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的烂
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烂
是隔壁的哥们儿坚持了四十分钟骂着脏口走出去的烂
是我咬着牙忍着恶心撑到最后的烂
以舞蹈为主题,却完全不尊重客观现实,练芭蕾的15年没训练,居然不上把杆先恢复基训,上来就拉着手合钢伴,我真是信了你的鬼……
罔顾事实,连最基本的舞种概念都不具备,全片将所有想到的到的舞蹈大杂烩一般混在一起,像一场精神病的脑残自嗨,创作喜剧也要尊重基本法,尽情想象不是胡编乱造,我从没见过这么恶心的对舞蹈的臆想,你但凡弄清楚舞种区别我也不至于这么看不上,看了半天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跳啥的,芭蕾现代爵士钢管广场舞什么都有什么都练,可就是没有一样是说得过去的,对舞蹈来说完全是灾难。
失控的人物,崩溃的逻辑,突兀的转折,尴尬的煽情,浮夸的人设,难以想象五个失败的主人公都没有一个能让观众产生移情和共情,主题和表达完全脱节,完全是在胡闹!看这一场电影所有负面的词都不够用了,真遭罪,好好拍片不好吗,非要这么霍霍观众??
恶心到令人发指
千万不要看,浪费两个小时的生命,刷抖音都比这有意义
以上
文/九慕
上午去看了电影,偌大的巨幕厅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坐在最中央。连看屏幕上左右的两个人都要费力扭头,但并不觉得吃力。
下面含少量剧透,但想必大家都能猜到,作为喜剧,这是一个少女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励志故事,也就不存在什么剧透的问题了。
偶然也是必然/
黎春夏的逆转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这也是必然的结果。没有皮鲍十,也会有皮鲍十一,皮鲍十二……没有儿时伙伴的帮助,也会有为其不懈追求感动的人。我们看到的,是一切条件都差到极点下的逆转。一个故事,在其沉到谷底要想翻过来,发生反转,在人物本身的意志之外必然还有其他的种种因素与条件的注入。即所谓反转,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黎春夏很胖,黎春夏家很穷,但她不屈的斗志才是那个必然的因素。其他一切帮助只是让她在这条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少流一些汗水。(然而她走的弯路和流的汗水偏偏一点都不曾少)甚至,皮鲍十和她的伙伴们的帮助也不仅仅是偶然,他们对曾经梦想的那一点点留恋让他们在遇到黎春夏后演变成了必然的一切。
坚定的追求/
可能只有赤子才能有不断追求的勇气和决心(就如黎春夏所说的“我不懂,也不想懂”)。黎春夏在沉睡15年后醒来,拥有着幼年的心智和200斤的外表。她的各种个人条件与家庭状况等……无一让人看不到与一名舞者有一点的联系。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她能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大剧院里“四小天鹅”能有一场自己的表演(而不是为了那100万)。与黎春夏形成对比的是她的三位小伙伴以及老师皮鲍十。他们都或多或少为现实所迫而撇弃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他们有人在酒吧跳“电线杆”舞,有人在足浴店打工(或者送外卖),有人努力考托福,有人整天打麻将……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人的真实写照。那些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理想的人,《跳舞吧,大象》能扯动他们内心深处的神经,牵出那些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曾经的追求,然后再选择是放回去抑或从此行动。
前两天看了这个夏天第一期《好声音》。里面那首《我敢》的歌词我觉得正是黎春夏的写照。“聪明的人又怎能弄明白,我们这群傻子骨子里的燃”可能真的只有傻子,疯子才是最能坚持自我的。他们始终的疯与傻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变的坚持呢。
说完黎春夏,来说说她的伙伴们和皮鲍十。
皮鲍十没有黎春夏幸运,他受到的打击不是来自自身,而是外在。父亲的不理解,同学的嘲笑,大师兄的举报。重重打击下让他无法继续自己的梦想,只好通过消遣(打麻将)来麻痹自己。社会的残酷让他日渐沉沦,激情不再。他也想有一个舞台,也想成为像皮娜鲍什那样的大舞蹈家。但是没有,留给他的只有废弃的厂房,和无人理解的苦楚。他能做的,只是在斜斜的夕阳映射到厂房里时,点燃一根烟,独自欣赏自己的舞姿。
然而我们看到的,皮鲍十没有完全放弃,他的舞蹈班还在打广告。即使如此境地,他依旧抱有一丝希望,即使他认为来学的人很多只是来摆个POSE发几条朋友圈。
黎春夏的朋友们也没有完全放弃,她们十五年来经常来看望他,在她的病床边留下絮絮私语。不单单黎春夏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在逆境中也有自己的那点微弱的火光。他们可能只是在蓄力,等待着某一刻的勃发,即使那一刻可能永远不回来。
整部电影唯一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就是黎春夏在少年宫时的老师,后来“FREE DANCE”的制片人,那个“不择一切手段”的大师兄。他是残酷社会现实的代表。故事让我们看到,他所代表的一切并不是始终不败的。
所以很多时候,除了现实外,还有许许多多别的可能。
