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主演: 曹德旺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9-01-25(圣丹斯电影节) / 2019-08-21(美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链接: tt9351980
主演: 曹德旺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9-01-25(圣丹斯电影节) / 2019-08-21(美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链接: tt9351980
和女朋友一起看的,看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观念冲突
我:中国劳动人民太辛苦了,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只休息两天,也得不到什么保障。
女朋友:中国人民真的是勤劳,能吃苦,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富强!
我:到底是高额的工人工资福利拖垮了美国通用,还是像 fuyao 这样的公司用廉价劳动力拖垮了美国通用?
女朋友:美国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每周双休且拿十倍中国工人的工资还觉得累,简直是懒惰,怪不得美国通用倒闭。
我:fuyao 支持国内的公司有工会,但不支持美国的公司成立工会,所以是真正为工人服务的工会才影响工厂效率?
女朋友:这些美国人不好好干活,还老想着成立工会,就是这样美国通用才倒闭的。
但其实,影片结束后我俩的冲突已经没有意义了。自动化将越来越多的替代工人的工作,不管是勤劳的中国工人,还是懒惰的美国工人。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迎来被淘汰的那一天。
中国接棒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确是用更多的血汗浇筑的。福耀工厂里的中国工人相对于更广大中国里的农民工而言,已经有着较为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了。中华民族的可敬与可悲,就在于她的百姓吃苦耐劳,勤勉自强又易于取悦和满足,这是一个盖长城的民族。对于很多人来讲,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家人,苦一点累一点都可以忍受,习惯性的加班,长时间的劳作已成为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默契和工作潜规则。纵观历史,每一个我们自感伟大与骄傲的时代,都是人民吃苦最多的时代,无论秦汉,魏晋,唐宋,明清还是今天。
当美国人站在今日的废墟眺望往日的辉煌,怀念福特时代高薪轻松安全的工作条件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工人正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工作环境里发动着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业的隆隆引擎,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较量。美方代表去到福建总厂考察,那里的一切工作条件都不及美国,却无人抱怨并保持了高效的生产,人们沉默,表情严肃。在美国人看来这是糟糕的不可思议的,直到他们参加了公司举行的晚会,亲眼看见了那些“麻木”的人彻底换了样子,重新活了过来,他们浓妆重彩,载歌载舞,甚至还有几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这是中国人平凡的有苦有乐的生活。一个美方代表显然感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情感带来的冲击,他情绪激动,几近哽咽地对着镜头说“这是个很大的世界,一个分裂的世界,但它确实是同一个世界。”言语中是同情,是敬畏,是一种重新认知和理解。
回到美国,无论是中方还是美方都在寻求改变,中方希望中国员工能用更智慧的方法和美国同事相处,而美方则尝试通过中国的一些方法,比如说开早会,来提高效率和保持团结。然而文化的不同,终是加剧了分裂,降职和裁员相继出现,工会势力也在不断寻求介入。显然在这场拉锯中,“人的问题”成为了矛盾的中心,而“人的问题”也往往被公认为是美国制造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显然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资本主义的国家,但在上百年的工人和资本家的博弈中,工人阶层的利益不断得到认可和巩固,工会的势力不断强大,甚至到了让企业望而怯步的地步,正像片头曹德旺所说的那样:“如果工会成立,我就关门”。
美国本土的制造业,疲于工人的高福利和较低的产出率,纷纷将国内的工厂停掉,转出国外,或由成本较低的国家代工。重振制造业,需要美国工人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较高的薪酬诉求和工作待遇条件,已然使自己丧失了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政府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除了要吸引工厂落户,更要懂得留住工厂,调节企业与工人的关系,不使工人滑向企业的对立面。当然解决问题,不是单纯靠压制工人来实现,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和员工的联动。员工不强求更高的待遇以便企业能尽快实现盈利,企业多盈利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金,政府调拨税金收入的一部分来补贴工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解决措施。显然这种情况并未出现,工厂-工人的博弈,两国企业文化价值的对垒,成了影片的主旋律,双方都理由充分,却两败俱伤。
经过波折和斗争,福耀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尽量剥离最复杂的干扰因素——“人的问题”,通过实现更多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将企业从发展的迷雾中抽身出来,牢牢将生产的各要素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其它制造业努力在做的事情,可见在福耀的未来,福耀们的未来,工人的地位将渐次削弱,美国工人关于“美国工厂”的美国梦亦难以再次实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接棒美国的“中国工厂”,未来又会如何呢?
