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泰德·塔里 / 托马斯·哈里斯
主演: 安东尼·霍普金斯 / 爱德华·诺顿 / 拉尔夫·费因斯 / 哈威·凯特尔 / 艾米丽·沃森 / 更多...
类型: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02-10-04(美国)
片长: 124 分钟
又名: 沉默的赤龙(港) / 沉默的羔羊前传 / 红中
IMDb链接: tt0289765
“如果你有想象力,就让它自由驰骋吧;如果你没有,那么请你打住,这本书不是为你写的!”
这句话可以是一把标尺,在我们的大脑还未及沉溺于精彩故事之前,先就为那一颗颗或充盈或干涸的心灵做出度量,同时也为不同读者各自迥异的感受提供注解。然而,让笔者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这句略显狡狯的话,斯蒂芬对其作品是“恐惧”而绝非“恐怖”小说的“辩解”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依不饶更让我玩味。但是,若要辨别出这二者的高下实在是件耗费精力的事情,不如借剖析电影作品之便利,不经意间豁然开朗也未可知!
希区柯克曾说“真正的恐怖源自观众的想象而不是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事物”。《沉默的羔羊》是坚决秉承了大师的教诲才取得了让人眩晕的艺术成就。并且,该片更大的贡献在于为一种古老的类型片开辟出一条变革之路并成就了一位表演奇才安东尼·霍蒲金斯。不同于以往同类角色的单一性,安东尼塑造的食人魔形象具有一种摄人心魄同时又催人迷醉的独特魅力。
每当一部影片被经营成一种品牌则必然难逃被破坏性开采的厄运,更何况汉尼拜尔已经脱离于影片之外而单独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使得创作者开发续集前传的行径变得名正言顺。其不仅掩盖住了刺鼻的铜臭甚至还可以披裹上一层延续艺术生命的瑰丽外套。
在整个食人魔系列影片中,《红龙》架构的故事发生时间最早,但推出的时间却最晚。不同于《汉尼拔》的信马由缰,《红龙》所追求的叙事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贴近《沉默的羔羊》所热衷的那种“引而不发”。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红龙》作为食人魔系列作品中的最前端担负着引领整个故事发展的重任,而固守原著的精神也多少限定了创作者想象力的发挥。其次,布莱特·拉特纳从《汉尼拔》的饱受指责中洞悉到,单纯表现感官恐怖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伎俩,而那种不露声色却在内心反复涌动的恐惧才是惊悚片的精髓所在。所以,回归《沉默的羔羊》中成功运用的技法,实乃上乘选择。
不过,并不是所有方向正确的战役都必然获胜,同理,一部演员阵容奢侈、创意一流的电影作品也完全可能在一些极不显眼的细节上处理失当而功亏一篑。和《汉尼拔》的“放纵”相反,《红龙》似乎被太多的规则所束缚,让很多原本灵感四溢的桥段变得笨拙并反过来制约了故事的发展。最终让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恐惧氛围慢慢飘散离去。
在小说原著中,汉尼拔教授是作为一条副线来展现的,其对整个故事的作用是穿针引线。影片真实准确的再现作者意图可以说天经地义。但这个似乎最不成其为问题的地方却难煞了影片主创人员。因为《红龙》有一部太过出色的“后传”,所以原本作为副线交代的人物汉尼拔教授得以“登堂入室”并成为了全套食人魔系列影片中最不可撼动的灵魂人物。如何给予汉尼拔教授足够大的表现空间来成全观众的喜好,同时又要避免故事的主线不致旁落为尴尬的鸡肋,这几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而导演在影片中所流露出的左顾右盼则为这道命题作了一个颇为中庸的解答。
《红龙》以汉尼拔教授的被捕作为背景来引领故事。两位主人公在开场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即告完成首次银幕“对角”。这无疑是一种很“折中”的手法,因为故事主体的推进耗费不起太过冗长的时间去渲染追捕的惊险。所以,原本可以制造出的悬念迭生被角色的仓促上阵所彻底葬送。不仅如此,因为主角的过早相遇,间接导致了影片后半段导演苦心营造的监狱戏丧失了足够的戏剧张力而变得乏味。可以说,这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开头。
