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灵魂无基因《Gattaca》《千钧一发》

导演安德鲁·尼科尔
编剧安德鲁·尼科尔
主演伊桑·霍克 / 乌玛·瑟曼 / 裘德·洛 / 艾伦·阿金 / 戈尔·维达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世界语
上映日期: 1997-10-24(美国)
片长: 106分钟
又名: 变种异煞(港) / 自然人 / 戛塔卡 / 伽蒂卡 / 太空梦 / 基因代码
IMDb链接: tt0119177








 新西兰作家兼制片与导演Andrew Niccol可真让人吃惊!


他1997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Gattaca》实在是一部天才之作。故事对基因决定论的描述,对生物科技突飞猛进后未来世界的秩序与偏见的刻画都让人一下子想起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Andrew Niccol据说将执笔《美丽新世界》的剧本,由导演Ridley Scott于2011年搬上银幕),但比《美丽新世界》似乎还更进一步,尤其在科幻的份量上;但更为可怕的是这部1997年的电影所描述的基因歧视恐怖世界,竟原来绝非天方夜谭。


1

基因工程自从1973年后美国生物学家Stanley N. Cohen 和Herbert W. Boyer将DNA分解成段并重新组合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以1990年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今天的生物科技不仅能够克隆,转基因,甚至还能创新物种。基因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优生学,美国一位医生的曼哈顿与洛杉矶诊所已经帮几千对夫妻选择孩子的性别,并宣布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将实现选择后代的眼睛、头发颜色,以及肤色。

在Andrew Niccol创立的Gattaca世界里,这样的优生诊所已是社会流行,实际上,也只有付不起钱的穷人才会选择“劣等”自然生育,因为诊所里培育出来的强化基因受精卵,是“自然受孕一千次也达不到的奇迹”。 当父母对这种强化基因小孩有所质疑的时候,医生还很贴心的回答:“别担心,孩子还是你们自己的基因结晶,不过是最优的结晶。”

一旦全社会都在制造这种“最优结晶”,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便发生了深远变化。人种、地域、性别等因素不再重要,因为比较“最优结晶”, “次优结晶”或者“自然结晶”很明显成了体制的残次品,被系统性歧视排斥鄙视。而造成这种新型基因歧视存在的关键,我想,一方面是社会自然竞争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个性和样貌都是由基因唯一决定的,人的基因有优劣之分,人类应致力于“改良品种”。纳粹德国就曾经利用基因决定论巩固金发碧眼白皮肤的雅利安人种的“高等”地位,作为屠犹的论证。生物学家Richard Lewontin, Steven Rose和Leon Kamin 这样总结基因决定论的理论体系:

“生物(基因)决定论者们实际上在探求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类行为的根本。他们认为人类生命以及行为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生物化学物质特性的结果;并且这些特性都是由人体基因的构建所唯一决定的。最终,一切人类行为——也就是全部人类社会——都由一系列要素决定,从基因到人之个体到全部人类的行为总和。”

但实质上,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得出任何决定性的结论。比如通过对基因顺序的检测,我们可以预测出一个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但这个几率目前只能达到5%左右;哪怕是电影《Gattaca》中基因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对各种疾病以及寿命的预测几率依然不能达到100%。但人们往往把概率和实际发生混淆起来。概率讲的是从统计角度出发,某事件若多次重复,出现某种可能的百分率;而作为人这个独特的个体来说,概率只能代表一种可能——30%患心脏病的概率并不能预测出来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患心脏病,他/她还有70%的可能完全不会患病。

基因决定论目前仍是生物学界辩论的主题,也有不少知名学者支持基因决定论,比如1998年,美国国家癌症学院生化实验室的基因结构及规范主席,生物学家Dean Hamer在他的著作《与基因共生》中就说每个人的“核心性格”都是“自出生以来便铭刻进身体,就如同自己眼睛的颜色一样,是父母基因的馈赠”。纽约州冷泉港实验室主管,DNA结构的共同发现者James Watson也说过“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基因决定”。


