是个购物狂,乱吃处方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不了解埃尔顿的观众可能会被这怪诞的一幕吓到,而熟悉的观众会说:“他确实如此。”
埃尔顿早年的演出现场堪比后现代主义时装秀,他穿着鲜艳华丽、大胆前卫的服饰,有着数不清的花哨眼镜(据说他收藏有上千幅眼镜),舞台表现力、感染力极强,为摇滚演出赋予了更加夺目的视觉体验,更是直接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
恰如他本人所说:“如今看来,当年我的着装简直疯狂到令人难以置信,尤其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时尚,当时我就像个闯入糖果店的孩子,永不满足地试探夸张造型的极限。”
上图为埃尔顿的一些疯狂前卫的装束
《火箭人》也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埃尔顿的舞台风格,包括影片开头的那套橙色服装在内,饰演埃尔顿的演员“蛋蛋”塔伦·埃格顿差不多换了250套服装和53副眼镜!
舞台上的埃尔顿·约翰总是自信而张扬的,舞台下的他,却没有想象中那般意气风发。
七十年代的埃尔顿
上世纪七十年代,籍籍无名的埃尔顿几乎处于破产的边缘,他在绝望中离开了英国,试图在美国碰碰运气。
颇有戏剧性的是,仅一个月,埃尔顿就成为了美国媒体口中“摇滚的救星”,这让他的事业犹如火箭般一飞冲天。
事业的起点:游吟诗人酒吧
但与此同时,出名后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将他打入了万丈深渊
通过一些超乎寻常的方式,《火箭人》精准刻画了此时埃尔顿的糟糕状态:一方面,他在聚光灯下纵情高歌,释放天性;另一方面,那些在表演时漂浮、旋转、坠落的幻想镜头无不喻示着他已经失去了控制。
现实VS电影
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十年,酒精、毒品和不洁的性生活彻底摧毁了他的身体和心智。
直到有一天,他才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就要死了”,于是他决定在互助协会中尝试戒毒——也就是影片开场的一幕。
从万丈深渊中爬出来,埃尔顿用了整整两年。

有趣的是,在谈论起那段黑暗时光时,埃尔顿·约翰并不觉得痛苦,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完全是咎由自取”,而他的童年,却是一幕彻底的悲剧
1947年3月25日,雷金纳德·德怀特(埃尔顿原名)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父母都与音乐有着很深的缘分:父亲曾在英国皇家空军爵士乐团中担任小号手,母亲则爱好收集各种唱片。
幼年的小埃尔顿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埃尔顿从小便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不到四岁就学会了弹钢琴,十一岁时已经拿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
然而,这个看似和谐美满的家庭早在埃尔顿出生时便分崩离析了——父母直到他六岁时才正式完婚,又在五年后彻底离开了对方。
在提起自己的父母时,埃尔顿说:
她们总是表现出痛恨对方的样子。我的父亲严格而冷漠,脾气急坏;母亲嘴尖舌快,容易陷入黑暗的情绪。他们在一起时,我只记得冰冷的寂静或尖叫的争吵,主题通常是关于我,关于以何种方式抚养我长大。
《火箭人》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刻画埃尔顿的父母,其中一些段落是令人心碎的,例如当成名后的埃尔顿满怀期待地找到父亲,像孩子一样期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许,得到的却只有近乎无情的冷漠态度——无论他取得何等耀眼的成就,在父亲眼里,都一文不值
电影中埃尔顿从父亲家离开时
最令人心碎的一个事实是:埃尔顿的父亲斯坦利一生都未去看过他的表演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埃尔顿至今仍无法平静地谈论自己的父亲。
痛苦的童年生活比那段黑暗时光更长久地影响着埃尔顿·约翰,在《火箭人》的戛纳电影节首映礼上,当他看到银幕中的“自己”和未离婚的父母以及祖母一同生活的场景时,当场抽噎,随后痛哭流涕。
埃尔顿的泪水里,不仅有苦涩与难言,也许还有一丝希冀和怀念。

这些糟糕的过往是埃尔顿·约翰在推进这个项目时面临的最大阻碍,许多制片人告诉他,他们想做一部PG-13(特别辅助级)的电影,而埃尔顿对他们反驳道:“我从未有过PG-13的生活。”另外,他还补充说:
我不想拍摄一部充斥着药物和性的电影,但同样的,人人皆知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里少不了这两者。电影无需矫饰这一点,也不用暗示每当演出结束,我会悄无声息地溜回酒店房间,在热牛奶和圣经的陪伴中入眠。
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部没有作出任何妥协的、R级(限制级)的《火箭人》,它并没有遵循传记电影的程式化拍摄方式,而是以非常规的叙事手法和精心编排的歌舞段落来探寻生活的真相,利用炫目的蒙太奇技拼接起埃尔顿R级人生中的一个个关键时刻
尽管《火箭人》在戏剧化改编的过程中忽视了原本的事实,例如埃尔顿并没有约翰·列侬那里取自己的姓、他与搭档伯尼更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分歧不断等等,这些都是不准确的,但虚构的片段非反而让《火箭人》更显真诚——它简单直接,毫不掩饰,毫不做作
埃尔顿与伯尼一辈子都没有那么激烈地争吵过
