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翻譯的片名《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貼上的副標「極樂謊言」,顯已是片商在暗示觀眾本片隱含的「騙」局。
尚未觀賞的觀眾,進場前納悶的可能是:誰騙了誰,又為了甚麼而騙?
看完全片的觀眾,接收到的回答可能是:政府騙了人民,為了維持秩序與規矩而騙。
這是對的,但也沒那麼對。
《記憶傳承人》之中,政府騙人的形式,是人類史上最徹底的一種方式。
在這種形式中,人民不僅不會知道自己被騙了,更不會思考騙的本質;也因為如此,人民甚至會將自行維護這個謊言,有如魯迅筆下替清末主子捍衛奴隸制度的迂僕,與之持續。
作到這種程度時,謊言就不是謊言,而是新的真實;這層新的真實成了天羅地網,將人性的可能性從種子萌芽前就拔除。
這種形式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這種形式的叫作:「無知」。
而,人類該不該無知?
這是《記憶傳承人》核心討論的命題.
若傳承人代表了人類文化中「知」的傳火者
首席長老們就象徵了人類文化中「無知」的擁護者。
傳承人與長老們的終於破局,也自是知與不知想當然爾的永恆爭論。
一,記憶,記憶繼承人與「知」
在記憶傳承人的世界,所有人都過著他們理所當然認為的生活。上學,工作,跟朋友相處,建構家庭,找尋快樂,理性思考。這一切在小說(電影)中理所當然的鋪陳,這些都切近著讀者(觀眾)的生活。
主角喬納思也是其中的一員,直到他被分配了記憶繼承人的位置,開始接收記憶為止。
第一次,他得到「雪」的記憶,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氣候,可以令世界變冷變熱。
第二次,他得到「紅色」的記憶,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顏色,萬物都有專屬的顏色。
第三次,他得到「音樂」的記憶,才知道過去有一種東西叫作音樂,原來宇宙中有不同於朗讀的聲色。
第四次,他得到「戰爭」的記憶,才知道過去有一種東西叫作惡意,人類曾經為了生存可以殘殺彼此.....
每一回獲得記憶,驚奇了喬納恩也驚奇了觀眾。喬納恩發現了曾有過這麼一些人性,我們觀眾卻發覺了在那個烏托邦的世界,竟然沒有這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元素。
我最喜歡的小說橋段,便是喬納恩獲得了「顏色」的記憶隔天去工作的一幕。他面露難色,不解的跟老繼承人訴說煩惱,他完全不能想像以前的自己怎麼選擇出門的衣物。他道:「如果我每天早上都要從紅夾克跟藍夾克中選一件,那要花多少時間阿!」
這麼一件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情,在他看來卻是嚴肅又空前的抉擇。
喬納恩的工作僅僅是取得記憶,但取得記憶的影響,令他的生活卻從此完全不同。
他看得到顏色,聽得到音樂,嘗過了美食,觸摸了寵物,體驗了昔日世界各地的異國風情與奇人奇事.....後,喬納恩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自己。記憶成了他腦內的革命,促使他的眼睛打開,活入了另一個世界。喬納恩的不滿,反思,感嘆,也都出於這腦與眼的變化。
這就是「知」的力量。
「知」是《記憶傳承人》反烏托邦的核心價值。
在傳承人看來,「知」並不只是瞭解(understand)的知識,更是感受(feel)的知性。讀書可以增加知性,旅行可以增加知性,學習技藝可以增加知性,欣賞藝術可以增加知性,而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當然更是知性的泉源,感受的寶庫。有了溫熱的悲秋傷春之感,人類才能超越冰冷的詞彙與職責,找到另一個看待全世界的廣角,近而最終看見自己的真實。
