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活字文化
原作名: 飽食窮民
译者: 王晓夏
出版年: 2020-1
页数: 265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日本世相
ISBN: 9787213095474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日本人的身影十分活跃,他们常常以天价疯狂购买梵高、雷诺阿、毕加索等人的画作。
纸业大亨齐藤良平豪掷8250万美金,买下梵高的《加歇医生》,创下拍卖史新高,他更是扬言:“只要能得到我想要的,不管花多少钱。”一幅“壕”无人性、底气十足的架势。
在历史上,素有“富玩收藏,穷卖古董”之说。日本人对艺术品的狂热,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80年代末,日本正处于“泡沫时代”的顶峰,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的味道。
彼时的日本,是一个真正的“富豪帝国”。从数据来看,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等指标均占据世界第一。1989年末,日经平均股价一路攀升至38915日元的高价,东京的地价飞涨到人均年收入水平的10倍以上。
人们的消费水平自然水涨船高,街头的高档西餐厅人满为患,一份价格高达5、6千万日元的高尔夫权益轻易售出。
诗人歌德有句名言: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便越是深邃。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背景之下,一些身处丰饶时代的日本人,却正在经历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
日本资深记者斋藤茂男在20世纪末,采访了多位泡沫时代的亲历者,写成《日本新世相》的系列纪实文学。
其中《饱食穷民》一册,为我们呈现了泡沫时代的众生相:饱受业绩指标折磨的保险公司销售,被贷款逼到了悬崖的银行职员,在厌食症泥潭中挣扎的家庭主妇等等。
欲望与金钱交织,过劳与空虚相伴,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中,每个人的身心也在经受着考验。
01 过劳时代的开端:“东京梦”的沉重代价
来自偏僻山村的杉崎祐二郎,从小家境贫寒,做过烧炭少年,也在富户家里当帮工,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来到东京。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他白天在保险公司做销售业务员,下班之后换上出租车公司的制服,开始拉客赚钱,每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
另一位证券公司员工健一,在从事证券销售工作的十年间,“7-11”的工作安排更是常态,很少有陪伴家人的时间。
祐二郎和健一的状态并非个例,那些怀揣“东京梦”奋力打拼的职场人,大都面临着“过劳”的境况。
日本学者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提到:在1988年,有4%的男性职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过劳死”的案例不断浮出水面。在对因过劳去世职员家属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休息”“加班到半夜”等词语多次被提及。
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过劳”开始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大阪为此开设了“过劳死110热线”,每年因过劳患上脑部和心脏疾病、精神障碍的人数持续攀升,“过劳时代”自此发端。
根据斋藤茂男的观点,“过劳”的根源,不外乎三种:通勤时间过长、工作强度太大、工作时间过长。
对于上班族来说,由于无力负担东京过高的房价,只能选择购买或租住在偏远郊区,每天光是通勤时间就令人头痛不已。
随着股价一路飙升,人们投资股票的热情高涨,与此同时,收入增加也带来了对保障的需求,证券、保险等行业迎来一波业务高潮。与大规模公共投资相对应的,是钢铁、建筑、房地产等领域的业务扩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司员工被业务指标“数字化”,每天为了完成任务疲于奔命。
在公司管理方面,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为特征的“日本模式”大行其道,在一些大型企业,虽然被解雇的风险不高,但“强制无偿加班”却是司空见惯,和今天网络热议的“996”有几分相似。