2

基因决定论的存在使得基因歧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早在1982年,美国律师协会会刊就刊登过一篇文章指出至少有六家知名化工厂定期给员工验血以确诊谁更易受化学物质的影响,虽然其中两家公司,杜邦与陶氏,都否认使用检测结果来决定雇工需要。基因歧视与种族、性别、年龄、国籍等歧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并非是基于实际发生事件的歧视,而是一种推测性歧视,是基于将来某种状况发生的可能几率而实施歧视,同时完全无视事件根本不会发生的几率。这种推测性歧视使得对抗之的手段变得十分有限,因为在法律上很难证实某种基于推测的歧视。所以,尽管美国2008年五月21日终于通过了历史性的《反基因歧视法》,其有效性仍待考察。

其实在Gattaca世界里,雇工的基因歧视也是违法的,但“没人严肃对待”。雇主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获得应试者的基因——茶杯,擦手的纸巾,不经意掉落的毛发——基因隐私权只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概念。电影中还有便宜的街头基因检测站,刚和人接吻的姑娘可以去哪里用棉棒在口中一擦便得出对方的全部基因信息——智商、得各种疾病的几率、预期寿命等。而当主人公文森特(Ethan Hawke)打倒夜店后门守卫警员逃跑后,随即赶来的警探命令倒在地下呻吟的警员第一句话是:“哪儿也别碰,别吞口水”,然后迅速用棉签获取了警员身上携带的文森特基因才让他起来。

我看到这儿,觉得又是好笑,又是毛骨悚然。如果人类的一切都能够通过基因分析而得出确定结论,如果我们的喜怒哀类,我们的爱情与伤痛,有一天都能够变成冰冷的化学公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符号代替,都能被无限复制,包括界定我们之所以是“我”的独特思想与记忆,那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末世!到那一天,“我”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有机体”,只剩下面目相同的“完美结晶”们,就好比今天打开电视,屏幕上全是削过骨隆过鼻减过肥垫过下巴千遍一律的人造美女一样——我们距离Gattaca的世界,究竟还有多远?


3

2008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hn Bargh博士与助手展开了一项实验,41位志愿者被要求描述他们对一位陌生者的第一印象。所有人看到的陌生人的图片与听到的介绍都完全一样,但在说出自己的印象之前,实验助手会不经意的让志愿者帮他拿一下自己的杯子,杯里有时是热咖啡,有时是冰咖啡。实验结果表明,拿到热咖啡的志愿者比拿冰咖啡的对同样的陌生人明显印象更好。类似的实验后又在53位志愿者身上重复,要他们对一种理疗热垫进行评估,作为奖励,事后或被赠一个小礼物,或得代金礼券。实验结果发现,评估时理疗垫是热的大都选择要代金礼券,而凉的则会选礼物。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在播报这则新闻的时候,记者忍不住评论:究竟多少“我们的思想”真正是我们自己的呢?我则忍不住想那个经典的婚姻笑话,成功太太的秘诀在于要让老公以为所有想法都是他自己的,嗯,都是“他自己”的。

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哈佛大学的脑神经专家Jill Bolte Taylor博士,她于1996年中风左脑血管破裂,后经治疗恢复。Taylor博士这样描述她中风后的感觉:“我失去平衡跌倒,靠在浴室墙上。我低头看自己的手臂,但发现我竟无法感知自己身体的边界——我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因为构成我的手臂的分子和墙上的分子全混到了一起。我只能感到能量的存在。……最开始我有点恐惧,但很快我就为周围的巨大能量所吸引。我再也不能确定我身体的边界,我感到自己变得巨大,舒展,似乎我已与周围的能量结成一体,那感觉真是美妙。”这种美妙,平静,祥和,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精神体验,极似佛教的“天人合一”,“涅磐”,“超脱”。脑神经专家的Taylor博士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很简单:人的右脑主管感性认识摄取信息,而左脑主管逻辑思考处理信息。当主管逻辑思维的左脑因为血管破裂停止运作之后,“我”就消失了,剩下的是不经处理的原信息,这便是为什么她会无法分辨自己的手臂与墙壁,“所有的分子全混到了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她只感受到能量的流动,感到自己融入了自然,无限平和美妙。

原来道教坐禅要到达的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原来佛教精神上的涅磐,都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抑制左脑的逻辑思维来达到。难怪也有那么多人通过外力——靠毒品——来摄取激素抑制左脑制造精神高潮。2006年的电影《盲区行者》中,一种未来的毒品“D药丸”长期服用会导致左脑受损,造成左右脑矛盾,幻象频现,物我两茫。


4

《时代》杂志的评论员Michael Kinsley在2008年五月的评论中说:“先天自然与后天养成,其实并无多大差异。也许你的父母给了你优良的基因,或者他们给你百万遗产,或者他们就是高尚的人,教会了你节俭的美德与辛勤工作的道理。即使是最后这个例子,为何你就应该得到这些优良的价值观呢?这与继承一对好基因究竟有什么不同?”