很难说究竟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事实上,埃尔顿的诚实态度、导演的表现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火箭人》比想象中更加真实可信,不过更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捕捉到某些内在精神的演员们,尤其是“蛋蛋”塔伦·埃格顿。
蛋蛋与埃尔顿在片场交谈
不夸张地说,塔伦·埃格顿为《火箭人》贡献了职业生涯中最棒的一次演出,他没有单纯地模仿埃尔顿年轻时的样貌或者是令人惊艳的舞台装束,而是捕捉到了一些决定“埃尔顿是谁”的关键东西。
在几次近乎“赤裸”(袒露内心世界)的表演中,他将自己相似的经历带入到埃尔顿·约翰的角色中,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完成了对于角色的诠释——一个张扬外表下敏感、孤独、得不到爱的埃尔顿

影片结束于埃尔顿·约翰戒毒成功后,并未提及九十年代后埃尔顿的事业和生活。
当然,之后的故事也足够精彩,尤其是在音乐创作上:
1994年,埃尔顿·约翰与汉斯·季默等人一同受邀为动画电影《狮子王》制作了原声音乐带,由他作曲的《生生不息》已经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正在热映的“真狮版”《狮子王》开场时,是否又勾起了你的回忆呢?);
1997年,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设计师范思哲也同样死于事故,一年失去两位挚友的埃尔顿·约翰为纪念二人创作出歌曲《风中之烛1997》,这首单曲连续领跑“公告牌百强单曲”榜首长达十四周,全球销量超过了3000万张,成为了迄今为止史上最畅销的单曲之一;
之后的2001年、2010年,埃尔顿·约翰分别与埃米纳姆、Lady Gaga合作献唱格莱美奖颁奖典礼,让更多的年轻歌迷认识到了这位乐坛重量级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由于英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被大家尊称为“大姑妈”的埃尔顿·约翰与男友大卫·费尼什结束了21年的爱情长跑,正式结婚了!
埃尔顿一家子
新世纪以来,埃尔顿的生活显然没有那么“限制级”了,工作重心也从音乐创作转移到了慈善事业,再到现在全身心投入于自己和大卫共同养育的两个孩子,曾在歌手、演员、作曲家、慈善家、LGBT等身份间不断转换的埃尔顿·约翰,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父亲。
宣布退休时,他说:
为人父亲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会唱到死的那一天,但现在我不想抛下孩子到处奔波了。他们需要我,我更需要他们,他们比巡回演唱会重要得多。
在《火箭人》结尾时,小埃尔顿终于得到了一个拥抱,不是来自冷漠的父亲,而是来自未来的自己。
如今,埃尔顿·约翰也成为了父亲,我想,他肯定不会错过每一个拥抱孩子的机会


去年商业片中最大的一匹黑马毫无疑问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关于传奇摇滚巨星、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音乐传记片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公映前夕惨遭北美一众媒体差评。但凭借着高居不下的观众口碑和强大的粉丝效应,该片最终累计斩获了高达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音乐类传记片的各项记录,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
《波西米亚狂想曲》
在好莱坞霸权的商业电影市场上,传记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价值欠缺的电影类型,音乐类传记片的发行规模更是小得可怜。仅以过去几年的境况来看,真正在商业上取得瞩目成就的音乐类传记片,不过也只有《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冲出康普顿》仅仅这两部而已。
《冲出康普顿》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与《波西米亚狂想曲》非常接近的音乐类传记片揽获了一众电影媒体的赞誉,甚至被部分媒体评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优秀、更可能卖座的音乐人传记片。它便是由《波西米亚狂想曲》补拍部分的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执导、塔伦·埃格顿、杰米·贝尔等英国男星主演的《火箭人》(Rocketman)。这也是德克斯特·弗莱彻与塔伦·埃格顿继《飞鹰艾迪》之后的再一次合作。
《火箭人》
影片《火箭人》讲述的是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成长经历,片名Rocketman取自艾尔顿个人传唱度最高的同名歌曲。艾尔顿·约翰的本名是雷吉纳德·怀特,自上世纪60年代以“艾尔顿·约翰“这一艺名出道至今,他取得了包括格莱美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和荣誉,个人唱片销量累计超过3亿张。1998,因音乐成就和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艾尔顿·约翰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位。