我每週都會上畫室學素描。當我開始入門,連畫架正反都看不出來時,我問老師:怎樣才能把畫練好?畫室的老師回答我:「畫畫練的不是手,是眼跟腦。」
我驚到了。這正與我長久以來閱讀與寫作的經驗不謀而合。
我自己讀了個人文理論的學科(中文系),學了點畫,加上自己私下小小的閱讀興趣,讓我理解到了:大學殿堂中的理性架構,跟藝術畫室內的感性習畫,對一個人類的變化並無不同,皆是在默化人類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聖,啟蒙人去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思考以前想不出的;當我們看到又想到後,該如何面對截然不同的世界,作出新的選擇的一瞬,便是靈魂昇華的一刻。
人文素養,就是這麼回事。
《記憶傳承人》對於記憶的態度也是這麼回事。
二,秩序,首席長老們與「無知」
首席長老們的愚民「無知」政策,不惜用超科技的方法讓世界連顏色與天氣都被拔除,背後的心態是當權者亙古以來對「知」的恐懼。
「知」是重看世界,反思宇宙的力量。但這樣一股力量卻是難受控制的。
在故事中,老繼承人的「戰爭」記憶逼使上一任繼承人抓狂,更久以前的人類時代也因不明的原因毀滅了整個地球的環境。
在現實世界中,有知性的人則往往會做出極端脫軌的舉止。擁有三代遺產的孟子替反帝制開了先聲,精熟傳統典籍的尼采則替歐陸人的至上論提供了註腳。
這不僅是個善惡得觀念,也關係到我們如何定義善與惡的本質。擁有了知性後,我們會質疑世界,提出自己的解答。要之變好,要之變糟,皆非一時半載能明;就像有誰,知道林飛帆的攻佔立法院之舉在未來會如何定義?
善惡的蓋棺論定是永恆的命題。然而百年頓盡,「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式的遙遠定論,卻非當下的社會秩序所能完全見容。
一個社會能容許出幾個林飛帆?
如果每一天都有一位臨非凡占領立法院,政府機構要如何運作?
林飛帆可能是對的,台灣社會需要的是他所闡敘之藥方。但如果未來發現他錯了呢?
首席長老們的恐懼,正出於此。
記憶傳承人就是過去所有偉人與惡魔的集合體--知性可以令人類進步飛耀,亦可以令人類墮落倒退。「我行我法我追索,不野不文不逐流」的境地,雖令個人能得稽康阮籍式的暢世,卻是對集體禮教社會的最大叛逆,難以管理,無從合群。
問題是:人類,應該要容許有錯有對的未來可能,亦或保持不對不錯的現況安穩?
首席長老們站的立場是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們相信:人性作不出自私以外的好選擇。
記憶就是過去的知性,知性就是人文素養的養成。在《記憶傳承人》中,首席長老這些當權者無所不用其極想撲滅掉逃難的記憶傳承人,其實也就代表了秩序者對於記憶,以及人文素養的恐懼。
所以,他們拔除了世界上一切可能造成求知慾望的知識與藝術的可能。
透過超級科技,最徹底的毀滅了人類的昔日,從顏色到節奏,從遠行的權利到家庭的場所,通通都交由了當權者的政府去定義。
這個烏托邦中還是存在有記憶,但便是統一管理,交由記憶繼承人傳承,以供當長老們發生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可以諮商傳承人。
碩大之邦唯一人傳,這種落差,正顯示了這烏托邦的創見者也深知了「無知」會失去創造未來的能力,而不得不繼續在最小限度下保留「知」者的空間,動機出於對烏托邦秩序永續的期盼。
「無知」不代表「為惡」,只是「不知善惡」。這是長老們背後的理論根據。
喬納恩的父親可以每天手刃嬰兒,卻絲毫沒有罪惡感。因從來不知道罪惡為何物,何來感覺罪惡感?
喬納恩的母親可以輕易告發親子,毫無親情包庇可談。因從來不知道親情為何物,何來想過要包庇?
