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很多去看《美人鱼》的观众抱着一颗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心,我冒死在情人节孤身看《谋杀似水年华》也只是抱着对陈果的纯真的爱。企图融入主流商业电影圈的陈果,无论是在国外混大陆混又或者在香港混,从来就没有交出过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2001年《香港有个荷里活》以后,陈果每况愈下,每一部作品都烂得出尘绝艳,各自奇葩。
但我等真心粉实在不相信能拍出《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五部风格卓越、态度凌厉的电影的导演,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专拍改编悬疑小说ip的烂片王。所以陈果的真心粉,还是会一遍遍地企图从陈果的新片子中找出各种政治隐喻,只是无论怎样赞美都太勉强。进军国内商业片市场的陈果,隐喻已经隐到我看不见了,还有什么“共产党都不信鬼,有鬼也不怕”都是什么鬼!暴力执法什么的是在嘲笑我党吗!我想应该不是,这不过是一个“香港仔”对内地的想象和填充吧。
毫无意外,《谋杀似水年华》还是一个大烂片,没看过原著的我一点也不想知道看到中途就想走了,好在这部片子比没头没尾的《红Van》强点,没有将故事止于小麦和秋收拥吻的那一刻,还是勉强地填完坑。我一直怀疑水果陈到底会不会写台词,或者仅仅因为国语不过关,《谋杀》中大多数台词都让人尴尬癌(但还是偶有一闪而过来不及消化的金句),但如果除去说台词的片段,整部电影还是会有几分唯美梦幻的气质的。影片逻辑?反正我是不明白几个高中生是如何搞出这么多爱恨情仇的,恋人之间关系淡漠到极致,什么男朋友失踪了又回来了爸爸还被撞死了全然不知,什么知名电商什么都买得到,我不懂。
陈果是一个非常纯情的导演,并不擅长爱情,钟爱悬疑恐怖,最动人的乃是他镜头下的迷幻青春。在他尚有大把“青春”可挥霍的时候,他拍出了惊艳的《香港制造》,可与台湾青春片一比,鲜血泗流,放纵不羁,五光十色,而后来从《饺子》开始吃人肉换青春以后,陈果对待青春的态度就愈加纠结。在《谋杀》里,真正残忍的不是杀人谋命,而是青春的无端消耗,而在这场最残酷的悲剧中,人人都是凶手。影片中如果有令人动容的部分,那就是在预告片中也出现的对青春追忆的桥段,虽然不似之前独立电影中的青春那般决绝刚烈,但好歹也算是纯真不造作(不,我指的不是“是我先爱她的”“你先爱她又怎样”这种非主流台词,而是凭空学游泳的那段,在无水的游泳池中学习游泳,就好像在一无所有的环境中恋爱,这也算是非常纯情唯美的桥断了)。只是整部影片无论是对爱的描绘,还是对恨得刻画,都显得浅薄无力,少男少女的贪嗔痴来得莫名其妙,杀人也如取草芥,缺乏了政治隐喻和真情实感,要陈果来还原一部小说人物的伤痕青春,事实证明,他做不到。
《谋杀》中还残留了几分陈果作品中特有的奇幻味道,不信鬼的警察爸爸最后成了萦绕在女儿身边的鬼魂,是我觉得影片中还算出彩的地方(如果十五年后小麦飘荡的紫丝巾能回到过去救出秋收,我就承认这部电影还是陈果拍的)。只是当一部电影没了棱角以后,青春终将消逝,家人之间也终要和解,“爱能战胜一切”勉强应景情人节。但相比“让爱停留”,陈果更渴望的是“让青春停留”吧,唯有死亡能留下青春,唯有在回忆里才能留住爱情,这都是多么伤感而无力的事情,与之类似的还有:让陈果在难忘他的迷幻反骨的情形下,还要拍出一部人人都喜欢的爱情悬疑片,都是悖论。