也许,面对基因决定论,我们的确不该如惊弓之鸟过分惧怕,人因出生所造成的不平等过去有之,现在有之,将来也不会消失。反对基因决定论不不是为了阻碍基因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恐惧而放弃探索,放弃寻求生命的真相;相反,面对太多的未知,给予科学工作者们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才能更好的百家争鸣,才能更接近真实。而在基因歧视问题上,更重要的该是我们究竟要如何认知基因决定论。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06年发布了女性缺乏数学及其他科学才能的讲话后不得不引咎辞职——他发表这一言论的场合当然极不合适,显然不吻合他校长的身份——但另一方面,我却也惋惜他的离开,毕竟,从纯科学的立场出发,难道我们不该研究为什么很多女性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为社么黑人的弹跳与奔跑能力那么突出,为什么亚洲学生的运算技巧领先于美国学生?结论不一定都是基因——甚至我坚信基因只是要素之一,且远非决定因素——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与严苛的立法执法体系应该相辅相成。最为重要的,具体到我们每个人,是我们对待歧视的态度。

索尼公司在《Gattaca》1997年十月公映之前特意组织了一场面对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学家学会的试映,在影片结尾,出现了爱因斯坦、林肯和美国最著名的女运动员Jackie Joyner-Kersee的照片,并伴随着字幕:如果基因工程和基因实验早成事实,那么这些名人将都不会出生——他们分别患有阅读障碍,马凡氏症候群 及哮喘病。最后的总结字幕则是:“当然,另外一个绝不会诞生的人,那就是你。”试映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好评,但公映时索尼公司还是决定去除最后的字幕与图片——他们担心会冒犯观者的感受。

我觉得很可惜,索尼公司的保守决定失去了让这部影片掀起更为激烈辩论的机会。最后这些图片的展示其实传达了非常关键的一个信息:优化基因的同时也祛除了激励人类不断前进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痛苦、问题、缺陷、不足。“完美”是祝福,也是诅咒。影片中最为完美的杰罗姆是最无法面对失意的人,而根本被当作下等人的文森特倒永远拼尽全力向着理想努力,毫无保留。这种不合理的冒险,不畏死不自保的拼搏,就是人的精神,是潘朵拉盒底的希望,是独立拆解的基因要素所无法总结推导的最大的不可能。这种精神让我们认识到统计概率的空档,让我们为了虚幻的爱情与理想奋不顾身,让我们能够瞥见极限后匿藏的曙光,让我们终于成为“我”,成为一个人。


5

抛开基因优化不谈,尽管我不愿意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天能够彻底破解人脑,我还是不得不考虑,如果基因决定论终被证明,如果“我” 最终将被解构成一堆要素:化学物质、生物电、激素,那生命还有没有意义?如果从一出生,人的命运就真如Gattaca世界中一样被各种概率早已界定,甚至就连文森特的反叛精神都能一早被解析预测,那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不同阶段对“人生意义”之界定并非一成不变。信息革命之前,我们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人的社会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强调“脑”;信息革命之后,电脑越来越强的模拟人脑,我们又开始强调人性思维中非逻辑的感性成分,强调“心”。2009年的电影《终结者之救世主》结尾就宣称“人心无法编程”。但无论强调的是“脑”还是“心”,似乎“人生意义”都离不开对人的界定,都在强调我们与这种或者那种存在形式的区别。每当新科技新事物新发现将原有的人的界限变模糊,我们就得恐慌一阵,似乎不证明“人”的优越性,不维持“人” 在宇宙万物中的独特地位,人生便失去意义。而这样“唯我独尊”的阶级观念,又与人类社会内部的种种歧视有何差异?

