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拉斯·冯·提尔
编剧: 拉斯·冯·提尔
主演: 妮可·基德曼 / 哈里特·安德森 / 劳伦·白考尔 / 保罗·贝坦尼 / 詹姆斯·肯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 瑞典 / 挪威 / 芬兰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荷兰 / 意大利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3-05-19(戛纳电影节)
片长: 178 分钟 / 138 分钟(澳大利亚) / 135 分钟(意大利)
又名: 厄夜变奏曲 / 狗城 / 人间狗镇 / 新美国三部曲之狗镇 / The Film 'Dogville' as Told in Nine Chapters and a Prologue
Grace,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
只说当grace作名词用的时候的含义。韦伯词典这么说的:
第一类含义:总的说来,第一种解释是:恩典,慈悲,而这种恩典与慈悲大多来自于神 (a virtue coming from God)。
第二种含义大体上说,是恩惠,恩典的意思。比如说, a special favor。
第三种含义基本上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指人的风度,魅力或者美德;似乎这层意义是从上面的含义衍生而出。比方说,a charming or attractive trait or characteristic。
其他的含义暂且不做赘述。
Grace 也是女性的名字,音译为“格蕾丝”,那位有名的格蕾丝王妃就是这个名字,到现在还受广大影迷的花痴。从她的外表看来,的确和名字相得益彰。
某个夜晚,狗镇也来了一位名唤Grace的年轻女性,个子高挑,皮肤白皙,蓝色眼睛,金色的头发,真的very graceful(非常优雅有魅力)。 为了叙述方便,就叫她格蕾丝吧。
格蕾丝好像因为被黑帮追杀逃至这个洛基山脉中的偏僻小镇。小镇上大约只有十五位成年人,一些孩子,一条狗。其中一位小说家兼哲学家汤姆整日为人类的灵魂担心,觉得小镇的人们冷漠,自私;所以他时常地教育他们一番。格蕾丝就是上帝送来的礼物。汤姆决定收留格蕾丝,并让她成为他人性的试验品,以图改造小镇的居民。
格蕾丝在小镇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头两周的试用期。小镇居民决定保护格蕾丝两周,以观察格蕾丝的为人。在此阶段,格蕾丝每天为小镇各户工作一个小时,来报答他们的恩惠(恩典)。
第二阶段,算得甜蜜期。大家渐渐开始喜爱格蕾丝。虽然其间有警察来狗镇贴过一张寻人启事,也只算是甜蜜期的一些小小龃牾。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第三阶段,以美国国庆节开始为转折。当大家看到警察再次光临小镇,张贴了一张通缉令。通缉令称格蕾丝与两周前的银行抢劫案有关。小镇的居民们感到自己为窝藏罪犯承担了一些 额外的风险,于是决定让格蕾丝延长工作时间,并减低格蕾丝的工资,作为补偿。格蕾丝再也感受不到那些甜蜜时光了,她彻底成为了一个工作机器,为人剥削。
第四阶段,基本属于“悲惨”的遭遇,在此格蕾丝作为女人的功能终于被利用。苹果园主查克以告密威胁格蕾丝,强奸了格蕾丝。查克的儿子要求格蕾丝打他的屁股满足他的受虐需求,在此之后,这个小男孩转头告诉母亲格蕾丝的“暴力”。格蕾丝想要逃跑,结果却是,当运输司机收了钱之后,决定还要格蕾丝的性服务作为报酬,而在他两样都得到了之后,却把格蕾丝带回了狗镇。
汤姆父亲的钱被偷走,格蕾丝被诬陷,狗镇的居民们于是给格蕾丝的脖子套上了镣铐,镣铐上还有一个铃铛,铁链上还拖着一个巨大的铁轮子。这样格蕾丝可是逃不掉,也无法犯罪了。再之后,狗镇的男人们轮流在夜晚拜访格蕾丝的小屋,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可是格蕾丝始终没有与自己的爱人汤姆上床,她说这是不对的。不过,一个晚上汤姆与所有的小镇居民对峙之后,跑来要求格蕾丝以自己的生殖器报答。格蕾丝委婉的揭露汤姆的意图。汤姆,这位哲学家,这位一向认为自己的纯洁性的哲学家,关心人类道德水准的小说家,发现---- 原来自己也有“邪恶”。而这是格蕾丝“帮助”他发现的。汤姆觉得自己的道德家小说家哲学家生涯受到了威胁,于是决定把这个“威胁”从自己身边赶走。
于是------ 汤姆向黑帮出卖了格蕾丝。
黑帮们开着车端着枪来狗镇,格蕾丝原来是黑帮老大的女儿。格蕾丝叫自己的父亲把小镇的所有人射杀,然后烧掉了小镇--- 只留下了一条狗。
在此之前,格蕾丝并没有这么残忍,冷酷。她是那么的美,那么温柔,能够容忍。她说,只要能够留在小镇,她愿意做一切事,一切!只要不要被赶出小镇。延长工作时间,克扣工资,冷言冷语,她皆忍受。在被苹果园主强奸之后,她阻止汤姆去找查克算账。在此之后,查理要和她在苹果园里野战,她也顺从了,而且还被狗镇的女人看到。我们跟随着格蕾丝经历所有的苦,痛,侮辱,冷漠。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格蕾丝无法忍受的。不,有一桩事情是格蕾丝无法忍受的,那就是 --- 不原谅不饶恕“人们”。
正因如此,她无法容忍跟着父亲做打杀抢之事,所以逃出来。即使父亲来狗镇接她,车里,她与父亲有一段很长的对话(交战),关于“宽恕”。格蕾丝质问父亲,
“为什么我不能饶恕 (why shouldn’t we forgive them)?”
