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徐童
编剧: 徐童
主演: 唐希信
类型: 纪录片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1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Shattered
IMDb链接: tt2124832
编剧: 徐童
主演: 唐希信
类型: 纪录片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1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Shattered
IMDb链接: tt2124832
周日,11级同学们操办的“新档案计划”请来徐童导演,先放映他的新片《老唐头》,随后徐导与各位同学做了讨论。上学期央视的时间老师来做讲座,曾留下徐导《算命》完整版DVD。看完之后心下震动,至今不能忘怀那些底层人物行走江湖的神气,其中开“发廊”的唐小雁,近日在第8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上,获得真实人物奖,因为“如果没有们慷慨坦然地贡献了自己的生活,我将永远蒙羞于纪录片无休止的道德谴责,也无法跨越纪录片原罪的深渊”(徐童博客语)。
《老唐头》记录对象是唐小雁的父亲,拍摄一年,剪辑一年,100多小时素材,成片100分钟。影片大部分内容摄于老唐头家中,对他以及他家人做了详尽的记录。因为这是对一个人的历史、内心以及现状的通盘展示,而徐童导演也追求一种端庄、庄严感,于是没了此前《算命》走江湖的生猛。不过老唐头滔滔不绝回忆自己曾经的经历,其与历史的勾连便构造出一条时光的通道。他说了当年自己如何在日伪的学校弄瞎了一只老鼠,并让它在课桌肚里“推磨”的残忍游戏;说了自己如何不情愿地结了婚;说了当年因为送女儿治病,一周未能上班,被单位辞退,自那以后便退了党……从回忆中醒来的老唐头,与儿子、女婿都处不好关系。片中过年的片段,他与生活不甚宽裕的三儿子吵,儿子说他“白活”了,他与儿子对骂,最后干脆给儿子下跪磕头,以极为倔强的姿态面对亲情的纠葛。
老唐头八十岁,如今孤身一人,他的状态就像英文片名“Shattered”,是极破碎的。我们从他的回忆中,也能分辨出他自伪满洲国时开始与整个时代脉流的格格不入。他唯一放下自己倔强的时候,是唐小雁像个小女孩儿一样陪老父聊天、耍闹,为老父掏耳洞。这个于发廊中生存,于黑道游走的奇女子,此时褪去江湖气,仿佛变了十岁的温顺丫头。这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地方。
看过徐童导演的两部片,深感他所记录的底层人的生存境况,是任何剧情电影也不能替代的。放映现场有同学提问,他是否愿意拍摄剧情片,徐导未作思索便说“不愿意”,因为他觉得生活是远比戏要复杂而精彩,已经足够拍上一辈子了。对纪录片导演最常见的提问是“如何令被摄者面对摄像机做自然的行动”,徐童的答案是将自己整个儿抛入被摄者的生活,将自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摄影机是次要的”。想必这是徐童的影片格外有生命力的原因——生活本身是最被尊重的,而摄影机以及他自己,不过是保有这份尊重的工具而已。也只有这种将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拿出来,融入自己选择的拍摄命题,才能在真实材料的大地上建筑自己无懈可击的表达。按照徐导的话便是:“拍别人,就是拍自己。”
徐童导演还谈及纪录片的商业性。他并不排斥独立纪录片有一个良好的商业循环体系,这在国外也并不罕见。然国中独立影像制作环境险恶,人身独立尚不能完全保证,何谈商业投资的自成体系。成了体系,体制也必要毁掉它。徐童说自己如今的经济状况只是持平,不再欠债,也无法挣到钱。而且,即便是在国外赫赫有名的一线人物王兵,也不能得到维持拍摄的回报。
也有人问及拍摄者对被摄者的干扰,而令作品不真实的问题。实际上,纪录片的“真实”是一个勿须再讨论的话题。记录者永远达不到那些尖酸的理论者要求的肤浅而平面的真实。当摄影机与被摄者相交融,并由创作者剪裁出来的时候,真的真实就会从事实的深渊里蒸腾起来。记录者们打捞的是人生于世的状态与存在感,他们常常从不公中抢救出正义。他们的工具应是一种自我拯救的态度,其核心应是徐童导演所说的独立精神与独立思考。
纪录片的价值,是不输于电影的。生活既然这样精彩,这样多波折,这样多黑暗,为什么还要看电影,而不去观看生活本身呢?唐纳德·里奇的《小津》里有一句“电影的目标是表现生活自身无法估量的时时刻刻”——这说得中肯极了。我们愿意观看创作者剪裁生活后的创作,乃是观看一种“估量”,这种估量正是生活无能的地方。生活带着宏伟的劣迹,傲慢地推我们蠢动向前,从不反躬自省。而真正的创作者,都企图拖拽住生活,一刀劈向它,让它流血,让组成生活的我们反省。
徐童导演在现场谈到自己为何选择做独立纪录片,他说自己曾在国中当代艺术的圈子里混迹,目击诸多艺术家将一些敏感的历史形象(如毛主席)符号化,做出夸饰的作品,这种符号式的艺术品一度泛滥,几乎是要讨好国外藏者猎奇的钞票。为了避免这种符号的批发,徐童导演转而进入生活本身,将摄影机做一面镜子,反射那些平日未被照耀过的角落。他的姿态是一个勤恳的艺匠,将作品一个一个扎实打磨出来。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文学、绘画以及一切文化形式,空洞的形式与夸夸其谈是没有效用的,即便你能从中获得好处,这好处也将随这个社会一起糜烂。可怕的是,这正是国中创作者们极力批量制造的东西。
人人是时代的奴隶,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极少有人像《角斗士》里的马克西姆斯一样,反抗那些可鄙者为我们订立的命运;极少有人像《天国王朝》里的巴里安一样,放弃导致争斗的权利,逆行于肮脏的潮流——你看,雷德利·斯科特拍了许多商业片,可他从未忘掉自己创作者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在作品里注入独立的创作精神。
