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零点场,超出预期,再加上迪士尼在电影上映前就发售了电影的设定集《The Art and Making of Aladdin》,所以在电影上映前就可以了解这部电影的幕后制作细节。缓慢更新,将结合电影和设定集补充更多的幕后资料。
作为美野粉,不得不承认《阿拉丁》真人版比之前美女与野兽真人版强了不少,看来迪士尼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
关于动画:《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是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迪士尼从华特迪士尼去世后的很长一段的衰落时期复兴。在迪士尼动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也标志着“迪士尼公主”们开始顺应时代的潮流,逐渐开始有着独立的思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文艺复兴”,让我们能够看到蒂安娜,乐佩,艾莎,安娜,莫阿娜这些个性鲜明,独立自强的角色。
背景:
导演盖里奇和迪士尼在最开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部电影需要呈现出一种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的自然的过渡,保持叙事的新鲜感,同时不破坏那种原版动画的怀旧感。盖里奇对于角色有着这样的理解:茉莉是一个有着完全不同的抱负的公主,而且她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声线;阿拉丁的"成长曲线"的关键在于面对诱惑,从中汲取教训。这是叙事比较经典:诱惑能够让角色成长,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出身,决定个人的命运。精灵(Genie)的形象塑造是最大的难点,因为真人版必须重塑这个角色,同时有机地保持动画版中的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
在1992年动画版的《阿拉丁》用华丽的宫殿,强大的魔法,充满着宝藏的山洞,动人的音乐俘获了当时的观众,同时通过了时间的考验,影响至今。在2015年年底时制片人Jonathan Eirich和Dan Lin开始组建拍摄真人版阿拉丁的工作室,旨在与拍摄出遵循原版同时适应当代观众的电影。
关于原著,强调一下:

维基百科页面,前面大概介绍
别老是说阿拉丁到底是不是中国人了,就跟清朝的中国人写一个关于美国的故事,美国统治者是皇帝,美国军队有八旗军,美国有和尚道士,主角是美国人叫张三一样,那么这个故事和美国真的有多大关系吗?
关于导演:
电影中的几个转场,回忆,特写镜头,带着《两杆大烟枪》里的盖里奇的个人风格,这些技巧充满着盖里奇的幽默感,给电影增色不少。制片人选择盖里奇是因为他擅长于拍摄“街头混混”(street hustler)题材的电影,相信他能够塑造出同样是“街头混混”的阿拉丁的形象。
盖里奇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当导演的任务,主要原因有其二:他想做音乐剧题材的电影,二,他有五个孩子,所以家里全是各种迪士尼的周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盖里奇和迪士尼方面一开始的讨论是关于如何拍出一部“导演电影”
盖里奇的最终目标是拍出一部充满着动作,特技,追逐戏的漫画冒险式的电影。电影中大量的追逐戏和“跑酷”足以说明盖里奇做到了。


关于背景设定:
为了让故事发生的背景:虚构的阿拉伯城市阿格拉巴(Agrabah)和现在的世界相关联,真人版将这座动画版中被沙漠包围的大都市改为了一座繁华的海港城市。虽然它仍然是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但是它扎根于中东的历史。阿格拉巴(Agrabah)被设定在丝绸之路上,这种设定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多元的文化中心,同时受到中东,北非,中亚,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基本上这座城市是由这些各种不同的人构成的。制片方为了确保对这些文化的尊重,咨询了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和顾问。进一步地将阿格拉巴设定成立连接亚非欧三地的贸易枢纽。

