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性侵的电影,已有多部。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仍频发。痛心疾首之余,一次次陷入思考。为人父母者,能不能多花点儿心思?这么说时,又心生尴尬,哪个父母不心疼娃?哪个父母不为孩子着想?用得着你来指手画脚?如果让你不舒服,我很抱歉,令你不快并非我本意,只想探讨如何让孩子避免受到伤害。
那天,八岁的奥黛特上舞蹈课。妈妈送她去学校,没空接,爸爸经营酒吧,也忙。一位常到家里玩的叔叔主动请缨接她。回来的路上,叔叔边开车边让奥黛特给他“挠痒痒”。尽管奥黛特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但她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这个叔叔。 小小的奥黛特以为噩梦过去了,没想到,叔叔依然到家里来,找各种借口与她单独在一起。她害怕极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办?粗心的父母从没发现女儿不对劲,即使在女儿的毛巾上发现了黏糊糊的东西,也从没有引起过注意。其实,那是禽兽留下来的污渍。
她盼望叔叔做坏事时,能被爸爸发现。绝望的是,就在父母眼皮底下,叔叔一次又一次对她施暴。妈妈是个脾气暴躁的女人,经常对奥黛特发火。女儿没有按她的意思整理房间时,为了惩罚她,她不愿意与叔叔一起去旅游,那就送她去。
无知的母亲,这是将女儿往火坑里推啊。
从小,妈妈对奥黛特没有疼爱,发生了难以启齿的事,奥黛特不可能跟妈妈说。妈妈不爱她,她也不信任妈妈。更不可能跟爸爸说,尽管爸爸对她很好。毕竟,父女之间,有些话不好说。
去巴黎学舞蹈,才算逃离了叔叔的魔掌。奥黛特有了一起玩的伙伴,这颗受伤的幼小心灵,才渐渐有了生机。曾经的创伤,让她走上了曲折的人生道路。长大后的她吸毒、生活放纵,性伴侣走马灯似的换,却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她不知道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建立关系。当她从外地演出回来,刚刚认识的男人去机场接她,她唐突地对这个男人说:你是不是想上我?令人尴尬到不知所措。
如此糟糕的人生境遇,一面沉沦,一面又不断地寻求自我救赎,将年少时的痛苦在舞蹈中表达出来。
【奥黛特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
影片没有对奥黛特的母亲做过多描述,从她对女儿的爱无能和忽视来看,我猜,她的早年生活并不幸福。进一步讲,可能父母对她也是忽视的,她才理所当然的忽视女儿。不幸的童年,让她时刻需要丈夫的关注,只要丈夫对女儿好,她就火冒三丈。母亲像一个小女孩一样,与奥黛特争夺父爱。
奥黛特有这样的母亲,很不幸。庆幸的是,父亲对她很好。这也是她面对创伤的主要力量源泉。
长大后,她能够与创伤共处,是舞蹈救了她。
为什么这么说?
来自于美国的心理创伤治疗专家巴塞尔.范德考克说:数以千计的艺术、音乐和舞蹈治疗师在治疗受虐待的儿童、患有PTSD的士兵、乱伦受害者、难民和虐待幸存者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证明表达性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可见,有一个让自己沉浸其中的爱好多么重要。不一定非得跳舞,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写字,也可以是任何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只要能够让自己一头扎进去,忘记了时间,就能成为纯粹的自己。
多年以来,一直不敢正视的那个受伤又无助的自己,终于被成年人的觉知看见了。当她敢于回到那个受伤的女孩身边的时候,她就可以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了。
虽然她说的是实情,但这给奥黛特的感觉是不想承担责任,将她往外推。她骑虎难下,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与奥黛特工作。
由此佐证,在心理咨询中,对临床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稳定的咨访关系以及咨询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反而,所谓的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
顺便说一句,影片中咨询师的某些回应并不符合专业规范,不过,电影嘛,也就看个热闹,不能有过多要求。
奥黛特的经历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影响终生。而这种影响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好要么不好,没有第三种。
每个人都没有挑选父母的权利,当原生家庭并不理想的时候,也不要放弃,还可以寻找一个好伴侣,在好的亲密关系中渐渐复原。当然,最好是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得到专业帮助是更快速的自我拯救方式。
【施暴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片中的施暴者,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也正因为如此,才得到熟人信任,也更容易得手而不被察觉。
施暴者不会只对一个人下手,他曾对亲妹妹下手。妹妹没有嫁人,恐怕与这个人面兽心的兄长的侵害有直接关系。在奥黛特起诉时,妹妹也对哥哥提起诉讼。他既然能对亲妹妹下手,他的两个孙女也会面对相同的危险。
最终,施暴者入狱。罪有应得,所有人都拍手称快。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一方面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更为本质的,也许要对这类人群进行引导教育,如果他能早一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变态,早点儿寻求帮助,也许能有所缓解。至少在可控范围内,不对孩子造成危害。
这么说时,感觉在痴人说梦。
如果能觉醒,就不会干这么丧尽天良的龌龊事。
孩子不应该过早介入成人世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与保护。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多教孩子一点儿自我保护的知识,就多了一分安全保障。
所以,万般无奈之下,要对孩子说几句话。
孩子,请记住,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值得信任。我知道,在你这个年龄,去分辨谁是可能伤害你的人很困难。
孩子,不管你是男孩女孩,无论是不是亲人,都不可以触摸你的衣服覆盖的地方。当有人试图这么做时,一定要大声说“不”,这是你的权利。
孩子,不管你是男孩女孩,如果发生了非常不幸的事,即使你被威胁不能告诉任何人,一定要勇敢地对爸爸妈妈说,父母才是保护你的人啊。出了任何事,最着急的是父母,最心疼的也是父母。所以,孩子别怕,无论发生什么事,一定要告诉父母。
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结果当然是考上了。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
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
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
2)见识短。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seeya.