艾尔顿从小便展现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是他未来成为音乐巨星的先决条件,但童年的伤痕所造成的敏感人格,似乎才是他的音乐能够触动听众心灵的深层原因。
生长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环境当中,艾尔顿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过于严肃,甚至带有些许恨意,未曾给予过艾尔顿足够的关爱;母亲尽管担起了自身职责,内心深处却对艾尔顿有所芥蒂,认为他的存在破坏了自己的婚姻。争执不休的父母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年幼的艾尔顿所感受到的温暖几乎都是来自于祖母和音乐。
长大成人的艾尔顿在当地的酒馆兼职弹唱,他出色的钢琴演奏吸引了小有名气的音乐圈人士的注意,并被对方邀请参加某乐队的巡演。在巡演的过程中,艾尔顿也逐渐地萌生了做歌手的念头,并很快找到唱片公司,请求为自己制作发行唱片。
在唱片公司方面的要求下,身为无名小卒的艾尔顿开始为唱片公司所提供的歌词稿进行谱曲,并因此结识了此生的挚友,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伯尼是这些歌词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艾尔顿和伯尼首次见面聊得很是投机,两位音乐品味高度一致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快便成为了室友,共同创作音乐。
伯尼·陶平与艾尔顿·约翰
在形影不离的相处过程中,伯尼意外知晓了艾尔顿的同志身份,但他完全不介意。两人敞开心扉谈天论地,逐渐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感和默契,他们两个人注定要在未来宏大的音乐事业上相辅相成。
艾尔顿和伯尼的珠联璧合最终打动了唱片公司的老板,他同意在一年内为艾尔顿发行三张专辑,并为艾尔顿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民营音乐俱乐部“鳟鱼”安排多场演出。鳟鱼俱乐部时常会有音乐界的名流、媒体和星探出没,不少明星便是在这里被好莱坞发掘,俱乐部演出关系着艾尔顿事业的成与败。
尽管压力巨大,但天生我材注定必有用,艾尔顿最终以非凡的演出在这家俱乐部一战成名,赢得了美国流行音乐界的大力追捧。夸张的着装风格和表演方式,以及细腻而多样化的音乐成为了他的艺术标志。
在一次聚会中,好友伯尼因与自己心仪的女性亲密攀谈,而冷落了一旁的艾尔顿。艾尔顿看似外向而活泼,实则内心却脆弱不堪,向来过于依赖伯尼的艾尔顿在此失落之际,遇到约翰·里德(John Reid)。约翰几番花言巧语的讨好很快便俘获艾尔顿的心,约翰很快便成为了艾尔顿的爱人兼经纪人。
艾尔顿在名声大噪后,曾去探望过他多年不曾谋面的父亲,彼时容颜苍老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家庭,对于艾尔顿的到来,父亲并没有表现出与童年时有何不同的变化,这种冷漠伤害到了艾尔顿,他在父亲这里注定永远也得不到爱。
而当他不惜抛下电视台的重要演出,鼓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向电话那边的母亲出柜时,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艾尔顿,自己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艾尔顿是同性恋的事实。“你永远不会得到应得的爱”,母亲这句直接而冰冷地表明自己态度的话使得艾尔顿备受打击。
成为艾尔顿经纪人的约翰也逐渐地暴露出了自己的品性,他消费着艾尔顿努力赚来的钱,持续不断地出轨、背叛艾尔顿。艾尔顿尽管愤怒,却因为签订的合作条约而无法摆脱约翰的控制。母亲和约翰就像两条水蛭一样附着在他的身上,贪婪地吸着他的鲜血。
艾尔顿的世界充满了冷漠和欺骗,为了麻痹自己,他疯狂地酗酒和吸食毒品,事业开始一蹶不振,甚至还有过自杀的冲动举措。骗婚、逼走挚友、自甘堕落……艾尔顿做了太多错事,但所幸的是,在这一切还不算太晚时,他醒悟过来,开始戒酒戒毒,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亲人,重拾自己的事业和朋友……
截至目前,《火箭人》已经斩获了近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无疑是继《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又一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音乐类传记片。但同样是改编自英国乐坛的顶级巨星真实事迹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方法着手的作品。
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常规传记片典型思路,它以线性叙事为基础展开,讲求的是人物、事件、场景的精确还原度,譬如电影最后那段演唱会精细到莫库里每个动作细节的还原。
《波西米亚狂想曲》
而《火箭人》则是带有些许的实验性质的作品,它套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和倒叙来呈现整个故事,并不强调现实逻辑,不同阶段的艾尔顿·约翰之间,甚至还可以超越时空展开对话。
显然《火箭人》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意识流叙事的电影作品,它甚至使我联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部美国歌舞片史上的杰作《爵士春秋》,两部电影均以精心设计的歌舞场面来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爵士春秋》