02 来自金钱的诱惑:成也贷款,败也贷款
在泡沫时代,人们面临的困扰不光是“过劳”带来的身心受损,来自金钱的诱惑更是一个无底的深渊。
有的人被业绩所迫,无奈推开小微贷公司的大门,借了第1笔,就会有第2笔、第3笔……形成恶性循环。
证券公司员工健一的客户原本承诺投资100万日元,在临近月末时却突然反悔。为了达成月度业绩指标,他选择从小微贷公司借款,自行填补客户撤单的差额。从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本金加利息不断“滚雪球”,累计欠下900万日元的债务。直到有一天,催款电话无休止地打到他的办公室,他的事业彻底被摧毁,他自己也走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有的人为了维持所谓“中产阶级”的幻觉,在贷款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女性银行职员留美子原本有着不错的收入,在和丈夫结婚后,为了过上众人眼中“光鲜体面”的生活,她成为小微贷公司的常客。有大型银行的职业作背书,贷款公司的人员拼命地劝她多贷款,原本计划只借3万块,离开的时候手里多了70万现金。
她和丈夫到夏威夷旅行、买名牌包包、点餐厅最贵的酒、购入价格高到离谱的貂皮大衣,到手的钱财很快挥霍一空。
因为不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所以花起来毫无顾忌。到头来,她丢了工作,每天被债主胁迫,婚姻难以维继。成为“中产”的美妙感觉,原来只是幻梦一场。
健一、由美子,是日本“金钱过剩”时代的缩影。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利率自由化、金融混业经营以及股市大好行情的影响,企业更多通过直接市场融资,银行等贷款机构需要寻找新的目标客户。
一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为地价飞涨推波助澜。在NHK纪录片《日本战后经济》中,提到一位商人,他用市值130亿的土地做抵押贷到了200亿日元,用贷款继续买地,然后重复抵押-贷款-买地的循环,身家最高时达到了7000亿日元。他直到今天都在感慨:“那时真心是一个好时代。”
另一部分资金通过小微贷款等形式,流入个人腰包。在20世纪5、60年代,日本“新中产阶级”开始崛起,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日本学者三浦展称之为“have时代”。
电视广告上用各种夸张语句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微贷公司,以及醒目的“一个电话,现金直付”宣传语,普通人贷款的便利度大大提升,贷款消费一时蔚为风潮。
日本20世纪后半叶经济腾飞,离不开贷款的助力,大量公共设施、游乐园、高楼大厦的建设过程,都有金融机构的助推。但到了世纪末,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加节制的贷款将经济泡沫吹到极限,为之后“停滞的20年”埋下隐忧。
03 无处安放的空虚:“过食”成为一种解脱
职位、金钱、消费、欲望,构成一个由男性主导的世界,是泡沫时代的浮华表象。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无数沉默的女性,来自社会传统、原生家庭、夫妻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将她们置于空虚和孤独之地。
毕业于东京名牌大学的奈美子,嫁给了就职于大型证券公司的丈夫淳一,过着典型的中上阶层生活。优渥的物质条件并非生活的全部,丈夫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做家庭主妇的妻子。
在丈夫的眼里,“家”是他的一个歇脚地,“妻子”只需要扮演一个听话顺从的角色。每当在外喝醉或者工作不顺心时,迎接奈美子的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对婚姻深感失望的奈美子,选择用“过度饮食--呕吐”的方式排解内心的空虚和痛苦。
像奈美子这样的女性,并不在少数,由于长期过食需要花费不少的金钱,有人还因此走上了偷窃的道路。而她们之所以沉迷于过食,是因为在大量进食并催吐的过程中,可以短暂地获得一种“排空罪恶的自己,整个人焕然一新”的快感。
至于“过食”的根源,夫妻关系只是一个导火索,更深层次的是社会上的“厌女”倾向,以及原生家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教授在《厌女》一书中,曾提到来自女性群体内部的“厌女”情结。
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等陆续通过,女性在成为家庭主妇的选择之外,可以走入职场,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