今天下午,来先锋看去年CIFF上未能看到的纪录片——徐童作品《老唐头》。100分钟下来,心头仿佛有一块巨石压着,十分沉重,不吐不快。
片中主人公老唐头——唐希信是伴随新中国成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年轻人,他的哥哥还曾是辽沈战役的战斗英雄。按理来说,这样一家人在新中国60多年里的生活应该非常幸福、光明。然而1957年里的一次偶然事件却成为老唐家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唐彩霞因为身体缺陷要去外地治病,因为在外地滞留的时间比请假时间超出了几天,老唐头被单位以自动离职处理,成为了一名失业者(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下岗这样的词汇)。正是这样一个偶然的事件,为老唐一家悲剧性的命运写下了注脚。六十多年后的2009年,拥有三儿三女的老唐一家摆脱不了社会最底层的命运:三儿子怀揣文学之梦,却只能靠低保苦苦挣扎,小女儿唐彩凤在北京因开按摩房被判刑,出狱后回到老家,仍然只能混迹于江湖,靠跟人开黑井为生。片子快结束的时候,唐彩凤面对镜头说,她每次出去,遇到的总是江湖老大,这表面上是炫耀她自己的江湖地位和身份,实际上却反映出的是她无法逃离江湖、逃离社会边缘地带的宿命。这样的宿命在一家成员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三儿子虽然买来了稿纸,期盼写出自己的小说,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却是遥遥无期;大女婿在社会上不得志,郁郁寡欢,回到家中又跟作为岳父的老唐头因老人撸管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不欢而散。全家上下,大部分人都在吃低保,开黑井的唐彩凤居然成为生存状况相对最好的人。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50多年前,老唐头不因意外丢掉工作,这家人现在的命运是否会有改变?然而这种假设却是毫无意义的,50多年里,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后的国企改革、下岗分流,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能对这家人的命运造成巨大冲击。对于老唐头个人来说,50多年的离职的确是一个偶然事件,然而这样的偶然却使得老唐一家的悲剧命运成为必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个个体、一个个家庭的偶然性的必然命运,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当代史。这是一部反映个体命运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具有口述历史价值的中国当代史的影像资料。老唐头一家人60多年里的命运变迁,与中国这60多年里时代和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联,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纪录片不只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和美学价值,更有着非凡的历史学价值。
最后说说影片中最值得回味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从1946年开始,马恩列斯的画像就一直高挂在老唐头家里的正堂上,小女儿唐彩凤收拾房间时曾经要把这些画像清理收起来,但受到了老唐头的强烈反对,而老唐头在马恩列斯画像下吹着口琴的镜头也成为影片中最浪漫的一刻;另一个细节是,老人在1948年入党,到1958年就因为看不惯大跃进里糊弄人的作风而退党,虽然如此,他仍然对党,对体制抱有朴素的敬意。当小女儿跟他一起扮演火车工作人员,小女儿提出睡卧铺要拿回扣,并说党的干部都要拿回扣时,老人本能地予以排斥和反对,并撤销了小女儿的列车长职务。通过这两个细节,这样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一辈国人,对于体制和国家的愤恨与爱戴交织的复杂情感,被徐童导演的的镜头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谢CIFF和先锋书店为我们带来这样出色的电影,这个下午,因为这部片子的存在,而变得如此充实。
开始和末尾有一个呼应。开始老唐头说,这辈子完蛋了,不行了。结尾老三儿子咬牙切齿,也给老唐头做了一个宣判,这辈子白活了,没整明白就是白活,老唐家走到他这里就是一个句号。
这是中国乡土语境中表达命运意识的一个常用表述,甚至是仅有的表述之一。老唐头这辈子完蛋了,是因为脾气太倔,不合时宜地与共产政权组织决裂。做人太傲,这是他老三儿子的评价。老三认为老唐头完蛋了,还因为老唐头不着调,没正事,胡作,作死。换句话说,是老唐头的压制性、表演性的人格使他自己众叛亲离。
老三儿子在给老唐头作命运宣判时是这样说的:老唐家大气已衰,老天有个兆头了,你这个家庭必须现在出现这么一个昏王。他继承的就是祖上无德,还叫我们晚辈再继承他去。……他的结局,就像蒋介石似的,崩溃。他要实现的理想,全部……灭。幻想。在咱爸这一代……咱爸就是个句号。现在咱们就是个问号,为什么,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老唐家,为什么,我们今后怎么做,为什么,我们还能像老爷子吗,一辈一辈地传下去吗?