自08年全球债务爆炸之后,到现在为止,实际上都还没把经济恢复回去,主要原因是债务实际上并没有出清。各国央行相继放水,购买资产,膨胀资产负债表,把利率一直压低,中国在08年开始不断开始负债,又因为利率差的原因,吸引着各路资金的进入。这既带来了泡沫,也把中国企业推了上世界舞台。
我不想说这之中美国中国谁对谁错,因为这种历史进程,谁都没法相像。当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会想到自己突然落后了吗?会知道工业革命的威力吗?没有人想到。
正如现在的债务泡沫,以及债务泡沫下的全球化,和未来信息革命继续下的自动化。
在各国争相把利率推向负利率的同时,实体经济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资产的收益率不断推升,蚕食了实体的收益率。这本来是一个商业周期的问题,只是央妈通过各种膨胀的方法,把这个时间加长了很多,以至于实体的收益率一直上不去。收益率上不去,第一个受伤的,就是底层的人民。房租保险各种成本一直涨,但是工资收入一直没有变化,生活越来越难负担。而有用资产和用于负债去拥有资产的人,则接受者资产的收益,不断吃着穷人的血。
在美国人看来,福耀的中国人没有任何安全的权利,也没有话语权。在国人看来,美国人慵懒要求高。但这是本质的原因吗?实体收益率被资本和竞争做得这么低,美国人可以选择不做吗?中国可以选择不降低成本竞争吗?生存的问题,不是什么权利和话语权可以解决的。与其说这是什么价值观的问题,不如说这是QE时代后的问题,是后QE时代,利率差下的全球化社会分工问题。
08年至15年,中美利差大的时候可以有十几个点。这7年时间,美股涨了8倍有余,房市飙升了n倍。但是做实体的人工资涨了多少呢?
一个农民耕了一辈子的田,然后因为农产品贱价而贫困,这真的是这个农民的错误吗?
纪录片处处在讲福耀这个不安全,那个不规范,这个没有人权,那个瓦解工会怎么怎么的。我其实是有点看不下去的,第一,这是老生常谈,凡是说到国内的,第一个讲的永远是这些问题,了无新意就算了,问题是谈这个不解决问题。这个类似童工的问题,似乎眼前不见童工就是进步,却看不到在某些穷地方有童工对本地是有好处的。第二,这种道德高地谁都会讲,安全的确是重要,但是企业死亡之后的风险到底如何呢?从来没有人说,比如欧洲也出了一堆关于电器的规范,开工厂的人或者做海外的人就会发现这很有问题,开个模的成本已经不低了,因为监管的问题,还得过一堆的规范,一次产品试错的成本非常高。但问题是,这种风险下死或者残了几个人呢?假设能给市场带来10个亿的收入,然后残一个人,这到底合适不合适?还是说,为了不残一个人,整个社会要为此付出潜在的10个亿?
这些问题,纪录片不会谈,工会也不会谈,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比如那个被裁的,住地下室的女士,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风险是什么,以及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风险,为了所谓道德高地去呼吁工会。但是问题是,成立工会的成本到底是谁出的?这些工会联盟的人的风险和这些工人是一致的吗?
资本是逐利的,在全球化下,哪里有套利空间,资本就去哪里。这些安全工会什么的,搞太高了,导致成本增加,风险增加,资本就挪去成本低的地方。作为工人,如果看不到这种趋势,以及在这种情况下非对称的风险的话,那简直是自己找死。比如那个议员,他说的话,他需要自己承担失业的风险吗?不需要。但是这些工人呢?需要。当年提出接收难民的政客,接受了风险了吗?但是普通人呢?