海港城市阿格拉巴(Agrabah)
关于音乐:
动画版中作曲Alan Menken将回归,继续负责整部电影的音乐;为《爱乐之城》和百老汇音乐剧《Dear Evan Hansen》作曲的Benji Pasek和Justin Paul为这部电影添加新的歌曲。有趣的一点:阿拉丁在独唱的歌曲中有两句歌词:“no sir”“I want more”,这两句歌词在《美女与野兽》中女主贝儿唱的《Belle(reprise)》中也出现过,并且这两首歌出现的时机也很相似。
选角:
在2017年春季,迪士尼就开始寻找中东,印度,北非,东亚地区的能够符合阿格拉巴这个背景的演员来扮演阿拉丁和茉莉,当然这些演员得能歌善舞。找到能和精灵演对手戏的演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次的选角是按照符合背景的地区优先的原则,甚至群众演员和伴舞也是如此。在伦敦拍摄的好处便是那个找到各种不同背景的群众演员。剧组里有着来自中东地区的各个城市的演员。
阿拉丁:
阿拉丁由Mena Massoud扮演,制片方找遍了全世界才找到适合扮演阿拉丁的演员。伴随着紧张的面试,试镜,台词表演。最终团队在正式开机前三周找到了Mena Massoud,制片人Jonathan Eirich对于Mena Massoud扮演的阿拉丁如此评价:“他扮演的阿拉丁还原了动画版,同时对于自己是谁和自己想要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Massound为了准备表演需要同时进行体能训练,舞蹈训练,为了水底的表演进行跳水训练,还有声乐训练。这一切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原版角色的服装
茉莉:
在动画版中茉莉是一个情感激烈,同时令人钦佩的角色。制片方认为这个角色的好几个方面都需要再推进几步。在真人版中,茉莉希望能够从父亲继承苏丹的位置,成为阿格拉巴(Agrabah)的统治者。茉莉是一个饱读诗书,有想法的角色,即使苏丹在茉莉母亲死后就一直在试图将茉莉隔离起来,但是她还是在尽可能地亲近她的人民。制片方希望将茉莉升级成一个当代女性,给予了她更强的执行力和抱负。制片人Jonathan Eirich认为:“茉莉仍然希望坠入爱河,但是这个版本的茉莉除了爱情,她还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去实现。”


在真人版中,茉莉穿的衣服多种多样,其中一些是动画版中的服装改良而成,使之更加轻便实用。发型与化妆设计师Christine Blundell使用带有金属装饰的假发来还原茉莉标志性的长马尾,茉莉的许多服装下半身都是长裤,在演出中以便于行动。

还原动画的绿色服装


平民服饰改成白色了
贾方(Jafar):
反派贾方是阿格拉巴(Agrabah)的苏丹的宰相(vizier);制片方选择了突尼斯裔的荷兰演员Marwan Kenzari扮演这个角色。Marwan Kenzari比动画版贾方年轻了许多,但是他仍然还原了贾方征服阿格拉巴的邪恶动机。
贾方新增了这样的背景:他和阿拉丁一样出身于街头,然后在等级森严的宫殿里被养大以继承宰相的职位;在这样的环境下,贾方成为了一个自力更生的人,他还有从军的背景,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胸甲看出来。贾方最终的目标是作为一个皇帝来统治阿格拉巴,同时用武力来征服邻国。


制片方认为这个角色塑造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保持真实感的同时保持住动画反派式的,有活力的气质。贾方既要像真人,又要像动画版中的那个抽动胡子的大反派。
制片人Eirich说:“贾方的愤恨来自于他的平民出身并且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达到宰相之上的位置。他渴望权力,想要达到顶点,并且他觉得之上理所当然的事情。冲突在于,他的确狡诈,聪明,凭借自己的方法达到了王国的二把手的位置。他内心渴望权力的顶峰,但是他知道,如果没有神灯的魔法他无法在最终成功。”
贾方的服装还原了动画版,同时体现出了角色的野心。Michael Wilkinson用暗红和黑色这两种色调,同时加大了他的华丽的斗篷。当他试图夺权时,他的服装换了两次,首先是苏丹的服装,然后是巫师的服装。每个外观都伴随着他的标志性的蛇的元素出现。虽然贾方是一个依靠魔法而不是暴力的角色,但是他还是有一把用匕首作为他武器来凸显出贾方暴躁的性格。
苏丹:
阿格拉巴的统治者,苏丹由出演过《国土安全》(Homeland)《大群》(Legion)的演员Navid Negahban扮演。
Negahban首先希望这个角色能够“接着动画版的角色,更加愚蠢笨拙一点”但是盖里奇坚持:“不行,我认为他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对这个世界有着充分了解的人,他确实真正地关心百姓”盖里奇的建议给予了这个角色真正的核心与力量,使得苏丹不再是动画版里的“老糊涂”。
这个版本的苏丹是一个居住在豪华的宫殿里的威严统治者,但是他能够从丧妻之痛中恢复过来,同时容易受到贾方的阴谋的影响。
苏丹华丽的服装的色调非常醒目,反映出了他作为统治者的不可动摇的形象。同时他又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以至于过度保护,不能接受女儿的独立自主。
Negahban对于这种“过度保护”是这样理解的:“苏丹的担心源自于茉莉的自信,勇敢,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的关心,这一切会使得茉莉不再安全,因为这样的特质容易‘出事’,所以苏丹想要尽全力保护她,这不等于阻止茉莉追逐她的梦想,而是试着警告她在追梦路上会出现的危险与阻碍。”
新增角色——Dalia:

图片来自设定集
Nasim Pedrad解释道:“Dalia出生市民阶层,但是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宫殿里陪伴着茉莉;她善良,活泼,不希望茉莉陷入麻烦。Dalia已经陪伴茉莉多年,所以可以说基本上是Dalia在照顾茉莉;这种关系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妹妹,我们很亲近,我的妹妹让我理解了Dalia和茉莉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动态平衡,因为茉莉非常好强,同时她身处于的传统使得她显得有点叛逆,所以Dalia总是要让茉莉远离麻烦。”
新增角色——Anders王子

图片来自设定集
Billy Magnussen说:“Anders王子来自一个叫Skanland的地方,完全虚构。所以我参考了Bobcat Goldthwait和Mike Myers两个演员,同时加了一些德国口音;这个角色是一个皇室成员,我还从《马达加斯加》里的狐猴国王获得了灵感。Anders王子的口音对于他这个角色的塑造占很大的比重。 ”
Anders王子出访阿格拉巴同时展现出了阿格拉巴作为一个充满着各种文化交互碰撞的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虽然这个角色看起来有点蠢,但是他彰显出了制片方对包容性的渴望,同时展现出这个虚构的魔法世界能够包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
灯神/精灵(Genie)


将精灵这个烙印般的角色真人电影化对于制片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1992年罗宾·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塑造了这个动画角色后,似乎再也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个角色了。
制片人Jonathan Eirich回忆道:“从第一天接下这个任务开始恐惧感就没消失过,‘没错,你能够给通过真人翻拍让动画版的故事焕然一新,但是对于精灵,你该做什么呢?’你要怎么做才能够防止观众们都说:‘这个精灵不错,但是不像罗宾·威廉姆斯演的那个’呢?”
迪士尼艺术总监Sean Bailey补充:“我们必须关于这个角色进行一场非常严肃的交流,罗宾·威廉姆斯的精灵形象已经是一个标志性角色,如何在遵循这个角色形象的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呢?”
真人版的精灵的形象必须同时保持经典和新颖这两个特质。精灵必须喜剧性,机灵,同时要增添新的特质来防止观众第一时间去作比较。制片方遍历了一个长长的候选演员名单,但是很快选择了具有表演实力和音乐背景的威尔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有rap歌手的身份,这个身份能够让给他的喜剧增添光彩。这也是他在荧幕上展现自己另一面的机会。

威尔·史密斯 一个被好莱坞耽误的说唱歌手
真人版的精灵有两个形象,一个是史密斯直接扮演的人类形象,另一个是用动作捕捉和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e电脑特效)做出来的魔幻角色——制片方称其为“Big Blue”。
这个精灵就像动画版的一样风趣怪诞。他反复无常,总是在不断变身。盖里奇的版本里,精灵和阿拉丁发展出了真挚,牢固,同时喜剧性的友谊。同时他开始讨好茉莉的侍女Dalia,最后和她发展出了不同于动画版的爱情故事。
对于史密斯来说,阿拉丁和精灵发展出的友谊是这个故事里极其关键的一部分。演员们专注于展现出这两个角色戏剧化的转变,最终互相帮助对方进行改变和成长。
“阿拉丁和精灵的关系既是主人和灯神的关系,又像一种父子关系,只不过有时精灵是父亲,有时阿拉丁是这个父亲,这两种关系在喜剧中不断出现。我觉得这应该是最能让观众因为电影如此有趣而惊喜的部分。我非常喜欢盖里奇制造出的这种美丽,暖人心脾而且喜剧性的氛围。”