故事的主体部分随着追捕一个绰号为“牙仙”的变态狂徒而展开。警官威尔为摆脱窘境不得不数次求教于身陷囹圄的汉尼拔教授。两个冤家的几幕对手戏原本应是本片最出彩的桥段才对。但实际上却只是克隆了《沉默的羔羊》之的表皮,而根本无法触及到其精髓。影片那个单刀直入的开场白在这里“终于”显现出“不凡”的价值。因为悬念的丧失殆尽,使得导演拼命布置的气氛显得颇有几分滑稽。可以看出,导演在此作了对《沉默的羔羊》致敬式的抄袭。镜头中画面的推进、人物间闪烁其词又语带机锋地对白、甚至连同道具的布置和音效处理都和《沉默的羔羊》保持了惊人地一致。但无论怎么努力,《红龙》就是无法复制出《沉默的羔羊》那令人窒息的氛围反而却造成了一种“洞房花烛不落红”的尴尬效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部作品啮合故事线索的能力有太大的差异。虽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同一种包装,但这不足以掩饰两者间艺术层次的差别。《沉默的羔羊》的主线同样也是追捕与拯救的故事,却能紧紧依附于汉尼拜尔这条副线。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克莱丽斯与汉尼拔的关系远较威尔复杂并带有一种令人迷幻的暧昧,而后者与食人魔间就只有憎恶和怨恨。缺乏直达心灵的沟通和默契,这种局限性展现在银幕上就是单独看谁的表演都非常出色,然而角色间的交流却永远相互排斥。所以,你会发现《红龙》中霍普金斯的表演虽已臻化境,却始终也无法给你扑面而来的惊悚感。那是因为再精彩的演绎也无法脱离故事本身而单独存在,他需要一位消解并回馈其表演的对手存在。《红龙》没有为其成功设立这样一位“受众”,所以最终成就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精彩表演”。
同时,如果将汉尼拔的戏份完全从《红龙》中删除,整部影片依然可以“屹立不倒”。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影片中威尔的侦破完全“逃离”了汉尼拔的掌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后者处心积虑的误导和谋害,威尔与“牙仙”的交锋要顺利许多。但同样的情况在《沉默的羔羊》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克莱丽斯对野牛比尔的追踪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汉尼拔的精确指点。那穿插着投桃报李的心理测试不仅引导着克莱丽斯找出正确的路径,甚至还最终让她摆脱了沉积多年的心理阴影。《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魔是一位能驾驭全局的博弈大师,其他所有人物都是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棋子。他能间接参与局势并精确左右结果。然而,同样一个人物在《红龙》中却沦落为一头囚禁于牢笼之中的“困兽”,除了发出几声无谓的嘶吼和设立一两个小陷阱外无甚作为。
《红龙》的演员阵容豪华得简直让人眼晕,任何一个演员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实力派。但导演明显缺乏将他们撮合到一起的能力,影片为我们“奉献”了太多太过出色的个人表演却鲜见精彩的对手戏。这一致命的缺陷使导演苦心经营的恐惧效果往往被漫不经心的对峙所冲淡。而最终真正冲击观众心灵的已不在是《沉默的羔羊》所彰显的那种可让血液凝固的惊颤,却是《汉尼拔》所衷情的赤裸裸的血腥与厮杀。
1、汉尼拔对史达琳有着绅士对女性的保护欲和掌权者对羊羔的怜惜,对威尔没有,对威尔的更多是对他天赋的兴趣+碰上对手的兴奋+双重身份下近距离接触调查他的探员的有趣
2、史达琳不拥有威尔诅咒般的天赋,对自我的存在也不感到怀疑,她可以泰然的一直站在正义这边,确信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本心所求,她抓住犯人而不受他们干扰。而威尔不能,威尔拥有的天赋让他可以深入杀人犯的内心并迅速找到案子的切入点,但与此同时威尔不得不付出让杀人现场的回忆长久的保留在脑海里,对罪犯的深入剖析几乎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以至于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他对案子进入的越深,就越模糊了自己和罪犯的区别。
3、汉尼拔和史达琳做交易的筹码是她的童年阴影,并不涉及到她对自我是不是犯罪者的认知界定,而拔叔和威尔交易的筹码必定是引诱威尔放弃挣扎堕落深渊。因此史达琳更容易和拔叔做交易而威尔不能。
4、史达琳是初出茅庐的,年轻而稚嫩的,尽管精明干练,充满正义感,她在和强大而完美的汉尼拔交锋中,处于弱势,几乎完全被拔叔玩弄和掌控。而她急于建功立业和自我救赎,也为拔叔侵入她的头脑做了铺垫,所幸拔叔对她非常绅士和怜惜,除了让她感到被剥光的恐惧之外没有其他伤害她的行为。威尔是老练而沉稳的,按照原著的描述是一条最优秀敏锐的猎犬,加上他根植内心的对自己天赋的恐惧,他有能力也有理由和拔叔进行平等的对抗,在前期找拔叔作为食人魔案的顾问时,威尔可以拨开拔叔设置的重重迷雾准确的找到真相,还能在与拔叔的智力体力对抗中不落下风,这是和青涩的小羊羔史达琳完全不同的。
5、我认为拔叔和威尔,拔叔和史达琳的故事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非常好看。拔叔和威尔之间的关键词是“势均力敌”“拥有同样天赋的一体两面”“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以及正义本身对自己的反思”,而和史达琳之间的关键词是“作为掌权者对羊羔的引导”“作为绅士对女性的保护”和作为“正义需要邪恶的帮助对抗邪恶”。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