凭借《王牌特工》走红的的英国男星塔伦·埃格顿(Taron Egerton)出演了艾尔顿·约翰一角。埃格顿毋庸置疑是近些年发展前景最好的英国演员之一,《王牌特工》之后,他接连出演多部磨炼演技的电影,这些经验使得他在《火箭人》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媒体们集体的盛赞。
塔伦·埃格顿
埃格顿优异的嗓音也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且整部电影并未像《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使用莫库里的原版演唱替代拉米·马雷克的声线,而是全程由埃格顿本人完成演唱,完成度相当令人惊喜。
尽管有不在少数的观众普遍认为《火箭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加尊重事实,没有恶意篡改和规避敏感问题,甚至《火箭人》还有涉及到同志性爱的大尺度场面,似乎在各方面都要远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放得开。
但如果认真观看本片,我们同样会对“尊重事实”这四个字提出质疑。《火箭人》的剧本和拍摄得到过艾尔顿·约翰的帮助,我们需要考虑艾尔顿本人提供的帮助是否包含了美化自我的成分。这种怀疑尽管无法得到完美的考证,但我们也能轻易地觉察到电影人物的塑造有失偏颇,仅从约翰·里德这个同样出现在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角色身上便可以发现端倪。
约翰·李德在《火箭人》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不同形象
影片《火箭人》中的约翰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的小人,他背叛并不断地榨取艾尔顿。但现实却是,约翰作为一个谋略过人的音乐经纪人,帮助了皇后乐队、艾尔顿等人登上了他们的事业巅峰,约翰与皇后乐队、与莫库里有着一段友好的合作关系,却唯独与艾尔顿闹了不快……约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陷入了罗生门的语境,《火箭人》中的约翰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
对《火箭人》的过高期待,也导致了很多观众在看完本片后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失望,这与《火箭人》在今年戛纳展映时,媒体过度夸张的宣传有关。结合《波西米亚狂想曲》去年北美正式公映前惨遭一众媒体和影评人的差评,最后却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的情况来看,观众评价与媒体评价间的反差,已经无法不令普通观众质疑这些所谓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
但总的来说,尽管存在被媒体过度宣传的嫌疑,《火箭人》仍然是一部表现不错的音乐人传记片,相较于《波西米亚狂想曲》保守工整的拍摄,它显然更有影像层面的趣味和活力。
不管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火箭人》,这些重现传奇巨星不凡生平的传记电影都蕴含着它们永不变质的观看价值。之于粉丝,传记片是一种缅怀与致敬的方式;之于普通观众,传记片是对那些掌握在少数成功者手里的私人化经验的吸收。
我们或许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成为备受瞩目的巨星,甚至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在短短一部电影的时长内与这些触不可及的巨星同行,这是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伟大的造梦艺术的美妙所在。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载“界面”)
观看《火箭人》(Rocketman)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会去与全球票房和奥斯卡的双料赢家《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以下简称“波米”)去做一番对比。
两部影片都关于英国国宝级摇滚明星,都由好莱坞大片场出品,都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乐迷情怀进行了一轮收割,都有着体育场级别的宏大高潮,主人公都沉溺于毒品和同性情爱,甚至于都共享了一位导演——在《波米》署名导演布莱恩·辛格因性侵未成年人指控而被开除后,《火箭人》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接替了那部《波米》的善后工作,只是因为导演工会(DGA)规则而不能将本名列上。
非常意外的是,德克斯特完全没有重复自我地待在创作舒适区,《火箭人》没有成为《波米》那样的卡拉OK大合唱电影。这对于追求新鲜感的观众是幸运的,而对于想要去影院集体高歌时代金曲的乐迷可能又是不幸的。非但如此,似乎《火箭人》的出品方派拉蒙影业,陡然变成一位不想追求票房的清高艺术家,没有为了合家欢的PG-13级票房,而将片中大量的吸毒和同性性爱场面减去,上映版本最终定格于未成年人受限的R级。当然,这来自于故事主人公、也是本片监制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坚持己见,“这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就从没有过一个PG-13的人生!”