“为什么我不能慈悲?(why shouldn’t I be merciful)”
先不讨论为什么不能饶恕, 而讨论为什么应该饶恕。有些原因是影片中提到的,有些不是。
原因一,以格蕾丝的观点,那是他们的“本性”(nature)。人们(在他父亲眼中,人们不过是狗)不过是按照他们的本性进行反应。所以应该饶恕。父亲的反驳是:正因为他们是狗,按照本能反应,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教训,鞭打他们, 让他们不再一次又一次的依照本性反应,暴露丑恶人性。
原因二,仍然是格蕾丝的观点:他们已经尽力了,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父亲的反驳是:他们真的尽力了吗?他们真的做得足够好吗?
原因三,还是格蕾丝的观点,不过她没有明白的意识到而已。她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所以她认为她有能力并且她应该有能力原谅,宽恕他人,这,是她的恩典。父亲的反驳是:“格蕾丝,你才是我所见过的最狂妄无知的人(arrogant)。” 人,自个儿得成全自个儿。格蕾丝逃离黑帮,逃离父亲,在小镇呆下,忍受了所有的痛苦和屈辱,然后--- 她饶恕了他们。这是她成全自个儿的方式,让自己升华的方法。汤姆把狗镇以及格蕾丝的到来当作人性的实验场,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灵魂”,人类灵魂的哲学家道德家事业。格蕾丝何尝不是把狗镇以及狗镇的居民作为实验场,以佐证她那伟大的慈悲的灵魂?狗镇居民的丑恶,以及犯罪,又何尝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格蕾丝的grace所催化?
狗镇那一堆灌木丛,即使人们不好好照料它们,它们仍旧春生夏长,秋天献出累累的浆果。而格蕾丝即使每天被不同的男人操,即使带着脖铐,拖着铁链,为各家服务,即使被爱人出卖,被狗镇所有的人出卖,当她初与父亲交谈的时候,她仍然斩钉截铁的拒绝离开狗镇。 Grace,本是来自于神的慈悲。格蕾丝,你真以为自己是上帝?
原因四,也许是也许不是格蕾丝的观点, 不过她似乎想到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饶恕的理由之一。那就是,如果换做是我们,换做我们是狗镇的居民,是查克,是汤姆,是本森太太,是丽兹姑娘,在那种情形下,我们会不会做出同样的行径?很有可能。既然只有没有犯过罪的人才能向妇人仍石头,既然设身处地之,我们都有可能做出同样丑恶的事情。那么作为同类,我们应该也应有能力饶恕他们。
父亲叫格蕾丝去车外转转,好好想想。格蕾丝在小镇走了走,她问自己,如果换做是她是狗镇居民,是查克,是维拉,是汤姆,是本森太太,是丽兹姑娘,她会不会做得更好?突然月亮探出了头,撕去了小镇那层模糊朦胧的慈悲面纱。
格蕾丝突然意识到,不,他们做得根本不够好。如果她,格蕾丝,在同样的情况下会做出与查克,维拉,汤姆,本森太太相同的行径,那么,她,格蕾丝,没有任何资格向他们戳手指头,没有任何资格轻视他们,谴责他们。可是,她,格蕾丝,忽然明白自己不会如此,于是,忽然的,所有的“悲伤和痛苦终于回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
这,还是,向妇人扔石头的逻辑。只有自己没有罪的人才有资格仍石头。只有自己设身处地不会犯同样的“罪”人,才能够轻视谴责惩罚他们。
格蕾丝,似乎还没想明白。即便自己是查克,维拉,汤姆,本森,即便自己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会有可能做出同样龌龊,丑类的行为,这却不能成其为“饶恕”他们的理由;也不能为饶恕他们提供充足的证据(It cannot justify the forgiveness.)。 依照扔石头的原理,每个人都要道德没有瑕疵,行止完美无瑕,才能拥有资格。老大?你是要我们都成为上帝吗?