这不是说我觉得陈果是个糟糕的导演,只是他的优长和软肋都特别明显,他需要一个让他的眷恋的家让他去爱去恨(可能就是香港吧),他需要一个能引起他共鸣的小人物去深刻体会(《细路祥》),如果不能恣意妄为地拍他想拍的电影,他就会拍出个不论不类的四不像。陈果说他拍独立电影也是为了有一天能融入主流,而事实是主流并不是总值得人去融入,如果失去了本心融入主流又有什么用。看到现在每次只要是陈果的电影,预告片或者宣传词就要强调陈果金像奖金马奖的荣耀过往,让我想起了之前有人说陈果太多的得奖经历乃是限制他发展的屏障,也许是非常有道理的。即使在影片中援引了《我只在乎你》、《风继续吹》、《一生何求》、《亲密爱人》、《我的未来不是梦》、《海阔天空》六首英年早逝的歌者的经典作品(或许这就是陈果心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记忆),还是引不起观众一丝一毫的共鸣(还被指BGM好奇怪),唯有最后一曲《海阔天空》响起的时候,我似乎听出了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悲壮感,我突然也就谅解了陈果:人人都有所求,“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但我们最后还是会找到自己坚持的人和事,“哪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就像这部电影中,还有诸多爱情电影中所描绘的爱情那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当然继续喜欢陈果,挖掘他的烂片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动人点,我想人不是因为完美才可爱,而是因为那些恰好符合自己内心所失的棱角才迷人。
情人节快乐。
以及别带情人看《谋杀似水年华》。
但我等真心粉实在不相信能拍出《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五部风格卓越、态度凌厉的电影的导演,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专拍改编悬疑小说ip的烂片王。所以陈果的真心粉,还是会一遍遍地企图从陈果的新片子中找出各种政治隐喻,只是无论怎样赞美都太勉强。进军国内商业片市场的陈果,隐喻已经隐到我看不见了,还有什么“共产党都不信鬼,有鬼也不怕”都是什么鬼!暴力执法什么的是在嘲笑我党吗!我想应该不是,这不过是一个“香港仔”对内地的想象和填充吧。
毫无意外,《谋杀似水年华》还是一个大烂片,没看过原著的我一点也不想知道看到中途就想走了,好在这部片子比没头没尾的《红Van》强点,没有将故事止于小麦和秋收拥吻的那一刻,还是勉强地填完坑。我一直怀疑水果陈到底会不会写台词,或者仅仅因为国语不过关,《谋杀》中大多数台词都让人尴尬癌(但还是偶有一闪而过来不及消化的金句),但如果除去说台词的片段,整部电影还是会有几分唯美梦幻的气质的。影片逻辑?反正我是不明白几个高中生是如何搞出这么多爱恨情仇的,恋人之间关系淡漠到极致,什么男朋友失踪了又回来了爸爸还被撞死了全然不知,什么知名电商什么都买得到,我不懂。