被熟人在爸妈眼皮子底下长期性侵的小姑娘的故事,拍得太对,所以好难过 小姑娘终于说出“不” 对方说“you make me disappointed” “you hurt my feelings” “come on it won't be long” 于是困局回到最初 姑娘终于向父母坦白 母亲说“这可是很严重的指控,万一错了呢” “你让他妻子怎么活?他儿媳会不会觉得自己也嫁了一个有恋童癖可能的人?他们还怎么带着孙子来咱们家度假?” “别再拿你小时候的那点事儿折磨我了” 只能说还好姑娘是个坚韧的姑娘 以及还好有父亲,知道真相之后说“My life is behind me. But yours is way ahead. ” 抱着小姑娘哭,说“记得你的父亲对不起你,时时刻刻记得,直到你的生命终结” 还好有她的心理医生,每次被小姑娘的故事感染,变得悲伤、愤怒,骂她朝她丟病人笔记,又飞快地道歉,说“Sorry, this is unprofessional. ” “你不许捡这都是机密记录”
当然,最重要的是,姑娘是一个足够坚韧的好姑娘。
故事因为他们没有一丧到底,变成了一个温柔的有笑有泪的故事,温柔到软弱如我觉得可以承受观看。
作为一个情绪放大器型人格,我在选电影时会一直逃避接触这类故事,比如Camille,看了个简介就觉得丧到了谷底,即使美如阿佳妮也不足以将我拖进放映厅。
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我可以逗人笑,并且深谙此道,家中常备一箩筐的理工科冷笑话和信手拈来的东北话小段子;却很难陪人哭:因为即使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也只能像处理核废料一样水泥沃灌填埋,几乎在心理版图上填出新大陆架,却完全不肯直面哪怕涓滴,觉得那等同于逼我手持铀235。
怎么讲,谢谢一直给我的情绪放大器提供快乐源泉的朋友们,谢谢给了我足够多的爱让我能从无论多深的负面情绪循环中抬头便能找得到回家的路的父母,谢谢一直抢夺瓜分我的注意力让我没有机会走进负面循环的大白和奥斯陆和马尔默和我的工作(误),对不起,那些没能陪你一起哭的人们。
另一种悲哀。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结果当然是考上了。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
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
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
2)见识短。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seeya.