盖里奇和演员们的片场照
Chas Jarrett 说:“一开始,我们对选角和给与这个角色生命非常谨慎”“选择威尔史密斯真的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他立刻给这个角色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超凡的魅力。这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但是做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数字角色在技术上仍然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于这样的用身体和表情展现出巨大情绪变化的角色。”
精灵仍然是一个爱取乐的灵魂角色,加上了动画版的那些标志性视觉元素。但是制片方仍然希望威尔史密斯能够对这个角色有着自己的理解。盖里奇认为:“精灵这个角色对于任何扮演他的人来说都有难度,因为这个人需要遵循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标志性的精灵”“威尔史密斯给这个精灵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同时又足够像我们所认识的动画版精灵。威尔史密斯是一个和我们非常合拍的人。他非常专业,这是一次绝妙的合作“
5.23零点场待更新分割线:
————————————————————————————————————————————
第一次看零点场首映,第一次玩看了设定集再看电影这种事情。
首先是彩蛋:
飞毯在精灵和阿拉丁对话时在堆沙子,它堆了两个城堡,第二个城堡就是迪士尼乐园里的灰姑娘城堡
在阿拉丁要求精灵修改地图时,精灵第一次修改,把地图中央改成了“fantastic land”,这个地点的标志就是迪士尼乐园的城堡(应该是睡美人城堡)
动画版茉莉在最后决战时为了骗取贾方的信任,谎称自己爱上了贾方,但是真人版阿拉丁出现得足够早,在茉莉决定是否说是之前就帮茉莉解了围。

为了骗取贾方信任,茉莉亲了贾方;“最恶心的一个吻”

零点场票和设定集!
《阿拉丁》的故事本来属于中东阿拉伯文化地区,这次制片方也是选角按照地区优先,尽可能找接近这个设定的地区的演员,动画版的精灵人设上接近黑人爵士乐手,威尔史密斯和主角们的选角可以说非常合理,别动不动就说政治正确行吗?难道迪士尼《花木兰》真人版的选角也要骂是政治正确?不管是选角还是背景设定,迪士尼至少还是体现出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个真的没什么好黑的,有什么问题大家理性讨论,不应该一开始打一个标签,然后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继续更新:
艺术指导部分:
最开始制片方把摩洛哥当作阿格拉巴的原型,把当地蜿蜒的小巷和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来作为阿格拉巴的集市进行现场拍摄。艺术指导Gemma Jackson多次前往摩洛哥,进行了考察,对这个地方的美景赞誉有加。但是由于后勤问题,无法在摩洛哥进行现场的实景拍摄。制片方最后决定基于原画来搭建一个这样的场景用于拍摄。场景搭建在伦敦的Longcross Studio进行,Gemma Jackson的团队的任务是在14周的时间内搭建出宫殿的内部场景和鸟瞰视角的整个城市。这个任务的目的是用于预告片中对城市的壮观景象进行展示。由于时间紧迫,Gemma的团队在选角开始前便开始搭建场景。拍摄场景的搭建旨在搭建出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实景,这样拍摄时演员和工作人员能够在场景的空间里随意穿梭。为了完成这个任务,Gemma Jackson用了两个集装箱的门,窗户,铁艺制品,摩洛哥带来的彩绘桌子等道具。Gemma Jackson要求她的团队在搭建实景前用两周完成3D建模,这用了一个200人的团队来完成这个任务。Gemma Jackson对此很骄傲:“我们完成这个城市各个不同的方面的制作,并且基本上把我喜爱的摩洛哥城市元素都还原了出来。”

场景的空间里可以随意穿梭
在多雨的英国的停车场还原出炎热的沙漠地区是一个难点。道具师Graeme Purdy说:“我最头疼的事情,同时也是大家想不到的事情,就是清理阿格拉巴的地面。每个早上我都要用10个人来用大吹风机把场地里的水弄干,在英国拍摄阿格拉巴会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去处理雨水问题。”布光是另一个难点。制片方弄来了许多叫“sun gun”的大型照明设备来还原出阿格拉巴的炎热的阳光,就算拍摄现场是阴天这些设备也能允许团队自由地控制光线。

sun gun的大概效果
阿格拉巴的集市:
熙熙攘攘的市场是完全为了符合音乐片段“One Jump Ahead”的拍摄制造的。这个片段中茉莉和阿拉丁在楼顶间跳跃,在小巷中穿梭。Gemma Jackson设计这个场景时是基于这首歌的内容,按照歌曲和舞蹈来设计这个场景的各个方面。显然,场景设计得非常符合这首歌曲内容。
团队建造了一套可以自由移动的城市场景模型道具,以便于在“One Jump Ahead”的(跑酷)表演切换到“Prince Ali”的游行时场景能够适应剧情。所以“One Jump Ahead”和“Prince Ali”片段都是用的同一个场景,不过场景的道具的位置做了调整。制片人Jonathan Eirich说:“所有的建筑布局,每一条街道转弯的位置,所有的房子和屋顶的设计都是为了给‘One Jump Ahead’和‘Prince Ali’的剧情创造先决条件。”