陈果是一个非常纯情的导演,并不擅长爱情,钟爱悬疑恐怖,最动人的乃是他镜头下的迷幻青春。在他尚有大把“青春”可挥霍的时候,他拍出了惊艳的《香港制造》,可与台湾青春片一比,鲜血泗流,放纵不羁,五光十色,而后来从《饺子》开始吃人肉换青春以后,陈果对待青春的态度就愈加纠结。在《谋杀》里,真正残忍的不是杀人谋命,而是青春的无端消耗,而在这场最残酷的悲剧中,人人都是凶手。影片中如果有令人动容的部分,那就是在预告片中也出现的对青春追忆的桥段,虽然不似之前独立电影中的青春那般决绝刚烈,但好歹也算是纯真不造作(不,我指的不是“是我先爱她的”“你先爱她又怎样”这种非主流台词,而是凭空学游泳的那段,在无水的游泳池中学习游泳,就好像在一无所有的环境中恋爱,这也算是非常纯情唯美的桥断了)。只是整部影片无论是对爱的描绘,还是对恨得刻画,都显得浅薄无力,少男少女的贪嗔痴来得莫名其妙,杀人也如取草芥,缺乏了政治隐喻和真情实感,要陈果来还原一部小说人物的伤痕青春,事实证明,他做不到。
《谋杀》中还残留了几分陈果作品中特有的奇幻味道,不信鬼的警察爸爸最后成了萦绕在女儿身边的鬼魂,是我觉得影片中还算出彩的地方(如果十五年后小麦飘荡的紫丝巾能回到过去救出秋收,我就承认这部电影还是陈果拍的)。只是当一部电影没了棱角以后,青春终将消逝,家人之间也终要和解,“爱能战胜一切”勉强应景情人节。但相比“让爱停留”,陈果更渴望的是“让青春停留”吧,唯有死亡能留下青春,唯有在回忆里才能留住爱情,这都是多么伤感而无力的事情,与之类似的还有:让陈果在难忘他的迷幻反骨的情形下,还要拍出一部人人都喜欢的爱情悬疑片,都是悖论。
这不是说我觉得陈果是个糟糕的导演,只是他的优长和软肋都特别明显,他需要一个让他的眷恋的家让他去爱去恨(可能就是香港吧),他需要一个能引起他共鸣的小人物去深刻体会(《细路祥》),如果不能恣意妄为地拍他想拍的电影,他就会拍出个不论不类的四不像。陈果说他拍独立电影也是为了有一天能融入主流,而事实是主流并不是总值得人去融入,如果失去了本心融入主流又有什么用。看到现在每次只要是陈果的电影,预告片或者宣传词就要强调陈果金像奖金马奖的荣耀过往,让我想起了之前有人说陈果太多的得奖经历乃是限制他发展的屏障,也许是非常有道理的。即使在影片中援引了《我只在乎你》、《风继续吹》、《一生何求》、《亲密爱人》、《我的未来不是梦》、《海阔天空》六首英年早逝的歌者的经典作品(或许这就是陈果心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记忆),还是引不起观众一丝一毫的共鸣(还被指BGM好奇怪),唯有最后一曲《海阔天空》响起的时候,我似乎听出了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悲壮感,我突然也就谅解了陈果:人人都有所求,“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但我们最后还是会找到自己坚持的人和事,“哪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就像这部电影中,还有诸多爱情电影中所描绘的爱情那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当然继续喜欢陈果,挖掘他的烂片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动人点,我想人不是因为完美才可爱,而是因为那些恰好符合自己内心所失的棱角才迷人。
情人节快乐。
以及别带情人看《谋杀似水年华》。
香港导演陈果北上,指导首部在内地公映作品《谋杀似水年华》,并将其定位成悬疑爱情片。
原本立足商业一心瞄准票房的试水之作,定档情人节,怎料前有《美人鱼》《三打白骨精》等超级贺岁片的强势打压,后有追兵《奔爱》五大导演合力吸金,中途还杀出《高跟鞋先生》这匹黑马,最终票房惨淡。
作为原著迷,我更关心电影(包括人物、情节、环境、格调等)是否存在无妄之蠹,在上映翌日便前往影院观看、检验,中途得知原作者蔡骏在售出版权后,并未与电影创作分道扬镳,他对剧本改编提供了诸多建议,并为宣传曲撰写歌词,精诚保驾,原味十足。