假使,换做自己,我们某一天也像狗镇的居民一般,在那种环境情形之下,做出同样的举动,强奸弱女,榨取他人的劳动,虐待他人,欺骗出卖他人,我们也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慈悲(grace)!那是我们欠的,应该还的。
以“如果自己穿着他人的鞋子”来佐证并支持要饶恕他人犯罪的观点,本质上,仍是对于“自己”的慈悲和怜悯;是无法直面自身也有如此丑陋的一面(假使给以适当的时机和环境)的懦弱和自恋,是无法面对自身人性的脆弱。仍是舍不得放弃“道德制高点”的虚伪。
前段时间早起看新闻,望到一段新闻的尾巴。大意是,多年前在加州某教堂发生了对儿童的性虐待。这些孩子们现在都已成年,开始起诉该教堂(或某主教)。法院判赔偿660million美元,一共500多个受害儿童,每人获赔130万美元。接着主持人采访了其中一名受害者,她已经是妈妈了。她说了一些童年遭受性虐待对她产生的后果。在采访要结束的时候,女主持人问了一句话:“你有没有可能宽恕他们?”
这样的新闻不是第一次看到。去年圣诞节前美国某小镇的小学发生枪击案,小镇上的一名男子冲入小学教室,以执行死刑的方式杀死了五名(?)女孩儿。看电视的时候,黑色马车载着女童的小棺材驶过小镇,播音员在一旁说,小镇的居民现在已经开始宽恕犯罪者了…今年弗吉尼亚理工的枪杀案之后,人们立了33座墓碑。受害者是32名,另一座墓碑是立给凶手的,人们宽恕了他。可是事后,小镇上的人在给被枪杀的受害者立碑时,也给凶手立了一块。他们说,凶手也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在需要帮助是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人们在悲伤的同时也宽恕了凶手。
此时此景下的格蕾丝,忽然意识到即便在同样的情况下,她也不会成为查克,维拉,本森太太。于是,她找到了自己对他们实施惩罚的理由,和立脚点。她再一次成功的找到了道德制高点,为自己的报复正名。
她想:“不,他们做得根本不够好。如果有人有这个能力惩罚他们,他应该这样做。为了其他的小镇,为了人性,为了人类,格蕾丝她自己。”
她对父亲说:“ 如果你不介意,我要使用你给我的权利,我要让这个世界变得至少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当汤姆找她求情(仍用那些哲学语言),她无法忍受再听下去,回到车中,对父亲说:“这是世界会因为某个小镇的消失而变得好一点,那狗镇就是。”
于是,慈悲的大屠杀 (Grace’s Slaughter)开始了,襁褓中的婴儿也不能幸免。她亲手用手枪杀死了爱人汤姆。
而至于格蕾丝(Grace) 在屠杀之前所说所想的那些话,听起来,用王凤姐的话说,那是“没得叫人恶心”。
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上帝? 切!