十三岁那年的记忆就此戛然而止,二十八岁的负重却依然需要继续扛起。儿时的心酸是一场未完的舞蹈表演,成人的悲伤是扮作小丑也要欢乐上场。 不是戴上蝴蝶的发夹便可以飞翔,经历破茧的疼痛反而更接近成长的真相;不是插上华丽的羽毛就拥有舞台,作为异类的代价反而不枉年少一场。 活着就是四面八方都竖起了数不清的围墙,能使被打趴下的我们真正慰藉的,不过是一封来自电台的书信或者一桌冷掉的饭菜。你看生而为人真的很可爱:令我们为之伤痛的往往是要的太多,而最后拯救我们的却只是那一点关怀。 电影本身是很有趣的,朴直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漫画风格,构成一出寓言式的喜剧。电影最让我喜欢的三幕场景,是艾伦在排练室独舞,镜面折射人迹、门窗明暗光影、香烟升起缭绕的烟云,炭笔素描一般的画面纯净而又朦胧,分明是一份赤子之心的证明; 二是在春夏的旁白声中,四小天鹅的特写在十五年前后对比切换,骄傲的公主即使落难也不必觊觎童话故事的梦幻,唯有自己经历过来的人生才配得上为自己加冕;
艾伦与父亲对戏是比最后的舞台演出更加感动我的地方。他披上被视为耻辱的舞衣回到家里,站在曾经梦想被焚烧殆尽的地方,没有狼狈逃离、没有卑怯恐惧,两个同样执拗的男人或许此生都无法达成理解,但他们却为对方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包容。
包容,是爱的另一种翻译。
少年的一腔孤勇是用装着矫正器的双腿踮起脚尖,成年的满腹惆怅是戴着社会脚镣的步伐难再向前。观众为剪辑挟持、创作被点击制服、理想在现实折腰、艺术在角落谢幕。
阿童木也许没有铁臂,白天鹅或许不是女神。并不是长大后的我们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而是已经渐渐遗忘了曾经最喜欢的自己。
只有梦想是不行的。希望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停止长大的十三岁或者锁在门后的莫妮卡还能记得坚持的意义。
撑下去,就是赢。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指出人拥有真实感受的重要性:“我们如果不运用自己的思想,就好像用别人的眼来看,用别人的理解来了解世界。”别人的评价永远都是别人的,而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存在着的东西。我不愿自己的感受被别人的评价所罩住,画地为牢。所以从不提前看影评的我,在走进电影院前不曾知道《跳舞吧大象》是一部别人口中的烂片。 纯粹因为艾伦而关注到这部电影,我独自走进空无一人的影院时便倒吸了一口凉气。孤独?算不上。我径直在整个影院的第一排坐下了,然而无比尴尬的开头让我瞬间挪到了影院的最后一排。但正是这人人嫌弃的俗气励志片,让我哭了半场电影,一直到影片结束的尬舞也不忘抹把眼泪。 我承认,如网上所谓“小孩喊着好看,成人一脸冷漠”,这部电影的笑点不太新颖,特效不太逼真,剧情不太丰富。诚然,这并不是大众都喜爱的高分电影,套路化严重,甚至网友直呼“尴尬!胡闹!奇葩!不知丑!荒谬!”我不知道给出这些评价的人们是否有真正融入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但个人并不十分赞同他们所言“感人桥段廉价”、“消费胖子”、“消费LGBT”。 “gay群体”在影片中被娘化确实显得低级俗气,涉及LGBT情节有些尴尬生硬。但艾伦饰演的皮鲍十同样展现了刚强的一面,一个在最好的时光里一意孤行的芭蕾舞爱好者。当镜头从他穿着浮夸演出服奔回家切到过去他被人扔鸡蛋杂物等骂下舞台还被孤立痛打时,有人说这夸张而不切实际,我却不以为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偏见化作无休止的嘴炮,来自外界各种形式的打压难道不比扔鸡蛋更为恐怖吗?在皮鲍十奔跑的过程中,我想起了裴艳玲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帆风顺从来不是人生,你跑得快了,连风声都听不到,何况那些风言风语呢?”家人的不认可、外人的唏嘘声……多少人依然愿做那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有人说:“别再消费弱势群体了。”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鼓励。虽然电影用了俗套的剧情,让人一眼就能望到结局。但这就是生活,如果知道结局,就不愿继续生活了吗?黎春夏的结局,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我相信这样一个肥胖低智少女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去努力地生活,只是生活的内容因人而异罢了。我们每个人在受伤时,在低谷时都可能是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黎春夏,这是每个平凡你我的缩影。当一个胖女孩执意要跳舞,她在苗条的女孩里是孤独的;当一个奔三姑娘执意要追逐抓不住的梦想,她在被生活揍趴下的人群里是孤独的。看似愚蠢老套的情节,却让不甘平凡的我也想在被揍趴下后大胆地去赢一回。在这样的孤独里,没有俗气二字。 即使这励志电影被称作是靠喊口号堆积起来的空洞烂片,我依然想说,我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了平凡质朴的爱与梦想。我们的人生需要口号,需要自己来告诉自己,你就是可以。因为在所有人对你失去信心时,就算是小小的口号,也能迸发出巨大能量。有人称其为恶俗童话,有人称这为烂俗鸡汤,我不信鸡汤,只信自己。loser本来就可以舞出自己的天地,况且,还不一定是loser。 人们说的俗气老套励志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故事里外的孤独者,会在崭新的孤独里逆风而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