所幸,本片并未发生《九层妖塔》那般对原著进行彻头彻尾的颠覆,也未出现预想中对故事改头换面的困惑与失望。《谋杀似水年华》,称得上未将原著谋杀的电影改编。
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保留了所有主角的人设和故事主干,讲述刑警老田侦破1995年南明路谋杀案未果,将凶案唯一目击者(即被害人年少的儿子)秋收带回家照顾,秋收与老田的女儿小麦产生情愫。秋收在一场足球赛中偶遇凶手后与田家父女走散。
五年后,田小麦与秋收意外重逢,并展开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在小麦高考前夕因为田父的反对而双双失去联络。
田警官于五年后殉职,小麦结婚前夕,好友钱灵离奇被杀,她在父亲的工作笔记中发现了两桩谋杀案之间的关联,疑点全部指向一家叫做“魔女区”的淘宝店,而神秘店主正是秋收。
警方在追查秋收的同时,发现小麦的未婚夫盛赞一家,曾与两位死者有千丝万缕的纠葛。而真凶就藏在一张多年前的知青合影中。
影片将重点瞄准秋收与田小麦跨越十年的爱情,两人分分合合,幸福总在破晓前急转直下,两个年轻人历经生死沧桑,仍然执守初心。
但作为悬疑题材的原著小说,细密的案情与惊悚气氛才是主题。于是,剧本主创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删改,这当中有精妙的点睛之笔,亦不乏形同鸡肋的硬伤。
故事发生地由上海变为北京,原著所涵盖的上海、西部农村、广东、北京四处地理背景,被简化为北京和云南两地;
谋杀案由三桩改为两桩,电影删除了原著中第二桩杀人案件——小麦钱灵中学语文老师被杀的全部情节;
南明路凶杀案调查无果,变为北京另发生重大案需要抽调警力,侦破行动被无限期延后;
钱灵这一人物形象大大简化,原著中心思细密、情感复杂的钱灵变成了电影中痴情拜金女,其死亡前后的细节以及凶案现场的部分被省略,钱灵案重要物证由亲历变为警方转述;
小麦家楼下司机老丁和派出所暗恋田父的女同事,两个人物在电影中合二为一,变成邻居丁阿姨,田警官与丁阿姨若即若离的示爱为本片增添许多温情;
小说中线索错综的插叙、倒叙,在电影中用父亲的呼噜声、托梦、工作日记翻页等镜头闪回,时间关系便借由电视机中的播放的汶川地震、非典、太平洋海啸、9·11、千年虫等新闻画面来叙述;
原著的全知叙事人,在电影中很大程度上由已故民警田跃进承担,通过他手写不辍的工作日记,勾连起两桩丝巾命案的前因后果及各方线索,而日记所述内容在现实中的转述,则借由年轻民警王队长来陈述和推进;
秋收丧父后出走,无意中与自杀少年偷换身份,并冒名前往南下打工,以及与跳楼者亲妹妹恋爱的情节,在电影中全部砍掉,改为田警官下跪请求秋收离开作为交代;
影片增加了盛赞在十年前的戏份,将其改编为一切矛盾的制造者,他因嫉恨小麦对秋收的专情,而设局将秋收囚禁在废弃工厂地下室,盛赞成为原罪的化身,事实上,他的亲生父母即为两桩命案中的“恶鬼”;
秋收在得知真凶后,于地下室对盛世华(盛赞父亲)进行审判和报复的地点,由原著中的地下室改为电影中十五年前凶案现场小卖部,其复仇索命意图更为简单明了;
小麦通过香水辨认杀害钱灵凶手的桥段,改为丝巾所系的农民结暴露了凶手,此举既省时又合理,与上一代人的知青身份形成呼应;
林雪扮演的流浪汉张红民在地下室出场,是本片最大的惊吓点,由他向小麦道出秋收五年前失踪的来龙去脉真实合理,同时引出演本片最大泪点——废弃工厂中小麦和秋收的挥泪重逢。
神秘淘宝店“魔女区”由女主角田小麦直接道出,而非由原著中钱灵的神秘警告,悬疑性大打折扣;
噩梦、深夜复印机等画面有意渲染恐怖气息,然而它们与情节对接生硬,效果并不成功;