這是最恐怖的一種狀態:你以為你有在思考,你有在感覺,其實你沒有。
你的「思考」「感覺」都是被當權者,某些你不認識的陌生人所定義。
你以為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騎騎腳踏車,從來不知道還有騎雪橇的選項,因為你無知。
你以為人生最大的抉擇就是成年選工作,從來不知道還有搞革命的選項,因為你無知。
《記憶傳承人》顯而易見是個反烏托邦(Dystopia)的故事。
反烏托邦系的故事多半都是科幻小說,故事皆在訴說一種社會,一種文化上的荒謬:烏托邦是種傳說中的理想國,然而理想國會用甚麼樣的形式才能超於現實?如果出了差錯,人類會作困甚麼樣的愁城?就像《美麗新世界》中以優生學配種取代自然婚姻的後工業社會,又像《1984》假想了世界只剩三大強國彼此靠跟彼此戰爭來保持底層人民「產值」的階級社會,當然也不能忘了正夯著的《飢餓遊戲》《分歧者》系列可笑的全國青年淘汰賽與職業分配......諸如此類。乍聽之下完美無缺的體制,實際上卻是犧牲了隱性的人性換來規則的安穩。
反烏托邦小說既是作家憑藉想像力奔騰且虛構的紙上雕樓,卻也是作者意在言外針諷現代社會的先知號角。《美麗新世界》書中假設的二十六世紀,全球奉福特汽車創始日為曆法開始,令「工業社會」的福特取代了「傳統社會」的基督,這當然是針對了作者赫胥黎,一個二十世紀人,所憂慮的一種隱憂,害怕未來會變成如此的一股恐懼。
而,《記憶傳承人》建構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烏托邦之一:「無知者烏托邦」。
無知不是導人為惡,而是令人無所知道甚麼是惡。沒有足夠的數據判斷,一個人類的人性甚至沒有沃土可以發展出他獨到的人格。
當整個社會都是出於無知於惡,集體沒有人格時,這樣的社會就完成了變相的秩序,完美的無知者烏托邦於焉成形。
九把刀寫過一篇短篇小說《機構》。
內容是這樣的:猶太科學家克隆了很多希特勒複製人(驚),從嬰兒期豢養到成年,安排他們在與世獨立的機構,一人ㄧ房,老死不相往來。希特勒們終生都在房間內接受一種「反希特勒教育」,他們從小就不停的練習如何反駁希特勒與納粹的理論,直到自己也相信這個從沒見過也沒發現自己就是的德國暴君是自己的仇人後,猶太科學家便放出他們,讓他們照鏡子,揭櫫自己是甚麼人。
這個小說的主旨是獵奇感,但小說中這種機構教育的諷刺性,其實跟《記憶傳承人》的愚民方式不謀而合。從未知道自己有變成希特勒的可能,一再接受自己討厭希特勒,最後失去了人格中最徹底的獨立處,反過來否定本該是自己作的決定。這是「無知」另一種無害卻毀人靈性致身的恐怖。
說了這麼多,回到一開始:人類該不該無知?
我會說:人類不該無知,但人類社會中,有種種像是首席長老或是猶太機構的組織,無形中正在誘引我們朝向成為無知者的道路墮落。
尤其是--雖然我知道作者不是想如此影設--身處台灣島,想當一個獨立思考的人,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
眼尖的觀眾可能有注意到,《記憶傳承人》的世界還是有理工學者,可見長老們並不是全然的禁止知識流通。他們只禁止那些影響人類最深卻無形於物質發展的記憶。例如人文學科,藝術,以及旅行的權利。
而,在台灣,習這三者的人,恐怕是不會比電影中被人無法理解,敬而遠之,身居邊疆,社會流放的「傳承人」,社會觀感要好上多少。何況傳承人姑且還是共產體系下的高幹,資本社會下的傳承人,恐怕只得自求多福了。
(粉絲亂喊)
(原作超神,我能看了十幾年後還記得每個環節一定要去過目阿!電影的好只是出於小說本身的好罷了)
(看《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不該細看人物的發展。傳承人與傳承人候補的冒險,目的僅在軸射出作者所要建構的奇地「沒有記憶的烏托邦」電影劇本加添潤色的新人物新戲份,也只是畫蛇添足,儘管首席法官由影后梅莉史崔普詮釋,還多了兩位新生代玩伴,但他們除了唱唱黑臉高喊自由不可取外,必要性不值得咀嚼再三。
反烏托邦故事本就不重人物與情節的高潮迭起,若是去細看,只是見樹不見林。
不過,原作立意的超然出色,只要電影能傳達出來,就足夠震驚許多未見原作的影迷了。)
影片开头是黑白的一切,然后男主骑着高科技感自行车出现。第一眼的感觉就是不协调感。黑白给人老旧的记忆感,而故事又是一个科技感浓重的世界。然后故事给了我们解释。男主是一个幸运儿,他成为记忆的接受者,他感到一些自己所没有接触的东西——记忆。男主第一份记忆是雪,乘着雪橇在雪中飞驰。第一次体会到了温度。随后男主接受了许多东西,这一部分省略掉。最后男主穿过了象征束缚的三角塔,所有人都找到了那些被偷走的东西。而那黑白的世界也有了一份色彩。