被熟人在爸妈眼皮子底下长期性侵的小姑娘的故事,拍得太对,所以好难过 小姑娘终于说出“不” 对方说“you make me disappointed” “you hurt my feelings” “come on it won't be long” 于是困局回到最初 姑娘终于向父母坦白 母亲说“这可是很严重的指控,万一错了呢” “你让他妻子怎么活?他儿媳会不会觉得自己也嫁了一个有恋童癖可能的人?他们还怎么带着孙子来咱们家度假?” “别再拿你小时候的那点事儿折磨我了” 只能说还好姑娘是个坚韧的姑娘 以及还好有父亲,知道真相之后说“My life is behind me. But yours is way ahead. ” 抱着小姑娘哭,说“记得你的父亲对不起你,时时刻刻记得,直到你的生命终结” 还好有她的心理医生,每次被小姑娘的故事感染,变得悲伤、愤怒,骂她朝她丟病人笔记,又飞快地道歉,说“Sorry, this is unprofessional. ” “你不许捡这都是机密记录”
当然,最重要的是,姑娘是一个足够坚韧的好姑娘。
故事因为他们没有一丧到底,变成了一个温柔的有笑有泪的故事,温柔到软弱如我觉得可以承受观看。
作为一个情绪放大器型人格,我在选电影时会一直逃避接触这类故事,比如Camille,看了个简介就觉得丧到了谷底,即使美如阿佳妮也不足以将我拖进放映厅。
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我可以逗人笑,并且深谙此道,家中常备一箩筐的理工科冷笑话和信手拈来的东北话小段子;却很难陪人哭:因为即使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也只能像处理核废料一样水泥沃灌填埋,几乎在心理版图上填出新大陆架,却完全不肯直面哪怕涓滴,觉得那等同于逼我手持铀235。
怎么讲,谢谢一直给我的情绪放大器提供快乐源泉的朋友们,谢谢给了我足够多的爱让我能从无论多深的负面情绪循环中抬头便能找得到回家的路的父母,谢谢一直抢夺瓜分我的注意力让我没有机会走进负面循环的大白和奥斯陆和马尔默和我的工作(误),对不起,那些没能陪你一起哭的人们。
我初始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讲青少年性侵的片子,刻画了一个声音沙哑举止粗俗的女主形象。
当男友选择离开奥黛特时,她呆立原地想追却不敢上前的样子,全场第一次让我开始坐起来看电影了。
第一次与男友约会时,奥黛特直截了当问到,你想上我吗?反而是男友局促不安地辩解,不不我希望我们互相有了解以后再说。
那时的奥黛特,一定没觉得这个人最后会真的走到自己心里。她觉得男人都为一个目的而来,而她也乐于用这种方式麻痹。
可是后来,我和你在一起很幸福,是我想象中幸福的样子。你向泥潭里的我伸出手,我收拢了身上的刺,选择信任。
在工作室奥黛特第一次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舞蹈,老师说她的情绪很强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吗?奥黛特想都未想矢口否认。课后老师将奥黛特留下来,问她是否要聊一聊,或者和父母聊过吗。
奥黛特说,我的家庭很幸福,我不知道你让我聊什么。
没有毫无由来的果,即使日常不由自主的习惯,依然会露出端倪是么。
投射到感情生活里,就是被无限放大的阴影。
因为不能说,无从说,说不出。可是男友也很累,因为没有交流。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付出得足够多,足够包容了。
母亲丢下奥黛特和无尽的指责离去,奥黛特哭着给男友打电话,说需要他。
然后我就看哭了。
可能这时奥黛特会遵从心理医生的建议,真的开口告诉男友了。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能与原生家庭这样的亲情交流,只能选择信赖另一个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人。
可是说出来真的很像赌博吧,你不知道这个人能否承担得起责任,也许他只是为了好奇而窥视,你的故事只是他生活里的佐料,也许变成他酒桌上讲给朋友的下酒菜。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
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当男友选择离开奥黛特时,她呆立原地想追却不敢上前的样子,全场第一次让我开始坐起来看电影了。
第一次与男友约会时,奥黛特直截了当问到,你想上我吗?反而是男友局促不安地辩解,不不我希望我们互相有了解以后再说。
那时的奥黛特,一定没觉得这个人最后会真的走到自己心里。她觉得男人都为一个目的而来,而她也乐于用这种方式麻痹。
可是后来,我和你在一起很幸福,是我想象中幸福的样子。你向泥潭里的我伸出手,我收拢了身上的刺,选择信任。
在工作室奥黛特第一次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舞蹈,老师说她的情绪很强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吗?奥黛特想都未想矢口否认。课后老师将奥黛特留下来,问她是否要聊一聊,或者和父母聊过吗。
奥黛特说,我的家庭很幸福,我不知道你让我聊什么。
没有毫无由来的果,即使日常不由自主的习惯,依然会露出端倪是么。
投射到感情生活里,就是被无限放大的阴影。
因为不能说,无从说,说不出。可是男友也很累,因为没有交流。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付出得足够多,足够包容了。
母亲丢下奥黛特和无尽的指责离去,奥黛特哭着给男友打电话,说需要他。
然后我就看哭了。
可能这时奥黛特会遵从心理医生的建议,真的开口告诉男友了。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能与原生家庭这样的亲情交流,只能选择信赖另一个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人。
可是说出来真的很像赌博吧,你不知道这个人能否承担得起责任,也许他只是为了好奇而窥视,你的故事只是他生活里的佐料,也许变成他酒桌上讲给朋友的下酒菜。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
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