秋收作为北京人眼中的“乡巴佬”,带有严重的自卑情绪和防范心理,却在片中主动要求观看日剧,其行为与身份严重不符,令观众匪夷所思(或许是出于对田小麦的深厚情感,使秋收变得外向勇敢,而事实上,初入田家的秋收,对小麦只有敬畏,基本不存在好感,电影中未交代二人破冰直接示爱略显唐突);
为推动案情,影片加入秋收十年后绑架盛赞的情节,阮经天在密室中对张超的暴力拷打,极富捆绑SM和基腐元素,为影片增加了看点,却并未制造出恐怖效果。而随后盛赞在得知了秋收父亲的死亡真相,撞墙赎罪行为不符合当时的求生逻辑,观众一片哗然;
秋收在地下室写小麦名字的工具,由原著中的石子刻刀改为排笔和油漆(工厂都废弃那么多年了,即便地下室存有剩余油漆,恐怕也早就干硬掉了吧)情节严重背离常识;
田跃进作为正直善良的优秀警官,却抱有严重的乡村歧视和阶级偏见,人物性格难以自圆其说;当然片中也有田跃进鼓动丁阿姨入党这类很硬的价值观输入,以示本片虽带悬疑恐怖色彩,立场却足够唯物,完全符合电影的审批要求;
以小麦的家庭条件,绝不允许她高考后同盛赞一起出国留学,漏洞明显;
电影中秋收的第一次走失,安排在足球赛场,省去了原著中小麦放风筝跌落深沟失忆的剧情,由深沟跌落引发的小麦选择性失忆在电影中便没了源头,十年后直接交代小麦企图从“魔女区”购买记忆,显得突兀;
田跃进破案动机:由原著中的职业忠诚,变为“自私”父爱的泛滥,田跃进在时空交错中多次的出场,实为超自然现象,是小麦和王队长主观世界的呈现,电影中却并未采用“套色”等镜头语言加以区分现实与幻境,让观众多次惊呼意外,看不懂田跃进在该处究竟是人还是鬼,易引发观众时空感的错乱;
秋收被囚禁于地下室期间,养父为寻找他而葬身于车祸,肇事司机便是丁姐,影片将秋收十年后找到丁姐寻仇的片段删去,未提及丁姐对南明路口的恐惧,颇有些浪费了郝蕾的深厚演技;
小麦最后指认杀害钱灵的凶手(盛赞的母亲袁淑贞)的地点,由原著中医院外的雪地,改为接收“魔女区”快递的办公室内,悬疑气氛大大降低。原著中凶手自动认罪的桥段,改为王警官出面说教,令真相大白时的悚人意境大打折扣,从画风上看,影片结尾徒有悬疑情节,失却了悬疑的气质。从选角上看,《谋杀似水年华》亦属上乘之作,杨颖的颜值和气质,在文艺片中别具优势,首次尝试悬疑题材的她,不仅在形象上实现了突破,更在演技方面得到了升华,文艺爱情片不失为她未来戏路的发展方向。
阮经天也将秋收这一层次丰富的角色,诠释得饱满而动人,萌萌的发型搭配剧中唱歌、游泳等桥段,简直是他本人特长的集体发挥,他的模特气质为本片增色不少,只怪他戏中的服饰搭配太潮,放在十年前的背景下偶有出戏。
张超、热依扎的青春靓丽,以及郝蕾、黄觉、尹铸胜、潘虹、寇振海、林雪、宋宁的实力加盟,使该片在同时段上映、同类型题材电影中,成为表演水平最高的一部作品。
影片的整体基调,由原著小说的惊险悚怖,过度为浪漫深情。魔女区的设置动机由寻仇改为寻爱,大大弱化了角色的犯罪动机,消弭仇恨,缓解了人物间的仇恨与恶念,传达出满满的正面意义。
而惯于指导纪实题材的陈果,在《谋杀似水年华》中亦展示出他的文化关注,片中出现的卡带录音机、张国荣海报、日剧《101次求婚》及主题曲、周星驰电影、TVB《大时代》、国安足球赛,以及跨越世纪前后的重大时事新闻画面、越南战争片段,都是对似水年华的梳理总结。
秋收吉他弹唱的定情曲《一生何求》,二人重燃炙爱时响起的《亲密爱人》,还有片尾飘着雪花渐入的《海阔天空》,一并以落幕字幕交代:
影片中所有插曲演唱者(包括邓丽君、黄家驹、陈百强、张雨生、张国荣、梅艳芳)均在故事并行的岁月中逝去,这些看似与故事无关的意向,串起观众深耕于心的纷繁往事,引爆广泛的记忆共鸣,集体呼应着“似水年华”主题。
电影最后的彩蛋,从本片关键证据——旧合影的拍摄现场漫开,还原“上山下乡”那一代人劳动、学习、相爱、回城、越战结束归国的画面——