电影结束了,但有些东西却传达给了我们。最近美帝拍了很多关于世界观的设定集。像之前的分歧者 ,这些电影共同思考了一个问题,未来的拟态性。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社会到底会走向什么地步。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分歧者构建了一个阶级层次分明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部分,人们接受领导阶级的一切。就像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会主义终端形态。而赐予者是对于这种空想社会的一次充分描绘。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地岗位,没有战争,没有饥寒,没有争斗,甚至没有嫉妒,愤怒。一切都是 那么美好,生活充实,工作适合自己。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满足。但是没有嫉妒,没有愤怒。也没有欢乐,没有感觉,那电影的一句话,感觉是感情的准备,没有感觉就没有感情。人类的喜怒哀乐都被药物强制压制。于是人类变得绝对理性化,就像Lily被送到教育中心,父母没有任何的感觉,而男主却说出了家人这个词。父母异样的眼神 。男主接受了记忆,也就从无情感的机器变成了拥有情感,自我感知的真正的人类。影片在强调这种自我感知认识的过程中,也同时掺杂了战争,欲望和死亡。理所当然的,男主的主管世界感被破坏了。因为他无法直接接受这些负面的情感。男主恐慌的逃走那一幕给人印象很深。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不是童话,没有永远的美好结局。这也是影片最让我敬佩的——敢于对于相对理论的阐述。这又让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为什么要创造无感情世界。就像最后流放时长老所说的,我们让他们陷入饥饿了吗。诚然这个世界里没有感情,却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犯罪。这种桃园理想主义的生活理应成为最终社会。但是啊,纵然是那么美好,却是残忍的。这里是冰冷冷的啊。体会不到什么是朋友,什么是亲人,什么是爱人。当活着成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时。生命就成了一群不知忙碌的工蜂。这也是为什么最初的地图形状那么像一个巨大的蜂巢。所以有了电影最后的那段徒步。灼热的沙漠,陡峭的岩峰,急湍的流水,寒冷的雪原。不同于恒温的人造环境,铺面来的热浪或寒风,才更真实,更让人觉得活着,不是吗。
电影的最后,导演选择让所有人接受了记忆。感受那份遗落的情感。但就像放在桌面上的水杯,有迎着光的那面,就必然有背光的阴影面。你所做的,只不过选择你认为光的那一面。 很不错的电影,逼格高,却通俗易懂。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能让你花十几分钟沉思现在。最后,提出电影中的场景,你是活在黑白的幸福场景,还是选择在苦疼中看这个彩色的世界?
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同样惊艳到我的一部黑白色调影片撕裂的末日
从影片的角度看那部无疑是完爆此片的
无论叙事逻辑流畅性完整性或拍摄剪切手法还是演员演技和影片场面等等
但原著还是活生生撑起了我对此片的评分为推荐
对同样探讨人性社会可能性的反叛的鲁鲁修我也写过几句
强权和愚民是最直白的两种统治方式
为了群体延续而制定的规范必定要牺牲个体自由意志
你可以选择自愿或被迫接受
然而到底是给个体这样的选择权好还是干脆连这种选择权都剥夺呢
这也是统治者所纠结的
如果能毫不费力剥夺这种选择权自然是剥夺了好
但显然无法轻易做到即便如影片中般能创造出一个隔绝情感的环境
统治者亦要设置一个记忆传承者的角色来让人区别于机器人
而记忆传承者的价值观才真正决定了这个社会的走向
这个角色很自然的会在不同的社会模式中倾向于对立面的选择
即在有情感的混乱社会他会拼命追求没有情感的和谐社会
在没有情感的和谐社会他又会拼命追求有情感的混乱社会
所以可以想到影片中的统治者当初为建成这样的社会所付出的艰辛
以及打破这个社会很久后又会有人为建成这样的社会付出一切
借用三国卷首语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人类不能搞清世界存在的意义前再没有追求到绝对正义前
一切便会一直周而复始下去
儿童与成人之间有区别吗?至少中世纪时是没有的,他们像成人一样生活,像成人一样欢笑。
近代以后,儿童忽然开始出现,与成人的世界形成二元对分。我们开始构建儿童的世界,构建他们的面孔、构建他们的生活、构建他们的心理,将儿童视作成人之外的群体?