我高三时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说有几个人在码头搭船,在船将要离岸的时候,突然从岸上跑来一个人央求他们也搭上他一起。这时船上有一个人慷慨的说;让他上来吧,他已经没有其他船可搭了。但同时船上另一个人却站出来极力反对,声称这船已经负荷,如果再载一个人会很危险。那个慷慨的人指责这个人毫无善心,他努力说服了船上的其他乘客让这个需要搭船的人上了船。当船行至中途时,由于风浪还是负荷问题我记不清了,总之船陷入了危险,需要弃重。这时那个慷慨的人马上提出为了其他人的安全,把那个后来搭船的人扔下船。这时却是那个起初极力反对的人站出来保住了这个人的性命。最后他们终于一起安全上岸,而当初那个慷慨的人,自然是被所有的人唾弃不齿。
这本来是一篇古文,读完了老师要我们归纳主题,我当时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吃了个零蛋。但这些年过去,那些我曾经归纳出主题的故事大多数都被我忘了,而这个故事我却一直记得。因为是它最早告诉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但奇怪的是这个道理我至今仍无法确切地把它表述出来。
这个道理在《狗镇》这部电影里被剥开了。并且它被剥得更彻底,更鲜血淋漓。因为在那部电影里,甚至连那个揭露伪善的人都没有,甚至连惊涛骇浪都不需要,人性就赤裸裸地摆在那里。最后他们统统死于灭顶之灾,我只觉得大快人心。包括最后妮可举枪的样子,都令人觉得光芒万丈。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耐心的,当你慢慢接受了其单调到几乎无物的布景之后,你会发现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是异常美妙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使我们更能够专注地切入每一个人的内心去观察它的腐烂和肮脏。这部电影的实验性并不一定代表着它的先锋性。但正是因为它不先锋,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彻骨的寒冷。
很少有什么电影能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那么地愤恨,那么地不平静。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面对丑恶我都习惯了冷漠地轻视它。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想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那些能够淡漠对待它的人,或者在天堂,或者在地狱。
葛瑞斯最后明白了那个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的肩头,她以为宽恕别人的罪孽是最大的善,她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美好,把善和恶撇得太清。最终她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但我一点也不同情任何一个人。她恶狠狠地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杀光她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就当着那个女人的面,就像她曾经折磨她的方式一模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如果电影不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怪罪拉斯·冯·特里尔的。这部电影就像一片荆棘林,所有对这个世界抱着天真幻想的人都应该历受它的考验。拉斯·冯·特里尔不是没有给我们指出走出这片荆棘林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鲜血淋漓又异常冷酷。
因为那些教会过我们什么叫做恨的人,我们终于摆脱了让我们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又将如何活下去。所以我看到了那条道路是多么地光芒万丈。
谢豆友关于这个故事的补充: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狗镇》的导演/编剧是丹麦籍的拉斯·冯·提尔。他的《黑暗中的舞者》曾创下丹麦电影史上最高投资记录,该片是他“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原有望夺得金棕榈奖,后来输给了《大象》。这部电影借鉴了不少舞台剧的形式,布景非常简单,都是象征性的,像是实验话剧。一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进入状态就好了。按照导演的说法,是为了让观众忽视外在形式,更加关注人物和情节。电影还像戏剧一样,分了章节。9个章节都有主题,交代了大致情节。还有大量旁白,交代了村民的背景。拍摄方式是手持摄象机,略有些摇动,但不明显,可以忽略。