原来故事早在更久以前开场:秋收的母亲许碧真、盛赞的父亲盛世华、盛赞的母亲袁淑贞、小麦的父亲田跃进,年轻时的他们彼此遇见、错过,命运随之交汇于一处——
那张黑白集体照,此后所有的爱恨、善恶、悲喜、生死,从那一刻埋下种籽,似水年华事,皆是彼时结下的果实。
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历史遗疾?家世渊源?都对,也都不对。
时代翻页后,男人面临选择,富家女和村寨女都能改写他一生的前途命运。后来的境遇我们都看到了:两个父亲的差距,托付给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命运,秋收油苦艰绝,盛赞一步登天。一同求学成长的密友,田小麦仍蜗居在二十年前的狭小民居,白天做着高级白领夜里逛着淘宝,钱灵依附于盛氏父子过上骄奢淫靡的别墅生活。
物欲迷人眼,真凶即是每个人心中过度的贪念,和越界的爱,盛世华舍不下权势与美色、许碧真不安于贫穷与渺小,盛赞的善妒与软弱,钱灵贪图物质不惜沦丧纲常共侍一对父子,袁淑贞对婚姻和事业近乎疯狂的控制欲和报复心,都是杀戮的元凶。
时势纵然会成就许多人,一朝弄潮,留名万世,同时,它以巨浪将更多无辜者淘洗、埋没。我们的社会、家庭、梦想、伙伴无不影响着每个人一生的幸福,在面临危机与诱惑时,个体选择以何种方式应对,是矢志追逐优容,还是耿耿于仇恨,将成为善与恶的分野。
还是会惋惜:高档杀人丝巾背后曲折的来龙去脉、小说中最深情的那句告白“我心里难受你”,少年自卑阴郁的性格导致其未能及时配合警方描述出凶手的样貌,诸此细节无法在电影中得以深挖和打磨。
总体来看,将20余万字囊括十数载光阴的小说,精编为两小时的电影,有弃枝除叶,亦有合理并项,故事主干及旨要未受大幅改动,片中各处安置的悬念与解梗前后呼应,能够自圆其说。
蔡骏在后记中说,这个故事最深层的创作动因,绝非妄造悬疑或恐怖,亦不以杀戮与追捕哗众,而是忠实的记录——详尽地载入一代人的成长历程,缅怀我们共同被时间谋杀的青春。
从情怀层面看,陈果和他的电影做到了。
情人节和女朋友看完这部电影,回到家我第一时间下了豆瓣,作为一个原著党,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写这么一篇影评了。
谋杀似水年华这部小说我很喜欢,那还是高中时候,当时特别喜欢蔡骏的小说,一日看见蔡骏出了新书就马上买了回来,猫在教室最后面花了一下午看完,其中秋收和小麦冰释前嫌那段儿我一个大男人还看哭了。如今电影一出马上买了电影票,也算是图个纪念。哪想到啊,电影看的没把我气死,感觉就是心爱的东西被糟践了一样。电影很烂,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当然演技也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这些我在看电影之前差不多也想到了,主要要来说说剧情与电影里人物的塑造。
说到剧情,我要感谢我看过原著,不然我一定看不懂这个电影。整个电影就好像是导演拿着小说在那儿瞎翻,翻到哪儿就拍哪儿,搞得整个电影前言不搭后语。很多原著里重要的情节要不就是删了,要不就是改的乱七八糟。你因为电影时间有限不提女老师我可以理解,但是你总得提提魔女区吧?不然小麦凭什么傻乎乎的找他买东西啊?买来的东西也根本不说有啥用,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压根儿给忘了。导演似乎觉得人人都是原著党一样,秋收为什么一开始住在小麦家不说,反而是让一个刚看见妈妈被杀掉的小男孩马上给刚认识的小女孩表白。而且最可怕的改动是把将秋收关在魔女区的人从钱灵改成了盛赞,这样一下子小麦和秋收之间就没有误会也没有恨了,秋收就从一个爱着小麦却又恨小麦害死了自己父亲的矛盾的男人变成了一个送快递的傻逼,之后的剧情也就完全说不通了。我觉得谋杀似水年华,爱情与悬疑的成分一半一半,我喜欢这本小说更多是因为里面的爱情部分,虽然导演很明显也更注重爱情部分,却把里面最感人的内容全部删除了。我不知道导演究竟有没有捧着原著好好读一读,但愿没有吧,不然就真是脑袋不太好了。