儿童该是什么样?天真?活泼?懵懂?可爱?
他们不了解成人世界,这是由成人刻意建造出的藩篱。
其中关键,就是只属于成人的秘密——性。
儿童被完全排斥,他们不能够与成人分享这一秘密,这也构成了成人世界对于儿童世界的绝对权威。
同样,关于社会,同样也有许多秘密,为某些人、某些阶级、某些团体所垄断,这成为其控制普通人最有效的工具。
记忆是我们了解过去的媒介,自然也就为权力所觊觎。
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他人的记忆,来补充自己的记忆。私人记忆、集体记忆、国家记忆,每一层都由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所创造,储存于脑海之中,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然而有一天,国家记忆借助权力的手段,开始改造集体记忆、侵入私人记忆,成为所有记忆的唯一主宰,我们的身体,也就完全成为这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将记忆交给国家、将身体交给国家、将思想也交给国家,来换取苟且的安全。
我们的记忆为国家塑造、我们的身体为国家塑造、我们的思想也为国家塑造,我们千篇一律,我们更害怕被排斥。
异端消失,世界开始变得单调,只有灰白二色、只有对错两级,我们无需思考、无需观察、无需体验,国家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一切,这是社会得以稳定运转的秘密。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佛家谓之七苦,修行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这七苦,抵达彼岸的天堂。
极权主义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其同宗教一般,会强迫所有人为同一个目标而前进,无论结果。
其实,有时候我们更在乎路边的花草,绚烂、多彩、生机勃勃。天堂的大门固然是金色,却是冰冷的。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掌握属于成人的秘密,或许简单、出于本能,也并不高贵,但这却是真正为自己所掌握的。
它(电影)诞生在黑白之中,一切影像都层次分明,就如最初故事里角色的善恶。然后,我们觉得它太过单调,于是我们开始涂抹黑白胶片,试图赋予画面一些色彩。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颜色渐渐变成了一种敏感的电影元素,调色师与导演通力合作,用它来表现冷与暖,是与非,爱和恨,欢乐和惆怅。
于是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电影,用颜色来讲故事的。而在叙事,表演,化妆,道具和特效等元素都很一般的《记忆传授人》里,我却惊喜的发现,电影的色彩却站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因为在这部电影里,颜色就是故事。
这是我初看《记忆传授人》的感受,相信也是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调色师的心声。
反乌托邦式电影,在近些年的好莱坞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题材。如《饥饿游戏》,《分歧者》等青春元素较浓的反乌托邦影片,不仅拥有优异的票房收割能力,同时成就了Jennifer Lawrence,Shailene Woodley,Liam Hemsworth等不少青年影星。
与它们相比,《记忆传授人》在解释为何要反对“乌托邦式”社会的技巧上可谓差强人意了:没有因不同科技水准而造成的地区差异;没有特别明确的按性格/特长分类的派别;居民在“成年”前可以自由成长;而“成年”后的工作分配也近乎合理。笔者个人认为,这些情节都不足以达成“反乌托邦”的定义,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展示乌托邦式理想的不现实,不合理,或者不人性化。但是,也恰恰是这些孱弱的元素成就了电影色彩的主导地位。
在《记忆传授人》的一开始,我们看到的画面犹如电影刚刚诞生的模样,没有色彩,层次分明。而后,一抹绿色伴着阳光映入主角乔纳斯的眼帘之中——它仿佛在暗示着颜色的定义,强调着色彩是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对于光所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
乔纳斯看到的画面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resol
再往后,迎面而来的是Fiona头发上的酒红色,如同陌生人之间的火花一样,昙花一现,美好却短暂。