故事中的狗镇坐落于美国洛基山脉的峡谷之上,这里住着很少的居民,他们很普通,也善良。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居住的房子也很破败,但却安居乐业。汤姆家的房子是整个镇上最好的,在兴旺的年代堪称为豪宅。汤姆是一个爱思考的年轻人,说他是作家也可以,他常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开导别人。特别是在道德上,他有一种优越感。有一天晚上,他在小镇唯一的街道爱姆大街闲逛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枪响。不久一个美丽的陌生女子格蕾丝无意中闯入这个平静、保守的小镇。小镇的街道通向幽深的死路,她无处可去了。她在躲避一个黑社会老大,她希望能暂时躲避在此。汤姆答应帮助他,支走了向他打听的黑社会老大。她给镇子带来了一种潜在的危险,居民们希望她离开。但在汤姆的热心开导下,居民们给了格蕾丝2个星期的考验期,如果她表现得好,便可以留下。
镇子上的生活清苦又闲散,基本上没什么事情可做。格蕾丝小心翼翼地敲开小镇每一户居民的房门,并以温和的态度迎合各式各样性格怪异的人们,以求得他们的肯定。两个星期过去了,格蕾丝终于被接受了。此后一段短暂的时间,她和居民们相处愉快,似乎她已经融入这个环境了。不久,警察到来,贴了一张画着她人像的寻人启事。小镇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人们局促不安。他们把格蕾丝看成给小镇带来危险的人,但经过汤姆的开导还是允许她留下了。7月4日,狗镇人们迎来了重大的庆祝活动,居民们借此机会表示他们真心诚意的接受了她,并期望她能永远与大家生活在一起,汤姆也在聚会前向格蕾丝倾诉了爱意。然而,正当怀着美好心愿的人们共同举杯庆祝时,警长再一次光临了狗镇,他将寻人启事换成了通缉令,谁在两星期内找到失踪的格蕾丝便能得到丰厚奖金。小镇人们心情又开始起伏,刚建立起来的所谓友谊在考验面前,脆弱无比。在汤姆的提议下,格蕾丝可以留下,但代价是她要付出双倍的劳动,而收入会更少。格蕾丝还是很感激,每天她更加忙碌。但似乎她做得再多也无法讨得大家的欢心,她很难从居民们的脸上看到笑容。
不久,小镇又有警察到来,格蕾丝正在给查克家的7个小孩当家教。查克知道她此时不敢声张便趁机强奸了她。而几天过后,查克的老婆维拉带着几个女人半夜摸进格蕾丝的家里,查克的凌辱却使格蕾丝成为了勾引有妇之夫的荡妇,维拉撕扯着格蕾丝。作为惩罚,维拉砸碎了格蕾丝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换取的7个心爱的小瓷娃娃,也砸碎了格蕾丝的心。并冷酷地扔下一句:“如果你能忍着不哭,我就给你留下一二个。”
格蕾丝看透了狗镇居民的伪善、冷漠和狰狞的面目,决心逃离。格蕾斯在汤姆的安排下以支付开货车的本10美元作为报酬。格蕾丝清早上了装满苹果的货车,车颠簸的开出了镇子,开了好一阵突然停了。本说前面有警察,说这是危险的运送,要付出更高的报酬。格蕾丝身无分文,本强奸了她。颠簸了一天,终于到了目的地,格蕾丝迫切希望摆脱不幸看到异地的阳光。车停下来,她却听到熟悉的狗叫,原来她又被带回了镇子。她被愚弄了。镇子里的人早就得到了她要逃走的消息。为了防止格蕾丝再次逃走,又加上诬陷格蕾丝偷了钱,她被当成狗一样拴了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拖着沉重铁圈,缓缓地走回了家。
格蕾丝已完全麻木了。白天照常拖着刑具为居民工作,晚上她成为镇上所有男人发泄性欲的工具。后来她得知,出卖她的人就是汤姆,偷钱的也是。汤姆伪善的解释着原因,并想占有他,既然其他的男人都已经这样做了。格蕾丝拒绝了他,并认为他们的相爱是个错误。汤姆认为既然得不到格蕾丝,何必再失去小镇对他的信任和地位?于是,他找出当时老大给他的名片。
接下来的这几天,小镇的人们骚动不安,无心支使格蕾丝,他们似乎都在等待什么人的来访。过了五天,寂静的道路上终于响起了汽车声。汤姆代表小镇欢迎老大的到来,并向他们邀功,希望得到更多的赏金。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原来格蕾丝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她原是为了不愿意当父亲接班人才逃离的。格蕾丝一直相信人是善良的,而狗镇让她明白了许多。老大谆谆善诱让她回到原来的生活中,而她还在犹豫。他的父亲让她选择“你先下去转一圈,想明白了你再上车”。
格蕾丝下了车,当她再次面对狗镇的人们,内心的凄凉让她做出了选择。她回到车上问老大“如果我答应重作你的女儿,我何时才能得到权势?”老大说“现在”。“好,那我不想再见到这个狗镇”。在“老大”的指示下,爪牙们放火烧毁了狗镇上的所有的房子,并开始屠杀。格蕾丝吩咐手下“有个家庭有好几个小孩,当着她(维拉)的面杀先她2个孩子,如果她能忍住不哭,那就停止……她欠我的”。外面熊熊的火光,哭声震天,格蕾丝含泪看着这一切,非常镇定。人都杀光了,只剩下汤姆。格蕾丝握着枪走出车厢,汤姆还在伪善的说什么这样的题材给了他怎样的灵感,他要写一本小说……格蕾丝用枪指着他的脑壳,“砰”的一声,什么都结束了。她回到车上,对父亲说“有的人,要自己亲手去解决。”狗镇消失了。那只粉笔画的狗跳了出来,对天狂吼!