人物先说被毁的最狠的秋收。我的认识里,秋收差不多就是一个没有武功的闷油瓶,他一定很沉默,因为有太多的感情。他很爱小麦,却又因为钱灵的阴谋,不得不去恨小麦。他的悲惨的人生给了他太多必须有的情感,必须去恨那个魔鬼,必须去恨小麦,必须要去报仇,而他唯一自己选择的就是对小麦的爱。就好像白夜行里女主的那段独白,我的人生没有太阳,只有黑夜,也许小麦就是秋收漫漫长夜里唯一的太阳。这样一个有着复杂情感的人诠释起来是很难的,于是导演想了一个聪明的方法,把他特么改成了一个情圣!各种肉麻话扑面而来,偶尔还能表演个金鸡独立扯扯黄腔逗女神开心,转念一想自己的老妈尸骨未寒还有大仇要报马上就面露凶光到处搞事。在我看来阮经天对于秋收而言太帅了,但也没办法,这么烂的片子,再没有点俊男美女还有谁看啊。
再来说说小麦,因为身份的原因,小麦在他们的爱情里是主动的一方,从最开始看不起,到后来五年后重逢,被秋收从流氓手里救下,渐生情愫,而不应该像电影里这样因为一个卫生巾的小笑话就爱上了吧。AB更多的表现了小麦平静的一面,说真的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也可能是因为整部电影毫无逻辑可言,让我感受不到她的感情。
至于其他角色,因为剧情的改动,使得这些人物与原著里的人物完全脱离了关系。钱灵从一个满心纠结痛苦的小三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小三,盛赞从一个爸妈都是杀人犯的可怜孩子变成了一个哼我也要做杀人犯的不可怜孩子,既然与原著关系甚小,我就也没啥好说的了。
最后说一句,作为一个悬疑迷,也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失望了。既然打着悬疑的旗号,就希望你有清楚的逻辑,观众也不是傻子,不是你瞎糊弄就能糊弄过去的。别说你主打的是爱情,没有故事的支撑,凭借男女主两张好脸是打动不了人的,相反就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也许石神并不是什么帅哥,还是打动了我。拍电影,多少还是走点心,你拿来瞎整,拿来圈钱的小说,也是别人心里的宝。
这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写影评,不知道该写啥有感而发,没看过的朋友最好就别看了,看看小说倒是挺好。这部电影我给一星,满分100我给你59,少一分怕你及格。
谋杀似水年华这部小说我很喜欢,那还是高中时候,当时特别喜欢蔡骏的小说,一日看见蔡骏出了新书就马上买了回来,猫在教室最后面花了一下午看完,其中秋收和小麦冰释前嫌那段儿我一个大男人还看哭了。如今电影一出马上买了电影票,也算是图个纪念。哪想到啊,电影看的没把我气死,感觉就是心爱的东西被糟践了一样。电影很烂,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当然演技也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这些我在看电影之前差不多也想到了,主要要来说说剧情与电影里人物的塑造。