纪录片最后说到了自动化,我只能说自动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自动化的普及速度和深度是有问题的。过快的普及速度会使得失业的人更难找到技能匹配的工作,从而带来更长久的失业。一个做了一辈子玻璃检测的人,失业之后能做什么呢?自动化的深度一旦足够深,想培训到有这么深度的知识,再也不是几本小册子能解决的事情。
对个人来说,一定要学会反脆弱的活法。也就是学会在波动中成长,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工作上。影片中的工人,他们没有犯错,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年轻的时候不冒风险去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权力,年老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干更多的活了。在工作中不尝试副业,不去试小错,是没有办法发现机会的。既想有钱收,又不想冒风险,那么最大的风险就是你自己了。现代社会富足起来,也不过100年,这100年给了很多人一个错觉,就是这富足会持续,也给许多人一个错误的感觉,就是失业不会持久,饥饿不会来临,觉得一天浑浑噩噩过去也可以,这部影片的工人也是这样的,在这工厂有所谓的职业发展,到了管理层又如何呢?一个产业总有周期,甚至会消亡,需要的是怎么应对,不然老年是没有人对你的人生负责的。
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的进程,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看这片子,随波逐流去批判什么资本主义什么剥削的,我只能说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对个人来说,无论在什么主义下,被谁剥削也好,这都是确定的事情,没法反抗的,但是怎么去面对这些风险,却是可以选择的。举个例子,假设年轻时做了高速公路收费员,后期被自动化取代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该做什么呢?辞职并非最好的选择,但是选择在额外的时候经营自己的生意,比如淘宝、写作、进修各种课程和参加各种同学聚会看看有没有机会合作干点事,反而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在有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可以找到风险收入的来源。但是大部分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会抱怨这份工作的无聊,以及回家后不锻炼抱怨自己已经被工作干坏了身体,然后回家无所事事看看电视吃吃喝喝,打打游戏。可是,自动化的进程会管你死活吗?片中的工人们,在通用福特这么好的工作条件下,回家做啥了呢?oh, 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世界最大的谎言,对火鸡来说,圣诞节来临前,它们的生活也是工作生活平衡的。
这纪录片不好的地方在于,是仅仅把事情局限在美国工人和福耀之间,而并没有把视角放大到全球。什么安全之类的,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到这n年间全球发生的问题,那实在太局限了。这n年间,欧债危机、英国脱欧、欧洲央行日本化、发达社会老龄化、美国的医保法案和特朗普获选,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了社会资源和效率分配的事件,纪录片一个都不说。
就说美国的医保法案,这东西毁了多少公司,肥了多少保险公司,对工人有什么影响呢?不说,因为影片是奥巴马系列出的,自然不会说自己的问题。有问题的,一定都是别人的问题。
-------------------------------------------
这里的分界线是澄清一些事情。
1. 有人觉得影片里面的作为,是中国人特有的。我想说,你太乃以了,天下乌鸦一样黑,国外律所搞起这些来,比国内还厉害。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16897/answer/803681602
2. 有人觉得这是中国作弊导致美国blabla的,然后其他国家都是不干这类事情都能做起来的,我想说,你又太乃以了。具体可以搜一下日本50-90年代的各种山寨美国的东西,和工厂文化对美国的冲击。
我之所以不谈这些,是这些谈来没意义。主义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在讲福耀的,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
作为一个福清人,对福耀还是有些认知的,毕竟这么牛逼的一个厂,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还是能好好拿出来吹一下的,毕竟福清也没有出过什么明星,能让国人认识一下的人物估计也就林绍良,曹德旺了。
没在福耀厂上过班,不过也有听身边的人说过,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里,工资确实不错,特别是十几年前,多少人走亲戚关系,就为了把孩子放在厂里上班,我师范毕业的姐姐家里也劝不要去当老师了,去厂里做仓管也不错。
电影一开始看到福耀在美国设厂的时候,激动,中国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去发达国家建工厂,让老美回头给中国人打工,但当我看到镜头里的福耀时,内心就有点五味杂陈了,跟所有工厂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对于效率的追求,对于人工的压缩,对于成本的控制,福耀完成了在美国办厂,却也暴露了中国传统行业的问题。
电影有一句话是“我们不想进入工厂到中国上班,我们想在美国上班,以美国的方式”,全片最大的矛盾即是工人效率与企业的利益,因为有福耀国内厂的对比,这个问题尤为明显,站在福耀的角度,凭什么同样的人数,国内付的工资更少,但是产量更多,我们来美国办厂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这样看来,福耀对于工人的做法也并没有错,而站在工人的角度,我们是来赚钱的,要按照法律来,该有的福利不能少,该有的保障也应该到位,我们拿钱做事。但矛盾就在于,在中国,很多利益是不用考虑的,就像在国内的福耀厂,不需要护目镜,也不需要防割手套,需要的就是你自己小心一点,而即使国内的工人划伤了手,多半也是怪自己不小心,因为人家叫你捡的时候都告诉你要小心一点了。
在美国员工来中国参观的时候,中国员工说,你们一个月放8天已经很幸福了,我们一个月才两天,那中国人是贱吗,活该干到死,一天干十二个小时,就这样还干的好好的?
对,就这样还干的好好的,因为人会习惯,即使一开始不适应,但是做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作为一个工地狗,最开始7.30上班,后来改成7点上班,后来变成6.30上班,受得了吗?刚开始受不了,后来就习惯了,生物钟适应了,想多睡都睡不着,人还真是贱啊。
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我们的工人能够做成做成这样,对比美国工人,开个早班会一个个懒散的样子,但看到那一个个唱着企业歌曲的人,看到一个个喊着口号的人,第一反应就这不是做销售的套路吗,无疑在办厂的角度,福耀的做法赢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也不过是更好的把控一个人罢了,也许对这样的传统行业,机械臂才是最好的出路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and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