《Gattaca》中完美的杰罗姆选择结束生命,因为他先天的基因设定让他优秀但不是第一,他后天的意外残疾让他可以感受生活却无法再创造——他对生命本身失了兴趣,一死了之。但杰罗姆所忽略的体验本身,难道就没有意义么?创造与实现的可能固然激励人勇往直前,但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无到有的沿途风景和人生细节对每个人来说也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即使被拆分为化学物质、生物电、激素、环境影响等独立因子,也还得由人自己来综合实现。而这种体验经历学习成长的过程,其实才是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的工作,至于终点处盖棺定论的成就,倒是锦上添花的次要元素了。

《Gattaca》中文森特不懈拼搏所要证明的“灵魂无基因”,我想不该仅仅是指基因决定论最终无法预测人的未来,不能解释人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有一天基因科技能够决定我们的“核心性格”,电脑程序能够解释我们的细微情感,生命的意义依然存在:感受,体验,学习,这一切仍须由生命的实体来亲身实现,无法替代。而除了为理想奋斗,除了实现目标,生命的意义,还在于每日三餐,脚踏实地,在于养一方赤子之心,在于被现实不断扑打下却依然熊熊不熄的求索火焰。生命的意义,正如罗素所总结,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才是真正的人之灵魂,不能转化为公式,不是符号,不能复制,无法嫁接,不分优劣,没有基因。