于是,一些母亲对于女儿的期待,变成了“不输给儿子的女儿”,希望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这种期待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因为它暗含自我牺牲意味,把对自己和婚姻的失望加诸女儿身上,容易使女儿变成“自责/自伤的女儿”,还很可能患上“成功强迫症”。最后即使在事业小有所成,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是女性的“自我厌恶”。有的女性受困于社会评价体系的细枝末节,因为丈夫或者朋友一句“你有点胖”的评价,开始拒食或者过食催吐,把自己弄到骨瘦如柴仍不罢休。
根据心理专家的说法,这一行为的动机往往与幼时的成长经历有关。在本应该享受父母无条件爱护的年纪,由于父爱缺席,母亲将女儿作为情感倾诉的对象,或者对待女儿的态度冷漠,没有建立起母女之间足够的信任关系。
在成年之后,也无从获得支撑自己度过不安和恐惧的能力。这时,食物成为母亲的一个“象征性替代物”,暂时填补冰冷的内心世界。
透过一张张看似幸福、从容的面容,却可以窥见暗示人类自身变异的世相变迁。
疯狂的泡沫时代,像是一只被金钱和欲望裹挟的怪物,吞噬着人们内心的宁静。
过劳时代、消费主义、进食障碍……一个个新名词的出现,是泡沫时代众生真实故事的浓缩,更折射出无数人的空虚和寂寞。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如何以邻为镜,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资料:
1、森冈孝二,《过劳时代》
2、上野千鹤子,《厌女》
3、斋藤茂男,《饱食穷民》
4、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
5、NHK纪录片,《欲望经济史:日本战后篇》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侵删。
有天我突然想看看我的支付宝花呗额度是多少,喔三万,可以的。不愧是我!让我再点一下这个账单看看,我欠了——五千?我眼睛瞪的像铜铃感觉不可置信。我可是连缴水电费都不会逾期的人,怎么会欠了五千?我快速的刷了一遍账单发现: 贷款崩盘的背后,没有一笔为买而买的透支消费是无辜的。 01 当今的网络购物便捷的可怕。从次日达到淘宝直播,从淘宝直播到达人带货,分分钟带你360度无死角的种草商品。满屏充斥着“买它!”的视频和分不清软广硬广的信息流,给人感觉不点开淘宝京东花点钱,人就不能活。 但种草和推荐是永远也看不完的,直播间里几十个商品轮番轰炸煽动起来的购买欲,更是成千上万人争先恐后消费的结果。诚然,达人直播和种草安利无疑是帮助买家避雷的好方法。人们信任达人的测评和买家秀,接收他们传达出来的信息。但是这份“信任”的背后,也包含着对那些带货达人的价值观的全盘吸收。 02 达人在面临一个笼统庞大的消费群体时,往普遍意义上考虑商品的实用性去带动消费,这当然没错。但人终究是个体。十万人里,总有一部分是根本不需要这些商品的人。他们去购买只是为了满足“购买欲”本身。 而这种购买欲的萌发,则是因为达人以自己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发出的倡导,以及直播间里几十万人都买了的氛围促成。 当个人消费变成对他人价值观的唯命是从,犹如过江之鲫一样纷纷涌入群体消费的假象潮流中,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崩坏就逐渐开始了。 03 “买买买”不再是为了实际需要和生活幸福,转而变成一种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则来源于我们现在被社会“规范化”的价值观影响。 有一抽屉口红就是魅力女人,有最新的苹果手机就是上流标配,甚至有最新口味的奶茶照片发到朋友圈,就是快乐奶茶女孩的代名词。我们放心大胆的相信明星代言的广告文案,相信买了达人推荐的商品,就可以复制达人的优裕生活。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下,人人都靠拥有外在物质来武装自己贫瘠的内心。 什么时候我们的快乐竟然要靠超额购物和疯狂的收快递来满足了? 钱是万能的,钱可以买来快乐。 但这快乐的代价是那样沉重。 04 背负着社会从各个角度传达给我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生活渐渐变得力不从心。为了紧跟时尚,为了不被别人比下去,更加为了无法戒断的购物成瘾,我们必须有更多的钱来支撑这一切。于是网贷裸贷和加班兼职应运而生。 层出不穷的新款,消耗不完的囤货,还有打着限量名号过时不候的销售方式,无一不在摧毁人们正常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习惯。