看完这部片,心情十分低落,这种感觉就像当年看《天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狗镇》是一个人性的试验场,拷问着人类的灵魂。人性诡异、黑暗。善,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人们往往疏忽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法律从外界约束,如果缺乏自省的内在精神,善很容易滑向邪恶的深渊。最可怕的是人们“正大光明”的做着罪恶的事情,却不以为耻。
格蕾丝在危难之时被狗镇居民收留,以为只要自己善良隐忍真诚的对待他人,居民也会同样对待自己。她对别人一无所求,只求一个容身之地。她每天天不亮起床,按钟点挨家挨户的忙个不停,拿着稀薄的人工,还要时常受人白眼,被人讥讽或挑衅,连盲了的老头都要吃她豆腐。她默默忍受,不辩解埋怨,一点牢骚都不发。格蕾丝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笃信与人为善,她认为村民们应该是善良的,她原谅他们。但随着外部的压力越来越大,居民对格蕾丝越来越刻薄。他们把允许她留下当作一件莫大的施舍,变得贪婪自私和冷漠,无论格蕾丝怎样劳动,他们都觉得不足以偿还他们的恩赐。甚至,格蕾丝做得越多,他们便觉得自己得到的应该更多。这些最普通的人们,当他们自以为宽容、大度,当他们掌握着一切权利,而面对一无所有的弱者的时候,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终于暴露了出来。白天女人们尽情奴役她,孩子们欺负她,晚上男人们玩弄她。镇子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毫无同情之心的利用她、榨取她。当他们把格蕾丝当狗一样拷起来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沦为了两足动物。而自诩爱她的汤姆除了把对她的帮助用来满足自己的道德感外,无所作为,甚至把偷窃之罪嫁祸于她,向居民和老大告密。而最终一切灰飞烟灭,不知是毁灭还是救赎。《狗镇》让我倍感悲凉。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狗镇》,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嫌不够,也许要用震惊才行。
影片写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女儿格瑞丝(妮可·基德曼扮演)认为爸爸不正义,不想再做他的女儿,逃到偏僻深山中的狗镇。狗镇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格瑞丝对穷人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镇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父亲的权力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建议杀条狗吓吓镇上的人作为了断时,格瑞丝的建议是把全镇烧光杀光,并且冷血地亲手打死了欺骗她爱情的伪君子,没有一分钟的犹豫。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影片明显的“政治不正确”,对穷人人性弱点的揭露毫不留情,有明显尼采哲学的意味。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尼采哲学的电影版图解。但是,它绝不像我们那些政治思想图解的影片,只有骨头没有肉,它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尽管全剧没有用实景而完全是舞台布景拍摄,这点也很惊人)。因此,观影效果更为强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们都该死,你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能做到,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在黑帮血洗狗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欢呼雀跃,觉得解气之极。在片尾字幕时,还怕它的意思不够清楚,在背景中放了几十幅贫民窟的真实照片,肮脏、丑陋、血里糊拉。
前些时看到一位生在农村的知识精英的文章,批评鲁迅对下层人的描写(如阿Q),说他把下层人写得愚昧、麻木,是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欺负穷人,不正义。在他看来,只有讴歌穷人才是正义的。当时我对这文章就感觉有点似是而非。看了《狗镇》,才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贫穷是罪恶。早就听到过这种说法,原来很不理解,因为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表扬贫穷的。其实,贫穷有什么可表扬的呢?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失败有什么可表扬的呢?贫穷不是美的,是丑的;不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羞愧的。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中国解放后的三十年有点特殊:人为地设置了下层人向上流动的障碍,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如不许流动的户籍制度,如城乡双轨制,这就有点欺负穷人的意思,使农民对城里人有了怨气。使得上层显得不够正义,使得为下层说话有了点正义的味道。但是在人为障碍取消之后,这点正义也就慢慢消散了,我们又回到了尼采命题:贫穷到底是不是罪恶?
总之,我觉得尼采和鲁迅如果没有走极端,没有说穷人就该死,那他们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其理论有深刻的合理性,虽然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
影片写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女儿格瑞丝(妮可·基德曼扮演)认为爸爸不正义,不想再做他的女儿,逃到偏僻深山中的狗镇。狗镇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格瑞丝对穷人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镇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父亲的权力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建议杀条狗吓吓镇上的人作为了断时,格瑞丝的建议是把全镇烧光杀光,并且冷血地亲手打死了欺骗她爱情的伪君子,没有一分钟的犹豫。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影片明显的“政治不正确”,对穷人人性弱点的揭露毫不留情,有明显尼采哲学的意味。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尼采哲学的电影版图解。但是,它绝不像我们那些政治思想图解的影片,只有骨头没有肉,它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尽管全剧没有用实景而完全是舞台布景拍摄,这点也很惊人)。因此,观影效果更为强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们都该死,你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能做到,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在黑帮血洗狗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欢呼雀跃,觉得解气之极。在片尾字幕时,还怕它的意思不够清楚,在背景中放了几十幅贫民窟的真实照片,肮脏、丑陋、血里糊拉。
前些时看到一位生在农村的知识精英的文章,批评鲁迅对下层人的描写(如阿Q),说他把下层人写得愚昧、麻木,是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欺负穷人,不正义。在他看来,只有讴歌穷人才是正义的。当时我对这文章就感觉有点似是而非。看了《狗镇》,才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贫穷是罪恶。早就听到过这种说法,原来很不理解,因为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表扬贫穷的。其实,贫穷有什么可表扬的呢?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失败有什么可表扬的呢?贫穷不是美的,是丑的;不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羞愧的。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中国解放后的三十年有点特殊:人为地设置了下层人向上流动的障碍,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如不许流动的户籍制度,如城乡双轨制,这就有点欺负穷人的意思,使农民对城里人有了怨气。使得上层显得不够正义,使得为下层说话有了点正义的味道。但是在人为障碍取消之后,这点正义也就慢慢消散了,我们又回到了尼采命题:贫穷到底是不是罪恶?