这里的建筑是“One Jump Ahead”片段的建筑挪动过来的

皮革作坊

场景里悬挂着的织物

预告片中的追逐戏中出现的织物

马拉嗒什的旅游宣传照片(图片来自Holidayguru)

马拉喀什的Djemaa el-Fna(德吉玛广场)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马拉喀什的Djemaa el-Fna(德吉玛广场)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游行大道:
盖里奇想要创作出一个和动画版的《Prince Ali》相似的片段。导演从英国的诺丁山狂欢节和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得到灵感,他要求剧组来营造一个多彩,狂野的场景。游行队伍沿着一条直达大门的宽阔的街道向前推进。这样就要求Jackson合理地设置队伍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和队伍的规模。游行队伍和花车穿过一道拱门,这个片段的拍摄让阿拉丁乘坐的花车摇摇欲坠。
阿拉丁的花车,一个用花朵装饰做成的骆驼是场景设计师Tina Jones的构想,“我最开始观察拉斯维加斯狂欢节游行时,注意到许多东西都是用花朵做的,最开始阿拉丁是骑在一头真正的骆驼上,后来意识到这会有移动问题,并且这个提议的视觉冲击也不太够‘那么一个巨大的用花做出来的骆驼模型会怎样呢?’”

花车近景
整个团队只有三周时间来设计并制作这个骆驼,用了37000朵花。这个花车太大以至于无法通过阿格拉巴的大道。“盖里奇看到了我们的窘境,也理解了花车的问题,他说:‘我想要的这个花车几乎不能穿过大门,它的头都要撞到大门了’”

阿里王子在骆驼花车上
游行队伍由好几只真正的骆驼和马组成,以及许多舞者,这些舞者需要在四天之内完成整个片段的编舞表演。化妆设计师Christine Blundell给这些舞者设计了妆容,主要基调是金色以及浓重的线状。编舞Jamal Sims在设计舞蹈片段时需要额外考虑骆驼花车和这些活的动物。“我从来没有给动物做过编舞” Jamal Sims表示,“我告诉你:骆驼不会跳舞,它们是非常糟糕的舞者(笑)”

游行场景的比例模型

市集的布局图解
破旧塔楼:
这个塔楼是阿拉丁的秘密居所,位于城市的制高点,在这里可以看到港口和宫殿。这不仅仅是一个看起来破旧的塔楼,艺术指导Jackson和场景设计师Tina Jones给这个塔楼进行了更加巧妙的设计。Jackson说:“盖里奇希望阿拉丁更有神秘感,而不仅仅是一个睡在一个盒子下面之类的地方的小屁孩,”“所以我们特别花心思地做出了这个地方”
天蓬展开后的塔楼

橱柜
苏丹的宫殿:

木制鎏金的结构



比例模型
看完《阿拉丁》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在心中发誓再也不会看任何一部迪士尼的公主电影了。除去糟糕敷衍的歌舞、低幼粗暴的剧情,困扰我的还有其中无法解决的意识形态的死结。尽管在电影本身低下的品质面前,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看上去已经无足轻重了,但我觉得仍然有必要以《阿拉丁》为例谈一谈,迪士尼的公主电影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过去,迪士尼的公主电影曾经是一种旧意识形态的宣传物,如同早餐广告和芭比娃娃,塑造和强化着关于女性、爱情、幸福等概念的公众标准。如今时代变了,时代所认同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迪士尼不得不对公主电影进行改造,以期符合当下流行的社会价值。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改变这并非什么勇敢高尚之事,而只是顺应潮流罢了,毕竟观众的眼光早已经过了深刻的改变。过去我们在公主电影中或许能够发自真心地羡慕那些华丽的衣服、贵族做派的生活,为公主王子的浪漫爱情而陶醉,为结尾的婚礼而心满意足,但现在的我们却无法不在华服中看到剥削,在爱情故事中看到男权的阴影。迪士尼试图为公主电影增添一些独立、自主、女性解放等元素,想让其走上一条“女权之路”、“政治正确之路”,但我们将在《阿拉丁》中尤为明显地感受到,这条路的尽头恰恰是公主电影的自我毁灭。
在《阿拉丁》中,几个主角似乎都一个共性——他们都深深感受到身份地位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枷锁。小偷出身的阿拉丁,他想要迎娶公主,可他不是王子;公主出身的茉莉,想要成为苏丹,可她不是男人;神灯精灵,他想要脱离奴仆的命运,可他不是人类。而大反派贾方,他也完完全全地分享了这一无可厚非的梦想——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宰相,却发现世界上还有一个位置是只凭努力和才能无法触及的,那就是只认血统的王位,如果他想要突破这一限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篡位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在电影中,贾方和阿拉丁都是底层出身,都是技术高超的小偷。贾方就仿佛是阿拉丁的黑暗面,一个堕入歧途、被野心俘虏的阿拉丁。然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贾方是一个恶人,而在于他不能不是一个恶人,不然电影将陷入一种彻底的逻辑死结。试想,如果贾方上位后,想要做的不是侵略各国,而是爱民如子,那么主角团有任何理由去阻止他的篡位吗?没有,因为贾方所追求的东西本质上和主角团别无二致。为了避免这一矛盾,编剧不得不安排给贾方毫无道理的强大野心和邪恶目的,以至于贾方这一角色变得脸谱化和低智。是的,他不仅是个坏角,还必须是个丑角,尽管他有着和主角团一样的初衷。编剧看似是在批判贾方的野心,却也在同时将其诉求给污名化了,因为编剧无法回答这样一个从当代视角发出的质疑:贾方为什么不能篡位?
不能篡位的理由当然有很多,比如那是一个封建帝制的时代,篡位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在当代观众的眼里,这种篡位却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阶级的反叛、一种与命运的抗争,当代价值赋予了这种古代反叛行为以新的正当性。到这里,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弊端出现了——如果你企图在一个封建背景下用新的价值观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如果你要将追求平等自由的灵魂赋予主角们,你将不可避免地落入这种矛盾中——如果自由属于主角,那也必须属于所有人,如果主角可以突破一切枷锁,那反派没有理由不可以——事实上,大多数的反派正是那些不安于自己位置的人。更进一步的推论则会变得更为可怕:如果公主可以当上苏丹,阿拉丁可以变成王子,那每一个平民都没有理由不可以,影片所宣扬的当代意识形态,最终会导致公主所仰赖的古老封建帝制的崩塌。
我们也可以说,贾方的黑化是必然的,因为在帝制下,他毕竟没有清清白白走上王位的途径。他不会像公主那么幸运,能赢得苏丹大发慈悲将权力主动禅让。结尾公主登上王位的过程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鼓舞人心——她的权力是被交付的,而不是夺来的;她得到王位是一种幸运,而不是必然。如果父王不发善心,她也只能像贾方一样止步于此。茉莉得到王位,似乎成了一种对贾方暴力反叛的惩戒,老苏丹就差对着贾方说一句:“我可以给,你不能抢。”而事实上,在现代语境下,真正的民主和权利永远应来自自下而上的抢夺,而非自上而下的派放。电影中看似“合法”的处理,恰恰是现代价值下的“非法”。编剧为了规避掉夺权中的暴力一面,而再次选择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苏丹不肯让权怎么办?