人们越是吸收周围关于价值的信息,就愈加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而越消费,就越离不开卖命工作和贷款。 原本通过消费可以解压的放松方法,恶性循环成了损害身体和生活的催命符。从购物欲,变成购物成瘾,无数人毁在了不加节制的盲从和对陌生人的价值观的信奉。 生活是什么?买东西。快乐是什么?收快递。贫瘠可笑的人类,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用不完的物质品,绑架在工作间的十字架上。 05 《饱食穷民》讲述的正是人们被社会中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各种声音渐渐逼到疯狂的事实。 一直以来,社会上男男女女都被他人的声音和价值观支配。老板说你要做到部长才是一把手,商场说你要穿皮草才是贵妇,男人说你要温柔可爱才是好妻子,女人说儿子你要向隔壁小强一样听话我才爱你。 我们从小到大,从家庭到社会,一路懵懵懂懂的用别人的评价和标准来培养自己。用各种各样的价格和价值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裹起来,等待出售或者交换。唯独遗忘了最重要的精神健康和真正的生活。 生活原本是由各种欲望组成,爱、陪伴、理解、物质水平提高、个人发展、家庭美满。可是当我们沦陷在他人的价值标准里时,各种欲望的分配就会失去平衡。当盲目听从他人的价值观导致疯狂消费,而人们又不得不为此加倍工作甚至超额贷款时,我们离自己买买买的购物欲越近,离真正的爱与生活就越来越远了。 经济发展带来人们日新月异的物质需求,而物质需求的背后却是损失自我价值判断的惨痛代价。这份代价的苦果最终是谁来偿还呢?是身体健康的红灯,是家人缺失的关爱,是无力偿还的账单。 06 购物与生活原本息息相关,但我们不应该被“购物欲”绑架。真正的优裕从容绝不是每天靠收快递数日子,靠昂贵的奢侈品来满足对社会地位的幻想。当他人的评判和价值标准抹杀自身存在的意义时,与其忙不迭的用各种手段去满足他人的评判,去迎合社会和市场的“模范标准”,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 你是要做最令自己舒适的自己?还是人人雷同的无脑跟风、社会价值波动下的玩物、又或者是一个经济消费趋势的牺牲品?
回头读一读这篇书评真是怨气满满。想来世界上有那么多路,没有哪条路可以遍览所有的风景,而我走来的路已经足够美好了。怨念是一种有害的感情——这是我再次读来的感受。可是我不想删掉这篇书评,这是我正视过自己心中怨念的一个纪念吧。
2020.9.13后记
——————分割线——————
这本书的信息量过大,我用了几千字去回忆、整理和体会,在此不愿赘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幻梦中的人们,不知不觉成为社会的一个部件,被消耗、磨损、榨干、遗弃。这本书书是他们幻梦破碎的悲剧集。
然而最触动我的,是书接近结尾的地方,对我的命运近乎预言般的描述:
“孩子只有沿着家长给他们规划的路线、言听计从才能成为优等生。但是,等他们上了初中、高中之后,这样的孩子凡是都循规蹈矩不懂变通,会被周围的人嫌弃,看做是无趣的人。虽然他们可能会被人推举当个班长、学生会主席之类的,但作为一个人来说可能会被孤立。而对于孩子自身来说,到了一定年龄后,当在外部的体验中碰壁,就会将目光转向自己。这样一来,他们势必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并将目光转向自己所处的亲子关系。他们本来就具有依赖性,心中充满了无法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痛苦和压抑的欲望,一旦看向亲子关系的目光和心中的积怨碰撞在一起,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了。” “是说‘你们为什么让我变成这样!’这样的不满情绪会爆发吗?” …… “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孩子都会通过重回真实的自我、保持真实的自我这种反抗的方式,来动摇家庭。” ……
当我读到这一段,我快要哭出来。这种感觉再次朝我袭来:我曾以为宇宙间没谁和我有一样的烦恼,却发现早已有人预言了自己。
是的,它道出了我长久以来的怨念。那是我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平面、干瘪、僵硬。我的前十八年错过太多,我的生活被“完全正确”绑架,被“道德原则”束缚。我是穿着坚硬的铁甲长大的——安全而枯燥。所以当我不得不脱掉铠甲,才发现自己的肌体是那么的柔软、易损。
怨念,积聚了不少时间,在读完《饱食穷民》的那个夜晚被点燃了。点燃之后,那个夜晚依然像每个人的记忆中一样安静。只是忽然感觉这怨念于我,像是头一次遭遇的瓢泼大雨——以前我躲在一个壳子之下,现在风雨直接击打在皮肤上,是一种充满新鲜感的疼痛。我的皮肤也许会变得更加坚硬吧。