为何一位健康在世的摇滚巨星,如此急切地想用电影为自己立传,并从2007年就筹备创作团队(这更证明了艾尔顿并不是看见《波米》大赚之后而眼红)?而且通过开片第一场戏,穿着夸张舞台凤凰道具服、闯入戒酒互助会里的他,竟然就对着镜头就开宗明义地高调宣布,“我是埃尔顿·赫拉克勒斯·约翰,是一名严重的酗酒者、毒虫、性瘾者,暴饮暴食、小偷小摸,脾气糟透了”。
这只能说明,这位毫不避讳的“劣迹艺人”实在是太自恋了。影片将近结束时,面对合作了一生的词作者好友Bernie质问,“你为什么就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做回本名雷金纳德·肯尼思·德怀特(Reginald Kenneth Dwight)的自己?”,艾尔顿终于想到了答案,“可我就享受这样华丽的舞台,这浮夸的生活啊!”。显而易见,在这位被封爵的摇滚巨星脑海中,真实的自己早就成了那个冲到宇宙里的“火箭人”,不接地气地遨游人生。
既然是自己出品自己监制,又在歌曲创作的本职领域上算得上是一位专制的暴君,艾尔顿·约翰总免不了要大肆吹嘘自己的音乐才华——当然,他确实有着举世公认的才华。童年时光的闪回段落里,小艾尔顿听着广播里的《溜冰圆舞曲》,就在当家具摆设的钢琴上跟着弹出旋律,震住了妈妈和外婆。11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少年班时,弹奏着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的老师停下,问他会点什么?小艾尔顿坐下,娴熟地重复了一小段,“您刚才就弹到这儿,我没听过这曲子,接下来不会了”。电影之外的真实人生里,确有学院的导师回忆,“这小家伙简直就是一台留声机,亨德尔的四页谱子,听一遍就能来”。
不过,即便在“音乐暴君”的监制之下,导演德克斯特也没被逼着做出一部歌功颂德的“伟人传记”,而是卸下压力,较为恣意地拍出一部音乐片。而这也恰恰应和了艾尔顿向世人炫耀自己创作才能的企图。故事中,在艾尔顿成为职业音乐人后,影片以大量现实与幻想相融的蒙太奇手法,将一首首名曲,要么变成舞台音乐剧,要么变成怀旧歌舞片,一切看来都是信手拈来那般容易。
初次在酒吧登台,演绎猫王风格的摇摆舞曲时,面对台下一个醉鬼挑衅,他唱出《适合干仗的周六夜晚》(Saturday Night's Alright for Fighting),并将场面想象成《西城故事》那样载歌载舞的街头群殴;在家中拿到挚友Bernie刚写完的歌词,他在钢琴上抚着几个简单音阶,渐渐唱出早年最著名曲子《你的歌》(Your Song);美国首演之后的嬉皮狂欢夜,看着Bernie与一个漂亮黑妞在花园里翩翩起舞,他哼出最有公路味道的《小舞蹈家》(Tiny Dancer);在与德国女录音师雷娜特举办形婚大典场面时,伴着《别让我失望》(Don't Let The Sun Go Down On Me)的高亢旋律,两人迅速分居然后离婚;体育场集体高歌《火箭人》(Rocketman)时,理所当然得飞上了天。
影片中不间断连播的所有这些时代金曲,还都不是由艾尔顿本人演唱,而是交由被我们亲切唤作蛋蛋的主演塔伦·埃格顿完成,两人本就在《王牌特工2》中有过第一次合作。蛋蛋唱功非常了得,这还不止是影片后期修声的成果,在影片营销过程中,两人就一起到电视台真人秀节目中,合唱了《Tiny Dancer》。不过,《Your Song》在影片中的表现场面,也不可避免会让观众回想起《红磨坊》中高歌词曲的伊万·麦克格雷格,甚至会觉得伊万唱得更好些。
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加有感染力,影片也改动了部分个人历史事实。作为反角恶人的经纪人John Reid,本是在一个圣诞派对上认识的艾尔顿,影片为了竖立这个压榨艺术家的伯乐形象,而将他的出现设定于洛杉矶“游吟诗人俱乐部”首演时,聪明狡诈的Reid一眼就看出艾尔顿的性向,并认定他将成为自己的印钞机,于是以优雅的气质和性感的苏格兰口音,将年轻的艾尔顿吸引到自己床上。John Reid的扮演者,是理查德·麦登,即“权游”中惨死于血色婚礼的少狼主。于是,在影片尺度最大的同性床戏段落中,看着王牌特工蛋蛋和少狼主罗伯·史塔克两大直男裹在一起,始终是古怪而有趣的。