Fiona的发色截图及画面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r
当记忆传授人正式开始传授乔纳斯关于人类“过去”的记忆,蓝色充当了一个雪花纷飞的圣诞节的主色调。至此,绿红蓝三原色已经依次出场——或解释着色彩的由来,或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或渲染着节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它们为调色师大刀阔斧的为画面染色提供了基础和理由:现在,关于单色的简单故事已经将完了,我们真正生活的世界却如同调色盘上的颜色一样复杂。
关于圣诞的“记忆”及画面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re
“It’s red.”乔纳斯开始认识颜色,然后他开始认识到颜色的功能:它能阐述肤色,种族,宗教,嫉妒,愤怒,怨恨......这也是为什么在“乌托邦社会”里,人们会选择抛弃颜色,让万事万物从视觉上达到“统一化”。与此同时,电影画面的整体饱和度开始拉升,并以暖色调为主导,暗示着乔纳斯初尝人嘞过往的“记忆”的美好。
乔纳斯开始接授“记忆”时的画面 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
关于舞蹈的记忆被传授给乔纳斯了,那是一段关于婚礼的片段,绿与黄在仪式中象征着人们对于新生的喜悦,于是当乔纳斯再睁眼看自己的生活,他发现这个世界又多了几分色彩。
“婚礼”记忆后的电影画面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r
随着越来越多的记忆被乔纳斯所接收,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渐渐拉升为正常,但是主色调却开始向冷色靠拢。
饱和度渐生
“乌托邦”式社会的阴暗与不合理也在冷色中被诠释出来:在长老要求Asher杀死乔纳斯和Fiona,以及“else where”的真正含义被揭晓的片段里,电影的颜色一度回归到临近片头的黑白用色,并添加了偏冷色调,整个画面抽离了所有的鲜活。我个人认为,这是本片调色师及导演用色彩表现“乌托邦”弊端的重要手段。
关于“else where”的片段截图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
总结来说,《记忆传授人》只能算是一部“很一般”的电影,因为它在很多情节上的处理依然不够细致,也没有把乔纳斯最终如何“释放记忆”讲清楚。我觉得大部分观众可以清楚的在电影最后感觉到“反乌托邦”的主题,但深层的挖掘也在此刻戛然而止,不免有些遗憾。
但是,对于色彩的运用,《记忆传授人》将调色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因为在这部电影里,颜色就是故事:
“乌托邦”幻想是几近黑白的,虽然一切事物看起来优雅,富有层次和质感,但却忽略了种族,宗教,文化等诸多历史元素;这便是故事开头时乔纳斯眼中的世界。
片头色彩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resolve 矢
“我们”认识世界是从美好的事物开始的,譬如音乐,舞蹈和节庆,因此“现实世界”带给人的最初感官是温暖的;此时是乔纳斯开始接受“记忆”传承的时候,也是画面色调转暖的时刻。
乔纳斯被初授记忆时截图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re
当乔纳斯对世界有了一定认识的时候,就会发现不是所有事物都那么美好,这个星球上还存在着战争,冲突,污染等诸多问题,而“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乔纳斯对世界的认识开始转冷。
乔纳斯认识“战争”后画面截图及色彩矢量图分析(davinci
最后,关于未来,一切都是未知的,人类的社会或许会进步又或许会后退,所以这时电影的色彩也在灰冷黑白与五彩斑斓之间不断切换,象征着未来的未知性。与此同时,未知的未来又需要角色拥有一些冒险精神,于是乔纳斯接受的关于“冒险”和“勇气”的记忆是绚丽多彩的;这也是结局时“乌托邦”恢复了色彩的原因。
电影截图:关于"勇气"的记忆
技术层面上讲,我非常佩服本片的调色师。不管是关于颜色与符号学的关系还是调色的风格都把握的非常精准。“记忆传授”则被用作每次改变色彩和色调的“关键帧”,达成了较为完美的颜色渐变。但是,就电影结尾处以“颜色”来代表“记忆”刷新乌托邦社会居民“三观”的特效,我个人不予认同,因为它既“廉价”又不合理,更不能解释故事中的“记忆系统”是如何被封存和释放的。
“记忆释放”特效
然而,这部电影仍然应该作为所有学习调色的同学和同行的首选观看影片,因为它很好的诠释了色彩对于电影的重要性,解释了颜色在影片,甚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功能,为我们学习调色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