也许在所有人看来,这怨念是不可理解的:如此和睦的家庭、如此和善的父母、如此励志和优秀的受教育经历,你还怨尼玛呢?如果我还在高中,我是一定不会怨的,因为那时候我只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想。
“怨恨”是一种不好且无用的情感。怀有这种情感的人,目光盯着过去,愤怒着、啜泣着,尽管这些对已然形成的过去完全于事无补。然而我终究是产生这种情感了。我独自面对着它,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在zjg的湖边、寝室、教学楼走廊,在家里安静的卧室、客厅。理性告诉我“这没用”,另一个我却不肯放下。
一个完整的人终究要和不好的东西共处吧,或者对抗、或者妥协、或者投降。 道理我都懂。
如果我有孩子,我绝不会让ta像我一样长大。
中国世相系列:饱官穷民 韭菜病(炒股、投机、p2p、赌博上瘾):前赴后继的中国股民落入官员与资本家编造的圈套,为了中国梦,为国接盘,瞒着妻儿老小,亏得一塌涂地。 上进病(补习班、培训班、减肥、健身、996上瘾):前赴后继的小镇做题家落入官员与培训机构编造的牢笼,听信“知识改变命运”,从高考到工作,一辈子都在和自己做斗争,筋疲力竭。 发财病(传销、微商、创业、兼职上瘾):前赴后继的小镇青年听信官员与专家编造的谎言,挣扎在创业路上,既要摆平吃拿卡要的权威人士,又要应对层出不穷的街头骗子,精神、物质双打击。 娱乐病(追星、造星、游戏、小说、动漫、电影、音乐上瘾):前赴后继的年轻人逐梦演艺圈,迷失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娱乐圈,走上送快递、送外卖的道路。 攀比病(比配偶、比子女、比学习、比收入、比工作、比圈子、比外貌、比身材上瘾):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人陷入社交焦虑,不能接受比别人差,比来比去比得身心疲惫。 救世主病: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却期待有救世主出手相救,迷信风水、命理、星座、名人、科学道理,却永远不相信自己。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没办法直视自己的社会中。这是彻头彻尾的虚伪。
八十年代末,日本,二十四岁的森由香里在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工作。作为一名女性,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她很快就产生了自我怀疑,因此在朋友的邀请之下,参加了所谓的“成功学”讲堂,随后分阶段缴费,在“自我启发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由此为引子,作者斋藤茂男用自己的一系列纪实报道带领我们逐步迈入了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据说,将全日本的所有土地全部卖掉,可以买下二十个美国”——里一系列光怪陆离的“饱食穷民”的社会景观。
每个人都是永动机上的一颗齿轮
八十年代,“ME(微电子)革命”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生产大机器的运转: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一些银行甚至下达了每个星期的加班指标;一位热爱工作、秉承匠人品质的电视制片人终于让自己的节目在东京地区刷新了收视记录,同时自己也因此过劳;小报、周刊也做起了年轻女孩过起了中年大叔生活的专题报道……几幅社会速写之后,本书开始逐步聚焦于三个主题:个人债务、计算机革命和女性的困境。
男人加倍工作,女人努力消费
小额现金贷款是串联起第一章的线索,在光鲜的外表之下,依次出现的主人公最终都被各自的债务所击垮。本章的主人公面临着两种困境,或者说,两种幻象:无法完成的销售目标和无法填满的欲望沟壑。
男性面临的困境往往是外向的,这主要体现在他们难以履行社会上对成功男性的刻板印象的职责: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有的人在证券公司工作,分摊的销售指标一年比一年多,“在这种制度下无论你怎么拼命,都永远不会有解脱的那天”;而又有的人在保险公司工作,从山村抱着“我一定要走出这里,去见识更宽广的世界,才能找到出路”这样的东京梦,一度还做着两份工作,最终还是被法院宣布了“个人破产”。他们拚命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未曾想到自己被灌输的只是一种虚假意识,所谓的销售目标不过资本黑洞的一例具体体现,资本天然贪婪的敛财本性决定了其工作目标不可能有完成的一刻。