参考阅读:http://www.depauw.edu/sfs/essays/gattaca.htm



















       这是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
    电影一点也不拖沓,将一个科幻故事诠释得既不过分脱离现实,同时又天马行空地展开了想象。梦想、信任、爱情纠缠在一起,千头万绪,最终汇成了感动。
    不得不说,这部97年拍就的电影,现在看来仍然打动人心。科幻的情节一点不少,而人性的光芒在现实世界中星星点点。从科幻角度来说,剧情架设的背景在不远的未来,彼时人类掌握了先进的基因技术,然而不幸的是,人类的基因变成了决定其一生是否有作为的标准,因此,人被划分为三六九等,主人公便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有基因检测以判定个人身份以至于个人能力的社会中。Gattaca即是这么一个汇聚优秀基因人才同时致力于外太空和其他行星驻人计划的公司。影片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这种设定是故事发展的基础,天才的编剧设定的这个未来世界,满足了我们很大的幻想空间,同时又合情合理。人类现在的确在基因领域建树颇多,并有很大希望能通过个人先天基因预测疾病,而人类的航空水平亦发展迅速,登月转眼就是50年前的事情了,登上其他行星并非镜花水月,而是势在必行了。这种背景架构可谓神来之笔。
    于是在这样的情景设定下,导演以一个谋杀案的调查牵出了有关人等的众生相。情节紧张,却不惊悚,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励志的感人故事。
    故事里围绕着Ethan Hawke扮演的男主人公Vincent展开了三条感情主线,第一条是Vincent和其拥有改良的优秀基因的兄弟Anton的竞争和比拼,第二条是Vincent发展成恋人的基因略微缺陷的女同事Irene 的爱情脉络,第三条则是Vincent和其身份交换者,拥有着完美基因却因车祸导致下身残疾的游泳健将Jerome的梦想追求。三条主线并行不悖井然有序却又互相交织贯穿始终,使故事生动真实。
    第一条主线在片头着墨甚多,Vincent面对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弟弟Anton自小自悲,Vincent拥有着巨大的梦想,却看到自己由于基因的缺陷无法和梦想亲密接触,在和弟弟比拼游泳时总是失败。然而,Vincent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终于在最后一次和弟弟比拼中以胜利告终,使他对未来有了新的希望,从此离开了自己老旧的生活。而在片尾揭示了探长身份即是Anton的时候,这种戏剧性的巧合使兄弟多年的矛盾和竞争激化,而Vincent在多年后以一种本该失败的成功者的姿态面对他的弟弟Anton,却在游泳比赛中再次胜利。这种理想化的安排,融合在科幻那个以基因判人的世界中,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或许你在比赛的开始就落后在起跑线上,或许你既不是绩优股也不是潜力股只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小角色,或许你资质平平技不如人,然而胸怀巨大的梦想,或许你只是少了那么一点点认同,少了那么一点点机会。片中的主人公通过“作弊”的方法获取了这么一点点机会,却最终向所有不看好他的人证明了自己。影片虽然详细地讲述了主人公瞒天过海的过程,然而给我们的启示不在此,Vincent真正的成功其实并不是他盗用的基因,而是他一点点自身的努力,以及他“从来不考虑后路”的拼搏,这在他和弟弟Anton发现其真实身份之后的游泳比赛中揭示,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教育意义。
    第二条主线在影片中部居多,并在后半部分发展到高潮。Irene爱上了Vincent仅仅由于Vincent展现给她的个人魅力和品质,并非Vincent的基因。片中Irene自己由于心脏缺陷对未来充满忐忑,虽然他们的爱情都在Vincent隐瞒真实身份的谎言之上,然而Irene对Vincent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她看到了Vincent的梦想,并因为爱情,她帮助Vincent瞒天过海,即使谎言被揭穿,她依旧爱着Vincent,并甘心等待一年。这种感情的扶持以两人类似的拔发情节中升华。风中吹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基因身份,更是两人对于爱情的疑惑。
    第三条主线贯穿始终,Vincent和他完美基因的提供者Jerome是这个巨大谎言的始作俑者。两个人都是残缺的,Jerome残缺的身体,Vincent残缺的基因。正是两人共同的合作,一个伟大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Jerome因为自己的基因过于完美,一直负担着自己的表现必须和自己的基因一样完美的负担,而长时间来他一直无法摘得金牌,心理落差使他心灰意懒,最终选择自暴自弃,走向行驶的汽车。而Vincent,正是他的对立面,没有人对Vincent抱有期望,他的梦想一直被圈禁在他不够完美的基因中不得发挥。而情节的设定使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他们用一种两个男人彼此信仰支持的方式相互鼓励。Jerome这个形象影片着墨甚少,然而却非常精彩,Jerome为了Vincent拖着残缺的肢体爬上二楼,这种精神的超越和Vincent打败弟弟一样都被认为是impossible,而他们都最终成功。最终Jerome爬进焚烧炉和自己的银牌一起在烈火中闪烁金光,Jerome意识到自己完成了Vincent也是自己的梦想,这种成功的意义更大。而他残缺的肢体只是囚禁他的躯壳,他已经不需要更大的证明,于是他毅然面对了死亡。
    除却这三条主线,其实还有一些小细节同样很感动。当Vincent历尽艰辛最终要走向成功的时候,他心里却泛起了疑虑,并想放弃梦想。而这个时候,给他检测的医生却给他重新鼓起勇气并放过了Vincent。医生儿子的基因也存在缺陷,儿子也有着和Vincent一样的梦想,希望能够飞上太空。这个情节看似可有可无其实非常重要,Vincent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完成自己的梦想,也不仅仅是医生和他儿子的梦想,这是所有有着缺陷基因却志向远大的人的梦想,这是所有不被认同际遇不堪却心怀希望的人的梦想。医生的隐瞒是影片的一种升华,是电影的点睛之笔。而当火箭升空的时候Vincent说:“有人说,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恒星。或许,我这不是在离开。或许,我正在回家。”这段话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恒星的光芒,我们都能发光。
    最喜欢的是这么几个情境:
    Anton在海中问Vincent,你是怎么做到的,Vincent回答说,那是因为,每次我向前游的时候,我都没有为自己留下游回去的力气。
    如果我们都能把我们的每一次机会当成one way ticket。
    Vincent拔发给Irene,说,这是我的基因,如果你还有兴趣。Irene轻轻一松手,头发飘向空中,她说,对不起,风吹走了。
    如果我们的爱情都不计名利,纯澈干净。
    Jerome给Vincent准备了一份大礼,并说,我也要去旅行了。片尾他爬进焚烧炉,戴上了那枚银牌。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生活和死亡的意义。

    影片经典就经典在不动声色地讲了一个科幻故事,却比一般的故事更有现实意义。一个多小时的电影,紧张精彩,没有硬伤,没有不自然,没有浮夸的表演,同样告诉我们,没有不可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