总之,我觉得尼采和鲁迅如果没有走极端,没有说穷人就该死,那他们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其理论有深刻的合理性,虽然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
我最讨厌的一部电影莫过于《黑暗中的舞者》。整部片子中流露出那种道德完美到极点的价值观让我觉得无比的愚蠢、缺心眼儿和没意义。4年之后同一个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女主角依然充满了臆想症,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站在高于所有人的道德高度,一直尝试着原谅人类卑劣的天性。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以直报怨。可见这四年里拉斯·冯·提尔对这个世界做了点有用的思考。
前几天我们在看一部纪录片,是美国人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看的我很难受。我说怎么能有人对和他们一样的人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我的朋友说,你是觉得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吗?我说我觉得人天生有善良的那部分,也有卑劣的那部分,至于哪部分彰显的更多,就看他们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所以在《狗镇》里,女主角最后想到,如果自己也是这个镇里的一个居民,难保她不会做出和这里的人一样的举动。就像红卫兵、盖世太保、虐囚的美国士兵、《朗读者》里曾经是纳粹党的家庭妇女们,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疯狂环境里引发出他们恶劣的那一部分人性,平常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善良又平静的人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伤害过一只蚂蚁,也许还会把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照顾。但是这并不是原谅罪行的借口。无论怎样责怪大环境和教育,犯错和犯罪都一样需要被惩罚。
我从小就有一件很困惑的事情。我父母的亲戚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分别待他们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现在这些亲戚需要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时刻。我总是问,他们待你们那么不好,你们为什么不也待他们不好?我爸妈总是说,我们不能堕落到和他们一个水平。我说又不需要报复他们,别理他们就行了。我爸妈又说,能帮就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他们总是感激的。但是事实上是,这群贪得无厌的亲戚们不仅不感激,而且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施恩,反而习以为常,万一帮不了他们,他们便肆无忌惮地口出恶言,其他事儿上待我爸妈还是一样毫无顾忌地坏。他们把我父母的隐忍当懦弱,把我父母的礼貌当做理所当然,把我父母的善良当做不断提过分要求的保障。我有一次生气到问爸妈:你们俩是爱心泛滥到廉价的无处发泄非要找他们吗?你们凭什么觉得你们就是道德高尚的那一方,是你们把他们纵容到这一步的,你们自己还骄傲的不得了呢。
以前我有一个亲密如家人的朋友,我曾很自信地对他说,我永远不会生你气的。结果他还就当真了。试着惹我几次,我都假惺惺地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克制住自己不生气。然后他就愈演愈烈,不停地挑战我的极限,还总爱说,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终于到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明确地说清楚了,你下一次再惹我,我不会再原谅你了,我们以后就当不认识。于是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过分地惹过我了。现在我想,也许是我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他更容忍更宽大的人,导致把他纵容到这一步。如果我们一直站在平等的道德标准上,就像事实一样,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一路无聊的拉锯战。
从此以后我再不隐忍了。为什么我总得是礼貌的那一方,宽容善良的那一方,顾全大局的那一方?为什么我总得表现完美来讨别人的喜欢?为什么我总得假装我是更高尚的那一个人?事实上在道德上,感情上,我们难道不是都平等的吗?谁惹谁了,谁会不生气呢?谁伤害到谁了,谁又能平静的接受呢?不喜欢你的人,怎么讨好都是没用的。喜欢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无限度的隐忍而误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你惹到我一次,我可以勉强不报复你,你惹到我第二次,我就决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我第一次被朋友惹到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说明,如果我爸妈可以明确对亲戚们表示出他们的贪婪和自私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狗镇》的女主角在村民们一次次变本加厉地压迫她时反抗一次,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地站在更高的道德仲裁点上,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变得那么丑陋不堪、不可收拾。