女性面临的困境则是全方位的。一名上班族女性即便付出更大的代价——譬如为客户提供陪睡服务——之后,也难以取得和男性相同的职场成就。如果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就要与永远无法填满的欲望沟壑进行持久的拉锯战:“把东西买到手后,就像压在身上的担子忽然轻了一样,整个人轻松不少”,在此期间,这位主人公淑子也因为债台高筑而迫使丈夫卖掉了自己在东京为两人购置的婚房,以此来为他们一家抵债;另一位登场的留美子,也因为在“想买一个手包”这样的类似消费念头的缠绕下,让本来中产的家庭陷入了债务陷阱。在以男权社会为主导的日本,身体、精神都受到全方面打压的女性很容易就被空虚所裹挟,而在面对自己快要虚无的境况之下只能抓住“买买买”这根看似救命的稻草——却又恰好上了消费主义的大当。
计算机才是情人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导致“日本全国各地都开始出现高精尖技术研发机构聚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这里能看见整齐划一的节奏:一大批“高科技战士”插着耳机在早上冲向公司附近的便利店,随后便投入工作一直到深夜,他们多是单身的青年男子,“年轻的高科技战士们身上,不知为何没有性的味道”。
他们的脑子里只有计算机,能够通过自己的编程从而带来一种掌控的感觉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安全感,也因为如此他们“不愿将目光看向充满人性的、纠缠不清的感情世界”。
同样,女性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与艰难。如果你恰巧是一名女性工程师,你极有可能会受到职场性骚扰,“我要先杀了你然后再自杀!”;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的妻子,丈夫在外积攒的满腹压力将全部发泄在你的身上,“我们家那口子恨不得每天晚上都要亲热…………无论我怎么跟他提意见都不管用,他还是只管自己。最近我已经懒得跟他说这些了,就权当我帮他解决生理需要吧……”
生而为女人,我很抱歉
如何确立自身的在发达工业社会的存在,是女人需要克服与承担的课题;相比之下,男性拥有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虽然也没好到哪里去。日本的女性在结婚后多成为家庭主妇,经济上的依赖决定了后半生已经被划定:全心全意将精力投向丈夫与孩子,随后侵袭着她们的往往是一种巨大的虚空与孤独。
催吐便成为了一项病态的癖好。“虽然吐的时候十分痛苦,但把手指伸进喉咙、呕吐之后却能获得无法言喻的快感”,好景不长,这种“幸福的快感”往往只能持续极短的时间,因此,她们陷入了恶性循环,每每想要在呕吐的瞬间抽离现实,从而越陷越深。过度进食的反面是拒食症,而这也不过仅是同一硬币的另一面。
作者把根源指向了她们的童年教育。打小开始,女孩就开始受到更加具有规训色彩的教育,在“科学育儿”的背景下成长的她们往往显得唯唯诺诺、缺乏主见,却又无法消除自己内心里对亲密关系的渴求,她们“接受不了原原本本的自己,而是希望通过控制和加工自己获得社会认同”。
她们的大脑里满是被“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所吞噬、所洗脑的结果”,通过对D医生的采访,作者在叙述中少有地提出了方法论——学会怀疑,怀疑所谓的“女人味”、“保持美丽”、“瘦弱”和“满大街的化妆品”;其次,女性“必须要认识到,女性自己的心灵和肉体的主人只有女性自己”。
“他人即地狱”
当萨特在提出“他人即地狱”的说法时,强调的是一种“看”的权力,握有更多权力的一方能够决定另一方被如何观看。《饱事穷民》的各种世相里的主人公,无不活在被一双巨大、无形的眼睛所观看的社会当中,古时候这双眼睛叫做“仁义道德”,在今天则是“成功”。作为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日本的女性还要面临来自男性的集体审视,因此,她们往往会被更多的焦虑所侵袭,更加担心起自己的形象问题。
所有的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鲜有观看自己的内心,这背后,可能是出于麻木、恐惧、逃避……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彻底的虚伪。面对这样的一种全社会的困境,作者很好地揭开了这层虚伪的外衣。在全书的阅读当中,我们随时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种急迫,一种想要唤醒被强力麻醉的众人的努力,在描述之后将着力点放在了分析各类人群的精神状况上,并通过对各类医生——其中包括精神分析——的采访,试图为读者解释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却不免落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这或许也是作者急迫心情的另一种体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