说到剧情,我要感谢我看过原著,不然我一定看不懂这个电影。整个电影就好像是导演拿着小说在那儿瞎翻,翻到哪儿就拍哪儿,搞得整个电影前言不搭后语。很多原著里重要的情节要不就是删了,要不就是改的乱七八糟。你因为电影时间有限不提女老师我可以理解,但是你总得提提魔女区吧?不然小麦凭什么傻乎乎的找他买东西啊?买来的东西也根本不说有啥用,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压根儿给忘了。导演似乎觉得人人都是原著党一样,秋收为什么一开始住在小麦家不说,反而是让一个刚看见妈妈被杀掉的小男孩马上给刚认识的小女孩表白。而且最可怕的改动是把将秋收关在魔女区的人从钱灵改成了盛赞,这样一下子小麦和秋收之间就没有误会也没有恨了,秋收就从一个爱着小麦却又恨小麦害死了自己父亲的矛盾的男人变成了一个送快递的傻逼,之后的剧情也就完全说不通了。我觉得谋杀似水年华,爱情与悬疑的成分一半一半,我喜欢这本小说更多是因为里面的爱情部分,虽然导演很明显也更注重爱情部分,却把里面最感人的内容全部删除了。我不知道导演究竟有没有捧着原著好好读一读,但愿没有吧,不然就真是脑袋不太好了。
人物先说被毁的最狠的秋收。我的认识里,秋收差不多就是一个没有武功的闷油瓶,他一定很沉默,因为有太多的感情。他很爱小麦,却又因为钱灵的阴谋,不得不去恨小麦。他的悲惨的人生给了他太多必须有的情感,必须去恨那个魔鬼,必须去恨小麦,必须要去报仇,而他唯一自己选择的就是对小麦的爱。就好像白夜行里女主的那段独白,我的人生没有太阳,只有黑夜,也许小麦就是秋收漫漫长夜里唯一的太阳。这样一个有着复杂情感的人诠释起来是很难的,于是导演想了一个聪明的方法,把他特么改成了一个情圣!各种肉麻话扑面而来,偶尔还能表演个金鸡独立扯扯黄腔逗女神开心,转念一想自己的老妈尸骨未寒还有大仇要报马上就面露凶光到处搞事。在我看来阮经天对于秋收而言太帅了,但也没办法,这么烂的片子,再没有点俊男美女还有谁看啊。
再来说说小麦,因为身份的原因,小麦在他们的爱情里是主动的一方,从最开始看不起,到后来五年后重逢,被秋收从流氓手里救下,渐生情愫,而不应该像电影里这样因为一个卫生巾的小笑话就爱上了吧。AB更多的表现了小麦平静的一面,说真的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也可能是因为整部电影毫无逻辑可言,让我感受不到她的感情。
至于其他角色,因为剧情的改动,使得这些人物与原著里的人物完全脱离了关系。钱灵从一个满心纠结痛苦的小三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小三,盛赞从一个爸妈都是杀人犯的可怜孩子变成了一个哼我也要做杀人犯的不可怜孩子,既然与原著关系甚小,我就也没啥好说的了。
最后说一句,作为一个悬疑迷,也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失望了。既然打着悬疑的旗号,就希望你有清楚的逻辑,观众也不是傻子,不是你瞎糊弄就能糊弄过去的。别说你主打的是爱情,没有故事的支撑,凭借男女主两张好脸是打动不了人的,相反就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也许石神并不是什么帅哥,还是打动了我。拍电影,多少还是走点心,你拿来瞎整,拿来圈钱的小说,也是别人心里的宝。
这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写影评,不知道该写啥有感而发,没看过的朋友最好就别看了,看看小说倒是挺好。这部电影我给一星,满分100我给你59,少一分怕你及格。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