现实中,艾尔顿与John Reid糟糕透顶的商业关系终止于1998年,而电影故事大致结束于1980年代末,在国人最熟知的《狮子王》主题曲《今夜你能感受到爱吗?》以及纪念戴安娜王妃的《风中之烛》出现之前。演出开始前,艾尔顿径直走出化妆间,背离舞台,穿着那身奇装异服,走上大街,走进戒酒互助会。
他在与经纪人John Reid闹翻后,躲进电话亭,跟老妈哭诉并出柜,老妈回了一句,“我不喜欢你的诚实”。或许这就是这个妈宝男对人生和事业的抉择根源,他更愿意以艾尔顿·约翰的艺名、以五光十色的浮夸造型,漂浮于人世间之上。

开篇慢镜,是我喜欢的出场方式,配合背景的阳光,夸张的服装,第一秒惊艳,光辉时刻无疑。谁知道此时的Elton John正处于他生命中最煎熬的时候,失去了所有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家庭,爱情,甚至知己,长时间地全靠粉和酒来维持自己,逃离现实的痛苦和极致的孤独。这段黑暗时期其实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使从短短两小时的影片中也能看得出来。从看望父亲却遭到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完全不同的冷漠对待,一个人从心底开始一点点的支离破碎,到他在迷幻中自杀未遂。外表的玩世不恭,桀骜不驯,内心却犹如片中台词对他的歌的评价一样,私人,孤独,但是坦率。 他一直期望自己像小时候一样,没有父母的貌合神离,没有纸醉金迷的利益世界,没有七七八八的杂事烦事,他想回到小时候,就只是简单地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回到即使只是坐在床边挥舞着手电筒,假装指挥着想象中的交响乐队,也能获得从心底而来的快乐的时光。在影片最后,他坐在戒毒所里,一个房间,一架钢琴,一个人,一段词,一首歌,鼓起勇气,按下琴键,回归本我,带着重塑的自己和一直未变的梦想继续走下去。Kill the person you were born to be and become the one you want to be. 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如出一辙的是,尽管还原度再高,再贴近事实,再厉害的导演和编剧甚至被传记者本人,都不可能用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总结一个人,一个传奇,一生的光辉,低谷和心理历程。时长的限制导致了影片中选取表达的种种事件,多半都偏向于对角色内心浮于表面的浅析,每当观众想要深入了解一件事对Elton John的情绪,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真正产生的影响的时候,镜头却总是快速地移向下一件事,这使我们始终难以体会他所感受的。不过不得不说本片中的每一个转场都各有特色,令人瞩目,但是导演把所有零碎的生活经历都这样拼接起来,并不能使影片在剧情连续性上有一个好的展现,反而更突出了影片像MV一样片段式的表达方式,丧失了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和把控。这对非粉丝人群来说可能更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而本片相较《波西米亚狂想曲》来说,虽然不如前作那么燃向,仅只有最后一首I Still Standing响起来的时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冲破黑暗的阳光。不过,《火箭人》在“传记”这方面做得无疑更加真实,无论被描绘者所作所为的好坏,一切照实,毫不避讳地向观众表现Elton John的一生,非常真诚的奇幻人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