老三头脑里的命运意识是多么奇特啊。他的话里有太多宏大的不必要的历史感。一个见识过外面世界、志大才疏、整日闭门造车、至今怀有文学理想的人,却没有除去乡土文化中的家族意识,反而把家族关系和家族命运表述成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矛盾斗争。可想而知,在他那本自创的名为《家乡史语》的小说中会有什么。他沉溺于意义世界,恨不得把自己有限的见闻都说成是意识里的战争。
#写于2016年发现豆瓣没发搬过来而已
火车缓缓前行,我通过镜头陪伴着老唐头他们一家人度过了一个团圆年,感受这他们家庭的美满,他们家庭的不和,感受着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感受着他的自傲,感受着他与家人的不和。也倾听者他的故事,以及他家人的故事。短短99分钟,我感觉我经历他人的生活。这就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徐童运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老唐头一家人的故事。通过此展示了社会底层的人士的生活风貌,表现了社会底层人士的穷苦,以及上一代老人的孤独。
在叙事,上本片主要是通过老唐头对往事的回忆,其儿女的生活状况以及在过年期间发生的生活琐事。通过这些方面,很好的塑造老唐头以及其女儿唐彩凤和儿子唐义宏,以这三个人表达出了上一代人矛盾的心理,生活的艰辛。
整部片子下来,可以看出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用他儿子的话将就是“怪”。在片子中他说因为自己去带女儿看病,超过了假期的时间被开除了党籍后,他重复了多少次他抛弃了党。但与此相背的事,他家中总是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史达林的画像,他女儿叫他丢掉他也不肯。而且在他与女儿玩游戏时,他女儿强调着党贪污的现象,他却一直否认。从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党和体制的依恋。他还有个地方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说自己去妓院只想去找小姐说说话,来化解对亡妻的依恋,但他又在不断的尝试服用各种壮阳药。从这个地方也可以表现其矛盾和怪的特点。影片的最后,儿女们都走了,老唐头给自己买了个棺材,显得十分的孤独。整部片子中老唐头虽然有80岁,但全片下来无论是做什么都活力四射的老唐头,在结局却显得十分寂寞无力,如同死人一般躺在床上。虽然如此,其实可以看出老唐头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孤独的人,子女对他的厌恶,以及他面对子女时如同孩童一般的反应,表现出老唐头心中其实是有着对家人之间情感的向往,但他的性格又不能让他面对这份情感。这才是他孤独最大的来源。
除了他以外全篇描述最多的也就是三女儿唐彩凤的生活。她是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开妓院、办黑井。做的都是法律说不容许的事,而且她还因此受过苦。但通过全片来看,似乎她是其他子女中活的最洒脱的人。但在快结局时,她对镜头说,她每次出去总能碰见混社会的人,而且都是大哥级别的人。在这之中似乎表现她的无奈以及社会不让好人活。其次的则是三儿子唐义宏,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很浪漫的人也曾去过国外,有着自己的文学抱负,但现实是他全家都是吃低保来过的。这两个人比起老唐头,更贴近现代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有的不断的在道上混,徘徊在法律边缘,来混一口饭吃。有的人有着一身抱负,但无法养活儿女。通过两个人很直接的表现出了社会底层人士的艰辛与痛苦。
在画面上,镜头大部分是作为旁观者存在的。很直接的方式表现着老唐头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方式使观众很容易代入进去。而且冷静的镜头语言,也更加突出了他们一家人艰辛的生活状态。而且本片首尾呼应,开篇是列车过来,结尾是列车离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使得最后影片结束还有些依依不舍。同时在片子里,也通过许多更具时代感的黑白照片来突出老唐头生活的环境艰苦,来渲染出生活的艰辛。
火车渐渐离去,其中还可以看见唐彩凤依依不舍的身影。我们走进了老人的过去,目睹了他们艰苦的生活。伴随着火车的离去,伴随着伤情的音乐,我们离开了老唐头的身边。闭上眼,他孤独躺在床上的身影依旧历历在目。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