就像宠物,它们需要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可以的。就像孩子,他们需要知道暴力、谎言、歧视是不可以的。就像敌人,他们需要知道越过边界的入境侵犯是不可以的。这些被环境或教育引发出丑陋一面的人们也需要知道,他们恶劣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不能被容忍的。狗咬了人,人当然不能去咬狗,但是人要打狗,让狗知道以后不能再咬人。我总是听人谈论有人伤害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牙还牙是因为他们拒绝掉到和那些人一样的档次。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档次。你假装你的档次更高,只会使那些伤害人的人将他们的丑行愈演愈烈。所以无论天生多纯真,曾经多善良的犯错者、犯罪者都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和惩罚,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刻骨地牢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和教育去抑制每个人天性中卑劣的那一面。所以比起那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送去给人家打、别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把母亲送去给人家杀的圣人哲学,我更信奉简单直白的“以直报怨”。无限地忍让不过是完美道德秀的伪善表演,这只是在把这个世界引领到更毫无顾忌地放肆的方向。人被狗咬了,要是只是容忍,不去教狗,下次再被咬,就是不仅自己找死,还很可能连累别人也被咬。祸国殃民。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需要停止幻想你是那个道德最高尚的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是一个不惮以最大恶意推测别人的人。当我看到电影开头,格蕾丝被狗村收收留的时候,我便猜到她可能会沦为“村妓”。我想狗村也许和李锐小说《无风之树》中的那个叫“矮人坪”的村子很像。同样是一群矮人,尘世中最卑微的人,也最刻毒。
格蕾丝,名字和尼尔·强森电影《保持缄默》中杀人老妇的名字相同,让人有无限遐思。英文Grace的含义为:慈悲、恩惠或魅力,本片中女主角也恰似这三者的合一。她在黑夜的枪声后降临,到底会给狗村带来什么?
再看看狗村那些孩子的名字,阿基里斯(阿喀琉斯的另外一种翻译)、奥林匹亚、雅典娜、潘多拉……简直是英雄和众神的集合。即便是那条狗,名字也是摩西。
如果是误读,那请原谅我看的是中文字幕,因为英文字幕没看到。我觉得拉斯冯特尔显然是有意为之。也许把《圣经》和《希腊神话》扯到一起过于荒谬,但我们何必给这位伟大的导演设定藩篱?影片中分明提到了那个酒神女祭司的名字。
想像一下狂舞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放纵狂暴与圣经中的隐忍原罪,两者纠缠在一起,是怎样一种奇妙的张力?
当然,一切发生的地点是狗村,一个崇山峻岭中与世隔绝的村子,也是一个被置于超现实外的空间,或者说是一个“试验场”。
格蕾丝的命运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之后开始改变。随着警察第二次张贴告示,收留她的风险越来越高,于是狗村也要求她付出更高的成本。她开始越来越忙,遭受种果园的恰克的强奸,被小孩欺骗……后来,逃跑梦想破灭,卡车司机骗走了她的钱并奸污了她。她被拉回狗村,被锁上铁链,成为村里男人的泄欲工具。除了汤姆,所有的男人都占有过格蕾丝。
汤姆,这个美国最常见的名字。如同那个笑话中所讲,战场上美国士兵藏身于战壕中。伊拉克兵忽然想出主意,高喊一声“汤姆”,就有十几个人伸出头来,问谁喊我?于是被狙杀。
这里的汤姆其实也是美国平民社会中道德的一个符号。他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准远超过其他人,有当领袖的冲动,甚至多次表示帮助格蕾丝。
这也让格蕾丝说“你总是拯救我”。但是,汤姆的拯救似乎不算什么,当他想占有格蕾丝的身体并被拒绝时,他转而发怒,并回到人群中,沆瀣一气。也正是他,找出最初追杀格蕾丝的人的电话号码,为她开启宿命。
格蕾丝最后说:“汤姆,你别消失!”其实这也是她对狗村中的人性最后一点期待破灭。
令狗村村民惊讶的是格蕾丝居然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这个情节我也在之前猜到,因为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我实在担心她会被折磨致死。
事实上,格蕾丝进行了最后思想斗争时,早已不是针对对狗村这些人,而是变成了宗教问题。她想宽恕,但最终还是决定用毁灭的方式救赎。如同上帝大水毁灭世界,只是这一次没有诺亚方舟。
最后的狗叫声,表明这并不是一次完全的毁灭或救赎,因为那只叫摩西的狗跑掉了。对于它,格蕾丝心怀愧疚,因为她曾在万分饥饿时透过它的一块带肉的骨头。放眼整部影片,这是格蕾丝唯一的愧疚,这是慈悲,也是人或神的弱点所在,也是恶不灭的源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