迪士尼公主电影的肤浅之处,正在于它一方面要追求政治正确,另一方面又要想尽一切办法回避掉真正尖锐的政治问题,因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造成公主电影本身根基的坍塌。究其根本而言,“公主”这个词原本就浓缩了两种最为强有力的旧意识形态,一种是与民主相对的封建帝制,另一种是与女权相对的男权-父权话语,因此对迪士尼来说,真正在当今意识形态下能被接受的公主电影,只能是一种“去公主”、“反公主”的电影。摘下王冠、甩掉王子,在民主的革命到来之前先革掉自己的命,只有这样的公主才能让观众满意,但这样必将使“公主”这个概念本身变得不伦不类。可以说,迪士尼越是追求政治正确,观众便越是被鼓励从当代的政治视角去审视这些生活在封建帝国中的人物,最终必然会对电影在真正的政治问题上的软弱和回避感到失望与愤怒。如果你也厌烦了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和政治正确,你可能并不是对政治正确感到不满,你只是厌倦电影不断用轻飘飘的政治正确把戏去掩盖和模糊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政治问题。
回想起来,《阿拉丁》中唯一一段耐人寻味的戏是,当贾方摩擦神灯,向精灵许愿变成苏丹的时候。仔细考虑的话,贾方“变成苏丹”这个愿望究竟该怎样被合法地实现呢?是将他体内的血变成王室的血,还是修改法律,让平民也能参与到对王位的竞争中来?电影中的处理可以说非常抽象了:一阵狂风挂过,老苏丹头顶的帽子(王冠)被卷走,而贾方换上了一身皇帝袍子,自我宣告道:“我是苏丹!”。试问,魔法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果精灵重写了他称王的合法性,那为何主角团却可以无视这种合法性,不认同他的苏丹身份呢?如果他只是换了一身装扮,那和普通的篡位有何区别,又何必借助魔法呢?更有趣的是,之后将军甚至在公主的劝说之下,开始思考“国王的合法性究竟来源于何处”这一问题,最终做出了逮捕现任苏丹(贾方)的决定。在这里,品格、贤能似乎被解释成了国王的合法性之来源,因此不符合的贾方可以被取缔。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种解释是合理的话,那么贾方认为老苏丹昏庸无道,想要取而代之,不也同样合情合理吗?如同电影中一再发生的那样,编剧再次从国王的合法性这一尖锐的问题上,轻轻滑过,而事实上国王的合法性从不来自于其能力,帝制终结的原因也永远不是因为皇帝不够爱民如子。真正的答案或许正在那顶被风卷走的帽子上——国王之所以是国王,只是因为他戴着那顶帽子,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原因。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幼稚之处,正在于它仍想要找到一个合法性,以便让国王-公主的故事能继续下去……
在过去,迪士尼的公主电影曾经是一种旧意识形态的宣传物,如同早餐广告和芭比娃娃,塑造和强化着关于女性、爱情、幸福等概念的公众标准。如今时代变了,时代所认同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迪士尼不得不对公主电影进行改造,以期符合当下流行的社会价值。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改变这并非什么勇敢高尚之事,而只是顺应潮流罢了,毕竟观众的眼光早已经过了深刻的改变。过去我们在公主电影中或许能够发自真心地羡慕那些华丽的衣服、贵族做派的生活,为公主王子的浪漫爱情而陶醉,为结尾的婚礼而心满意足,但现在的我们却无法不在华服中看到剥削,在爱情故事中看到男权的阴影。迪士尼试图为公主电影增添一些独立、自主、女性解放等元素,想让其走上一条“女权之路”、“政治正确之路”,但我们将在《阿拉丁》中尤为明显地感受到,这条路的尽头恰恰是公主电影的自我毁灭。
在《阿拉丁》中,几个主角似乎都一个共性——他们都深深感受到身份地位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枷锁。小偷出身的阿拉丁,他想要迎娶公主,可他不是王子;公主出身的茉莉,想要成为苏丹,可她不是男人;神灯精灵,他想要脱离奴仆的命运,可他不是人类。而大反派贾方,他也完完全全地分享了这一无可厚非的梦想——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宰相,却发现世界上还有一个位置是只凭努力和才能无法触及的,那就是只认血统的王位,如果他想要突破这一限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篡位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在电影中,贾方和阿拉丁都是底层出身,都是技术高超的小偷。贾方就仿佛是阿拉丁的黑暗面,一个堕入歧途、被野心俘虏的阿拉丁。然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贾方是一个恶人,而在于他不能不是一个恶人,不然电影将陷入一种彻底的逻辑死结。试想,如果贾方上位后,想要做的不是侵略各国,而是爱民如子,那么主角团有任何理由去阻止他的篡位吗?没有,因为贾方所追求的东西本质上和主角团别无二致。为了避免这一矛盾,编剧不得不安排给贾方毫无道理的强大野心和邪恶目的,以至于贾方这一角色变得脸谱化和低智。是的,他不仅是个坏角,还必须是个丑角,尽管他有着和主角团一样的初衷。编剧看似是在批判贾方的野心,却也在同时将其诉求给污名化了,因为编剧无法回答这样一个从当代视角发出的质疑:贾方为什么不能篡位?
不能篡位的理由当然有很多,比如那是一个封建帝制的时代,篡位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在当代观众的眼里,这种篡位却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阶级的反叛、一种与命运的抗争,当代价值赋予了这种古代反叛行为以新的正当性。到这里,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弊端出现了——如果你企图在一个封建背景下用新的价值观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如果你要将追求平等自由的灵魂赋予主角们,你将不可避免地落入这种矛盾中——如果自由属于主角,那也必须属于所有人,如果主角可以突破一切枷锁,那反派没有理由不可以——事实上,大多数的反派正是那些不安于自己位置的人。更进一步的推论则会变得更为可怕:如果公主可以当上苏丹,阿拉丁可以变成王子,那每一个平民都没有理由不可以,影片所宣扬的当代意识形态,最终会导致公主所仰赖的古老封建帝制的崩塌。
我们也可以说,贾方的黑化是必然的,因为在帝制下,他毕竟没有清清白白走上王位的途径。他不会像公主那么幸运,能赢得苏丹大发慈悲将权力主动禅让。结尾公主登上王位的过程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鼓舞人心——她的权力是被交付的,而不是夺来的;她得到王位是一种幸运,而不是必然。如果父王不发善心,她也只能像贾方一样止步于此。茉莉得到王位,似乎成了一种对贾方暴力反叛的惩戒,老苏丹就差对着贾方说一句:“我可以给,你不能抢。”而事实上,在现代语境下,真正的民主和权利永远应来自自下而上的抢夺,而非自上而下的派放。电影中看似“合法”的处理,恰恰是现代价值下的“非法”。编剧为了规避掉夺权中的暴力一面,而再次选择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苏丹不肯让权怎么办?
迪士尼公主电影的肤浅之处,正在于它一方面要追求政治正确,另一方面又要想尽一切办法回避掉真正尖锐的政治问题,因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造成公主电影本身根基的坍塌。究其根本而言,“公主”这个词原本就浓缩了两种最为强有力的旧意识形态,一种是与民主相对的封建帝制,另一种是与女权相对的男权-父权话语,因此对迪士尼来说,真正在当今意识形态下能被接受的公主电影,只能是一种“去公主”、“反公主”的电影。摘下王冠、甩掉王子,在民主的革命到来之前先革掉自己的命,只有这样的公主才能让观众满意,但这样必将使“公主”这个概念本身变得不伦不类。可以说,迪士尼越是追求政治正确,观众便越是被鼓励从当代的政治视角去审视这些生活在封建帝国中的人物,最终必然会对电影在真正的政治问题上的软弱和回避感到失望与愤怒。如果你也厌烦了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和政治正确,你可能并不是对政治正确感到不满,你只是厌倦电影不断用轻飘飘的政治正确把戏去掩盖和模糊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政治问题。
回想起来,《阿拉丁》中唯一一段耐人寻味的戏是,当贾方摩擦神灯,向精灵许愿变成苏丹的时候。仔细考虑的话,贾方“变成苏丹”这个愿望究竟该怎样被合法地实现呢?是将他体内的血变成王室的血,还是修改法律,让平民也能参与到对王位的竞争中来?电影中的处理可以说非常抽象了:一阵狂风挂过,老苏丹头顶的帽子(王冠)被卷走,而贾方换上了一身皇帝袍子,自我宣告道:“我是苏丹!”。试问,魔法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果精灵重写了他称王的合法性,那为何主角团却可以无视这种合法性,不认同他的苏丹身份呢?如果他只是换了一身装扮,那和普通的篡位有何区别,又何必借助魔法呢?更有趣的是,之后将军甚至在公主的劝说之下,开始思考“国王的合法性究竟来源于何处”这一问题,最终做出了逮捕现任苏丹(贾方)的决定。在这里,品格、贤能似乎被解释成了国王的合法性之来源,因此不符合的贾方可以被取缔。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种解释是合理的话,那么贾方认为老苏丹昏庸无道,想要取而代之,不也同样合情合理吗?如同电影中一再发生的那样,编剧再次从国王的合法性这一尖锐的问题上,轻轻滑过,而事实上国王的合法性从不来自于其能力,帝制终结的原因也永远不是因为皇帝不够爱民如子。真正的答案或许正在那顶被风卷走的帽子上——国王之所以是国王,只是因为他戴着那顶帽子,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原因。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幼稚之处,正在于它仍想要找到一个合法性,以便让国王-公主的故事能继续下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